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景阳冈》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景阳冈》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并熟练朗读课文《景阳冈》,掌握关键词语词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景的魅力,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景阳冈》课文的理解和朗读。
2.关键词汇的识记和掌握。
三、教学难点1.课文中较生僻或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的理解。
2.通过语音语调准确表达课文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课本、教案、黑板、彩色粉笔等。
2.学生:课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讲解“景”字的基本意思。
•带领学生联想“阳”字在生活中的表现。
•以“景”、“阳”字为线索,让学生猜测课文内容。
2. 学习课文(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解释课文中生僻词,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寓意,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深度。
4. 全班讨论(10分钟)•汇总小组讨论的结果,引导全班一起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
•解释课文背后的意义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5. 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学习重点和难点,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并要求写一份感想文章,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感受。
七、课堂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认识更多自然美景,并分享给同学。
八、板书设计•标题:《景阳冈》•关键词:景、阳•重点:理解课文、朗读课文九、教学反思•教师可结合学生表现进行教学反思,找出教学中不足之处,并提前调整教学方案。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在感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将课堂学习的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
实验学校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第二课时教案

实验学校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第
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和事物场景。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3.能够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描述自己喜欢的事物或人物。
二、教学重点
1.文章中人物形象和事物场景的理解。
2.文章主要内容的表达。
三、教学难点
1.学生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
四、教学准备
1.教材《语文园地二》第二课时。
2.黑板、粉笔、教案。
五、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老师播放一段视频或音频,让学生感受到温暖的友情。
2.新课讲解:(10分钟)
–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
–逐段解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文章所描述的内容。
3.讨论与练习:(20分钟)
–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准备简短的口头描述。
–学生们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练习。
4.展示与总结:(10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书面表达作业,相互评价。
–老师进行总结,强调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语文园地二》课后练习,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课文内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练习,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书面表达仍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园地二》第二课时的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识记故事故事《贾宝玉与林黛玉》中的重要内容。
2.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
3.通过多次朗读,学生能够提高朗读的音调和节奏感。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信地在课堂上进行自主表演。
2.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在课文中进行理解和思考。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
情感目标1.通过展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体会爱情的美好与复杂。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学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能够理解故事《贾宝玉与林黛玉》中的情节,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
2.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有节奏地进行朗读。
教学难点1.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增强学生对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感认知。
2.在朗读中让学生能够把握好音调和节奏,做到情感真切。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分析笔记和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课文的朗读稿,并熟悉故事情节。
3.课堂准备录音设备和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热情。
2. 学习•讲解《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自主阅读或朗读,教师点评。
3. 拓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讨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感世界。
第二课时1. 复习•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2. 表演•学生自由分组表演《贾宝玉与林黛玉》中的片段,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3.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对《贾宝玉与林黛玉》进行深入理解,提高朗读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下节课将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三篇

【导语】学⽣是数学学习的主⼈,是数学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 ⼀、学情分析: 《质数和合数》这⼀课内容⽐较抽象,很难结合⽣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理解起来有⼀定的难度。
另外,到本节课为⽌,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容易混淆,如学⽣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辨析这些概念。
⼆、教学⽬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分析问题的能⼒和应⽤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步完善学⽣对⾃然数的分类⽅法的掌握,培养学⽣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能运⽤⼀定的⽅法,从不同的⾓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四、教学过程: (⼀)导⼊新课。
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你发现了什么? (学⽣可能回答:1只有1个因数,其余的数都有2个以上因数;2,3,5,7,11,13,17,19这些数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本⾝;……)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的话描述1~20各数因数的特点,通过观察学⽣虽然没有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但对这些数已经有了⾃⼰的分类与认识,为之后的分类与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
] (⼆)新授 探究⼀:认识质数和合数 师:请同学们按照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分类。
(学⽣可能回答:将1,2,3,5,7,11,13,17,19分为⼀类,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本⾝,其余的数分为⼀类;将1,4,9,16分为⼀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奇数个,其余的分为⼀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偶数个;……) 师:同学们都说得⾮常好,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请你按照它的⽅法分⼀分。
人教版PEP五年级英语下册第二单元《My favourite season》教案

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教案一、Teaching Contest:本课时教学重点是人教版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My favourite season》第四课时Let's talk的教学部分。
二、Teaching Objectives:1.Knowledge and Ability:能够在图片和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对话大意;能够按照正确的语音、语调及意群朗读对话,并能进行角色表演;能够在情景中运用句型Why?Because I …询问并回答喜欢某个季节的理由。
2.Process and Methods:利用中国古诗和图片呈现Let's talk中的内容;通过Free talk、Pair work、Role-play等形式操练本节课重点句型;最后通过观看四季相关的视频,感知四季之美。
3.Emotion、Attitude and Value:本课通过讨论季节,让学生感受生活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三、Important & difficult points:1.重点:能够在情景中运用句型Why?Because I …询问并回答喜欢某个季节的理由。
2.难点:熟练掌握重点句型,并能够分角色表演或重新编排情景对话。
四、Teaching methods:Free talk、Pair work、Role-play等五、Teaching aids:关于四季季节的图片、诗句、音频和视频六、Teaching procedures:Step 1 Warm up1.--Good morning, class!Today, we'll learn 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Before the class,let's sing a song about season,OK?--OK...(Teacher&Students sing together.)--Wow,you are so great! Clap hands for yourself.2.Next Let's do a revision.--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Spring/Summer/...--Good job? And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I like summer best.--I like summer, too.Step 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1.Presentation:T:As we know, there are many poems about seasons in China. For example,《春晓》、《春夜喜雨》、《绝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习作:写读后感》的基本内容;2.掌握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感悟和体会,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2.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和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文学作品,增强审美情感;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倡导团队合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和掌握《习作:写读后感》的基本内容;2.掌握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体会。
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表达深刻的读后感;2.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准确表达思想情感。
三、教学准备1.《习作:写读后感》教材内容复印件;2.课堂展示用的PPT;3.学生阅读《习作:写读后感》的个人读后感;4.书法毛笔、纸张等写作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简要介绍《习作:写读后感》的内容梗概,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
第二步:讲解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5分钟)详细讲解写读后感的写作要求,包括感悟内容、结构安排和表达技巧等,示范给学生一个范例。
第三步: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对《习作:写读后感》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并相互启发。
第四步:个人写作(15分钟)让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撰写自己的读后感,鼓励他们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
第五步:展示与分享(15分钟)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读后感,进行班级分享和讨论,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写作表达水平。
第六步:总结与评价(5分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强调写读后感对提升写作能力和文学修养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对《习作:写读后感》的个人读后感,要求150字以上,突出表达思想感情。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多以文字表达为主,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表达能力,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并感悟文学作品的内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优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优质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阅读故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写读后感的习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学作品内容。
二、教学准备
1.备好习作写作讲解的范文。
2.确保学生已经读过相关故事或文章。
3.准备展示板或电子设备,用于展示范文和教学素材。
三、教学流程
1.导入
–给学生简要介绍写读后感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写读后感。
2.阅读故事
–让学生阅读相关故事或文章,确保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3.范文分析
–展示习作范文,逐段分析范文的结构、语言表达和观点。
4.写作讲解
–讲解写读后感的写作步骤和技巧,包括感想提炼、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
5.写作实践
–让学生根据所读故事或文章内容,开展写读后感的实践活动。
老师可给予指导和建议。
6.讨论分享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习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7.总结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反思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提升写读后感的习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外研版三起)五年级英语下册Module2《Grandparents》Unit2教案

(外研版三起)五年级英语下册Module 2《Grandparents》Unit 2 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外研版三起》五年级英语下册Module 2《Grandparents》的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介绍家庭成员,特别是祖父母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学会描述祖父母的特征和活动;以及通过阅读和听力练习加深对家庭关系的理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与祖父母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如“grandfather”, “grandmother”, “take care of”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敬和关爱长辈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1. 正确使用描述祖父母特征和活动的词汇。
2. 理解并运用与家庭成员相关的复杂句型。
3. 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特别是在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时。
教具学具准备1. 教材:《外研版三起》五年级英语下册。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播放音频。
3. 家庭照片:用于辅助教学和活动。
4. 学生手册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庭照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祖父母。
2. 新授:介绍新词汇和表达方式,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练习: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4. 巩固:通过听力练习和阅读理解,加深学生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理解。
板书设计1. 中心:课程《Grandparents》。
2. 左侧:列出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右侧:展示主要句型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图。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中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2. 口头作业:回家后向家人用英语介绍自己的祖父母。
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情况。
2. 教学难点是否得到有效突破。
3.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以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详细设计1. 导入环节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家庭的照片,包括祖父母的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限时作业
教后反思:
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并感悟、体验这一过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与个人独立思考、全班集体学习有机结合。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问题在交流中得到解决。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这一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能让学生通过多样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3、重视操作,发挥直观教学的作用。
4、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磁窑镇宁阳六中数学教师电子备课
任课教师:刘燕学科:数学第〔二〕单元
课题:分数的意义
总(8)课时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老师
刘燕
教学目标
1、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谈话: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让学生谈谈想到什么?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两人分得的不一样多?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单位一的问题。
(2)继续模拟真实情景。
我们班级开展向雷锋学习读书活动,小明每天读了这本书的总数1/8,小华每天读了这本书总数的1/9,他们谁先读完呢?
2、自主练习10
开展游戏活动,完成表格,再用分数表示胜的次数和负的次数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磁窑镇宁阳六中数学教师电子备课
任课教师:刘燕学科:数学第〔二〕单元
课题:分数的意义练习
总(9)课时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型
练习课
主备老师
刘燕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正确解决自主练习中的有关分数描述的生活中的事情。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在学习1/5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两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个同学呢?
(二)深入探究
出示情境图2“航模放飞”
谈话:同学们,航模要放飞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你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时梳理。
如: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举例:学生举例还可以把哪些量看作单位“1”?并区分单位“1”与自然数1的不同。
结合操作过程,讨论、交流、总结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六)看书质疑。
学生阅读67—69页,质疑问难。教师巡视,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四、限时作业,深化理解。
二、预习成果展示。
三、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解决问题一:
谈话: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怎么求?
学生列出算式:1÷3=
谈话: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所以列式为1÷3。
谈话:1÷3得多少?
学生可能用循环小数表示或保留两位小数。还有可能说得三分之一。
(3)学生试做,交流。
4、自主练习7,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1)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实物折一折,比一比。
(2)观察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你能发现什么?
三、综合练习张扬个性
1、自主练习9
(1)模拟真实情境“发奖品”,班级开展了口算比赛的活动,老师要把第一盒彩笔的1/4奖给小华,把第二盒彩笔的1/4奖给小明,学生把奖到的彩笔给同学们看。
磁窑镇宁阳六中数学教师电子备课
任课教师:刘燕学科:数学第〔二〕单元
课题:分数与除法
总(9)课时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老师
刘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谈话:可以,不过保留两位小数不够准确,算式的结果一般不用循环小数表示。用1/3表示,是怎样想的?谁能说一说。下面我们用手中的纸条表示1米来研究一下。
学生操作后交流。
谈话:两数相除,除不尽时,商可以用分数表示,1÷3就等于1/3。
2、解决问题二: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列出算式:2÷9=
学生可能得出2/9,
出示情境图1“船模试航”。
教师谈话: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
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5只航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有5只船模的题卡分一分,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引领:把5只船模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1份占这个整体的1/5。
1÷3=1/3 2÷9=2/9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
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
教学准备
教学情境图和课件、线段图。
预习设计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于分数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举例说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联系实际说出分数表示的意义。
谈话:对于分数还想了解的知识,进而导入拨。
(一)初步感知。
3、自主练习11
判断哪根纸条长?你是怎样判断的?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说一个分数,并说出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结合学生的讨论回答,明确分数的意义,以及这个分数背后的一些信息。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练习
分母、分子、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通过摆模型得到第一问题的结论:把4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2。
课件演示将4架飞机平均分的过程,并板书结论。
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答案;再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全班交流时,适时点拨:“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占总数的1/3呢?”。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在联系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教学准备
课件
预习设计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通过回忆梳理旧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分数?”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分母、分子、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认识及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并能较熟练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经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和带有方格的纸条
预习设计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在寒假中,小红和小明自己动手制作了些日常用品,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本14页的情境图,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①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
②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谈话:同学们提的问题比较准确,下面我们分别来解决这些问题。
由旧知引入,既为新知的学习铺路搭桥,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1张长方形纸片、8根小棒、长1米的绳子),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得到不同的分数。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一个物体一个整体分数单位)
二、基本练习适时拓展
1、自主练习4
(1)出示红、黄、绿不同颜色的铅笔。
教师提出问题:红色的铅笔占铅笔总数的几分之几?你是怎么样知道的?
看到这些铅笔,你还想到了哪些分数?
(2)观察第二幅图,你又能想到哪些分数?
让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说一说得到的分数是怎么得到的。
2、自主练习5
一个物体一个整体分数单位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说一个分数,并说出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限时作业
教后反思:
本节练习课,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方向。积极创新,改变过去按部就班的练习,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组教材,重视小组合作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结精神;追求实效,精讲多练,让学生动口动笔;课内“增效”,课外“减负”。通过不同形式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理解分数的意义,而且根据分数,联想到其他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