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对死亡的认识
生命主题绘本中死亡教育效果探究

28美眉 2023.05下教研与美育德育建设生命主题绘本中死亡教育效果探究潘倩妮(集美大学,福建 厦门 361021)摘 要: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发展必然延伸的方向,也是我国发展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命题材绘本中进行死亡教育是对于儿童而言比较理想的教育形式,然我国出版的相关主题绘本数量极少,本文针对国内引进以及原创的生命题材绘本中的死亡教育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由表及里、由显达隐的视角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命题材绘本中死亡教育因为滥用通式、超越儿童经验,从而使得死亡教育浮于表面,未达到死亡教育效果,我国死亡教育意识形态需要反思。
关键词:绘本;死亡教育;儿童教育一、引言生命教育最初孕育在席卷美国社会的死亡威胁恐惧的大环境之中,于1968年由杰·唐纳·华特士正式提出。
在美国,生命教育最突出特点就是与“死亡教育”融为一体。
死亡教育自1959年Herman Feifel著述第一步死亡教育著作《死亡的意义》后逐渐演变为一门教育学分支学科。
从20世纪60年代起,死亡教育就逐渐成为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发展中必然要涵盖、延伸到的重要基点。
生与死的交融是哲学思辨,亦是生命根本。
儿童是国家的新生代,死亡教育是撬开儿童公民性觉醒、人格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
然我国儿童死亡教育的内容目前几乎都局限在针对特定群体的临终关怀上,在儿童死亡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相关领域还有相当空白。
笔者尝试以贴近儿童生活的实际教育资源——绘本为切入点,对我国当下出版的生命题材绘本,尤其是原创绘本反映出的死亡教育普遍意识形态进行梳理和分析,为我国儿童死亡教育进行下一步发展提供思考角度。
二、生命题材绘本中死亡教育效果现状分析(一)生命题材绘本概述生命题材绘本是面向3至12岁儿童,以生命终结为故事主题,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启发读者人生观与理性思考,阐释死亡意义的出版物。
我国出版的死亡教育儿童绘本共有60余本,绝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绘本,原创绘本仅有7本(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浅谈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与幼儿园死亡教育

小学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 。死亡是不可抗拒的 自然规律,而 来是忘 了跟孙子说“ 再见” 了。绘本主要 由四部分组成 。 死亡教育的关键就 是教育幼儿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 ,从而 2 . 1 正 确 的 认 识 死亡
学会更好地珍惜美好 的人生 。因此 ,如何以最合适的方法 开
展死 亡 教 育 才 是一 个 重 要 的 问题 。
锡坤: “ 这是一个芦苇。 ” 长到秋天就长得 高高的 , 到冬天就干 了。 ”
艾 斯 本 要学 会 正 确 认 识 爷 爷 的死 亡 。研 究 发现 , 对 于 死亡 问 的影响。
2 . 2正 确 的 面对 死亡
教师: “ 这是芦 苇, 到夏天芦苇就 重新长 出来绿 色的芽儿, 题的不同认识 。会对人的心理发展乃至一生的成长带来重要 锡坤: “ 为什 么干 了它?” 教师: “ 因为到 了冬天, 天冷 了, 它就没办法活了, 第一年长
教育 。但 是 否 应 该 对幼 儿 进 行 死 亡 教 育 ,不 同观 念 下 的人 们
・
《 爷爷变成 了幽灵》 ( 文【 丹麦】 金・ 艾克松; 图/ 【 瑞典】 爱娃 艾瑞克松 ) : 艾斯本最喜欢的爷爷在大街上突发心脏病去世
又存在争议。根据众 多研究者 的观点 ,死亡教育 的价值和必 了。但爷爷变成幽灵回来 了 !因为爷爷忘 了做一件事情 。什 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美 国等西方发达 国家死亡教育 已是中 么事情呢?回忆 了很多美好 的过去之后, 爷爷终于想起来 , 原
以逃避 的方式来对 待, 而是应以一种积极 的方式去 回应 , 以恰 水平和 发展特点, 是幼儿通向阅读的一个窗 口, 能够让他们在
当的 方 式 教给 孩 子 有 关 “ 死亡” 的知识, 使 孩 子 坦 然面 对 这 一 阅读的过程 中体验到乐趣 , 同时促进认知的发展。因此 , 以绘 自然 现象 ,这 将 有 助 于减 少孩 子 面 对 死 亡 现 象 时 可 能产 生 的 本 的方 式 向孩 子 呈现 “ 死 亡” 这 一话 题 是进 行 死 亡教 育 的 良好 心 理 问题 , 使 其 身心 更 加 健 康 地 成 长 。
敏感期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特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外界刺激相当敏感

名词解释敏感期: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特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外界刺激相当敏感,对于获得某种能力非常重要。
虽然这一时期缺乏该刺激,不会导致不可弥补的后果,但是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那可能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特定的能力。
社会性参照:儿童以情绪为中介的一种社会交往行为,典型现象是,当儿童遇到陌生的,不能确认的情境时,从成人处搜索情绪信息,而后在采取行动- 趋近或躲避。
后形式思维:Vief提出,超越皮亚杰形式运算之上的思维方式。
与形式思维基于逻辑过程,泾渭分明的形式运算相比,后形式思维认为成人优势必须以相对的谈判协商基础困境。
后形式思维涵盖辩证思维,认为问题的答案不总是绝对的正确和错误。
社会时钟:由文化决定的心理时钟,人们通过测量与同伴比较,发现自己心理上的进步和成熟。
反应社会文化对我们的期望、最近发展区(ZPD):基于维果斯基的观点,某一水平的儿童几乎能够,而又不能够独立完成某项任务,但在更有能力的人的帮助下是可以完成的,两者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顺应:个体为了应对所遇到新刺激和新事件,对现有的思维方式进行改变。
同化:人们根据当前的认知发展的程序和思维方式去理解某种体验,发生在人们利用当前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来知觉和理解一个新体验的时候。
心理理论: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愿望、信念、动机、意图等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
守恒:客体的数量和外表的排列和物理性无关,而是保持恒定不变。
守恒能力可以保证儿童不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
依赖于儿童对同一性的理解。
常见的问题有:数量、物质、长度、面积、重量、容积等。
顺应力:克服将儿童置于心理或身体伤害的高风险环境的能力。
简答题同辈效应及其克服方法:出生的时间和地区相近的一些人称为同辈,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基本相同。
如果不同年龄的人存在某些维度的差异,很可能是因为同辈间差异,而不是年龄本身的差异。
最常使用的方法是序列研究,将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相结合。
浅析幼儿园如何以绘本为载体开展“死亡”教育活动

浅析幼儿园如何以绘本为载体开展“死亡”教育活动生命教育是围绕着生命起源、成长、发展、衰弱而展开的;疾病、死亡,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话题。
绘本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读物,运用绘本图画来进行死亡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本文通过对已经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此类主题的儿童绘本进行研究,分析其重要性、意义等并尝试对此类主题的创作进行思考。
一、当前幼儿园实施死亡教育的意义幼儿在幼儿园时,幼儿教师对其进行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对幼儿进行“认识死亡”的教育活动,至今开展的却很少,几乎是不太碰触的话题。
对幼儿进行“认识死亡”的教育意义何在?(一)幼儿园死亡教育能为幼儿提供正确的死亡认识成年人对“死亡”的避而不谈,使得对幼儿“死亡认识”的教育常常被忽视。
含糊的措辞、童话类的语言敷衍,让幼儿不能正确且科学地认识“死亡”,进而在成长过程中发生无法挽回的悲剧。
在生命科学中,死亡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教育中,儿童若能正确认识死亡,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对待生命的消失,并珍惜自己的生命。
我们要在最恰当的时间让孩子了解什么叫“死亡”。
与其避而不谈,不如直接告诉他们,死亡并不是那么恐怖,因为人活着,终有终结的一天。
要知道珍惜当下,好好地活着,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对所有的生命都要有敬畏心,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对学前儿童进行死亡教育,让其正确地了解各种表象、情境和反应,是目前幼儿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幼儿园的死亡教育能促进幼儿对自己的生命特征的认知,从而形成正确的生死观念最近的研究表明,尽管幼儿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死亡的概念,但是他们对死亡特点的认识却在缓慢地发展。
该研究将儿童对死亡的认识归纳为三大特征:普遍性、不可逆性、功能丧失性。
在儿童的世界里,死亡的经历是无法避免的,比如花儿枯萎,宠物的死亡,亲人的离去,灾难的出现。
因此,幼儿对死亡问题十分关注,需要教师在认识到儿童对死亡特征的认知不平衡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必要的死亡教育,以培养其对生死的正确认识。
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与急救

速将幼儿抱起,头低脚高,可采用拍背法,推腹法。 经处理,有时可使异物咳出,若无效,送医院。 如气管异物导致幼儿无法呼吸时,需及时采用人 工呼吸,幼儿平躺,掐住鼻子,口对口进行人工 呼吸(必须把患者的嘴全部罩住)。
预防: 不捡东西吃; 不躺在床上吃东西; 当嘴中含有豆粒、花生米等时,成人不能吓唬他,而让他吐
预防建议如下:上。 3、如果开窗,缝隙不要超过4英寸。
4、如果开窗,最好开上边的窗扇。
5、安装窗户护拦。 窗户护栏由金属制成,栏杆之间最大间隙为4英寸(1英寸=2.54厘
米),能承受150磅(1磅 = 453.59237 克=0.45359237公斤)的压力。 在所有窗户的内侧都应安装护栏,但是每一个房间至少要有一个窗户 上的护栏是活动的或者可以移开的,以防有紧急情况或者着火的时候 方便使用。可移动的护栏必须不用钥匙和其他工具就能打开。儿童安 全窗户护栏是近年才生产的产品,不要和为了防止外人而设计的防盗 护栏相混淆。
不能随光线的增强而迅速缩小。 二、急救原则 (一)挽救生命 (二)防止残疾 (三)减少痛苦
三、重要的急救处理法
(一)人工呼吸——呼吸停止的急救措施 1、什么是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采取人工方法帮助病人呼吸,最后使病
人恢复呼吸功能的一种急救技术。 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是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和口对鼻人
工呼吸法。 2、步骤 (1)畅通呼吸道 (2)吹气 有节律地进行,每隔3—4秒钟吹一次。
• 2、遵守交通规则
• 儿童常常不懂得或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发生车祸。 如在车前横穿马路,在马路上玩耍、踢足球等。
• 要教育儿童遵守公共交通秩序。如,要走人行 道,横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不要在马路上 停留、玩耍、打闹。
• 3、懂得“水”、“火”、“电”的危险 • (1)儿童平衡及自救能力差,误入水中,无
幼儿教育之死亡教育

幼儿教育之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虽然对于很多人来说,谈论死亡可能会带来不舒服的感觉,但是对于幼儿来说,了解死亡和丧失是非常重要的。
适当地进行死亡教育,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和应对自己或他人的离世,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情感管理能力。
死亡教育可以帮助幼儿理解生命的有限性。
生与死是存在于每个人生活中的现象,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对这个概念可能还并不是很清楚。
通过死亡教育,幼儿可以了解到每个人都有生命的限度,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
也可以让他们认识到即便离别,对已经过世的人依然可以保留着美好的记忆,并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传承他们的价值观。
死亡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丧失处理能力。
在成长过程中,幼儿可能会面临亲人或宠物的离世事件,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难以理解和承受的事情。
通过适当的死亡教育,可以让幼儿了解到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学会面对和接受这一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家长需要为幼儿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同时也要教导他们如何积极地应对丧失的痛苦和悲伤。
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走出悲伤,重新投入到日常生活中。
死亡教育也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谈论死亡,可以让幼儿在心理上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所在。
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了解到生命有碎片化的特性后,幼儿就会更加珍惜当前的时光,并且会更加努力去追求他们所想要实现的目标。
也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到人生的短暂性,并且学会放下对于琐碎事物的固执,而更多地去关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在进行死亡教育时,教师和家长需要特别注意方法和语言的选择。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对于死亡的理解还是非常肤浅的,因此在进行死亡教育时,不宜使用过于沉重和抽象的语言和方法。
相反,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比如通过绘本、游戏、故事等形式来引导幼儿了解死亡。
也要注意掌握谈论死亡的时机,不要在孩子情绪不稳定或者处于焦虑状态时,进行死亡教育。
死亡的教育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的概念

死亡的教育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的概念死亡是一个深邃且充满挑战的话题,它对于成年人来说已经非常复杂了,更别说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了。
然而,理解和接受死亡的概念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一部分。
因此,作为家长或者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向孩子们解释死亡的概念,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这个难以避免的现实。
1. 引言在介绍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之前,我们需要先反思一下死亡的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虽然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对于身处成长期间的孩子来说,它可能是一个异常陌生而艰难的话题。
因此,我们必须小心谨慎地创造一个适合他们理解的环境,以确保他们能够以正确的方式消化这个信息。
2. 死亡是什么?在启动与孩子们的对话之前,我们需要清楚死亡的概念。
你可以说:“死亡是当一个人或者动物不再呼吸、心脏停止跳动、身体停止工作时发生的”。
这个解释很简单直接,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死亡与生命的关系。
3. 避免使用幻想化的语言在向孩子解释死亡时,我们通常会倾向于使用比较温和、委婉的词语,比如“The person is in a better place now”或者“He has gone to sleep”。
然而,这种方式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误解,认为死亡是一种美好的经历或者只是暂时的分离。
相反,我们应该用简单直接的语言来解释死亡的真实性质,避免使用幻想化的词语。
4. 回答问题当孩子开始提出关于死亡的问题时,我们应该耐心倾听并回答他们的疑惑。
常见的问题可能包括:“为什么我们必须死去?”,“死亡是什么感觉?”,“去了死亡的人还能回来吗?”等等。
我们应该使用简单而真实的语言,回答他们的问题,同时尽量避免过度复杂或者恐怖的描述。
5. 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在解释死亡的概念时,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
每个孩子对死亡可能有不同的反应,一些可能感到恐惧,一些可能感到伤心,而另一些则可能感到困惑。
我们必须给孩子们以自由表达情感的空间,并倾听他们所感受到的痛苦和困惑。
儿童死亡启蒙教育

儿童死亡启蒙教育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然而,儿童死亡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无论是由于意外事故、疾病还是其他原因,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因此,进行儿童死亡启蒙教育至关重要,只有让儿童了解生命的可贵,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才能有效降低儿童死亡的发生率。
首先,儿童死亡启蒙教育需要从生命的可贵和宝贵性入手。
我们可以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儿童传递生命的珍贵,让他们明白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被尊重和珍惜。
同时,也可以让儿童了解到,生命是脆弱的,需要我们用爱和关怀来呵护。
其次,儿童死亡启蒙教育需要教会儿童如何保护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比如交通事故、溺水、火灾等。
因此,我们需要向儿童传授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让他们知道如何避免危险,如何在危险发生时保护自己,从而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率。
此外,儿童死亡启蒙教育也需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死亡,儿童可能会感到恐惧、焦虑、无助等负面情绪,因此,我们需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死亡,让他们明白死亡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而不是令人恐惧的事情。
同时,也需要教会他们如何应对失去亲人或朋友的痛苦,让他们学会接受和面对死亡,从而更好地走出伤痛。
最后,儿童死亡启蒙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儿童的启蒙教育,让他们在家庭中就能够养成安全意识和珍惜生命的习惯。
学校是儿童学习的地方,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安全教育课程等形式,让儿童接受更系统、全面的死亡启蒙教育。
社会是儿童成长的环境,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儿童死亡启蒙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
总之,儿童死亡启蒙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让儿童懂得生命的可贵,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才能有效降低儿童死亡的发生率,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让儿童死亡启蒙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对死亡的认识
成人与儿童一般并不谈论死亡的话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学前儿童对死亡一点儿认识也没有。
与此相反,有幼儿教师、家长经常反映,学前儿童会提到“死”。
只是此时,作为成人的我们,经常不知道如何与他们交谈。
两位家长的困惑
一位2岁幼儿的家长回忆说:“孩子的奶奶去世了,我和孩子说,奶奶去世了。
孩子问我,什么是‘去世’”?我说就是不在了。
有一天,孩子喝完杯子里的牛奶后,对我说:“妈妈,牛奶去世了。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应该怎么办?
孩子有一天突然问我:“什么叫死?”我当时一愣,对他说:“死就是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很美,但现在你还不能去。
”我的孩子今年6岁了,这样回答孩子行吗?
有关儿童死亡概念发展的研究很多,结果也不尽相同。
纳吉(M.Nagy)于1948年对378名3~10岁儿童进行研究,建立了死亡概念发展模式的三个阶段,对以后的研究颇有影响。
第一阶段:3~5岁的阶段,否认死亡是一定的、最终的过程。
此阶段的儿童视死亡是可逆的过程,是一种离去;死亡是暂时的。
第二阶段:5~9岁是拟人化的阶段,此阶段的儿童认为死亡是一个人,叫做死亡先生(deathman),只有被死亡先生抓走的人才会死。
所以儿童已知道死亡是生命的终止,但不是普遍的,不希望自己会死。
他们认为死亡不是经常发生的,而是神奇的事,死亡和死者被认为是相同的。
认为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如聪明的人、幸运的人、特殊的人不会被死亡先生抓走。
第三阶段:9岁以上的阶段,儿童知道死亡是普遍的,是真实而不可避免的。
后来的研究者虽然受到纳吉研究的影响,所得到结论却有所不同。
比如,斯皮斯(M.Speece)认为儿童的死亡概念要到10~12岁甚或更大以后才相对成熟。
我国台湾学者刘惠美研究4~7岁儿童之死亡概念,发现4岁儿童开始对死亡概念已有了解,年龄愈大更趋成熟。
我国台湾学者张淑美的研究则发现,影响儿童对死亡的了解,以“学校教育”最少,而以“本身经验”为最大比例。
斯皮斯和布伦特(S.Brent)提出有关死亡的三个次概念:不可逆性、无机能性、普遍性。
真正理解了死亡,应该认识到:凡生物体一旦死亡,则其肉体无法再复活;所有界定生命的机能均停止;所有生物体都会死亡。
我国学者正是根据这一有关死亡的理解,对3.5~6.5岁儿童对死亡的认知进行
了研究。
张向葵等:《3.5~6.5 岁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第4期。
研究报告了我国儿童在认识死亡上的三个水平。
水平Ⅰ:对死亡特征的四个维度(不可逆性、必然性、功能丧失性和情绪性) 不能清楚认识,即使在主试的启发下,儿童也不能理解人(如奶奶、妈妈、爸爸、小朋友等等) 会死的问题,尤其不能理解动物(如老虎、大象、小花猫等) 和植物(大树、花、小草等) 会死的问题。
儿童认为:奶奶要是生病了,上医院打一针、吃点儿药,就会好的,不会死;老虎凶猛,人打不过它,它永远也不会死;大树、花和小草是直立的东西,不会死。
儿童还认为,就是奶奶死了,也会给他讲故事、买好吃的,还会在梦中想念他。
他不害怕奶奶死,因为奶奶太老了,走不动,死了也不会起来抓人等等。
水平Ⅱ:能够根据某些具体的原因,比较清楚地解释死亡特征的四个维度。
但是,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和情感色彩。
就前者而言,儿童认为:老爷爷、老奶奶生病治不好会死,因为他们太老了。
他自己生病能治好,因为他还太小,太年轻,还没上学,永远不会死的。
就后者而论,儿童认为他喜爱的人、动物和植物不会死,如妈妈、爸爸、小朋友、小花猫、小松鼠和小草不会死,坏蛋、爱打人的人、大老虎、大灰狼、大树、高大的草会死等等。
水平Ⅲ:能够依据一定的自然原因、疾病原因和意外原因来解释死亡,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结束,人死了不能再活;任何人、动物和植物都会死;死去的人、动物和植物既不能走,也不能想问题,并使人感到伤心、难受和悲哀。
这意味着,儿童对死亡特征的四个维度和外延的认知达到较高水平。
例如,儿童认为,人会老死,得病治不好会死,车祸、中毒、电击、水淹和被害等事故都会致死;动物由于生病、没东西吃、没水喝也会死;植物因没有阳光、水分和土壤或被人砍伐、毁坏也会死。
儿童还对死亡事件普遍地表示出伤心、恐惧、难过和惋惜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