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手法类概括

合集下载

知识丨小说情节的手法

知识丨小说情节的手法

知识丨小说情节的手法一、什么是情节手法“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是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一)情节叙述手法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类别特点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

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2.叙述方式类别释义特点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

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1)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类别释义特点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小说赏析情节手法

小说赏析情节手法

小说赏析情节手法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人物或事件。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不让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

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②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看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

而伏笔,一般来说,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

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③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④从着墨多少上看,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林黛玉进贾府》中在贾宝玉正式出场之前,王夫人的话:“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在情节手法上属于铺垫。

[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冷暖岛事王福日时至三月,天气乍暖还寒。

这天阳光很好。

老顺财沿着山坡上满是雪水的泥泞小路,一呲一滑地赶向山坡下已废弃的打谷场。

他的许多老伙计已经等在那里——六冠叔、张大炮、凤举……他们散落的这个小岛上,能聚起来的老人也就这十几个了。

只要天气好,这十几个人都要聚在一起,在打谷场上拢一堆火,吊起大茶壶,一群老人摆桌放凳,边喝茶边打牌,时间就在丝丝啦啦的水沸声中悄然过去了。

但这天的气氛有些压抑,昨天就说身体不舒服提早回家的有田叔,快到中午了还没有来。

“我们去看看吧!”老顺财说。

众人互相搀扶着往有田叔家去,没走出几步,就听见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老顺财心里一紧,这不年不节的,鞭炮声在这个岛上只有两个意义——一是喜,一是丧。

若有喜事,早该筹划了,大家应该有耳闻,若不是,那只能是……老顺财脚下一踉跄,“有田叔!”几位老人面色骤然紧张,脚步也快了起来。

快到有田叔家的时候,一个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隐约递进了老顺财的耳朵,空气中飘荡着浓重的火药味道,老顺财觉得一颗心就卡在嗓子口,他想喊,但与泥泞抗争的双腿已经耗尽了他的体力,他不得不张大嘴,用直窜进肺管的寒风把这股情绪压下去。

小说情节概括

小说情节概括

-14-
参考答案 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 价值;战事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 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第①段提到会明是 三十三连一个伙夫和三十三连十年前的辉煌战绩,显然战争可使他 重温荣耀,获得价值;第③段补叙去年六月鄂西战役的惨状,借以表 达他不想把战争拖到六月的想法;第④段说“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 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这也是会明的想法。
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他变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
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
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大学生笑了,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第二个人跑来了。
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
闲人聚集得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地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
“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核心动考手点 ,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
-17-
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
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
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
问题: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 分)
核心考点
学生答案: 1.会明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审题) 2.一战成名,获取功名利禄。(无中生有) 3.会明是三十三连旗帜,他要把军旗插到堡上去 (深层含义)
(参考: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 兵的价值。) 4.战争给他带来光荣,使他获得尊严。(表述不准) 5.6月天气太热,不利于作战。(表述不准) (参考:战事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 6.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盼望和平早点来。(?) (参考: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小说的情节手法

小说的情节手法

作用:明线 ——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1)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 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 (2)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
(3)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注:1、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联接的 。如鲁迅小说《药》中“华家故事”和“夏家故事”的联接 点就是“药”。 2、 寻找线索应重点关注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词
“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
“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 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一般答题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明确指出使用了哪种手法。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指出使用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做陪衬和烘托,为
主要情节酝酿气势。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 后,下面主要内容马上就紧承前一段文字而来,且是上一段 文字刻意强调的。
4.伏笔 伏笔指的是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 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帮助文章实现结构严谨、 情节发展合理的表达效果。使读者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
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
5.照应 照应是针对情节间的伏笔说的,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 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6.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
相互比较而形成对比情节。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 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7.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
( 二)情节结构手法
1 、 线索 小说线索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某个物,也可以是作者的 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 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明线是指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

小说情节------之情节概括梳理题

小说情节------之情节概括梳理题

[典例1]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 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 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 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 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 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 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 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 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 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 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 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情节概括题“4 妙招”(记忆)
品手法 分类
线索
——线索设置: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

热点素材:情节设置解读高考小说考点突破-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热点素材实用写作技巧

热点素材:情节设置解读高考小说考点突破-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热点素材实用写作技巧

热点素材:情节设置解读高考小说考点突破01【考情分析】在20162022七年高考小说阅读的考查中,直接涉及情节设置的有两次。

对于小说重要的要素,变身提问的情况比较多,属于基础考点延伸设题,要灵活运用。

02【考点归纳】1.分析文章情节设置的特点。

2.分析某段情节安排的作用。

3.分析以……为中心布局谋篇的好处03【考点突破】一、概括梳理故事情节1.按照情节的基本结构梳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线索来梳理。

3.按照场面(人物活动的场所)来梳理。

4.按照细节描写来梳理。

二、设置情节(结构)手法(1)设置悬念。

有时候是全篇一个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有的时候是悬念迭出,制造紧张的气氛。

(2)埋下伏笔。

(3)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4)延迟: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

(5)独白式: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

(6)留白式:叙述的恰到好处,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7)抑扬式: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造成鲜明对比,形成波澜起伏的情节,更突出主题。

(8)误会法:制造误会,结尾解开误会。

有设置悬念的作用。

(9)巧合法:“巧”字是关键,“合”是基本要求,要“合”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

(10)小段叙写:文笔简洁,节奏发展快,强化了紧张程度。

(11)双线结构:小说中双线结构有两种:明暗线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并列双线。

明线指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可以是时间、地点或者文章中贯穿前后的物品、人物等。

暗线指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作用:①暗线为明线的展开提供背景。

②明暗线可以串连起历史和现实,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凸显主题。

③双线交织相互补充,相互映衬,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完整版)小说答题模式及技巧

(完整版)小说答题模式及技巧

(完整版)小说答题模式及技巧小说的答题技巧及模式一.情节梳理概括类:1.概括梳理情节题: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过程,概括情节就是将人物的活动过程概括出来。

这个过程具体分为:(序幕)——发生——发展————结局——(尾声)如:赞于勒——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2.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答好概括情节题则要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并扣紧人物、开端、结局等要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情况下、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二.人物性格分析概括类:1.概括题:身份定位+人物性格、思想情感示例: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09安徽卷)答:董师傅是一位普通的木匠。

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2.赏析题:要结合人物言行或情节具体分析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

示例:结合文本,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

答:贝格斯太太是一位普通的妇女。

她热爱故土、珍视亲情,如她一直珍藏着母亲送给她的魔盒;她纯朴善良、热情爽直,如她积极帮助“我”走出沮丧、伤心的阴影;她观察敏锐、善解人意,如她善于观察“我”的内心与表情的变化。

3.塑造人物手法题:手法或描写角度+人物思想性格手法: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

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示例:《红楼梦》第五回是怎样描写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答:肖像描写。

通过描写林黛玉的眉毛、眼睛、姿态等,写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时也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

【提醒】人物形象分析技巧1.把人物放到情节中分析2.抓住传神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3.把人物放到侧面描写中分析:其他人物的衬托、景物烘托等。

归纳概括小说情节PPT课件

归纳概括小说情节PPT课件

• 凡是特色的,就是高考关注的!纵观高考小说 命题,均是紧紧围绕“情节”“人物”“环 境”“主题”来命题的,这正是小说阅读的4大特 色。因此,在解答小说阅读题时,如何在读文中有 意识、有技巧地关注这4大命题点至关重要。
• 具体来说应当遵循以下“4步骤”。
第一步:切分层次,厘清情节 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第三步: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 第四步:多方联系,获取主旨
公贝尔蒂”梳理,即采用“人物(贝尔蒂)+情节”的形式。
•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 小说很明显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形式行文
的,所以要先依据这个思路划分段落切分层次,再结合第一步 “人物+情节”的要求,不难得出答案。
情节:
思考角度
开端(①~③段) 发展(④~⑥段) 发展(⑦~⑧段) 高潮(⑨~⑫段) 结局(⑬~段)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步:切分层次,厘清情节
• 层次构思能决定一篇小说是否成功。所以阅读小说 时,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是阅 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阅读小说,要注意小说情节 的曲折跌宕。
• 理清小说情节的主要途径:概括每一自然段段意, 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合并为一个层次,然后切分全 文层次,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梳理。
小说阅读 之
情节概括和手法
•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 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 尾声。
• • 【考纲】 • 文学类文本阅读及其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 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 心理和人文精神。 • 难度级别:分析综合 C •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复习(一)-----情节技法归类一、常见的题型①概述小说的情节;②鉴赏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分析情节安排是否合理题;③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一)概述小说的情节技巧归纳:概括方法一:小标题式概括。

(篇幅较长的小说一般采用)情节的概括,一般是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各部分内容。

(1)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概括,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按人物线索概括可分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2)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

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概括方法二:表述式概括。

(一般较短篇幅或试题中采用)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话进行概括。

特别是对高潮、结局部分概括,考查较为常见。

概括时,一般要求用简洁的完整的句子。

(二)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1)常见情节结构技巧及其作用:1、倒叙:设置悬念,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2、插叙、补叙:丰富小说内容,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人物形象更丰满3、平叙:头绪清楚照应得体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引人入胜5、伏笔: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6、铺垫:蓄势、突显主旨7、照应: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8、欲扬先抑(欲抑先杨):使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出乎意料9、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表现主旨、深化主题10、烘托、渲染: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形象;11、对比、衬托: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突出主题12、情节的突转、误会、巧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13 、线索的设置(明线、暗线、主线、辅线):串联情节、使结构紧凑、情节集中、推动情节发展14、一波三折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15、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2)情节安排技巧答题模板:点出情节技巧+结合文本分析+技巧效果(作用)(三)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2.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

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二、开头情节观察开头与小说其他要素的关系,有的放矢1、题目:扣住题目。

2、人物:开篇人物的特点3、环境:意象、气氛、情调……4、情节:A:交代背景,为情节发展铺垫。

B:交代写作缘由,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C: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D: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引人注意。

E: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F:欲扬先抑。

G:首尾呼应。

5、中心(主题):开门见山,点出(暗示)文章主题。

三、小说的结尾艺术效果:1、简洁干脆,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引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2、画龙点睛,突出主旨3、解除悬念,使情节更曲折内容更丰富4、使人物形象更鲜活生动5、于高潮处戛然而止,耐人寻味6、与上文形成呼应(照应题目)7、出乎读者的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8、虚写、想象、双关、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达情感……1.判断小说的线索:一看内容,二看标题小说的线索安排①以人物为线索。

如鲁迅作品《孔乙己》,以“我”——一个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②以事物为线索,即所谓的“物线法”。

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④以空间、时间或人物心理为线索小说线索安排的作用①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②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小说的明线与暗线①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明线。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②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

小说暗线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2.小说的结构、构思技巧小说叙事的顺序①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的好处是,事件从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②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面,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④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所说的人或事进行简单的补充交代⑤平叙:即平行叙述,指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可谓“花开数朵,各表一枝”,故又叫分叙其他构思①铺垫、悬念、伏笔;②前后对比衬托;③欲扬先抑(先扬后抑);④前后呼应;⑤戛然而止(留白)3.小说情节内容的概括注意时间、地点要分析清楚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根据时间的阶段性划分段落并概括小说的情节注意情节的发展注意小说情节发展的阶段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根据故事的发展概括情节内容注意关键语句尝试寻找能够总括或暗示情节发展(或层次划分)的关键语句注意文章线索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段落层次4.小说情节作用的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分析角度①结构构思(情节发展)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制造波澜,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营造环境氛围,为下文做铺垫,设置线索,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严密,达到高潮,耐人寻味等②揭示主题(内容)说明……的内容,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深化主题等③塑造人物形象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等④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使用……的手法,达到了……的效果细节描写的作用①刻画人物的性格、追求、爱好,衬托人物的心情、心理活动②营造某种氛围,推动情节的发展③深化主题,暗示影射④渲染时代气氛,展示地方特色5.小说的开篇和结局的技巧小巧设悬念、①引起读者的思考说开篇铺垫伏笔、欲扬先抑(先扬后抑)……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点明线索,呼应标题⑤揭示主题小说结局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和行文思路上看,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增添了作品的情趣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合情合理小说结局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药》中华小栓、夏瑜的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中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显了群众(华老栓等人)的愚昧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的死,引发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大团圆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戛然而止的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6.谋篇布局的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效果作用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欲擒故纵,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设置悬念,形成波澜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进行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暗示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设置悬念先不把谜底揭开,从而引出下文使读者产生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急切期待心理伏笔铺垫在文章的前面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做出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