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总复习之宇文皓月创作一、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成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解词:1、书下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挺的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9)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2、弥补解词(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2)自李唐来从(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3、一词多义(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暗示舒缓语气三、文学知识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体裁:“说”。

四、课文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爱莲说(期中复习卷)

爱莲说(期中复习卷)

爱莲说(期中复习卷)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文中加点字翻译
二、句子翻译:
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 莲,花之君子者也。

6.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内容理解:
1.文学常识:本文作者:他是代理学的“开山祖师”选自:《》文中提到的陶渊明是朝的诗人。

2.全文以“”字贯穿,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的美德,表达了作者。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爱莲说》(考点复习)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爱莲说》(考点复习)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

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7、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答案】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答案】莲是花中的君子。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答案】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洁净地挺立。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答案】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案】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案】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1.《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答案】【示例】君子品质: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从污浊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周敦颐的这句话寓示了人生的一种境界。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经历污秽,依然能独善其身。

2.“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答案】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答案】助词,的。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答案】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友人惭,下车引之.。

【答案】代词,指陈元方。

5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补充:1.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情怀?【答案】本文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情怀。

2.文章都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答案】①衬托。

作者用菊花进行正衬,用牡丹进行反衬,突出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现了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专题解析—《爱莲说》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专题解析—《爱莲说》

中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解析—《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

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7、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1.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答案】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答案】莲是花中的君子。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答案】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洁净地挺立。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答案】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案】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案】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1.《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答案】【示例】君子品质: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从污浊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周敦颐的这句话寓示了人生的一种境界。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经历污秽,依然能独善其身。

2.“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答案】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答案】助词,的。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答案】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友人惭,下车引之.。

【答案】代词,指陈元方。

5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补充:1.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情怀?【答案】本文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情怀。

课内文言文复习《爱莲说》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内文言文复习《爱莲说》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2“说”--古代一种
的文
体。 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
又可以发表议论
3
文言文 复习的要点:
1、文常 2、解词 3、译句 4、内容 5、主旨 6、写法 7、真题
2024/9/25
2.解词
甚蕃 ( 多 ) 陶渊明独爱菊 ( 只 )
世人盛爱牡丹( 非常 )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唯独 )
(表示转折 )( 沾染污秽 )
园中梅百余株,一望如雪,芳气在襟袖。临池数 株,绿萼④玉叠,红白梅相间,古干繁花,交映 清波。其一株横偃⑤池中,余酒酣,卧其上,顾 水中花影人影,狂叫浮白⑥。口占⑦二绝句,大 醉而归寓。 (节选自归庄《洞庭山看梅花记》) 【注】①杂沓:聚集的样子。②舆:车。③游屐 (jī):指游人。④萼(è ):环列花朵外部的叶 状薄片,一般呈绿色。⑤偃:倒下。⑥浮白:指 喝酒。⑦占:口述(文辞)。
听说
闻寡人之耳者 使……听到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
靠近玩弄啊。
2024/9/25
16
文言文 复习的要点:
1、文常 2、解词 3、译句 4、内容 5、主旨 6、写法 7、真题
3.根据语段(一)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君子” 应具有的美好品质。(2分) ①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②庄重、质朴, 不炫耀自己。③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
2024/9/25
同流合污。
12
文言文 复习的要点:
1、文常 2、解词 3、译句 4、内容 5、主旨 6、写法 7、真题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之欧阳音创编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之欧阳音创编

《爱莲说》总复习一、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解词:1、书下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9)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2、补充解词(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2)自李唐来从(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3、一词多义(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缓语气三、文学常识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体裁:“说”。

四、课文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语文7下四爱莲说课件

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语文7下四爱莲说课件

考点全练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爱好的很多 。晋朝陶渊明只爱好菊花。从唐朝以来,众人很喜欢 牡丹。我只爱好莲,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 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 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 就越清幽,洁静地挺立在水面上,(只)可以从远处观 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选自《后汉书·陈寔传》)
考点全练
【注释】①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末颍 川许(今河南省许昌县)人。②稽颡(qǐsǎ nɡ):叩头。
考点全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 C ) A.止于梁上/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B.陈寔阴见/汉之阴 C.宜深克己反善/诚宜开张圣听 D.令遗绢二匹/不遗余力
课文全解
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 妖, 【译文】我只爱好莲,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 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 妖艳; [予:我。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 性,有舒缓语气和协调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出”“濯”后均省略了介词“于”。污泥: 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 濯:洗。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过分艳丽。]
课文全解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 旁生枝茎; [中通:中间空。外直:外部笔直。蔓:名词 用作动词,生枝蔓。枝:长枝节。]
课文全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文】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静地挺立 在水面上, [香:香气。益:更加。清:清香。亭亭净植: 干净地挺立。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考点全练
向陈寔叩头请罪。陈寔慢慢地对他讲道理, 说:“看你的样子,不像是个坏人。应该赶忙 克服自己的坏毛病,重新做个好人。可你干这 个是为贫穷所迫罢。”陈寔吩咐取出两匹绢送 给他。

语文爱莲说课堂笔记

语文爱莲说课堂笔记

语文爱莲说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1、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后人称他为宋代理学“开山祖师”。

2、出处:《周元公集》3、说: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4、“爱莲说”:说一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5、“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晋代诗人。

6、“李唐”:唐朝皇帝姓李。

二、主要内容1、中心: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2、段意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为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

第二段:以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为比较对象,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特殊实词解释及例句1、可爱:值得喜爱。

可爱者甚蕃。

2、染:沾染(污秽)。

出淤泥而不染。

3、妖:美丽而不端重。

濯清涟而不妖。

4、植:树立。

亭亭净植。

5、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鲜xiǎn:少。

陶后鲜有闻。

7、宜乎:宜,当;与“乎”合用,当然。

宜乎众矣。

四、判断句式:……,……者也。

(……是……。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3、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

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

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知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文言词语
【蕃(fán)】多。

【独】仅。

【盛】大规模。

【予】我。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植】立。

【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隐逸】隐居的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鲜】少。

【宜】应当。

【众】多。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

【枝】张枝节。

【亭亭】耸立的样子。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

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有何用意?
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菊、牡丹可以看出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

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

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

”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

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

(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

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

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陋室铭
基础知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

世称刘宾客。

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

【灵】灵异。

【斯】这。

【德馨(xīn)】品德高尚。

馨,香气。

【鸿儒(rú)】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素,朴素,不加装饰。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案,文书,案卷。

牍,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

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

“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