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期末复习材料
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精华版)

⽣态学期末复习资料(精华版)⽣态学期末复习资料(打★为考过) 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物圈(Biosphere):地球上全部⽣物和⼀切适合于⽣物栖息的场所。
它包括岩⽯圈(lithosphere)的上层、全部⽔圈(hydrosphere)和⼤⽓圈(atmosphere)的下层。
2.⽣态学(Ecology):研究⽣物(organism)及环境(environment)间相互关系的科学(Hackel,1869)。
研究⽣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
⼆、问答题1.简述⽣态学的发展过程。
答:(1)⽣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以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物环境相互关系的朴素整体观点为特点;(2)⽣态学的建⽴时期(公元17世纪⾄19世纪):欧洲科学家探索活动再度迭起,崇尚科学和科学实验,⼀些科学理论相继形成;(3)⽣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这⼀时期是⽣态学理论的形成、⽣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到定量描述,⽣态学实验,⽅法发展的辉煌时期,形成了著名的四⼤学派;(4)现代⽣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今):①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的⽅向发展、⽣态学的研究层次已包括了分⼦、基因、个体直到⽣物圈;②研究⼿段的更新:⾃计电⼦仪、同位素⽰踪、稳定性同位素、⽣态建模、系统论引⼊⽣态学;③研究范围的扩展:符合⼈类活动对⽣态过程的影响以纯⾃然现象研究扩展到⾃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
★(简答题)2.列出国内外各5位著名⽣态学家,并概括其在⽣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答:Odum, Tansley, Clements, 苏卡乔夫,孙儒泳等★3.现代⽣态学的发展趋势。
(论述题)答:(1)⽣态系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2)系统理论在⽣态学中得到了⼴泛运⽤;(3)从描述性科学⾛向实验科学;(4)研究对象继续向宏观和微观两个⽅向发展,由传统的个体、种群、群落向更宏观和更微观的⽅向发展,⽣态系统⽣态学、景观⽣态学、全球⽣态学和分⼦⽣态学的出现是现代⽣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5)⼀些新兴的⽣态学分⽀如进化⽣态学、⾏为⽣态学、化学⽣态学等相继出现;(6)应⽤⽣态学迅速发展。
(完整word版)(整理)生态学期末复习

生态学期末复习绪论1。
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
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基本原则:整体有序原则、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原则、循环再生原则、反馈平衡原则、最小因子原则、环境资源有限性原则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a。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b.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c.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d。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e。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f。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
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g。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
5m以内的气候。
h.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i.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j。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k。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复习材料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10 环工生态学期末复习材料考试题型:一单选10个(20 分)二名词解释5 个(都是英文的,要求先翻译成中文,然后解释,20 分)三简答4 个(40 分)四论述一个(20 分)第一章绪论(P1-28)1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的概念: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P112 环境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寂静的春天》P123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P16第二章生物与环境(P30-70)1物种(Species的概念:概念一: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
概念二: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
P322 协同进化概念(coevolution :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P333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概念及4个层次。
P35概念:所有来源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4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7 点)。
P37(1)物种生物量(2)物种属性(3)物种库(种质库)(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能量-多样性假说)(5)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6)生物地化循环(7)系统稳定性(多样性-稳定性关系)5 Gaia假说的主要论点(5点)P40(1)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起着调控的作用。
(2)地球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3)地球本身是进化系统。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10环工(4)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
(5)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
6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的概念P47光饱和点:光合作用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加,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即为光饱和点。
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物及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指动物有机体与其他动植物之间的互惠或敌对关系//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情的总和。
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分为:宇宙环境(或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也可以被看做环境因子中对上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作用):1、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所以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2、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例如,光合作用时,光照是主导因子,温度和二氧化碳为次要因子。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为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用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造成的。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生态系统、物种适应性、群落结构与演替等方面。
以下是生态学复习资料:
1. 生态学基本概念
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中环境是指生物生活的空间环境和资源环境。
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适应。
2.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生物、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能量流、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等。
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种类型。
3. 生物适应性
生物适应性是生物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能力,包括生物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
适应性可以是形态的、生理的、生产的三种类型,同时,生物的遗传基因也对适应性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4. 群落结构与演替
群落是一个由不同种类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群落结构和组成。
群落内部的生物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生态位,而群落的演替则是指群落内部生物逐渐向更复杂的组成形式变化的过程。
群落演替具有不可逆性和无限性两个特点。
5. 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的主要目标是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以上就是生态学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学不仅是一个学科,更是一种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环保的责任,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态学期末总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主讲:刘家武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教研室联系:jiawuliu@电话:6309856020世纪20年代起,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人类开始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都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等。
第一章生态学概述尤其是60年代以后,这些问题日益严重,出现了多方面的危机。
这些危机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学为基础。
因而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对生态学的关注。
地球人意识到,人类只是地球生物圈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且只能与这个星球同命运、共存亡。
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不按生态学规律办事,只能带来人类与地球的共同厄运。
很少有象生态学这样一门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在时空尺度,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有如此紧密的联系。
人类要以生态学原则来调整人类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所以生态学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必需认真学习的科学。
目前,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从理论生态学向应用生态学扩展,并且渗透到地学、经济学及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各个部门。
一、生态学的定义不同学者对生态学有不同的定义:德国动物学家Haeckel(1866年)最早给生态学定义(Ecology):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澳大利亚生态学家Andrewartha(1954):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科学。
强调了对种群动态的研究。
美国生态学家Odum(1953,1959,1971,1983):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综合: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植物区系、植被特征与利用是巨大差异,使植物生态学在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上有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学派,主要有四大学派。
①英美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Clements和英Tansley,研究对象主要是美洲大陆的植被,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级学说而著名。
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综合性;非等价性;直接性和间接性;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互补性和不可替代性。
2、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种群参数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体现;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3、种群调节的理论类型极其核心:外源性调节:a、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任务种群数量受天气的强烈影响;b、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认为捕食、寄生、竞争、食物等生物因素对种群起调节作用。
内源性调节:a、自动调节学说,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b、行为调节学说,强调社群的等级和领域性;c、内分泌调节学说,强调激素分泌反馈调节机制。
4、r-型生殖对策和K-型生殖对策的特点:r: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
采取r-对策的生物称r-选择者,通常是短命的,生殖率很高,可以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后代的存活率低,发育快,成体体形小。
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及藻类等。
K:慢速发育;大型成体;量少但体型大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世代周期。
采取K-对策的生物称K-选择者。
通常是寿命长、成体体形大、种群数量稳定、竞争力强、个体大但生殖力弱产生很少的后代、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关怀、发育速度慢。
如:脊椎动物和大型乔木等。
5、C-R-S对策:竞争对策-C选择:成体间竞争能力最大化;适应生境---低严峻度,低干扰;耐逆境对策-S选择:多属于寿命长,生长慢,营养物质循环慢的耐性植物;适应生境---高严峻度,低干扰;杂草对策-R选择:短的寿命,高的相对生长率,高种子产量,适应生境---低严峻度,高干扰。
6、生态位极其分化的表现形式:定义: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地位和角色(分布、可利用资源、活动时间等),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
表现形式:a竞争排斥;b生态位重叠: 两物种生态位空间的相互重叠部分,称生态位重叠;c性状替代:竞争产生生态位收缩导致物种形态性状变化,叫性状替代;d生态位分离:种间竞争使两物种生态位发生分化,从而使生态位分开;e竞争释放:缺乏竞争者时,物种扩张实际生态位,此现象称竞争释放;f生态位漂移:资源竞争导致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变化称生态位漂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二、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三、问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四、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3、Acclimation:驯化;人工的定向诱导可以导致生物的耐受限度的变化的过程。
4、Population: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8、Biogeochemical cycle: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中的物质经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环境的过程,即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就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9、Species Abundance: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11、Ecological Invasion: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于其生存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影响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过程。
13、Plant Community: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种植物物种的集合。
17、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辐。
20、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23.Ecosystem: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藉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26.Ecotone:群落交错区,又称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3)高斯原理:又叫竞争排斥原理,即一个稳定的环境中,由于资源有限,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
二、选择题1、北方植物引种到不成功的原因是(BD )。
A. 冬季温度过高B秋、冬季日照太长C. 降水太多 D 夏季温度过高2、基因频率世代保持不变的种群的是一个(ABC)的种群。
A 个体数量巨大B 随机交配C 不受干扰D 没有突变3、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中的基本系统包括(BCD)。
A 种群B植被型 C 群丛 D 群系4、与水生植物在形态结构方面相比,旱生植物(ABC)。
A 根系发达B 叶片角质层厚C 叶片气孔数少D 茎杆有节5、物种在自然界中生长的地方最可能的是(C)。
A 生境条件最好的地方B 环境条件较稳定的地方C 该种竞争能力最大的地方D 无天敌6、种内竞争的表现有(A)。
A自疏 B 寄生C捕食 D 变换体态7、海南岛、杭州和大兴安岭的地带性植被分别是(B)。
A雨林、黄山松和落叶林 B 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C雨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D雨林、常绿林和落叶林8、种群内个体的水平空间分布型有(ABD)。
A 均匀型B 随机型C 构件型D 群聚型9、生态系统平衡的标志是(ACD)。
A 能量输入输出稳定B 生物量高C 结构稳定D功能作用稳定10、物种在自然届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B)。
A 个体B 种群C 种D 基因库11、K-对策生物的主要特点有(BD)。
A 体型小B 体型大C 生殖力强D生殖力弱12、下列食物链中,属于典型捕食食物链的是(A)。
A 青草羊狼B 羊粪蚯蚓鸡C 马马蛔虫原生动物D 动物尸体秃鹫微生物13、在诸生态因子中(BD)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 能替代少数其他因B 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C 把其他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D 对其他因子有影响作用子14、土壤常常成为动物极好的隐蔽所是因为(B)。
A 土壤中食物多B 环境条件较稳定C环境条件最好 D 天无敌15、下列术语中(AD)是表示植物生活型的术语。
A 高位芽植物B 乔木C 灌木D 一年生植物16、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B)。
A 个体B 种群C 种D 基因库17、以独立生活时相比,2个物种间的竞争必将导致(D)。
A 2个种死亡B一个种的重量增加,另一个种的重量减少C 2个种的重量等量减少D 2个种的重量不等量减少18、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中的基本分类单位是(C)。
A 种群B植被型 C 群丛 D 群系19、在北半球从赤道北上可能依次遇到的地带性森林分别是(D)。
A 雨林、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B 雨林、落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C 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D 雨林、常绿林、落叶林和针叶林20、地球上碳的最大储存库是(C)。
A.大气层B海洋 C. 岩石圈 D 化石燃料21、温室效应的加剧不会导致(C)。
A 全球气候变暖B 海平面上升C 大气中CO2浓度降低D 冰川融化22、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较简单的是(D)。
A常绿阔叶林B 落叶阔叶林C草原 D 苔原23、氮的下列四种状态中,能被植物的根直接吸收利用的是(C)。
A N2B NO2C NH4+D NH323、下列物质中,(D)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A 氮B 水C 二氧化碳D 磷24、一个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最少生物组成成份应包括(AB)。
A植物B分解C食草动物D食肉动物25、r-对策生物的主要特点有(AC)。
A 体型小B 体型大C 生殖力强D生殖力弱26、下列术语中(BCE)是植物划分生长型的术语。
A 高位芽植物B 乔木C 灌木D 地面芽植物E 草本植物27、植物在新地点上能(CD)是植物定居成功的标志。
A植株生长 B 植株开花 C 开花结子 D 繁殖28、2个物种间的竞争必将导致(D)。
A 2个种死亡B一个种的重量增加,另一个种的重量减少C 2个种的重量等量减少D 2个种的重量不等量减少29、生态系统平衡的标志是(ACD)。
A 能量输入输出稳定B 生物量高C 结构稳定D功能作用稳定E、适于人类居住30. 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生态学家?(A)A. OdumB. HaeckelC. ClementsD. Tansley31. 北极狐的外耳明显短于温带的赤狐,而温带赤狐的外耳又明显短于热带的大耳狐,这种现象可以用(B)解释。
A. 贝格曼规律B. 阿仑规律C. 谢尔福德规律D. 高斯假说32.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A)A. 气候顶级B. 偏途顶级C. 土壤顶级D. 地形顶级33. 当环境中的资源(B)时,植物会投资较多的生物量于能充分吸收此资源的构造上。
A. 丰富B. 缺乏C. 变化大D. 稳定34. 下列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D)A. 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其调节能力差B. 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其中主要是两栖类动物C.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以循环流动D. 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35.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霸王鞭,分属仙人掌科和大戟科,但它们都以小叶、肉质化的茎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称为(A)。
A. 趋同适应B. 竞争C. 互利共生D. 趋异适应36. 在生物群落中,判断一个物种是否为优势种的主要依据是(D)。
A. 物种数量B. 物种生物量C. 物种的体积D. 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37.在我国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主要以下列哪种生活型的植物为主?(D)A. 地面芽植物B. 地上芽植物C. 地下芽植物D. 高位芽植物38. 林德曼效率描述的是两个营养级间的(A)。
A. 能量关系B. 信息传递C. 物质循环D. 营养关系39. 赤潮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种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C)A. CO2浓度升高B. 水体温度变化C. 水体富营养化D.水体重金属污染物40. 生态系统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6级,原因是(A)。
A. 能量在营养级间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B. 能量是守恒的C. 消费者数量不足D.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41. 生物休眠的意义体现在(A)A. 适应逆境B.提高生产力C.促进代谢D. 推迟生育42. 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地带性植被为(C)。
A. 苔原B. 热带雨林C. 常绿阔叶林D. 针叶林三、问答题1、请比较一下生态幅与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辐。
一个种的生态位包含了对所有生态因子耐受的生态幅。
5. 请比较一下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段;次生裸地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
原生裸地没有植物繁殖体,次生裸地存在一些植物的繁殖体。
9、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
①生态系统的是由以下主要组成成分构成的,无机物质,有机物,气候要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联系起来,②形成一定食物链(或食物网)和营养级结构。
③无机物质、有机物、气候要素提供生物组分场所、养分和信息源。
④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供生态系统需要的所有能源。
⑤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物,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并在系统稳定维护方面有重要作用。
⑥分解者将进入生态系统的物质分解,释放回环境,结束一次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流动,使物质有可能再一次进入生态系统流动。
这样,在生物与环境实现了物质循环,3个生物功能类群间能量顺序流动,⑦并建立起维护系统稳定的反馈调节机制,构成了一个生态功能单位——生态系统。
10、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
以适当的例子说明生态因子作用有5个特点。
①综合性: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他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
②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个因子是起主导作用的。
③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替代。
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由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④限定性(阶段性):生态因子对同一生物不同发育阶段的作用不同。
也就是说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
⑤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有直接作用对生物,或通过影响其它生态因子间接作用影响生物。
15、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配合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植被的分布也出现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指虽纬度升高,温度降低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湿润地区虽纬度的升高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寒带荒漠等植被类型;经度地带性指在经度方向,从沿海到内陆,由于水分的变化,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热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热带雨林、热带稀树干草原、热带荒漠;垂直地带性指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水分增加,依次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垂直带植被为随海拔增加,出现基带以东、以北的植被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