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北方的民族交融(新中图版)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科目七年级历史课题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审核人审批人主备人班级姓名授课时间第14周组号序号22学习目标 1.了解北方政局;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导案学案回归课本,请根据我们所学课本知识点填空。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第 89 -97页内容,完成自主学习部分1、曾经有哪两个政权统一过北方?分别由哪一少数民族建立?前秦(氐族)北魏(鲜卑族)2、北方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什么?民族大融合情感教育价值观: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北方经济发展。
☆自主学习(10分钟)一、北方政局1、时段:统一局面被破坏后,直至统一前的年间。
2、状况(1)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族建立的大致统一过北方来年.(3)族部建立的维持了近年的北方统一。
二、孝文帝改革1.北魏(1)建立时间 (2)统一北方时间2.冯太后改革(1)政治上实行 (2)经济上实行第一阶段:祖母3.孝文帝改革(1)将都城由迁往 (2)推出改制、禁服、学语、通、改等一系列全面改革措施。
第二阶段:孝文帝三、民族大融合1.原因:孝文帝改革则起了总结和加速“融合”历史进程的作用。
2.成果:⑴社会生活方面,人服、人食、和族改变而坐的习俗是最为生动的事例。
(2)政治生活方面,在政权稳固后,南北互派的活动更加多见。
南北间商品也常以“”的形式进行。
3.影响:和为重新统一做了准备。
4.意义:民族大与南北发展为重新统一准备了条件,政权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最终催生出了大开放繁盛的新气象。
☆展示交流(15分钟)◇说◇说◇看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北方经济发展。
统一北方---迁都平城---进入中原---建立北魏---大兴安岭北魏孝文帝改革 1.冯太后改革 1)政治上:集权中央,实行三长制,俸禄制2)经济上:均田制2.孝文帝改革:1)迁都洛阳2)汉化政策○ 1改官制○2禁胡服○3学汉语○4通婚姻○5改姓氏民族大融合特点(1)胡人汉服、汉人胡食(2)南北互使、南北互市(3)北方融合、南方开发。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件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政局如何?
——政权分立、南北对峙 南方相对安定
2、南方相对北方稳定,带来哪些影响?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南方经济开发
第十七课
一、北方政局
政权分立、 民族斗争、 民族融合 (主流)
北魏
宋、齐、梁 (鲜卑族拓跋部)
西魏
东魏 梁
北周
北齐
隋 陈
梁、陈
386年,西鲜卑拓跋部建立政权,史称“北魏” 迁都平城 439年,统一北方
我国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两种不 同文化存在冲撞,一直以来“以胡治 汉”、“胡汉分治”进行统治,民族
分化严重。
如果你是北魏的一名统治者,面对这 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冯太后改革
中央实行 集权 政治上: 地方实行 三长制 官员实行 俸禄制
(仿照汉制)
经济上: 均田制
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洛阳 ②采用 汉族 的官制 ③穿 汉服 ,禁 胡服 孝文帝改革 ④必须使用 汉 语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 汉族贵族 联姻 ⑥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汉族 姓氏
促 进 了 胡 汉 融 合
有人说:孝文帝改革使鲜 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 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 的融合和进步。
但有人说:孝文帝改革使鲜卑 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北魏 的衰落和鲜卑族的灭亡。
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 于467年,他四岁即位。即位19年。孝文帝自幼 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雅好儒 学,熟读五经和诸子百家书。 当时整个北魏处于向封建化的过渡时期,社 会矛盾极端尖锐,民族冲突非常严重,国力大大 衰落。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冯氏的支 持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向来改革都是要经过一场激烈的斗争才能实 现的,孝文帝的改革也不例外。他的改革遭到了 一些鲜卑旧贵族的阻挠和破坏,甚至连自己的太 子元询也要起兵发动叛乱。孝文帝果断的囚禁并 处死了元询,坚决的把改革进行了下去。 公元499年,一心想统一南方的孝文帝拓跋 宏,病逝在南征的途中,年仅33岁。北魏随着他 的去世而国政大坏,从此一蹶不振。35年后,北 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第17课北方的民族交融(新中图版)

5、这些措施有何作用? 鲜卑族和汉族迅速融为一体,民族融合达到前所 未有的高度 6、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了几个王朝?历史上把 它们统称为什么朝?南北朝指的是哪两个朝的合称?
四个 北朝 南朝和北朝
方凳
圆凳
蒸馍
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
烧饼
烤肉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 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 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 步的历史现象。
课堂练习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 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4、北魏孝文帝实施的各项措施中,最能够促进 民族融合的是( ) A、迁都洛阳 B、采用汉族的管制和律令 C、开凿龙门石窟,发展佛教 D、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人通婚等
A
D
再见!
烤肉
涮羊肉
葱
大蒜 胡椒
胡床
方凳
返回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 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依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 融合”的理解?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 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 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 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课堂小结
迁都洛阳 北方出现民 族融合趋势 北魏孝文 帝改革 说汉语、穿汉服、 改汉姓、通婚、 用汉制 民族 融合 达到 前所 未有 的高 度
B) 2、下列对于民族融合的理逐渐缩小
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B.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逐渐趋同 C.在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融合 D.少数民族都变成汉族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源自1、西晋统一局面被破坏后,北方长期处于多 个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直至隋统一前的270 年间, 与 交织在一起, 则是 历史发展的主流。 2、386年,鲜卑 部乘前秦内乱建立政权, 国号为“魏”,史称 。进入中原,迁都 , 439年,北魏先后吞灭北方各小国,一统北方。 3、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 非常突出。“ ”、“ ”和 是最为生动的事例。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是什 么? 答:内容:①冯太后仿照汉制进行政治、 经济改革,政治上实行“三长制”,经 济上实行“均田制”。②孝文帝迁都洛 阳。③孝文帝推出改官制、禁胡服、学 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的汉化政策。 作用:孝文帝改革承担了“胡汉融合” 的促进任务,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 流。
★4、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征及 意义是什么? 答:特征:①“胡人汉服”和“汉人胡 食”。 ②“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 ③“北方融合”和“南方发展”。 意义:①民族大融合与南北经济发展为 重新统一准备了条件。②民族大融合为中 华民族历史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最终催 生出了大唐开放繁盛的新气象。
北方民族的交融 PPT课件

•
16、沉沦苍白了我美丽的幻梦,这是个多雨的秋天,天气也非常的寒冷,总接触到一些事物,不免睹物思人,引起泛滥成灾的那股洪流,淹没了这个伤情的季节。
•
17、不明白,别人都说痛苦的记忆可以随着时间慢慢改变,可它在我心里,总是在这样的深夜,悄悄袭上心头,不断的蔓延,不断的重复。
•
18、触摸不到的幸福,再努力也是徒劳。
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
胡床 方凳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
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
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
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胡床(交
椅、绳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连缀在木头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 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 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北魏文官俑
鲜卑服饰俑 汉族服饰俑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孝文帝改革进程
仿照汉治完善行政管理
促
冯太后改革
进 了
颁布均田制
胡
汉
迁都洛阳
交
融
孝文帝改革
改官制、禁胡服、
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
三、北方民族的交融
•
19、从此,只是孤单一人,守护着自己的孤独,卸下所有的包袱,蹒跚前行,期待着下一个幸福的轮回。
•
20、残花乱流年,愁肠攒心痛……试着用微笑去听完你们的邂逅,却发现伤痛占满了全世界,而被你捏碎的故事,你还欠我一个结局……回望过往,一切如梦,看似无痕,却挥散不去。
•
21、曾经说过:试着把你忘纪,其实忘记,何尝不是一种美丽。
•
22、失去了所有,沉寂在过去的记忆不能自拔,不愿有新的选择。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 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有哪些? ①大量少数民族人民南下与汉族人民在北方杂居 相处,彼此交往; ②孝文帝改革加速了“胡汉融合”的历史进程。 民族融合的表现(社会生活方面)?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
• 公元386年,鲜卑拓跋部乘前秦内乱建立政权,国
号“魏”,史称北魏。其势力扩展到山西、河北, 进入中原,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 公元439年,北魏先后吞灭北方各小国,统一了北 方。
北魏冯太后改革
• 公元471年,年仅5岁的拓跋宏(孝文帝)继位, 国家政事主要由其祖母冯太后掌管。 • 冯太后听从大臣的建议,革除部落旧俗,仿照汉 制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冯太后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治上:①集权中央,基层设臵乡官,实行 “三长制”。②官员实行俸禄制,打击贪污受贿。 经济上:①实施“均田制”;②内迁务农的 鲜卑人可减免租赋。
服装:胡人穿宽大飘逸的汉服;汉族女子服饰由宽衣博带 变为窄袖紧身;服装样式中出现了帔 饮食:蒸馍、烙饼、面条、油炸饼、馅饼 家居:胡床、方凳、圆凳
南北交往
• 南北长期对峙,战争状态与和平状态相互 交替。
• 南北互使——北魏政权稳固后,南北互派使者的 活动更加多见。 • 南北互市——南北间商品交易常以“互市”的形 式进行。
西晋灭亡后的北方政局
西晋统一局面被破坏后,北方长期处于多 个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前后出现的政权不下 30个。其中由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大致统一过 北方十来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 (386年—534年)维持了近百年(439年—534年) 的北方统一。 直至隋统一前的270年间,民族交往与民族 斗争交织在一起,民族大融合则是历史发展的 主流。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1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 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本兰辞》的歌词中“昨夜见军帖,可 汗大点兵”,可知,木兰不是汉族女子,而 是一位出自落籍中原的鲜卑族家庭的姑娘。 从《本兰辞》歌词:“唧唧复唧唧,木兰 当户织”中可以看出,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 很深,她像其他汉族姑娘一样,常常坐在织 机旁织布劳动。 《本兰辞》的最后,借“两兔傍地走,安 能辨我是雄雌” ,来表现鲜卑女子敢与男子 一争高低的豪迈气概。
文化教育 农业生产
游牧民族
定居 畜牧业 “胡人汉服”、 “: 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有利
民族融合趋势形成
北魏孝文皇帝,鲜卑族,姓拓跋 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 (467—499)。我国南北朝时期 北魏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之一。
二.孝文帝迁都洛阳
原因: 1 北魏定都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 满足 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2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中原和接受 汉 族先进文化。 影响: 1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2 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背 景
439 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各民族人民共同生 活、互相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 容
政治方面: 迁都至洛阳; 采用汉族的 官制、律令; 实行三长制。
社会生活方 经济方面: 面:说汉话; 实行俸禄 穿汉服;改 制、均田 汉 姓;鼓励 制等。 与汉族联姻;
文化教育方面: 学习汉族的文 化礼法,尊崇 孔子,以孝治 国,提倡尊老、 养老的风气等。
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
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 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嘎仙”是 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
嘎仙洞为拓跋鲜卑祖先长期居住的石室。洞内的文化堆 积最深达1.9米,出土有骨镞、石镞、陶器和打制石器,说明 洞内生活的鲜卑人过着以打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生活。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北方的民族交融》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北方的民族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方的民族交融》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在我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阶段,北方的民族交融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北方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这种融合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北方民族的交融情况,包括各民族之间的婚姻、文化交流等;二是北方民族融合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如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稳定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北方民族交融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了解北方民族的交融情况,并深入分析这种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具体情况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交融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感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具体情况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北方民族交融的具体情况,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种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方民族交融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历史中的民族交融现象。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具体情况。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北方民族交融的具体情况,以及这种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北方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知道北魏建立和统一北方的时间 2、了解北魏迁都的目的 3、能够说出孝文帝改革采取的措施 4、了解北朝朝代更替的情况
1、谁在哪一年建立了北魏?北魏又是在哪一年统一 北方? 2、孝文帝是谁?改革的时间是? 3、孝文帝改革的原因(目的)是什么? 4、孝文帝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5、这些措施有何作用? 6、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了几个王朝?历史上把 它们统称为什么朝?南北朝指的是哪两个朝的合称?
采用汉族的官制和法律治理国家
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穿 讲 改 通 用 汉 汉 汉 汉 汉 服 语 姓 婚 制
鲜卑族和汉族迅速融为一体,民族融合 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北方民族交融的发展
探究活动
寻找我们身边所带有的 民族融合的特征
说明:中华民族是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
大家庭。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 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我们每一个 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带有其他民族的特征。
烤肉
涮羊肉
葱
大蒜 胡椒
胡床
方凳
返回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 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依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 融合”的理解?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 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 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 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课堂练习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 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4、北魏孝文帝实施的各项措施中,最能够促进 民族融合的是( ) A、迁都洛阳 B、采用汉族的管制和律令 C、开凿龙门石窟,发展佛教 D、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人通婚等
A
D
再见!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课堂小结
迁都洛阳 北方出现民 族融合趋势 北魏孝文 帝改革 说汉语、穿汉服、 改汉姓、通婚、 用汉制 民族 融合 达到 前所 未有 的高 度
B) 2、下列对于民族融合的理解,错误的是( D ) A.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民族界限逐渐缩小
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B.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逐渐趋同 C.在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融合 D.少数民族都变成汉族
将鲜卑族的姓氏 改为汉族姓氏
材料三: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 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 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 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材料四:
俸禄制:孝文帝规定官史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 官史贪污 均田制: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把土地分给农民 耕种。规定“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开始 向政府领种土地,到了不能劳动或者身死 时,再把土地还给政府。
5、这些措施有何作用? 鲜卑族和汉族迅速融为一体,民族融合达到前所 未有的高度 6、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了几个王朝?历史上把 它们统称为什么朝?南北朝指的是哪两个朝的合称?
四个 北朝 南朝和北朝
方凳
圆凳
蒸馍
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
烧饼
烤肉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 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 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 步的历史现象。
孝文帝迁都
平城
北魏孝文帝为什 么要迁都呢? 洛阳
1、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 众多人口的需要
原因 孝文帝 迁都洛阳 影响
2、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广 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 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 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 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1、谁在哪一年建立了北魏?北魏又是在哪一年统一 北方? 439年 拓跋珪在4世纪后期(386年) 2、孝文帝是谁?改革的时间是? 拓跋宏是在494年改革 3、孝文帝改革的原因(目的)是什么? 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孝文帝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措施:①说汉语 ②穿汉服 ③改汉姓 ④鼓励鲜卑贵族同汉族贵族通婚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法治理国家
鲜卑族拓跋珪: (317—409年),即魏 道武帝。北魏的建立者
北魏统一北方, 初步结束了前秦瓦 解后北方的分裂局 面,北方出现了民 族融合的趋势。
二、孝文帝改革
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 (467—499年在位)是 我国历史上对促进民族 大融合贡献最突出的一 个少数民族皇帝
孝文帝的祖母冯太 后,是我国历史上 很有作为的一位皇 太后。她出生于十 六国的北燕,是皇 族、汉人。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身着汉服(左)和胡服(右)的陶俑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 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 )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鲜卑族姓 拓跋 拔拔 达奚 丘穆棱 步六孤 贺赖 忽忸于 汉族姓 元 长孙 奚 穆 陆 贺 于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 成汉语,广为流传。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 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 鲜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
《 敕 勒 歌 》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笼 盖 四 野
天 阴 敕 似 山 勒
386年,鲜卑拓跋珪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