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五章第三节早古生代_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古生物学

所有经过研究的生物,都要给予科学的名称,即学名(scientific name)。
按国际命名法规,生物各级分类等级的学名,改用拉丁字或拉丁化文字。
属和属级以上的名称采用单名,即用一个拉丁词命名,第一字母大写。
种的名称采用双名法(binomen),即由种的本名和其从属的属名组成,属名在前,种本名在后。
种、亚种及变种本名第一个字母小写。
属和属以下名称,在印刷和书写时,需用斜体字,属以上名称用正体字。
为了便于查阅,在各级名称之后,用正体字注以命名者的姓氏(应为拉丁字母拼缀)和命名时的公历年号,两者间以逗点分隔。
若命名者不止一人,用拉丁连结词et(和)连接之。
物种既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物种的起源和演变。
从生物学角度来认识物种,认为物种基本结构是居群,而不是个体。
生物命名法中一条重要原则是优先律(law of priority),即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植物命名法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
遇到同一生物由两个或更多名称即构成异名(synonym),或不同生物共有一个名称即同名(homomym),应以优先律选取最早正式发表的名称。
例如,横板珊瑚一个属Tetrapora(方管珊瑚)原为矢部长克(H.Yabe)和早坂一郎(I.hayasaka)于1915年所首创(Tetrapora Yabe et Hayasaka,1915)。
到了1940年,古生物研究者发现,该属名早在1857年用于苔藓动物一个属方管苔藓虫(Tetrapora Queenstedt,1857)。
横坂珊瑚Tetrapora 事后定的,依优先律应予废弃,而用另一新的属名Hayasakaia(早坂珊瑚)来代替。
生物一般分为植物界(Plantae)和动物界(Animalia)两个界。
在两界划分过程中,人们发现有些生物如具鞭毛的生物,常有植物和动物的两重性,很难归入两个界的任何一个界中,建议使用三界划分方案,即在植物、动物两界外,另立一个始先界(Protista),包括原生动物和一些低等藻类。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物地史学二、问答题1.试述古生物地史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相应的重大事件。
第二章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一、名词解释化石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自然分类二名法二、问答题1.试述化石形成的过程及保存条件。
2.简要说明研究化石的方法及意义。
第三章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一、名词解释物种绝灭假绝灭种系代谢生态代替背景绝灭大规模绝灭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特化趋同趋异二、问答题1.论述生物演化的过程、生物进化的特点及规律。
第四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一)——无脊椎动物及半索动物一、名词解释蜓的隔壁和旋脊头足类缝合线四射珊瑚中柱面线胎管线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笔石簇二、问答题1.所学古生物门类中哪些类别具有两个壳瓣?如何从硬体形态构造来区别它们(列表比较)2.试述四射珊瑚的构造带型的特征及地史分布,并各举一例说明。
3.试述不同地质时期蜓的演化特征。
4.论述各地质时期笔石体的特征。
第五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二)——脊索动物及古植物一、名词解释恐龙羊膜卵古植物学石松植物的叶座叶痕二、问答题1.简述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2.试述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进步性特点。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群落特征种生态系统优势种指相化石二、问答题1.举例说明应用古生物学分析环境的方法有哪些?第七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一、名词解释沉积相沉积环境瓦尔特相律相标志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准同生变形构造地层叠覆律海进海退超覆退覆沉积旋回穿时二、问答题1. 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有哪些?并举例说明之。
2. 简述几种主要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
3. 详细叙述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有哪些?第八章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一、名词解释地层对比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单位组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延限带顶峰带组合带层型二、问答题1. 试述地层划分的依据和地层对比原则及方法。
2. 列表对比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学科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具体要求如下: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和较高的综合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服从组织分配,愿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地质基础理论以及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工作。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
3、坚持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3年,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的时间各占一半。
硕士生应在规定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
若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查,学校批准,可进行论文答辩毕业,通过者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三、研究方向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当前发展的方向,可设置出本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3个。
1、油气区古生物学2、勘探地层学与油气储层预测3、油气区古生态学与沉积学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和实践课,课程总学分为34或以上。
学位课为必修课,含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学分不低于20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实践课为必修课,含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学分为2学分。
理科硕士生选修数学课程的总学分不少于5学分,其中学位课中数学课等于或大于2学分;外语课总学分为6学分,提倡加强更多的外语课,通过考试取得相应学分,但不计入34学分内。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古地理
▪ 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称加里东构造运动,此 期被称为加里东构造运动阶段。
▪ 早古生代中国的古地理格局是震旦纪的继承 和发展。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华北板块
▪ 自新元古代隆升,到寒武纪早期整体下降接 受海侵,形成早寒武世晚期至中奥陶世的滨 浅海沉积。中奥陶世又开始隆升,一直持续 到晚古生代。
晚寒武世化石
三叶虫:初期与中寒武世相似,具过渡色彩,但也出现了一些独特的 属种,如蝙蝠虫(Drepanura);中晚期头鞍特化,呈柱状、方形、或 头鞍前部膨大呈球形。 晚期开始出现树型笔石、角石第、十五牙章形早石古生代
寒武纪的三叶虫世界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寒武纪(约5亿年以前)早期水下生物景观图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奇特的海底景观和固著底棲生物群落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水母状生物---Eldonia 生态景观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灰姑娘虫(上)和谜虫(下)复原图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娜羅虫类(Naraoiids)生态景观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昆虫远祖的远祖----抚仙湖虫生态景观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浮游双瓣壳节肢动物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双笔石
珊瑚 •单笔石 •竹节石、牙形石
•半陆生的裸蕨植物、淡水鱼开始
第十五出章早现古生代
志留纪、泥盆纪时陆生植物与鱼类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华北巨型藻类时代景观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生物相
▪ 生物相: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 貌。
早古生代 地层古生物

二、生物相组合
生物相 ——反映一定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及生 反映一定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及生 态特征 ,叫生物相。 叫生物相。
常见的生物相有: 常见的生物相有: 1.礁相 以造礁生物为特征的生物相,造礁生物主 . 以造礁生物为特征的生物相, 要有珊瑚、层孔虫、苔藓虫、海绵、藻类等。温暖浅海。 要有珊瑚、层孔虫、苔藓虫、海绵、藻类等。温暖浅海。 2.壳相 以含有丰富的具外壳的底栖生物为特征的 . 生物相叫壳相。在石灰岩中常见有腕足、蜓等, 生物相叫壳相。在石灰岩中常见有腕足、蜓等,为开阔 浅海环境。 浅海环境。
中寒武统 张夏组 徐庄组 毛庄组 鳞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 鳞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泥晶灰岩 产三叶虫、德氏虫、叉尾虫 产三叶虫、德氏虫、 170 m 紫色页岩、灰岩互层, 紫色页岩、灰岩互层,夹鳞状灰岩 50 m 紫色页岩、灰岩透镜体, 紫色页岩、灰岩透镜体,产三叶虫 32 m
下寒武统 馒头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紫红色页岩、杂色页岩, 紫红色页岩、杂色页岩,产中华虫 60 m ﹏﹏﹏不整合 不整合﹏﹏﹏ ﹏﹏﹏不整合﹏﹏﹏
晚奥陶世 明显海退,中上部为笔石页岩相,地层分布范围缩小。 明显海退,中上部为笔石页岩相,地层分布范围缩小。
2、 岩相变化 、 从所含的三叶虫化石看,寒武系属滨浅海相沉积。 扬子区 从所含的三叶虫化石看,寒武系属滨浅海相沉积。 华南一片浅海, 早寒武世 华南一片浅海,向东可直达南京 中寒武世 川滇古陆向东扩大 为一含盐度较高的静水海盆, 中、晚寒武世 为一含盐度较高的静水海盆,故化 石较少
三、华北区
西起贺兰山、六盘山,南抵秦岭、大别山, 西起贺兰山、六盘山,南抵秦岭、大别山,北至延 吉、长春,辽源至阿拉善一线,是中朝地台一部分,又 长春,辽源至阿拉善一线,是中朝地台一部分, 称华北地台。 称华北地台。
第五章第三节早古生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华北板块北部寒武纪时大陆边缘性质尚待进 一步研究。
2、壳相:多由具厚重外壳的底栖生物-腕足、双 壳、腹足、三叶虫等密集堆积形成的生物相称为 壳相。反映了气候温暖,水体不太深且动荡的滨 浅海环境。
3、混合相:浮游生物与底栖生物共同保存和随着 环境的变化成互层出现的一类生物相称混合相。 是不同岩相类型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
4、礁相:生存于气候温暖的正常浅海中,由苔藓 虫、群体珊瑚、层孔虫、海绵、海藻等造礁生物 构成的生物礁或生物滩称为礁相。
寒武纪(Cambrian)是古生代第一个纪。我国 寒武系发育完整,研究程度较高。
寒武系有两种沉积类型:稳定沉积类型主要 分布于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主体部分和塔里木板 块的北缘,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丰富层序完 整。
活动沉积类型分布于上述板块的大陆边缘。 在陆棚边缘及斜坡部分,为炭质、硅质和薄层碳 酸盐沉积,含浮游型三叶虫;深海部分常为火山 岩泥砂质复理石沉积,生物稀少。
一、古生代划分及生物界
(一)早古生代各纪划分 早 古 生 代 (Early Palaeozoic) 包 括 寒 武 纪
(Cambrian) 、 奥 陶 纪 (Ordovician) 和 志 留 纪 (Silurian),代表显生宙的早期阶段。
对应的时间地层是下古生界,包括寒武系、 奥陶系和志留系。
寒武纪生物复原图
重要生物门类及代表化石
1、三叶虫:是地层分与对比的主要依据及建 阶标准。 Є1 :三叶虫一般形体狭长,头大尾小,眼叶大, 多新月型、胸节多为主要特征。
古生物学及其地层学

古生物学及其地层学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化石层序律:不同的岩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根据相同化石对比地层,证明同属于同一个时代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最能反映这个时代的生物特征的化石)指相化石:能够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特征的标志化石。
地层: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具有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石或者土壤)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有宇、界、系、统、阶等,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有宙、代、纪、世、期等。
年代地层单位代表的是地质年代(时代),岩石地层单位是某个地质年代所形成的岩石(或地层)。
一个是地层,地个是时代,二都是相互对应的。
相对比律(瓦尔特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测到是彼此毗连的相和地区(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层理:指岩层中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和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改变时产生的纹理。
(沉积岩层内部的成层性特征)沉积环境:沉积物(岩)形成时具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区域沉积相:具有一定岩性、结构、构造特征和古生物标志的沉积物组合。
表征了当时的沉积环境。
笔石:笔石是一类已灭绝的海洋群体生物,通常隶属于半索动物门,存在于中寒武世—早石炭世。
笔石的骨骼为笔石虫体分泌的几丁质经炭化后留下一层炭质薄膜,笔石常呈碳质薄膜保存,很像用笔在岩石上书写的痕迹,笔石一名因此得来。
化石主要产于灰岩或其夹层的薄页岩中,绝少见于砂岩中,代表浅海相动物。
笔石群最初由一个胎胞按顺序分出若干个胞管,胞管相连形成笔石枝。
胎胞尖端有一丝附着在海底或其他漂浮物体上。
笔石枝下垂、下斜、平伸、上斜或攀合生长。
胞管为笔石个体住室,成单列、双列或四列排列,前后相互叠覆,后一胞管被前一胞管遮盖的部分称为掩盖部分,未遮盖部分称为露出部分,这两部分之和即为胞管长度,其始部互相贯通形成共通沟,末端露出,形状变化很大,是鉴定笔石的重要特征之一。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第一篇古生物学基础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古生物学的内容及其研究对象一、古生物的内容(一)古生物学及其分科::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的科学。
它研究的不仅是古生物本身,还包括了各地史时期地层中所保存的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资料。
如遗体、遗迹(痕迹、遗物),甚至于旧石器时代猿人的石器。
2、分科:和古动物学和古并无脊椎动物学、和古脊椎动物学古植物学化石藻类学(低等古植物)、高等古植物学、孢子花粉学(又可列入微体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介形虫,牙形刺等NVIDIA体古生物学:NVIDIA浮游动物,化石致密结构小,大在10um(微米)以下。
1um=1/1000mm古生态学、痕迹化石学、古生物矿物严格地讲,古今生物之间很难以一个时间界线截然分开,但为了研究方便,一般以最新的地质时代全新世的开始(距今约1万年),作为古今生物界的分界。
(二)学习古生物的目的与意义1目的:古生物学就是自学地球科学的基础课,它肩负B3J94PA生物学和地质学服务的双重任务。
学习古生物学的目的在于:(1)阐明各类古生物形态及构造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2)了解古生物的地史分布、地理分布,进而总结其进化规律;(3)结合岩性及其它特性研究,推断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2、意义:(1)确认地层的地质时代;(2)研究和古地理、古气候;(3)为普查勘查和地质勘探服务;(4)为积极探索生命的起源提供更多实际资料和论据(5)为研究生物进化、物种绝种等自然界发展规律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二、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fossil(一)化石:留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即1.必须充分反映一定的生物特征:形状、大小、结构、纹饰等。
但树枝石(假化石)就是软锰矿树枝状结晶,不是化石。
姜结人黄土中的钙结核2.必须是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它们都保存在地史时期的岩层地层中,并经受了石化作用而形成。
(二)化石留存的条件:1.生物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体2.生物死后迅速埋藏(但密封、冷冻、干燥环境下亦可)3.较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它有三种方式石化作用有三种方式:(1)矿质填充促进作用生物软空隙为地下水矿物质caco3所充填,变小的球状柔软减少重量,且留存硬体中的致密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壳相:多由具厚重外壳的底栖生物-腕足、双 壳、腹足、三叶虫等密集堆积形成的生物相称为 壳相。反映了气候温暖,水体不太深且动荡的滨 浅海环境。 3、混合相:浮游生物与底栖生物共同保存和随着 环境的变化成互层出现的一类生物相称混合相。 是不同岩相类型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 4、礁相:生存于气候温暖的正常浅海中,由苔藓 虫、群体珊瑚、层孔虫、海绵、海藻等造礁生物 构成的生物礁或生物滩称为礁相。
(三)中国其它地区寒武纪地史特征
中国其它地区包括海南、西藏-滇西、新 疆和内蒙古-东北北部,分别属于不同的古板 块范畴。 1. 冈瓦纳板块及其大陆边缘 2.塔里木板块及其大陆边缘 3.西伯利亚板块南部大陆边缘
三、 奥陶纪
奥陶--源于英国北威尔士一个古代民族的名字。 始于 5.1 亿年,结束于约 4.4 亿年,延续了 7 千万年。
3.沉积特征:沉积物以海相沉积物为主, 生物成岩作用较前寒武纪更为普遍,但一般还 未能形成大型生物礁和介壳滩。 4.古气候特征:早古生代已存在明显的气 候分带。在沉积物上有所反映,如在中低纬度 温暖气候条件下与寒武纪早期海侵有关的磷块 岩及石煤沉积,中晚志留世真正的劣质煤;又 如属于冈瓦纳古大陆的非洲、南美晚奥陶世时 有大陆冰川沉积,为极地和高纬度地区寒冷气 候带;还有,代表干热气候的紫红色泥质沉积 ,含石膏和石盐假晶的钙泥质沉积。
另外,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也是全球 构造变动的标志。 早古生代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可分为 三个,其中三次海平面相对下降为早奥陶世末 、晚奥陶世和晚志留世以晚寒武世一早奥陶 世最为显著,是地史中最大海侵时期之一。
(三)早古生代生物界
1 .带壳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繁盛和寒武纪生 物大爆发 海生无脊椎动物各个门类早古生代时均有发 育,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内容。 寒武纪最重要的代表性化石是三叶虫,所以 寒武纪亦称三叶虫的时代。
2 、腕足类:以无铰纲为主, Є2 后期才出现有铰纲 (如正形贝(Eoorthis)。
3、古杯:多形成于浅海,呈礁体产出(古杯礁:汉 中梁山)。
4、高肌虫(以往称古介形虫)
是一类重要标准化石,且丰富,常与三叶虫共生, 具磷灰质外壳, Є1中国非常丰富(梁山)。 5、小壳动物群 阿纳巴管(Anabarites)(1)
始旋螺(Archaeo spira)(3)
其它门类还有:树形笔石类 (Є2出现)的网格 笔石( Dictyonema )( 18 ); Є3 晚期出现的角石 类:短棒角石( Plectronoceras )( 20 );原始海 绵(Protospongia)(Є1)(19)、牙形类等等。
(一)扬子板块及其大陆边缘寒武纪地史特征
(二)早古生代主要地史特征
从古生代开始,地球历史的发展进入了
一个新的阶段,在生物、沉积和地壳构造等
方面均有显著的特征。
1. 早古生代代表显生宙的早期阶段,时
限范围由 5.7- 4亿年前,延续时间 1.7 亿年。
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2.生物特征: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以带壳海生无脊椎动物为主 。从奥陶纪开始出现的无颌类直到志留纪晚期才逐 渐适应淡水生活。晚志留世开始出现有颌类和适应 半陆生生活的裸蕨植物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事件 。生物界的重大变革实质上是地壳演化阶段的划分 标志。 从地层划分说,从早古生代起,第一次能够根 据标准化石及其组合建立时间地层的基本单位时带 ,这是与前古生代的重要区别。
扬子板块及其大陆边缘寒武系自西向东依次 分为两种沉积类型、三个沉积区。即相当于扬子 板块主体部位的扬子区,为稳定类型沉积;相当 于被动大陆边缘类型的江南区和复杂岛海活动型 的东南区。
寒武纪时扬子区海侵广泛。在地层的岩石 特征和空间分布上两分性十分明显。下统为泥 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地层完整,化石丰富,中、 上统多为镁质碳酸盐沉积(白云岩),化石稀 少。
寒武纪生物复原图
重要生物门类及代表化石
1 、三叶虫:是地层分与对比的主要依据及建 阶标准。
Є1 :三叶虫一般形体狭长,头大尾小,眼叶大,
多新月型、胸节多为主要特征。
代表化石:
拟小阿贝德虫(Parabzdiella)(4)
始莱德利基虫(Eoredlichia)(5)
湖北盘虫(Hupeidiscus)(7)
三〉奥陶纪的生物相
从奥陶纪开始,生物界的突出现象是生物相的 分异(生态分异)。生物的生态习性及其保存方式 和地层特征所反映的自然环境条件称生物相。常见 生物相介绍如下:
1、笔石(页岩)相:含有丰富的笔石,很少或无 底栖生物为特征的生物相称笔石相,因为笔石多保 存在页岩中,故称笔石页岩相。一般反映了还原条 件下的滞流较深海和深海环境,水体宁静、海底缺 氧,多H2S气体和黄铁矿,底栖生物无法生存,只有 漂浮于水面的笔石死后下沉,又无其它生物吞食, 故得以大量保存。该相是奥陶纪和早志留世普遍存 在的生物相。
棘鱼类,已能适应半淡水生活。 3.植物界概况 早古生代以海生藻类为主,志留纪晚期陆生 裸蕨植物开始在滨海低地、沼泽地区逐渐繁盛,与
泥盆纪早期的陆生植物面貌相似。
二、寒武纪(Cambrian Period)
寒武纪 (Cambrian) 是古生代第一个纪。我国 寒武系发育完整,研究程度较高。 寒武系有两种沉积类型:稳定沉积类型主要 分布于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主体部分和塔里木板 块的北缘,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丰富层序完 整。 活动沉积类型分布于上述板块的大陆边缘。 在陆棚边缘及斜坡部分,为炭质、硅质和薄层碳 酸盐沉积,含浮游型三叶虫;深海部分常为火山 岩泥砂质复理石沉积,生物稀少。
(一)扬子板块及其大陆边缘奥陶纪地史特征 奥陶纪时,扬子板块内部岩相变化比较显 著。总的趋势是西部碎屑岩较多,东部碳酸盐 为主。 在扬子板块西部,由于中寒武世以后抬升 ,使康滇古陆范围扩大。 早奥陶世发生新的海侵,在扬子板块西部 形成上超,川西、滇东一带沉积了具交错层的 砂岩与页岩(红石崖组),代表滨岸沉积环境 。由此带向东,陆源物质逐渐减少,在黔北、 川南主要为砂泥质及碳酸盐沉积,至鄂西则相 变为碳酸盐及泥质沉积,进一步向东至长江中 、下游一带则几乎全部为碳酸盐沉积。
华北:珠角石动物,以阿门角石为代表(11)。
华南:直角石动物群,以震旦角石为代表(13)
3、腕足类:早奥陶世以扬子贝和中国正形贝多见 ( 19 ),晚奥陶世以赫南特贝动物群最为重要 (20)。
4、笔石类: 早奥陶早期:以树形笔石类 为主,如网格笔石(1)。 早奥陶中期:无轴类开始出 现,如对笔石(2、3)。 早奥陶晚期:以栅笔石为代 表。 中、晚奥陶世是正笔石类的 顶盛时期,无轴和有轴类齐 头并进。如无轴类中的丝笔 石有轴类的叉笔石(4、5)。 有轴类早奥陶世开始出现, 早泥盆世后期绝灭。
古油栉虫(Palaeolenus) (8)
Є2 :多具强大尾刺、固定颊较宽阔,眼脊较平直
为特征
山东盾壳虫(Shantungaspis)(11) 德氏虫(Damesella)(12) 毕雷氏虫(Baildella)
Є3 :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球节子类也是一类常见
标准化石。
蝴蝶虫(Blackwelderia)(14),多尾刺 蝙蝠虫(Drepanura)具强大尾刺 假球梭子(Pseadagmostus)(17)
二、奥陶纪沉积类型
中国的奥陶系分布广泛,地层发育完整且出露 良好,生物群丰富,沉积类型多样,是世界上研究 奥陶系的重要地区之一。 中国奥陶纪沉积类型的分布与寒武纪时相同。
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冈瓦纳板块的喜 马拉雅-滇西地区以稳定类型碳酸盐沉积为主, 生物组合既有游泳的鹦鹉螺类,也有底栖的三叶 虫、腹足类和树形笔石类。 扬子板块则以碳酸盐和泥质沉积为主,仅 西缘出现碎屑泥质沉积,总的厚度不大,仍属稳 定类型沉积,生物组合则兼有底栖为主的介壳类 和浮游型笔石类。
第三节
早古生代
一、古生代划分及生物界
二、寒武纪(Cambrian Period)
三、奥陶纪(Ordovician Period) 四、志留纪(Silurian Period)
一、古生代划分及生物界
(一)早古生代各纪划分 早 古 生 代 (Early Palaeozoic) 包 括 寒 武 纪 (Cambrian) 、 奥 陶 纪 (Ordovician) 和 志 留 纪 (Silurian),代表显生宙的早期阶段。 对应的时间地层是下古生界,包括寒武系、 奥陶系和志留系。
奥陶纪的重要生物化石是笔石和头足类中的鹦 鹉螺。
志留纪是单笔石。其它还有早寒武世早期的 小壳化石(亦称早期骨骼化石),早寒武世的古 杯、腕足类、横板珊瑚和单带型四射珊瑚均有重 要的地层意义。
2.最早脊椎动物的出现
中奥陶世原始无颌类出现,无颌类在志留纪在
大量繁盛,在志留纪晚期演化成具颌的盾皮鱼类和
5 .地壳演化特征:整个古生代是联合古大陆
形成的历史。一般认为早古生代初期,存在五个分
离的古大陆:北美、欧洲、西伯利亚、中国和冈瓦
纳古大陆。早古生代期间,前四个古陆基本上处于
低纬度地区,彼此分离,海侵广泛,而冈瓦纳大陆 是一个整体,经历了自中纬度向南半球高纬度的漂 移,海侵局限。 早古生代称加里东构造阶段。
-、奥陶纪的生物界
一〉概况
几乎所有无脊椎动物门类均已出现,无论在数 量还是在属种方面都较寒武纪有了更大发展。在地 层划分与对比中,以笔石、三叶虫、头足类、腕足 类、牙形类最为重要。其它还有珊瑚、苔藓虫、腹 足类等。 原始脊椎动物,1891年瓦尔考特首先在美国落 山基 O2发现,后来在波罗地海、澳洲中部等奥陶系 中也相断发现,多为无颌类的甲胄鱼碎片。 植物界与寒武纪相似,仍以海生藻类为主。
扬子区寒武纪时整体是一个略为西高东低、 差异不大的陆表海。康滇古陆始终高出海面, 并不断扩大。
2 .扬子板块东南大陆边缘及华夏地块
群寒武纪地史特征
代表扬子板块东南大陆边缘的江南区包括浙西 、湘中、桂北的狭长地带,呈北东、南西向分布。 整个江南区应属陆棚边缘斜坡的深水还原和非补偿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