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赠汪伦》

合集下载

《赠汪伦》教案15篇

《赠汪伦》教案15篇

《赠汪伦》教案15篇《赠汪伦》教案1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赠汪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赠汪伦》教案1【教材分析】《赠汪伦》是一首古诗。

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设计思路】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

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和“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同学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

主要尝试有: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关联词语和句式训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资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局面。

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同学查找、搜寻、扩展相关资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教学流程】一、系统归纳,温故引新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

这样,便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对李白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

二、学法迁移,自读自悟首先,指导同学根据文中注释和字典讲解词义,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调换词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诗句。

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最后上台汇报自学情况。

抓住“踏歌”这一同学难于理解的词语,通过两组节奏不同的儿童歌曲协助同学领会”踏歌“的艺术形式。

(多种形式的唱、听、说,以达到学科的有机整合。

)三、资料补充,突破难点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要想体味其深层内涵,必需填补其中空白,空虚完善诗歌的内容。

古诗《赠汪伦》教案(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2篇)

古诗《赠汪伦》教案(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2篇)

古诗《赠汪伦》教案(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2篇)2022-12-12古诗《赠汪伦》教案(精选12篇)古诗《赠汪伦》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6个字(赠、汪、舟、欲、踏、潭),会写“汪”“乘”“舟”3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友情的真挚,有交朋友的欲望。

教学重点:古诗朗读时注意停顿、重音,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1、我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最会背古诗了,今天我们来比赛一下好吗?我们就以南北为界,南边一首,北边一首,哪边背得多那边胜,南边先来。

2、现在老师挑一首看看哪边会背。

《独坐敬亭山》《静夜思》《望天门山》二、导入新课1、刚才我们背的这三首诗都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咱班的小朋友小小年纪竟然会背这么多的诗,真是了不起!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116页,看着图听老师讲故事。

2、大诗人李白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饮酒作诗,游山玩水。

他作诗900多首,人们称他为诗仙,他可是当时一个无人不知的名人。

有一个叫汪伦的年轻人非常倾慕李白,希望能一睹诗仙的风采。

可是自己只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汪伦灵机一动,便写了这样一封信:“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

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

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

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

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

”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再美的相聚也有分别之时,当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将要离岸时,忽然听到一阵歌声。

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他送行。

汪伦的深情厚谊,使李白十分感动。

脱口而出这首千古送别诗:《赠汪伦》。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赠汪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赠汪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赠汪伦体裁:诗题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名字:李白年代:唐代描述: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翻译: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原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当时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是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别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赏析三:艺术特色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赠汪伦》不同于中国传统诗中的含蓄蕴藉。

而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赏析四:语言赏析“李白乘舟将欲行”表示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此处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的“忽闻”二字表明了汪伦的到来,实属不期而至。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创作背景: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赠汪伦》教学片段实录与评析——人教版第八册《赠汪伦》教学片段实录与评析

《赠汪伦》教学片段实录与评析——人教版第八册《赠汪伦》教学片段实录与评析
生热烈鼓掌 。)
生( 大声地 )好 哎—— ” ! “ 唱
婆婆说大声 , 出门在外 当心 点 , 顾惜 婆婆送我情 。( 学 师 ( )怎么样 ? 也不错 啊 ! 笑 : 生 3 激动地 )《 粱静雯 》 庞欣 怡 ( :赠
纯洁晶莹 的心 。( 板书 : 深情 厚谊 心心相 印 ) 《 从 赠汪
伦 》 首诗里 我f 町 以看 出 : 这 『 J 汪伦是—— ( : 生 以诗相
送 )李 白足—— ( : ; 生 赠诗作 别 ) 。而我们 真正感悟 到 的却是汪伦 以心相送 、 李白以心作别啊 !这是何 等珍 贵的—— ( : 生 深情厚谊 !)
]日
圆皿田瞳
圃 u
维普资讯
课: 救教
师 ( 着学生的肩头 ) 扶 :我想给你提个小小 的建 议, 河水一般不讲深 , 河水讲长 , 山高水长 , 潭才讲深 , 这首诗 酣畅淋 漓地抒发 了朋友之 间的深情厚 谊 , 师 教 始终紧肾抓 住一个“ ” , 情 字 创设 了“ 以读悟 情 , 以歌颂
维普资讯
艺 -术 研 究
《 赠汪伧》 教学片段实录与评析
— —
人教版第八册《 汪伦》 学片段实录 与评析 赠 教
刘启平 指导教师 : 梁素娟
口 执教 : 河池市金城 江区第四小学
— — ~ …
在人教 版第八册 第七单元 《 赠汪伦 》 的教学 过 课

生( 口同声地 )舍不得 异 :
师: 刘老 师更 加舍不得 离开你 ̄ i rN!为 了表达 我 ]
对你们 的这份情感 , 刘老 师就即兴模 仿诗人李 白写一 首诗送 给你们 :《 同学 》 刘启 平 “赠 老师课 罢将 欲 行, 忽间身边惜别 声。邕江河水 下万里 , 不及同学送我 情 。” 吟罢 , ( 现场听课教师 和学 生情不 自禁地 热烈鼓

《赠汪伦》教学实录

《赠汪伦》教学实录
忽 闻 岸上 踏 歌 声 。 桃 花潭 水 深 千 尺 . 不及 汪 伦 送 我 情 。
理解 它的意思。( 板书: ) n 有信心登
理 辫
生 : 唱起 了歌 儿 。 他
师: 你是 怎 么 知 道 的 ? 生 :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 一 句 告 “ 这 诉 我 了。
解 决 了 。李 白 是什 么 时 候送 这首 诗 给
汪伦的? 生 : 白要 离开 汪 伦 家 的 时候 。 李
师 : 。 赠 ” 是 送 。 赠汪 伦 ” 对 “ 就 “ 就 是说 这 首 诗 是送 给 汪 伦 的 。谁 送这 首 诗给 汪 伦 ?
生 沉 默 。 师 吟 诵 : 闻 岸 上 踏 歌 忽
赏的最高境界 】
师 : !自信 是 成功 的 第 一 步 ! 好 俗
话 说 :读 诗 先 读 题 。 “ 汪 伦 ” 中 的 赠 “ ” 谁 来组 个词 ? 赠 ,
生 甲 : 品 赠 生 乙 : 送 赠
进入高潮 】
师 : 完 故 事 , 着 贴 图 . 觉 得 听 看 我 你 们这 一 次读 得 更 投 人 , 情 更 深 切 感
等 的 自然 ,何 等 的 简 洁
读 的练 习 当 成是 爬 山 的 话 . 师 要 在 老 山顶 为 你 们 插 上 一 面 红 旗 . 喜 大 家 恭

了】
师 : 对 好 友 李 白 的 离 去 . 伦 面 汪 舍得吗? 生 : 不得。 舍
师 讲 述 故 事 :以 下 是 故 事 大 意 , ( 老 师用 浅 显 易懂 的 语 言 讲 述 ) 代 著 唐 名 大 诗 人 李 白生 平 最 爱 两 件 事 : 饮 酒 、 山玩 水 。有 个 叫汪 伦 的 人 , 酿 游 会 美 酒 , 酷 爱 吟 诗 作 画 。他 仰 慕 李 白 也 的才 学 ,- , 想 与 李 白结 为 好 友 , -L , 于

(精品教案)《赠汪伦》讲课稿范文(精选5篇)

(精品教案)《赠汪伦》讲课稿范文(精选5篇)

(精品教案)《赠汪伦》讲课稿范文(精选5篇)《赠汪伦》讲课稿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依照教学需要编写讲课稿,讲课稿有助于学生明白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如何样才干写出优秀的讲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赠汪伦》讲课稿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伙儿一起来看看吧。

我上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中的古代诗歌:《赠汪伦》。

这首诗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要紧描绘了诗人告辞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在这节课上,我并没有单纯地一具字一具字地说解,而是更多地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重点字词的明白去明白诗的大意,新课标也明确地指出了关于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即可,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差不多有了学习古代诗歌的一定基础,彻底能够经过突破重点字词的明白去解读诗的大意,因此应把重点降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味诗人的情感上。

针对上述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因此我制定了第一具教学目标,算是突破重点字词,明白古代诗歌的大意。

第二个目标,算是领略古代诗歌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代诗歌,这也是本首古代诗歌的教学重点。

古代诗歌的学习,更应注重对诗人心里情感的体验。

大伙儿都懂,文章是作者有感而发的心灵独白,这么诗更是这样,尤其在短短的几个句子里,所包含的情与感,更是显得沉甸甸的。

因此,引导学生去明白和体味诗人那时那刻的心里世界,是学生真正读知道古代诗歌的关键。

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代诗歌的朗读和积存。

古代诗歌是非常具有一种韵律之美的,多读古代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朗读水平。

小学是基础教育,多积存古代诗歌是为他们将来的学习打基础的,小学生是经历的最好阶段,就更应该让他们多积存古代诗歌,让他们经过反复的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具多媒体课件,而学生课前又搜集了李白与汪伦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过程就利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文”的教学办法和学习资料自学互助的。

赠汪伦的教案(精选10篇)

赠汪伦的教案(精选10篇)

赠汪伦的教案赠汪伦的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赠汪伦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赠汪伦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6个字,会写4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情意。

重点难点:1、认识6个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朋友之间的友谊,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2、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李白。

3、板书:李白了解他吗?(1):出示李白画像4、学生交流资料。

(2):出示李白简单介绍5、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

学生读课题。

认读“赠”,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字。

6、谈对题目的理解。

李白为什么写诗赠给汪伦呢?这里有个小故事,请你们自由读一读。

读完后,我请你们来说说原因。

生自由读,交流。

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出示四个生字,学生指名认读。

3、指名读古诗,同学评价字音。

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了解诗意,悟诗情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把自己不明白的字词画出来。

2、同组的同学交流3、全班交流前两行:a、欲:将要忽闻:忽然听到b、踏歌声: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

(表演)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c、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d、你们见过这种送别方式吗?平时家里来了课文,你是怎么送人的?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e、指名读前两行。

后两行:a、深千尺:有一千尺那么深。

真有那么深吗?(夸张,说明桃花水很深。

)b、不及:比不上深千尺:有千尺那么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录《赠汪伦》
>实录《赠汪伦》一、为彰显《赠汪伦》的与众不同,回顾读过的同题材唐诗(课文及《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为讨论做准备。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

对于健康幸福的人生而言,友情、亲情和爱情,一个都不能少!(笑声)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是惧怕孤独的。

离群索居是孤独;抛亲别故,住在陌生人群中间也是一种孤独。

孤独滋味最难熬——所以,自古以来,离愁别恨成了文学创作永恒的话题。

这样的作品,唐诗中就有不少,谁能背来听听?学生(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孟浩然)学生(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学生(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学生有的记得牢些,有的记不清了,于是,当一个人站起来大声背诵时,其他孩子努力回忆着,轻轻跟着念。

是相对低沉的声音使然,更是诗歌不可言传的感染力使然,念着念着,渐渐的——课堂气氛变得有些低回黯然。

二、讨论:两种人之常情师:当我们把这几首送别诗放在一起读时,有什么共同感觉?学生(1):凄凉。

依依不舍。

学生(2):悲壮、苍凉。

还有些伤感。

师:对。

凄凉,辛酸,依依不舍,淡淡忧愁——这是大多数离别文字的基调,也是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

大家知道,刘晓辉同学的父母早就要把她转到上海去了,可是刘晓辉呢,拖了又拖,总也不肯走,为什么?学生(1):我知道,她不愿意离开这儿的老师和同学,她怕上海的新老师、新同学不喜欢她。

学生(2):老师,昨天我和刘晓辉通电话了,她说她在那里过得很好。

师:我也接到她的信了,薛老师很为她高兴!我早就说过:刘晓辉同学勤勉善良,到哪里都不会缺少友谊,到哪里都不会孤独的。

可是,这依然不能减少我们对她的牵挂和思念——为什么?学生(1):因为她是我们的好朋友。

学生(2):因为她宽容大度,从不斤斤计较,和她在一起,我们特别开心。

学生(3):临走的时候,她爷爷请我们去她家玩了一个晚上。

看DVD,唱歌,喝饮料,开始还挺高兴的,可是后来,不知怎么的,就都哭了……师:多么可爱的同学,多么感人的友谊——谁说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不懂感情?我觉得我的学生最懂友谊了。

但是生活中也不缺乏相反的例子,你们能说说吗?学生(1):汪燃下课老打我,这学期他终于转学回老家了,我很开心。

学生(2):表哥最不懂礼貌了。

一到我家就翻箱倒柜找吃的,还霸占电视,拿着遥控器乱按。

他一来,我们全家都头痛!学生(3):一天晚上,我家来了个客人,是爸爸同事。

从6点钟一直坐到10点半,高喉咙大嗓子的,废话那个多!茶喝涨了,上过卫生间,又坐到了沙发上!妈妈恨死啦,警告爸爸:下次再带这种人来家,跟他没完!(笑声)师:听听,多丢人。

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检讨自己,千万不能像这三位,否则,人见人厌,很可怕,很没面子哦——所以,有这样一个人,如果他的离开使我们感到万分高兴,那说明什么?学生(1):这人很烦。

学生(2)他爱欺负人。

学生(3):或者我正忙。

学生(4):或者我有自闭症,根本不好客!(笑声)师:大家说得很好,也很全面。

古人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不投缘的两个人之间是绝对不会为离别而伤心的。

伤心什么?高兴还来不及呢——这也是一种人之常情。

三、扣住“踏歌”,真切体会汪伦的心情。

用事先准备好的磁带播放《小白菜》《红蜻蜓》《中国少年先锋队歌》,它们分别是凄凉、抒缓和激昂欢快的。

经过一番令人捧腹的尝试,学生找到了“踏歌”的感觉,发现可以“踏而歌之”的只有《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它是轻松、欢快,令人振奋的。

由此可以想见:汪伦所踏之歌必定也是轻松、欢快者;汪伦心情必定也是轻松、欢快的——绝无好友远别“应有”的伤感。

一片笑声中,三两个学生提前退出“踏歌”激起的浪花,面露困惑。

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一等,再等一等!四、讨论:从后两句体会李白其人其诗师:如果换作我,看到朋友因为自己离开而高兴,我会很伤心的!可咱们瞧瞧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呵,感觉好着呢!在他看来,桃花潭水的深沉、清澈,正好比汪伦对自己的情谊,又深厚、又真挚——这中间必定是有原因的,
否则,我们可以说李白这人自作多情、恬不知耻啦!(笑声)学生(1):我觉得李白的感觉是对的。

如果汪伦不喜欢李白,就不来送行了。

学生(2):汪伦仰慕李白,所以才特意请他。

能结交鼎鼎大名的诗人,他已经感到很荣幸、很满足了。

学生(3):在新华书店,我看到签名售书,场面真火爆。

爸爸说,那些人都是追星族。

汪伦也是追星族——李白来了,大笔一挥,他也跟着出名了!能不高兴吗?师:追星族这个比方很有意思。

不过我认为汪伦的眼光还是很不错的,比起赵薇、谢霆锋的崇拜者,要高明得多,也体面得多。

学生(4):我同意前一个同学说的。

是仰慕,不是追星。

送李白的时候,《赠汪伦》还没写呢。

学生(5):老师说过,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所以汪伦要用快乐的歌声为他送行、为他祝福。

学生(6):李白走遍名山大川,朋友遍天下,离别是常有的事。

如果分别一回就伤心一回,那他还怎么云游,怎么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和……和《望天门山》呢?学生(7):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他们谁也不为离别忧伤。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把我原先准备说的许多话都给说了!所以我常讲:给你们上课真轻松、真享福。

同时,这也让薛老师感到压力很大,我得用功再用功,否则,你们就不用我教,也不要我教啦!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在离愁别恨之外,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友情在: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说它是——学生(1):潇洒。

学生(2):豪放。

学生(3):这就是浪漫!师:对。

这就是李白,这就是浪漫。

它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

所以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当我们读一首好诗的时候,我们其实也是在读一颗真诚美丽的心灵,在读一段鲜活生动的世俗人情。

世界有多么广阔,人的心灵就有多么广阔——千万不要以为李白只有乐观豪放的一面。

这里是李白的两首死别诗,大家可以借助资料或通过讨论来读懂。

我相信,前一首会让你们笑破肚皮,而后一首呢——读了就知道啦(出示预先板书好的内容):《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也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于何人!《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学生记录,朗读,议论。

教师巡视,有问才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