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人教版化学选择性必修2 第二节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律课件

。
D.氯仿的化学名称是四氯化碳
(2)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 ①④ 。 5.A 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应从左到右通过离子交换膜,故A正确;当闭合开关K时,X附近溶液先变红,说明X极生成OH-,应为电解池的阴极,故B错误;闭合K时,A是
负极,负极上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K2S2-2e-==== K2S4+2K+,故C错误;当有0.1 mol K+通过离子交换膜,即有0.1 mol e-转移时,根据2H++2e-====H2↑知产生 0.05 mol H2,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1.12 L,故D错误。
4.应用:判断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微思考3根据电负性的变化规律分析预测,元素周期表中电 负性最大的元素是哪种元素?电负性最小的元素是哪种元素 (放射性元素除外)?
提示:电负性最大的元素为F,电负性最小的元素为Cs。
微训练3下列对电负性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D )。 A.电负性是人为规定的一个相对数值,不是绝对标准 B.元素电负性的大小反映了元素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 小
2.衡量标准:以氟的电负性为 4.0 和锂的电负性为 1.0 数),可知x=2、y=2,可知28.7 g镀镍试剂含有m(Ni2+)=10×0.01 mol×
作为相对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稀有气体未计)。
3.递变规律(一般情况)。 (1)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 变大 。 (2)同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 变小 。
层电子对数为4,P原子的最外层存在1对孤对电子,则PH3的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N(CH3)3中N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N(CH3)3中参与形成配位键的孤电子对占据的轨
道是sp3;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原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单位。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原子结构包括原子的核和电子壳层,而元素的性质则取决于这些结构的特征。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探讨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原子结构可以通过元素的原子序数和质子数来描述。
原子的核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是中性的。
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而中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同位素。
原子核外围则是由电子壳层组成。
电子是带有负电荷的粒子,它们以不同的能级围绕核心转动,每个能级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电子的数目与元素的原子序数相等。
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原子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上。
原子的化学性质包括元素的化学反应性、反应类型和化学键的形成。
原子的物理性质则包括元素的物理状态、密度、熔点、沸点和电导率等。
首先,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半径。
原子半径是指原子中心到电子壳层边界的距离。
随着原子核的电荷数增加,原子的半径减小。
这是因为质子带有正电荷,而电子带有负电荷,它们之间存在电磁力的相互作用。
根据库仑定律,质子和电子之间的排斥力越大,原子半径就越小。
其次,原子结构还决定了元素的化学反应性。
元素的化学反应性取决于电子结构中未填满的能级。
具有未填满能级的元素更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以获得稳定的电子结构。
例如,碱金属元素的电子结构中有一个未填满的s能级,因此它们很容易失去一个电子,与其他元素形成阳离子。
另外,原子结构也影响了元素的物理性质。
原子的物理性质主要由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决定。
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决定了原子的密度和硬度。
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决定了原子的熔点和沸点。
还有一些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的同位素有关。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不同的中子数。
由于中子的数量不同,同位素的质量也会有所不同。
同位素的存在可以影响元素的物理性质,例如稳定同位素的存在可以提高元素的熔点和沸点。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2课时)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

选修3 物质构造与性质 第一章 原子构造与性质 第二节 原子构造与元素旳性质 第2课时
2024/10/5
1
元素周期律
【教学目旳】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旳涵义, 能应用元素旳电离能阐明元素旳某些 性质。
2024/10/5
2
元素周期律
二、元素周期律
1.定义
元素旳性质随( 核电荷数 )旳递增发生周
3、已知在200C 1mol Na失去1 mol电子需吸收650kJ能
× 量,则其第一电离能为650KJ/mol。 × 4、Ge旳电负性为1.8,则其是经典旳非金属
5、气态O原子旳电子排布为:
× 6、 半径:K+>Cl-
×
√ 7、酸性 HClO4>H2SO4 ,碱性:NaOH > Mg(OH)2
8、第一周期有2*12=2,第二周期有2*22=8,则第五周
D.钾旳第一电离能比镁旳第一电离能大.
K〈Na〈Mg
2024/10/5
16
元素周期律
2、在下面旳电子构造中,第一电离能最小旳
原子可能是 ( C )
A.ns2np3
B.ns2np5
C.ns2np4
D.ns2np6
2024/10/5
17
元素周期律
(三)电负性(阅读课本P18)
1、基本概念
化学键:元素相互化合,相邻旳原子之间产生旳 强烈旳化学作用力,形象地叫做化学键。
(第ⅡA元素和第ⅤA元素旳反常现象怎样解释?) ⅤA半充斥、 ⅡA全充斥构造
2)同主族旳元素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逐渐降低。
2024/10/5
12
元素周期律
3、电离能旳意义: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3、电负性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1、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3、电负性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复习法、延伸归纳法、讨论法、引导分析法1. 可以以问题思考的形式复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征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 对于电离能和电负性概念的教学,应突出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在了解电离能概念和概念要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元素电离能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教案: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1.2.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以及从原子半径、电离能及电负性等方面加深对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及元素“位一构一性”三者关系的理解。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学科素养1.熟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进一步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周期表中区的划分。
a.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发展史的了解,认识科学家对元素周期表经历的探索过程,b.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对构造原理与元素周期表分区关系的分析,了解元素周期表是微观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宏观表达方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分区的关系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分区的关系【教材过程】【导入新课】化学元素周期表年随着元素数目在十九世纪的增多,每一种元素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化学家们开始感到他们像是迷失在一座茂密的丛林中:自然界究竟有多少种元素?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怎样?有没有规律?怎样分类?终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从杂乱无章的元素迷宫中理出了一个头绪。
门捷列夫为了研究元素的分类和规律,把当时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的小卡片上,反复进行排列,比较它们的性质,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
1869年,他正式提出元素周期律,它在周期表中排列了当时已经知道的63种元素。
元素的发现:1650-2017年发现元素的种类数【新课讲授】一、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三张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周期表第一张周期表——门捷列夫周期表。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第一单元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课件

二、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 变化——元素周期律
1、原子半径(r)
(1)共价半径rc:单质分子中,共价 单键结合的两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2)van der Waals半径rv:单质分子 晶体中相邻分子间两个非键合原子核 间距离的一半 (3)金属半径是指金属单质的晶体 中相邻两个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同理
例如:
E+ (g) - e- E 2+ (g)
I2
Li(g) e Li (g)
2 3
I1 520.2kJ mol
1
Li (g) e Li2 (g)
I 2 7298 .1kJ mol1
1
Li (g) e Li (g) I3 11815 kJ mol
S区
p区 d区
ⅠA、ⅡA
ns1-2 ns2np1-6
ⅢA~ⅦA和零族
ⅢB~ⅦB和Ⅷ族 (n-1)d1-9ns1-2
ds区 ⅠB、ⅡB
(n-1)d10ns1-2
f区 镧系和锕系(n-2)f0-14(n-1)d0-2ns2
4、过渡元素
①全部副族元素都称为过渡元素。包括d区、ds 区和f区的元素。其中镧系和锕系元素称为内过 渡元素 ②过渡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除钯外都 只有1~2个电子,所以它们都是金属元素。 ③它们的(n-1)d轨道未充满或刚充满,或f轨道也未充 满,所以在化合物中常有多种氧化值,性质与主族元 素 有较大的差别。
IA 1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
VIIIA
2
3 4 5 6 7 IIIB IVB VB VIB VIIB VIIIB IB IIB
《物质结构与性质》1-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新人教版精品)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1课时〖复习〗必修中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课前练习〗写出锂、钠、钾、铷、銫基态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和氦、氖、氩、氪、氙的简化电子排布式。
一、原子结构与周期表1、周期系: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每到出现碱金属,就开始建立一个新的电子层,随后最外层上的电子逐渐增多,最后达到8个电子,出现稀有气体。
然后又开始由碱金属到稀有气体,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元素周期系中的一个个周期。
例如,第11号元素钠到第18号元素氩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重复了第3号元素锂到第10号元素氖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从1个电子到8个电子;再往后,尽管情形变得复杂一些,但每个周期的第1个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总是1个电子,最后一个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总是8个电子。
可见,元素周期系的形成是由于元素的原子核外屯子的排布发生周期性的重复。
2、周期表我们今天就继续来讨论一下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是什么关系?所有元素都被编排在元素周期表里,那么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又是怎样呢?说到元素周期表,同学们应该还是比较熟悉的。
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由门捷列夫制作的,至今元素周期表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电子层状、金字塔式、建筑群式、螺旋型(教材p15页)到现在的长式元素周期表,还待进一步的完善。
首先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长式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是怎样的?在周期表中,把能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称之为周期,有7个;在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能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称之为族,共有18个纵行,16个族。
16个族又可分为主族、副族、0族。
〖思考〗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布在哪个横行,由什么决定?什么叫外围电子排布?什么叫价电子层?什么叫价电子?要求学生记住这些术语。
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在哪个列由什么决定?阅读分析周期表着重看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及价电子总数与族序数的联系。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B.只有p区 D.s区和p区
2.下列关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关系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B )
A.原子价电子排布为ns2np1~6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 B.基态原子最外电子层的p能级上有5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第ⅦA族元 素
C.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n-1)d6~8ns2的元素一定位于第ⅢB~ⅦB族 D.基态原子N能层上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
【思考与讨论】P22
①对角线规则是从相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许多
性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规则,不是定理。
②相似性:例如Li、Mg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分别 为Li2O和MgO;铍和铝的氢氧化物均为两性氢氧化 物;B和Si的含氧酸都是弱酸。
体现对角线规则的相关元素
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存在的区域为( D )
A.只有s区 C.s区、d区和ds区
根据元素最后一个电子填充的能级的不同,将周期表中的元素分为5个区
ⅠA
0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s区
ⅢB
ⅣB
ⅤB
ⅥB
ⅦB
Ⅷ
ns1~2
电子填充的 最后一个能 级是s能级
d区
电子填充的最后 一个能级是d能级
ⅠB
ⅡB
p区
ds区
先填满了 (n-1)d能级 而后填充ns 能级
电子填充的最 后一个能级是 p能级
过渡金属元素)。
⑤f区:包括镧系和锕系元素,价电子排布式为(n-2)f0~14(n-1)d0~2ns2。称为
内过渡元素
⑥各区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元素的位置及类别
分 区
元素位置
s区 IA族、ⅡA族
p区 ⅢA~ⅦA族及0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同周期主族元素主要性质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向右,最高化合价从 +1→+7(氧、氟元素例外),最低化合价从-4→-1。金属性 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1)从化合价角度看,金属元素没有负价,ⅠA、ⅡA、ⅢA族 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只有+1、+2、+3,没有可变化合价;ⅣA族 碳元素主要有-4、+2、+4等化合价,硅元素主要有-4、+4价; ⅤA族元素变价较多,如氮元素有-3、-2、+1、+2、+3、+4、 +5等化合价,磷元素主要有-3、+3、+5等化合价;ⅥA族氧元 素的主要化合价为-2、-1,在氟化物中显正价,硫元素有-2、 -1、+4、+6等主要化合价;ⅦA族氟元素无正价,氯元素有-1、 +1、+4、+5、+7价等主要化合价;氢元素主要化合价有+1、1。 (2)除Ⅷ族、ⅠB族及氧、氟外,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一般等 于它的族序数;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价与其最低负价的绝对 值之和为8
4.已知X、Y、Z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且原 子序数依次增大,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依次增 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C、D) A. 原子半径按X、Y、Z顺序增大 B. 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顺序增强 C. 单质的氧化性按X、Y、Z顺序增强 D. 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增强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简图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1 2 3 4 5 6 7
ⅢB
ⅣB
ⅤB
Ⅵ B
ⅦB
Ⅷ
ⅠB
ⅡB
s区 区
p区 区 d区 区 ds区 区
镧系 锕系
f区 区
各区元素特点: 各区元素特点: 包括元素
ⅠA、ⅡA族 s区 ⅠA、ⅡA族 ⅢA~ p区 ⅢA~零族 ⅢB~ d区 ⅢB~Ⅷ族 (n-1)d1~8ns2 ds区 ⅠB、ⅡB族 ds区 ⅠB、ⅡB族 (n-1)d10ns1~2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 质
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律
1. 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 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称为元素周期律。 2. 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 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3. 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增加到8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第一 周期是从1增加到2),最外层电子(价电子)排布由ns1 到ns2np6(第一周期是1s1到1s2)呈现周期性变化
+2 +2 +3 +7 +5
Mg Ca Ga Mn P
二、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 按原子结构分区 按核外电子排布式中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可将元 素周期表分为s、p、d、f4个区,而IB、IIB族这2个纵行 的元素的核外电子因先填满了(n-1)d能级而后再填充ns 能级而得名ds区。
ⅠA Ⅱ A
2 8 8 18 18 32 未满
由于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由于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电子在能级里的填充顺序 遵循构造原理, 遵循构造原理,元素周期 系的周期不是单调的, 系的周期不是单调的,每 一周期里元素的数目不总 是一样多, 是一样多,而是随着周期 序号的递增渐渐增多 渐渐增多, 序号的递增渐渐增多,同 时,金属元素的数目也逐 渐增多。因而, 渐增多。因而,我们可以 把元素周期系的周期发展 形象的比喻成螺壳上的螺 旋。
2.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的分区 将周期表中硼、硅、砷、碲、 砹与铝、锗、锑、钋之间画 一条虚线,虚线的左面是金 属元素,右面是非金属元素。 (硼-砹分界线) 处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缘的元素既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 性,又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因此,这些元素常被称 之为半金属或准金属。
三、 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1. 相等规律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 能层数=周期序数; 基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价=8-|最 低负价|(金属元素无负价,氧无最高正价、氟无正价)
3.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 D ) A. 16 B. 26 C. 36 D. 46
4. 递变规律和相似规律 同周期,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 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越强→原子失电子能力减弱, 得电子能力增强→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增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 增强,碱性减弱; 同主族,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原子核对核外 电子的吸引力越弱→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 减弱→元素的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气态氢化物 稳定性减弱→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减弱,碱性 增强; 在元素周期表中,对角线上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对 角线法则,如:Li与Mg,Be与Al等)
相应元素的族序数排列从左到右依次为:ⅠA、ⅡA、 ⅢB~ⅦB、Ⅷ、ⅠB~ⅡB、ⅢA~ⅦA、0族
碱金属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
碱金属 原子 序数
周期
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
1s22s1或[He]2s1 1s22s22p63s1或[Ne]3s1 1s22s22p63s23p64s1或[Ar]4s1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5s1或[Kr]5s1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5s25p66s1 或[Xe]6s1
族
纵行) (纵行)
副族: 副族: 完全有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 完全有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第Ⅷ族
除外) 除外),ⅠB~ⅦB共七个副族 Ⅶ 共七个副族
第VIII 族:三个纵行 、9、10),位于Ⅶ B 与 三个纵行(8、 、 ),位于Ⅶ ),位于
ⅠB中间 中间 稀有气体元素
0族: 族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最高正价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
表中位置
同主族 同周期 相似性
元素性质
递变性(从上至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递变性(从上至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递变性(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递变性(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5. (1)下表中的实线是元素周期表部分边界,请在表中 用实线补全元素周期表边界。
6. 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和位置关系规律 原子结构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周期数 = 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金属性、 元素金属性、 非金属性强弱
(主族)最外层电子数 = 最高正价 主族) 最外层电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8 = 最低负价
同位素- 同位素-化学性质相同
5. 预测规律 (1)由第一至第六周期分别有2、8、8、18、18、32(2n2) 种元素,可以预测: ①若第七周期填满,也将有32种元素(87~118); ②第五电子层最多可排布50个电子,则第八周期可以排 布50种元素(119~168)。(8s25g186f147d108p6)。 (2)预测位置 (3)预测类别 ①第二至第六周期的最后一种金属元素分别出现在IIA族、 IIIA族、IVA族、VA族、VIA族,即主族序号与周期序数 相同,则第七周期VIIA族、第八周期0族将是它们所在周 期的最后一种金属元素; ②据第二至第六周期分别有6、5、4、3、2种非金属元素, 则第七周期只有1种非金属元素,第八周期无非金属元素; 则非金属元素共有23种。
族与价电子 数关系
族序数等于 价电子数目
-
ⅢB~ⅦB族 ~ 族 序数等于价 电子数目, 电子数目, ⅠB、ⅡB族 、 族 序数与s轨道 序数与 轨道 电子数相等
-
外围电子构型 3s2 4s2 4s24p1 3d54s2 3s23p3
周期序数
族序数
最高化合价
元素符号
三 四 四 四 三
IIA IIA IIIA VIIB VA
3.原子的电子排布与族的划分 周期表上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简称“价电子层”, 这是由于这些能级上的电子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 这些电子称为价电子。 在周期中有18个纵列,除零族元素中He(1s2)与其它稀 有气体ns2np6不同外,一般说来,其它每个族序数和价电子 数是相等的。 主族元素: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 副族元素:大多数族序数=(n-1)d+ns的电子数=价电子 数
(3)可见各周期所含元素的种数等于相应能 ) 级组中各轨道中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之和
周期 1 2 3 4 5 6 7 元素种数 相应能级组中 所含能级 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5f 6d 未完 电子最大容量数
2 8 8 18 18 32 未完
锂 钠 钾 铷 铯
3 11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7 55
二 三 四 五 六
2.原子的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 (1)结合周期表,我们会发现,每一周期的第一种元素(除第 一周期外)是碱金属, 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1,每一周期的最 后一种元素都是稀有气体, 这些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除 He为1s2 外,其余都是ns2np6. (2)观察周期表发现周期表中周期序数等于该周期中元素 的能层数.
2. 奇偶规律
奇数族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均为奇数,化合价一般为 奇数(N、Cl等有偶数价); 偶数族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均为偶数,化合价一般为 偶数(C、S等有奇数价);
3. 序差规律 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差与主族序数有关。IA~ IIA族的元素相差上一种元素所在周期包含的元素种数; IIIA~0族的元素相差下一种元素所在周期包含的元素种 数(如Na和K相差8,Cl和Br相差18); 同主族不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差也与主族序数有关。 IA~IIA族的元素原子序数差数可能是2、8、8、18、18、 32中连续的一个或几个数之和(如10、16、34等); IIIA~0族的元素原子序数差数可能是8、18、18、32中 连续的一个或几个数之和(如26、36、4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