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作曲技法

合集下载

浅析德彪西前奏曲《雪上足迹》

浅析德彪西前奏曲《雪上足迹》

《戏剧之家》2021年第33期 总第405期97音乐研究小节1-45-1112-1516-1920-2122-2526-2829-3132-3334-35段落AA1BA2A3CA4DA5尾声结构回旋式结构印象派音乐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

印象派音乐是十九世纪最后一种音乐风格,是连接两个世纪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桥梁。

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是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变化的色调及精致而优美的音乐语言等等。

《德彪西前奏曲》是德彪西晚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雪上足迹》是第一卷中的第六首。

这个标题激发了许多后人的想象,如:莫里斯·勒布朗的侦探小说《钟声敲响八下》中的一篇使用相同的标题,亨利·波尔多也有小说《雪上足迹》。

聆听这首作品,仿佛体会到在寒风瑟瑟的雪地上,人们踏着小心翼翼的脚步缓慢前行,慢慢地走远。

在脑海中仿佛留下一幅雪地上布满深深浅浅脚印的图像。

这符合德彪西作品的印象主义风格,作者把想要表达的情绪和形象都通过音符刻画出来了。

下文我们从以下几点分析德彪西这首作品。

一、从传统作曲技法上来分析(一)核心音德彪西的很多作品中都使用过核心音的创作手法,比如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集中的《暮色中的声音与芳香》《帆》等作品。

《雪上足迹》这首作品也使用了核心音创作手法,全曲几乎都贯穿了D 这个核心音,它的存在就像是全曲的指南针,使整首作品有了坚实的根基,也强调了全曲的调性。

从核心音的角度分析全曲的结构如下:从上图(图-01)可以看到,除了有三个乐句(B、C、D)例外,没有包含这个D 核心音,在全曲其他乐句(A、A1、A2、A3、A4、A5)中,无论调性使用如何变化多端、和声构成及变换多么复杂,D 这个核心音都存在。

而例外的这三个乐句,也就与其他含有D 核心音的乐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乐曲有了调性短暂的脱离,使音乐有了不稳定的因素,也使得乐曲有了发展前进的动力。

(二)调性分析《雪上足迹》这首作品是在d 小调上。

现代和声语汇与传统作曲技法的融合运用——以久石让动漫配乐《IL PORCO ROSSO)为例

现代和声语汇与传统作曲技法的融合运用——以久石让动漫配乐《IL PORCO ROSSO)为例

久石让 ,1 9 5 0 年 生 于 日本 长 野 ,作 曲家 ,指 挥 家 。 他 是 当 今 日本 炙 手 可 热 的 动 画 配 乐 大 师 ,先 后 为 宫 崎 骏 的 电影 《 风 之 谷》 ( 1 9 8 4 )、 《 天空之城》 ( 1 9 8 6 )、 《 龙猫》 ( 1 9 8 8 )、 《 魔女宅急便》 ( 1 9 8 9 )、 《 红猪》 ( 1 9 9 2 )、 《 幽灵 公 主 》 ( 1 9 9 7 )、 《 千 与 千寻 》 ( 2 0 0 1 )等 的配 乐 。这些 动 画配 乐有 的 幽 远 空灵 、 有 的灵 动纯 真 、有 的 隽永 温 暖 ,具 有强 烈 的现 代音 乐
久 石 让作 品 的和 声连 接 不 同于传 统 的 功能 连接 ,更多 侧重 与 和 弦 之 间的色 彩 和声 部 线条 横 向的 衔接 ,手法 新颖 别 致 , 自由随 性 而 又符 合逻 辑 。 因此 ,和 声 的进 行 常显 得 “ 意料 之 外 ,情 理之 中”。 传 统 和 声 的和 声 连接 往 往有 和 声 的准 备 ,有 过 渡 ,从 原 调和 弦 , 中间有 一个 旧调 与新 调 的共 同和 弦 ,然后 进 行 到新 调 的 和弦 ,即转 调和 弦 ,最 后进 行 新调 的 巩 固才 能完成 一 个调 性 的交 替 。而久 石 让作 品 中 的调 性转 换并 不 遵 守这样 的传 统 法 则 ,而 是 强调 色彩 的对 比 。大量 的 调性 转换 使 用 的是调 性对 置 的 手法 ,没 有 多度 ,没 有共 同和 弦 ,为 了旋律 进 行 ,从 原调 直接 进 入新 调 , 而且 是 很远 的 关系 调 ,这 样 的做法 产 生 的效 果就 是 强烈 的色 彩 对 比,因此 他 的音 乐听起 来 具有 一种特 殊 的美 感 , 二 、现代 与 古典 的融 合一 丰 富的和 声 久 石让 在 动画 配 乐 中的独 特 和声 色彩 直 接源 自他对 于 非传 统 结 构和 声 的运 用 ,主 要表 现在 除了 少量 传统 的 三度 结构 和 弦外 , 大 量使 用 了非 三度 结 构和 弦和 高叠和 弦 以及 各种 变 和弦 。但是 他 所 使用 的 高叠 和 弦并 不完 全 是传 统和 弦 构成 法 则下 的 高叠 和弦 , 而 是在 传 统高 叠和 弦 的基 础 上使 用 了大 量 的和 弦外 音 ,这 种外 音 包 括 自然 和弦 外音 和 变化 的和 弦外 音 ,常 常形 成一 种 奇异 的音 响 效 果 ,但 配合 以画面 又 显得 贴切 而 生动 ,因此 往往 变现 出 “ 合 理

课题研究论文:民歌改编曲《青春舞曲》的音乐技法分析

课题研究论文:民歌改编曲《青春舞曲》的音乐技法分析

音乐论文民歌改编曲《青春舞曲》的音乐技法分析胡廷江的《青春舞曲》是在王洛宾所作的维吾尔族风格歌曲《青春舞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原作品旋律优美,多采用重复变化再现的创作手法,节奏明朗欢快,而胡廷江则保持了原作品中广为流传的经典旋律,并采用现代作曲技法,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赋予这部作品新生命,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使作品焕然一新。

一、《青春舞曲》的创作取材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居住着维吾尔、汉、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大大小小十三个民族,是多民族聚居地。

这里的人们能歌善舞,所以新疆素有“歌舞之乡”之称。

“新疆民歌”是新疆地区各民族民歌的统称,其旋律大多采用七声自然调式,也常用五声调式。

变化音b7、#1、#2、#4、#5等常被创作于歌曲中,旋律色彩鲜明独特,加上节奏欢快明朗,独具民族特色。

因此,很多作曲家选取新疆民间音乐为基本素材,创作出大量独具新疆特色的优秀作品,其中以素有“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为杰出代表,他创作的《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大阪城的姑娘》、《玛依拉》等作品堪称经典。

王洛宾的《青春舞曲》采用小调式,新疆风格鲜明,在歌词的编排上采取“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保持了旋律的一致性,并采用重复、变化重复、衍化动机的手法,带给人们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并赋予珍惜时光的美好寓意。

胡廷江改编的《青春舞曲》取材于王洛宾先生的同名歌曲《青春舞曲》,再现了原作品中经典旋律,加之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使这首新疆民歌更具时尚感。

二、《青春舞曲》的创作分析1、旋律方面旋律也称作“曲调”,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它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若干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它建立在一定的调式和节拍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的、具有逻辑因素的单声部进行,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

1―1变化音的使用王洛宾的《青春舞曲》短小精悍,并没有加入前奏,整首歌曲使用了基本音级,旋律简单欢快。

胡廷江在改编该作品时为其增加了前奏,并在前奏中加入大量的变化音级:升四级、升五级以及降七级,使作品更加完整。

复调音乐风格的多元化——对巴托克多调式半音体系对位结构的分析与研究

复调音乐风格的多元化——对巴托克多调式半音体系对位结构的分析与研究

8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22复调音乐风格的多元化——对巴托克多调式半音体系对位结构的分析与研究周立冉摘 要:20世纪以来,复调音乐在历史发展的沉淀中经过许多作曲家运用现代风格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手法,在传统自然音调式的基础上把不同的音阶素材加以创新和丰富,并且继续保留自然音调式的风格与特性。

在世界经济文化发展与融合的前提下复调音乐创作呈现多民族、多层面、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姿态。

而作曲家巴托克的作品中,用这种纵横相融合不同音列调式的半音体系手法诠释了时代鲜明、色彩饱满的音乐元素。

这样有利于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两种多声部音乐的相互借鉴、互相影响、融合发展,为音乐创作提供理想化的技术条件。

本文通过多调式半音体系的对位结构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复调音乐创作的理性思维结合巴托克多部作品,将理论基础带入其中,从复调音乐这个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和分析巴托克音乐风格中的多元化。

关键词:复调音乐;多调式半音体系;多元化;音乐风格中图分类号:J614.2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周立冉(1997-),女,中央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巴托克多调式半音体系在巴托克音乐的素材原则中,将民间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风格巧妙融合的写作手法,是二十世纪复调音乐的显著特性。

现代作曲技法中各种音乐风格的多元化也极大地拓宽了多调式半音体系的发展空间。

这一时期的音乐在无论在调式音阶、写作技法、还是理论原则,不仅适应多种音乐风格,同时也扩充和丰富了大小调体系在调式音阶中的音乐内容与和声表达。

在不同音列以纵横交错的方式所形成的多种调式音阶依然建立在自然音音阶的基础上,这些新生音阶赋予了和声与调式新的内涵。

而在这些新生合成音阶中产生的升降音不是变化音级而是自然调式音阶中的自然音级的组成部分,这种包括了所有半音音级的音阶被称为多调式半音体系。

从《小宇宙4》第114首乐曲中可以看出,巴托克以主题和转位为根基在传统基础的调式音阶上进行了尝试与突破。

试论王中山和其古筝作品的创作及新技法的运用

试论王中山和其古筝作品的创作及新技法的运用

试论王中山和其古筝作品的创作及新技法的运用作者:黄沁佳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94期摘要:现代筝曲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新的演奏技巧、题材和理念,符合现代人审美标准的筝曲形式。

现代筝曲的发展在继承民族音乐的同时,吸收和运用国外近现代作曲技法,形成了我国现代古筝音乐作品的新特征。

王中山先生的筝曲表现手法在众多作曲家中独树一帜,是我国古筝音乐创作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王中山先生是现代古筝艺术的开拓者和创新者,他创作了大量的古筝作品,有很多形式和种类,既继承了传统的创作手法,又运用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使作品中西结合,富有民族味道。

他的多数作品以优美的曲调,将古筝的歌唱属性展露出来。

同时,还以明确的写意性展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

王中山先生开发和发展了新的演奏技法,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显示了古筝这个中国民族乐器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勃勃生机。

关键词:王中山古筝作品创作特点技巧运用王中山先生是当代青年古筝演奏家中的佼佼者,不仅在古筝演奏技艺的发展和创新上成了划时代的人物,而且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古筝作品。

他开拓性地运用了左右手轮指技法,率先使用左手内戴四个义甲的形式进行演奏,开创和发展了多指摇和左手摇指,继承和发展了调式调性的运用,丰富了筝的表现力,令古筝面貌一新,显示了古筝这个中国民族乐器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勃勃生机。

一、王中山的筝曲演艺生涯及其贡献王中山先生出生于河南南阳,是蒙古族人,现年34岁,王中山先生自幼习筝,曾得到十多位民间筝家的指导,有深厚的河南筝曲基础,深得河南地方音乐真传。

幼时即显露出其音乐上的天赋,多次参加省内比赛并获不少奖项。

后考入南阳艺术学校,师从著名古筝艺术家赵曼琴先生,全面而又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赵氏创立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的精髓。

一九八六年,年仅17岁的王中山先生以全新的高难度技法演奏了《打虎上山》及《井冈山上太阳红》等筝曲,轰动了中国第一届古筝学术交流会,受到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注目。

《他山集》论文

《他山集》论文

论《他山集》摘要:今天,在世界艺术正走上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音乐也不例外。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我们中国现代作曲家应以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结合而独树一帜,走向世界,大放异彩。

钢琴套曲《他山集》是汪立三先生创作的一首中西兼收的钢琴作品。

《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是一套在五声音阶的基调上运用西方的复调形式,并结合现代作曲技法创作而成的。

第一首:《书法与琴韵》,第二首:《图案》,第三首:《泥土的歌》,第四首:《民间玩具》,第五首:《山寨》。

试析其创作中潜藏和外露的中国情节,从而体现出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性。

关键词:他山集现代技法民族音乐融合一、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音调的融合在《他山集》这部组曲中,汪立三把五首乐曲分别安排在宫商角徴羽五个不同调式上,利用民族调式来表现中国民族音乐中特有的风韵与情趣。

但又不同于传统民族音乐中只运用五声调式的手法来进行创作,而是结合现代作曲技法与五声调式相结合的方式。

以第三首《泥土的歌》为例,乐曲的主题音调吸取的是中国民族音乐中陕北民歌音调进行创作的,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旋律的复调性很强,强拍上不用强音而是用休止符,多个跨小节的留音,切分节奏等特点,使主题更加的突出,更加具有鲜明的个性。

以至这一主题在整首赋格曲中每一次出现都清晰可辨。

与主题相比,对题在风格上与主题保持一致,仍然采用的是陕北民歌的音调。

对题的节奏较为单一,音调也比较平稳。

这就使主题与对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使乐曲的内容更加的具体生动。

从细节上来看,乐曲的开始从低音区引入四度关系叠置和旋,造成由主音向调式其它音进行的趋势,这就引起调式功能上由稳定向不稳定的进行,具有了开放的,阔展的功效。

从乐曲的第四小节处,左手开始进入固定的低音音调。

这个固定的低音音型在低声部反复重复,一直贯穿到终止之前。

这就使音调低沉、为乐曲创造了、压抑、沉闷的音乐大背景。

奠定了乐曲厚重、沉闷带有悲剧色彩的基调。

而上声部的对位旋律则在此基础上发展。

浅谈古筝独奏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法.

浅谈古筝独奏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法.

浅析古筝独奏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法摘要:《幻想曲》是作曲家王建民先生以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生动地描绘了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展示了五彩缤纷的节日气氛和欢乐的舞蹈场面。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以自己精心设计的“人工调式”为基础,打破了传统的、以“五声音阶”定弦作曲的模式。

曲中“人工调式”为横向的旋律、调性和调式的变化发展提供了可能的同时也使纵向的和声等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古筝的语言思维和模式。

关键词:《幻想曲》苗族民歌创作特点演奏技法Abstract“Fantasia” is a Guzheng solo created with folk songs as source materials in the Mao district of Southwest China by WangJianmin.This piece of music describes a leisurly,full of lyrical and enthusiastic artistic conception.Based on his own well-designed artificial mode,the author broke the tranditional Five-tone mode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With the means of lateral synthesis of the ateificial modes, the melody , harmony and harmonic progression has been developed a lot.In this way, Guzheng’s language thinking and mode was largely broadened.Key words:“fantasia”the Miao folk songs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on Technique绪论作为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筝艺术在发展历史中所形成的传统,犹如一条滚滚流动的河流,每一个时代的古筝艺术家都将自己的创作和贡献注入在古筝艺术的长河里”①,而每个时代的古筝代表作品往往就是这个时期生活的真实反映。

[立足传统 立意创新拉赫玛诺夫和声技法分析]流行音乐和声技法

[立足传统 立意创新拉赫玛诺夫和声技法分析]流行音乐和声技法

[立足传统立意创新拉赫玛诺夫和声技法分析]流行音乐和声技法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生活的时代是作曲技法大破大立,探索创新的时代。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侣54年)被视为传统和声的顶峰,瓦格纳将传统和声推向了“无路可走”的境地。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1913年)、勋伯格的《月光下的彼耶罗》(1913年)试图摒弃传统和声,另起炉灶。

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勋伯格及其弟子贝尔格、韦伯恩建立起趋于成熟的十二音体系理论。

而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特征,正是基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探索阶段。

传统和声与现代和声孰优孰劣,长期以来作曲家们在实践创作中进行着不同的诠释,但对拉赫玛尼诺夫介乎于传统与现代的和声特征的研究是比较有意义的。

本文在对拉赫玛尼诺夫于1890至1916年之间创作的四十首声乐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拉赫玛尼诺夫在这一时期的和声特征。

一、根植于传统大小调体系基础上的和声技法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技法,依然以传统的大小调体系为基础。

运用三度叠置的和弦以获得丰满、协和的音响效果。

依靠大小调体系中的功能逻辑和自然音的倾向获得音乐发展的动力。

但其和声的进行并不是教条地、僵化地、一味地套用功能和声,而是在此基础上努力地探索色彩性和声,极大地拓展音响素材,使得和声的表现力、和弦的张力都大大地增强。

在其作品中,依然强调T、S、D作为功能支柱的重要性,强调D、DD、SD对T、D、S的支持。

以上例子;和声的进行具有明显的传统和声的特征。

前三小节的和声进行T―――DD―――K46―――D7―――T的进行可被视为最经典的传统和声语汇。

第四至第七小节DTⅢ――――5TSVⅡ7―――SⅡ9―――D的连续四度上行则体现出传统和声上四下五的和弦续进习惯。

因此,这一连串的和声进行表现出了拉赫玛尼诺夫和声运用中朴实、严谨的传统和声特征。

二、对现代和声技法的探索和运用拉赫玛尼诺夫对现代和声的运用是很讲究的,他的作品不是冗长、怪诞的音响堆砌,更不是毫无逻辑的、唐突的、令人咋舌的和弦拼凑,而是在严格的逻辑框架下,对色彩性音响的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戏剧之家I HoME DRAMA 论现代作曲技法 

作曲就是音乐创作。音乐创作是一种创造,这并不是一 件很简单的事情,因为音乐是表达人类思想感情,反映社会 生活的一门艺术。作曲技法的探索范围很广:既要探索作品 思想感情内容和音乐形式的统一,又要探索作品的风格特点 和内在情绪的表达。我国专业音乐创作已有半个世纪的发 展,对我国传统音乐的搜集、研究与运用已经取得了许多成 果。作曲家要作曲还得下功夫去探索一定的技法,对已掌握 的基本技术理论作灵活的运用。我国作曲家在创作中吸收了 西方现代音乐的创新精神,又不拘泥于对某些现代技法的直 接运用。 一、作曲家的探索与实践 西方现代音乐对青年作曲家的启迪,首先是创作观念发 生了变化。他们为了创作20世纪的新的民族音乐,就追根溯 源,从古老的民族音乐中,探索民族音乐的原始形态,有意避 开我国已受西方影响的当代音乐,向最古老的琴曲、琵琶曲、 合奏曲、历史悠久的民间乐曲、风格鲜明的民间歌曲寻求纯正 的民族音调,认真挖掘民族乐器表现生活的潜力,参考西方现 代作曲技法处理这些质朴的素材,探索一种新的民族音乐风 格。青年作曲家举办的第一场个人作品音乐会是谭盾的民族 器乐作品专场,这不是偶然的,是此种追求的必然结果。在此 次音乐会中演出了他新创作的八部风格形式各不相同的民族 器乐曲。古筝与箫重奏的《南乡-r-}}是其中的一首,从此曲开始 的几小节中不难看出他在追求一种前所未有的拟古韵味。 这支曲子对筝箫的演奏技法都有些新的要求。音乐会中 涌现一批新型民族器乐演奏家,正是他们与青年作曲家合 作,推动了民族器乐曲的新探索。此次音乐会后,1985年5 月,六位青年作曲家也在北京举办了民族器乐新作品专场音 乐会,演出了九部新作。1986年5月五位青年作曲家又举办 了民族管弦乐作品专场音乐会,演出了五位青年作曲家的七 部民族管弦乐作品。在两次全国民族器乐创作评奖中,有不 少作品将民族传统的技法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结合运用。一 些个人的作品音乐会专场中亦有用现代技法的民族器乐新 作(如叶小纲的《八匹马》)。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运用的技法不 尽相同,从《南乡子》中可以窥见民族器乐曲创作追求中西结 合的新写作技法的倾向。 把音色丰富并有独特表现力的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结 合运用,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已有一些作曲家尝试过,而众多 作曲家作此种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是近十几年的事。这是 因为对中西乐器的了解运用都已较前深入了,青年作曲家差 口吴小路 不多都有这样的作品。中老年作曲家也有力作:朱践耳的二 胡协奏曲、唢呐与管弦乐队曲《天乐》,以竹苗领奏的《第四交 响曲》,罗忠镕的筝与室内乐队的《暗香》都是较突出的例子。 青年作曲家创作上表现出一股锐气,外国有的,只要条 件许可又值得试试身手,他们都想按照民族的方式试一下。 西方电子音乐上世纪已相当发展,而我国却迟迟没有起步, 中央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组织了电子音乐实验组,并于1984 年举办了电子音乐会,演出了六位作曲家的几部作品。从 《昊》、《女神》、《中国民歌二首》、《补天》、《游园惊梦》、《森吉 德玛》这些标题就可以看出他们追求电子音乐的民族风格。 二、新节奏的处理方法 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开启了现代音乐创作对传统节奏 样式的突破。梅西安还创立了递增节奏的处理法。众多现代 作曲家都在节奏处理上下功夫。中国作曲家近年来也在这方 面作了不同的探索。 1.民间《鱼合八》节奏的运用 董忠良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第一、二期发表连 载的《我国民族音乐的数列结构》(上、下),指出斯特拉文斯 基《春之祭》中奇异的节奏和我国民间吹打乐中的《螺蛳结 顶》相通。详细介绍了民间音乐中的《鱼合八》结构。《鱼合八》 节奏变化较多,引起很多作曲家的兴趣。例如老作家罗忠镕 和陈远林、瞿小松等人都曾用过此种结构,而各人的用法又 备不相同。 2.朝鲜族传统音乐中“长短”的运用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音乐遗产中,的确蕴藏着值得自豪的 异常丰富的节奏因素,期待作曲家去发掘运用。朝鲜族传统 音乐中的“长短”,有几十种节奏形式及变形。其中不仅有和 上述近似的节拍,重音位置也有种种变化。朝鲜族作曲家权 吉浩用“长短”节奏创作的钢琴曲《长短的组合》节奏变化很 丰富,其第一段有欢快的《噔得孔 长短”。 3.“数控”的节奏处理方法 于京军的钢琴《即兴曲》为了避免节奏的呆板,按自己制 定的数的顺序控制节奏。 彭志敏的钢琴曲《风景系列》按菲波拉齐数列控制其节 奏。全曲一千个十六分音符,高潮点正好出现在黄金分割点第 六百一十八个十六分音符中,表现了作曲家理性思维的精密。 4、现代音乐创作有时把节奏用作音乐发展的主要因素 谭盾1992年创作的管弦乐曲《死与火》(与保罗・克利的 对话),曲中音型节奏的紧缩与变化,是推动音乐发展的主要 因素。 三、处理十二平均律半音的方法 1.十二音序列 如何处理音高组织,是西方现代音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之一。许多作曲家都突破了音阶调式,把音乐建立在十二个 平均律半音上。巴托克的音轴体系用五度循环排列十二个半 音;兴德米特在泛音列中寻找十二个半音的相互关系;勋伯 格则按自己的需要排列十二个半音,并创立了十二音序列的 写作方法;我国作曲家也在这方面作了种种探索。 十多年来我国作曲家已运用十二音序列技法创作了大 量大中小型音乐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已有理论家作了分析研 究。郑英烈1986年曾发表《十二音序列在中国音乐作品中的 运用》一文,对此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秦元平翻译出版了美国 乔治・波尔著作的《序列作曲和无调 I ̄))(1989)。十几年前中国 作曲家还不大熟悉的十二音序列技法,现已被许多作曲家掌 握运用。十二音技法在西方已过了传播的旺盛时期,而在我 国却获得了新的生机,既开拓了十二音序列的应用范畴,也 使五声音阶获得新的处理。 2.十二音场 高为杰以五度音循环排列的平均律十二半音圈为十二 音场。以十二半音的任何一音为o,向上方按五度顺序排列, 各音依次为1至11,此为音序。截取五度循环圈中一段为音 高集合。音序数字相差越大,音的张力就越强。创作中只保持 音高集合中的音程含量。不计各音排列的次序。集合可以高 低移位。不同音集之间可以用音的借代、间插、交换等方式取 得多样的变化。由于作为乐曲写作基础的音高集合是十二音 场中相邻音的截段,自然就和由五度相生构成的五声音阶相 通。但脱离了调性与调式,在十二个半音中活动,具有更大的 灵活性。西方作曲家也用音集写作,但不限定在五度循环中 截取音集。 3 太极作曲系统 赵晓生依《周易》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衍生万物的理 论,观察音乐现象。从对立的阴阳两仪互渗互依互补互变中, 寻找和弦、音阶及音乐中各种参数的变化规律。 将太极律中的按八卦的推演方式处理,得出二至十二间 的六十四卦音集。严格说两个音只构成音程,不构成音集。音 集中的音皆呈偶数。太极第一、二律推演出的六十四音集相 同,仅各音集出现的先后次序有差异。 太极圈中居对卦(在直径两端)的音集互补,两者可结合 为太极十二音音列(唯独乾音集中的十二个音与其对卦坤音 集中的CD两音之间有重复),共形成三十二个太极音音列。 太极十二音列和西方十二音序列的运用不同之点是:只保持 音列中两音集的音程涵量,不计音序;两音集可分别运用,全 音列不需一次完整出现;各音可以纵横重复;不排除调性。 赵晓生的《太极作曲系统》一书对上述内容有详尽的系 统论述,并载有《太极》系列声乐套曲之一《嫦娥》谱例,说明 太极作曲系统的用法。乐曲后面的附注中阐明“全曲仅用‘六 十四音集’中之‘无妄’卦的八音音列,且只以其原位进行各 种变化。在乐曲最后两小节的伴奏部分出现‘无妄’补封‘升’ 的四音音列,两卦相合。构成十二音音列。” 四、音色音源的扩大 现代西方作曲技法不仅涉及节奏及音高组织方面的问 题,而且从印象派开始,就对音色的作用有不同于传统音乐 创作的见解。后来甚至出现音色旋律,把音色因素置于最重 要的地位。新的音色产生于新的配器手法和新的声音组合, 也产生于非常规演奏法和非常规乐器。人声和器乐的潜力被 

一再发掘。管弦乐队中打击乐器组的扩大,色彩性乐器和特 性乐器的运用都丰富了乐队的音色。电声器械的运用更为新 音源开拓了极广阔的前景。 近十几年我国作曲家在这方面作了多种探索,一方面研 究并运用西方现代音乐开拓音色音源的成果,一方面挖掘民 族乐器的特有音色,以表现特定内容。 我国民族乐器是音色音源的宝库,其特性是外来乐器无 法取代的。在接受西方传统写作技法时期虽然注意到这个问 题,但因民族乐器的音律音准等和西方乐制不同,中西乐器 的结合存在困难.专业作曲家的作品中,民族乐器未占重要 地位。接受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以后,才有许多专业作曲家潜 心挖掘这个音色宝库,并取得显著成绩。受西方现代作品影 响,这一时期不少作品都按现代技法的方式,运用民族乐器 的音色,为特定目的大量使用非常规的演奏法。郭文景应笛 子演奏家戴亚之约创作的笛子与民族管弦乐队曲《愁空山》 就有此种特色。 五、控制与机遇 西方现代音乐兴起以前.作曲家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 力,在应遵循的传统创作规范之外,不受其他条件控制。演奏 家一般只能在忠实于乐谱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才能。乐谱申 明确地记载了作品的种种细节,无所谓机遇问题。现代作曲 家突破了传统的创作规范,就必须寻找新的依据,有的作曲 家就确立一些人为条件控制作品的写作。又有人认为不把作 品的每一细节都事先在乐谱中确定下来,允许演奏中存在一 些偶然因素,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认为作品大的轮 廓确定了,细部交演奏家按作曲家的指示临场自由演奏,可 以发挥演奏家的创造性,把作品演绎得生动活跃。一时不少 作曲家按自己的方式运用此种写法。 控制与机遇都不是绝对的,一般说总有控制之外非控制 的因素,作曲家也总要为机遏限制一些条件。 法国作曲家马列克在讲学中,详细介绍他自已如何用控 制与机遇的方法,获得有趣的效果。用传统方法获得那种效 果就非常困难。在此之后,罗忠镕用控制与机遇的方法,创作 了筝与管弦乐队曲《暗香》。此曲先用二重卡农控制节奏,又 按首尾衔接的五声音阶控制音高。 香港作曲家林乐培的管弦乐曲《谢灶君》中用一段乐队 自由演奏,很好地表现了一种人间纷乱的场面。曾叶发的民 族器东曲《灵界》之二,演奏时熄灭灯光,六位演奏家在黑暗 中按作曲家的指示自由演奏,是较突出运用机遇的例子。 因此,如何充分运用作曲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同时又根 据作品内容和情绪表达的需要,予以创造性的变化和发展, 这就是作曲者面临的任务和应做的工作。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王一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