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大古生物地层学复习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

复习思考题古生物学部分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古生物学•什么叫化石•化学(分子)化石•生物层序律•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石化作用•化石的石化作用有哪些类型?•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如何区分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概述“ 化石记录不完备性” 的原因影响化石记录的因素有哪些?•化石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印痕化石•印模化石•外模•内模•核化石•内核•外核•铸型化石•遗迹化石第二章第二章古生物的分类•古生物分类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古生物的分类系统•双命名法•优先律第三章古无脊椎动物一 . 珊瑚动物•珊瑚的隔壁•鳞板•横板•泡沫板•中轴•联接孔•联接管•联接板•四射珊瑚有哪四种构造组合带型?每种类型包括哪些构造?•在什么情况下横切面上见不到横板,而在什么情况下横切面又可以见到横板呢?•比较四射珊瑚与横板珊瑚的不同点二软体动物•软体动物主要分哪几个纲?•双壳类的新月面•双壳类的盾纹面•外套湾•外套线•如何确定双壳纲的前后?•头足类的住室•头足类的缝合线•头足纲体管类型及其特征•头足纲缝合线类型及其特征三 . 三叶虫动物•三叶虫的头鞍•三叶虫的头盖•三叶虫的固定颊•三叶虫的活动颊•三叶虫的面线•三叶虫的面线类型及其特征•根据头甲与尾甲的大小关系,可以分为几种尾甲类型?四 . 腕足动物、腕足动物的铰齿在哪一个壳瓣上?比较腕足动物与软体动物双壳纲在硬体上的不同点?五 . 笔石动物•树形笔石有几种胞管?•判断笔石枝生长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的依据是什么?第五章古植物•茎的分枝方式主要有哪些?•叶序•植物界分哪些主要门类?蕨类植物和裸子包括哪些门类,各有什么特点?•试述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第六章微体古生物学•有孔虫壳壁成分及其特点•蜓壳的旋壁有哪些组合类型,每种组合有哪些构造?•牙形石的主要类型•牙形石的地史分布地史学部分鲍马序列地史学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哪些?地层层序律复理石什么叫相、相变、相分析?垂向加积作用标准化石层面构造暴露标志非补偿、补偿、超补偿历史构造分析地缝合线被动大陆边缘和主动大陆边缘地层划分对比有哪些方法,每个方法的原理是什么?简述古板块的识别标志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关系试述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论述岩石地层单位系统补偿与非补偿沉积组合组与阶构造旋回与构造阶段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海侵超覆和海退退覆什么是年代地层单位,可划分为哪几个等级?并写出与其相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地史学概述1. 定义:古生物地史学是一门研究古代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学科,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了解地球历史及其生物进化过程。
2. 研究方法:古生物地史学主要依靠地层学、古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化石进行分类、描述、对比、年代测定和研究。
3. 研究意义:古生物地史学对于了解生物进化、地球历史、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层学基本原理1. 地层概念:地层是地球表面一层层的岩石和土壤,按照形成顺序和时间关系,可分为底层、中层和表层。
2. 地层划分:地层划分是根据岩石类型、颜色、结构、化石等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如地层系、地层群、地层段等。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是通过研究各地层单位的岩石特征、化石组合、古地理环境等,确定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
三、化石及其分类1. 化石概念: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因地质作用而保存下来的证据。
2. 化石类型:化石可分为遗体化石、遗物化石、生活痕迹化石等,其中遗体化石包括骨架化石、牙齿化石、鳞片化石等。
3. 化石分类:化石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地质分布等,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古植物、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等。
四、生物地层带与地质年代1. 生物地层带:生物地层带是根据化石组合特征,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地层单位,如生物地层带、生物地层群等。
2.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是指地球历史划分的不期,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
3. 生物地层带与地质年代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生物地层带的化石研究,可以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了解生物进化历程。
五、古生物地理与环境1. 古生物地理:古生物地理是研究古代生物的地理分布、迁移规律和演化趋势的学科。
2. 古生物环境:古生物环境是指古代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如气候、水体、土壤等。
3. 古生物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古生物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反映了古代生物的生活习性、适应能力及地质历史背景。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什么叫化石?答: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分子。
2、标准化石?答: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能确定地层时代的化石。
3、化学(分子)化石?答:是指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4、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答: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外膜反映原来生物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
反映生物主要特征。
5、化石的保存类型?答: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体化石、化学化石。
6、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答:1、生物本身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因素5、成岩条件。
7、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答: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种种严格的条件,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8、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答: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是指在距今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短短200万年间,生命进化出现飞跃式发展的情形。
几乎所有动物的“门”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
因出现大量的较高等生物以及物种多样性,于是,这一情形被形象地称为生命大爆发。
这也是显生宙的开始。
9、优先律?(p26)答: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植物和菌类生物命名法规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
10、简述双壳动物与腕足动物硬体的主要区别?答:腕足动物双壳动物单瓣壳两侧对称两侧不对称双瓣壳大小不等大小相等双瓣壳分背、腹分左、右对称面垂直两壳结合面位于两壳结合面上固着构造肉茎孔足丝凹缺齿和槽分别在不同壳在同一壳上间列11、三叶虫的面线类型及其特征?(p102)答:按面线后支与头甲边缘相交的位置,分后颊类面线(后支在颊类面线之内)、前颊类面线(后支在颊角之前)、角颊类面线(后支切于颊角)、边缘式面线(有的三叶虫无面线,有的处在头甲边缘)。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勘查方向)◆适用教材:《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概论》一、古生物总论1.古生物:出现在更新世及其以前的生物,也泛指据今约一万年以前的生物。
2.古生物学: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化石。
3.化石:指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必须具有生物特征、必须是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4.化石形成条件:生物本身条件、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5.化石化作用:古生物遗体在沉积物的成岩过程中,改变成为化石的过程。
形式:充填作用、交替作用/置换作用、升馏作用/碳化作用。
6.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经受明显变化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
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模铸物。
并非生物体本身实体,但却能反映生物体的主要特征。
a)印痕化石:没有硬体的动物及植物的叶子的印痕。
b)印模化石:指生物遗体坚硬部分的表面在围岩上印压的模,分外模(生物硬体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和内模(生物硬体的内面特征留下的印痕)。
c)核化石:生物遗体内外模形成后,化石本身溶解,其他物质的再充填形成。
分内核(贝壳和骨骼的内部空腔中充填的沉积物固结后,形成与原物空腔形态大小类似的实体)和外核(内部空腔还未被充填而原贝壳和骨骼已被溶解消失,整个空间经充填而形成与原硬体同形等大的实体)。
d)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及内核后,壳体全被溶解,又被另一种矿物质填入所形成的化石。
7.标准化石: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在该地层上下层位中基本上没有,只在该段地层里出现的化石。
8.古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共同起源、共同形态特征、习性和机能相似、分布于同一地理区和适应于一定的生态环境,并且与其它类似有机体在生殖上隔离的自然居群。
属:是种的综合,包括若干同源的和形态、构造、生理特征近似的种。
【期末复习】古生物沉积学与地层学期末复习知识总结;

古生物沉积学与地层学期末复习.1.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横向堆积作用、纵向堆积作用和生物筑积作用。
2.笔石属于半索动物门动物门,是O时代的标准化石。
3.横板珊瑚的联接构造主要有联接孔、联接管和联接板。
4.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覆律,其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原始水平律、原始连续律、叠置律。
5(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蜓、三叶虫、笔石等多种类型。
6.腕足动物的腕骨有四种基本类型,为:腕基、腕棒、腕环和腕螺。
7.年代地层单位单位可以分为宇、界、系、统、阶。
8.通过沉积环境和沉积厚度恢复沉积盆地的构造性质,可将盆地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补偿型、非补偿型和超补偿型。
9.根据古植物的演化特点,中生代可称为裸子植物时代;新生代可称为被子植物时代。
10.中国二叠系分布广泛,发育齐全,化石丰富,华北以陆相沉积为主,华南以海陆交互相为主。
1.物种具有共同起源,能够交配或有可能杂交并能产生能育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它们与其它类似的机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2.集群绝灭在一定地质时期,许多门类的生物近乎同时绝灭,使生物灭绝率突然升高3.瓦尔特相变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或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4.小壳动物群是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及分类位置不明的棱管壳等,是划分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界线的最好标标志。
5.沉积相是特定的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即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6.磨拉石磨拉石,又称磨拉石建造,板块碰撞(陆—陆碰撞或陆洋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巨厚的砂,砾岩占优势的陆相沉积。
岩石成熟度差(分选,磨圆岩差,矿物成分复杂),相变急剧,是一种快速堆积。
9.标准化石标准化石是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利用这些化石既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年代对比。
古生物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试卷一、填空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四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有海洋到陆地和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
6、判断几个物种是否为同一物种的标志是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8、物种的形成方式有渐变成种、迅变成种和骤变成种。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世系灭绝,,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灭绝。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
11、影响海洋生物的环境因素有温度、盐度、光照、底质和主体。
12、有孔虫的分类地位:原生动物们肉足虫纲有孔虫目13、多房室有孔虫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列式壳、平旋壳、螺旋壳、绕旋壳和混合壳14、“虫筳”的分类地位: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虫筳”亚目15、依据“虫筳”的轴率可以将其分为:短轴型、等轴型和长轴型16、“虫筳”的繁盛时代是:C, P17、腔肠动物的体形有:水螅型和水母型。
18、珊瑚的横向构造包括:横版、鳞板和泡沫板。
19、按照四射珊瑚骨骼的组合类型可以将其分为: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和泡沫型。
20、依据头足纲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以及连接环是否发育等特征,可将体管分为如下类型:直颈式、无颈式、弯短颈式和全颈式。
21、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包括:连接孔、连接管和连接板。
22、在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蜓、横版珊瑚、四射珊瑚和三叶虫等。
23、虫筳的旋壁的维系壳层包括原始层、致密层、疏松层、透明层和蜂巢层24、三叶虫头鞍的演化趋势是由前窄后宽到前宽后窄,头鞍沟的演化趋势是由多到少。
25、根据三叶虫头甲和尾甲的相对大小可以将其分为小尾型、异尾型、和等尾型和大尾型。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地史学:地史学也叫“历史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岩石圈,即地壳和部分上地幔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
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沉积(地层)发育史、生物演化和构造运动史。
2 岩石地层单位: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
其建立在岩石特征在纵、横两个方向具体延伸的基础之上,而不考虑其年龄。
其地层单位可分四级:群、组、段、层,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在地层学意义上是表示特征和地层位置的相当,所强调的现象不同,对比的种类也不同。
4 穿时性: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石学及地层结构等特征确定的,而这些特征是随沉积环境的变迁或沉积作用方式的演变而变化的。
因此,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不一致,或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斜交。
这种现象称为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或时侵5 前寒武纪和前寒武系:距今5.43亿年以前的地质时代,统称前寒武纪,相应年代的地层统称为前寒武系6 地层叠覆律:地层在未经过强烈构造变动而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地层的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地层学三定律是构造地质学和地层学的基础.7 瓦尔特相律:只有在地理(空间)上彼此有横向毗邻关系的那些相和相区才能在原生的垂向层序上依次叠覆。
8 威尔逊旋回: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提出的大洋盆地从生成到消亡的演化循环9 层型:指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其界线的原始(或后来厘定的)典型剖面。
在一个特定的岩层层序内,它们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界线。
这个特定的间隔和界线就是这些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和地层界线的界线层型。
10 旋回沉积作用: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退序列时,编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的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中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它所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在地史时期中曾经生活过的各类生物,也包括各地质时代所保存的与生物有关的资料。
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其具体对象是发现于各时代地层中的化石(fossil),保存在岩石中的远古时期(—般指全新世,距今一万年以前)生物的遗体、遗迹和死亡后分解的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2.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3. 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答: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大量未知。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4.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
)外膜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
反映生物主要特征。
5.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发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
规模大,较短时间内完成)适应趋同: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是指那些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有较大的生存和繁殖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篇
一、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
化石的定义、古生物学的含义及研究内容;
化石形成的一般条件、石化作用过程;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分子化石);
化石的原地埋藏与异地埋藏。
化石的分类与命名:
分类单位
命名法则——单名法、双名法、三名法、优先律
拉丁语缩写词及含义:cf., aff., sp., nov., indet.
二、生物进化规律及特点、生物进化的证据
1)生命的起源:外星来源说,地球发生说
早期生物的发生和演化;
显生宙生物的演化: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动物界各门类的演化谱系;物种的形成:
渐变说和突变说;
生物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生物的进步性发展,进化的不可逆性,相关律和重演律,适应、特化、适应辐射和适应趋同,背景灭绝与群集灭绝;生物的复苏。
2)主要古生物门类的形态结构、地史分布、生态特征(实习报告)
原生动物门:有孔虫、蜓
腔肠动物门:四射珊瑚、横板珊瑚
软体动物门:头足类、双壳类、腹足类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介形虫、
腕足动物门
笔石动物
牙形石
古植物(孢粉):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等。
三、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一般关系:生存条件、生活环境、生物圈、生态系、生态平衡、营养结构、食物链、生物相;
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温度、水深、光线盐度、底质、气体、海拔和生物因素
生物环境分区;沉积相模式
生物的主要生活方式;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群落与生态系
化石群落分析的一般方法。
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指相化石法、形态功能分析法、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等
下篇
一、地史学基础部分:
1)地史学;它的三个主要内容;
2)相的概念,相分析的原理;
3)地层概念,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4)地层划分,什么是地层对比,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地层划分的多重性与多重地
层单位)(化石层序律、标准化石、标志层)
5)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组成;时间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分的组成,其相互对
应关系;(层型、穿时或时侵)
6)记忆地质年代表;
7)沉积组合、复理石建造、磨拉石建造的概念;
8)地槽,其主要特点和发展模式;地台,其主要特点;
9)构造旋回,地质发展史的几个构造旋回及分别对应的地质时代;
10)板块构造学说与槽台学说的关系。
二、前寒武纪地史部分:
1)前寒武纪的时代划分;
2)前寒武纪的生物演化史,Edicara动物群及其生物演化史的意义;
3)华北地台的形成,华北地台在中晚元古代的地质发展史;
4)湖北西陵峡震旦系剖面;
5)中国南方(扬子地区)与中国北方(华北地区)前寒武纪地史发展的区别。
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史部分
1)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生物界特点;
2)恐龙,白垩纪末生物绝灭事件,人类的出现过程;
3)华北地台古生代地质发展史;
4)华北地区进入中、新生代以后发生的重要地质变化;
5)总结记忆下列代表性剖面:
松辽盆地白垩系剖面
陕甘宁盆地东部三叠系剖面
华北地台石炭系一二叠系剖面
华南泥盆系剖面
华北地台唐山奥陶系剖面
华北地台寒武系剖面;滇东寒武系剖面
6)寒武纪初中国古地理古构造轮廓,古中国大陆雏形的形成过程;
四、以中国古大陆轮廓的形成为主线,复习各阶段中国地质发展史。
五、以联合大陆的形成和发展为主线,复习各阶段世界地质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