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退黄八法的归纳

合集下载

伤寒论

伤寒论

《伤寒论》概要一、《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伤寒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因对祖国医学做出巨大贡献,而被后人尊为“医圣”。

严格地说,张仲景写的书叫《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不得已被分为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著作,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是公元150~219 年,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

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准确含义能够仔细的了解。

比如说,在《伤寒论》中有很多地方谈到了“桂枝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这个“中”和“不中”直到今天,仍然是河南地区的方言。

“中”就是“可”的意思,“不中”就是不可,“不中与之”就是不可与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二、《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那是一个战争连年,天灾不断的社会。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里头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ren,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就是说不到十年的时间,这二百多口的家族,死了三分之二,这三分之二有十分之七的人是死于伤寒病,伤寒病就是指的外感病的总称,所以他本人作为一个医生,看到这种情况,又没有更多的办法来防治这些传染病来挽救这些亲人和百姓的生命,才激励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最终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这是它的社会背景。

从学术背景的角度来说,在汉代以前,医学著作分了两大门类,一类是“医经”,就是基础理论著作;一类是“经方”,就是经验用方。

医经包括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等。

从流传到今天的《黄帝内经》这一部书来看,主要是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基本的治疗原则,基本的治疗大法的著作。

由此可见“医经”是基础理论。

而“经方”,指的古代医生凭自己的经验给病人开的方,而且在经过验证是有效的,并没有太多的理论依据。

退黄八法浅述

退黄八法浅述
痞食少 ,腹胀 便溏 ,口淡 不渴 ,舌质 淡润 ,苔腻 脉濡缓 等 症 ,常 见 于 现代 医 学 的 慢 性 肝 炎 、毛 细 胆 管 型 肝 炎 、胆 汁 性 肝 硬 化及 部 分 结 石 、腹 腔 癌 肿 引起 的 阻 塞 性 黄 疸 。临 床
常选 用 茵陈 四 逆 汤 、茵 陈 术 附 汤 加 昧 。 药 如 茵 陈 、附 子 、 干姜、苍 白术 、厚朴 、茯 苓 、泽泻 、车前 子等 以温 阳化湿 退 黄 。如 因 胆 汁 淤 滞 或 结 石 梗 阻 者 ,酌 加 活 血 化 瘀 或 利 胆 排石之品。
此 法 适 用 于 黄疸 兼 有 表 证 的一 种 治 法 。正 如 《 匮 要 金
热一清 ,肝胆疏泄正常,则黄疸随之消失。
2 通 腹 泻 热 退 黄 法
略》 书中指 出 :“ 诸病黄家 ,但利其小便 ;假令脉浮 ,当以 汗解之 ,宜桂枝加黄芩汤主之。 如黄疸初起 ,见有恶寒发 ”
热、脉浮无汗或 少汗 、口不 渴、苔 白等 风寒外 束、内热不 显 之症 可用 桂 枝 加 黄 芪 汤 以调 和 营 卫 ,解 肌 发 汗 。如 黄 疸 初起 ,见有恶寒发 热 ,脉浮有 汗、心烦 口渴、舌红苔 黄等 表 证 兼 见 内 热 明 显 的 可 选 用 麻 黄 、连 翘 、小 豆 汤 加 减 既 解 表邪又清热利 湿。常选 用麻 黄 、荆 芥 、汉 防 己、连 翘、黄 芩 、山栀 、茯苓 、泽泻 、车前子 、苡仁 、六一散等药 。 7 疏肝运脾退黄法 此法适用于肝 郁气滞 ,湿 困脾运 , 日久胆 汁被阻 ,外 溢于肌肤而 出现的黄疸 。正如 《 黄帝 内经 素问》 注 : “ 脾 之 为 病 ,善 发 黄瘅 ,故 发 瘅 也 … … ” 说 明外 因 犯 肝 、肝 旺 乘脾 、脾郁 发黄。此类 黄疸 特点 ,大 多色泽 欠鲜 明,程 度

仲景八法期末考材料 - 副本

仲景八法期末考材料 - 副本

仲景八法期末考材料1小青龙汤属于仲景八法中的何种治法,可以治疗什么证.临床表现有什么特点?有用于现代那些病的治疗?答: 1汗法2太阳伤寒兼里有水饮的证治3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4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2,请写出至少5种<<伤寒论>>中的常用的清法,并写出相应方药及其只要的治疗病症答:1、清宣郁热(清热除烦)——栀子豉汤,治疗热邪郁扰胸膈,以烦躁、失眠为特征的疾病。

栀子香豉。

2、清肺平喘——麻杏甘石汤,治疗邪热壅肺,以发热、咳喘为特征的病证。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3、清热泄痞——大黄黄连泻心汤,主要用于治疗邪热壅滞于胃,以胃脘痞满不适为特征的疾病,所谓的热痞证。

大黄、黄连、黄芪。

4、清热解毒,燥湿止利——白头翁汤,主要用于治疗湿热下注,热毒炽甚之热利证。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5、辛寒清气——白虎汤,用于治疗无形邪热熏蒸于阳明胃经,即所谓的阳明热(经)证。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6、清泄少阳——黄芩汤,主要用于治疗少阳邪热内迫阳明肠、胃的证治。

黄芩、芍药、甘草、大枣。

7、清热和胃,益气生津——竹叶石膏汤,治疗余热未尽,气虚津伤证。

石膏、粳米、甘草、人参、竹叶、麦冬、半夏(白虎人参减知母再加竹叶麦冬半夏)。

3谈谈承气汤的临床运用(一个两分)答:1大承气汤: 1支气管哮喘2肺炎3不完全性肠梗阻4急性胰腺炎5术后腹胀 2小承气汤: 慢性胃炎肝炎,截瘫,便秘,慢性肺炎性心脏病3调胃承气汤:老年性便秘,急性农药中毒,胆道疾病,痔疮。

4,仲景八法中和法常用方有哪些,写出至少3个相应的方药,及其只要治疗的病症答: 1和解少阳的正治法—小柴胡汤: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咽四大症或加口苦咽干目眩共七大症。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

下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4)在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燥屎泻下后再 给以米汤、面条等养胃气之品,禁食3~5日后 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忌油腻、辛辣食物及 饮酒,以防热结再作。 (5)服药期间不可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 (6)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忌用。。
下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2、温下: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脐下硬结,大 便不通,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脉沉迟。代表方有大 黄附子汤、温脾汤等。 (1)温下病证,宜住向阳病室,注意保暖,使病人 感到温暖舒适。 (2)同时,在饮食方面应注意给予温热性味之食品。 (3)温脾汤,方中大黄应先用酒洗后再与其它药同 煎,药宜饭前温服。 (4)服药后亦应观察腹部冷结疼痛减轻情况,宜取 连续轻泻。服药后,如腹痛渐减,肢温回缓,为病趋 好转之势。
五、温法与护理

温法,亦称温阳法。温法是通过温中、祛寒、 回阳、通络等的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 络通,血脉和,适用于· 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 “治寒以热”,就是温法的理论依据之一。 寒病的成因,有外感、内伤的不同, 或由寒邪直中于里,或因治不如法而 误伤人体阳气,或其人素体阳气虚 弱,以致寒从中生。。
《伤寒明理论》说:“伤寒邪在表者, 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 以为利。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 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 是当和解则可以矣。”
和解是专治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 法,它既没有明显的祛邪作用,也没 有明显的补益作用,而是通过缓和和 解与调和疏解而达到气机调畅,使表 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 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至复。症见寒 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 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等。调和指治肝 脾不和,肝胃不和等症。在太阳病 中,和法首推桂枝汤。

张仲景活用汗法辨治黄疸

张仲景活用汗法辨治黄疸

张仲景活用汗法辨治黄疸毕国伟(长庚大学 长庚纪念医院医学中心,高雄分院中医部 台湾)摘 要:黄疸是临床常见病证,中医药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

由《伤寒杂病论》伊始,即对黄疸有了较为系统的临床证治法则及方药,张仲景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中详细论述了阳明病变发黄的证治,更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中将“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运用于治疗黄疸,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以汗法为例,论述了汗法在黄疸病中的运用,以期探求仲景辨治黄疸的精要,供同道参考。

关键词:张仲景;汗法;黄疸;《金匮要略》中图分类号:R22213;R57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0668(2006)032003203 黄疸病是指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其病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溺黄赤安卧者,黄疸。

……目黄者,曰黄疸”。

[1]《灵枢・论疾诊尺》[1]篇说:“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1]但较为系统的临床证治则由《伤寒杂病论》伊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篇中详细论述了阳明病变发黄的机理及证治,如《伤寒论》第199条云:“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身必发黄”,“无汗”、“小便不利”提示湿与热无外泄之机,邪无出路,必内蕴于内,湿热熏蒸,影响肝胆疏泄,导致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变为黄疸;同时明确了辨治黄疸时当注意湿热与寒湿之不同,并根据临床不同主症,制茵陈蒿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栀子柏皮汤进行治疗。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3]篇中将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3类,把湿热郁结脾胃,溢入血分作为黄疸发病的重要机理,并按湿热的孰轻孰重对黄疸进行论治,为辨治黄疸提供了诸如治黄疸多从湿热辨证、黄疸要按阴黄阳黄区别论治、治黄疸要肝脾(胃)同治、治黄疸要酌加活血化瘀药等有效思路,后世对仲景的这些思想研究及发挥颇多,不仅肯定了黄疸发病与湿热为患密切相关的观点,如《症因脉治・卷三・黄疸论》曰:“脏腑积热,并于脾胃之间,外因风湿相搏,闭郁腠理,湿热熏蒸而成黄,则诸黄疸之症乃作”,且对黄疸的分类、病因、病机也作了较完善的补充,如元・罗天益《卫生宝鉴》进一步把阳黄与阴黄辨证论治系统化,《圣济总录・黄疸门》提出“急黄”诊断及治疗,沈金鳌的《沉氏尊生书・黄疸》篇提出“瘟黄”等[4],对临床实践均有较大指导意义,但仲景作为“医圣”、“一代宗师”,其论治黄疸的独到之处还在于针对不同病机、不同证候,将“清、温、消、补、汗、和、下、吐”八法应用于黄疸的辨证论治中,皆可取得良好疗效,正如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所说:“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治疗八法是何人归纳总结的

治疗八法是何人归纳总结的

治疗八法是何人归纳总结的治疗八法是古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归纳总结的。

这八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温法、清法、补法、攻法和导法,通过对人体的病理研究和对药物性能的分析,张仲景总结出了这八种治疗方法,为中医治疗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一、汗法汗法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促使病人排出大量的汗液,达到发散表邪、解表散寒的目的。

汗法广泛应用于感冒、发热等外邪属表的疾病治疗中,其中代表性的汗法有桂枝汤和麻黄汤等。

二、吐法吐法是通过药物刺激胃肠道,诱导呕吐,以清除胃内积聚的有害物质,通利气血。

吐法常用于食物中毒、中暑等病症的治疗,代表性的吐法如半夏泻心汤。

三、下法下法是通过引导药物通便,促使大便排出,以清肠胃积滞,解除腹痛的方法。

下法适用于腹胀便秘、痰湿阻滞等疾病的治疗,其中代表性的下法有大承气汤和大黄的应用。

四、温法温法是通过温热药物或其他方法,加强体内阳气的运行,以祛寒、温经活络的治疗方式。

温法适用于寒湿内凝、经脉痛痹等疾病的治疗,常见的温法有当归生姜汤和小建中汤等。

五、清法清法是通过寒凉药物或其他方法,清热解毒,以清除热邪、抑制病毒繁殖的治疗方式。

清法多用于感染性疾病、发热等症状的治疗,其中典型的清法有银翘解毒片和黄连解毒汤等。

六、补法补法是通过滋补养护身体,提高体质,以促进机体自身的恢复和抵抗能力。

补法多用于体虚乏力、产后虚寒等病症的治疗,常见的补法有补中益气汤和八珍汤等。

七、攻法攻法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以强烈刺激体内的病理因素,如肿块、积聚等,以促进病灶的消散或排出体外。

攻法适用于小肠梗阻、瘰疬等疾病的治疗,其中代表性的攻法有葱蒜研究治疗瘰疬。

八、导法导法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引导有害物质排出体外,以清除堵塞、排毒的治疗方式。

导法适用于尿路结石、黄疸等疾病的治疗,代表性的导法有通淋丸和小柴胡汤等。

综上所述,治疗八法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归纳总结的一套中医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根据病理变化和药物性能而总结出来,通过发汗、吐泻、温补等手段,以调和体内阴阳、平衡气血的变化,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仲景治黄八法简述

仲景治黄八法简述
7 .补法 —— 益 气 补 血 法 。若 黄 疸 病 迁 延 不 愈 , 可
致气 血 亏虚 , 治 当补益气 血 , 如《 金 匮要 略 ・ 黄 疸病 脉证
并治 》 2 2条 : “ 男 子黄 , 小便 自利 , 当与虚 劳小 建 中汤 。 ”
条: “ 一 身尽 发热 而黄 , 肚热 , 热在里 , 当下 之 。 ” 《 金 匮要 略・ 黄 疸病 脉证并 治 》 1 9条 : “ 黄疸 腹 满 , 小 便 不 利 而赤 自汗 出 , 此为 表和里 实 , 当下之 , 宜 大黄 硝石汤 。 ”
词最早 见 于《 黄 帝 内经 》 。张 仲 景 《 伤寒 论 》 和《 金 匮要
略》 都 对其进 行 了详细论 述 , 并 进一 步发 展 、 完 善 。其 中
5 .温法 —— 温 化寒 湿 法 。《 金 匮 要 略 ・黄疸 病 脉
证并 治 》 3条 : “ 阳 明病 , 脉迟者 , 食难用饱 , 饱 则 发 烦 头
演 绎 出汗 、 吐、 下、 和、 温、 清、 消、 补八 法 , 此 八 法 亦是 治 黄 之变法 , 为 后世 医家 治疗 黄 疸 开 辟 了先 河 , 具 体 归 纳
如下。
眩, 小 便必 难 , 此欲 作 谷 疸 。虽 下 之 , 腹满如故 , 所 以然 者, 脉迟故也。 ” 《 伤寒 论 > > 2 5 9条 : “ 伤寒发汗已, 身 目为
湿热 内蕴所 致 的酒 疸 病 , 病位在上脘, 症 见 脉浮 , 欲呕, 治 以瓜 蒂 汤催 吐而助 邪从上 解 。如《 金 匮要 略 ・ 黄疸病 脉证并 治 》 日: “ 瓜蒂汤, 治诸 黄 ” “ 酒 黄疸 者 , 或无 热 , 靖 言 了了 , 腹满 欲 吐 , 鼻燥 ; 其脉 浮者 , 先 吐之 。酒疸 , 心 中

从仲景方看大黄的煎煮方法

从仲景方看大黄的煎煮方法

31 原 .

大 黄酒洗 , 四两 , 厚朴 炙 , 去皮 , 半斤 ,
12 分 .

大 陷 胸 汤证 为 邪 热 内 陷与 有形 之 水
枳实 炙 , 五枚 , 硝三合 。上 四味 , 芒 以水一 斗 , 先煮二 物 , 五升 , 取 去渣 , 大 黄 , 煮 取 二 升 , 渣 , 纳 更 去 纳芒 硝 , 上微火 一两 沸 , 更 分温再 服 , 下余勿 服。 得 3 2 分 析 大承气汤证为燥屎内结, . 阳明热实之
41 2
浙 中西医结合杂志 2 1 年第 2 卷第 7 00 0 期
Zeag IC hjn T WM( o 2 o 00 i J V 1 0 . 21 . N 7

硕博 园地 ・
从 仲景 方 看 大 黄 的煎煮 方 法
洪 秀芳 陈滨海

浙 江 中医药大学

杭 州 305 10 3
浙 江省卫 生厅
饮 相结于胸腹 , 表现 为水 热互结 之证候 特点 , 故 如心 下 硬满 , 甚则 疼痛 , 不可 触 按 , 短气 烦 躁 , 汗 出 , 头 大
便秘结 , 午后潮热 , 苔黄腻或黄燥 , 脉沉紧等。方 中 大黄为君 , 主泻内陷之邪热 , 臣以芒硝泻热散结 , 再 以甘遂攻逐停于胸腹之间的水饮为使 , 中君药大 其
景 方 中, 注明煎煮 方法 的有 3 0个 , 括先 煎 ( 包 1个 ) 、
故方 中用 柴胡 、 黄芩 和解少 阳 ; 生姜 、 夏和 中止 呕 , 半
配 大枣调 和荣卫 ; 而本 方证 又有 阳明热 实之证 , 酸敛
同煎 (9个 ) 后 下 ( 1 、 8个 ) 不 煎 ( 和 即麻 沸 汤 渍 , 2 个) 四种 , 而它者 人 丸剂 之例 , 文暂 不讨 论 。而仲 本 景 对待药 物的煎 煮法 , 目的作用 是 多方面 的 , 的 其 有 是 为 了充 分发 挥 药 力 , 强 效 果 ; 的 是 为 了减 缓 增 有 毒、 烈性 ; 的是 为 了合 理 利用 、 有 避免 浪 费 等 等不 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景退黄八法的归纳伤寒论金匮要略汗法(解表退黄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加黄耆汤吐法(摔鼻退黄法)瓜蒂散下法(通腑消瘀退黄法)大黄硝石汤、猪膏发煎和法(和解退黄法)柴胡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温法“于寒湿中求之”《医学心悟》茵陈术附汤等(茵陈术附汤、茵陈理中汤、茵陈四逆汤)清法(清泄退黄法)湿热两盛证:茵陈蒿汤热重于湿证:栀子柏皮汤补出:热重湿证:栀子大黄汤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补法(建中退黄法)小建中汤消法(消瘀化湿法)抵当汤硝石矾石散下面,我把“仲景退黄八法的归纳”,给大家说一下,汗法(解表退黄法),在《伤寒论》里面,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在《金匮》里面,是桂枝加黄耆汤。

在吐法里面,我们把它说成搐鼻法,搐鼻促进退黄,就是[附方]里面的瓜蒂散。

下法,(通腑消瘀退黄法),这就是今天我所讲的,大黄硝石汤,里热成实。

和法(和解退黄法),作为兼症,宜柴胡汤,这里让你临证来化裁。

温法,两书都依据,张仲景在《伤寒论》“方后注”,里面提到“于寒湿中求之”,我向大家推荐《医学心悟》的方子,茵陈术附汤、茵陈理中汤、茵陈四逆汤等等。

关于清法,这个也是我们本篇,包括《伤寒论》里面,反复强调的几个方子,就是说,对于湿热发黄,要分辨,它是湿热两盛型,用茵陈蒿汤,热重于湿型,《伤寒论》提出用栀子柏皮汤,温重于热型,用茵陈五苓散。

今天,我们仍然讲了,湿热两盛型,用茵陈蒿汤,湿重于热型,用茵陈五苓散,又多出来的,是热重于湿型,用栀子大黄汤。

在补法里面(建中退黄法),尽管它的本义,是对萎黄提出来的治法,一会儿我要讲[临床应用],为什么他对于小建中汤,可以应用于包括黄疸的恢复期,或者残留黄疸不退,一会儿我再给大家,介绍几个病例。

消法里面(消瘀化湿法),《伤寒论》提出抵当汤,我们这里提出,对女劳疸兼有瘀血、湿热者,硝石矾石散。

好了,这是有关,仲景《黄疸病》篇,所涉及的“八法”,包括和《伤寒论》综合起来,名为“仲景退黄八法”,确实内容比较充实,而且,对目前临床应用很有价值。

关于建中治疸的问题,因为已经超越我们《讲义》本身所提出来的,借宾定主法的含义了,我们第一,要求本科生掌握,萎黄和黄疸的鉴别点在哪里,一个是身黄的颜色,它(萎黄)一定是萎黄的,是脾之色,是脾虚不荣于肌肤的一种颜色,也是比较暗或者说没有光泽,是这样的,关键地方,它(萎黄)是小便自利的,不存在黄疸的小便不利症,另外,疸病里面的“三黄”,是以目黄为鉴别要点,它(萎黄)目不黄,也可以说,有的时候,他(病人)的眼目,还因为脾虚,气血不足,显得暗淡,应该是这样的,若有贫血外观,眼睑白,口唇也发白,这都是外像,所以,和黄疸是很好鉴别的。

现在,我要讲小建中汤,它在临床适用,还可以用于,小儿的溶血性黄疸,建中治疸的问题,实际上,尤在泾对于虚黄,补出补法,他有一个很好的建议,我请大家注意,他说:“夫黄疸之病,湿热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等于按照我写的“八法归纳”,他提出一个看法,就是(1),“在表者汗而发之”,(2),“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3),“乃亦有不湿而燥者”,是变,变得什么样呢?清利为润导,像猪膏发煎。

今天,关于下法里面,我应该再给写一个,下法,除了大黄硝石汤以外,还有一个猪膏发煎,润燥、消瘀通便,六版《金匮讲义》,已经把这个方子去掉了,萎黄,他(仲景)出了两张方子,尤在泾认为,清利为润导,如猪膏发煎,我说,这个下法是润下法,他(尤在泾)认为,是把清利变为润导,即猪膏发煎之治,(4),是“不热而寒,不实而虚者,变攻为补,变寒为温,如小建中汤之法也”,即补法列入治黄疸可用,(5),“其有兼证错出者,则先治兼症而后治本证,如小半夏及小柴胡之治也”,就是说,看到了什么兼证,你就应该“随证治之”,见呕,用小半夏汤,见腹痛而呕,用小柴胡汤,所以,他(尤氏)对我这个八法的归纳,也等于给一下综合分析,这些法,都是治黄疸不可缺少的。

关于今人和历代医家,也有比方说王旭高医案里面,提到对虚黄辨治的案例,用小建中汤治法,疗效很好,所以,现在已经被公认,对于黄疸的恢复期,以及残留黄疸不去,用建中法,可以达到补虚以滋化源,治本来退黄。

还有,《中医杂志》,和《中医内科学》,都反复强调了,用小建中汤治疗溶血性黄疸,有治疗意义,《中医内科学》还强调的,本方是治疗萎黄的治法之一,这个提供给大家参考。

下面,我想说,我自己临床的一些看法、体会,仅供参考。

首先,我想谈一个病例,这个我曾经发表了论文,但是因为篇幅的问题,病例它(杂志)没给我载上去,我借此机会说一下。

一位52岁的男患,他是一个干部,而且,他是乙肝病毒携带者16年,没有任何症状表现,因为他是搞水利的,1998年大水之后,1999年大兴水利建设,他必须到生产第一线去,在两个月的紧张工作中,他发现,首先是乏力了,另外,食少了,再一个,有腹胀的现像,突然出现明显的黄疸,因为他是干部,在前线他不好意思请假下来,后来同志们说,“你眼睛黄了!你身上黄了!”他自己才觉得应该去作体检,结果一检查,情况特别的危重,什么情况呢?肝功能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3692lu/L,正常40lu/L,他是多少倍?谷草转氨酶200lu/L,碱性磷酸酶是137lu/L,总胆汗酸308lu/L,总胆红素225lu/L,我现在说的,这是主要的方面,B超显示,肝脏弥漫性病变,肝的右叶长88mm,厚60.9mm,腹水,轻度胆囊炎,脾厚57mm,主诉,我给综合一下,就是不欲食,消瘦,腹胀,乏力,不发热,尿黄,色如豆油,量不多,而且是白便,望诊的话,目黄,身黄略暗,就是我刚才讲的,湿重于热型的那种阳黄,应该是面色暗滞,怎么知道是阳黄呢?就是体征里,尿黄如豆油的问题,阴黄绝对不能到这个程度,这是一,精神状态好,你就说他的病情这么严重,他为什么还能,坚持在工作第一线上,就是思维等状态还是挺好的,但这舌质上看,深红,苔薄润,切诊,脉沉、小弦,就显得没有太大的力量,西医诊断,重症乙肝,亚急性肝坏死,为什么?亚急性肝坏死,不是一接诊的时候就诊断出来,是当我20天以后,用中医去辨证施治的时候,他向我介绍,西医院的经治大夫,包括参加会诊的人提出的,“我们现在已经,怀疑他是亚急性肝坏死了”,他是1999年9月8号入院,住院20以后,通过输血,静脉点滴胸腺肽,中药茵栀黄注射液,后来又加的丹参注射液,黄耆注射液,他经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是西医院里面的,“西学中”的同意开的药,另外,口服保肝药,用了这样的治疗方案以后,病情控制了,病情控制到什么程度了呢?当我去看的时候,谷丙转氨酶已经从3962lu/L,除到180lu/L,比40还多出多少倍呀?相当4倍多,谷草转氨酶已经从200lu/L,降到134lu/L,碱性磷酸酶从137lu/L,已经降到134lu/L,总胆汁酸从308lu/L,降到264lu/L,总胆红素,开始入院的时候是225lu/L,现在已经反增到515.8lu/L,就是黄疸增剧了,等于翻一倍一样,从225lu/L到515.8lu/L。

B超的结果,腹水和胆囊炎的情况依然存在,临床的表现,我看的时候就是面色暗滞,食欲很差,另外,病人躺在床上不能下地,已经到那程度。

西医为什么要咱们中医去看?实际上是家属提出来的,当时分析的情况,为什么怀疑到亚急性肝坏死呢?因为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酶胆分离,什么叫“酶胆分离”?酶的值降下来了,总胆红素的值升上去了,看见了没有?从3962lu/L的谷丙转氨酶,降到180lu/L,降得很好了,但是,总胆红素,我不说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因为时间关系就不说那个细节了,总胆红素的值翻了一倍。

因此,怀疑,他要变成肝坏死的情况,希望中医能够合作一下,但是,第一个方子,我出的时候,因为就是我自己去看,我觉得应该是,属湿重于热型,因为他的面色,和尿如豆油的样子,我就用茵陈五苓散打的底儿,这个方子里面,茵陈一两,金钱草一两,我也等于告诉你,金钱草有很好的,清热利湿退黄的作用,所以,配合茵陈蒿,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用活血药同时,我也用止血药了,因为他已经告诉我了,病人比较危重,我用了丹参15克,同时用了茅根30克,因为我有顾虑,怕他上腔静脉出现问题,郁金用20克,内金15克,党参20克,黄耆30克,行气的药,我用的佛手15克,用了焦三仙各20克,后来的方子,有加减,大体上45付药以后,这中间也用了鸡内金,焦三仙,包括甘草。

病人的病情,好转到什么程度呢?第一,恢复食欲,而且吃得很多,他父亲提出意见,后来我们建议他,可以吃胡萝卜煮羊肉,这是当归生姜牛肉汤之义,我们认为,用羊肉来补血、补中,关键是给他扶正气,用胡萝卜炖得烂烂的,再就是牛肉炖大萝卜,食欲好的时候,能吃2~3碗,把他父亲吓坏了,他父亲说,“你要是好的时候,你能够吃多少?”他说:“我好的时候,肯定也能吃这么多,但是,我已经好几个月,没这么吃了,就像够不着底了,吃得非常好,后来我们说,”你想吃,你分顿吃,少食多餐,你可别一顿吃那么多”,这就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时时顾护他脾气的问题,这个方子,我想说的是什么呢?第一,用茵陈五苓散,一定给湿热以出路,而且,我这里注意了,用金钱草一两,配合茵陈蒿一两,这是一,第二,关于扶正健脾的药,我很早的就用上了,因为他已经在西医院,治疗了20多天,西医用“胸腺肽”什么意思呀?也是增强免疫功能,输血什么意思?还是增强免疫功能,结果这么好的药,到最后,西医花了将近三万元人民币,就是到最后出院的时候,咱中药用的就是几千元人民币,扶正的药,特别是健脾的药,如黄耆30克,党参20克,活血疏肝行气的药,比方郁金、佛手,佛手价钱比较贵一点,但是它比较轻柔,不像柴胡,青、陈皮作用力那么强,所以,佛手、香橼这一类药,对于虚弱的体质,又是阳黄的病人,我觉得配合鸡内金效果很好。

最后用姜、枣顾护胃气,其中,黄耆配白朮、党参,党参,有一段时间,换用了太子参,但是从来没用过别的参,这是一个。

丹参,比方说觉得怕太凉了,就改成归、芎、芍,当归、川芎、赤芍,是这么用的,不是白芍,然后45付药以后,黄疸显退,乏力减轻,食欲尚好,好的程度,就是我刚才说的那样,大便正常了,用到15付左右,就是2周之后,大便的颜色就是茶色样的,而且非常通利,45付药以后,尿色和尿量完全趋于正常,二个月以后复查肝功,是最好状态的时候,谷丙转氨酶88lu/L,是正常值的2倍,谷草转氨酶是69lu/L,碱性磷酸酶75lu/L,总胆汁酸19lu/L,总胆红素46.5lu/L,病人坚持服用汤剂,我说改成丸药吧,他说不,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去掉茅根和猪苓,改为茵陈20克,丹参30克,当归20克,川芎20克,赤芍15克,厚朴20克,为了防止肝纤维化,用炙鳖甲15克,砂仁10克,是为了扶助脾胃,30剂以后,又是一个月,依照这样的量,做成丸药,也就是住院期间,二个月当中,有一个月是在服中药,出院以后,坚持一个月,后改成丸药,正好是服三个月中药,现在已经追踪三年了,这个病人出院以后休息半年,所有的检查完全正常,乙肝病毒携带是阳性不能改变,其它完全在正常范围,这病人现在是正常工作,而且他的女儿考上研究生,他都觉得是很大的支持,这是他家的两大幸事,就是说,健康是第一位的,这个病例给我的感触非常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