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中的菊花意象
唐元稹菊花赏析

唐元稹菊花赏析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秋丛:指丛丛秋菊。
舍(shè):居住的房子。
陶家:陶渊明的家。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遍绕:环绕一遍。
篱(lí):篱笆。
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尽:完。
更(gèng):再。
翻译: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
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大全

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大全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大全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
诗句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11、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明唐寅《菊花》2、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3、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4、年年孤负黄花约。
——黄机《忆秦娥秋萧索》5、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
——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6、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
——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7、芙蓉金菊斗馨香。
——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8、犹喜闰前霜未下,菊边依旧舞身轻。
——司空图《白菊三首》9、黄菊开时伤聚散。
——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10、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12、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13二、斗万花样巧,深染蜂黄。
——吴文英《惜黄花慢菊》14三、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杜甫《宿赞公房》15、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16、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21、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2、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3、芙蓉金菊斗馨香。
天气欲重阳。
——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4、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曹雪芹《残菊》5、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
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袁崧《菊》6、东篱黄菊。
细捻香枝人事熟。
少缓芳尊。
且醉侬家麹米春。
——陈三聘《减字木兰花》7、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
今来不复饮,每见恒咨嗟。
伫立摘满手,行行把归家。
此时无与语,弃置奈悲何。
陶渊明与中国古典文学之菊花意象的文化建构

昭帝 、 陆云 、 钟会 、 左思 、 左芬、 潘岳、 苏彦 、 傅玄 、 张 协、 嵇含 、 孙楚 、 卢谌 、 庾 阐、 许询 、 王 殉等 人 的诗
赋, 不 过他们 都 只有一 次 写到菊 花 。 由此 可见 , 陶
第3 5卷 第 6期
2 01 4年 1 1月
井 冈 山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J i n g g a n g s h a n Un i v e r s i t y( So c i a l Sc i e n c e s )
的关 系无 疑是 大有 帮助 的 。对 了解 中国古 典文 学 史 之 菊花意象 也多 有裨 益 。 笔 者 以为 ,陶渊 明与菊花 之关 系不 仅仅 是一
为一 个独 特意 象进 入文 学家视 野 。
在某 种意 义上说 , “ 菊”作 为 文学意 象受 到关
注 乃 导源 于屈 原 . 甚 至可 以说 陶渊 明本 人 对 “ 菊”
意象 的选 择都 与对 屈原 的接 受有 关 。屈原 作 品 中 有 三处 写到 菊花 。其一 , 《 楚辞・ 离骚 》 : “ 老 冉冉 其
个 有趣 的文 学现象 ,其 中隐含 着 丰富而 复杂 的文
化信息。 换 句话说 , 中国古典 文学 之菊花 意象 的形 成, 存 在一个 以陶渊 明为媒介 的建 构过程 。为此 ,
将 至兮 , 恐修 名 之不立 。朝 饮木 兰之 坠露 兮 , 夕 餐
秋 菊 之落英 。 ” H J ( 眦 感 慨 老之将 至 , 食 菊延 年 。其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7 - 1 6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酒鸟菊意境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酒、菊、鸟的意象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他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42岁至病故。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本文就试图通过对诗歌中三个特色意象,酒、菊和鸟的分析,来发掘出他诗歌中所包含的隐逸情怀。
酒中有真味饮酒在魏晋颇成风尚。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总结了魏晋名士饮酒的原因:“一是饮酒可以达到物我两泯的自然境界,是求得一种超越境界的实践。
陶诗言‘酒中有真味’,饮酒是达到认真,达到欢乐境界的手段。
二是魏晋人借饮酒来逃避现实,保全生命。
把酒变成享乐的工具,尽情纵欲。
”①酒更是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意象,不仅题为饮酒的有二十首,还有如《读<山海经>》之类的述仙之作里有“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
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其五)的诗句,在《杂诗》之类的抒愤之作中有“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难再来,一日难再晨”的及时行乐的思想,在《拟挽歌辞》中甚至亦有“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的歌咏。
但是综观魏晋诗歌及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言酒者甚多,言醉者则无几,甚至的诗歌中也很少找得到更多如“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饮酒》其二十)这样直言其醉的诗句。
菊花十首有名的诗

相关菊花著名古诗赏析(四篇)第一篇《饮酒·其五》陶渊明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这首诗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
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有超脱世俗的隐居生活,对隐居之乐怡然自得的心情。
诗的后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尘世的虚静忘世态。
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
最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这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身处闹市也自有一片宁静。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道路,透露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君”即陶渊明,既然居住在“人境”,却为何说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原来,“君”既然做到“心远”,“地自偏”了,“君”的精神世界,自然就恬淡宁谧,就不会受车马喧闹的困扰。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客人看环境的幽僻,显示出主人脱俗的境界;虚写则表明了自己美好的情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东篱下”,泛指地点,但也含有“采菊在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偶然和无意中的情与景之“遇”的意思。
【诗歌】中 国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

【诗歌】中国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常常借助各种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意象,就像是诗歌中的密码,一旦我们理解了它们,就能更好地领略诗歌的韵味和魅力。
月亮,这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极为常见的一个意象。
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月亮寄托着思乡之情。
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简单单的十个字,把游子在异乡看到明月时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人们远离家乡,看到那一轮高悬的明月,就仿佛看到了远方的亲人,心中的离愁别绪便油然而生。
柳树也是经常出现的意象之一。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蕴含着挽留之意。
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绘了雨后清新的柳色,烘托出送别时的不舍之情。
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以杨柳为背景,渲染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表达了离别的愁苦。
梅花在古代诗歌中往往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
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展现了梅花在严寒中独自绽放的坚韧和不屈。
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使梅花凋零化作尘土,但其香气依旧,表达了诗人对梅花高尚品格的赞美,也借梅花自喻,表明自己坚贞不渝的志向。
菊花通常代表着隐逸、高洁的精神。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诗人在东篱下悠然采菊的情景,表现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世俗的超脱。
而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以黄花喻人,写出了自己的憔悴和哀愁。
鸿雁这一意象常常传递着游子的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
张若虚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借鸿雁无法传递书信,抒发了相思之苦。
杜甫的“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通过描写孤雁的孤独和对群体的思念,隐喻了诗人自己漂泊无依的身世。
流水在诗歌中常常寓意着时光的流逝、人生的无常。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无尽的哀愁比作滚滚东流的江水,形象地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
《菊》全诗翻译赏析

《菊》全诗翻译赏析《菊》全诗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菊》全诗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诗文解释】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
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
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解释】①融融:光润的样子。
②冶冶:艳丽的样子。
③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
④罗含:(公元293年一公元369年)字君长,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未阳市)人。
博学能文,不慕荣利,编苇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
被江夏太守谢尚赞为“湘中之琳琅”。
桓温称之为“江左之秀”。
官至散骑廷尉。
年老辞官归里,比及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
⑤禁:禁受,承当。
⑥重露:指寒凉的秋露。
⑦怯:胆怯、担心。
⑧残:一作“斜”。
⑨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泛:指以菊花浸酒。
⑩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升:摆进。
【创作背景】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李商隐通过吏部考试,释褐授官,做秘书省校书郎,但他在秘书省仅仅几月就被调到地方,担任宏农县尉(今河南省灵宝县)。
到任不久,又遭受一次打击,因为他把狱中死囚改判活罪,触犯了观察使孙简,被罢官,正碰上姚合代孙简任观察使,又要他还任。
李商隐和姚合关系不错,但他内心深处对自己屈居县尉一事,始终不快,不甘久居,一心想入朝任职。
开成五年,他的岳父王茂元入朝为官,他便告假携眷到长安居住,以求汲引。
此年九月四日,为谋求新的出路.他又辞去宏农县尉。
古诗中菊花意象的含义

菊花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菊花,没有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它傲霜抗寒、高洁幽雅,引动了诗人的情思,激活了诗人的心智,促使他们写下了一曲曲借菊传情、托菊言志的颂歌。
菊花进入文学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楚国大诗人屈原的名作《离骚》中就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
虽然此诗中菊花还是点缀物,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咏菊诗,但却成为后世浩如烟海的咏菊诗词的滥觞。
魏晋时期,咏物文学达到了一个高度繁荣的阶段,纯粹的咏菊韵文也开始出现了,如成公绥的《菊颂》、郭璞的《菊赞》、袁山松的《咏菊》等作品,或描写外形、或赞叹妙用、或颂扬品质,都是对菊花的集中表现。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饮酒》等诗中对菊花的吟咏,更是在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唐宋时期是咏菊诗词创作的高峰,几乎所有著名诗人、词人都曾创作过吟咏菊花的作品,表现特点也大多由重外形描写而转趋于重内涵发掘,使菊花的历史文化意蕴得到逐步定形、强化。
元明清时期直至当代,咏菊诗词创作一直保持了较为旺盛的局面,在沿承传统咏菊主题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较有新意的作品。
综观中国历代的咏菊诗词,思想内容丰富,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有的着重描写菊花雅致的姿容、颜色;有的则着重表现菊花独有的内在气韵。
有的直抒胸臆,述说作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有的则采取比兴寄托的表现方式,通过菊花,以隐曲幽微的笔触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愫。
菊花被历代文人所咏叹,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篇,而菊花意象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一、隐者的超然洒脱古代的诗人大多怀有报国安邦的雄心壮志,但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
许多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于是菊花也便具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这一类的诗歌数量很多,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在这首诗中,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陶渊明诗歌中的菊花意象
摘要:陶渊明出身于破落的仕宦家庭,自小接受儒家和道家思潮的影响,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志趣。
他远离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其诗中反复出现的菊花意象,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共同寄托着诗人的淡泊情怀,留下了永远的心灵感动。
关键词:陶渊明;菊花;隐居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13-01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
他出身于破落的仕宦家庭,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他的淡泊、飘逸、洒脱的个性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构建了他高尚的品德,同时,广博的藏书各塔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
而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
桓玄同流。
后来又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但是官场上的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
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接着就辞职隐居,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他有太多的无奈与感慨。
也就是这十三年让他对官场彻底的绝望,从而引发他“采菊东篱下,悠然先南山”的生活向往。
屡次出仕失意的陶渊明对现实感到彻底的失望,拒绝了荣华富贵,“久在樊笼里,福德反自然”,隐居后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但看生死如花开花落,只求“托体同山阿”。
在这一时期,陶诗中反复出现的菊花意象,成为他的心灵寄托和精神安慰。
《九日闲居》写到:“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
《读山海经》其四:“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写出作为长寿花的菊花延年、建益身心的功效;《和郭主簿》其二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则将菊花俊秀、坚贞、清雅的姿态与凌霜傲放的品质表现的淋漓尽致;而《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唱,诗人远离世俗、卓然傲立的品性在采菊见山的悠然中显现无疑。
菊花,作为有德君子洁身自好的象征,见于我国典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从《礼记》载:“季秋之月,菊有黄花”,到屈原《离
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再到范至能《菊谱》里:“山林好事者,或以菊花比君子,其说以为岁华委婉,草木变衰仍独灼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这位凌霜盛开、飘逸俊秀的花中仙子,饱含着文人墨客对高尚品德、坚贞节操的赞颂与向往。
品性卓绝的陶渊明,高风亮节的菊花,经历历史长河的洗濯与积淀,已经完美的叠合到一起,彼此不可分割。
陶后有大量诗歌吟唱菊花以及菊花代表的陶渊明。
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以屋庐周围菊丛环绕酷似陶家而自豪;郑板桥“想因会得陶明性,灿烂黄花开一墩”更是直抒胸臆,将陶渊明与菊花的品性想融合,引起无数文人雅士的共鸣。
若提菊花诗,除了陶渊明,曹雪芹千秋杰作《红楼梦》也堪称一绝。
薛宝钗“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新奇豪放;史湘云“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凄切孤寂;贾探春“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深沉生动,而潇湘才女黛玉一首《咏菊》力压群英“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豪端蕴秀临霜与,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千古高风,说的已不仅仅是菊花,而且也已包含了安苦守节、傲视离俗的陶渊明。
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也许最适合形容陶渊明,然而他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
无法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对现实有太多的无奈和失望,他由尝试到失望、绝望,唯有独善其身的无奈之举。
《归去来兮辞》中“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含着他重归田园的喜悦,表明他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予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的生活就是这样,他不愿与世俗纷争,不愿看到黑暗的现实,清点了自己的生活,于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远离官场,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但他隐居绝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隐居的过程中找寻心灵的安慰。
而陶诗中的菊花,也已不是简单的菊花,更是他的心,他的志,他的梦,他的情,他的理想。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荒野舞秋风。
”宋朝朱淑贞德这首《菊花》,说的既是菊花,字里行间处处说的也是陶渊明,在悠然中见豁达的陶渊明,以种菊为乐、以南山为友、用勤劳的双手向大地播撒希望的种子的陶渊明,让后人感于他正如萧瑟秋风中傲然盛开的菊花,时时刻刻与君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