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七下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七下高考历史答题有什么技巧可以利用?这是每一位文科考生都想知道的“秘籍”。
但经过高考的人都知道,高考文科并不像想象的简单。
下面我们来看看高考历史试题答题技巧,欢迎阅读借鉴。
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无论是通常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必须审清2个要素,即为:条件管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
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
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
近年来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
答题主题就是指试题所提供更多的各种材料(材料的形式就是多样的,比如说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小说等),也就是命题人建议你所答的主题和主流价值价值观念。
审清了这一建议,挑选的方向就确认了。
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存有相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就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目的、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挑选的时候特别注意提问的方向,比如说本题建议你提问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却挑选了客观促进作用的有关选项。
二、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把握住六种题型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
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描述型。
从高考试题浅谈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方法和规范

从高考试题浅谈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方法和规范从高考试题浅谈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方法和规范2007年以来的历史高考题,都是新材料、新情境试题。
其中历史材料题解题基本步骤和方法有何规律?我以"近年各地高考文综卷"非选择题一部分示例:一、从设问角度在认真审题和分析题目的基础上。
我们既要注意在平时答题当中的一些答题套路和"公式",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形成正确的作答思路。
1.题目有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
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这类问题因为题目要求做了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因此我们只能从题目的限定角度"经济"和"思想"两个角度回答问题。
2.题目没有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
如08山东高考T27第二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题目要求在分析原因是没有明确的答题角度的限定,只是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对于这类题目,"根据时代背景"、"根据当时社会情况"等分析,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明确题目要求中的时代背景大概的实践范围,二是根据时间范围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政府政策等角度思考。
注意:历史学科基本的要素为时间,因此大家无论在回答任何题目时都要在时间上做一个准确的判断。
3.根据题目的"求答中心语"形成答题思路: 原因类(背景、条件):主观—客观;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 影响类(评价):积极—消极;直接——深远等;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的影响; 作用类:由近及远,直接—间接——深远等。
变化类(趋势):由??到??;越来越??等启示类(注:学生容易将其与概括类和说明类的题混淆)[题型特点]启示,按中文意思是指"启发指点,使有所认识"。
中考历史考点解析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中考历史考点解析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中考历史考试中,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考点解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手工业和商业经济三个方面进行解析,以期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一、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古代,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要形式,而农民是经济的主体。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的生产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封建社会开始,土地所有权的集中使得农民成为地主的耕种工具。
尽管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剥削,但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是带动了城市经济和手工业的兴起。
而到了宋代,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推动这一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田水利的发展。
在宋代,中国各地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这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改善了灌溉条件,使得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
二、手工业与农业经济相比,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处于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
在古代,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等。
在纺织业方面,中国古代以丝绸生产而闻名于世。
丝绸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对于中国古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丝绸的生产主要是由农民进行的,他们利用蚕丝将纺成丝绸。
在冶金业方面,中国古代以铁器制造而著称。
铁器制造是古代中国的重要手工业之一,它不仅满足了农业、军事和城市工业的需要,还对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商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相对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商业的发展程度和商业活动的范围上。
在商业的发展程度方面,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相对较为闭塞,主要是由于封建社会的束缚。
封建社会重视农业,对商人持怀疑和贬低态度,大商业活动的开展受到了限制。
而在商业活动的范围方面,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主要以沿海城市和丝绸之路为主。
沿海城市的兴起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城市的繁荣。
丝绸之路则连接中国和西亚、欧洲,成为中国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
2022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古代中国的经济

2022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古代中国的经济【考情分析】中国古代经济文明专题,要紧考查了古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政策。
如:农业的要紧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要紧特点及缺陷;中国古代冶铁业、陶瓷业、丝织业、棉纺织业等手工业的进展情形;中国古代商业的进展,专门重视考查商帮的显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显现及其特点;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难以得到进展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等等。
【知识交汇】一、古代中国经济的进展线索及其特点1.古代经济进展的要紧线索:中国的原始农业起源于黄河一长江流域,并第一在中原地区达到较高水平,南宋后经济重心南移。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进展到简单协作的耜耕农业;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显现与使用,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差不多定型,并在古代社会一直连续。
明清之际尽管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经济结构没有突破性进展。
到了近代,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进展,成为束缚经济进一步进展的因素。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里产生了雇佣关系,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
早期商业进展繁荣,都市规模与功能不断扩大,汉唐之际的对外贸易繁荣。
明清之际,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商业进展显现了新特点。
但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下,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阻碍,也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没有跟上世界大潮流,中国经济逐步落后。
2.古代经济进展的一样缘故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进展的缘故虽不尽相同,但从整体上探析古代经济进展的共性因素,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政策的因素。
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进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
二是科技的推动。
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难;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体会的著作能够指导人们直截了当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高考历史大题解题思路及方法

高考历史大题解题思路及方法高考历史大题解题思路及方法高考历史大题解题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巧,尤其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来看,大题所占比重之高不容忽视。
下面针对历史大题的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作出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够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解题思路1.了解题目考点,结合历史知识自行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做选择题的基本思路:先认真阅读题目,导出题目的考点,然后根据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自行推理出正确的答案。
例如,下列一道题:下列哪一个国家在16世纪初成为一支重要的殖民主义国家?A.荷兰B.西班牙C.法国D.英国这题的考点明显是欧洲各国在16世纪初的殖民活动,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历史知识知道,16世纪初西班牙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2.排除法在一些比较琐碎或者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上,可以使用排除法。
先把自己完全不知道的候选项剔除,然后对比剩下的候选项,找到正确答案。
例如,下面一道题:下列哪个人提出“知行合一,以德治国”这一思想?A.朱熹B.李时中C.王阳明D.郑成功我们其实不一定对此知道有关原理。
但我们需要知道,“知行合一,以德治国”思想是封建社会中儒家的准则。
因此我们可以先把D选项剔除,因为郑成功虽然也是文化人,但不是儒家。
接着再根据知非王阳明,最后得到正确答案C选项。
3.特别注意捉弄人的选项有时候题目会采用巧妙设计的选项来迷惑考生。
如下面的这道题:中国古代孝道的先驱者是:A.孔子B.仲尼C.颜回D.颜阖四个选项都和孔子有关,其中A、B为孔子统称,C选项颜回也系孔子的门徒,但正确答案却是D选项,颜阖。
所以考生做选择题的时候也需要保持警惕。
二、分析题解题思路1.先认真剖析题目要不同辨析题,建议先看清楚题目的意思,准确理解试题内涵,切不可以将自己的想法附加上去。
例如:1927年起义后,中共中国军事化的路线基本确立,但如何实践军事化路线,中共的领导层曾经有两种互相对立的看法,分别是林伯渠和……其他的杨虎团。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总结历史大题模板必备术语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总结历史大题模板必备术语
高中历史答题套路是什幺?小编整理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技巧,尤其是万能答题模板,可以很快地将同学们铸造成一个高中历史的答题高手。
1历史分析“公式”答题模式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
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
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历史特点类考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高考历史复习:历史特点类考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高考历史特点类考题是历史学科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
这类题型的设计通常会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提炼出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本篇将对高考历史特点类考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进行分析,并列举真题及解析。
类型及解题思路1.背景分析题这类题目通常要求考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解题时,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
【例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面临严峻的形势,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当时最紧迫的任务。
为此,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合理调整城乡关系,调整税收政策,改革财政体制等。
这些措施为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形势与政策的关系,并说明中央政府采取的措施对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形势与政策。
中央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城乡关系、调整税收政策以及改革财政体制等,这些措施为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过程分析题这类题目通常要求考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包括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等。
解题时,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材料,了解事件的详细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对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例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理解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在此时期中,各种自然观相继涌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两种对立且互补的观点: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自然观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自然观。
近代科学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具有确定性和秩序性的,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认识和改造;而传统自然观则认为自然界是具有神秘性和不可认识性的,人类只能被动地接受自然的支配。
高考历史大纲题型的类型及解题技巧介绍

高考历史大纲题型的类型及解题技巧介绍六种题型一1.叙述型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
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
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说明型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
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
这种题型的要求一般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
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
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中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基本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