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答案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doc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与参考答案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痕迹。
标准化石: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的延限短,仅限于某段地层层位,而且有广泛的地理分布,这些化石叫标准化石。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所有物种的总和。
指相化石:能反映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
壳相(底栖相):发育正常浅三叶虫,腕足等底栖生物,典型的浅海相灰岩、泥灰岩,分布于正常浅海台地区。
混合相: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为主,也有漂浮、游泳生物,岩石类型包括浅海相灰岩、泥灰岩、 页岩,分布区属于正常浅海与半深水或深水海槽区过渡区。
礁相:发育底栖固着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岩性为纯净的生物灰岩,属于温暖、清澈的浅海沉积环境,条带状分布于台地边缘。
笔石相:含丰富的笔石而很少底栖生物为特征的生物相,反映滞留还原环境。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横向)和时间(纵向)上的变化。
瓦尔特相(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名词解释 Z HU即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相标志: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
超覆:海侵作用使得沉积范围不断地扩大,后期形成的沉积岩层超越下伏的沉积岩层而直接覆盖在更老的地层之上的现象。
其超出的部分即超覆区。
海进(侵)序列:由持续海侵超覆形成的沉积物纵l,J上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
退覆:由海退造成的地层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的现象。
海退序列:由持续海退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细上粗的沉积序列。
复理石:常把巨厚的由深海浊积岩及其它重力流沉积组成的综合体称为夏理石沉积。
地层学是研究层状岩石(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地史古生物答案

绪论1.什么是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①以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为对象,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
③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④解决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2.研究古生物学的意义?①再造地史时期中的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依据不同的生物相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②探讨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揭示有关沉积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③建立地质年代系统,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第一篇古生物学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遗体是保存的生物体本身部分,遗迹则是被保存下来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
2.化石的形成条件:a.硬体部分 b.迅速掩藏、密封冷冻或干燥 c.石化作用化石的保存类型:a实体化石b模铸化石c遗迹化石3.石化作用的类型(1)矿物填充作用(2)置换作用(3)升溜作用4.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5.指相化石分布范围广,原地埋藏,适应性狭窄,并且能够反映某种气候特征的化石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1.蜓壳旋壁结构的类型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2.四射珊瑚构造类型(1)单带型(仅有隔壁和横板)(2)双带型(具有隔壁横板和鳞板)(3)三带型(具有隔壁,横板,鳞板及中轴或中柱)(4)泡沫型(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3.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蜓是灭绝的海生有孔虫,分布于石炭,二叠纪。
小纺锤蜓:中石炭纪六方珊瑚:泥盆纪贵州珊瑚:早石炭纪弓石燕: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震旦角石:中奥陶世尖棱菊石:晚泥盆世蝙蝠虫:晚寒武世王冠虫:志留纪叉笔石:奥陶纪弓笔石:中志留纪第三章古脊椎动物1.简述脊椎动物的演化史脊椎动物由无颌纲开始进化到鱼纲,其中盾皮鱼亚纲,为现代鱼的祖先,已经灭绝,硬骨鱼中总鳍鱼发展成为古老的两栖类;接着发展到两栖纲,其中鱼石螈是最古老的两栖类化石;两栖动物进化出羊膜卵向陆地发展,进化成爬行纲;爬行纲的一个旁支进化成了鸟类,最早的鸟类出现在晚侏罗世,即始祖鸟;爬行纲的另一个分支发展成为哺乳纲,其中人类是最高等的哺乳动物。
《古生物地史学》考试答案

《古⽣物地史学》考试答案<<古⽣物地史学>>考试参考资料——————国调1002班刘亚辉⼀、名词解释1、标准化⽯:在⼀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物化⽯,它们在该地层上下层位中基本上没有,该种化⽯只在该段地层⾥出现,它们是特定地质时代的产物,这些化⽯就叫作标准化⽯。
2、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海相沉积,最后⼜回返褶皱并上升成⼭系的巨型槽状凹陷带。
3、沉积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及古⽣物特征的综合。
4、沉积旋回: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沉积旋回5、化⽯:保存在岩⽯中的古⽣物的遗体或遗迹6、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7、五台运动:太古宙末期,⼤约在25亿年左右,发⽣了⼀次较普遍的地壳构造运动及其伴⽣的岩浆活动,这次运动使得太古宙的地层发⽣褶皱和变质,并扩⼤了古太古代结晶及底的范围,从⽽形成⼀些稳定地块—-太古宙“陆核”。
8、吕梁运动:古元古代后期发⽣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吕梁运动,滹沱系遭受低级变质作⽤:早期变质年龄在18.5亿年左右(吕梁运动主幕);晚期变质年龄在17.5亿左右(吕梁运动次幕)。
吕梁运动对华北地区岩⽯圈构造的发展有重⼤意义,它把古元古代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焊接”起来,形成了华北地台的原型—-原地台。
从此华北地区进⼊了⼀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华北稳定的⼤陆板块基本定型。
9、晋宁运动:新元古代后期(850~800Ma),晋宁运动使东西两⾯的⼤洋板块向川中“微⼤陆”俯冲、碰撞,其结果导致了川滇地槽带和雪峰—九岭地槽带转化为元古宙褶皱带。
它们和川中古陆核⼀起,构成巨⼤的稳定地块—-扬⼦板块。
10、印⽀运动:晚三叠世海退继续,华南海区逐步上升为陆,秦岭海槽东段也同时封闭,使华南⼤陆与中国北⽅⼤陆连成⼀体。
这⼀阶段的地壳运动在中南半岛最为显著,并主要表现为褶皱运动,⼀般被称为印⽀运动。
11、燕⼭运动:侏罗纪的中、晚期的地壳运动在冀北燕⼭地区⼗分显著,使本区发⽣断裂和强烈的⽕⼭喷发,并多次发⽣局部的沉积间断和不整合,因此这⼀运动成为“燕⼭运动”。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答案.docx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第1・2章1.什么是化石,标准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儿种?化右:保存在岩层屮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工物活动痕迹及工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屮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为(结构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类型由低筹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海洋到陆地、空屮和海洋)。
3.就控制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索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 (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方向。
4.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集群灭绝人5.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6.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宜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7.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底栖)、(游泳)和(浮游)三种类型。
&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索、成岩作用条件。
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人量未知。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9.什么是重演律?什么是化学(分子)化石?重演律一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重演化学(分子)化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残留在地层屮形成的化石。
10.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FBI岩表而上的卬模。
(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
)外膜反映原来生物换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膜反映换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屮留下的卬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厉,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來。
古生物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纲要一、名词解说1地史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次序、地质年月、时空散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她的中心目标就是成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
2岩石地层单位: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
其成立精心整理在岩石特点在纵、横两个方向详细延长的基础之上,而不考虑其年纪。
其地层单位可分四级:群、组、段、层,此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地层对照:地层对照在地层学意义上是表示特点和地层地点的相当,所重申的现象不一样,对照的种类也不一样。
穿时性:在连续地海侵海退的状况下,其地质时代因地而异的一个岩石地层体及其界限精心整理与地质时间面或化石带斜交的现象或关系。
5前寒武纪和前寒武系:无脊椎动物的双侧对称体系进一步发展,出现很多带壳的较高等门类(寒武纪);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中枢神经系统集中化,产生了原始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无颌纲)(寒武纪)地层叠覆律:地层在未经过激烈结构改动而发生倒转的状况下,地层的次序老是上新下精心整理老。
7瓦尔特相律:只有在地理(空间)上相互有横向毗邻关系的那些相和相区才能在原生的垂向层序上挨次叠覆。
8威尔逊旋回:Therelationshipbetweenmountainbuildingandtheopeningandclosingofoceanbasin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提出的大洋盆地从生成到循环的演化过程。
精心整理9层型:指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其界限的原始(或以后厘定的)典型剖面。
在一个特定的岩层层序内,它们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界限。
这个特定的间隔和界限就是这些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和地层界限的界限层型。
旋回堆积作用: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退序列时,编形成地层中堆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的特点有规律的镜像对称精心整理散布现象。
11非赔偿盆地:非赔偿堆积:因为结构活动激烈造成同堆积断裂背景下的可容纳空间高速增加,或物源不充足所形成的盆地内堆积物供应相对不足的现象。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8 11章思考题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8 11章思考题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8-11章思考题第8章-前寒武纪1。
前寒武纪的主要特征。
2.地球早期水圈是如何形成的?3.地球早期的大气层是如何演化的?4.前寒武纪生物界面的特征是什么?5.简要描述前寒武纪华北板块的成因历史。
6.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_____地区,岩性以_____为主。
7.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_____时期。
8.宜昌峡以东南华期(冰原期)至震旦纪(埃迪卡拉纪)地层发育,自下而上依次为地层、地层、地层和地层。
9.什么是雪球?第9章----寒武纪1.张夏组为层序,常山组为层序。
2.术语解释:小型贝壳动物化石3.结合华南地区早寒武世不同类型的沉积特征、生物组合及构造古地理环境,说明补偿与非补偿的概念。
4.从沉积组合、生物组合、岩浆活动和构造古地理等方面总结比较了华北、扬子和东南活动区的地质历史特征。
第9章奥陶纪1.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_____、_____和_____等。
2.华北唐山奥陶系剖面自下而上发育有_____组、_____组、_____组和_____组的地层。
3.中国南方奥陶系自西向东划分为扬子型地区。
与江南地区和东南地区的类型相比,该海域的性质是从西向东。
4.以湖北宜昌剖面为例,简述扬子区奥陶纪地层发育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5.比较华北、扬子和东南活动区奥陶系地壳的构造变化、沉积组合类型和沉积厚度?第9章-志留纪1.简述我国华南地区志留纪的地理面貌及沉积特征2.志留系扬子地台与中国东南部及寒武系和奥陶系的沉积组合类型有什么显著差异?3.志留纪末华南构造格局的主要变化是什么?4.试用沉积相―厚度分析法(补偿与非补偿的概念)分析宜昌志留系剖面的地质发展史。
第9章----加里东构造阶段地史特征概述1.地质历史上的冈瓦纳大陆南部包括现在、现在和现在。
2.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_____洋相隔。
第9章----泥盆纪1.泥盆纪生物界面的出现发生了显著变化,陆生植物和大量淡水鱼类的出现,反映了生物进化过程。
古生物地史学思考题by2005级【重要】

古生物地史学思考题一、古生物学基本概念1.化石的定义,化石保存的条件如何?化石保存的类型有哪几种?化石:指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化石保存的条件:生物本身的条件:生物最好具硬体,如贝壳、骨骼、牙齿等。
硬体矿物质成分不同,保存成化石的可能性也不同。
软体易腐烂,除非有特殊条件,如极寒冷条件。
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高能水动力条件下,生物尸体易被破坏,低能条件易保存;酸性环境中(ph〈7.8),碳酸硬体易溶解,中性至弱碱性易保存;氧化环境中有机质易腐烂,还原条件下有机质易保存。
埋藏条件被化学沉积物和细粒沉积物埋藏,硬体较易保存下来时间条件被埋藏的生物遗体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后才能成为化石。
成岩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作用过程中,压实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到化石保存。
只有压实作用较小、未经重结晶作用的情况下,才能保存完好的化石。
化石保存的类型实体化石:未变实体化石,变化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2.研究化石有何意义?化石为什么能确定地层时代及进行地层化分与对比?意义:(了解生物化石的形态、结构构造、分类系统、生物的生态和生活环境、时空分布及生命的起源与演化,为地球科学研究、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地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信息,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服务于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Why:由于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化石,相同时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生物层序律。
3.生命的起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时代,化石证据。
)生命起源三阶段①原始海洋中的N、H等元素和水、CO、CO2、 H2S、HCl、CO4等化合物,在紫外线、电离辐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形成氨基酸、核苷酸及单糖等有机化合物。
②有机化合物在原始海洋中聚合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
③生物大分子聚集成以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呈现生命现象,构成有生命的原生体。
(完整版)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答案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第1-2章1. 什么是化石,标准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2.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为(结构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类型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海洋到陆地、空中和海洋)。
3. 就控制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方向。
4. 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集群灭绝)。
5.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6. 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7. 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底栖)、(游泳)和(浮游)三种类型。
8.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大量未知。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9. 什么是重演律?什么是化学(分子)化石?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重演化学(分子)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10.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
)外膜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第1-2 章1. 什么是化石,标准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2.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为(结构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类型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海洋到陆地、空中和海洋)。
3. 就控制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方向。
4. 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集群灭绝)。
5.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答: 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6. 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7. 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底栖)、(游泳)和(浮游)三种类型。
8. 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古生物已记录13 万多种,大量未知。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9. 什么是重演律?什么是化学(分子)化石?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重演化学(分子)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10. 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
)外膜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
反映生物主要特征。
11. 什么是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发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
规模大,较短时间内完成)适应趋同: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12. 什么是自然选择?是指那些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有较大的生存和繁殖机会。
13.古生物的主要分类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和(种)。
14.进化的不可逆性。
阐述生物演化的主要阶段。
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
(意义:地层划分对比的理论依据)15.羊膜卵对动物登陆有何意义?羊膜卵卵外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壳内有一层不透水的纤维质薄膜(羊膜),防止卵的变形、损伤和水分蒸发。
卵内充满羊水,还有提供营养的卵黄和容纳排泄物的尿囊。
羊膜卵的出现为脊椎动物登陆生活和繁殖后代创造了必须的条件,是脊椎动物征服陆地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6. 生命从何而来? 生物的共祖是谁?17. 哪一类生物最先登上荒芜的陆地?18. 现今的猴子还会进化成人类吗?19. 什么叫地史时期?现代全新世生命开始发生地壳固结1.0 万年36 亿年46 亿年20. 古生物学中的物种鉴别标志古生物学中的物种鉴别标志:共同的形态特征、构成一定的居群、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
21.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是一个具有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即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和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特性的物质系统。
22. 生命形成的条件适当的温度、一定的压力范围、液态水、基本的无机和有机物质23. 为什么地球可以存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1. 优益的位置:地球处于太阳系中的位置距太阳不近不远,太阳的辐射能达到地球正好使地球表面温度适合生命生存。
2恰当的质量,质量不大不小,它能保持稳定的大气层,使大气中的主要气体不致逸散。
3.迅速的自转,地球昼夜交替,平均12 小时,白天不因日光照射时间太长而使地球温度过高;晚上不因时间过长热量完全散失。
4.小的公转偏心率,地球轨道偏心率e不大不小,使近日点时温度不会太高,远日点温度不会太低。
5•有较大的固体卫星,月球的存在在保持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各个参数的稳定性上起重要作用。
它的引力影响着地内软流层和板块运动,产生的潮汐使滨海生境丰富多彩。
6.宝贵的液态水,生命离不开水。
地球是唯一具有液态水海洋的行星。
7.神奇的大气圈,只有地球的大气圈主要由氧和氮组成,这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其中有占大气体积约0.03%的二氧化碳,这不多不少的二氧化碳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并为保持地球表面温度起到温室效应。
24•地球上生命产生过程的三个阶段。
(1)形成有机化合物阶段:原始海洋中的无机物(N、H、0、CO、CO2、H20、NH3、H2S、Hcl、甲烷)在紫外线、电离辐射、高温、高压下形成有机化合物(氨基酸、核甘酸、多糖、类蛋白质、脂肪酸)(2 )形成生物大分子阶段:有机化合物在原始海洋中聚合复杂有机物(甘氨酸、蛋白质、核酸等一生物大分子)(3 )形成生命阶段:复杂有机物经多个生物大分子聚集形成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初步的生命现象25. 早期生物演化的4次重大事件。
事件一:从非生物的化学进化,发展到生物进化;事件二:生物发生分异,多样性增加;事件三: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事件四:后生动物出现26. 生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
生物进化的特点:1、进步性发展2、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
)规律:器官相关律(环境条件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它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重演);适应(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上,与其生存环境取得良好协调一致。
);特化(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有些器官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变异);适应辐射(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发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适应趋同(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第3章---原生动物门1. “虫筳”繁盛于(C-P纪)时期的(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中,是该时期的标准化石2.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3•“虫筳”的演化趋势及演化的阶段性?蜓类的演化趋势:壳体变大;壳形变化:短轴型(透镜形)等轴型(圆球形)长轴型(纺锤形,长圆柱形);旋壁构造复杂化:单层一三层一四层一蜂巢层一出现副隔壁;隔壁褶皱:平直一两端褶皱一全面褶皱/少数平直;旋脊:粗大一细小一消失其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各阶段的特点如下表所示:第4章---古植物1叠层石的定义及其地史分布叠层石定义: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是由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藻类等在固定基底上周期性繁殖形成的一种纹层状构造(是由藻类(以兰藻为主)捕获和粘结沉积颗粒而形成一层叠一层或一层套一层)地史分布:大多分布在前€纪,28亿年前一一柱状叠层石,27-25亿年前——锥叠层石为主,20-6.8亿年前——分叉柱状叠层石,自O纪以来为小型分叉叠层石,不再形成大块礁体2.叠层石是一类特殊的纹层状生物沉积构造,它是(生物作用和无机沉积作用)的共同产物。
3 .现代叠层石发育的典型地区是(西澳大利)国(亚鲨鱼湾)。
4.高等植物的叶脉的类型有哪些?单脉一叶片中只有一条叶脉,自茎部伸达顶端;扇状脉一叶脉均匀地几次二歧式分叉,呈扇状展布叶面;放射脉一叶脉自茎部多次二歧分叉,较直地呈放射状伸出;平行脉一叶脉只在基部分叉,伸至叶面彼此平行;弧形脉一叶脉自基部伸出后平行叶缘呈弧形至叶顶汇合;羽状脉—有一条中脉,自中脉向两侧分出羽状排列的侧脉(分叉或不分叉);邻脉一侧脉不是从中脉伸出,而是从羽轴长出;网状脉:简单网状脉一叶脉或侧脉二歧式分叉并连结成网,复杂网状脉一侧脉单轴式分叉结成网,网眼内又有细网组成次一级小网;掌状脉一叶内有几条等粗的脉(主脉)自基本一点射出。
5.简述植物演化的阶段性。
答:植物演化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菌类、藻类阶段:太古代一一志留纪,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具维管束;2)裸蕨植物阶段:志留纪末期一一中泥盆世,加里东运动使海洋面积缩小,陆地变大,植物开始登陆,开始出现了茎、叶的分化,出现维管束,但生殖过程离不开水;3)蕨类植物阶段:晚泥盆世一一早二叠世,出现了根、茎、叶的分化,受精作用离不开水;4)裸子植物阶段:晚二叠世一一早白垩世,对水的依赖性减弱;5)被子植物阶段:晚白垩世至今,最最高等的植物6.什么叫小羽片、间小羽片和间羽片?小羽片:长在末次羽轴上的羽状裂片;间小羽片:长在末二次羽轴上的小羽片;间羽片:长在末三次羽轴上的末次羽片7.图示磷木的叶座。
第5章---腔肠动物门1四射珊瑚的地史分布时期为:(02-P末)2 •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主要有(联接孔卜(联接管)和(联接板)3•四射珊瑚的隔壁包括(主隔壁)、(对隔壁)和侧隔壁)三种类型。
4•对比横板珊瑚与四射珊瑚的形态、结构差异5 •简述古代珊瑚的生态环境。
古代珊瑚的生态环境:类似现代礁相泻湖的珊瑚,最大水深小于50米,温度16〜28度,水体清澈、动荡、富氧,阳光充沛、泥质少。
6 •在什么情况下横切面上见不到横板,而在什么情况下横切面又可以见到横板呢?第5章----软体动物门1 双壳类是通过韧带、铰合构造和闭壳肌_来完成和控制壳体的开合。
2 •依据头足类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以及连接环是否发育等特征,可将头足类的体管分为无颈式、直短颈式、弯短颈式和全颈式四种类型。
3. 简述双壳类的壳体特征。
答:1 )具有两片钙质外壳,由外套膜分泌的;2)两壳对称、大小相等,但就每瓣壳而言,前后不对称;3)通过韧带、铰合构造、闭壳肌控制两壳的开合;4)铰合的一侧为背、相对的一侧为腹;5)壳顶(或壳喙)偏向于壳的前背部,同心状纹饰前端密、后端稀;外套湾位于后端4•双壳类的铰合构造由哪几部分构成,铰合构造可分为哪几种类型?5.如何判断腹足类壳体的旋向?答:腹足类的旋向判断方法如下:将腹足类的壳体的塔尖朝上,壳口朝着观察者, 口在左侧者,则为左旋壳,反之为右旋壳 。
1■鷲石變色烧射宴黜—换虑类樂鸟銭塾必H 虞趙蝶型*山无檯蔗石血厲祓测石動山齿鷲石蟄5菊石型始现于晚寒武世(€ 3),-早古生代(Pz1)全为鹦鹉螺类,-晚古生代到中生代( Pz2- Mz ) 菊石较为繁盛,-中生代(Mz )被称为菊石的时代,-白垩纪末(K2 )菊石绝灭,-新生代 (Kz )以内壳类繁盛为特征 第5章---节肢动物门1 •三叶虫属于(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是(寒武纪与奥陶纪) 时代的标准化石,生活于正常浅海 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