客家方言的反思
歌曲客家之歌教案反思与评价

歌曲客家之歌教案反思与评价教案标题:歌曲《客家之歌》教案反思与评价教案反思:在撰写教案之前,我对歌曲《客家之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确保教案的内容与目标相符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需要反思和改进:1.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在编写教案时,我应该更加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每个目标都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要求相一致。
例如,我可以设定多个目标,包括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歌词意义、欣赏客家文化、提高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
2. 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提供更多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除了音频和视频资源外,我还可以引入图片、文本和互动活动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
例如,我可以结合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和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教案评价:综合评价教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教案的亮点和值得肯定的地方:1.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教案中设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育要求相一致,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歌曲的意义,提高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并培养对客家文化的欣赏和理解。
2.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案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包括歌曲的背景介绍、歌词的解读、相关的文化知识等,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欣赏客家文化,并通过歌曲来提高语言技能。
3.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案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听力训练、口语练习、小组合作等,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总的来说,教案对于教授歌曲《客家之歌》的内容和目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需灵活调整和改进,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客家语言的发音特点

客家语言的发音特点客家语言,简称“客语”,是汉语的一个方言分支之一,主要在中国客家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使用。
客家语言具有独特的发音特点,以下将介绍客家语言的主要特点。
1. 声调客家语言是一个声调语言,共有7个不同的声调。
声调在客家语言中非常重要,不同的声调可以改变单词的意思。
客家语言的声调系统相对于标准的普通话和粤语来说较为复杂。
下面是客家语言的7个声调及其发音示例:•第一声:平调,音调相对较低,如“阿”(a)•第二声:上声,音调由低到高上升,如“哥”(kʰɤ²)•第三声:下高平调,音调由高到低下降,如“姐”(tɕiː³)•第四声:上升调,音调由低到高上升,如“來”(lɔi²)•第五声:下升调,音调由高到低下降,如“巴”(paː³)•第六声:下平调,音调相对较低,如“世”(sei¹)•第七声:上升降调,音调先上升再下降,如“嬰”(ɥiŋ³)2. 辅音客家语言的辅音系统相对比较简单,辅音的数量比普通话和粤语要少。
客家语言中常见的辅音包括爆破音、塞擦音、清辅音和浊辅音等。
一些常见的客家语言辅音包括:•爆破音:p, t, k•塞擦音:ts, tɕ, kx•清辅音:h, s•浊辅音:b, d, g3. 元音客家语言的元音系统丰富多样,包括单元音和复元音。
客家语言中的元音数量较多,可以根据发音位置和口型将元音分为前元音、中元音和后元音。
一些常见的客家语言元音包括:•前元音:i, y•中元音:ə•后元音:u, ɤ, o, ʌ, ɑ4. 韵母客家语言的韵母系统与普通话和粤语也有一定的差异。
客家语言中的韵母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辅音组合形成音节。
一些常见的客家语言韵母包括:•单韵母:a, i, u, ə, o, e•复韵母:ai, au, ia, iə, iu, ua, əu, ɔi, ɔu5. 咸声化在某些客家方言中,存在咸声化的现象。
咸声化是指一部分介于舌尖音和舌叶音之间的辅音在特定的语音环境下发生硬腭化或软腭化的变化。
客家方言的双音反切语——关于梅城下市话的调查报告

另 一 个 名 称 一 一 “0 a p 8 话 ” , 意 即 为 哕 里 哕
嗦、听不太清楚的话。据 下市话传承人杨伟煊
先 生 所 述 ,这 个 “0 a p 8 ”字 写 作 “ 叶 ” , 其 根 据是 他所 保存 的一份 转抄 的 《 叶音 字韵 》 ( 关 于 这 份 资 料 的 具体 情 况 ,下 文 再 作 详 细 说 明 ) 。他 认 为 这 本 《 叶音 字 韵 》就 是 记 录 “ 下 市 话 ” 的 材 料 , 因 此 理 所 当 然 , “0 a p 8 话” 就应 该 写作 “ 叶 话 ”。但据 笔者 所查 资料 ,
在 《 梅 县客 家 方 言志 》 ( 1 9 9 4 ) 中 就 收 有
●
姓名
年龄
籍 贯
身份 熟 悉程度
黄童 黄士福 古炼
杨伟煊
8 6 7 6 7 8
梅城 下市角 人 梅城 下市角 人 梅城 下市角 人
退休 剃 梅江 区文化 局退休职 工 梅 县山歌 剧团退休职 工
◆
3 、 反 切 语 与 反 切 既有 一 定 的 关 系 , 又 相
个 字 音 ,而 汉 语 ( 包括 方 言 )又 是 同 音 字居 多 的语 言 , 因此 表 示 不 同意 义 的 同音 字 也许 都 采 用相 同 的两 个 音节 来拼 合 。为 避 免 交 流故 障 , 需要 相 互 交 流 的双 方结 合 前 后 字 来理 解 , 即 以 词语 或 语句 的形 式方 能 明确 所 交流 的 内容 。 鉴 于 下市 话 是 反切 语 的一种 ,我 们根 据 上 述 对 于 反 切 语 的 性质 和 特 点 的阐 述 ,把 下市 话
二 、下市话 的别称 、性质及作 用
中班语言方言大秀场教案及反思

中班语言方言大秀场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方言的概念,能够简单地介绍自己所使用的方言;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录音设备、小礼物等;
2.幼儿准备:自备方言资料,如歌曲、诗歌等。
三、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方言歌曲或说唱,让幼儿感受不同于普通话的韵味,并让幼儿猜测这是哪种语言。
2.导入新知(10分钟)
教师向幼儿介绍方言的概念,并简单地介绍自己所使用的方言。
然后请幼儿分享他们所了解的方言,并与大家一起探讨不同地区之间语言
差异的原因。
3.活动环节(30分钟)
将孩子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方言进行表演或朗诵。
同时,教师会录下他们表演时的声音,并在PPT上编排成一场方言大秀场。
表演结束后,教师会播放录音,并让幼儿猜测这是哪种方言。
4.总结评价(10分钟)
教师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并为每个小组颁发小礼物。
同时,教师也向幼儿介绍了一些著名的方言歌曲和诗歌,并鼓励幼儿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多了解和使用方言。
四、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到方言的概念,增强了他们对不同语言之间差异性的认识。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表演,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幼儿可能并不熟悉自己所使用的方言,或者难以找到相关资料进行准备。
因此,在今后开展类似活动时,需要更加细致地考虑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并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划船(客家)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客家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客家文化中的划船习俗,感受客家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划船体验,增进团队合作意识。
3. 提高学生对客家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了解客家文化中的划船习俗。
2. 体验划船的过程,学会合作。
教学难点:1. 划船技巧的掌握。
2. 团队合作的协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客家文化背景资料,制作课件。
2. 学生准备划船所需的器材,如船桨、救生衣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客家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划船吗?客家文化中有没有划船的习俗?二、新课讲解1. 教师展示课件,介绍客家文化中的划船习俗。
2. 讲解划船的历史渊源、技巧和注意事项。
三、划船实践1. 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协调组内成员。
2. 教师示范划船技巧,学生跟学。
3. 学生分组进行划船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划船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划船技巧和团队合作情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客家文化中的划船习俗有哪些?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拓展活动1. 教师展示客家文化中的其他水上活动,如游泳、钓鱼等。
2. 学生分组进行相关活动,教师指导。
三、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拓展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
2. 教师点评学生的活动表现和团队合作情况。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划船技巧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表达对客家文化的喜爱。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客家文化中的划船习俗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划船实践中的表现,如划船技巧、团队合作等。
3. 学生对拓展活动的参与度和收获。
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2.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方言总结报告范文初中(3篇)

第1篇一、前言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地方特色。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方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作为初中生,我们不仅要学习普通话,还要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方言。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方言的掌握情况,分析方言的特点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二、方言概述1. 方言的定义:方言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具有独特语音、词汇、语法特点的语言。
2. 我国方言的分类:我国方言主要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3. 我校方言分布: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方言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等。
三、方言特点1. 语音特点:方言的语音特点是区别于普通话的主要标志。
例如,吴方言的声调柔和,鼻音丰富;赣方言的声母和韵母较为独特;客家方言的声母和韵母变化多端。
2. 词汇特点:方言词汇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例如,吴方言中“搞”可以表示“做”、“弄”;赣方言中“行”可以表示“去”。
3. 语法特点:方言的语法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例如,客家方言中的否定词“唔”放在动词前,而普通话中的否定词“不”放在动词后。
四、方言学习情况1. 学习现状:我校学生在学习方言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对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掌握不全面;- 缺乏对方言文化内涵的了解;- 对方言的学习兴趣不高。
2. 原因分析:- 学校课程设置中,对方言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家长和学生对方言传承的认识不足;- 现代化通讯手段的普及,使得方言逐渐被普通话所取代。
五、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1. 传承地方文化: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特色的重要标志。
通过学习和传承方言,可以加深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2. 增强民族凝聚力:方言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
通过方言的交流,可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3. 促进文化交流:方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语言说家乡话大班教案反思

语言说家乡话大班教案反思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移民人口的增加,使用家乡话的机会越来越少。
然而,家乡话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和传承家乡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大班语言说家乡话教案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和学习家乡话,以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案回顾1. 教案目标教案的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家乡话基本词汇和句子,并能够用家乡话进行简单的对话。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家乡话的基本词汇、日常用语和常见的口语表达方式。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情境教学和任务导向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情景模拟和游戏等活动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4.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件、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以及家乡话教材和练习册。
三、教案反思1. 教学目标设定不够明确教案的目标应该更具体地说明学生应该能够达到的具体水平。
例如,学生能够掌握多少个家乡话词汇,能够进行多长的对话等。
2. 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案中的教学内容较为基础和简单,没有涉及到更深入的家乡话知识和文化背景。
这样的教学内容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和动力。
3. 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教案中主要采用情境教学和任务导向教学,这样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显得单调。
应该考虑引入更多的互动型活动和游戏,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4. 教学资源使用不足教案中提到了使用多媒体素材和教材,但并没有详细说明如何使用这些资源来支持教学。
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全面提高。
四、改进建议1. 设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在教案中明确指出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的具体家乡话词汇和句子,设定明确的时间框架和评估标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更加深入,除了基础词汇和句子外,还可以介绍一些典故、谚语和民俗等。
通过教授这些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家乡话水平,还能增加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客家文化班会总结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班会,共同回顾和总结客家文化这一主题的学习。
在此,我代表全班同学发表总结发言。
首先,我要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学习客家文化的机会。
客家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
通过这次班会,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客家文化的内涵,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一、客家文化的内涵客家文化,又称客家人的文化,是指客家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
它包括语言、民俗、艺术、宗教、建筑、饮食等方面。
以下是我们这次班会中学习到的几个重点:1. 语言: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核心,它属于汉藏语系,与普通话、粤语、闽南语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客家话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2. 民俗:客家人的民俗丰富多彩,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婚丧嫁娶、祭祀祖先等仪式。
这些民俗体现了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艺术:客家艺术独具特色,如客家山歌、客家舞蹈、客家戏剧等。
这些艺术形式传承了客家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
4. 宗教: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佛教、道教为主。
他们尊重祖先,崇尚道德,追求心灵的安宁。
5. 建筑:客家人的建筑风格独特,如土楼、围屋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勤劳,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6. 饮食:客家人的饮食以清淡、营养、健康为主,如擂茶、粿条、豆腐等。
这些美食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和地域特色。
二、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传承:客家文化的传承是每个客家人的责任。
我们要通过学习客家话、参与民俗活动、欣赏客家艺术等方式,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
2. 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推动客家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要挖掘和整理客家文化遗产,将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结合现代科技,创新客家文化表现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客家文化。
三、我们应如何学习客家文化1. 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要深入学习客家文化,了解客家人的历史和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方言的反思 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区,它们是: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文言区、客家方言区、闽方言区、粤方言区。这七个方言区大都是用方言所在地域的名称来命名的。“北方方言”以前又称“官话”,显然有“通语”的意思。唯独“客家方言”却用说这种方言的民系来命名,这是很令人费解的。 谈到客家方言,人们眼前是一片疑问。虽然客家方言的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什么叫做“客家”?“客家”是怎么形成的?什么叫做“客家方言”?客家方言的特征是什么?怎样将客家方言与汉语其他方言、尤其是怎样将客家方言与赣方言区分开来?……这些问题,目前人们还很难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因此,对客家方言进行反思是必要的。
一、“客家”与“客家方言”正名 ──解除语言外部的疑问
客家方言的研究始于十九世纪末,但把客家方言作为一个汉语方言区则始于1934年赵元任《中华民国分省新图》中的语言区域图,到丁声树、李荣1955年提出的“八大方言”说,现代汉语分区的框架基本成了定谳。而第一次从方言学的角度,从理论上阐明客家方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的当数袁家骅等的《汉语方言概要》(1960,以下简称《概要》)。《概要》出版以后,各种方言著作和现代汉语教科书基本上都依照这一理论模式来叙述客家和客家方言了。 《概要》认为,“客家先民本来是古代中原一带的汉语居民,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逐渐向南方迁徙而形成今天的客家分布情况”。“他们的南迁,虽开始于东晋,然而形成特殊的‘民系’,还是宋代以后的事”,理由是“宋时客家居地户口‘主’‘客’分列”,因此,“‘客’或‘客家’的 名称,是到宋代才出现的”。接着,该书叙述了客家先民的“五次大迁徙”历史,即:第一次,由东晋至隋唐;第二次,由唐末到宋;第三次,宋末到明初;第四次,自(清)康熙中叶至乾嘉时期;第五次,乾嘉以后。然后结论说:“前三次的迁徙,是客家方言形成的重要社会历史原因。……后两期的迁徙使客家分布的范围大大扩展,形成了今天全国各地的‘客家方言岛屿’”。 不过,上述理论并不是《概要》所创,始作俑者是罗香林先生。《概要》完完全全地采纳了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的理论和观点。因此,这里有必要把罗香林关于客家及其历史的理论作一番说明。 罗香林在他的代表著作《客家研究导论》(1933)中说:“客家名称的由来,则在五胡乱华,中原人民辗转南迁的时候,已有‘给客制度’。……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袭晋元帝诏书所定的。其后到了唐宋,政府簿籍乃有‘客户’的专称。而客家一词,则为民间的通称。”又说:“从客家的住地各方志所载户口宋时主客分列观察,亦可知客家先民的迁移运动在五代或宋初是一种极其显著的事象,‘客家’一名亦必起于是时。是时,客家居地虽说尚杂有无数的主户,然而新种一入,旧种日衰,主户的言语日为客语所排驱,主户的苗裔亦渐渐为客家所同化,而失却其特殊的属性。观此种种,可知客家的成形年代,确在赵宋之初。” 关于客家的界说,罗氏认为:“鄙意欲定客家界说,自时间言之当以赵宋一代为起点。客家居地,……大体言之,其操同一客语而与其邻居不能相混者,则以福建西南部、江西东南部、广东东北部为基本住地,而更及于所再迁之各地,此就空间言之也。” 关于客家民系的形成,罗氏认为,客家先民源自中原,在经历了西晋末、唐末两次大迁徙后,五代赵宋之时,他们“所处地域为南唐以南,王闽以西,马楚以东,南汉以北的地带,即闽粤赣三省交接的地带,各个割据政权的融化势力,既不能支配他们,而适以环绕他们,使他们保持了传统的语言习俗,
1而与其四周的民系相较,则一者已为各别混化,一者仍为纯粹自体,……这样在意识和观念上便成了客家这个民系。” 罗氏的观点虽然还可以上溯到清嘉庆乙亥二十年(1815年)广东和平徐旭曾《丰湖杂记》的论述,但自罗氏以后,客家历史及其形成理论才基本定型。 度羅林理論北就學術史的角而言,香這一的最大貢獻就在於:它把客家方言的生成與方移民的南聯了歷遷緊緊地繫在一起,突顯人的史性活動(遷移)與語言(方言)文化承傳、發展和變化之間的內度了理在關係,在一定的程上揭示客家方言的發生學原。 不理論流度來理論然而,容否認的是,這一的局限性也是十分明顯的。從學術源的角看,這一的形年理論成顯然是上個世紀二三十代傳統漢語方言學的産物。根據這種傳統的漢語方言學,所有的漢語南都北方方言是由方漢人南來異北遷而帶的,南方方言的區域性差及其文化特質,可以從方漢人南遷的時異理句說北代性差之中得到合的解釋。換話,在同一部方漢人南遷史的大背景下,之所以會産生衆多的北不歷不漢語南方方言分支,原因就在於這些方移民是在同的史時期內遷移到南方同區域之內的。由於北不歷來不北方移民是在同的史時期內遷入到南方各地的,故而他們所帶的是處在同發展階段中的方漢不北不便了語。這些處在同發展階段中的方漢語,在傳入南方的同區域之後,形成千姿百態的漢語各南歷理論都北方方言分支。在這種史主義的漢語方言演化觀照下,南方各方言分支被視作爲方漢語的單向移植,至於南方各地的區域文化傳統和文化底層,在其方言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有沒有起過作用、起著理論羅林何等作用等問題,則被完全漠視。這種漢語方言的單線演化,投射在香的具體研究過程中,就是把以“流北並司豫人"爲主體的方移民,視作爲客家方言生成的唯一因素,相應地,所謂“流並司豫
了人"也就當然地變成客家人的直接源頭。 論羅《客家研究導》問世以後,氏這種“立說就客家方言的形成與分佈以建的客家界",遂成爲論流便經典性的結。久而久之,一談到客家的源,是所謂的“流便並司豫人";一談到客家方言,是所謂的盛唐音韻。於是,便了就像我們一再看到的那樣,一部客家方言群的形成與發展史,成“流並司豫
不歷北浪歷理論人"在同的史時期由而南作波式推進的史。在這一的觀照下,作爲客家人主要活動舞臺的贛閩粵邊,一直只是個“量理配景",充其也就是一個抽象的地空間,一個接納“流並司豫人"南遷
的“念識容器",一個承接中原文化事物、文化觀和文化意的“理集裝箱"。儘管在這一地空間內,曾
歷累了生活著衆多的非漢族居民,他們在長期的史歲月裏積悠久而獨具區域特色的文化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層,但是,在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化的形成過程中,都略不可以一概忽計。
事实上,“客家”一名,不仅与南北朝时的“给客”“侨客”的“客”没有传承关系,与唐宋时期的“佃客”“浮客”和“客户”也完全不是一回事,因为东晋时期为安顿中原侨民而设的侨郡(县)主要在江苏、安徽、湖北和四川等地。相比之下,那时流入江西的流民极少,在江西设置的侨郡也只有6个,而且都在在长江沿岸。著名移民学家谭其骧说(1934):“江西、湖南二省处皖鄂之南,距中原已远。故流民之来者较少,且其地域仅限于北边一小部分。”许怀林《江西史稿》说:当时进入江西的流民主要在浔阳郡,“在浔阳郡内先后设置的侨郡有西阳郡、新蔡郡、安丰郡、松滋郡、弘农郡、太原郡等。” 唐代的“佃客”“浮客”和宋代的“客户”指的是无田产者,特别是宋代,户籍的分为“主”“客”乃是全国性的事。“主”指有田产者,“客”指无田产的佃户。与明清时的“客家”完全不是一回事,罗氏在这里犯了一个明显的常识性的错误。对此,我们在《客家正名》(1992)一文中已经予以澄清。 历史上真正的“客家”是明末清初以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尤其是以粤东北为策源地的一股特殊移民的产物。 从明代末年到清代初年,由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诸方面的原因,以广东省东部为中心的闽、粤、赣之交大批居民迁往广东中部及沿海地区和广西、江西、湖南、四川等地。这些移民,在江西被称为“广东人”“广佬”“兰户”“棚民”“怀远人”“客籍”,在湖南被称为“棚民”“闽粤人”“客姓人”,在广西被称为“新民”,在四川被称为“土广东人”,只有在广东中部被称为“客家”。开始,“客家”是广东当地土著对这些移民的称呼,是他称。时间长了,便逐渐为移民们所接受,变成他们的自称,并进而连移
2民迁出地嘉应州等地的居民也都称为“客家”了。“客家”一名在文献中则最早见于明末清初一些广东省的地方志中。如《广东通志》93卷《舆地》引《长宁县志》:“当地相传建县时,自福建来此者为客家。”又引《永安县志》:当地将“自江、闽、潮、惠迁至者名客家”。 这些移民的迁入,虽说有些是当时的统治者招垦的结果,但是,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当地土著的利益发生了冲突,形成了土客之间的矛盾。在土客势力不相上下的地区,这种矛盾往往激化为武装械斗。这种情况,以广东西部最为典型。在清同治年间,广东台山、恩平、阳春、开平、鹤山、高明、高要等县土客械斗长达十四年之久,双方死伤逃亡共五六十万人之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广东西路事件。清朝廷虽将土客之间的武装斗争平息了下去,但此后以广府人为一方的土著和以客家人为另一方的文斗又升级了。这种情况,正如古直《述客方言之研究者》(见1929年6月26日出版的《国立中山大学历史研究所周刊》第8卷第85、86、87期合刊“方言专号”)所说:“清同治间,曹冲土客械斗(曹冲属台山县),有司袒土诬客,以匪剿之、放之,无俾易种,十数万众,死亡过半!今赤溪县客,其孑遗也!通人陈兰甫先生睹此惨祸,恻然不忍。于是究客由来,考其声音,得结论曰:‘客人声音多合周德清《中原音韵》。’(温慕柳引先师陈京卿说)‘客人声音,证之周德清《中原音韵》多相符合。’(黄公度引陈兰甫先生说)然明通之人,虽知客人为中原旧族,而褊衷者流,或反诬客人为‘非汉种’(见上海国学保存会所编广东乡土历史教科书)。其名之恶,又甚于匪百倍!通人章太炎先生于是复据声音以纠其违。其言曰:‘广东惠嘉应二州东得潮之大阜(埔)丰顺。其民……广州人谓之客家。隘者且议其非汉种余尝问其邦人,雅训旧音,往往而在,即著之新方言。……察其语柢,出于冠带,不杂陆梁鄙倍之辞,足以斥攻者褊心之言。’自章先生之说出,而后邪说始不得逞,客人在中国民族上之位置,始确乎不拔。”当时客家人黄钊所著《石窟一征》二卷叙客家方言,温仲和撰《嘉应州志·方言》,杨恭撰《客话本字》,罗翽云著《客方言》,都在于考证客家方言与古代文献的联系,证明客家方言与中原古语的乃一脉相承,从而说明客家人是中原汉人的后裔。 海盐人朱希祖(罗香林的老师)在《客家研究导论序》中也说:当时,广府人“自居于主,竟有字客家人曰犭客,曰犵,且有谓客家人非粤种,亦非汉种者。于是客家之优秀者,乃相率著书,以自明其为汉族”。如“大埔林太仆达泉著客说,谓客家多中原衣冠之遗,或避汉末乱,或随东晋、南宋渡江而来,凡膏腴之地,先为土著占据,故客家所据多地硗瘠,其语言多含中原之音韵。”为了抗衡广府人对客家人的污辱,1933年,作为广东兴宁客家人后裔的罗香林发表了《客家研究导论》一书,其写作的目的也正如朱希祖在《序》中所说:“其第一章述广东西路主客倾轧之往事,第二章述客家之来源,第三章述客家分布地域及环境,第四章述客家之语言,可知客家与古代中原汉族之语言息息相通,于是客家为汉族嫡派以明;第五六两章述客家之文教,于是客家为有文化之种族,而非 、犵等野蛮名词所得加以明。……今者西路主客之争,已冰消云释,此后必无复有以贱族相欺凌者,此皆著书立说者之功。”也就是说,罗氏构建客家的历史、源流,叙述客家人的语言、风俗、文化、经济等等,其功利目的非常清楚:就是为了证明客家人是正统的汉人,不仅如此,而且是“中华民族里的精华”。 罗氏关于客家先民五次大迁徙的理论、特别是前三次迁徙显然是虚构的。笔者在《论客家先民在江西的南迁》(1998)一文中指出:自从我国古代黄河流域成为政治经济中心以后,历史上的确有过无数次的北民南迁,而江西的赣江和抚河以及江边驿道是北民南迁的主要通道,大庾岭下广东南雄县珠玑巷和武夷山下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分别是这两条移民通道的中转站。不仅留在客、赣方言区的居民走的是这两条路,连投向闽、粤方言区的居民也大都是通过这两条通道逐步南迁的。在进入江西之前,他们都是中原移民,并无客、赣、闽、粤的不同。也就是说,历史上,江西境内根本就不存在罗氏所谓的独立于赣、闽、粤先民之外的“司豫流民”或“客家先民”的大迁徙。这些南迁的北民,停留在江西中北部地区的则为赣民;停留在赣、闽、粤之交的则为客民;从抚河及河边驿道南迁、越过武夷山到宁化石壁、然后继续迁往闽南者为闽人;溯赣江及江边驿道南迁、越过大庾岭至南雄珠玑巷、再顺浈水南迁至珠江三角洲的为粤民。由此可知,不仅闽、粤方言和文化不是南北朝以后南迁的北方移民带来的,赣、客方言和文化也不是罗氏所说的永嘉之乱以后的中原移民带来的,而是在此之前业已形成,尽管这些语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