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儿童对死亡三个特征的理解
儿童死亡原因的诊断、填写和分类

儿童死亡原因的诊断、填写和分类死亡率是反映儿童生存问题的指标,由于死亡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因此,死亡率的调查是比较易于获得的。
然而死亡原因的确定(死因诊断)则要求医务人员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认真求实的态度,特别是对那些死前未去就诊或未能明确诊断的患儿,更要耐心地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地进行分析判断,以做出最接近真实的诊断。
现将有关问题列出,供大家参考。
一、儿童死亡原因和根本死因1. 死亡原因和根本死因的定义死亡原因是指所有导致或促进死亡的疾病、病态情况或损伤以及造成任何这类损伤的事故或暴力情况。
不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和临死情况,如高热、惊厥、尿毒症、低蛋白血症、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等。
死亡原因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当只有一个死亡原因被记录时,则将其作为死因诊断。
当有多个死亡原因被记录时则应以根本死亡原因的定义为基础给予记录。
从疾病控制的角度来看,确定根本死因并进行群体统计,找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群体儿童的死因规律(一般列出前五位或者前十位主要死因),对于制订儿童疾病预防规划非常重要。
根本死因是“指引起一系列直接导致死亡事件的那个疾病或损伤;或产生致命损伤的事故或暴力情况”。
要确定根本死因,首先要确定死因链。
死因链就是根据多个死因的发生发展过程,确定其先后顺序,比如意外被撞→颅骨骨折→颅内损伤→死亡,就是一个典型的死因链。
其中颅内损伤是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它是临床死因,是因为颅骨骨折引起,而颅骨骨折是因为意外被撞所致,意外被撞就是根本死因。
在填写儿童死亡报告卡时,死亡诊断中的(a)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情况就是颅内损伤,(b)引起(a)的疾病或情况就是颅骨骨折,(c)引起(b)的疾病或情况就是意外被撞,根本死因就是意外被撞。
死因链必须是有病理联系或者因果关系,否则不能成立。
2. 根本死因的确定(1)疾病导致死亡其死因链模式为疾病1→疾病2→疾病3…→死亡,那么疾病1就是根本死因,比如麻疹→肺炎→死亡,则最早的“引起一系列直接导致死亡事件的那个疾病”就是“麻疹”,即为根本死因。
儿童死亡认知概述(完整论文)

科目:心理学与我们论文题目:儿童死亡认知概述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年级:2009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日期:2012年4月15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2)一、儿童死亡认知发展概况 (2)1.1“死亡”的特征 (2)1.2 儿童死亡认知发展历程 (2)1.2.1 外国有关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理论 (3)1.2.2 国内关于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理论 (3)二、儿童死亡认知的影响因素 (4)2.1 家庭态度 (4)2.2 生活事件 (4)2.3 社会环境 (4)2.4 人格特征 (4)三、儿童死亡心理教育 (4)3.1 儿童死亡教育原则 (5)3.2儿童死亡教育具体方法 (5)3.2.1 用恰当的词语表述死亡 (5)3.2.2 正确地描述死亡 (5)3.2.3 给儿童解释死亡发生的准确信息 (5)3.2.4 解释举行葬礼是为了让活着的人心里得到安慰 (5)3.2.5 耐心回答儿童提出的死亡问题 (6)3.2.6 向儿童提供有关死亡的准确信息 (6)3.2.7 引导儿童珍惜生命 (6)参考文献 (6)儿童死亡认知概述【摘要】死亡认知是指对死亡现象的看法和理解。
儿童死亡认知发展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从模糊不清、具体形象到认知生命本质直至表达态度、感悟哲理的一个渐次深入的过程。
影响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家庭态度、生活事件、社会环境、人格特征。
在对儿童开展关于死亡心理教育时应该注重符合其死亡认知的年龄特点。
【关键词】死亡认知;儿童;影响因素;死亡心理教育死亡认知是指对死亡现象的看法和理解,死亡认知的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一部分,由于死亡概念的复杂性,它也是儿童较难掌握的一个概念。
死亡认知儿童对生命死亡概念的理解有利于儿童从生命的终极角度来理解生命,从而对人类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保护身体的健康、理性地面对生命死亡、更好地生活等方面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
但是,由于一般社会均视死亡为禁忌,对其研究较少。
关于死亡的三层解读

关于死亡的三层解读
1. 生命的轮回:死亡并非终点,而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
从生命的
角度来看,死亡是一种结束,同时也是新生的开始。
每个个体的死亡
都为新的生命留下空间,让下一代得以继续生长和繁衍。
2. 生命的价值:死亡使人更加珍惜生命的宝贵。
正是生命有限的特性,让人们懂得珍惜每一个时刻、每一个人、每一份感情。
死亡的存
在让人们更加努力地追求幸福、追求梦想,因为我们知道生命的不易,我们要珍惜和感恩拥有的一切。
3. 生命的意义:死亡提醒人们生命的脆弱性和短暂性,让人们思考
生命的意义。
面对死亡的存在,人们更加关注如何过好每一天、如何
让自己变得更加有意义。
因此,死亡不仅是生命的结束,更是对生命
的一种启示和提醒。
人死后四个阶段特征

人死后四个阶段特征
人死后的四个阶段特征如下:
1. 濒死期:指人在临死前挣扎的最后阶段。
此时,人的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指标的变化,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
此外,人的面容也会出现苦闷、不安、恐惧等表情。
2. 死亡早期:指人死亡后的最初几分钟内。
此时,人的心跳、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已经停止,身体逐渐变得僵硬,皮肤逐渐失去弹性,瞳孔扩大等。
3. 死亡中期:指人死亡后的几小时到数天内。
此时,尸体逐渐变硬,肌肉松弛,皮肤失去光泽,出现尸斑和尸蜡,身体逐渐腐烂。
4. 死亡后期:指人死亡后的数周到数月内。
此时,尸体逐渐变成白骨,骨骼变得干燥、脆弱、易碎,最终被分解为无机物质。
需要注意的是,人死后的四个阶段特征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出现,而是根据个体差异和环境条件而有所不同。
此外,这些特征也可能受到医疗干预、环境因素等的影响。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死亡》备课教案

正确认识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对于孩子来说,这些问题更加敏感和复杂。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死亡成为了每个父母必须掌握的教育技能。
本文将介绍一份《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死亡》精选备课教案,帮助家长们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这些技巧。
教案一:先了解孩子的认知水平这一步非常关键。
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对于死亡的理解程度。
老实说,孩子对于死亡这个话题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甚至他们可能连什么是死亡都不知道。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了解孩子的认知水平:1.谈话:以最轻松的方式,和孩子聊一聊什么是死亡,让他们向你表达他们的想法和看法。
2.书籍:向孩子推荐关于死亡的绘本,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根据他们的反应来判断他们对于死亡的理解程度。
教案二:为孩子提供真实的信息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如果我们不给他们正确的信息,那么他们依旧会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和恐惧。
因此,家长需要让孩子知道真实的情况,让他们知道死亡是一件自然而平常的事情。
教案三:不回避问题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也不能回避孩子的问题。
我们需要给予孩子详细的解答。
如果我们不能回答他们的问题,那么他们会去寻找自己的答案,这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更多的恐惧和忧虑。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人类每个人都会死亡,但是死亡不是危险的或者不寻常的事情。
教案四: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论是悲伤还是恐惧。
当我们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可以通过安慰他们来减轻他们的痛苦。
当我们给予孩子支持是,我们也可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帮助他们真正的正视死亡。
教案五:以积极的态度指导孩子我们需要用积极的态度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死亡。
我们需要告诉孩子,死亡是我们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它是自然而平常的。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通过了解死亡,我们可以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珍惜我们周围的人。
教育孩子正确认识死亡,是每个家长面临的问题,掌握这些教育技能可以让我们帮助孩子更好的了解死亡、减轻他们的痛苦并且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态度。
儿童意外伤害与急救处理

儿童常见伤害的分类
分类方法
伤害名称
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I-9)分类
①交通事故;②溺水;③中毒;④跌落伤;⑤烧伤、烫伤;⑥窒息;⑦砸伤;⑧其他(他杀、自杀、医疗事故等)。
按伤害的原因分类
①窒息;②淹溺;③交通事故;④中毒;⑤跌落伤;⑥烧烫伤;⑦触电;⑧自然灾害(地震、洪水、泥石流、台风、雪崩、山体滑坡等);⑨砸伤;⑩其他伤害,如烟花爆竹引起的伤害、各种机械损伤或锐器伤、动物咬伤等。
〔1〕询问病史 〔2〕现场检查 〔3〕体检 〔4〕化验检查〔几种中毒的简单化验〕 〔5〕治疗性检查 〔6〕毒物鉴定
中毒急救处理
尽快去除未被吸收的毒物。 防止毒物吸收。 对症治疗。
中毒预防
严禁中、小学生从事有害作业。 加强农药管理。 开展卫生宣传教育。
四、触 电
触电又称电击,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意外伤害,严重者有生命危险,儿童少年触电发生率为1.56/10万。 儿童少年因触电而死亡人数占儿童青少年死亡总人数的10.6%。
预防对策: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溺水的防治知识,掌握正确的急救措施。 开展游泳平安健康教育。 加强游泳活动的组织管理。 完善急救设施。 加强预防,管好幼儿。
三、中毒
近几年来,儿童少年中毒的发生有增多趋势,中毒的死亡率为1.02/10万~3.67/10万,其死亡人数占儿童青少年死亡总人数的12.7%。 急性中毒主要是误服有毒物品如农药等,这类中毒占儿童急性中毒事故的30.0%以上;其次是一氧化碳中毒,占25.70%;食物中毒占16.80%。
五、烧〔烫〕伤
烧〔烫〕伤是小儿经常遇到的伤害,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小儿,婴幼儿约占半数以上。 日常生活中以烫伤多见,火焰烧伤其次,少数为化学灼伤或电灼伤。 烧〔烫〕伤多发生在裸露部位,如头面部、四肢、臀部等。 小儿皮肤薄而嫩,同等热力在其身上造成的损伤比成人重。
儿童面对死亡的心理应对与辅导

儿童面对死亡的心理应对与辅导一、儿童面对死亡的困惑当一个家庭成员、朋友或宠物的死亡发生时,对于儿童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
他们常常感到困惑和无法接受。
这是因为儿童对死亡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通常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为什么他们不再回来?为什么他们不会醒来?他们去哪了?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儿童感到恐惧和沮丧。
二、如何辅导儿童应对死亡1.保持坦诚与真实面对儿童的问题,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坦诚与真实。
避免使用模糊或误导性的语言。
例如,不要告诉儿童去了一个远方,也不要说他们睡着了。
告诉他们,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与人类的生命周期有关。
重要的是告诉儿童,他们不会再回来,但是我们仍然会永远怀念和爱他们。
2.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安全感面对死亡,儿童需要得到适当的支持和安全感。
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我们可以通过提供额外的关怀和亲密的陪伴来安抚他们的情绪。
让他们知道,他们可以随时寻求我们的帮助和安慰。
3.倾听儿童的情绪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我们应该倾听他们的话语和行为背后的情绪。
他们可能通过绘画、写作或玩耍来表达内心的困惑和痛苦。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感受,并与他们一起探索他们内心的世界。
4.引导儿童正常哀悼哀悼是一个正常的、健康的情绪表达过程。
我们应该鼓励儿童表达他们的悲伤,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适应死亡带来的变化。
我们可以让他们参加葬礼或纪念活动,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告别逝去的人。
三、亲子交流的重要性在儿童面对死亡的过程中,家长的支持和陪伴尤为重要。
通过与儿童的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感。
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来提问和回答问题。
同时,我们也可以与他们分享我们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
四、专业的辅导资源在某些情况下,儿童可能需要专业的辅导来处理与死亡相关的心理困扰。
家长可以寻求儿童心理健康专家、社工或学校辅导员的帮助。
这些专业人士可以提供儿童个体或群体的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死亡的挑战。
大班幼儿对死亡的认知_

*本文为四川师范大学第十二批科研创新项目“大班幼儿对死亡认知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通讯作者:彭俊英,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E-mail :一、问题提出以往,中西方学者从生物医学、社会文化、宗教、心理学等不同层面对死亡的相关问题进行过探讨。
随着对死亡研究的逐步深入,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儿童对死亡认知的问题。
其中,Nagy 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和代表性,他认为儿童对死亡的理解可分为三个阶段:3~5岁儿童认为死亡是暂时的,是可逆转的,死者会像活着的时候一样进行各种活动;5~9岁儿童认为只有被“死亡”抓走的人才会死,死亡不是普遍的,不是不可避免的;9岁及以上儿童能够认识到死亡是普遍的、真实的和不可避免的。
〔1〕Nagy 提出的儿童对死亡的认知具有阶段发展性特点的观点,与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有共通之处。
皮亚杰认为儿童对死亡的认知可分为四个阶段:0~2岁的儿童没有确切的死亡概念,对死亡可能产生分离或剥夺的情绪感受;2~7岁儿童认为死亡是真实的,对死亡会产生神奇的想法,认为死者还有生理机能,会对死者产生罪恶感(如“他是因为我不守规矩才死的”),并且认为死者是从一种存在方式转换成另一种存在方式(如死掉的人变成天使了);7~11岁儿童认为死亡是不可逆的,死亡有内在和外在的原因,他们对死亡的解释通常是具象或拟人化的,死者仍然有生理机能,死亡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但只发生在老年的时候;11岁及以上儿童把死亡看成是整个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具有个人的意义,认为死亡是最终的事件,死者没有生理机能,并且对死亡感到焦虑。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解释儿童对死亡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框架,Koocher ,Faulkner ,Lonetto 等基于这一框架对儿童关于死亡的认知做了进一步研究。
后来,Kane ,Speece ,Brent ,Hoffman ,strauss 等提出儿童的死亡概念由多个子概念组成。
Speece 和Brent 提出死亡有三个子概念——不可逆性(一旦死亡则无法再复活)、无机能性(死后会丧失所有的生命机能)、普遍性(所有生物都会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岁儿童对死亡三个特征的理解
[摘要] 以50名4岁和5岁儿童为被试,用访谈法和实验法研究他们对死亡三个特征的认知发展,结果发现:他们对死亡的认知是随着年龄发展而提高的;对死亡三个特征的认知表现出不平衡性,死亡不可逆性的理解最先开始发展。
[关键词] 儿童死亡认知死亡特征
一、文献综述
死亡认知的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一部分,由于死亡概念的复杂性,它也是儿童较难掌握的一个概念。
Speece等(1985)综述前人的研究认为,死亡的特征主要包括:不可逆性,即明白死亡的人不能够再活过来;普遍性,即知道所有的生物都会死非生物不会死;功能丧失性,即明白人死后生理和心理的功能都停止了。
如果儿童能够理解死亡的所有特征,那么,他就掌握了成熟的死亡概念。
早期的研究者认为,10岁以下的儿童不能够理解死亡概念,他们把死亡看做是一种暂时的状态,是可逆的(Anthony,1940;Nagy,1948)。
近期的研究发现,儿童最先了解死亡概念是在学前期,虽然他们对死亡概念的理解还不成熟,但是对死亡特征的理解已经慢慢发展起来。
大部分的研究者认为,4~10岁儿童是按照固定的顺序掌握死亡的3个特征:不可逆性最先掌握,然后才掌握死亡的普遍性和功能丧失性(Koocher,1973)。
但是,我国学者张向葵等(1998)对我国3.5~4.5岁儿童死亡认知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学前儿童对死亡三个特征(普遍性,不可逆性,功能丧失性)的认知并非像西方儿童一样存在着发展顺序上的差异,而是均衡发展的。
这种差异是文化原因造成的,还是实验条件造成的?在中国文化里,死亡是人们很忌讳的一个话题,大部分父母都不会直接与儿童谈论死亡甚至会回避儿童关于死亡的一些问题。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是否会造成我国儿童死亡认知发展上的延迟,造成死亡三个特征均衡发展的情况?因此,本研究通过结构化访谈法,来研究我国学前儿童对死亡普遍性、不可逆性和功能丧失性三个特征的认知发展。
二、研究方法和程序
1.被试
随机抽取四川省一所幼儿园4岁和5岁儿童各25名,男女各半。
平均年龄分别为4岁4个月和5岁3个月,均为正常儿童。
2.程序
采用临床访谈法,由一名女性主试在安静的房间对被试进行单独施测。
在实验开始前,告诉所有的被试答案没有对错,只要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就是最
棒的,他们可以随时终止实验回到班上去。
访谈问题如下:(1)普遍性。
人会死么?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死呢?(2)不可逆性。
如果一个人死了,他还会活过来么?如果一个人生病死了,他还会活过来么?(3)功能丧失性。
一个人死了之后,他还会不会动?会不会说话?会不会感觉到疼?要不要吃饭?
在正式实验前,先让被试举例他知道的哪些东西是会死的,鼓励被试尽可能地回答。
指导语:小朋友,我们生活中有的东西是会死的,有的不会死,你知道哪些东西是会死的么?能不能给我举几个例子?举的例子越多越好。
在被试回答结束后,进行访谈。
三、结果分析
参考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4~10岁儿童死亡概念发展的三点评分方法,对每个子成分分别评分,最后计算三个特征的总分共6分。
死亡认知的得分为被试在三个子成分上得分的总和,分数范围为:0~6分。
死亡认知上两评分者的信度为:0.949,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为了测量儿童在死亡概念三个特征上的得分是否有差异,以各特征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分析F=8.29,p<.01,结果表明,儿童在死亡不同特征0~2的得分中有差异。
以年龄为自变量、死亡认知的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 A)F=8.09,p<.01,儿童对死亡概念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成熟。
对生理和心理功能丧失性的分析发现,有84%的4岁儿童知道死亡后人的生理功能丧失,只有16%的4岁儿童理解心理功能也将丧失;所有的5岁儿童都知道死亡后生理功能丧失,但只有48%的5岁儿童知道心理功能也将丧失。
四、讨论
由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学前儿童对死亡的理解已经开始发展,而且对死亡概念的理解随着年龄的成长而不断发展。
但是,学前儿童对死亡概念的理解还不成熟,对死亡三个子成分的发展也不同步。
对死亡三个特征的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不可逆性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遍性t=3.71,p<.01,不可逆性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功能丧失性t=3.28,p<.01。
我国儿童对死亡不可逆性的理解最先发展,4岁儿童已经基本能够理解死亡是不可逆的,这与西方的研究结果相一致(Virginia Slaughter,2007;Kenyon,2001等)。
我们的结果表明,东西方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对儿童关于死亡三个特征发展顺序的影响并没有影响,儿童对死亡的认知主要受年龄的影响。
另外,对死亡功能丧失的分析发现,儿童对死亡生理功能(吃饭、走路、说话)丧失和心理功能(感觉到疼)丧失的理解不同步,对心理功能丧失的理解较难掌握。
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因为相对于外在的行为表现来说,心理方面的功能是不能直接被观察到的,儿童表现出来肯定的回答可能源于他们美好的愿望,希望在一个生命死后虽然他的肉体消失了,但是还能够以某种方式继续存在。
Bering和Bjorkland(2004)用木偶剧的方式研究5~12岁儿童对死亡后功能丧失特征的理解,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参考文献:
[1]Speece, M.,& Brent, S.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Death: A Review of Three Components of a Death Concept, Child Development,1984.55.1671-1686.
[2]Anthony, S. The child’s discovery of death. New York; Harcourt,Brace,1940.
[3]Nagy, M. The child’s theories concerning death.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948.73.3-27.
[4]Koocher, G. P. Childhood, death,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3.9.369-375.
[5]张向葵.3.5~6.5岁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