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区设计说明书示例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范本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范本前言主要叙述矿井概况、开拓方式、通风方式、开采状况及本采区设计依据。
(前言单独一页)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采区概况一、采区范围:说明采区所在的水平,采区四周边界,采区走向长度、倾斜长度、采区面积、开采上、下限标高。
二、邻近采区开采情况:说明邻近采区开采情况三、地面位置及建筑物:采区对应的地面位置、区域、地形地貌、水系、地面积水范围及区域内的建(构)筑物,开采后对地面建(构)筑物的影响情况、破坏程度及应采取的措施。
四、区内钻孔情况:概述区内钻孔的数量、封孔质量、可利用程度等。
区内钻孔特征表第二节煤层赋存情况及顶底板特征一、煤层赋存情况:概述煤层赋存情况并填下表:煤层赋存情况表煤层特征表煤层工业指标表二、煤层顶底板特征:分煤层详述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颜色、结构性质等。
第三节采区储量分析分析计算采区及各煤层工业储量、可采储量等。
采区储量汇总表第四节地质构造分析采区范围内及其周围的构造分布情况,包括断层的产状、性质、揭露控制程度以及对开采的影响程度等。
断层特征表第五节水文地质一、实见水文地质:叙述已开拓、开采的相邻采区、相同煤层实见水文地质及水害情况。
二、主要含水层及地质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1、说明主要含水层及其主要特征(指从第四系至奥灰对采区涌水有影响的含水层)。
2、主要构造水文地质特征三、安全隔水层厚度:计算受水威胁采区掘进巷道安全隔水层厚度。
四、突水系数计算:采用公式:Ts=P/(M-Cp-Dg)式中:Ts—突水系数(MPa/m);P—隔水层承受的水压(MPa);M—隔水层厚度(m);Cp—采矿对底板隔水层的扰动破坏深度(m);Dg—隔水层中危险导高(m);矿压破坏深度Cp:七层煤按11m,正常块段八层暂按12m,九层暂按10m,十层暂按8m。
受多个含水层威胁的,要分别计算突水系数。
根据突水系数划分受水威胁块段范围,确定正常块段突水系数大于0.1 MPa/m和复杂块段突水系数大于0.06 MPa/m的上限标高。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

XXX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目录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 (1)一、交通位置 (1)二、矿区范围 (1)三、水文地质特征 (1)四、煤层顶底板 (7)五、瓦斯、煤尘、煤层的自燃倾向性、冲击地压及地温 (7)六、煤层赋存情况 (8)七、矿井储量 (9)八、地质构造情况 (10)第二章矿井新采区开拓情况 (11)一、矿山井筒及开采现状 (11)二、采区开采规划 (11)三、新采区各项指标规定 (12)四、采区及巷道布置 (12)五、采区及矿井运输 (12)第三章采区生产组织方案 (12)一、总体指导思想 (12)二、采煤方法和生产工艺的选择 (13)三、采高的确定 (13)四、采煤工艺 (13)五、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14)第四章发生重大事故时的应急预案 (29)一、一般救灾原则、程序、方法: (29)二、灾害的汇报 (30)三、处理灾害的一般规定 (31)四、灾害事故的防范措施 (32)五、常见灾害预防措施 (33)六、发生灾害事故的处理方法和措施 (36)七、采掘工作面避灾路线说明 (39)采区设计说明书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一、交通位置XXX煤矿位于富源县城东北方向,处于三井田南部外围,隶属村委会,始建于1983年,1984年11月投产。
地理坐标:东经104°21′16″~104°21′57″,北纬25°47′56″~25°48′17″。
距XXX 城直线距离为25公里,至XX 火车站37公里,至XX 电厂73公里,区域内通讯、交通十分方便。
二、矿区范围XX 煤矿矿井现有合法井口一对,主井开口标高2060米,设斜井穿揭各可采煤层,再沿各煤层掘煤层运输巷,开采时,按自上而下、由远而近的回采方法进行采掘。
矿区经近几年逐步揭露,煤层赋存条件较好,各煤层倾角均在8°~20°。
各煤层煤质特征属中灰~高灰煤,特低硫煤,中~高挥发分煤。
主井口坐标(西安80)为:X=2854775,Y=35435859,Z=2060;风井坐标为:X=2855115,Y=35435536,Z=2112。
-1100后一采区设计说明书

前言:—800后一采区十一层煤只剩下31120工作面、11118工作面未开采,—1100后组一采区作为—800后一采区的接续采区,预计09年投产,进行开采设计。
第一节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一)、采区概况1、采区位置及范围(1)该采区位于井田南区-1100米水平。
东以F6断层为界与华源矿业公司相邻;西以F10断层为界;南至-800米水平后组十一层煤开采边界;北至千米立井煤柱线。
十一层煤平均走向长2428.6米,平均倾斜宽375.7米,倾斜面积912418.6平方米。
上覆二、四煤层全部开采结束,下伏十三、十五煤层未开采。
(2)、井上下对照关系西周河流经本区中西部,本采区对应地面范围:东以大河庄以东880米起至安家庄东之间的农田,博徐公路贯穿本采区。
第四系黄土流沙层覆盖地表。
地面标高+175.8~+202.41米。
(二)、采区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1、地质构造区内地质构造主要以断层为主,F6、F10断层分别为采区东、西边界。
F5断层把本区分为东、西两大块段。
F5断层以西地层走向为127度,倾向37度;以东地层走向为108度,倾向为18度,在采区东北角有一宽缓的向斜构造,本采区地层倾角18~20度,由西向东逐渐变陡。
本采区受F15断层影响对开拓影响较大。
对开采有影响的断层主要有:F5、f1、f2、f3、f4、f5、f6,f7、f8、f9、f10、f11、f12、f13、f14、f15、f16、f17、f18、f19、f20、f21、f22。
断层情况详见表及平面图。
十一煤层断层情况表2、水文情况(1)、本采区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十一煤层老顶砂岩裂隙水。
(2)、采区内共有地质钻孔5个,水文观测孔1个,共计6个钻孔。
地质钻孔均没达十一层煤,Y -11120-1水文观测孔达到徐灰,无出水现象,封孔质量合格。
(3)、煤层底板奥灰突水临界深度(标高)的预计: 计算参数:底板隔水层厚度参考区外检1钻孔资料,十一煤层至奥灰141.34米。
煤矿采区设计巷道布置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

煤矿采区设计巷道布置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 的支持!(2) 煤层赋存深度根据理论计算和实践证实,顶煤冒放性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大而加强。
一般情况下,开采深度大于400m时,顶煤易于冒落。
本井田4-2#煤层埋深在133~663m之间,首采工作面埋深133~300m之间,从开采深度看,4-2#煤层在浅部顶煤冒放性较差。
(3) 煤层厚度与采放比一般来说,过厚的顶煤其上部难以到达充分松动,国内外综放工作面的实测数据和有关科研院所所作模拟试验结果都说明,顶煤冒放性随煤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弱,同时证明综放开采的最大临界厚度为12.5~15.0m。
采放高度比,即综放工作面放煤高度与采煤高度之比,它对顶煤冒放性影响反映在两方面,一是采煤工作面支架的反复支撑对顶煤的破碎作用,二是采放高度比影响着顶煤冒落充分松散的空间条件,我国缓倾斜厚煤层放顶煤采放比一般1:1~2.4之间。
井田内4-2#煤层平均厚度10m,按采煤机割煤高度3m计算,顶煤厚度平均7,采放比1:2.33,从煤层厚度和采放比来看,4-2#煤适合综采放顶煤开采。
(4) 煤层结构一般认为,煤层中夹矸(单层)厚度不宜超过0.30m,其硬度系数f也不应大于3,顶煤中夹矸层厚度占煤层厚度的比例也不宜超过10-15%,否那么,应采取预破碎措施。
4-2#煤结构简单,一般含夹矸1~3层,但大局部矸石集中于煤层下部,煤层中上部根本无矸石,因此4-2#煤夹矸对放顶煤开采影响较小。
(5) 顶板条件影响煤层冒放性的煤层顶板包含直接顶和根本顶两局部,直接顶对顶煤压裂无直接影响,但直接顶能够随采随冒并具有一定的厚度是综放开采顶煤破碎冒落后顺利放出的根本条件,否那么不利于顶煤回收。
因此,无论从矿压角度还是从顶煤放出率来考虑,都希望直接顶的最小厚度能到达充满采出煤厚的空间。
根据陈家山矿的开采实践,4-2#煤顶板暴露2~3h后即开始冒落,顶板岩性松散,极易风化破碎。
23采区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采区概况本区位于淮河冲积平原北部,地势平坦开阔,总体为西南高,北东低。
最高海拔标高+40.2m,最低+32.3m,一般+36~+38m。
23采区位于薛湖井田东部,地面有薛湖镇、聂小庄、王庄、裴寺、傅楼等村庄。
23采区西接东21采区,东至矿井东翼薄煤带,北至27采区,南至DF116、DF5断层保护煤柱,采区内共布置11个工作面,采区走向长度约3.4km,倾斜长度1.0~2.1km,面积约3.06km2,经计算可采储量1108kt,采区生产能力以0.6Mt/a,采区回采率按80℅计算,23采区服务年限为16a。
23采区拐点坐标如下:(1)y=.2 x=.7(2)y=.2 x=.0(3)y=.5 x=.2(4)y=.0 x=.0(5)y=.6 x=.9(6)y=.4 x=.4区内先后有安徽325队、省建委地勘公司三队、中南煤田地质局物探普查队、煤炭部煤田地球物理勘探队、河南省地质十一队、煤炭工业部一二九队等单位在本区进行过勘探工作。
2007年1月—4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物测队完成了薛湖煤矿21采区三维高分辩地震勘探,勘查面积6.0km2。
于2007年5月提交了《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薛湖煤矿21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第二节地质特征一、地层及标志层采区内发育地层由老至新有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新近系、第四系,其中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为含煤地层。
现将发育地层自下而上分述如下:(一)、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本组主要为浅灰、灰色隐晶质~细晶质中厚~厚层状石灰岩,上部含黄铁矿,岩溶裂隙较发育,最大厚度38.86m。
(二)、石炭系(C)1、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本组上部由灰~深灰色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中偶夹二层薄层泥灰岩;下部为灰~灰白色铝土质泥岩或铝土岩,含菱铁质鲕粒,具滑感;底部有紫花色铝土泥岩,含较多的铁质鲕粒和结核,相当于山西式铁矿层位。
最新煤矿西一采区设计说明书

xx县xx煤业有限公司xx煤矿西一采区设计说明书目录前言第一章矿井的基本情况--------------------------------------------------------------------------------------------- 9 第一节概况 --------------------------------------------------------------------------------------------------------- 9 第二节地层 ---------------------------------------------------------------------------------------------------------- 11 第三节构造 ------------------------------------------------------------------------------------------------------------15 第四节矿区水文地质------------------------------------------------------------------------------------------------15 第五节煤层煤质 --------------------------------------------------------------------------------------------------------16 第六节开采技术条件------------------------------------------------------------------------------------------------17 第二章采区布置及装------------------------------------------------------------------------------------------------18 第一节采区概况 --------------------------------------------------------------------------------------------------------18 第二节采区储量计算------------------------------------------------------------------------------------------------18 第二节采区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9 第三节采区布置 --------------------------------------------------------------------------------------------------------20 第四节采煤方法及采掘工作面机械装备---------------------------------------------------------------21 第五节采区运输系统及装备 -----------------------------------------------------------------------------------23 第六节供电、排水系统--------------------------------------------------------------------------------------------24 第七节采区通风系统------------------------------------------------------------------------------------------------25 第八节监测监控系统------------------------------------------------------------------------------------------------25 第九节洒水降尘及防灭火系统 -------------------------------------------------------------------------------25 第十节压风系统 --------------------------------------------------------------------------------------------------------28 第三章采区巷道掘进------------------------------------------------------------------------------------------------29 第四章采区风量计算与分配 -----------------------------------------------------------------------------------30第五章安全技术措施--------------------------------------------- 35 第一节瓦斯灾害防治措施----------------------------------------- 35 第二节综合防尘措施--------------------------------------------- 36 第三节消防火措施----------------------------------------------- 37 第四节水害防治措施--------------------------------------------- 37 第五节顶板事故防治措施----------------------------------------- 38 第六节运输事故防治措施----------------------------------------- 39 第七节提升事故防治措施----------------------------------------- 41 第八节电气事故防治措施----------------------------------------- 44 第九节井下安全监控系统及自救器配备----------------------------- 46 第六章技术经济分析------------------------------------------------------------------------------------------------47 第一节采区建设工期--------------------------------------------- 47 第二节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48 第三节采区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0附图目录附录:1、编制单位资质证书2、设计合同书3、采矿许可证4、煤炭生产许可证5、安全生产许可证6、营业执照6、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7、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性鉴定报告8、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9、煤质检测报告表前言xx县xx煤业有限公司xx煤矿位于xx县城SE158°方向,地理座标:东经108°42′57″ 至108°44′44″,北纬31°47′10″至31°48′18″之间,面积2.489Km2。
7500采区设计说明书

肥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白庄煤矿7500采区设计说明书目录前言 (1)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2)第一节采区概况 (3)第二节地质特征及顶底板情况 (3)第三节地质构造 (6)第四节水文地质 (7)第五节储量 (10)第二章采区设计方案及巷道布置 (11)第一节采区设计依据 (11)第二节采区方案选择 (11)第三节采区巷道布置 (15)第四节巷道准备工程量 (15)第五节车场及硐室 (16)第三章采区生产能力及采煤方法 (16)第一节开采顺序 (16)第二节巷道施工 (16)第三节开采方法 (17)第四章采区生产系统 (18)第一节采区运输系统 (18)第二节采区排水系统 (19)第三节采区通迅、照明 (19)第四节供水及防尘 (20)第五节供风系统 (20)第六节通风系统 (21)第七节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27)第五章采区装备及供电 (32)第一节运输提升设备 (32)第二节排水设备 (37)第三节掘进装备 (38)第四节回采工作面采煤方法及机械设备 (38)第五节采区供电 (40)第六章灾害预防与安全技术措施 (47)第一节预防顶板事故 (47)第二节预防水灾 (49)第三节预防火灾 (50)第四节预防瓦斯、煤尘事故 (51)第五节防火、防水注浆系统 (53)第六节安全检测系统 (53)第七章施工组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4)前言白庄煤矿位于肥城煤田的西部,于1971年5月破土兴建,1978年建成投产。
该矿井原设计生产能力0.30Mt/a,采用一对立井开拓,生产水平-150m,服务年限71年。
矿井投产后,生产能力上升幅度较大。
对此,为有效地利用煤炭资源,延长矿井的服务年限,1984年山东煤炭工业管理局以(84)鲁煤基字第58号文批准,将荣庄(西十)井田F7断层以东划归白庄煤矿开采,井田面积由此扩大到15.8km2。
为提高矿井的技术装备水平,解决设备落后、老化的问题,全面提高矿井的经济效益,1986年山东煤炭工业管理局以(86)鲁煤基字第22号文确定:矿井扩建规模至0.90Mt/a。
9200采区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采区概况第一节概况9(10Ⅱ)200采区位于-210水平北翼,-210北大巷与边界F3断层之间。
南至查庄村、查庄新村保护煤柱线,西及西北至F3断层,东及东北至GF3断层上盘断煤交线及GF10断层上盘断煤交线。
其走向长2000m,倾斜宽580m,面积约11600m2。
可采储量116.1万吨。
其中9层煤48万吨,10Ⅱ层煤68.1万吨。
本采区开采煤层为9、10Ⅱ层煤,9层煤煤厚0.8~1.66m,平均1.4m; 10Ⅱ层煤煤厚1.4~2.07m,平均1.81m。
9层煤煤层底板标高为-215~-265m,10Ⅱ层煤煤层底板标高为-219~-270m。
9层煤平均埋深为314.3m,10Ⅱ层煤平均埋深为318.8m。
相应地面标高+72.15~+76.46m。
地面为农田耕地及上组煤开采后形成的塌陷区,西南边界为查庄村、查庄新村,通过本采区的高压线路一条,公路一条(矿至泰平公路),无其它建筑物。
本区上覆7、8层煤已开采结束。
第二节地质概况一、煤层赋存情况本采区内9、 10Ⅱ层煤赋存稳定,结构简单,全部可采。
9层煤煤厚0.8~1.66m,平均1.4m; 10Ⅱ层煤煤厚1.4~2.07m,平均1.81m。
9层煤煤层底板标高为-215~-265m,10Ⅱ层煤煤层底板标高为-219~-270m。
9层煤平均埋深为314.3m,10Ⅱ层煤平均埋深为318.8m。
相应地面标高+72.15~+76.46m。
本采区8200石门以南为一向斜构造。
向斜西翼煤层走向7°~25°, 倾向南东,倾角10°;东翼煤层走向165°,倾向南西,倾角10°,8200石门以北煤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0°~15°。
9层煤直接顶为泥灰岩,平均厚度0.97m,灰色,坚硬,老顶为粉砂岩,平均厚度7.42m,灰至灰黑色,具水平层理,含植物化石,直接底为粉砂岩,平均厚度2.2m,灰至深灰色,含细粒FeS2和植物化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1. 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 1 1.1采区概况 ................................................................ 1 1.2采区地质概况 ............................................................ 1 2. 采区储量及服务年限 ....................................................... 2 2.1储量 .................................................................... 2 2.2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 2 3. 采区巷道布置与采煤方法的选择 ............................................ 3 3.1采准巷道布置方案的提出 .................................................. 3 3.2采准巷道布置方案比较 .................................................... 3 4、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 5 4.1采煤方法 ................................................................ 5 4.2回采工艺 ................................................................ 6 5、采区生产系统和主要机械设备选型 ........................................... 8 5.1、液压支架 ............................................................... 8 5.2、采煤机 ................................................................. 8 5.3、刮板输送 ............................................................... 8 5.4、转载机 ................................................................. 9 5.5、破碎机 ................................................................. 9 5.6、可伸缩胶带输送机 ....................................................... 9 5.7、乳化液泵 ............................................................... 9 5.8、回柱绞车 .............................................................. 10 5.9、水泵 .................................................................. 10 5.10、移动变电站 ........................................................... 10 6、通风与安全 .............................................................. 10 6.1、回采工作面所需风量计算 ................................................ 10 6.2、掘进工作面所需风量计算 ................................................ 11 6.3、硐室所需风量的计算 .................................................... 12 6.4、采区总需风量 .......................................................... 12 7、巷道断面的选择 .......................................................... 14 7.1、煤层运煤平巷 .......................................................... 14 7.2、煤层运料平巷 .......................................................... 15 7.3、阶段运输斜巷 .......................................................... 15 7.4、阶段回风斜巷 .......................................................... 16 7.5、采区煤仓 .............................................................. 17 8、采区生产系统 ............................................................ 18 9、采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及劳动组织表 .......................................... 19 1
1.带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1.1采区概况 本带区为某矿的一个接替采区,采区走向长1520m,倾斜长度980m,其面积为2430000m2。 该带区东以井筒煤柱为界,西以平安二号断层为界,上部水平是+420m,下部水平为+300m。 1.2采区地质概况 1.2.1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简单,无褶曲、断层和火层岩侵入。煤层顶底板岩性稳定。该带区的煤层平均倾角为6°,为进水平煤层。 1.2.2煤层 本采区可采煤层为两层煤,第一层煤厚4.3米,顶板为砾页岩,底板为砂页岩;第二层煤厚4.2米,顶板为页岩,底板为中砂岩。两层煤均属于厚煤层,煤层在井田范围内是比较稳定的,变化较小,规律性强。如图:
201.58201.52161.8215
粉砂岩煤煤砂页岩
页岩煤砂砾岩厚度(柱状图煤岩名称 2
1.2.3煤质及瓦斯情况 采区内煤变质程度高,煤质好,瓦斯绝对涌出量为53m/t,属于低瓦斯矿井。发火期4-6月。容重平均为1.35t/m3。 1.2.4水文地质 该采区内的煤层含水量均较小. 2.采区储量及服务年限 2.1储量 1.采区工业储量Zg=1207500×(1.82+1.52+1.58)×1.35=802万t 2.煤柱损失量: 采区边界煤柱损失量P1=20×1200×(1.82+1.52+1.58)×1.35=16万t。 采区断层煤柱损失量P2=20×1150×(1.82+1.52+1.58)×1.35=15.3万t。 采区阶段煤柱损失量P3=30×1200×(1.82+1.52+1.58)×1.35=24万t。 工作面落煤损失量P4=(802-16-24)×5%=38万t。 所以,采区可采储量Zk=(Zg-P)k=(802-15.3) ×80%=629.36万t。 开采损失:P1+ P3+ P4=16+24+38=78万t。 采区回采率:(Zg-开采损失)/ Zg=(802-78)/802=90% 2.2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2.1工作制度 本矿井设计工作日为330天,每天四班作业,其中三班生产,一班准备。每班6小时,每日提升为18小时。 循环进度:各回采工作面开采循环进尺为0.6米 循环产量:170×9×0.6×1.35=1239.3吨 日产量:01ALLMrc 式中:0A——工作面单产,吨/日 L ——工作面长度,米 1L——日推进度,米
M——采高,米 3
r ——容重 C ——工作面的回采率,95% 所以,0A=170×5.4×1.82×1.35×95%=2142.75吨/日 月产量:2142.75×27=57854.25吨 采区年生产能力:A=1.050A×330=1.05×2142.75×330=74.2万吨 采区服务年限:可采储量/采区生产能力=629.36万吨/(74.2万吨/年)=8.5年 3.采区巷道布置与采煤方法的选择 3.1采准巷道布置方案的提出 根据该盘区的地质及煤层赋存条件,可提出两种巷道布置方案:1.走向长壁采煤法中的上山盘区布置;2.倾斜长壁采煤法巷道布置方案。 方案一、上山盘区巷道布置,如图: 盘区巷道采用联合布置盘区走向长1100m,双翼开采,倾斜长为1150m,划分为5个区段。 方案二、倾斜长壁巷道布置,如图: 将采区划分为5个分带,工作面长为170m。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布置在第三层煤底板岩层中,分带煤层斜巷为单巷布置,采用沿空留巷工艺,分带运输斜巷与一条带区煤层运煤平巷相连,通过带区煤仓和进风行人斜巷与运输大巷相连,分带回风斜巷与一条带区煤层运料平巷相连,运输大巷与回风大巷之间开掘一条运料斜巷,用于辅助运输。 3.2采准巷道布置方案比较 3.2.1技术比较 方案二与方案一比较有以下优点: 1.巷道掘进量少,投产早,倾斜长壁采煤法回采工作面两端的巷道直接与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相连,取消了盘区上山或石门等巷道的掘进,颗节省巷道15%~20%,因此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缩短了采煤工作面的准备时间,有利于采掘接续。 2.系统简单,占用设备少,运输效率高,运输费用低。 3.通风系统简单,成本低。由于上述优点,大量减少了生产签准备工作量和所需的人员设备,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辅助人员。 3.2.2经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