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市选址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地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中国历史地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中国古代城市选址与都城平面布局1.从聚落到城市的发展历程,起关键作用的在于以下两方面原因:________________。

A: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B:商业与农业C:农业生产与水资源D:农业生产与交通道路答案:D2.唐长城修建完成后,又在城市北部修建了大明宫,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A:这样使长安城更壮观。

B:长安城原宫城所在地,地势低洼,因此选择了地势高的龙首原修建了大明宫作为新的宫城。

C:因为保卫长安城的禁军在北面,新修建的大明宫更安全。

D:政治需要答案:B3.中国古代城市中实行的里坊制,从________________彻底废除。

A:汉代B:北宋C:明代D:唐代答案:B4.古人经常称南京城具有“虎踞龙盘”之势,那么“虎踞龙盘”的地理形势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A:钟山B:秦淮河C:玄武湖D:淮河答案:A5.北京城“凸”字形的城市形态形成于________________。

A:清朝B:明代中晚期C:元代D:明代答案:B北方移民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技术贡献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发生在_①_时期,北方人南迁为南方增加了②_,也带来了北方人种植水稻的_③_____,为水稻_④__做出重要贡献。

A:①明朝② 劳动力③施肥技术④ 排水技术B:①唐朝② 劳动力③ 除草技术④ 施肥技术C:①宋朝② 劳动力③ 灌溉技术④ 播种技术D:①唐宋时期② 劳动力③移栽技术④ 插秧技术答案:D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所在地区位于___________。

A:江浙一带B:太湖平原与长江三角洲地带C:江南地区D:闽浙地区答案:B3.冬小麦属于_①_作物,这一生长期对于南方实现_②____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越冬②稻麦一年两熟B:①春播②稻麦一年两熟C:①夏播②双季稻D:①越冬② 稻麦两年三熟答案:A4.中国历史时期南方一年两熟制,主要实行稻麦轮作A:错B:对答案:B5.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向江南是对亚热带水乡农业全面开发过程,北方南下移民参与所有农业活动的同时,并成为水稻插秧与稻麦复种两项技术的携带者与推广者,这两项技术结束了江南地区火耕水耨的粗放农业,并将土地利用率从___________提升至___________,又提升至___________。

古代城市选址原则

古代城市选址原则

古代城市选址原则
古代城市的选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以下是一些古代城市选址的原则:
1. 地形:选址时要考虑地形地势,选择地势高、水源丰富、气候宜人的地方。

这样可以提高城市的防御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和生存。

2. 交通:城市的交通繁荣也是城市繁荣的重要因素。

选址时要注意交通要便利,交通走廊要畅通,这样便于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3. 资源:城市的资源也是城市繁荣的重要因素。

选址时要考虑到周边的资源情况,如水源、矿产、农业生产能力等,这些资源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4. 安全:城市的安全也是城市的重要因素。

选址时要考虑到安全因素,尽量选择地势高、易于防御的地方,这样可以提高城市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5. 历史文化: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也是城市的重要财富。

选址时要考虑到历史和文化价值,尽量保护和传承历史和文化遗产,这样可以为城市的发展增添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古代城市选址需要考虑很多因素,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选址得当,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 1 -。

试论中原地区史前城址的选址思想与特征

试论中原地区史前城址的选址思想与特征

城址是史前聚落的特殊阶段产物,史前城址研究是先秦考古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选址,中原地区作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繁荣的核心区域,率先酝酿诞生了早期的国家,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延续时间长、规模或大或小的史前城址,为探索中国史前城址的选址思想与特征提供了关键依据。

一、中原地区史前城址的发现本文所指的中原地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的狭义中原区域。

截至目前,中原地区已发现了16座史前城址,是我国早期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1]。

(图1)其中2座城址年代为仰韶文化时期,即郑州西山、淅川龙山岗城址;14座城址年代为龙山文化时期,包括安阳后冈、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辉县孟庄、新密古城寨、新密新砦、平顶山蒲城店、濮阳高城与戚城、温县徐堡、博爱西金城、新郑人和寨以及新近发现的安阳柴库等。

(一)仰韶文化时期1.郑州西山。

西山城址位于郑州市北郊23公里处孙庄村西的邙山余脉(西山)上,北距黄河约4公里。

城址坐落在枯河北岸的二级阶地边缘,西北与连绵不断的豫西丘陵相连,东南俯瞰黄淮平原。

城垣平面略近圆形,残长约265米,宽3~5米,现存高度1.75~2.25米。

因枯河冲刷及山坡流水侵蚀,城址南部已遭破坏。

从城的西北角到东北角的宽度约185米,推测原来最大直径约200米,城内面积达3.1万平方米。

已发现北、西2座城门。

城内遗迹主要有道路、房址、灰坑、墓葬等[2]。

发现有城壕和外围壕沟。

城址年代在距今5300~4800年间,属于仰韶文化晚期,是目前所知中原地区年代最早的城址。

(图2)2.淅川龙山岗。

龙山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黄楝树村西。

遗址现今地貌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依低矮的山丘,西侧有闹峪河自南向北注入丹江。

遗址现存面积约20万平方□刘丁辉试论中原地区史前城址的选址思想与特征图1中原地区史前城址分布图采自张国硕:《中原地区早期城市综合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年。

米,新石器时代遗存堆积范围约14万平方米。

古代城市选址的自然观

古代城市选址的自然观

古代城市选址的自然观
古代城市选址的自然观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 水源条件:水源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古代中国人普遍认为,水源的充足与否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选址时,会优先选择有丰富水源的地方,比如河流和湖泊附近。

2. 气候条件:气候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也有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人会考虑城市所在地的气候条件,比如降雨量、温度等因素。

一般来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地方更适合城市的发展和农业生产。

3. 自然资源:古代城池在建筑规划布局时,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免受旱涝灾害,一般都选择在依山傍水之地,节约开渠和防止内涝的成本。

古代地质条件影响着城池的可持续建设,一般选择易于建设的地质环境,作为城池的基础。

4. 交通条件:古代水陆交通的便利条件,决定了城池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河流具有交通便利的先天优势,又易于取得生活的水源,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成为古代人们居住的首选。

其次,陆路交通一般选择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平原地区的交通运输更能节省人力物力,通过节约成本,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古人也注重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如把水引入城内,形成护城河或者河网,建筑和绿树及水面和谐共生,供交通和排水及防火。

这种自然观体现了古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对后世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简述我国古代城市选址分布的特点

简述我国古代城市选址分布的特点

简述我国古代城市选址分布的特点
我国古代城市选址分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位置因素:古代城市的选址往往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和自然资源的利用。

城市常建在交通要道附近,如河流、湖泊、海岸线等。

这样可以方便货物的流通和人员的往来,也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同时,城市选址也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如水源、土地肥沃程度等。

2. 防御功能:古代城市往往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城址一般选择在地势高且易于防御的地方,如山岗、高地、江河之间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抵御外来侵略和攻击,确保城市的安全。

3. 经济因素:城市选址往往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古代城市往往建在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同时,也考虑到附近的农田和资源是否能够支持城市的经济发展。

4. 文化因素:城市选址也与文化因素相关。

古代城市往往与历史事件、宗教信仰、政治中心等有关。

有些城市是因为某位重要人物的活动而建立,如开国皇帝、重要政治家等。

有些城市则是宗教圣地或文化中心,吸引大量信教者和学者聚集。

总体而言,古代中国城市选址分布的特点是多方面综合考虑,既涵盖地理、经济、防御等因素,又受到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广州古城选址和布局的风水地理透视

广州古城选址和布局的风水地理透视

广州古城选址和布局的风水地理透视风水地理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地理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风水地理暇瑜互见、布满了历史灰尘,但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风水地理的科学实质是文化生态或者环境工程,在处理人与环境关系方面有广泛应用价值。

历史事实显示,风水原理在城市聚落选址、布局上具有充分科学性和合理性,经受了时间考验,北京、西安、洛阳、南京等古都即为风水建筑的杰作,已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

故风水地理研究在国内外方兴未艾,它的历史价值正得到发掘和整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可继承之处,而不是一提起风水就与封建迷信等同起来,如同对待其他历史文化遗产一样,是不可取的。

城市是文化载体,为文化景观、信息最集中之空间。

它的诞生和发展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周围环境,也与它所在地区的历史地理和历史文化血肉相关,故城市选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选址得当,有利于城市稳定和发展,反之,造成不必要搬迁,浪费大量社会劳动,也延缓城市和区域发展。

广州建城已二千多年,虽经历代变迁,但城市中心位置一直未变,坐落在秦任嚣城和汉初赵佗城,即今中山四路、五路交界地区一带。

这不仅对广州城市发展作用巨大,而且也是我国古代城市所少见。

因此,深刻揭示广州古城选址和布局的风水地理依据,不仅有助于瞭解广州城市发展历史规律,而且对总结广州先民在营城方面所表现的智慧和技巧,弘扬它们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广州古城坐落方位,符合风水地理关于水势与安宅的原则风水地理认为,发源于万山丛中大江大河在长距离奔腾之后,汇入大湖或大海,在汇水处形成所谓“聚水格局”。

着名风水着作贾履上辑《水龙经》云:“大荡大江收气厚,涓流点滴不关风,若得乱流如织锦,不分远运也亨通”。

由于水是生产、交通等不可或缺要素与资源,故汇水处宜为都邑所在,“凡京都府县,其基阔大,其基既阔,宜以河水辨之,河水之湾曲乃龙气之聚会也”。

中国古代都城、近代大城市选址都证明古人论断。

翻开中外地圗可见,凡在大江大河弯环境(河曲)或入海处几乎都有大城市,或为首都,或为商业中心,如古代西安、南京、杭州、武汉、莫斯科、开罗、汉堡、布宜诺斯艾利斯等等。

古代都城城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

古代都城城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

古代都城城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谢雪宁【摘要】城市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都是一个特殊的城市群体.古都的兴建与发展除了具有一般城市的特点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拟从西安和北京作为都城时,影响其选址的因素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可知:古都选址是综合地理自然环境、地理地势、气候条件以及其作为都城的政治意义来考虑的.但从最本质上来说,其政治意义最终决定了都城的选址.%The city is th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And the ancient capitals are the especial group of cities. The site selection of the ancient capital is not only the same to general cities but also has itself peculiar point.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site selecting by taking examples of the site selection of Xi' an and Beijing. Then we know tha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ite selecting includ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geographical terrain, climate conditions, and the political meaning of being capital, but the last one is the essential reason.【期刊名称】《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28)001【总页数】4页(P41-44)【关键词】古都;早期城市;选址;建都原则;政治中心【作者】谢雪宁【作者单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系,天津,3003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2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1]教授对于古都是这样定义的:广义的古都是凡作为王朝或政权的都城都包括在内,狭义的古都只是指作为重点保护和研究对象的都城而言。

中国古代风水与城市选址和规划

中国古代风水与城市选址和规划

中国古代风水与城市选址和规划杨文衡中国古代风水与城市选址和规划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受风水的影响很深,追溯根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下面分三个部分来谈。

一、影响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规划的宇宙观和自然观1.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这种错误的宇宙观在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形成。

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的墓葬方向是上南下北(按照古代的习俗,生者南面,坐北向南;死者北首,头北脚南),墓穴南部呈圆形,象天;北部呈方形,象地。

整个墓穴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

以后在建筑上有许多地方体现了天圆地方观念,特别是地方观念。

如:穹隆顶墓室,半球形封冢,方形墓穴,城市和居室都是方形,跟墓穴为方形的意思一样。

皇城、内城和外城的城门,均呈现“上圆下方”的形状,以象天地。

紫禁城城门之“内圆外方”造型,表示紫禁城内外的差别犹于天上人间,城内为天,住着天子;城外为地,住着老百姓。

紫禁城中太和殿内,有“上圆下方”的藻井(又称龙井),这种结构,即所谓“上仿像夫天体之圆,下效法乎坤德之方”。

北京北海琼华岛上的善因殿,大钟寺内的钟楼等,均为上圆下方之重檐建筑。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距今5000多年的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中,有一处大型祭坛建筑基址,整个布局由中心、两翼和前后两端组成,按南北轴线对称分布,南圆北方,也体现了天圆地方观念()。

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良渚文化中,出士了大小不等的玉琮,它外方内圆,寓意也是天圆地方观念。

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式盘,是天圆地方观念的典型体现。

式盘中的天盘为圆形,地盘为方形。

在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根深蒂固,虽然也曾显现过地圆的思想,但只是昙花一现,不为社会主体思潮所接受和承认。

唐代外国的地圆观念曾传入中国,但也不为中国人所接受。

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也把西方的地圆思想和地图传入中国,但接受者寥寥,反对者则浪高。

直至清末,地圆观念才在中国站住了脚跟。

因此,天圆地方观念不仅影响中国古代地图测绘技术达两千多年,而且一直影响中国的城市规划,这事并不奇怪,是中国传统思想决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城市选址
浅谈中国古代城市选址
【摘要】中国古代城市一般都重视城市的选址。

《管子》一书中就反对商周以来用占卜确定营邑的方法,提出“凡立国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的原则,主张建设城市要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涝之害,节省开渠引水和筑堤防涝的费用。

中国一些著名的城市如西安、洛阳、开封、苏州、杭州、北京、南京等的选址,都经过周密的考虑。

千百年来它们虽遭受不少天灾战祸,但经过重建、改建或扩建,仍保存至今。

【关键词】城市选址山水城市水系规划
1.序言
《管子.乘马》中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曰:“凡立国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为:凡是建立国度,不是在高山脚下,就是在广阔的平原之上。

在高山建立都城不能在干旱的地区,要保证用水充足;在平原建立都城不能太靠近水,但要用水沟保卫都城。

建造都城就地取材,根据都城所在的具体地势建造,所以外城内城形制建设不必循规蹈矩,道路也不一定严格规则。

一下根据此句话提出的因地制宜的思想来谈谈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问题。

2.六朝古都——南京
历代中国都城皆方,宫城位于都城中轴线上偏北。

而南京城却随地形而建,全城南北狭长,
不规则,属于因地制宜的城
市规划。

三国时,孙权于公
元211年迁都于此,在金陵
邑的原址上建石头城,完全
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形筑城,
周长7里100步,南面开一
门,北面开两门,东面开一门,西北因紧靠长江,未开门。

以后各个朝代扩建,成了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朝的建康城(今南京
市)因位于长江岸边的丘陵起
伏地区,山、湖、河等地形较
复杂,而且是各朝逐步扩建,
因而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
形,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
则形平面的典型。

建康城(南京城)位于淮
水北五里,北依鸡笼山(北极
阁)和覆舟山(九华山),城
周二十里十九步。

中心为宫
城,外为内城。

城市格局为市南宫北,北面内城聚集了宫、仓城以及主要官署等,南面则分布市、手工作坊、居民闾里,为城市经济活动区。

南朝的南京城除了在城内有宫城、东府城、西州城外,原来的石头城及越城认为重要的军事堡垒。

南唐都城摆脱了六朝南京城的框架,向南作了迁移,把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区包入城内。

该城前依聚宝山(雨花台),后枕鸡笼山,东望钟山,西凭清凉山,规模宏大,周长达二十五里四十四步。

城辟东门(大中桥)、南门(中华门)等。

宫城位于今洪武路一带,为都城中心。

3.南宋——临安(杭州)
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
市),城市形状建成南北长、
东西窄的不规则的宽带形,
状若腰鼓,俗称“腰鼓城”。

城垣在吴越城的基础上增
修,有13个城门。

宫城在城
南凤凰山东,原是吴越时府
州所在的子城,周围9 里。

皇城内众多的宫殿、亭阁,
都是利用自然山水地形布
置,主要宫殿位于南部。


城分为8个厢,城外还有两
厢,共有68个坊。

由于地形
复杂,所以城市规划完全配
合地形,城垣形状很不规则。

南宋迁都到此后,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稍有改建,官署也多利用原有建筑分散各处,道路系统也较杂乱,作为主要街道的御道也完全与商业大街结合在一起。

所以杭州也是因地制宜规划城市的典型。

临安以御街为主干道,御街从宫殿北门和宁门起至城北景灵宫止,全长约4500米。

除此之外,还有四条与御街走向相似的南北向道路。

东西向干道也有四条,都是东西城门之间的通道。

还有次一级的街道若干条,均通向中部御街。

全城因地制宜,形成大小不一的网格,道路方向多斜向,并以
“坊”命名,这些正是里坊
制崩溃的佐证。

城内河道有
四条,其中盐桥河为主要运
输河道,沿河两岸多闹市。

城外有多条河流,与大运河
相连。

这些纵横相交的河和
湖构成了一幅水运网,对临
安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北魏——洛阳
北魏洛阳城是位于邙山
与洛水间的开阔平原上,北
依邙山,南临洛河,邙山与
洛河之间为大约只有15里宽
的河川地带,而洛河以南则
是伊、洛二水夹川地带。

整个城市依山面水,地势北高南低。

城市南
面对景,西南有依
阙,东南有嵩山的太
室、少室二峰,正南
为万安山。

城郭巍巍,洛水泱
泱,青山苍苍,是北
魏洛阳城的自然条
件,环境是美的。


魏洛阳城规划,近期
在洛河北,远期发展
到洛河南、洛河水穿
城而过。

在此地理位
置,城市用水,继汉
魏引谷水于城中的
水系基础,重新整
治。

谷水发源于渑池县,沿邙山与金谷水汇合东入北魏洛城,在大城西北角分东、南两只渠绕城周,于大城东南角汇合后入鸿池陂,然后流入洛河。

谷水绕大城周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护城河,作为军事防御;二是给城内各地用水提供引入水源。

5.结语
“凡立国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因地制宜,取水之利,避水之害的城址高程选择是古代都城选址的原则之一,城址的选择要利用供水和防洪,城池不必拘泥方正,道路不必拘泥笔直,城市建设不必完全循规蹈矩,要依据所处地形顺势建造,这样建设的城市来源于自然,融于自然,既有很好的防御功能,又有充沛的资源,更有优美的风光。

主要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
[2]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南京历史格言来自百度百科和南京规划局官网
[4] 杨文衡《中国古代风水与城市选址和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