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对死亡的态度

合集下载

死亡教育的内容

死亡教育的内容

死亡教育的内容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对生死教育的缺失,青少年对“生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

据相关资料报道,我国每年约有 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也就是说每天有一个班约40多名学生死于非命。

这其中更是有中小学生自杀的报道和传闻。

面对大量血的教训,怎样引导青少年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在心理上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不可忽视的社会责任。

生死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要有生死教育、生命教育的课程,教育青少年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关爱他人,保护环境,并积极创造生命价值。

同时更要认识死亡、正视死亡,从而预防非正常死亡。

让青少年从小就感受到世界因生命的成长而美好,社会也因生命的互助、互生而和谐。

开展生死教育,教育青少年认识生命。

从了解人类起源开始,到人的生命如何诞生、形成、发育成长,如何来到世间,青少年对此是十分好奇和关心的。

让青少年感到生命来之不易,认识生命,也了解自己从何而来,知道没有父母哪有我的道理,从而体验生命的神圣、父母的伟大。

在人的一生,大多都要经过四次非常重要的分离。

每一的分离也都会有痛苦和不同的代价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1.初次分离,就是我们的父母合二为一,爱情的结晶受孕形成胚胎,母亲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孕育成一个珍贵的生命,吸收母亲给予的营养,经过十月怀胎,然后经历巨大的分娩风险,与母体分离。

不但母亲付出巨大的分娩痛苦,甚至是健康和生命的代价。

对分娩的生命而言,也可能经历磨难,在母亲子宫内巨大的压力下,艰难地通过狭窄、漫长的产道,才能成功地与母亲分离。

只有经受应有的压力,成功地与母亲子宫分离,并接受医生护士对你初降人世的拍打,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的出生,必须经历痛苦、压力,付出相应的代价后,才能成为世间的新的生命。

这次虽然成为了独立的生命,却仍然让我们沉浸在依赖父母的依恋阶段。

幼年时期的我们,在母亲的怀抱里,母亲的乳汁哺育着我们,享受着父母温馨的爱恋与看护,建立起安全感与爱的能力,为人生的幸福与成长打下基础。

“未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随感

“未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随感

师道二○二一年第一期“未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随感方棠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生命教育”等话题再次成为焦点,有代表更是进一步提出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之中。

其实,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命教育就逐渐成为我国大陆地区教育界、哲学界和社会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

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在国内的生命教育课程中,死亡教育和性教育始终是两大难题。

如今,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性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成为家长、学校及社会的共识;但在死亡教育这一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空白。

梳理国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知,生命教育的出现正是源于人们对死亡的思考,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起源和出发点。

在美国,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到了60年代初,已成为了一门分支学科;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随之陆续开始关注死亡教育。

为了推广死亡教育,各国纷纷采取了各种措施:美国成立了“美国死亡教育学会”“死亡教育与咨商学会”,还出版了《死亡学》《死》等特殊的杂志,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相关书籍、影片、视听教材等;英国某些中小学专门为青少年开设了有关死亡的课程,还邀请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及医生护士等走进课堂,与学生共同探讨死亡的话题,并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方式,给予学生丰富而真切的体验;德国也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出版了专业教材,引导人们以坦然、明智的态度面对死神的挑战……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对死亡总是讳莫如深,死亡教育也较难得到国人的认同。

这取决于我们长久以来的生死观念。

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

”将死亡的议题搁置一旁,避而不谈,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现实人生。

作为主流的儒家文化,重大义而轻生命,强调通过对“立德、立功、立言”的追求,实现对死亡的超越。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战国·屈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魏晋·曹植)“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浅析青少年漠视生命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浅析青少年漠视生命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未 遂 者 达 到 17 %。 我 国每 年 至 少 有 2 .l 5万 人 自 杀 ,0 2 0万 人 自杀 未 遂 。 自杀 已成 为 1 5至 3 4岁
过度竞争和过度物质化 ,导致 了部分青少 年情
感 的 荒 漠 化 。所 谓 情 感 荒 漠 化 是 指 一 个 人 的 注 意 力 只 集 中 在 知 识 或 技 术 等 某 一 个 狭 窄 的 领 域 , 忽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 , 而 主要 表 现 为 情 感 冷 漠 , 人 缺 乏 同 情 关 怀 之 心 , 实 现 个 人 目标 对 为
状 况 极 不 稳 定 。 面 对 日趋 激 烈 的学 习 、 业 、 就 情
感 压 力 , 往 缺 乏 正 确 的判 断 和 解 决 方 式 , 往 而学
会, 都是一 种难 以承受 的痛 。那么 , 哪个 罪魁 是
祸 首 , 他 们 稚 嫩 的 生 命 推 向 了黑 暗 的 坟 墓 呢 ? 把
根据有关权 威机构 披露 , 1 3 在 7~ 4岁 的青
少年 中 , 自杀 已经 成 为 第 一 死 因 , 且 近 两 年 青 而
校、 庭、 家 社会 有关 生 命教 育 的缺失 , 得 青少 使
年无 法正确 对待 生死 ,并导致 了严 重 的青少 年
1 2 0 汕 头 科 技 ・3 ・ / 08 3
格 、 康 成长 的 “ 命 教 育 ” 快 实 施 。生 命 教 育 健 生 尽
看到这 些数据 , 们不禁 要问 : 们 的青少 年们 我 我
怎么啦 ?


青 少 年 问题 的现 状
( ) 一 日益 严 重 的青 少 年 成长 问题
的实施 刻不容缓 。
关 键 词 生命 教 育 青少年 珍 惜 生命

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

生命教育中的死亡视角—如何面对死亡教育慈溪市碧海学校李珊摘要:死亡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死亡的本质、获得有关死亡的各种知识、认识生与死的关系,引导人们思考死亡的意义,以正确的态度保护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人们珍惜生命、勇于面对死亡,赋予生命以价值的教育。

近年来来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或伤害事件日益增多,且年龄层日益低龄化,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许多专家学者也在呼吁:我国应开展死亡教育。

但死亡教育的开展却存在许多种问题,与学生关系密切、责任重大的班主任应该挑起这份重任,传达给学生科学且恰如其分的死亡教育内容。

关键字:死亡教育,内容,问题,班主任一、死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前台湾省教育厅厅长陈英豪曾指出,生命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就是希望弥补现行教育制度中偏重知识教育与理性教育,却忽略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德性、艺术以及人文的教育。

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在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之后,其知识技能能够对社会有益,而不是用来戕害社会的工具。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是生命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学生在整个教育历程中能够体悟身为人类的意义与价值,重视生死大事,珍爱自己,保护生命,了解生命来之不易,也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与苦难,是以能够化为更积极正向的行动,认真生活,阐扬生命的光与热,活得尊严。

所谓死亡教育,就是如何认识和对待死亡所进行的教育。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死亡教育包括对死亡的忌讳、了解死及濒死的过程、面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自杀及其预防、临终关怀、安乐死、器官捐赠、葬礼与殡葬管理等内容。

死亡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死亡的本质、获得有关死亡的各种知识、认识生与死的关系,引导人们思考死亡的意义,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培养人们面对死亡时需要的种种应对技能,以正确的态度保护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人们珍惜生命、勇于面对死亡,增进人们对生命的欣赏,激励人们积极投入生活,赋予生命以价值的教育。

青少年漠视生命现象及其道德教育探析

青少年漠视生命现象及其道德教育探析

青少年漠视生命现象及其道德教育探析作者:庞军朋沈嘉祺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青少年自杀及伤害他人事件时有发生,部分青少年不珍视生命的价值,缺乏正确的生命观念,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对青少年加强生命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生命;生命教育;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2-0037-02近年来,青少年自杀及伤害他人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是什么使这些青少年漠视生命的存在和价值,陷入生存的迷失状态。

一、青少年漠视生命的原因分析(一)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当今社会,青少年并不是生活在单一世界之中,现实世界之外的“虚拟世界”似乎对他们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武侠小说、漫画之中,甚至达到不能自拔的地步。

他们在虚拟世界里尽情地宣泄情感、而在日常生活中却拒绝与家人沟通。

由于网络游戏、漫画、及大众传媒无不充斥着色情、暴力的成分,关于死亡的描写也非常多。

这些不良信息严重地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许多影视作品甚至把死亡当成解脱来宣传,影响了青少年对死的理解。

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极易造成虚拟社会和真实社会的混淆。

当他们在现实中遇到问题时,就会模仿虚拟社会中的人物去解决问题。

这种不正常心态导致他们对生命意义的错误理解。

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认为,生活状态重于生命存在,无享受的生活不如不生活——放弃生命;当生活变得难以忍受时,不如走入死途。

由于青少年不善于主动及时寻求心理方面解脱,心理问题的长期积累,很容易导致孩子心理扭曲,产生错误的念头和行动。

(二)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偏差从学校来看,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注重的是对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修养、生存能力、自立能力等这些关系孩子生命的宝贵知识对个人和社会来说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被视为知识的接受者,而很少被作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有价值的鲜活生命来看待。

国内外生死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生死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生死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背景人有生老病死,现代社会的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较多的关于“生”、“老”、“病”的教育,唯独关于“死”的教育非常缺失。

或许,是我们中国对死亡的忌讳使然吧,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成为中国人回避死亡问题的开端。

正是在这种避谈死亡的社会大环境下,我国青少年死亡意识淡薄,不敢面对死亡,或者漠视生命。

这里的生命,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还有他人或其他物种的生命:近年来,中小学生以至大学生自杀自残(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死因首位),他杀,虐杀动物的事件层出不穷。

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事件就有:上海复旦大学女研究生自杀事件、马加爵事件、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等等。

可以看出,现在的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到达了何种地步。

由是,生死教育在我国的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外生死教育现状1.国外生死教育起源以及现状对于国外生死教育现状,由于美国是最早兴起死亡教育的,我在此就以美国为主介绍国外的生死教育。

首先,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死亡教育的起源:死亡教育(deatheducation)源于美国,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哈布特·约翰发表的一篇对美国丧礼和殡仪馆制度评价的文章,而正式兴起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HermanFeifel于1959年发表第一部死亡教育的代表著作《死亡的意义》(TheMeaningofDeath);而在1963年,RobertFulton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大学里首次开设了美国大学的第一门正规死亡教育课程;杰·唐纳·华特士,他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死亡教育开始逐渐兴起:从幼稚圆小学到中学大学,甚至到医院、社会服务机构都可见死亡教育课程、座谈会、研习会不断的开设举行(直至1973年,美国已有600所大学设有死亡教育课程,1976年已有1 500所中小学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

此后,国外许多国家相继效仿美国,推行以“生死教育”(LifeanddeathEducation)为主题的教育实践,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谈当代学生中的生死观教育

谈当代学生中的生死观教育

生命 观问题的研究—基 于对大 学生 生活 目标 和死亡 态度 的 调查》 一文 中的发现 :在是否问过父母 或家人有关死亡 的问 “ 题上 , 我们 可以看到 , 选择 ‘ 从来 没有 ’ 以及 ‘ 偶尔 ’ 比例 高 的 达 9 . 这说明在这些家庭中 。 75 %。 父母与孩子之间是极少谈 到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0 2 第 2 2 1 ) 5卷第 5期
谈当代学生中的生死观教育
肖 东 .
( 闽江学院 , 福建福州 30 0 ) 5 18
【 要】本文结合学生 日常教 育, 出对学生进行 生死观教 育的 目标 。特别强调 对学生的生死观教 育不能再 回 摘 提 避 了, 也不是 简单的传递模糊的生与死; 而应该传授 给学生生命 的价值与死亡的意义。并就生死观 的对策与建议进行
近年来我 国青 少年学生 自杀 、 杀等非正常死亡 人数的 他 逐年增加引起 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 但是很多 的关注仅仅停留 在表 面上 。但 是 , 多学 生内心存 在的生死 困惑并不 是表层 很 的一般性 的生命成长 中的烦恼 , 而是很深层次 的生命 哲学问 题 。而我们现在 的教育状况 , 无论 是学校教育 、 家庭教育 还是 社会教育 , 一定程度 和范 围上 讲 , 存在着一 个严 重 的缺 在 都 失. 那就是 我们 的教育更多关心 的是学生们 的学习成绩和其 他美 术、 乐 、 音 体育等 各种 技能 , 却经常忽视 他们内心 的困惑 与矛盾 . 别是关 于生死 的困惑 ; 特 更没有通 过科 学 正确 的生 死观对他们进行 教育 , 以使他们 能够 正视生 与死 , 活的精彩 , 活的有价值 。 . 所谓生 死观教 育 , 是通过对 生与死 的考量 , 建立起 生与 死 的内在张 力 。 揭示生命 的意 义 , 揭示死亡 的意义 , 升对生 提 命 意义 的理 解 。 提升生命 和死亡 的品质和尊严 , 从而推 动完 美人格形成 的一种教育活动 。 对 当代学生进行生死观教 育的现状 面对青 少年 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 日趋严 重的现实 . 国 我 的传统教育 方式 、 法 、 方 内容都迎来 了严 竣挑战 。因为 . 青少 年学生非正常死亡实质上折射 出他们 自身价值观 、 世界 观和 人生观 的弱化或 者丧失 。 应该说 , 这与我 国传 统教 育 中缺失 正确的、 科学 的生死观教育是密不可分 的。 ( 从 学校层面看 。 一) 学校 忽视生死观教 育 直 以来 , 国学 校( 我 不论 是小学 、 中学 还 是大学 ) 理想 化和说教方式 的传统 教育基本不关注生命教 育 , 我国传统 而 的死亡文化 的特 点 。造就 了在学校教育 中缺 乏生死观教育 。 表现为 5个 方面 : ) ( 对学生进行 正面地、 1 理性 地 、 科学 的生与 死的教育基本没 有 : 在 的朦 胧的生死观教育也 是处于一 ( 竽 2 种“ 曲” 扭 的状态 , 主要体 现为以所谓的大无畏 的革命 英雄 主 义精神对 死亡教育的“ 视”() 蔑 ; 面对社会媒体 、 3 影视 、 网络游 戏 、武侠小 说等所显示 的各种 正常或非 正常的死亡 现象 . 学 校 的教育并 没有 针对这些做 出积极 的反 应 : ) ( 对在现实身边 4 的人 中发生 自杀 、 杀人 、 死亡等事件 。 学校 的教 育很少给予正 面的应有 的解释 与引导 。() 5具有专业的生死学科知识和精神 的教师几乎 没有 。

青少年对死亡的恐惧与心理辅导方法

青少年对死亡的恐惧与心理辅导方法

青少年对死亡的恐惧与心理辅导方法如今的社会发展快速,青少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惑与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对死亡的恐惧。

对于青少年来说,死亡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话题,他们对死亡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与成年人截然不同。

因此,为了帮助青少年有效地应对死亡的恐惧,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对死亡的恐惧原因,以及可行的心理辅导方法。

一、青少年对死亡的恐惧原因1. 年龄认知差异:青少年在认知和理解方面与成年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他们可能没有成熟的理解关于生与死的过程,无法准确评估死亡的意义和影响。

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于塑造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具有重要影响。

青少年通常会受到家庭、学校、媒体和社交媒体等渠道的言论和信息的影响,这可能加重了他们对死亡的恐惧。

3. 生活经历:某些青少年可能经历过亲人的死亡,这种经历往往会引起他们对死亡的恐惧。

同时,他们还可能受到朋友或同龄人死亡事件的影响。

二、心理辅导方法1. 建立信任:心理辅导师应该与青少年建立起信任关系,通过倾听和理解他们的感受和情绪,让他们感到被接纳和尊重。

这样能够为他们打开心灵的大门,更好地适应和面对死亡的问题。

2. 提供安全环境:在辅导过程中,心理辅导师应该创造一个安全、宽容、无压力的环境,鼓励青少年主动分享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和疑虑。

同时,辅导师要保证信息的保密性,确保青少年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教授正面的应对策略:心理辅导师可以向青少年介绍一些正面的应对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死亡的恐惧。

例如,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发展社交支持网络和积极参与相关活动等。

4. 引导合理思考和解释:对于青少年的困惑,心理辅导师应该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思考和解释。

通过提供正确的死亡知识、解释生命的循环和不同文化对死亡的认知等,帮助青少年形成科学和健康的思维方式。

5. 借助艺术治疗:艺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它可以通过绘画、音乐、写作等形式,让青少年表达他们对死亡的内心感受,激发内在的情感和潜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青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的问卷调查——药专(1)调查小组:黄毫彬洪烁1.您的性别:[单选题]
男女
2.您的年龄:[单选题]
18~24 25~31 32~38
3.您家庭的人均收入是?[单选题]
1500以下1500—3000 3000—10000
10000以上
4.你是否关注有关死亡的新闻报告?[单选题]
不会,太血腥,不愿关注!看到就关注一下,不会刻意去关注
关注不感兴趣
其他
5.您身边的人对死亡的态度?[单选题]
很害怕不害怕有些很怕,有些觉得没什么
没关注
其他
6.您是否害怕死亡?[单选题]
怕不怕
以前怕,现在不怕
7.当您面对困难时,您会?[单选题]
尽全力去克服它,无论成功与否不去面对它,期待它自动消失
无法面对,无法忍受
8.您目前的生活的压力来源于那些?[多选题
]
事业
学业
人际关系
感情状况
其他
无压力!
9.您对于您未来的人生有没有计划?[单选题]
有,很详细有,略微想过!
没有,走一步算一步!
10.您对于死亡后的事情感不感兴趣?[单选题]
感兴趣不感兴趣
没想过
11.您计划的人生理想有没有在一步步地实现?[单选题]
○有,一切朝着目标发展○没有,计划的跟不上变化12.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您对此的看法是?[单选题]
同意有点同意
不同意
13.你对死神的态度?[单选题]
敬而远之觉得没什么,不畏惧
很害怕
14.您觉得一个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死亡?[单选题]
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轻生
应不顾一切保护好自己的生命
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顾自己伸出援助之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