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条锈菌条中32号的命名及其特性
贵州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分析

贵州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分析作者:陈文吴石平詹刚明王伟何庆才1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第09期摘要:2014年利用19个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对贵州13个县(市、区)的70个条锈病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显示,明确的条锈菌小种(类型)有15个,分别为CYR20、CYR24、CYR27、CYR30、CYR32、Hybrid46-6、Hybrid46-7、Hybrid46-8、CYR33、水源11-3、水源11-5、水源11-9、水源11-10、贵22-9和贵22-14类型,出现的频率为1.43%、1.43%、1.43%、1.43%、57.14%、1.43%、1.43%、1.43%、 5.71%、2.86%、1.43%、1.43%、2.86%、 1.43%和4.29%;其中CYR32出现的频率位居第一,是贵州的优势小种,CYR33和贵22-14分别为第二、第三位。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出现频率中图分类号: S435.121.4+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9-0155-02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引起的条锈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
小麦感病后,一般年份减产10%~20%,重发年份可达40%~60%,甚至绝收,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种病害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1]。
由于条锈菌新毒性小种的出现和发展,引起我国先后多批小麦抗病品种抗性“丧失”,抗病品种一般种植5~10年后抗锈性易被新小种克服 [2-3]。
2002年以来,由于条中32号生理小种逐渐发展和流行,克服了一大批重要抗病品种,如水源11、繁6衍生系及Hybrid 46等,导致条锈病的大流行[4-6]。
因此,及时掌握小麦产区条锈菌的群体结构,监测条锈菌小种的发展动态,对抗病育种、延长品种的抗性及合理布局抗病品种防治条锈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小麦条锈菌全基因组测序文库构建和原生质体制备研究

小麦条锈菌全基因组测序文库构建和原生质体制备研究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全球传播的流行性真菌性病害。
小麦条锈病菌全基因组测序有助于更全面、深入认识其生理特点和致病机理,对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全基因组测序项目以条中32号生理小种为材料,采用全基因组鸟枪法Solexa测序结合Fosmid质粒两端Sanger法测序相结合的综合策略。
本课题为整个测序项目的基础部分,主要完成了以下5方面的工作:1.完成了测序小种单孢菌系的分离纯化。
采用传统生理小种鉴定方法,对单孢分离系进行了毒性鉴定,经鉴定的CYR32单孢菌系经扩繁后用于测序DNA提取。
2.大片段DNA的提取和Fosmid基因组文库构建。
以夏孢子萌发芽管为材料,采用改进方法成功获得大片段DNA,脉冲电泳检查片段主带大小在35-48 kb,回收大片段DNA,构建Fosmid质粒文库。
文库含有20,000个克隆,重组率为96.88%;插入片段长度平均为35 kb,对培养第一天和第六天的文库克隆进行比较检测结果表明,文库稳定性高,培养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
3.高质量DNA提取和Solexa PE文库构建。
以夏孢子为材料提取DNA,经纯化后OD260/280值在1.8~2.0之间,质量可满足测序PE文库构建要求;构建插入片段分别为200 bp、500 bp、2000 bp和6000 bp的Solexa PE测序文库。
4.完成了2万个Fosmid克隆的两端测序和Solexa测序工作。
对Solexa测序数据运用SOAPdenovo进行组装分析,结合Fosmid质粒测序数据构建Scaffold,获得基因组拼接总长度136Mb,scaffold的N50达到了119 kb。
5.首次优化建立了小麦条锈菌原生质体制备实验体系。
以夏孢子为材料,在10 ml 1.2 M KCl PH5.8的渗透压稳定剂中加入400 mg崩溃酶,15 mg几丁质酶,400 mg裂解酶,400mg纤维素酶,30℃处理54 h,成功制备了小麦条锈菌原生质体,为获得完整染色体DNA样品、分析脉冲电泳核型和基因组后期Scaffold标记定位奠定重要基础。
小麦条锈菌病原特征

小麦条锈菌病原特征
小麦条锈病的病原特征是条形柄锈菌。
病菌特征条锈菌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孢子壁无色,具6~16个发芽孔。
冬孢子双胞,棍棒状,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褐色,上浓下淡,下部瘦削,柄短有色。
小麦条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病。
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
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
小麦新品种徐麦32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新品种徐麦32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作者:孙成亮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第20期[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183-01徐麦32系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2002年以豫麦34(郑农7号)/藁8901//烟农19作亲本进行复合杂交,通过优良农艺性状基因聚合以及连续多年单株选择、品质筛选等育成的高产稳产优质小麦新品种,2005年完成试验程序,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16)。
我县2012年引进进行品种展示,连续两年单产均达到450kg/667m2以上,2013年小面积攻关田亩产达到605.38公斤。
根据两年度展示结果,就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做些探讨。
一、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晚1-2天。
幼苗近直立,叶短宽、上冲、青绿色,分蘖力中等。
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旗叶上冲。
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黑胚率中等。
平均亩穗数37万穗,穗粒数33粒,千粒重42克。
苗期生长健壮,抗寒性好,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耐湿性一般,后期熟相一般。
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条锈病,中感秆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
田间自然鉴定,高抗叶枯病。
二、品质表现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6克/升、810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13%、14.44%,湿面筋含量32.0%、32.3%,沉降值34.9毫升、34.1毫升,吸水率60.1%、60.6%,面团形成时间3.4分钟、3.1分钟,稳定时间2.8分钟、2.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42E.U.、190E.U.,拉伸面积38平方厘米、46平方厘米。
三、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1.0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3.27%(不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24.4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5.28%(极显著)。
小麦条锈菌有性自交和杂交群体的构建及相关无毒或毒力基因的遗传学分析

小麦条锈菌有性自交和杂交群体的构建及相关无毒或毒力基因的遗传学分析小麦条锈病是由真菌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f.sp.tritici Erikss.et Henn.,Pst)引起的重要小麦病害,严重威胁世界各大麦区的粮食生产安全。
常年的条锈病流行能造成平均约30%的小麦产量损失,在特大暴发年份可导致绝收。
抗病品种的合理选用和布局能有效、经济、环保的防控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
但是有效的抗病品种往往在几年内便会被新的条锈菌毒力小种所克服,导致抗病基因失效,引发条锈病的大流行。
小麦条锈菌的毒性变异途径主要有突变、体细胞杂交和有性生殖。
研究人员最近才在小檗上发现了小麦条锈菌的有性循环。
室内研究证实小麦条锈菌经过有性自交后,可以产生大量的毒力与亲本不同的新菌系,直接证实了小麦条锈菌在转主寄主小檗上进行有性生殖在毒力变异方面起重要作用。
有学者在中国自然条件下发现了条锈菌有性世代的存在,并从小檗上分离得到了与主要流行小种毒力不同的新菌系,明确了小檗在中国条锈菌流行和变异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小麦条锈菌有性群体研究其毒力的结构和变异规律,揭示条锈菌无毒或毒力基因的遗传方式,可以有效地指导抗病育种工作的开展,针对条锈菌流行小种筛选培育出长期可靠的抗病品种。
本研究便以此为出发点,选用我国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CYR32在小檗上建立有性自交群体,研究分析CYR32的有性遗传的毒力特征。
在明确CYR32的毒力遗传背景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选取了已知毒力遗传背景的另一个小麦条锈菌菌系平兰17-7,通过两个菌系进行有性杂交,建立了有性杂交的F<sub>2</sub>代群体并进行了遗传毒力分析。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YR32经过有性自交后,共获得了127个后代菌系。
这些菌系经在25个鉴别寄主鉴定,被划分成27种不同毒力表型。
亲本和所有后代菌系在Yr5,Yr8,Yr10,Yr15,Yr24,Yr26,Yr32和YrTr1位点均表现为无毒性;在Yr1,Yr2,Yr3,Yr4,Yr25,Yr44和Yr76(YrTye)位点均表现为有毒性;后代群体在Yr6,Yr7,Yr9,Yr17,Yr27,Yr28,Yr43,YrA,YrExp2和YrSP位点表现毒力分离。
小麦条锈菌条中32号及水14致病类型毒性基因分析

t cii ti o mi f s .tiii e rs l h we h tC 2 p o e s d vr ln e e u h a o Pu cna sri r s . p rt Th e ut s o d t a Y3 r c s e iue tg n ss c s VYr1, f c s 一 VYr2, 一 VYr 3 一,
de c d t tt uli a du e ha he c tv r C59 o tjs r ss a e j he fe d. Thi a r as s u s d t e usng ofr ss a ne n t e f — 1 l s t e it nc n t i l s p pe l o dic s e h i e it ntge sj h u
P cii ti o mi f s .ti c u cnasri r s . p r ii f t
CAO hiq n S —i
( n tt t fP a tPr t c i n,Ga s a e fAg i u t r lS in e I siu e o l n o e t o n u Ac d my o rc lu a ce c ,La z o n u 7 0 7 n h u Ga s 3 0 0,Ch n ) ia
t r n p a tb e d n . u e i l n r e i g
Ke r s:Pu cna srio mi . p rtc ;P y ilgc l a e y wo d cii ti r sf s .ti i h soo ia c ;Viue tg n ;An lss f i r r ln e e ay i
VY — 、 rC5 VYrS VYrS P 等毒 性 基 因 , 1 — D、 —p 水 4含 有 VYr 1 VYr2 VYr3 VY 一 、 一、 一、 一 、 r 6 VYr7 VYr 8 VYr9 VY — l 一、 一、 一 、 rl 、
小麦品种抗条锈性鉴定

1 材 料 和 方 法
1 A
成 株 期 混 合 小 种 鉴 定
11 供 试 品 种 .
1 1 病 圃设 计 。 圃 设在 西北 农林 科技 大学 西农 校 区农 1 A. 病 站试 验地 。采用 条播 法 , 个 供试 品 种 种 1行 , 每 行长 l 行 m,
距 03 m, 编 号顺 序播 种 3 , 3 按 8行 , 随机 插播 1行 感病对 照 品 种辉 县红 。在 垂直 于 供 试 材料 行 的 两 边 各 种 1行 铭 贤 1 9 6
1 . 麦苗 的培 育及接 种 。播种 前将 供 试品种 登记 编 号 , .1 3 将 种子播 于 盛有 营 养土 的 1c 口径 的 瓦质 花 盆 内 , 盆播 2 0m 每 个 品种 ,每 品种 8 1 ~ 3株 。感病 对 照 品 种 为 辉 县 红 和铭 贤 19 6 。播 后插 上塑 料牌 作标 记 。 待 第 1 片展 平 、 2叶 片露 尖时进 行 接种 。先将新 鲜 叶 第
维普资讯
《 现代 农业 科技 }06 7月 20 年
大 田农 艺
小 麦 品种 抗条 锈 性 鉴定
孙 敏 丁 明石
( 西 安 康 学 院 , 西 安 康 7 50 陕 陕 2 0 0)
摘要 在 苗期 采用 常规接 种 方 法对 3 8个供 试品 种进 行 了分 小种鉴 别 . 结果表 明 : 条 中 3 对 1号 小种表 现抗 病 的品 种有 2 8个 , 占供 试 品 种 的 7 %; 6 表现 感病 的 品种 有 9个 . 2 %。时 条 中 3 占 4 0号 小 种表 现 抗 病 的 品种 有 2 8个 , 占供 试 品 种 的 7 %; 现感 病 的 品 种 有 5个 , 4 表 占 1%。时 条 中 2 3 9号 小种表 现 抗病 的 品种 有 2 7个 , 占供 试 品种 的 7 %; 现 感病 的品 种有 7个 , 1%。成株 期 , 3 表 占 9 在病 圃中 用条 中 3 1号 、 中 条 3 0号 和条 中 2 9号 等 量 混合 小 种对 供 试 品种 接 种 . 定 结果 表 明 : 情 基 本稳 定 后 , 混 合 菌 种表 现 抗 病 的 品种 有 2 鉴 病 对 8个 , 占供 试 品种 的 7% ; 4 表现 感病 的品 种 有 9个, 2 %。无 论在 抗病 类 型 中还 是在 感病 类 型 中病 情 发展 都 有差 异 , 感 病 品种 中, 阴 9 2 占 3 在 淮 6 8和 莱农 9 2 2 6的 普遍 率 、 重度 分别 为 8 . 2 . 严 3 %、0 %和 8 , 2 . 6 而 9 0 9和 温麦 6号 的普 遍 率 、 重 度分 别 为 2 , 67 和 5 - 1 , 3 0 1 %、00 , 5 5 7 9 严 2 %、 , 7 % 7 %、 5 %。此 外 , 者 3 0 作 对 这 些 品 种 在 生 产 上 的 应 用 也 做 了讨 论 。 关 键 词 小 麦 ; 麦 条 锈 病 ; 种 ; 定 小 品 鉴
强筋优质小麦新品种周麦32号的选育及特性分析

1 1 6 。 3 9 之间 。 属 于北 亚热 带 向暖 温 带 , 湿润 区 向半 湿 的 周麦 2 4为 父 本 ( 具 有 强筋 优 质 、 高 产稳 产 、 抗 寒 耐
润 区过度 的地 带 。 大 陆性季 风 气候 。小麦 生育 期 间光 旱 等特性 ) 配制 杂交 组合 , 组 合号 为 周 0 4 3 1 4, 当年 定 照 资源 丰 富 ,太 阳辐 射 总 量 为 2 4 0 0 ~ 3 1 0 0 M J / m , 为重 点组 合 。 2 0 0 4年 5月底 收获杂 交种 子后 , 于 6月
基金项 目: 国 家 重 点 研 发计 划 ( 2 0 1 6 YF D 0 1 0 l 8 0 2 ) ; 河 南 省 现 代 农 业 产 业 技 术体 系建 设 专 项 ( 2 1 3 0 1 9 9 - n y ) ; 河 南 省 重 大科 技专 项
( 1 61 1 0 01 1 0 4 0 0 ) 。
1 选 育 背 景 及 选 育 目标
质 的育 种路 线 。2 0 0 4年 4月 以矮抗 5 8为母 本 ( 具 有
河南 省 位 于北 纬 3 1 。 2 3 一 3 6 。 2 2 和 东经 1 1 0 。 2 1 一 高 产稳 产 、 矮 秆 抗倒 、 多抗 广适 等 特 性 ) , 以本 院 育成
广等特 点 。 2 0 1 0 - 2 0 1 3年参 加 河 南省冬 水组 区试 、 生 产试验 , 平 均 亩产 5 1 1 . 7 k g , 较 对 照周 麦 1 8增 产
3 . 7 5 %。
关键词 : 小麦 ; 周麦 3 2号 ; 特 征特 性
周麦 3 2号是 河 南 省 周 口市农 业 科 学 院 育 成 的 合 面 粉加 工 企业 的实 际需 求 ,更 加 注 重改 良面 团 的 半冬性 、 高产 稳 产 、 抗病广适 、 耐 热 性 好 的强 筋 优 质 延 展性 、 籽粒 硬 度 、 出粉率 、 面 团吸水 量等 指标性 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