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五台山图〉研究》内容简介
莫高窟《五台山图》对综合材料语言表现的启示

莫高窟《五台山图》对综合材料语言表现的启示莫高窟《五台山图》对综合材料语言表现的启示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其壁画作品以其绚丽多彩、技艺高超的表现方式而闻名于世。
《五台山图》作为莫高窟壁画中的一幅代表作,以其壮丽的场面、丰富的内容和细腻的表现手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对综合材料语言表现的启示。
作为一幅壁画,《五台山图》由众多的场景和人物组成,整体呈现出一幅庄严肃穆的佛教胜景。
其中,不同的场景和人物充分展示了综合材料语言的运用。
这种表现方式由于集合了多种材料,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具有层次感。
首先,可以发现《五台山图》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表现不同的材料。
壁画运用了丰富多样的颜色,从金黄的龙身到红色的衣裳,再到墨色表现的山川和云雾,色彩的变化与变动直观地表现了各种材料的差异。
同时,壁画运用了渐变和过渡的色彩方式,使画面更加自然流畅。
这种综合材料语言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整幅画面的表现力,还丰富了观者的视觉感受。
其次,壁画通过线条的表现来刻画材料的特点。
《五台山图》中,线条的使用非常细致和精确。
从各个细节到整个画面,每一条线都发挥着浓墨重彩的作用。
线条的运用使得各种材料的纹理和形态非常清晰可见,为观者提供了更加细腻的观察感受。
线条的应用还使得画面的层次感更加明显,线条的精细处理使得画面更具有立体感和逼真感。
此外,壁画还通过形状和质地的表现来展现不同材料的特点。
《五台山图》中,不同的物体和人物都具有丰富多样的形状和质感。
这种多样性的表现使得每个材料都有了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力。
通过形状和质地的差异,画面更加丰富多样,增强了观者的审美体验。
最后,壁画通过光影的运用来增强综合材料的表现力。
《五台山图》中,壁画运用了明暗对比和光影的渲染来表现不同材料的特性。
这种光影的应用使得画面更加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增强了观者的审美欣赏。
光影的渲染还可以突出画面中重要的物体或人物,使其更加引人注目。
总而言之,《五台山图》所展示的综合材料语言表现方式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研究五台山 宣传五台山——《五台山研究》广受读者欢迎

研究五台山宣传五台山——《五台山研究》广受读者欢迎
梁肇唐
【期刊名称】《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
【年(卷),期】2000(000)016
【摘要】由山西社会科学院主管、五台山研究会主办的社科类期刊《五台山研究》杂志,以其丰富的史料性和多元的学术性,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普遍欢迎。
《五台山研究》杂志自1985年正式创刊以来,坚持“宣传五台山,办好五台山,研究五台山,服务五台山”的
【总页数】1页(P6-6)
【作者】梁肇唐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9.2
【相关文献】
1."申遗"成功以来的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r遗产研究r——兼评《五台山世界文化
景观遗产》 [J], 景天星
2.五台山研究任重道远r——在"五台山研究会2017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J], 杨安和
3.推动五台山研究的纵深发展——把读《敦煌石窟《五台山图》研究》 [J], 席殿晋
4."我心里时刻惦念着五台山的研究和发展"——追忆任继愈先生对五台山研究的关
心与指导 [J], 崔玉卿
5.积极开展对五台山的研究和宣传——为《五台山研究》创刊而作 [J], 白清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敦煌石窟古代朝鲜半岛资料研究

敦煌石窟古代朝鲜半岛资料研究作者:李新来源:《敦煌研究》2013年第04期内容摘要:敦煌莫高窟第61窟西壁《五台山图》中绘有新罗王塔、新罗送供使、高丽王使及菩提之庵等图像,是敦煌莫高窟所保存的古代朝鲜半岛的文化遗珍。
新罗王塔的建造者为统一新罗国高僧慈藏,建造年代在贞观十二年至贞观十七年(638—643)之间;新罗送供使及高丽王使图中出现的不同身份的人物,反映出的当是统一新罗国末期和高丽国建国初期的人物及其冠帽服饰;菩提之庵推测是在新罗高僧慧超大师出家、修行、译经的菩提寺旧址上所建之庵。
第61窟《五台山图》所据底稿的绘制年代当不晚于后唐。
上述资料为古代中国与古代朝鲜半岛文化友好交往的见证,值得珍惜,值得研究。
关键词:五台山图;新罗王塔;新罗送供使;高丽王使;菩提之庵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4-0025-08一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五台山图》概况敦煌莫高窟第61窟,建造于五代末期①,是一个特大型洞窟,窟中最为有名的壁画是《五台山图》。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在今山西省五台县东北,山有五峰高耸,所以取名为五台山。
据传东汉时期已建寺庙,后经历代续修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由于年代久远,历经自然变迁、人为改造和战争破坏,不少遗址已经无法辨认或难以寻踪。
《五台山图》绘制于此窟的西壁,高3.5米,长13.5米,总面积约47平方米,通布主室西壁,是我国古代最为详细、规模最大的佛教胜迹地图。
全图大致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主要绘制龙王、菩萨空中显灵;中部从北到南绘制五台并峙,各作山峦布列;下部绘制从镇州和太原两个方向朝拜的香客、施主和送供使者凑集于五台山。
《五台上图》描绘了方圆约250千米以内的山川林壑、城镇店铺、寺院楼阁、茅庐桥梁、道路河渠以及达官平民、僧侣世俗各阶层人物活动奔忙的情景,诸如推磨、舂米、担挑、驮运、赶路、歇店无不具形现态,生动真切。
出自深山峡谷深处的河水,弯弯曲曲,汩汩奔流;宽敞的大道和蜿蜒的山路,时出时没,伸向远方。
关于敦煌的书

关于敦煌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敦煌的书籍推荐:
1. 《敦煌》作者:梁实秋
这本书是敦煌的经典著作之一,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文学化的语言,讲述了敦煌的历史、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 《敦煌风》作者:张萍
这本书是一部沉浸在敦煌文化和艺术中的游记,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介绍了敦煌的壁画、雕塑、文学作品等,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敦煌的视角。
3. 《敦煌: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敦煌艺术研究院编著
这本书是一本专业性较强的敦煌艺术研究书籍,详细介绍了敦煌石窟的类型、历史背景、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并配有大量的图片和插图。
4. 《敦煌壁画》作者:高行健
这本书是一本汇总了敦煌壁画精华的画册,作者通过自己的绘画技巧,将敦煌壁画完美地复制和展示,让读者以图像的方式欣赏到敦煌壁画的美。
这些书籍涵盖了敦煌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
了解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的书籍

了解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的书籍
了解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以下是一些书籍可以参考:
1. 《敦煌》,作者樊锦诗等著,以生动、真实的笔触描述了敦煌的历史、地理、文物、风土等,介绍了敦煌的形成与发展、自然风光以及古代文献中对敦煌的记载等。
此外,还记述了敦煌文化遗产的现状、面临的危机以及未来可能重现敦煌这一文化圣地的途径和方法。
2. 《西天取经——重走丝绸之路·敦煌卷》,这本书不仅描述了作者重走丝绸之路的探险经历,还对敦煌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展现了敦煌的历史风貌和艺术瑰宝。
3. 《敦煌石窟考古》,该书为学术研究著作,主要介绍敦煌石窟的考古发掘、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等。
该书对于了解敦煌石窟的建造历史和艺术风格非常有帮助。
4. 《敦煌:丝绸之路的千年传奇》,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籍,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展示了敦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宗教等方面。
此外,还有一些相关的纪录片和文章也提供了很多有关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的信息,可以进一步了解。
莫高窟第361窟的文殊显现与五台山图——莫高窟第361窟研究之二

莫高窟第361窟的文殊显现与五台山图——莫高窟第361窟
研究之二
赵晓星
【期刊名称】《五台山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莫高窟第361窟主室正龛内北侧帐扉顶画圆盖飞天图案,西、北壁屏风二扇,画文殊显现与五台山图.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重新考察了这两扇屏风画,核对现存的部分题记内容,初步确定了五台圣迹上主要画面的情节.进一步将这两扇屏风进行了拼合,可复原出一幅完整的五台山图.通过与敦煌石窟其他时代的五台山图对比,及榜题文字的语言习惯的比较,认为这幅五台山图的粉本可能属于长庆二年吐蕃遣使于唐求回、并经吐蕃改造后再传入敦煌的五台山图.此图应属于五台山化现图之类,这种简略的五台山图已初备五台山的雏形,为后世巨幅五台山图的绘制奠定了基础.
【总页数】12页(P36-47)
【作者】赵晓星
【作者单位】甘肃省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7
【相关文献】
1.莫高窟第361窟的中唐供养人——莫高窟第361窟研究之三 [J], 赵晓星
2.莫高窟第361窟的中唐供养人——莫高窟第361窟研究之三 [J], 赵晓星
3.莫高窟第361窟与周边中唐洞窟之关系--莫高窟第361窟研究之九 [J], 赵晓星
4.莫高窟第361窟南北两壁经变画考察--莫高窟第361窟研究之七 [J], 赵晓星
5.莫高窟第361窟主室窟頂藻井壇城辨識——莫高窟第361窟研究之八 [J], 趙曉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敦煌文化的文献

关于敦煌文化的文献敦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是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要表现。
敦煌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许多学者对该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相关论文中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参考文献。
1. 《敦煌文献学概要》该书是对敦煌文化的综合研究,主要包括敦煌文献的发现、保存、研究方法、文献学原理、文献学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领域的问题等方面,是了解敦煌文献的必备参考书。
2. 《永乐大典图像研究》该书是敦煌文献研究中的一篇重要著作,作者梁启超通过对敦煌石窟中所发现的图像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出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和刊刻等方面的问题,为敦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3. 《敦煌写本搜微》该书是清代学者沈德潜所撰写的一本关于敦煌文化的著作,涉及到敦煌文献、图片、雕塑、壁画等多个方面。
该书内容详实,考证精准,被誉为是研究敦煌文化的一部经典之作。
4. 《敦煌艺术史》该书是研究敦煌文化的另一本重要素材,主要介绍了敦煌文献所反映的艺术史,包括敦煌艺术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等等,全面地展现了敦煌文化的艺术特色。
5. 《敦煌本科技与生物科技》该书是对敦煌文化的一种全新解读,主要探讨了敦煌文献中所描绘的一些技术手段和生物科技的应用,如植物种植、药物配制、疾病治疗等,为敦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6. 《敦煌艺术与文化》该书的重点在于敦煌文化的艺术与文化,对敦煌文献中所描绘的艺术形式、文化背景、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挖掘,旨在全面深入地了解敦煌艺术的思想内涵和特点所在。
7. 《敦煌学论叢》该书是一本由多位学者合辑所写的敦煌文献研究著作,涉及到敦煌的历史、文献、艺术等多个方面,内容繁多且学术性强,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敦煌文化的好素材。
结束语:综上所述,敦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各位学者进一步研究和阐释这一文化,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你认真欣赏过莫高窟文殊堂的《五台山图》吗?

你认真欣赏过莫高窟文殊堂的《五台山图》吗?莫高窟第六十一窟又名“文殊堂”建于五代947~951年间窟主曹元忠覆斗形顶下方四角龛内,画四大天王像,为五代洞窟的特征。
东壁以及南北壁东侧下方分别绘回鹘公主、于阗公主、曹氏女供养人像。
主室中心佛坛为背屏式马蹄形佛坛,背屏上仅残存主尊文殊所骑狮子像尾。
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画是西壁的巨幅五台山图,这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图,也是最大的全景式历史地图。
此图长13米,高3.6米,画中详细描绘了东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圆五百里的山川地形及社会风情。
图中所绘城郭、寺庙、楼台、亭阁、佛塔、草庐、桥梁等各类建筑一百七十多处,是十分珍贵的古代建筑史料。
中国佛教素有四大名山之说,即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和浙江普陀山。
明代以来,佛门信众则将“金五台、银普陀、铜峨嵋、铁九华”之赞誉推向极致,致使四大名山愈加名闻遐迩,而五台山作为四大名山之冠,更时时吸引着海内外信众虔诚而崇敬的目光。
佛光寺前山脚行人(南台之顶)兰草兰若(南台之顶)兰草兰若,人物狮子云中现狮子云中现,左侧寺前僧人(南台之顶)狮子云中现,云中狮子像山中寺名漫漶寺庙一座(南台之顶)山中漫漶人物几个山中寺名漫漶寺庙一座山中漫漶人物一个太原…初…(字迹无法辨认),前漫漶太原…初…(字迹无法辨认),似为太原城菩提庵清凉寺五台山又名清凉山,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部,相传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应化道场,方圆500里,由五峰环抱而成,峰顶平坦宽阔如台,故称五台山。
其山有五台:东台望海峰,建有观海寺,供奉“聪明文殊”;西台挂月峰,建有法雷寺,供奉“狮子吼文殊”;南台锦绣峰,建有普济寺,供奉“智慧文殊”;北台叶斗峰为最高峰,海拔3058米,建有灵应寺,供奉“无垢文殊”;中台翠岩峰,建有演教寺,供奉“孺童文殊”。
文殊师利为梵文音译,亦译曼殊室利,略称文殊,意译妙吉祥,为大乘菩萨名。
菩萨为“菩提萨埵”略称,其意为“觉悟有情”,即“上求菩提智慧,下化有情众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后 又有北魏末期 的瓜州刺史东 阳王元 荣和 北周的瓜州刺史建平公于义 ,以其崇奉佛教 , 营造了两个大窟。随后 即有僧人 、 官吏 、 百姓一 起 营造石 窟 , 到大周圣历 (9 —7 0 末 的30 68 0 ) 0 年间, 凿就了一千余窟 , 名崇教寺。后经 五 且
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它
总
人就将有关五 台山的资料 留存在敦煌石窟 , 于
是敦煌石窟就保存 了大量有关五台山的资料 。
第
一^
o
期
_ 一
那么 ,敦煌石窟有哪些关于五台山的资料 呢? 《 敦煌石窟 ( 五台山图) 研究 》 书就 回答了这 一
个 问题 。
3《 、五台山图》的内容及其渊源 :五台山 《 图》 3 5 、 . 米 , 长1. 米 高3 2 面积4 . 9 4 4 5 9 平方米。 9 它 详细地描绘 了从“ 山西太原经五 台山至河北镇 州( 今河北省正定县 )0 余里范围内的山川形 80
势 , 中还 画 出 了大 大 小 小 的 村 庄城 镇 、 庵 其 寺
I) 、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
二
本书计有 五章及 附录八篇 ,具体 内容如
下:
一
、
文献资料 :O 7 多个编号
殿塔等20 0余处建筑 , 其间有高僧说法 、 信徒巡
礼、 著名史迹和各种各样的灵异瑞现等等 。按 谢保生 、 凌云编著的《 敦煌艺术之最》 ,五台 说 《 山图》 中有寺院 、 庐庵 、 兰若 、 凉亭 、 城池 、 房宇 等建筑19 、 l座 、 9处 桥 3 佛菩 萨画像2 身 、 0 僧俗 人物4 8 、 2人 乘骑驼马4 匹、 8 运驼 1峰 。图中, 3 清 晰可辨的榜题按 15 9 条计 , 中灵异瑞现4 条 , 其 6 寺庵兰若8 条 , 5 宝塔1条 , 5 地名3条 , 2 巡礼送供 者l条 , 2 其它5 。若按画图内容的布置来看 , 条
五
台
山
研
山的。所以 , 自北魏五台山成为研 习《 华严经》 的圣地之后 , 来往于印度 、 西域 与五 台山的僧
究
●~
蠡 盛 隧 焉
的。
2这 幅《 台山图》 、 五 是为曹 氏统治者塑绘
佛教图像 的画院“ 都勾当知画院使” “ 、知书手”
和 画师 、 匠或 画行 之 外 的个 别艺 术 大师 绘 制 画
名敦煌莫高窟。
敦煌 莫 高窟 始 凿 于前 秦 苻 坚建 元 二 年
(6 )最 早 的开 凿 人 是 乐 傅 、 良二 位 僧 人 。 36 , 法
画 、 0余身彩塑 、 2 0 4 唐宋时期的木构窟檐5 座和
大量的经卷 、 文书等文 物古迹 , 是我 国古代窟 檐建筑 、 彩塑、 壁画等艺术的博物馆和图书馆 ,
既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 的政治 、经济 、 文
化、 艺术 、 宗教信仰等社会生活及其传承演变 ,
又反映了中西文化艺术交融 的历史面貌 , 是人
间鲜有 的世界 文化 遗产 。 鉴 于 敦 煌 在 今 甘 肃 西 部 ,距 新 疆 于 阗不
代、 、 宋 西夏和元等朝代的僧凿营建 , 逐渐形成
(8 9 , 17 )由匈牙利 的洛克齐在鸣沙 山发现千佛
台山的开山圣典《 华严经》 就是在 于阗编纂的 , 它是经过敦煌 、 长安 、 建康 、 洛阳等地传人五台
洞壁画 , 叹为瑰宝 , 欧后公诸于世 , 返 敦煌石窟
收 稿 日期 :0 0 0 — 7 2 1- 3 1
作者 简介: 崔正森 , , 男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 主要研究佛学 。
~
《 敦煌石窟< 台山图> 究》 五 研 内容 简介
崔正 森
( 山西省社会科 学院 , 山西 太原 0 00 ) 30 6
总
第
J
0
期
_ 一
2
o
二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 ,即今甘肃省西 部、 党河流域 , 与新疆维吾尔 自治 区毗邻 , 兰新 铁路经过其北境 , 是我 国古代与西域诸 国的交 通重镇 。而敦煌 石室在今敦煌城东南2 公里 5 处。敦煌石室 , 亦名敦煌石窟 , 由莫高窟 、 是 西 千佛洞 、 榆林窟 、 水峡 口小千佛洞 和肃北五个 庙组成 。莫高窟 , 又名雷音寺 、 千佛洞 , 以其是
才又 为世 人 所 重 。光 绪二 十 五年 (89 , 士 19 )道
王元禄又于第1 窟发现壁 画 、 7 古书 , 但他 没有 上报清廷 , 仍然封 闭之 。然而 , 国的奥布杰 俄
夫 、 牙 利 的斯坦 因 、 国 的希伯 和 、 国的华 匈 法 美
尔纳 、 日本的橘瑞超等都曾于此盗走许多佛
了一千几百余洞的石窟群 。后 因年代久远 、 自
然 或 战 乱 的毁 坏 , 代航 海 术 的发 达 , 绸 之 明 丝
路渐被封闭 , 敦煌石窟就鲜为人知了。清代 中
叶 , 曾 由 道 士 管 理 ,香 火 复 燃 。 光 绪 五 年
远 ,是古代中原和西域 丝绸 之路上的交通重
镇, 是佛 教 由陆路 传人 中原 的必 经 之地 。而五
像、 佛画、 古本经典 , 流人英、 、 、 、 、 美 法 德 俄 日、
印度等国。光绪三十四年(98 , 10 )清廷始知内 情 ,遂判王道士盗卖 国宝罪名 ,并 收拾残卷 8o  ̄卷 , oo , 藏于北图。 敦煌 石室 现存 42 、50 余 平方 米 壁 9 窟 4 00
敦煌石室中最大最主要 的洞窟 , 故敦煌石室亦
全 图可分 为 上 中下三 个 部分 , 部 主要 是 各种 上
二、 《 文殊变》 16 :3 幅 三、千手千钵文殊画像》 1幅 《 :6 四、文殊 变》 《 中屏风画式的《 五台山图》 :
l 幅 1
五 、第6 窟 :1 是在后 晋天 福十 二年 l 6窟
(4 ) 97 六月十五 日前由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 妇开凿的, 以其佛坛上有骑狮文殊及其侍从的 塑像 , 故亦名文殊堂。其正壁绘《 五台山图》 南 ; 壁绘《 楞伽经变》 《 、弥勒经变》《 、阿弥陀经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