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试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婚姻悲剧汉语文学专业

合集下载

试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婚姻悲剧 学位论文

试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婚姻悲剧  学位论文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试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婚姻悲剧姓名专业汉语言文学准考证号010*********成绩工作单位中铝河南分公司职务职称工人邮编 4 5 0 0 4 1联系方式13838174 075完成时间2010年9月试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婚姻悲剧摘要:宝黛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中最激动人心的描写,他们的相爱是心灵的契合,志趣的相投,纯真情感的交流。

黛玉纯真、美丽、痴情及卓异才华、诗人气质,使宝玉找到了他心中理想的美,人生道路上多了一位知音。

同样,宝玉离经叛道的性格,聪明俊秀的风采,黛玉也最为欣赏,最能理解,因而也引为知己。

然而这种建立在相识、相知、相爱以致痴狂的生死不渝之情,却无法见容于贾府及其上层社会,更无法见容于他们所宣扬的封建礼法制度。

“金玉良姻”所代表的世俗婚姻观背后,所蕴藏的巨大现实利益、家族利益才是他们真正的考量。

而“木石姻缘”及众多儿女的悲惨结局,也敲响了这个家族、这个社会的丧钟。

本文试从历史文化背景、宝黛思想性格的龃龉、现实环境的重压、社会缩影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金玉良姻”“木石前盟”家族利益礼法自由一、宝黛爱情悲剧的历史文化背景《红楼梦》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的清朝中叶,历经史称“盛世”的康、雍、乾三朝。

伴随着王朝的巩固,开始大力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将“穷天理,窒人欲”的程朱理学推至顶峰。

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市民阶层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生长。

于是明清出现被斥为“异端”的,以李贽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反弹:如《金瓶梅》;汤显祖的《牡丹亭》;冯梦龙、凌濛初的“三言”“二拍”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这些都是以“欲”“情”去反抗泯情、灭欲的礼,宣扬“情”“欲”于人自身的正当性。

这种结果大概是极大出乎统治者初衷的。

而《红楼梦》不啻为这股思潮的延续。

且到了乾隆中后期,所谓的“盛世”已经名不副实——起义此起彼伏:1761年的回族和撒拉族起义、1774年的白莲教山东寿张起义、1786年福建人林爽文在台湾领导的起义,还有1796年王聪儿、珧之福等领导的白莲教起义,更是波及川、陕、甘、楚、豫,历经九年才被镇压。

汉语言文学论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学士学位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学士学位论文

论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作者: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准考证号:成绩:完成时间年月日论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摘要:《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即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的悲剧。

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差异,使得薛宝钗更符合封建家长的心意、封建礼教的束缚、家庭背景的对比,使薛宝钗更胜一筹等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

关键词:爱情、悲剧、婚姻、贾宝玉、林黛玉论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一、命运的悲剧《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层次,又相互融合的悲剧事件,这场悲剧中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在宝黛钗之间展开的。

这是一种不由个人选择的社会关系,把他们三人联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性格之间、爱情与社会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酿成了一场可气、可悯、又可叹的人间悲剧。

二、黛玉、宝玉的性格(一)、黛玉的性格林黛玉,出生在书香之族、钟鼎之家。

只是至其父林如海时家道中落,支庶不盛。

她无兄弟姊妹,又长得聪明清秀,故父母爱之如珍宝。

孰料年幼时,母亲去世。

外婆贾母念其无人依傍教育,便派了船去接。

黛玉本不忍离开,无奈贾母致意务去;再加上父亲时为扬州盐政官,为解除顾盼之忧也劝其前往。

于是,便来到京都贾府,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涯。

后来,父亲又不幸辞世,她就成了一个孤儿。

在神话世界里,林黛玉与贾宝玉有“木石”奇缘,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两人初见时就都有似曾相识、久别重逢的惊异感与亲切感。

贾母呢,对黛玉更是万般怜爱,饮食起居都跟宝玉一样,因而使二人的亲密友爱也不同于别的姊妹。

在耳鬓厮磨、朝夕相处中彼此产生了真挚的爱情。

当然,这是以思想性情的相契与人生意识的共鸣为基础的。

但由于遭到封建礼教的扼杀而成了悲剧,黛玉也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二)、宝玉的性格贾宝玉行为在封建统治阶级眼里“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他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

宝玉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同时贾宝玉有与封建主义格格不入的性格,有了初步的民主思想宝玉主张男女平等,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敢于冲破封建社会的条例,与黛玉自由恋爱,与父亲作对;以男人解放思想为基点看,贾宝玉具有阶级与社会性别角色的双重叛逆性;贾宝玉挑战了“男人阳刚”的角色定位。

红楼梦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一个民族的骄傲",其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他们的爱情故事虽然浪漫而动人,然而最终却以悲剧收场。

本文将围绕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展开,探讨这段爱情悲剧的原因与影响。

一、缘分的邂逅和初见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遇并非偶然。

贾府与林家自古有着姻亲关系,两个家族的相互联系让贾宝玉与林黛玉有了初次见面的机会。

他们在北静王府中重逢,他们互相吸引,并逐渐以友谊的方式相处,直到他们的感情发展成为爱情。

二、宿命的纠葛与矛盾的爱情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矛盾的情感纠葛。

贾宝玉作为贾府的贵公子,他身处一个贵族家庭的环境中,他的婚姻是由他人安排和控制的。

因此,他被迫与贾家的千金们成婚,无法与林黛玉走到一起。

林黛玉则是一个受尽折磨的女子。

她作为林家的女儿,被当做贾府的贵族女儿养育长大。

然而,她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和关爱。

她在贾府中的地位与身份让她感到沮丧和无助,这使得她对贾宝玉滋生了一种与生俱来的仇恨。

三、悲剧的结局与意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

当贾宝玉最终与王熙凤结婚并进入贾府后,林黛玉的嫉妒心和激烈的情绪让她变得脆弱而痛苦。

她的身心疾病加剧,在最后悲伤的情绪中,她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段爱情悲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受到的束缚和无奈。

贾宝玉与林黛玉无法实现彼此的爱情,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身处一个世俗的环境中。

他们内心深处的自由和真挚的感情无法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同。

这引起了人们对爱情和自由的反思。

总结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给人们以深远的思考。

尽管他们之间充满了矛盾和痛苦,然而他们的感情依然是纯粹而动人的。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物的爱情故事,更是对封建社会的思考和挑战。

它让人们思考自由与束缚、爱情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启发人们对社会和个人价值观的反思。

红楼梦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的坎坷与悲剧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的坎坷与悲剧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的坎坷与悲剧贾宝玉与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两位备受关注的角色,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

然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却并非如诗如画的美好,而是充满了坎坷与悲剧。

贾宝玉是贾府的大小姐贾母的孙子,他聪明机智,充满诗情画意的才子。

而林黛玉则是贾府中另一位贵族女儿,她聪明敏感,性格独特,被誉为草莽英雄。

两人初次相见时,便被彼此深深吸引。

他们互相倾诉心声,分享喜怒哀乐,情感渐渐加深。

然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却面临了重重障碍。

首先,他们身份的差异使他们的爱情受到了阻碍。

贾宝玉作为贵族子弟,注定要娶妻生子,成全家族的世代传承。

而林黛玉只是一个贫民出身的贵族女儿,她的身份地位根本无法与贾宝玉相提并论。

这使得他们之间的恋情注定是一场悲剧。

其次,宿命的安排也使得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充满坎坷。

贾宝玉是贾府的继承人,他注定要娶宫中的贵妃之一为妻。

林黛玉明白这一点,对于自己与贾宝玉之间的感情始终抱有一个悲观的态度。

无论他们有多么深刻的爱意,最终注定会被命运所迫,无法在一起。

最后,人性的弱点也加剧了他们爱情的坎坷与悲剧。

贾宝玉虽然心中爱着林黛玉,但却因为家族的压力和制约而无法与她结合。

他不得不娶了其他贵族女子,与林黛玉之间的感情只能埋藏在内心深处。

而林黛玉也因为对贾宝玉的深爱,却不能忍受他与其他女子的结合,最终深陷悲痛之中。

综上所述,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充满了坎坷与悲剧。

尽管他们深深地相爱,却因身份地位、命运之约以及人性的弱点而无法走到一起。

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奈与悲凉,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个人命运的束缚与局限。

纵使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但他们的故事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给人以深刻而持久的感受。

预计正文字数:500。

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浅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

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浅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浅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论文提纲论点: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性格上来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叛逆性格;从宝、黛、钗三者来看,宝钗在各方面都比宝黛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源还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制度。

一、宝黛爱情悲剧的性格因素(一)贾宝玉的性格分析1、贾宝玉的叛逆性格2、贾宝玉追求个性解放3、贾宝玉追求婚姻自由(二)林黛玉性格分析1、林黛玉的叛逆性格2、林黛玉的孤苦心境二、宝黛爱情的社会因素三、总结浅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摘要: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的高峰,在中国小学史上有“压卷”地位。

它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而复杂的,而艺术成就又是多方面的。

作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作为中心内容。

贾宝玉和林黛玉由相识、相知到发展成爱情,二人心相通,志相同,但他们美好的爱情理想却不能实现,被封建势力的代表—其家长无情地摧毁了。

最终以黛玉病死,宝玉出家的悲剧告终。

宝黛爱情悲剧有其自身性格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所追求的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与当时的封建制度和礼教的要求相背离,是整个社会造就了宝黛爱情的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宝黛爱情爱情悲剧《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其作者“曹雪芹以其卓绝的才华,把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的创作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朽的瑰宝。

”①而宝黛爱情悲剧是《红楼梦》的主要线索。

小说中的宝黛爱情,可谓千古绝唱,感人肺腑,可为什么宝玉和黛玉那么心心相印的美好爱情却不能被容忍,而最终以黛玉病死、宝玉出家的悲剧告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性格上来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叛逆性格;从权势上看,宝、黛、钗三者,宝钗于各方面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源还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一、宝黛爱情悲剧的性格因素(一)贾宝玉的性格分析1.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作为封建贵族家庭里的一位贵公子,他的家庭对他抱以极大的希望,为他安排了一条读书中举、显亲扬名的道路,盼望他成为继承其阶级事业的忠臣孝子,而他却十分厌恶,全然否定这些:“不爱读圣贤书,把劝他读书的人骂成‘国贼’、‘蠢’,以至焚书,不愿走封建阶级安排的读书做官的道路。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1. 引言《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其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

然而,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感情发展以及导致他们悲剧结局的原因。

2. 贾宝玉与林黛玉初次相遇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相遇发生在荣府。

两人都是家族中备受宠爱的子女,从孩提时代起就有着特殊的关系。

然而,由于家族势力纷争等种种原因,他们之间始终隔着一层厚重的社会阻碍。

3. 爱情的萌芽虽然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对彼此有着特殊感情,但是在他们还年幼时就被迫分离,并且进入不同环境成长。

然而,他们的感情在长大后逐渐重燃,特别是林黛玉的美貌和贾宝玉对她的深情迷恋。

4. 爱与命运的抗衡尽管他们相爱,但是这段感情却受到了家族传统、社会地位以及宫廷政治等多重因素的束缚。

贾宝玉面临着被迫娶亲的压力,而林黛玉则由于自身身份问题不能与贾宝玉结合。

这些因素不仅削弱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连结,还给他们带来了巨大困扰和痛苦。

5. 林黛玉离世在整个小说中,林黛玉一直都是一个虚弱而悲观的角色。

她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在面对无法与贾宝玉在一起生活的事实后陷入绝望,并最终因病离世。

她的死使得贾宝玉陷入深深的悲伤和悔恨之中。

6. 贾宝玉内心的纠结林黛玉离世后,贾宝玉的内心充满了自责和痛苦。

他意识到自己没有努力争取与林黛玉在一起的机会,并对自己的软弱深感懊悔。

这种内心纠结使贾宝玉陷入了无尽的伤痛中。

7. 结局与反思《红楼梦》以大观园烟霞消散为结尾,象征着整个贾府家族逐渐走向衰落。

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也成为无法实现的承诺。

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在整个小说中是一条主线,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礼教和传统社会束缚下人性悲剧命运的思考。

8. 结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是《红楼梦》中最动人的部分之一。

然而,由于社会环境、家族压力以及个人命运等诸多因素,他们之间注定难以圆满地在一起。

这个故事使我们思考传统伦理道德对人类内心真实愿望的压抑和伤害,也对爱情和命运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和思考。

试论贾宝玉的爱情悲剧

试论贾宝玉的爱情悲剧

学号0822010442 编号201022010442分类文史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Adult Education B achelor’s Thesis试论贾宝玉的爱情悲剧论文题目作者姓名李艳艳指导教师黄靖逢讲师所在院系文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完成时间2010.2试论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李艳艳(指导教师:黄靖逢讲师)(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伟大作品。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它的中心故事,也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

全书以此为主线,在贾府兴衰的背景下,描写了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爱的情故事。

贾宝玉在叛逆的道路上,得到了林黛玉的同情与支持,他们在反封建礼教的共同思想基础上,产生了深厚的爱情。

然而他们的爱情故事的结局却是不幸的。

由于贾宝玉的多情爱博,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由于一切决定于父母之命;由于封建礼教不仅不允许婚姻自主,而且不允许贾宝玉和林黛玉那样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

所以,爱情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促使这一爱情走向悲剧的结局,是与封建世家的根本利益及政治上的考虑有着深刻联系的。

遭到封建家族、家长们的反对,结果林黛玉泪尽而死,贾宝玉愤然出家为僧,酿成了悲剧。

关键词:曹雪芹;《红楼梦》;宝黛爱情;必然性;林黛玉;贾宝玉《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伟大作品。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它的中心故事,也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

但从全书反映的思想倾向看,它描写的不是“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式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从两小无猜到真诚相爱、心心相印,遭到封建家族、家长们的反对,结果林黛玉泪尽而死,贾宝玉愤然出走,出家为僧。

确实来说,贾宝玉对于薛宝钗的美丽的容貌和健康的肉体是曾经产生过爱慕之心的,然而,他却一直把他的情爱倾注在林黛玉身上,这主要因为薛宝钗所信奉的是正统派的思想,并且用这种思想来规劝他,而林黛玉却从来不说那些“混账话”,从来不曾劝说他去走家族、家长们所规定的“立身扬名”的道路。

【明清小说】《试谈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明清小说】《试谈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明清小说】《试谈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必然性》试谈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必然性摘要:《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

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是由于命运的捉弄、宝玉的软弱多情以及他们反世间之道而行造成的。

加之宝黛二人性格的不和,更使二人的爱情成为婉唱。

而且宝黛二人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爱情悲剧在那个时代几乎是具有必然性的。

本文试图从社会、各自性格、家族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宝黛爱情;悲剧;社会根源;性格;家族引言看《红楼梦》,当我们被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吸引,看着他们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互为知音、互相爱慕直至爱情破灭、黛玉憾死,我们不得不为他们叹息。

宝黛爱情,为什么最终会走向毁灭的悲剧?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原因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

第二,贾宝玉和林黛玉各自的性格也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第三,家族的原因,林黛玉自身与贾氏家族的利害冲突。

一、社会原因从社会来看,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他们的爱情背负着沉重的时代和历史的负担。

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一直倡导婚姻应该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青年男女在那样的环境下根本没有婚恋自由。

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对婚姻自主的束缚压迫和野蛮扼杀,宝黛的爱情也就成了这一时代局限下的牺牲品。

以他们当时的处境和能力,加上自身的寂寞、孤独、软弱远不能同封建礼教抗衡。

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爱情的存在的。

另外,宝玉和黛玉的日常生活交往也是与社会正统观念相抵触的。

如作品第十九回描写的宝黛午后谈笑嬉戏的场景,既表现了他们自由恋爱生活的美好,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男女之大防”、“父母之命”等封建思想的反抗。

对于“金玉姻缘”“门当户对”等邪说怪论,他们更是极力反抗。

宝玉甚至在梦中也不忘对封建怪论的反抗:“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试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婚姻悲剧姓名岳永强专业汉语言文学准考证号010*********成绩工作单位中铝河南分公司职务职称工人邮编 4 5 0 0 4 1联系方式13838174 075完成时间2010年9月试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婚姻悲剧岳永强摘要:宝黛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中最激动人心的描写,他们的相爱是心灵的契合,志趣的相投,纯真情感的交流。

黛玉纯真、美丽、痴情及卓异才华、诗人气质,使宝玉找到了他心中理想的美,人生道路上多了一位知音。

同样,宝玉离经叛道的性格,聪明俊秀的风采,黛玉也最为欣赏,最能理解,因而也引为知己。

然而这种建立在相识、相知、相爱以致痴狂的生死不渝之情,却无法见容于贾府及其上层社会,更无法见容于他们所宣扬的封建礼法制度。

“金玉良姻”所代表的世俗婚姻观背后,所蕴藏的巨大现实利益、家族利益才是他们真正的考量。

而“木石姻缘”及众多儿女的悲惨结局,也敲响了这个家族、这个社会的丧钟。

本文试从历史文化背景、宝黛思想性格的龃龉、现实环境的重压、社会缩影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金玉良姻”“木石前盟”家族利益礼法自由一、宝黛爱情悲剧的历史文化背景《红楼梦》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的清朝中叶,历经史称“盛世”的康、雍、乾三朝。

伴随着王朝的巩固,开始大力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将“穷天理,窒人欲”的程朱理学推至顶峰。

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市民阶层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生长。

于是明清出现被斥为“异端”的,以李贽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反弹:如《金瓶梅》;汤显祖的《牡丹亭》;冯梦龙、凌濛初的“三言”“二拍”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这些都是以“欲”“情”去反抗泯情、灭欲的礼,宣扬“情”“欲”于人自身的正当性。

这种结果大概是极大出乎统治者初衷的。

而《红楼梦》不啻为这股思潮的延续。

且到了乾隆中后期,所谓的“盛世”已经名不副实——起义此起彼伏:1761年的回族和撒拉族起义、1774年的白莲教山东寿张起义、1786年福建人林爽文在台湾领导的起义,还有1796年王聪儿、珧之福等领导的白莲教起义,更是波及川、陕、甘、楚、豫,历经九年才被镇压。

但此后白莲教起义终乾隆、嘉庆、道光,从未间断。

○1可见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之深。

广大民众已经不堪其苦,所以才揭竿而起。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不啻为一位伟大的预言家,《红楼梦》更是一部盛世危言。

他用“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去告诉人们,那是怎样的罪恶社会!美和爱不属于那个社会,它最终必将毁灭自身!这就是《红楼梦》。

宝黛爱情悲剧是《红楼梦》这部大悲剧中最典型、最撼动人心的部分,如同是《红楼梦》这棵大树的主根。

大树结满了爱的果子,大观园、贾府及以外的封建环境则是这棵树赖以滋生的土壤。

土壤的污淖导致主根枯死,大树夭折,爱的果子随之陨落,仅剩那死寂一般的土地。

这就是宝黛爱情悲剧在这部巨构中的作用和分量。

“绛珠还泪”的故事也表明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其积极的意义还在于:“一个不肖的子弟和一个不幸的弱女子却不过和石头和草一样卑微。

卑微,然而互有深厚的牢不可破的爱情,就像在生前已经有了情谊和盟誓。

”○2它寄予了作者对封建环境的不屈意志,对由封建家长人工包办的所谓“金玉良姻”深深地厌恶。

客观上揭露了封建制度及礼教对正常人性的异化和男女爱情的摧残。

这样宝黛爱情悲剧除了宿命薄雾下的历史文化背景外,更表现为深刻的各自思想性格中的龃龉和现实环境的因素。

二、宝黛思想性格的龃龉作者在宝玉、黛玉身上寄予了某种理想和人生信念,但无论作者还是宝黛都是历史中的人,仍处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都不可能脱离“封建主义经济”这个母体,而求得跨越。

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资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3这一切都集中体现在宝玉黛玉身上。

(一)宝玉一方面拒绝封建仕途经济,把贾雨村之流说成“国贼禄蠹”,深恶“时文八股”,热烈赞美为封建正统人物所不齿的小说戏曲,称《牡丹亭》《西厢记》等书是真正的好文章(第23回),并一把火烧了所谓代圣人立言的书籍(第36回),这就彻底否定了封建的科举制度,并指向圣人之言、孔孟之道;但他又肯定《四书》,尊重孔孟,尊奉圣人之言:第三回宝玉称:“除《四书》外杜撰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第二十回作者旁叙他的思想:只父兄伯叔兄弟之伦,因是圣人遗训,不敢忤慢。

第十九回袭人复述他的话:“除了‘明明德’外就没有书了”。

第七十三回叙“更有时文八股一道,因平素深恶此道,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微奥,不过作后人饵名钓禄之阶。

”他一面抨击“文死谏”、“武死战”的“君臣大义”,称“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朝廷是受命于天,若非圣人,那天也断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交代”(第36回)。

且面对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贤德妃”这件“个个面上皆有得意”的事情,“独他一个皆视有如无,毫不介意。

”隐约显示出对皇权的不满,且不无对儒家和历代统治者所宣扬的“君权神授”的怀疑。

但另一方面他更多的表现出忠君、颂圣的思想:《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政及众幕友谈到一件“风流隽逸,忠义感慨”的事情,即“姽婳将军”林四娘剿灭黄巾、赤眉起义,令贾宝玉做一首挽诗。

贾宝玉因此将故事、美女、诗酒联系在一起,得得意意做了一篇长歌行。

这篇《妮烟词》,就是站在正统皇权的立场上歌颂忠义的。

在平日的嬉笑游乐中,可以看出宝玉“颂圣”的态度。

第十七回宝玉在大观园题对额: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

……莫若‘有凤来仪’四字。

”第六十三回,更有一段宝玉关于华夏夷狄的说词:“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

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

晋唐诸朝深受其害。

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俯头源源来降。

他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

”芳官听了说:“既这样看,你该去操习弓马,学些武艺,挺身出去拿几个反叛来,岂不尽忠效力了,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宝玉说:“所以你不明白,如今四海宾服,八方宁静,千载百载不用武备,咱们虽一戏一笑,也该称颂,方不负坐享升平了。

”他一方面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向往个性自由,与黛玉的恋爱近乎痴狂,这就指向了专制的封建婚姻制度和家长制度;另一方面却又浅尝辄止,不敢在行动上直接面对家长,说出心中的渴望,更不敢与家长发生正面冲突。

面对家长的威逼,纵然他心有不愿,也不敢直说,而只是逃避、掩饰,如第三十回金钏之死与宝玉不无关系,她遭王夫人打骂时,“宝玉早一溜烟跑了”,并“忙进大观园来”。

第七十七回“抄检大观园”,贾府的上层矛盾祸及众儿女,司棋、晴雯、入画被逐。

宝玉“虽心下恨不能一死,但王夫人盛怒之际,自不敢多言一句,多动一步”。

显示了宝玉性格上的软弱的一面。

当然这种性格的软弱与其所奉行的孔孟之道、圣人之言及孝亲观念是有深刻联系的:如第三十三回因为金钏儿之死和忠顺府索要蒋玉菡这两件事,被贾政扣上:“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逼淫母婢”。

而打的“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即使这样贾宝玉没有一丝反抗,也没有怨言。

第二十八回为“金”“玉”的问题他向林黛玉表白:“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

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

要有第五个人,我也起个誓。

”可见他还是符合孝亲的标准的。

他一方面“毁僧谤道”,反对宿命论,连梦中也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第36回)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且信奉佛老思想,等于承认宿命论的合理性。

而思想上的感伤情调,一经与佛老学说相接触,很自然蒙上虚无主义的阴影,使其性格、行为愈加消极。

宝玉这些性格的龃龉,当他面临来自家长关于人生道路及爱情婚姻的压力时,会消减他的斗争性和进取性,做出偏于消极的决定,从而使宝黛爱情缺乏全面的支撑。

对父亲,他从心里惧怕;对母亲,他从心里尊敬;对君权,他只能战战兢兢;对孔孟,他只有顶礼膜拜;而佛老及虚无主义,则是他回避尖锐矛盾,躲避痛苦的“麻醉剂”。

(二)林黛玉和宝玉一样一方面有爱情自主的倾向,另一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下,我们不能把封建思想的束缚仅仅看做是外在的。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父亲是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钦点巡盐御史,母亲出身侯门。

她头脑中不可避免有严重的封建思想。

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

然而,在爱情面前,她又经常处于这样的心理矛盾中:一方面热切地希望宝玉在她的面前倾吐衷肠,但当宝玉在她的面前赤裸裸地作出这种表示时,她又忽然表现出一种气愤和悲伤。

虽然她的这种表现、这种感情是相当复杂的,但它表现了林黛玉内心中的矛盾却是不容置疑的。

爱情对于黛玉来说,既是她追求的,又是她拒绝的;追求是发自内心,拒绝是下意识的、表面的。

当爱情没有来临之前,她迫切追求;当爱情来到面前时,她又拒绝了爱情,或者说不敢正面接受爱情。

比如第三十二回,当黛玉听到宝玉“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她的时候,“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不禁滚下泪来”。

这时正好宝玉出来,问她为何而哭,并“抬起手来替她拭泪”。

这是爱情的表示,但在这爱的表示面前,黛玉却下意识地退缩了,她“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

”但是,当宝玉听她说到“金玉”之论而“急的一脸汗”时,她又忘情地去替宝玉拭汗。

她就是这样在追求爱与拒绝爱之间摇摆,虽然她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在那个时代是罕见的,具有突破传统的勇气,但其表现方式,确是显得相当的保守与沉重。

尤三姐就不是这样,她公开声明婚姻要自己作主,对象要自己选择。

小尼姑智能,除了封建束缚外,还有层宗教束缚,可是她就敢跑到秦钟家里去。

而宝黛二人,不但不敢私奔,而且连想都不会想的。

这主要是阶级的局限。

林黛玉虽是一无所有的孤女,可还有个至尊外婆,过的是小姐的生活,封建小姐自尊自贵的意识还是很浓厚的。

自己束缚自己——这就是宝、黛二人爱情悲剧的思想原因。

他们热烈地进行了自由恋爱,迫切地要求婚姻自主,可是同时又不得不期待家长的主持或批准,不得不仰赖封建家长的赞助与支持;既知道自己的爱情追求不见容于封建家长,却又寄希望于他们的主持,这正是他们思想性格中存在悖论的一种表现。

宝黛恋爱与婚姻的悲剧,与他们这种严重的思想矛盾不可分割。

三、现实环境的重压(一)贾府的大环境(摇摇欲倾的大厦)。

曹雪芹用那如椽的巨笔描写了18世纪中国封建阶级的荒淫无耻,广大人民的艰难困苦,这就是贾府。

秦可卿之死,用千两银子都不能买到的棺木敛尸;为了丧礼的风光,竟用一千两银子买了个五品龙禁卫虚衔;元妃省亲,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了一个“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连元妃也叹息道:“太奢华靡费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