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的导学案
咏怀古迹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预习案1、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问题探究案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3、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4、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5、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6、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7、“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8、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课外拓展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比较阅读,说说两诗在风格上有怎样的不同。
王昭君李白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注释】汉代长安附近的月亮,月光照着昭君。
一走上去玉门的道路,从此去向天涯再也不会归来。
汉代的月亮还是从东海出来,可昭君嫁到西方没有回来的日子。
长年严寒的燕支山只有雪当作花,美丽的昭君憔悴了,湮没在胡地的风沙中。
活着时她没有黄金送人,致使画师将她画丑。
死后留下了青冢使人叹息。
明确: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宋体,五号,加粗)1.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2.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3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
【重点、难点】(宋体,五号,加粗)1.理解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2.理解鉴赏诗歌形象。
二、学习过程(宋体,五号,加粗)故事导入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
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认读字音:朔(shuò)漠青冢(zhǒng) 省(xǐng)识(2)理解词义:去(离开)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信息筛选一、介绍写作背景《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1.请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3.掌握诗歌内容。
(1)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2)概括主要内容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合作探究一、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请学生分析讨论: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二、名句赏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能力提升比较阅读:请学生阅读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试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作比较,说说二者在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王昭君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规律总结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典型例题】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变式拓展】“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描绘出了一幅雄伟的图景,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英雄生长的地方才适当,用于写昭君村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知识储备】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其为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广阔的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诗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共有1400多首诗歌被保留下来,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写作背景这组诗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
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皇帝却不分忠佞,对他无故贬斥。
杜甫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不像王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
他寄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报负。
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二、知识链接古体诗:乐府诗等诗歌近体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
律诗要求字数整齐划一、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每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自主识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课程标准】1.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取新的阅读体验。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在自读自查的基础上,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和讨论分析,找出昭君所“怨”与诗人情感的共通处,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3.通过小组合作,归纳出古代“咏史怀古诗”的主要特点(意象、手法、情感)。
【评价任务】1.自主完成“课前预习案”,通过“课堂活动一”,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
(评价目标1)2.通过诵读与讨论分析,能够完成“课中探究案”中“课堂活动二”的探究题。
(评价目标2)3.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课堂活动三”中关于“咏史怀古诗”的归纳任务。
(评价目标3)【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资源与建议】图片资料:昭君出塞图。
音频资料:《出塞曲》音频。
搜集杜甫在夔州期间所创作的诗歌和其他几首《咏怀古迹》,更全面地了解本诗的情感内涵。
【课时计划】1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一、自读自查,读准字音群山万壑. ( ) 朔.漠 ( ) 青冢. ( ) 省.识( ) 环珮. ( )二、走进作者,知人论世杜甫:字______,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而被誉为“_______”。
杜甫的诗歌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其风格特点主要是________。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________”。
《咏怀古迹》:这是诗人作于大历元年秋天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这一组律诗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分别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3、情感与价值观:咏叹王昭君的不幸,寄托作者的身世家国之情。
【学习重、难点】1、重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难点:学习此诗的表达技巧。
【知识链接】1、题解《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2、昭君故事其一:昭君选秀入长安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
王昭君为南郡首选。
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
圣命难违。
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
其二:昭君出塞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
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
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
《咏怀古迹》其三 导学案

王昭君,即王嫱(qiáng),字昭君。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归附汉朝,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自请为婿。王昭君听说后主动请求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冒顿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西汉到了汉宣帝当皇帝的时候,国力强盛。那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称藩归附汉朝并亲来长安朝觐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入朝,自请为婿。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主动请求出塞。她名叫王嫱(qiáng),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毛延寿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毛延寿。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并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后为避司马昭之讳,昭君改称王明君
高二语文第五课《咏怀古迹》(其三) 导学案

4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28.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也指有名望的人,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 "。"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 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29.役夫:行役的人。 30.敢:岂敢,怎么敢。 31.且如:就如。 32.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 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33.县官:官府。 34.比邻:近邻。 35.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 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36.烦冤:愁烦冤屈。 37.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哭叫声 三、陷贼(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杜甫虚岁 45 岁,在投奔新皇帝唐肃 宗的途中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被迫做了伪官。半年后,他潜逃至凤翔, 找到了唐肃宗,这一经历,被称为杜甫的“陷贼时期”)和为官(公元 756 年 至 759 年,45 岁至 48 岁)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 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代表作《月夜》、《月夜忆舍弟》。
参考 2、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 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 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 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 漓尽致。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 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 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 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 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 象征!
【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 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 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 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 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 意这种看法吗?
注音
万壑( hè ) 赴( fù )荆门 明妃( fēi ) 朔( shuò )漠 青冢( zhǒng)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 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 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 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 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同时,昭 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 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 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 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 昭君,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 力。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 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 的村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 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 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当初汉元帝仅从画像中见过昭君美 丽的面容,但死后带着环佩的魂灵仍 然在月夜归来也是枉然。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7、“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 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 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 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 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 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 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 怎不伤心?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 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鉴赏《咏怀古迹(其一)》
一、学习目标:1、读懂该诗,感受诗歌的情感,并能赏析诗歌写作技巧。
2、背诵此诗。
二、自学指导与检测
自学指导
自学检测及课堂展示
自读课本及《步步高》24页
1、朗读过关。个人读,小组读。
2、《咏怀古迹》共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先主庙、武侯祠,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七年前自己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昭君
诗人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2、总结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第一步: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第二步: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第三步: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巩固诊断1、理解性填空。来自、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
②、诗人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
通读
1、解释括号前的词。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 )尚有村( )。
一去( )紫台( )连朔漠( ),独留青冢( )向黄昏。
画图( )省( )识春风面( ),环珮( )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2、在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
研读
1、比较诗人与王昭君的命运共同点,回答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自身怎样的情感?
③、运用拟人、对比手法,借用山水景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句子,。
④、借用理性的质问与悲戚的想象,说明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及其人生悲剧根源句子,。
2、背诵并默写此诗。
学科组长签字:等级评定:
年级主任签字:等级评定:
今日之事今日毕日积月累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