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简介林海音原先叫含英,最早叫英子。
中国台湾人,生于日本。
英子五岁时妈妈抱着她,与爸爸一道漂泊到北平。
爸爸英年早逝。
25年后(1948年)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又折回中国台湾。
何凡是北师大毕业,功底深厚,在一家报社谋了一个饭碗。
林海音则为家所累,不得不围着锅台唱锅碗瓢勺叮当曲。
她不是一位懈怠的女性,不久便重操旧业,笔耕墨耨,写些介绍中国台湾的风物人情短文给报刊,旋即,她又戏剧性地与何凡同事,到《国语日报》当编辑。
岁月终究将把林海音磨练成一位“多栖动物”:作家、编辑和出版人。
作家的林海音,不隶属“著述等身”一类。
她的小说、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300万字吧。
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
当时,有人认为她尽写身边琐事,有点小家子气。
丈夫何凡不以为然,为其作序。
他说:结识林海音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收获,林海音为他生了四个儿女是她的最大成就,林海音以文债抵了儿女债。
他认为,女作家写家庭生活,是顺理成章的事,“家齐而后治国”。
何凡于幽默中为太太护“短”。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
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
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
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
”1960年冠《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
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
《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若干年后,林海音到大陆访问,在公众场合见到导演吴贻弓时说:“我向您鞠躬,因为你使我的名字在大陆变得家喻户晓,所以我得向您脱帽三鞠躬!”并真的弯腰致意。
林海音是由编辑起步而“发迹”的作家。
作家,对她来说是“业余”,编辑却是终身。
“我实在热爱编辑工作。
”77岁的林海音在关闭她经营27年的纯文学出版社时,“忍不住想哭”。
小学五年级上册作者简介

1、林海音,《窃读记》的作者,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小英子在北京长大。
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
林海音的作品有:散文集《窗》,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广播剧集《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
2、季羡林作品《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文学翻译家、学者。
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人。
1930年就读清华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在济南任中学教员。
1935年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在该校从事印度语言及佛典研究工作。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建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下属的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
长期致力于印度语言、文学及历史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著有《印度简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等,还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
3、叶文玲《我的“长生果”》作者,女作家。
处女作《我和雪梅》,短篇小说《心香》名闻遐迩。
她恪守“美是文学的生命”的宗旨,孜孜于真善美的追求,同时致力于散文创作,收获颇丰。
至今已有36本作品集及一部8卷本文集出版;是中国当代文坛极为勤奋很有影响的作家,其作品曾获多种奖项。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长篇历史小说《秋瑾》、传记文学《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散文集有《不了情》、《枕上诗篇》、《叶文玲品味文集》等多种。
其作品曾获海内外多种奖项──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所颁的“中国文学创作杰出成就奖”;浙江省人民政府所颁的“鲁迅文艺奖──突出成就奖”及数十种省部级奖项等。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
林海音

通过阅读林海音的散文,我认识到了林海音老奶奶是一个对人世间充满了 怀疑、同情、不平、感慨、兴趣的人……林海音老奶奶的这种写作态度贯穿 了许多散文。她总是对一些不起眼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感兴趣,例如《卖冻 儿》的乞丐,《虎坊桥》要被枪毙的人,他们在临死前没有悲悯却有壮烈, 喊着“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写出当时北伐战争当下年轻人的豪情。 《天桥上当记》用各种技俩谋生计的摊贩,他们欺骗丑陋,但是这在林海音 老奶奶眼里是一种艺术,她对人生充满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在她上当中也能 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对这些感兴趣的人是抱着怀疑还有同情的情绪在观察他 们的生活,并且总是深入体验这种生活,明白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寂寞之友》中一开始设悬念,文章只用“它”不表露出主角。直到文章 后部分才展示出“壁虎”,给人以好奇和惊喜的心情去追溯林海音笔下的 “它”。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个好作家必须要有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写出 感人真实的文章。 在《教子无方》中,面对自己淘气孩子的天性,她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是 将自己的童趣融为一体,彼此体谅关爱。《黄昏对话》中,林海音由黄昏下 的老母亲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以及感悟。 《北京土语辞典》算是散文中别出心裁的一篇,以京腔方言来介绍北京土 语,通过林海音奶奶的散文,我从中知道中国地方古文化的深厚。 浅读林海音散文后,我们收获了其中精妙的写作技巧,收获了用各种角度 去观察身边事物,收获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收获了对亲情、友情的珍爱。
精彩部分之《平凡之家》
把一切归罪于“贫穷”,是现代生活里人们常 有的心情,我却以为应当《祖母的精神生活》一书 中所说的祖母的人生观: “孤独不算孤独,贫穷不算贫穷,软弱不算秃 安托,如果你日夜用欢乐去欢迎它们,生命便能放 射出像花卉和香草一样的芬芳——使它更丰富,更 灿烂,更不朽了——这便是你的成功。” 捉住光阴的实际,快乐而努力地过下去,不做 无病呻吟,一个平凡女人的平凡生活,如此而已。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1918年-2001年),林海音,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一九一八年生于日本,她的原名与之谐音相近,叫林含英。
因为从小生活环境的原因,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后来一英子的视角不但描写了自己的生活,也描写了北京平民阶层形形色色的小人物。
她最擅长通过回忆描写童年的手段将我们带回自己的那个年代。
第一眼看到林海音这个名字,会令人觉得非常熟悉,似乎以前在哪里见过一样。
当看完林海音简介才会发现,原来是她让我们看到了关于爸爸和花的故事,虽然在先秦骊歌已经出现,但人们真正接触骊歌却是通过读林海音的文章。
她的作品在我国初中小学的多版课本中出现。
看完林海音简介,可以专门回去重新看一下自己曾经在小学没有读懂的文章,从那些文章中看到那普普通通的民众故事,一个小女孩在父亲早逝的情况下,担起家庭重担的故事。
文章并不华美,也不瑰丽。
但就是这样朴实的文章一直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
华美也许是美酒,但只是用来助兴的,平日里要饮用生活就必须是这样平白朴实的井水。
林海音简介中出现了多部作品,也出现了他的家庭介绍。
但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她发起的纯文学运动。
出生于一九一八年的她赶上了新文化运动,在旧与新的文学征战中她有自己的见解,真的好感谢她,重新勾起我们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林海音怎么死的现在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林海音这个名字也许很陌生,但是,当你看了一些林海音的作品,一定会对这个人物慢慢熟悉起来,这是因为林海音的影响不敢说对以后会有多大的影响,最起码一些九零年左右上学的人都曾在那平淡的笔下流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上了高中上了大学,躁动的年纪里写下了数篇浮华的词藻,林海音的名字渐渐消失在大家视野里。
2001年这位影响了千万个学子的作家最后离开人世。
林海音是怎么死的?这是很多人对自己回忆的一个疑问。
林海英

生平
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
年半的北京,幵成为两岸文学交 流的重要桥梁。她寄出全套的纯 文学丛乢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 国现代文学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 家作品。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 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 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 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生平
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堪称中
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 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乢,如彭 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乢》,子敏 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 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 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林海音 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 超过三十年,彷佛是一部台湾社 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 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 乢幵荣获图乢主编金鼎奖。
所获荣誉
林海英一身为台湾文坛牺牲奉
献,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 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 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 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 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 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 贡献奖”。
我们小组展示完毕林海英Fra bibliotek林海英简介
林海音(1918年-2001年),
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 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 台湾著名作家。曾担任“世 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 《联合报》副刊 10 年。一生 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 小说集,销量十分可观。其 中小说《城南旧事》最为著 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 社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 出版社。
林海英生平
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 医院。 1935年在北平担任世界日报做记者。 她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这里的 一物一景深深地络印在她的心上, 成为她在台湾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上 的故乡。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 正是林海音以其温婉的文笔所乢写 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 1948年,三十岁回到台湾,幵开始发 表文学创作。
《作家林海音》课件

目录
• 林海音的生平简介 • 林海音的文学作品 • 林海音作品的主题与思想 • 林海音的影响与评价 • 林海音的创作心路历程 • 林海音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01
林海音的生平简介
出生背景与家庭
出生背景
林海音出生于中国台湾,是20世 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家庭背景
林海音成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母均为教师,从小受到良好 的教育。
访学与讲学
林海音曾多次受邀到国外访学和讲学,与国际文 学界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合作出版
林海音与国外出版社合作出版作品,为中国文学 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对世界文学的贡献与影响
文化交流的使者
林海音的作品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促进了不同文化之 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文学创新
林海音在文学创作上勇于创新,突破传统束缚,为世界文学的发 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亲情
林海音的作品中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她通过描写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 纽带,展现出亲情的温暖和支持。
友情
林海音的作品中也经常涉及到友情 ,她通过描写朋友之间的支持和互 助,展现出友情的力量和重要性。
社会批判与人性的探索
社会批判
林海音的作品中经常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她通过描写社会 中的不公和不义,呼吁社会正义和公平。
通过对北平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的描述,表达了对这座古都的热爱与 敬意。
《故乡的元宵》
回忆了故乡元宵节的习俗和场景,展 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儿童文学
01
02
03
04
《绿野仙踪》
改编自弗兰克·鲍姆的同名经 典童话,以优美的文字和插画 呈现了一个奇幻的冒险故事。
林海音

林海音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作家。
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但旋即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
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
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
中文名: 林海音别名: 林含英,英子国籍: 中国出生地: 台湾苗栗县头份镇 出生日期: 1918年3月18日 逝世日期: 2001年12月1日 职业: 作家 毕业院校: 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林海音,女,(1918~2000)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名林含英, 小名英子.她的原籍是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回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因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所以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
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语言。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 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她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 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编辑杂志及文学出版事业,不仅身体力行地在文学创作上成为20世纪台湾文学发展的功臣,而且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为培育台湾文学新人呕心沥血,成为参与台湾新文学奠基工程的作家之一,更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者之一。
林海音(1918—2001)本名林含英,生于日本大阪,3岁时曾回故乡台湾苗栗,5岁随父母到北平生活、读书、工作,1948年与丈夫何凡(夏承楹)回到台湾,开始台湾文学的耕耘,与谢冰莹、苏雪林、沉樱及与同代人张秀亚、张雪茵、徐钟珮、琦君、繁露、潘人木、刘枋、孟瑶、胡品清、毕璞、钟梅音、艾雯、郭良蕙等一起主持了“台湾女性文学的揭幕典礼”,共同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拓荒者。
在这个拓荒群体里,林海音的身份、成就与贡献突出,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旗手。
林海音在北平《世界日报》当记者时开始文学创作。
回到台湾先后任《国语日报》编辑和文艺周刊《周末》《联合报》的副刊主编、《文星》杂志编辑,后又创办和主编《纯文学》杂志及纯文学出版社。
她凭借丰富的创作经历成为台湾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利用文学阵地呕心沥血培养台湾本土作家,为台湾新文学的完整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林海音的作品多以家庭为背景,擅写婚恋悲剧,长于心理刻画及细节描写。
20世纪50年代末及60年代是林海音创作的丰收时期,其主要作品的题材都是跨越海峡两岸的故事。
林海音怎么死的现在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林海音这个名字也许很陌生,但是,当你看了一些林海音的作品,一定会对这个人物慢慢熟悉起来,这是因为林海音的影响不敢说对以后会有多大的影响,最起码一些九零年左右上学的人都曾在那平淡的笔下流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上了高中上了大学,躁动的年纪里写下了数篇浮华的词藻,林海音的名字渐渐消失在大家视野里。
2001年这位影响了千万个学子的作家最后离开人世。
林海音是怎么死的?这是很多人对自己回忆的一个疑问。
通过在网上资料的查找,可以了解林海音的生平,了解她笔下那个小姑娘平凡的一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介绍
刘心怡 五(5)班
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 英子。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 英子。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 1948年 月回到台湾。迄今为止, 1948年8月回到台湾。迄今为止, 林海音已出版十八本书。 林海音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 两地》 做客美国》 《窗》、《两地》、《做客美国》 等。
பைடு நூலகம்
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 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 烛心》 城南旧事》 集《烛心》、《城南旧事》、《绿藻与 咸蛋》 长篇小说《春风》 晓云》 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 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 等,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 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此外 音自选集》 林海音童话集》 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 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 湾报刊。 湾报刊。
《城南旧事》的背景 城南旧事》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 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 的小说《城南旧事》 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 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 观众的喜爱。 观众的喜爱。
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 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 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 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 似狭小的描写, 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 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 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 的社会意义。 的社会意义。
关于错误的成语
• 幡然悔悟:思想转变很快,彻底悔悟。 幡然悔悟:思想转变很快,彻底悔悟。 • 亡羊补牢:比喻事情出了差错,设法补救 亡羊补牢:比喻事情出了差错, 以免再出问题。 以免再出问题。
关于错误的名言警句
• 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 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 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 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 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错误的。 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错误的。错误 犹如一种地心吸力。——雨果 犹如一种地心吸力。——雨果 • 改过迁善从不嫌迟。——托尔斯泰 改过迁善从不嫌迟。——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