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不同部位提取物对亚硝化反应抑制作用的研究
抑制生物硝化的物质浓度及其它影响因素!至少这两点你没想到!

抑制生物硝化的物质浓度及其它影响因素!至少这两点你没想到!抑制生物硝化的物质浓度及其它影响因素!至少这两点你没想到!一、对硝化细菌生长及对硝化产生影响物质汇总有毒物质对活性污泥的抑制浓度(mg/L)抑制生物硝化的一些有机物抑制硝化的一些重金属和无机物浓度二、其他硝化反应影响因素1、污泥负荷F/M和泥龄SRT生物硝化属低负荷工艺,F/M一般都在0.15 kgBOD/(kgMLVSS·d)以下。
负荷越低,硝化进行得越充分,NH3-N向NO3—-N转化的效率就越高。
有时为了使出水NH3-N非常低,甚至采用F/M为0.05kgBOD/(kgMLVSS·d)的超低负荷。
与低负荷相对应,生物硝化系统的泥龄SRT一般较长,这主要是因为硝化细菌增殖速度较慢,世代期长,如果不保证足够长的SRT,硝化细菌就培养不起来,也就得不到硝化效果。
实际运行中,SRT控制在多少,取决于温度等因素。
但一般情况下,要得到理想的硝化效果,SRT至少应在15d以上。
2、回流比R与水力停留时间T生物硝化系统的回流比一般较传统活性污泥工艺大。
这主要是因为生物硝化系统的活性污泥混合液中已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如果回流比太小,活性污泥在二沉池的停留时间就较长,容易产生反硝化,导致污泥上浮。
生物硝化系统曝气池的水力停留时间Ta一般也较传统活性污泥工艺长,至少应在8h之上。
这主要是因为硝化速率较有机污染物的去除速率低得多,因而需要更长的反应时间。
3、溶解氧DO硝化工艺混合液的DO应控制在2.0 mg/L,一般在2.0~3.0 mg/L 之间。
当DO小于2.0 mg/L时,硝化将受到抑制;当DO小于1.0 mg/L 时,硝化将受到完全抑制并趋于停止。
生物硝化系统需维持高浓度DO,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硝化细菌为专性好氧菌,无氧时即停止生命活动,不像分解有机物的细菌那样,大多数为兼性菌。
其次,硝化细菌的摄氧速率较分解有机物的细菌低得多,如果不保持充足的氧量,硝化细菌将“争夺”不到所需要的氧。
硝化反硝化脱氮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1)

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贾艳萍*贾心倩马姣(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吉林吉林132012)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从宏观环境理论、微环境理论以及微生物学理论三方面阐明了同步硝化反硝化的脱氮机理,并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提出了该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机理;影响因素引言氮、磷等物质排入江河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传统脱氮理论认为,废水中氨氮必须经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过程,才能够达到脱氮目的,这是因为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有很大差异,硝化反应需要有氧气存在的环境,而反硝化则需在厌氧或缺氧环境中进行。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试验对工程实践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传统的生物法脱氮理论作基础,发现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可以在同一操作条件下同一反应器内进行,即同步硝化反硝化(简称SND),它使传统工艺中分离的硝化和反硝化两个过程合并在同一个反应器中,避免了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及硝酸盐再还原成亚硝酸盐这两个多余的反应,从而可节省约25%的氧气和40%以上的有机碳,在反应过程中不需要添加碱度和外加碳源。
与传统工艺相同处理效果情况下减少了20%的反应池体积,需要更低的溶解氧浓度(1.0mg/L左右),无混合液的回流以及反硝化搅拌设施[1,2]。
因此,SND简化了生物脱氮工艺流程,减少了运行成本。
它突破了传统的生物脱氮理论,简化了脱氮反应发生的条件和顺序,强化了生物脱氮过程,使传统的生物脱氮理论发生了质的飞跃。
1 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机理SND的脱氮机理可以从宏观环境理论、微环境理论和微生物学理论三个方面加以解释1.1宏观环境理论一般来说,反应中所需的DO都是通过曝气来供给,不同的曝气装置会导致反应器内DO的分布状态不同。
但是在好氧条件下的活性污泥脱氮系统中,无论哪种曝气装置都无法保证反应器中的DO在废水中分布均匀,例如:在SBR反应器中,曝气并不能保证整个反应器中DO完全处于均匀的混合状态,缺氧区域的存在就为该反应器中成功实现SND提供了可能。
不同氮用量下玉米不同部位生物量、养分含量及饲用品质的比较研究

不同氮用量下玉米不同部位生物量、养分含量及饲用品质的比较研究陈松鹤;徐开未;白燕;解晋;胡斐;王妮;刘明;王文莉;陈远学【摘要】为探讨玉米不同部位生物量和养分含量大小及饲用品质的高低,于2016年在四川农业大学雅安农场进行,以川单42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用量(0,90,180,270,360 kg/hm2,分别记为N0、N1、N2、N3、N4)下玉米不同部位生物量、养分含量及饲用品质.结果表明,总体上,玉米茎、叶和籽粒生物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N2时达最大,相比N0分别增加34.9%,28.0%和107.3%;玉米叶鞘、苞叶和芯的生物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在N4时达最大,相比N0分别增加28.7%,102.1%和69.4%.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秸秆不同部位氮含量,降低了磷、钾含量.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不同部位粗蛋白(CP)含量,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含量(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但当施氮量高于N2或N3时,玉米茎、叶和芯NDF含量有些略微升高,玉米茎、叶、苞叶和芯ADF含量有升高的趋势.同一施氮处理内,在施氮量为90 kg/hm2及以上时,玉米不同部位间生物量大小依次表现为籽粒﹥茎﹥叶﹥芯﹥苞叶﹥叶鞘.综上所述,适量施氮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品质,本研究条件下,玉米施氮量以180 kg/hm2为宜.【期刊名称】《华北农学报》【年(卷),期】2018(033)003【总页数】7页(P189-195)【关键词】玉米;氮用量;生物量;养分吸收;饲用品质【作者】陈松鹤;徐开未;白燕;解晋;胡斐;王妮;刘明;王文莉;陈远学【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43.1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是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3]。
小黄蘑提取物对亚硝化反应的抑制作用

2 0 1 3年 6 月
J u n .2 0 1 3
d o t : 1 0 . 3 9 6 9 6 . i s s n . 1 0 0 8 — 7 5 1 6 . 2 0 1 3 . 0 3 . 0
张 海 民 , 张令 文 , 一 , 计 红 芳 , 杨铭 铎 , 王 丹 丹 , 郭 霞 , 杨 雪 美
为皂 苷 和黄 酮 类 物 质 .
关键 词 : 小黄蘑; 提取物; 亚硝化; 抑制作用
中 图分类号 : T Q 4 6 1
文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编号 : 1 0 0 8 — 7 5 1 6 ( 2 0 1 3 ) 0 3 — 0 0 4 2 — 0 5
I nh i bi t i o n o n n i t r o s a t i o n o f Hy g r o pho r u s l u c o r u m Ka l c h br e x t r a c t s
e x t r a c t a n d wa t e r e x t r a c t wa s o b t a i n e d t h r o u g h d i f f e r e n t p o l a r i t y s o l v e n t e x t r a c t i o n f r o m 5 0 % e t h a n o l e x t r a c t s . I n h i b i t i n g e f f e c t s o f n i t r o s a t i o n o f f o u r k i n d s o f s o l v e n t e x t r a c t we r e s t u d i e d . T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i n t h e r a n g e o f
植物黄酮在抑制亚硝化反应中的应用

mL分3次洗滤一用旋转蒸发仪挥发溶剂定容至25 mL,得黄
酮提取液备用。实验表明:各部位黄酮含量的高低依次为玉米 须提取物>玉米叶提取物>玉米芯提取物>玉米粒提取物,并 且提取物中黄酮含量越高对亚硝胺合成阻断作用和对亚硝酸 盐清除效果越好。 2.2竹叶黄酮 目前竹类资源的研究在国内外十分活跃。研
医药导报2009年6月第28卷第6期
・733・
植物黄酮在抑制亚硝化反应中的应用
张庆乐,吴守林,张丽青,党光耀,唐心强
(泰山医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6)
[摘要】 利用植物有效成分阻断亚硝胺合成是防治癌症的有效途径之一。黄酮类化合物在抑制亚硝化反应中
有着广泛的应用。该文重点探讨黄酮类化合物抑制亚硝化反应的机制,典型植物中黄酮含量变化规律及阻断亚硝胺合 成或清除亚硝酸盐的效果,以期为寻求最佳的抗癌药物提供帮助。 [关键词】黄酮;亚硝酸盐;亚硝胺 [中图分类号]
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5,17(2):213—216. [9] 高志强,江相兰,宋仲容.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评述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l(1):38—43. [10] 张英,丁霄霖.竹叶有效成分和抗活性氧自由蕈效能的研究 [J].竹子研究汇刊,1996,15(3):17—24. [11] 张英,吴晓琴,俞卓裕.竹叶黄酮和内酯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研 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2,22(2):65—69. [12]何春雷,罗学平,李丽霞,等.竹叶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J].四川 农业大学学报,2006,24(4):409—412. [13]许刚。张虹,胡剑.竹叶中黄酮提取方法的研究[J].分析 化学研究简报,2000,28(7):857—859. [14]王亚琴.杜仲叶有效成分的地理学研究(I)[J].广东药学院学 报,2000,16(3):173—176. [15] 吴春,张立惠,孔琪,等.杜仲提取物对亚硝化反应的抑制作 用[J].化学与黏合,2005,27(3):183一185. [16] 朱友春,田世龙,王东晖.比色法测定苦荞中黄酮含量的方法改 进[J].甘肃科技,2003,15(2):13一14. [17] 张怀珠,郭玉蓉,牛黎莉.养麦不同生长期黄酮含量的动态研究 [J].食品工业科技,2006,27(8):71—73. [18]薛长晖,乇佩维,姚晨之.苦养粉提取液对NOf清除作用的体外 实验研究[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2。lO(1):48—49. [19]何川.红薯的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J].西部粮油科技.2003,5 (1):44—46. [20] 张或。吴讳南,陈莉,等.红薯苇叶化学组成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2006,27(3):252—256. [21] 田迪英。杨荣华,王琪,等.红薯不同部位抑制亚硝化反应能力 及总黄酮含量比较[J].食品与发酵工业,20cr7,33(3):8一11. [22] 囝向阳,刘建平,夏季红,等.甘草黄酮提取条件的优化及抑制亚 硝化反应的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 (2):35—37.
广东省生物化学设计实验大赛获奖课题———大集合

(三)第四届获奖项目(2010 年)序号题目一等奖1 鱼鳞纯化虾青素及虾青素抗氧活化性测定(最佳设计奖)2 葛花中两种解酒成分的提取及其解酒机制分析3 地沟油与安全食用油的摩尔法氯离子含量鉴别及方法评价4 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的协同效应375 固定酶法清除大豆制品中胰蛋白酶抑制剂以提高其营养价值(最佳设计奖)6 鲜榨果汁(橙汁)掺假成分初探7 探究油菜籽中原花青素提取的最佳条件及对自由基的清除效果二等奖8 酒精性肝损伤生化诊断新指标——乙醇脱氢酶同工酶电泳的专一性鉴定9 广州各大超市市售番木瓜转基因成分检测10 天然植物紫甘蓝中色素提取及其功能应用初步探究11 探究新型复合保鲜剂对香蕉成熟的影响12 不同pH 下豆腐中钙和菠菜中草酸的拮抗作用13 利用废弃的虾、蟹外壳制备新型环保的改良保鲜膜14 微生物絮凝剂EBU-1 处理废水的实验研究15 不同养殖模式对草鱼肝胰脏中脂肪含量影响的研究16 化妆品与黄瓜超氧化物歧化酶提取及活性比较17 番茄红素对N-二甲基亚硝胺生成阻断作用的探究18 纺织品中甲醛含量的测定19 加碘食盐在烹饪过程中碘损失的测定三等奖20 美洲大蠊活性多肽的提取方法研究和初步鉴定21 海藻酸钠的提取及在果蔬保鲜与工业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探究22 尖顶羊肚菌胞外多糖抗氧化实验研究23 香蕉皮多糖的提取及其抗衰老作用的探究24 提取橙皮苷及合成橙皮苷锌配合物并比较二者清除自由基的能力25 虾壳中提取复合氨基酸及复合氨基酸锌的制备26 一片清心在玉竹——玉竹多糖的提取和抗氧化性研究27 微波法提取南美蟛蜞菊叶的黄酮类物质及影响因素分析28 葡萄皮中花色苷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29 植物木槿叶中令头发柔顺成分及除油污作用的探究30 红葡萄酒中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方法的改进及二氧化硫去除方法探究31 乙酰胆碱酯酶法检测蔬果农药残留探究32 韶关产山楂肉中总黄酮的微波提取及含量的测定3833 鱼腥草中SOD 的提取、纯化和单位酶活力的测定34 探讨在厨房中去除发芽土豆毒素的最佳方法35 CO2 测定法检测不同水果的发酵性能36 茶叶中鞣酸(单宁酸)含量的测定及探究鞣酸对人体铁元素吸收的影响37 火锅汤水中火腿肠亚硝酸盐含量与沸腾时间关系研究38 酶法提高苹果汁中的果糖含量39 热水辅助超声波法提取凤眼莲多糖的工艺研究优胜奖40 龟苓膏粉中落新妇苷浓度检测与质量评定41 正交试验法优化啤酒花中黄酮成分的提取以及提取物生物学活性的研究42 环境条件对活性污泥去磷作用的影响43 从菜籽油脚中提取磷脂及其测定44 火龙果果皮红色素的提取与探究45 超声波辅助提取芒果叶多酚46 花生壳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及抗氧化作用的检验47 油条中铝含量的检测48 雀巢咖啡伴侣植脂末脂肪含量的测定49 红枣干与红枣浓浆的粗多糖含量的测定与比较50 不同产地的茶叶中铁与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51 西瓜皮蜡质的提取及其蜡质成分的检测52 贝壳中柠檬酸钙的简易制备及纯度分析53 提取测定烟草中的烟碱54 不同蛋类胆固醇含量的测定及营养价值的评价55 玉米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的提取56 常见品牌无磷洗衣粉中五氧化二磷含量的测定——钼蓝分光光度法57 超声波提取野菊花总黄酮的工艺研究58 不同洗衣粉中磷含量的分析测定59 从牛奶中分离制备酪蛋白60 水解法降低乌头碱毒性)第二届获奖项目(2008 年)序号题目特等奖1 猪毛中胱氨酸的精制提取和测定一等奖2 室温下放置时间对草鱼肉样新鲜度的影响3 体外模拟法探究不同浓度绿茶对亚硝酸盐清除率的影响4 芦荟多糖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的研究5 金银花茶、夏桑菊凉茶黄酮含量的测定及其抗氧化活性的比较6 两相萃取制备细胞色素C 及辅酶Q 的回收7 蟹壳综合生产法制备壳聚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二等奖328 耐盐藻类的关键酶GPDH 的电泳鉴定9 变废为宝——虾壳废弃物的综合利用10 油炸方便面中丙二醛含量的探讨11 茚三酮快速检测单粒种子生活力的非破坏性方法12 熟地黄多糖的含量测定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13 超声提取一点红花色素苷及其稳定性探究14 几种水果皮提取物对亚硝化反应的抑制作用的研究15 豆角中血细胞凝集素的分离提纯及分子量测定16 壳聚糖的提取与鉴定17 稀酸沉淀法与乙醇洗涤法相结合制备花生浓缩蛋白18 发芽马铃薯毒性物质的初探19 NaCl 盐浓度对人唾液淀粉酶活力的影响三等奖20 糖尿病人专用蜂蜜的品质测定及饮用方式探索(最佳设计奖)21螺旋藻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的提取、纯化的探究及纯度检测(最佳设计奖)22 几种蜂蜜产品中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性的研究23 益母草鲜汁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探究24 芦荟运动保健饮料的研制25 黄芪总黄酮的测定及最佳提取工艺研究26 菠菜色素的提取及薄层色谱和柱色谱27 微波辅助提取紫甘薯色素及其酸碱显色性质28 甘草、金银花有效成分提取方法比较29 碱预处理稻草的酶解糖化30 八角茴香挥发油的提取与定性鉴别31 马铃薯中龙葵素的提取与其解毒方法的探索32 几种品牌纯牛奶营养成分测定和营养价值的比较3333 黄连中盐酸小檗碱的提取、分离和检识34 从水葫芦中制取叶绿素锌钠35 蜘蛛兰制取叶绿素锌钠盐研究36 橙皮中柠檬油的提取37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几种品牌的冬凌草片中冬凌草甲素的含量38 柚子皮果胶的提取39 金银花中总黄酮的微波提取及含量的测定优胜奖40 凉茶中掺西药成分(对乙酰氨基酚)的定性鉴别41 不同植物双加氧酶活性的测定研究42 木瓜蛋白酶提取与性质研究43 SOD 的提取及其与VC 的抗氧化性的比较44 检验用传统法处理后腌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45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与含量的比较46 两种豆芽中提取SOD 的对比研究47 牛奶中常见掺假物的检验48 艾叶挥发油及其制品肥皂对体外螨虫作用的探究49 烟叶蛋白质的提取与测定50 比较西瓜、西红柿、橙子中维生素C 的含量51 几种凉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52 柑橘皮提取果胶53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三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54 大蒜油的不同提取方法比较55 合成洗涤剂的分析(浪奇洗衣粉)56 洗衣粉磷含量的分析57 橙汁饮料中维生素C 的测定58 测定浸泡前后空心菜中草酸的含量59 鸭粪作为饲料的可行性探索研究3460 从柑橘中提取果胶(二)第三届获奖项目(2009 年)序号题目一等奖1 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明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及其保鲜作用的研究2 四季豆中有毒物的提取及初步分析3多酚氧化酶与苹果褐变的关系以及天然抑制剂防褐变方案的探讨(最佳设计奖)4 青瓜与番茄、青椒营养素拮抗的初探5 榴莲内壳提取液抗亚硝化反应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6 粗提取柚子皮或橙皮对泡沫有降解作用的成分7 尿素试纸的制备及应用的初步研究(最佳设计奖)二等奖8 不同品牌酸奶活体乳酸菌LDH 电泳与酸奶质量价值的探究9 混合果汁防褐变因素的初步探究10 大孔吸附树脂法提取槐米中芦丁及其得率的测定11 毛竹中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糖的提取研究12 芹菜黄酮测定方法的改进13 钼蓝比色法探索彩椒颜色与VC 含量的相关性及其实际意义14 快速测定白酒中甲醇含量是否超标15 甘草中甘草酸的测定及最佳提取工艺研究16 从花生壳中提取肌醇六磷酸的方法及其含量检测17 探究提取苦瓜多糖的最适浸提温度18 木瓜蛋白酶粗酶提取以及酶活力研究19 从马尾藻中制取叶绿素铬钠盐的研究35三等奖20 快速全面检测鉴定酱油品质优劣21 龙胆紫褪色光度测定法探究洗洁精对蔬果二次污染22 分光光度法测定仙人掌中总黄酮的含量23 菜肴不同煲煮时间NO2-含量的变化24 从蛋白质底物及酶活性角度研究茶对蛋白质消化的影响25 韶关地区葛根中总黄酮的微波提取工艺研究26 橙皮苷的提取与鉴定27 “新”凯式定氮法测牛奶中有机氮与无机氮28 东莞家具厂工业废水COD 的测定及环境影响情况分析29 皂甙中毒的快速定性分析30 不同品牌火腿肠中亚硝酸钠含量的测定以及不同的测定方法的研究报告31 龙眼壳黄酮的提取32 超声法提取柚皮总黄酮的工艺研究33 黄连中盐酸小檗碱的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案34 大蒜细胞SOD 的提取与分离35 市售啤酒中甲醛含量的测定36 香蕉多酚的提取37 分光光度法测定腌制类肉品中亚硝酸盐含量38 无花果蛋白酶和果胶的综合提取39 柑橘中果胶的提取优胜奖40 微波萃取法提取香茅油的条件优化试验41 电泳法测定中药中的“寒热蛋白”42 从柑橘中提取果胶3643 洗衣粉磷含量的分析44 洗衣粉中聚磷酸盐的含量测定45 检验市面上的蜂蜜是否掺假46 火腿肠淀粉含量的测定47天然和人工牛黄解毒片中胆红素含量、抗氧化性的对比及维生素C 和甘草对胆红素稳定性影响的测定48 金属离子对柔红霉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49 大豆皮在酚类废水中的应用50 探究黄酮类化合物芦丁在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方面的功能51 Vc 药品中维生素C 含量的测定及其抗氧化性影响因素的讨论52 张裕、长城、王朝三种品牌葡萄酒中营养成分的测定53 甜橙皮类胡萝卜素提取与稳定性探究54 废电池回收处理的综合利用55 饲料中三聚氰胺快速定性检测方法的探讨56 利用微波辅助法提取榴莲皮内囊物果胶57 模拟酸雨以及土地盐碱化对农作物根系活力的影响58 市售真伪大黄的鉴定59 香草醛交联壳聚糖-吲哚美辛缓释微球制备及释放度研究60 解吸—减压内部沸腾两步法提取葡萄籽原花青素(三)第五届获奖项目(本科组,2011 年)39序号题目一等奖1 马铃薯中消炎成分的提取及其消炎作用的比较研究(最佳设计奖)"广东省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决赛题目"供借鉴[作者:Admin来源: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更新时间:2009-6-16 文章录入:Admin]【字体:】下面是2009年广东省生物化学大赛决赛的参赛题目,供同学们参考,旨在为同学们提供一点思路,但注意不要雷同。
玉米须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保健功能

玉米须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保健功能©2008-2-1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匡轩,匡芮,朱海涛(济南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济南250002)摘要:玉米须化学成分复杂,药理及食疗价值兼备。
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年来对玉米须化学成分、药理及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
化学成分包括黄酮及其苷类、矿质元素、有机酸、糖类及挥发性成分等;药理作用包括抗氧化活性、抗肿瘤作用、调节免疫功能、抑制亚硝化反应等。
对玉米须的功能因子、药用、食疗以及保健品的研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关键词:玉米须;化学成分;药理;抗氧化;抗肿瘤玉米须(Zea mays L.)为禾本科玉蜀属植物玉米的花柱和柱头。
大量研究表明,玉米须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化学成分。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确认其安全、无毒,其提取物所制药品为非处方药[1]。
玉米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中药材之一,几千年来,形成了几百种以玉米须为主料的食疗方法。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了它显著的利尿、降血糖、抑菌、降压、增强免疫、抗癌等功效。
因此,玉米须药理价值及食疗特征兼备。
1 玉米须的化学成分目前,从玉米须分离及鉴定的化合物主要有黄酮及其苷类、甾醇、生物碱、糖类、有机酸、挥发油、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等。
1.1 黄酮及其苷类黄酮及其苷类物质是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之一,Snook.M.E.等[2]从玉米须中分离出抗玉米螟成分鼠李糖-岩藻酮糖-黄酮碳苷及其衍生物等6个黄酮类化合物。
王英平[5]分离并纯化了结构复杂的5,7-二羟基-3′-甲氧基黄酮-6-C-双葡萄糖苷、5-羟基-3′-甲氧基黄酮-6-C-鼠李糖-7-O-葡萄糖苷以及另外7个黄酮苷。
许钢[3]研究发现,玉米须中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多达 2.1106%,而玉米叶中含量为 1.1013%、玉米芯中含0.1662%、玉米粒仅含0.1411%,玉米须黄酮类物质的含量是玉米粒的15倍多。
黄酮类物质的含量与产地、品种及采收时期等多因素有关,采收时间延迟,含量降低;萃取溶剂不同,得到黄酮成分有别,乙酸乙酯萃取的黄酮成分为木樨草素、芹菜素,而正丁醇萃取部分以黄酮碳苷为主。
新型硝化抑制剂DMPP和BASF复合肥在不同作物上的应用效果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新型硝化抑制剂DMPP和BASF复合肥在不同作物上的应用效果姓名:杜安刚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植物营养学指导教师:毛达如;张福锁20030601摘要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新型硝化抑制剂DMPP和BASF复合肥对不同作物的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海南省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下,DMPP能有效抑制氮肥在土壤中的硝化作H:|过程,使土壤中的NH4+-N较长时间保持较高含量,并减少N03--N在土壤中的过量累积。
氮肥中添加DMPP能够提高玉米、水稻的籽粒产量、吸氮量、氮肥利州率。
其中在玉米上的试验结果表明,在150kghm。
2施氨水平下,玉米籽粒产量、吸氨量、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19-18.8%、2,2.28.4%、2.7.17.5%。
在225kg・hm"2施氮水平下,玉米籽粒产量、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2.4.2.5%、5.8%、1.3%。
在水稻上的试验结果表明,在150kg・hm_2施氮水平下,水稻籽粒产量、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0.5.25.8%、6,8.14.5%、3.9-9.1%。
在南方高温、多雨地区,DMPP和氮肥配合施用的效果明显好于在北方地区的应用效果。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DMPP和氮肥配合施用的效果表现山下降的趋势。
和氮肥全部基施的处理相比,氮肥分次施用的施用方式能显著提高玉米、水稻的籽粒产量、吸氮量、氮肥利用率,特别是在施氮量较低的条件r,提高的效果更明显。
ASN和尿素在玉米、水稻上施用时,两者之间施用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但ASN在两瓜、辣椒上施用的效果优于尿素,施用ASN的西瓜、辣椒产量、挂果数、单果重等指标都高于施用尿素的处理。
关键词:DMPP,ASN,玉米,水稻,硝化抑制剂AbstractThefieldexperimentswereconductedtostudytheeffectofthenewtypeofnitrificationinhibitorDMPPandBASFcompoundfertilizeronyieldofdifferentcrops.Theresultswereasfollows:DMPPcouldinhibitthetransformationoffertilizerNinsoileffectivelyandkepthighNH4+-NconcentrationinsoilwhilereducedexsssiveN03’-NaccumulationinsoilundertheclimateconditioninHainan.Thegrainyield,Nuptake’NgseefficiencyofmaizeandricewasincreasedbyapplyingDMPPwithNfertilizer.Theresultsofmaizeexperimentsshowedthatthegrainyield,NuptakeNuseefficiencywereincreased1.9—18.8%,2.2-28.4%,27—17,5%atNapplicationrateof150k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07-09作者简介:许钢(1958-),女,广东番禺人,实验师,主要从事功能性食品开发的基础研究.文章编号:1671-1629(2003)04-0070-04玉米不同部位提取物对亚硝化反应抑制作用的研究许 钢,田迪英,李善国(杭州商学院食品、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35)摘要:研究玉米各部位提取物对亚硝酸胺合成的阻断作用和对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在体外模拟胃液条件下,玉米各部位提取物均显示了较好的抑制亚硝化反应及阻断亚硝胺合成的作用,其阻断和清除率随提取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玉米须对N-亚硝胺合成的阻断及亚硝酸的清除最佳,依次为玉米叶、玉米芯,玉米粒最次.关键词:玉米提取物;阻断;清除;黄酮中图分类号:TS209 文献标识码:B0 前言亚硝胺是当前最令人关注的一类化学致癌物质,它能引起人和动物的肝脏等多种器官的恶性慢性肿瘤.正常情况下,人们直接从食物中摄入的亚硝胺量是微乎其微的,但形成N-亚硝胺类的前体物质却大量存在于食物中及产生于食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1].亚硝酸盐与仲胺无论在实验室和自然条件下还是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均能合成亚硝胺,尤其在人和动物的胃中更适于合成亚硝胺[2].因此,阻断亚硝胺合成或消除亚硝胺的前体是防治癌病因产生的有效途径之一.玉米各有效成分防癌活性表现的一个方面是清除亚硝酸盐和阻断亚硝酸胺的合成———即对亚硝化反应的抑制作用上,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未见报道.本文从有利发挥防癌活性方面考虑,初步研究玉米各部位提取物消除亚硝酸盐及阻断亚硝胺合成的浓度效应,旨在探讨玉米资源在防癌抗癌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对玉米而言,除玉米粒外,玉米苞叶、玉米芯、玉米须等都为大家所忽略.而事实上其附属品不但含有许多丰富的营养物质及活性成份,其不同的部位还含有较高价值的黄酮类化合物.所以,对玉米进行系统分析,找出一条进一步利用玉米的方法,为玉米附属品的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1 主要仪器日本岛津UV —1601型分光光度计及其配套设备、日本岛津AE L —160电子天平及其配套设备、北京长安科学仪器厂恒温水浴锅及冷凝回流装置、上海产ZF -1型三用紫外分析仪.112 试剂芦丁标准品,上海试剂一厂生化试剂;无水乙醇、甲醇、丙酮、氢氧化钠、醛酸、盐酸、柠檬酸钠-盐酸缓冲液[3]、亚硝酸钠、硝酸铝、二甲胺、碳酸钠、对氨基苯碘酸、α-萘胺及萘基盐酸二氨基乙烯等试剂均为分析纯.113 材料杭州产白玉米穗,从市场上购得.将玉米苞叶、芯、须、粒分别经干燥后粉碎过60目筛备用.114 玉米各部位有效活性物质的提取称取经干燥粉碎不同部位的玉米试样,以10∶1液固比、用55%甲醇浸泡17h 后,超声波处理20min ,冷却至室温,抽滤,滤渣用25m L 浸提剂浸20min 后继续抽滤,然后用60m L 浸提剂分3次洗涤滤残渣,合并提取液,用旋转蒸发仪回收溶剂,定容至25m L ,得提取液备用.第24卷第4期 郑州工程学院学报 V ol.24,N o.42003年12月 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Dec.2003115 亚硝酸钠标准液的制备及标准曲线的绘制[4]准确称取亚硝酸钠0101g,用水溶解定容至100m L,摇匀得100μg/m L的标准储备液.装入棕色瓶中也于冰箱内保存备用.准确吸取10m L标准储备液于200m L容量瓶,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浓度为5μg/m L的标准应用液.准确吸取标准应用液0、012、014、018、110、115、210及215m L(相当NaNO2量为0、1、2、4、5、715、10及1215μg)于50m L容量瓶中,加入014%对氨基苯磺酸2m L,在540nm下比色测定吸光度结果见表1.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回归,得回归方程A =010102C+0100005,相关系数厂r=019992.表1 标准亚硝酸钠量与吸光度序号01234567标准NaNO2/μg0110 2.0 4.0 5.07.510.012.5吸光度00.0100.0210.0400.0530.0740.1020.128116 黄酮含量测定及计算[5,6]11611 芦丁标准应用液配制准确称取干燥恒重的芦丁标准品010752g,用30%乙醇溶解并定容250m L,摇匀得浓度为013008mg/m L标准应用液.11612 工作曲线及回归方程的建立分别取上述芦丁标准溶液210m L、410m L、610m L、810m L及1010m L,于5只25m L容量瓶中,用30%乙醇补充至1215m L,加入017m L5%亚硝酸钠摇匀,放置5min后加入017m L10%硝酸铝,6min后加入5m L1m ol/L氢氧化钠,混匀,用30%乙醇稀释至刻度,10mim后于510nm处比色测定[7,8],试剂为空白参比,其结果见表2.表2 芦丁标准溶液吸光度值芦丁溶液浓度/(μg・m L-1)12.03224.06448.12872.19296.256吸光度0.0940.1980.3940.5900.767 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形回归,得芦丁溶液浓度(C)与吸光度值(A)的关系曲线的回归方程式: C=01008A+010022 γ=019996117 N-亚硝胺合成的阻断实验[2]11711 样品的制备称取4种样品各510g,按114要求进行提取,提取液经抽滤后用旋转蒸发仪挥干溶剂,浓缩液用少量热水洗下,定容至25m L得到样液,备用.11712 N-亚硝胺合成阻断试验015m ol/L PH310的柠檬酸钠-盐酸缓冲液510m L,加入1mm ol/L的亚硝酸钠015m L.加入适量玉米提取液,再加入1mm ol/L的二甲胺015 m L,然后将反应体系定容到10m L,37℃保温反应1h.取110m L经反应的溶液至约7cm2的玻皿中,加入015m L015%碳酸钠溶液,紫外灯照15min,加入1%对氨基苯磺酸和011%α-萘胺各115m L.加水至溶液体积精确为510m L,放置15min,显色后在波长525nm下比色测定.118 亚硝酸盐清除率和N-亚硝胺(NDMA)合成阻断率的浓度梯度试验为了进一步搞清提取液浓度对亚硝胺合成的阻断效果及对亚硝酸盐的清除效果,我们做了浓度梯度实验.首先取5m L缓冲液,在加入015m L 50μg/m L NaNO2,依次加入0、012、013、015、110、115、210、215及310m L样液.定容到10m L37℃水浴保温1h,取110m L试剂加入到50m L容量瓶中,加入014%对氨基苯磺酸2m L,摇匀,静置3~5 min,加入012%萘基盐酸二氨基乙烯1m 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15min,在540nm下比色测定.2 结果与分析211 对N-亚硝胺合成阻断作用的比较由表3可见,玉米须提取物浓度在0~718 mg/m L范围内,对N-亚硝酸胺合成的阻断率在0~92176%之间,玉米叶在0~80196%之间,玉米芯在0~73191%之间,玉米粒在0~62150%之间.玉米须提取物浓度在113mg/m L~512mg/m L的范围内,阻断率增长较快.其后几乎无增长,而玉米叶提取物浓度在319mg/m L~512mg/m L范围内增长幅度较大.在同为718mg/m L样品量的情况下,阻断效果是玉米须>玉米叶>玉米芯>玉米粒.表3 各提取物对N-亚硝酸胺合成的阻断作用比较%提取物浓度/(mg・m L-1)玉米粒玉米须玉米芯玉米叶0.5210.0126.0520.3130.430.7819.6736.5539.0143.481.3037.1643.2842.9747.832.6044.6560.0845.3153.623.9045.7073.9550.0056.525.2055.1987.3157.8173.826.5058.7691.6065.2280.967.8062.6592.7673.9180.9617第4期 许钢等:玉米不同部位提取物对亚硝化反应抑制作用的研究 212 对亚硝盐清除作用的比较由表4可见,在相同的条件下,浓度在0~718 mg/L范围内玉米须提取物,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在0~83133%之间,玉米叶在0~80156%之间,玉米芯在0~68197%之间,玉米粒在0~68142%之问.玉米须提取物在低浓度时的清除率就较高,浓度在0152mg/m L时就达到50%,而随浓度的增加,清除率的提高幅度都比较平均,玉米粒和玉米芯提取物的清除轨迹差不多;但玉米叶提取物浓度在0152~1130mg/m L时,清除率提高较快,后来基本与玉米须的清除轨迹一致.在同为718mg/ m L样品量的情况下,清除效果是玉米须>玉米叶>玉米芯>玉米粒.表4 各提取物对亚硝酸盐清除作用的比较%提取物浓度/(mg・m L-1)玉米粒玉米须玉米芯玉米叶0.5215.7950.0020.3416.670.7821.0555.5627.5944.441.3031.5861.1127.5961.112.6042.1166.6744.8369.443.9052.6372.2255.1772.225.2055.1672.2258.6272.226.5063.1677.7862.0777.787.8068.4283.3368.9780.56213 玉米不同部位的黄酮含量为了进一步研究各部分提取物对N-亚硝胺合成的阻断和对亚硝酸盐的清除效果,我对4部分提取物中的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如表5.表5 玉米各部位中黄酮的量测定结果mg/g 部 位粒须芯苞叶白玉米含量1116261215161612 由表5可见玉米须黄酮含量最高,玉米粒的黄酮含量最低,黄酮含量的高低依次为玉米须提取物>玉米叶提取物>玉米芯提取物>玉米粒提取物.这一顺序与它们对亚硝酸胺合成阻断作用和对亚硝酸盐清除效果的顺序相一致.由此可见黄酮的含量越高,其对N-亚硝酸胺合成的阻断和对亚硝酸盐的清除效果越好,反之黄酮含量越底,其对N-亚硝酸胺合成的阻断和对亚硝酸盐的清除效果越差.综上所述,黄酮含量和阻断、清除效果有密切关系.4 讨论实验表明,玉米各部位提取物在体外模拟胃液的条件下,能有效地清除亚硝酸盐和阻断强致癌物NDMA的合成,并且在0~615mg/m L范围内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达到615mg/m L后,清除率和阻断率提升较慢,趋于稳定.从表3及表4可知,浓度-阻断率与浓度-清除率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对玉米各部位提取物而言,玉米须的阻断和清除效果最好.在浓度为615mg/m L、718mg/m L时,阻断水平和清除水平随浓度的增加呈微小变化.通过分析,作者认为,玉米须含有大量的黄酮类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因此,我们可利用玉米须制作玉米须酒、玉米须茶、玉米须速溶饮、玉米须汤、玉米须茵陈汤等[9].提取玉米苞叶及玉米芯中的黄酮类物质,添加到其它食品中,从而提高它的经济附加值.总之,将玉米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参考文献:[1] 周奇文.实用食品加工新技术[M].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1998.25~281[2] 胡荣梅,马立珊.N-亚硝酸基化合物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4~9. [3] 杭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分析化学手册(第二分册)[M].北京:化学出版社,1982.44~105.[4] 国家技术监督局.食品卫生检验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156~1571 [5] 庄向平,虞杏英,扬更生.总黄酮含量的测定[J].中草药,1992,23(3):122~1241[6] 陈运中.苦荞麦黄酮含量的测定[J].食品科学,1998,19(3):54~561[7] 温莜玲.荞麦中黄酮甙的检查及测定方法[J].新疆农业科学,1987,(5):9~10.[8] 庄向平.银杏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和提取方法[J].中草药,1992,(3):122~1241[9] 王者悦.中国药膳大辞典[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1.476~581127 郑州工程学院学报 第24卷INHI BITING NITROSATION BY THE EXTRACT FROM DIFFERENTPARTS OF CORNX U G ang ,TI AN Di-ying ,LI Shan-guo(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angzhou Institute o f Commerce ,Hangzhou 310035,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effects of the extract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corn on capabilities of disconnecting nitros odimethylamin (NDMA )synthesis and scavenging s odium nitrite.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extract had g ood effect on capabilities of disconnecting NDMA synthesis and scavenging s odium nitrite.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extract increasing ,the capabilities of disconnecting NDMA synthesis and scavenging s odium nitrite became stronger.The extract from corn beard had optimal capabilities of disconnecting NDMA synthesis and scavenging s odium ni 2trite ,then the extract from corn leaves ,corn rush pith ,corn seeds.K ey w ords :the extract of corn ;disconnecting ;scavenging ;flav one(上接第69页)PREPARATION AND PHY SICA L PROPERTIES OFISO LATED SOY PROTEIN FI LMSJ I ANG Ai 2li ,S UN Li 2qin(College o f Chemistry and Biological ,Yangtai Univer stiy ,Yangtai 264005,China )Abstract :Is olated s oy protein films (ISPF )are prepared from is olated s oy protein at curious pH ,with different plas 2tizers ,curious mixture rations of water and ethanol ,and with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different salts ,and tensile strength (TS ),the elongations (E )and the water vapro permeabilities (WV P )of these films are determined 1The me 2chanical properties of ISPF prepared at pH4are w orst am ong the films ,TS of ISPF prepared at pH9is 618MPa which is the highest am ong the films ,the E of the films prepared at pH11is 238%which is the highest ,and WV P of the films prepared at pH9is the lowest (0182ng ・m/m 2・s ・Pa )am ong the films 1TS ,E and WV P decreased as the ethnol/water ratio increased 1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increased 1TS ,E and WV P als o decreased as the glycerin (G LY )/polyethylene g olycol (PEG )ratio increased 1TS ,E and WV P als o decreased as the ethnol/water ratio in 2creased 1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ISPFs containing potassium chloride and magnesium chloride are lower than those without the salts ,while WV P is higher 1Bu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WV P of ISPFs decreased when cal 2cium chloride added in them 1K ey w ords :is olated s oy protein film ;tensile strength ;elongation ;water vapor permeability37第4期 许钢等:玉米不同部位提取物对亚硝化反应抑制作用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