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考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考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学习年限:本专业培养从事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教学、科研和应用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操行良好,系统掌握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至少熟悉一门外语,掌握计算机的使用,能够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和文物行政部门的工作,并且可以从事新闻出版、旅游规划、城市规划、文物保护、文物鉴定、中外文化交流和海关等领域的相关工作。
学制两年,在职不脱产研究生为两至三年。
至少修满30个学分。
二、研究方向:1、民族考古学2、专门考古:包括中外文化交流考古、艺术史与艺术考古、出土文献研究、南方考古3、断代考古:包括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隋唐考古。
4、文化遗产研究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必修课(≥19学分)(1)公共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4学分第一外国语(英语)5学分(2)基础理论课:考古学理论与方法4学分(3)专业课中国考古学研究3学分考古人类学研究3学分2、选修课(≥11学分)民族考古学专题3学分文化遗产研究专题3学分古文字学3学分史前考古研究专题3学分历史考古研究专题3学分南方考古3学分宗教考古3学分艺术史与艺术考古3学分中国考古学史3学分中外文化交流考古3学分考古学文献导读3学分社会考古学专题3学分科技考古3学分文化人类学理论4学分四、培养必修环节要求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规定执行。
五、学位论文要求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规定执行。
六、必读和选读书目、期刊七、培养质量要求和保障措施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规定执行。
古生物学专业基础设置

古生物学专业基础设置古生物学专业是研究地球上古代生物演化和古环境变化的一门学科。
在古生物学专业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一系列基础知识和技能,以便开展古生物学研究工作。
1. 基础课程1.1 生物学基础•包括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生态学等基础生物学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并且为后续的古生物学课程打下基础。
1.2 地质学基础•包括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地球历史和地球表层过程等相关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以便理解古生物学中的地质记录和地质事件。
1.3 化石学基础•包括岩石学、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等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原理,以及通过化石来研究古生物和古环境的方法。
2.1 古生物学概论•介绍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学生会学习到古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古生物分类学•介绍古生物分类学的原理和方法。
•学生需要学会使用分类学方法对化石进行分类和命名,以便研究古生物的演化和起源。
2.3 古生态学•介绍古生态学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学生需要学会通过化石来重建古生物群落和古环境,以研究古生物和古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4 古生物演化•介绍古生物演化的原理和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古生物的进化理论、演化过程和演化模式,以理解古生物的起源和演化。
3.1 古生物野外实习•学生需要参加野外实习,了解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在野外实习中,学生有机会亲自参与古生物的野外调查和化石的采集工作。
3.2 古生物实验技术•学生需要学习古生物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通过实验技术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处理化石样品和进行古元素分析等实验技术。
4. 毕业要求•掌握古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独立进行古生物学研究工作。
•具备扎实的生物学和地质学基础知识,能够和其他学科开展合作研究。
•具备清晰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科学素养,能够进行科学论证和科学写作。
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考研 招生人数 参考书 报录比 复试分数线 考研真题 招生简章 考研大纲

爱考机构考研-保研-考博高端辅导第一品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招生目录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考试科目系所名称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招生总数 87人。
系所说明其中推荐免试生占75%左右。
不提供往年试题。
招生专业: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070903) 人数:7研究方向01.演化生物学(古脊椎动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古植物学) 02.微体古生物学 03.古生态环境学 04.古生物地理学 05.综合地层学 06.沉积地层学考试科目考试科目④中岩石学、地史学、古生物学任选一门。
考生还可选考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专业的任一组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2 201英语一、202俄、203日、253法、254德任选一门3 709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4 827岩石学 、830地史学 、831古生物学系所名称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招生总数 87人。
系所说明 其中推荐免试生占75%左右。
不提供往年试题。
招 生 专 业 及 人 数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12 070801 固体地球物理学 13 070802 空间物理学 6 070901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8 070902 地球化学 7 070903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7 070904 构造地质学 11 070920 地质学(材料及环境矿物学) 4 070921 地质学(石油地质学) 7 081602 摄影测量与遥感 12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简介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是教育部首批授权培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硕士点、博士点之一。
悠久的学科发展历史和积淀,使北京大学的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为我国古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著名科学家李四光、葛利普(A.W.Grabau)教授等都曾在这里任教。
有20余位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是从这里开始了他们的科学研究生涯。
本专业主要从事微体古生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和古植物学及相关的生物地层学和事件地层学的研究,科研方向也涉及到早期生命演化,第四纪环境、古脊椎动物学、综合地层学等方面的内容。
生物学、地理学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物学、地理学教课论硕士研究生培育方案一、培育目标1.培育坚持党的四项基来源则,拥有社会主义觉醒的有理想、有道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拥有创新的科学教育工作能力、遵纪守纪并愿意献身于科学和教育事业的高级专业人材。
2.拥有系统生物学知识和扎实的生物学教课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生物学教课专业的研究方法和国内外研究动向。
能娴熟运用生物学教课知识和技术进行有关课题的设计、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
娴熟掌握一门外国语。
毕业后能独立地从事有关生物学教课领域的研究、应用、教课以及管理等工作。
3.拥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1.生物教课论生物学教育是生物科学、教育科学和技术科学互相交错,互相浸透所形成的拥有高度综合的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生物学实验研究。
(2)生物学教育技术研究。
(3)生物学课程与教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大、中学生身心健康特点与生物教育心理学研究。
(5)计算机辅助生物教育研究。
2.地理学教课论地理学教育是地理科学、教育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科学互相交错,互相浸透所形成的具有高度综合的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地理学实习、实验研究。
(2)国内外处理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
(3)地理学课程与教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地理学教育与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
(5)计算机辅助地理教育研究。
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 3 年。
硕士研究生如提早达成各项学习任务,各科成绩为优,在核心期刊上发布本专业学术论文两篇,学位(毕业)论文辩论为优,可提早半年毕业;因故未能准时达成各项学习任务的也可推延一年毕业。
四、学分要求攻读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要获取学位,总学分许多于33 学分(最高不超出37 学分),此中公共必修课许多于8 学分,专业必修课许多于12 学分,专业选修课许多于10 学分,教学实习或科研实践 2 学分,参加学术活动 1 学分。
同样学力和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须补修1-2 门本学科专业大学主要课程,但不计学分。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060102)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遵守法纪,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德,具有严谨科学和优良学风,适应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考古专业人才。
硕士学位考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三年学习期间应系统掌握考古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本技能,了解考古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论文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均要与硕士生相适应。
二、研究方向考古学是研究人类古代文化遗存及社会发展的一门学科。
本专业的研究生除要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在考古学科领域深入研究一、二个专业分支。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1)史前考古(2)商周考古(3)秦汉考古(4)六朝考古(5)隋唐考古(6)宋元明考古(7)田野考古学(7)建筑考古学(8)文化遗址保护(9)古文字学(10)美术考古与艺术史(11)科技考古(12)早期中西交流考古研究。
三、招生对象1.硕士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本科同等学力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及格,并经复试合格者。
2.硕一博连读:硕士研究生入学两年内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政治素质优良。
外语成绩良好,专业课成绩优秀,中期考核优秀,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者,本人申请经校研究生院批准,可直接转为博士研究生,享受同等待遇。
3.已获得硕士学位或具有高级职称者、应届硕士毕业生,经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与复试均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基本学制为二年半。
五、课程设置考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修满33学分,方得毕业。
具体课程如下:A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3学分)外语(4学分)B类:史学理论与方法(2学分)C类:中国考古学史(3学分)中国考古学综论(3学分)考古学理论与方法(3学分)D类:石器时代考古研究(2学分)夏商文化研究(2学分)环境考古研究(2学分)古文字专题(2学分)古建筑鉴定分析学(2学分)先秦两汉农业考古(2学分)商周金文研究(2学分)夏商周边疆地区青铜文化(2学分)战国秦汉考古专题(2学分)建筑遗产保护学(2学分)城市考古与城市文化(2学分)汉唐文物资料研究(2学分)中日考古学方法与理论(2学分)西方考古学理论(2学分)文物考古研究(2学分)中国古建筑营造学(2学分)中国古代建筑史专题研究(2学分)全校公共选课、专业选课微机应用(2学分)考古专题讲座(2学分)地学、物理学专题(2学分)六、教学方式硕士生入学后即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制订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060102)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060102)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遵守法纪,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德,具有严谨科学和优良学风,适应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考古专业人才。
硕士学位考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三年学习期间应系统掌握考古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本技能,了解考古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论文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均要与硕士生相适应。
二、研究方向考古学是研究人类古代文化遗存及社会发展的一门学科。
本专业的研究生除要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在考古学科领域深入研究一、二个专业分支。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1)史前考古(2)商周考古(3)秦汉考古(4)六朝考古(5)隋唐考古(6)宋元明考古(7)田野考古学(7)建筑考古学(8)文化遗址保护(9)古文字学(10)美术考古与艺术史(11)科技考古(12)早期中西交流考古研究。
三、招生对象1.硕士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本科同等学力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及格,并经复试合格者。
2.硕一博连读:硕士研究生入学两年内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政治素质优良。
外语成绩良好,专业课成绩优秀,中期考核优秀,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者,本人申请经校研究生院批准,可直接转为博士研究生,享受同等待遇。
3.已获得硕士学位或具有高级职称者、应届硕士毕业生,经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与复试均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基本学制为二年半。
五、课程设置考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修满33学分,方得毕业。
具体课程如下:A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3学分)外语(4学分)B类:史学理论与方法(2学分)C类:中国考古学史(3学分)中国考古学综论(3学分)考古学理论与方法(3学分)D类:石器时代考古研究(2学分)夏商文化研究(2学分)环境考古研究(2学分)古文字专题(2学分)古建筑鉴定分析学(2学分)先秦两汉农业考古(2学分)商周金文研究(2学分)夏商周边疆地区青铜文化(2学分)战国秦汉考古专题(2学分)建筑遗产保护学(2学分)城市考古与城市文化(2学分)汉唐文物资料研究(2学分)中日考古学方法与理论(2学分)西方考古学理论(2学分)文物考古研究(2学分)中国古建筑营造学(2学分)中国古代建筑史专题研究(2学分)全校公共选课、专业选课微机应用(2学分)考古专题讲座(2学分)地学、物理学专题(2学分)六、教学方式硕士生入学后即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制订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含部分经教育部同意的目录外专业)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一九九七年六月说明一、《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参照本目录制订培养研究生的规划,进行招生和培养工作.二、本目录是在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原目录)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订的。
修订的主要原则是:科学、规范、拓宽;修订的目标是:逐步规范和理顺一级学科,拓宽和调整二级学科.本目录和原目录相比,有如下变化:增加了管理学学科门类,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增加到12个;一级学科有原来的72个增加到88个,二级学科(学科、专业)由原来的654种调整为381种,各学科门类的学科、专业设置情况是:哲学, 一个一级学科,8种学科、专业; 经济学, 2个一级学科、16种学科、专业; 法学, 4个一级学科,27种学科、专业; 教育学, 3个一级学科,17种学科、专业; 文学, 4个一级学科,29种学科、专业; 历史学, 1个一级学科,8种学科、专业; 理学, 12个一级学科,50种学科、专业; 工学, 32个一级学科,113种学科、专业; 农学, 8个一级学科,27种学科、专业; 医学, 8个一级学科,53种学科、专业; 军事学, 8个一级学科,19种学科、专业;管理学, 5个一级学科,14种学科、专业.三、本目录中有16个一级学科带“(含:)”, 括号中的内容是对二级学科所包含内容的强调或补充,其学位授权和研究生培养除医学门类中有关学科按括号中的内容进行外,其他学科均按二级学科进行,“科学技术史(分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其学位授权点的审核、授权和研究生培养按括号中限定的学科范围进行.四、本目录中部分学科、专业注明可授不同学科门类的学位,此类学科、专业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由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考研就业前景解析

专业介绍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是地质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们了解认识地球、探寻资源、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是地球科学各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古生物学是地质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研究地质时期生命的科学。
地层学是研究成层岩石的相互关系及时空分布的规律的学科。
通过它们的研究,可为沉积矿产的寻找提供重要的资料。
古生物学(地球生物学) 用化石和古老生命痕迹进行生物学研究、探讨古代生命的特征和演化历史、讨论重大的生命起源和生物绝灭与复苏事件、探索地球演化历史和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基础性学科。
现代古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就业前景发展前景古生物研究容易出大的成果,人才的严重短缺等现状直接刺激了古生物专业最近几年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学加大古生物学的支持力度,一是到处挖或引进国、内外古生物专业人才,最近三年,挖人事件比较多,这里不多说了。
二是不少大学建设了新的古生物研究所,近几年里,河北地质大学新成立了古生物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成立了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山东临沂大学成立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吉林大学新成立了恐龙演化中心(以前就有古生物研究中心)。
沈阳师范大学不但有古生物博物馆,古生物研究所,还有古生物学院……。
就这一个古生物学院的成立,就大量增加了古生物专业学生人数,加上其它新成立的这些古生物研究所,足以证明学古生物的人越来越多了……随着古生物学的发展,如古DNA,CT扫描,中子扫描,地球化学等新研究方向在古生物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也使生物、化学、物理、地球化学等相关专业的人转投入古生物学中的研究和工作中。
由于以往古生物专业冷,大家都投入古生物中热门方向,有些类群现在研究的人很少,国内就3、5个人在做,现在人才奇缺……其中还算一般缺人的古孢粉,现在就很被动了。
我知道很多老师手里的几百份的孢粉样品都在排号等着做……一个熟手,早8点至晚8点这样做,一年也就能分析个三百多个孢粉样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070903)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需要的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人才,掌
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
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并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
1.硕士学位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本领
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工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
定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2.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理论基
础与熟练的实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研究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
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并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论
文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均需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研究方向
古生物学是研究古生物分类、生态、起源与演化的基础学科,而与古生物学密切相关
的地层学则研究地壳物质的形成顺序、时空更替、环境变迁和地壳发展的阶段及其规律。古
生物学及地层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也是沉积矿藏勘探与开发的必备
资料。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有:(1)理论古生物学;(2)古生物系统学;(3)微体古生物
学;(4)古生态学;(5)古生物地理;(6)生物事件与环境;(7)地层学及矿产地质;(8)
古海洋与古气候;(9)沉积与古地理。
三、招生对象
1.硕士研究生:已获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并经全国硕士研究生统
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的人员。《基地班》本科生入学后三年完成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
学分积达到要求者,可免试推荐为硕士研究生。
2.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并经博士生入学考试及
面试均合格的人员。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三年,硕-博连读五年,博士研究生三年。
五、课程设置
(一)硕士阶段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2学分)
自然辩证法 (2学分)
第一外语 (4学分)
B类:
大陆岩石圈动力学 (3学分)
高等地球化学 (3学分)
C类:
地层学原理 (3学分)
层序地层学 (3学分)
D类:
古生态学 (3学分)
古海洋学 (3学分)
沉积与古地理 (3学分)
(二)博士阶段
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
博士生学术交流英语
演化古生物学
分支系统学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题
六、培养方式
1.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
面培养工作。
2.博士生招生录取时明确导师,由导师负责成立指导小组,制定培养计划,由博士生
指导小组负责全面培养工作。
3.公共课(外语和政治课)以授课为主,辅以自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或以授课为主,
辅以自学(硕士生课程);或以自学为主,辅以重点讲授和讨论(博士生课程)。
要求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学术沙龙等多种学术活动,并阅读有关的专业文献。要求硕
士生完成一定量的、本科生课程教学的助教工作。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考核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专业课采用笔试或专题综述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由任课教师负责考核工作。
3.中期考核
为了确保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进行中期考核。由研究生导师组成的研
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以及有关研究领域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
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本着负责、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并评定成
绩。对考核不合格者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的指导下
选定论文题目,研究生须就论文选题进行报告(开题报告),并由本专业组织有关专家审议。
论文题目确定之后,拟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内容。
论文计划由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制定,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研
究生院备案,博士研究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应定期作阶段性报告。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
硕士学位论文由两位(其中一位是外单位)、博士学位论文应由五位(其中博士生导师
至少三人、校外专家至少二人)的同行专家评阅,评阅通过后方可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三人组成,导师不得
参加答辩委员会。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五人组成,其
中博士生导师至少有三人,外单位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尽可能有一人来自科研单位),导师
不得参加答辩委员会。博士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补充修改论
文重新答辩一次。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1篇论文(含录用函)。
申请博士学位者至少发表(含录用函)国外1篇SCI刊物(影响因子≥0.8)论文,或
1篇国外SCI刊物(影响因子<0.8)及2篇指定核心刊物论文,或国内SCI刊物及2篇指定
核心刊物论文;并且,申请博士学位时,至少有2篇已公开发表。
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上述指标,可在二年以内补充完成。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及系学位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
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质量监测
严格考试制度,特别是学位课程的考试。全面实行中期考核,由教研室聘请三位教授、
副教授组成考核小组对研究生按学校有关要求和培养计划进行全面考核,并按有关规定作出
硕-博连读或继续攻读或劝退的决定。学位课程修读完成、考试考核合格并获得规定学分者,
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全面推行学校学位授予量化指标,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通过对毕业研究生的学术
水平、科研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等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以全
面评价培养质量。
十一、参考书目
《古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穆西南主编,科学出版社。1989
《理论古生物学论文集》,戎嘉余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现代地层学》吴瑞棠、张守信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Guide》,ed. By A Salvador, & Soc. Amer, Inc.,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