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 资料

合集下载

出梅入梅的标准

出梅入梅的标准

出梅入梅的标准出梅入梅是一个农业气象学的术语,用来描述梅雨季节的开始和结束。

在中国,梅雨期一般从5月到6月,它标志着进入夏季之前的季节过渡。

具体的标准是根据气温、降水量、湿度和气压等多种气象要素来判断。

下面将详细介绍出梅入梅的标准和相关气象知识。

一、出梅的标准:1.降雨量减少:在梅雨季节,降雨量通常相对较高。

出梅的标志之一是降雨量明显减少。

通常在连续五天内,每天降雨量都少于0.1毫米,被认为是出梅的一个标准。

2.气温升高:夏季的气温相对较高。

当气温持续在28摄氏度以上,且不再有明显的降温趋势时,可以视为出梅的另一个标志。

3.湿度下降:梅雨季节通常空气湿度较高。

当湿度开始下降,空气变得干燥时,也表示梅雨季节已经结束了。

4.气压变化:气压的升高也是出梅的一个指标。

当地面气压开始上升,且没有再次下降的迹象时,可以判定为出梅。

二、入梅的标准:1.降雨量增加:入梅的标志之一是降雨量的明显增加。

当连续五天内,每天降雨量都大于0.1毫米,且未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天气时,可以认为进入了梅雨季节。

2.气温下降:入梅时,气温会相对较低。

当气温开始在28摄氏度以下,且没有再次上升的迹象时,可以视为入梅的一个标志。

3.湿度上升:梅雨季节通常空气湿度较高。

当湿度开始上升,空气变得潮湿时,也表示进入了梅雨季节。

4.气压变化:气压的下降也是入梅的一个指标。

当地面气压开始下降,且没有再次上升的迹象时,可以判定为入梅。

三、出梅入梅的意义:1.农业作物种植:出梅入梅的准确判断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

合理选择播种时间、施肥、浇水等农事活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防灾减灾:梅雨季节常常伴有较多降雨和高湿度,容易导致洪涝灾害和疾病的传播。

及时准确地判断出梅入梅可以提前采取防灾减灾措施,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3.旅游娱乐:梅雨季节的降雨量较大,适合山水风景的观赏。

了解出梅和入梅的时间,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旅游娱乐活动,享受优美的自然景观。

二十四节气中的梅雨季节气候分析

二十四节气中的梅雨季节气候分析

二十四节气中的梅雨季节气候分析梅雨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到来。

在这个季节,潮湿的气候常常给人们带来不便和困扰。

本文将对梅雨季节的气候特点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梅雨季节的定义和起始时间梅雨是指从农历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之间,大约持续40天左右的一个季节,标志着梅花的盛开和暑气的逼近。

梅雨季节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南方的广东、福建、台湾等地。

二、梅雨季节的气候特点1. 高温多湿:梅雨季节是我国南方地区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多以30摄氏度以上为主。

同时,由于水汽蒸发和大气湿度的增加,梅雨季节的湿度较大,人们会感到闷热和不适。

2. 多雨天气:梅雨季节是雨水集中的时期,每年都是降雨量最多的季节之一。

在梅雨季节,常常伴随着阵雨、雷雨等强降水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不便。

3. 多雷电活动:由于湿气和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梅雨季节的雷电活动频繁,雷电灾害也容易发生。

人们在梅雨季节要注意防范雷电天气带来的安全隐患。

4. 多雾天气:梅雨季节的湿度高,会出现较多的雾天气。

雾天气会对交通安全和能见度造成影响,人们需注意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行车安全。

5. 梅雨持续时间较长:梅雨季节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会持续40天左右。

在这段时间内,人们需要做好防潮、防雨和防暑工作,保障身体健康。

三、梅雨季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 服装选择:梅雨季节的气候多湿,人们应选择透气性好、吸湿性强的衣物,以便在湿热的天气中保持舒适。

2. 防雨措施:由于梅雨季节的降雨较多,人们在外出时需随时携带雨具,做好保护措施,以防雨水淋湿衣物和其他物品。

3. 防暑降温:梅雨季节伴随着高温天气,人们应注意防暑降温,多饮水、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中暑等热射病的发生。

4. 防雷电:梅雨季节的雷电活动频繁,人们在户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免空旷地段和高大建筑物,确保自身的安全。

5. 防雾保障出行安全:梅雨季节的雾天气多,给交通出行带来困扰。

2020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常识:黄梅时节家家雨,降雨类型知几分

2020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常识:黄梅时节家家雨,降雨类型知几分

公共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常识:黄梅时节家家雨,降雨
类型知几分
每年的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会持续出现阴雨天气,而此时正值梅子的成熟期,所以被称作梅雨季节。

那么,梅雨是怎么形成的,它属于哪种降雨类型?下面为大家梳理一下降雨类型的知识清单。

一、降雨的四大类型及成因
当空气中水汽充足且达到饱和后,一般就会发生降雨。

降雨只要分为锋面雨、对流雨、台风雨和地形雨四种类型。

下面,将从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分布范围等方面来梳理下四大降雨类型的考点。

二、模拟题
1.(单选)“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的降雨属于()降雨类型。

A.对流雨
B.锋面雨
C.地形雨
D.台风雨
【答案】B。

解析:清明时节处在春天晚期,此时气温逐渐升高,从东南沿海吹来的暖湿气流与大陆的冷气团相遇,由于暖气团密度小且较轻被迫抬升,遇冷后凝结降雨。

此外时节的雨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长。

因此,从降雨的成因和特点来看,清明时节的降雨属于锋面雨。

故本题答案选B。

2.(单选题)“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降雨属于()降雨类型。

A.对流雨
B.锋面雨
C.地形雨
D.台风雨
【答案】A。

解析:“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出自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指的是东方出太阳,西边落雨。

不是晴天吧,又是晴天。

它反映了四川东部的热雷雨,其实就是对流雨。

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时间短但强度大的对流雨。

故本题答案选A。

梅雨季节产生的原因

梅雨季节产生的原因

梅雨季节产生的原因
梅雨季节是一种特殊的气象现象,主要是由于南海副高和西太平
洋高压系统的共同作用所形成的。

1.南海副高:夏季时,南海地区的海洋温暖,空气湿度较高。


太阳直射位置趋近北半球时,空气上升,形成低压,而南海地区的空
气比较稳定,就形成了南海副高。

南海副高产生时,会带来大量的水
汽从海洋中蒸发升空。

2.西太平洋高压:在夏季时,西太平洋地区的气温升高,造成大
气层中的空气不稳定,容易上升形成低压。

这时,西太平洋高压系统
会扩大,压力中心较低,进一步加强了南海副高的形成。

当南海副高和西太平洋高压系统形成并加强时,它们会导致空气
湿度增加、气压下降和大量的水汽输送,进而形成梅雨季节。

在这个
季节中,大气中的水汽会随着气流朝着陆地方向移动,与冷空气相遇,形成连绵不断的阵雨和雷雨天气。

这种天气持续时间较长且降水量较大,因此被称为梅雨季节。

浙江梅雨预报

浙江梅雨预报




梅雨期雨量最多的年份是1954年,该年梅雨期总雨量为848.6毫米, 其次是1999年为556.8毫米。
有些年份基本上没有梅雨,称为“空梅”,如1958年、1978年、 2005年。 比较典型的具有“二段梅雨”特征的年份有1981、1982、1984、 1986、1987、1991、1997、2002年。
暖锋切变型,出现的概率最少,占16%。700hPa 长江沿江有切变线,切变线附近有较强的西南气流 和东南气流的辐合。切变南侧常常有西南急流的配 合。暖锋切变型雨带东西向比较多见,降水主要出 现在暖切的南侧,常伴有强对流天气,暖切一般移 动缓慢,因此,降水持续时间较长。
二、 台风对梅雨雨带的影响
2.1
台风活动导致浙江出梅或梅雨中断
台风在副高南侧西北行进入南海,并在雷州半岛到海南一带登陆。该类台风在西 北行过程中,整个梅雨带有一次向北振荡过程,梅雨带北抬到江淮,使浙江梅雨 出梅或梅雨中断。如果副高控制整个江淮地区,使梅雨带消亡。
台风活动使浙江出梅或梅雨中断
海上转向台风使副高 西伸脊东撤,沿海为低 槽区,江淮地区受高压 脊和大陆高压控制,梅 雨带消亡,使浙江梅雨 中断或出梅。
(c) 东北冷涡切变型
东北冷涡型出现的几率相对少一些,占23%。 700hPa东北地区有冷涡,地面上表现为有东路冷 空气扩散南下,在江汉一带有切变存在,且切变 线上常有低涡生成并东移。这种类型降水雨强一 般不是很强,但持续时间较长,雨带分布也没有 明显的特征,出现暴雨的概率西部地区大于东部 地区。
(d) 暖锋切变型
出梅标准: 1、五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结束,出现五天以上的无雨天气(允许 1天有雨),以后不再出现五天以上的阴雨天气。 2、参考指标:副高脊线北跳到北纬25度。 如果五个代表站的入(出)梅日期不一致时,主要参考嘉兴、杭 州两站的入(出)梅日期。

梅雨 资料

梅雨 资料

1.梅雨(1)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

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

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

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与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

研究发现,欧亚大陆在20N至40N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带。

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南压东侧下沉气流控制,天气晴朗少云,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在西风带影响下,从大西洋带来暖湿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使气候变得温和多雨。

即表现为副热带夏干冬湿的地中海式气候。

大陆东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西侧控制,下沉空气原来也较干,但从暖湿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带来丰沛的降水,产生了副热带湿润气候。

这里由于海陆对比十分强烈,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与地中海式气候相反。

如果和同纬度的英国东岸比,也是截然不同。

美国东岸中纬地带夏季风来临前后就不会出现长时期的阴雨天气,人们从未有长期天气闷热之感,发霉现象难以出现。

可见,在同一纬度上降水季节迥然不同。

所以,在世界上,只有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大致起自宜昌以东、北纬29度至33度的地区,以及日本东南部和朝鲜半岛最南部有黄梅出现。

也就是说,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我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2)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晴雨多变的春天一过,初夏随着而来,但不久,天空又会云层密布,阴雨连绵,有时还会夹带着一阵阵暴雨。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梅雨"来临了。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 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梅雨"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原来它源于我国的一个气象名词。

梅雨知识资料

梅雨知识资料

梅雨知识资料梅雨的定义: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一狭长区域内往往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段,出现频繁的降水过程,常有大到暴雨。

这时,正是江南梅子成熟时期,故称“梅雨”。

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生动地描绘了当地梅雨季节的自然景象。

因为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因此也有称之为“霉雨”的。

除了我国以外,朝鲜最南部、日本中南部也都有梅雨季节,但世界同纬度其它地区却没有,因此,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我国梅雨区的范围,北起淮河,南至闽、赣、湘三省中部,大致在110°e以东的27—34°n之间。

梅雨期长度以梅雨区中部最长,上海平均6月15日入梅,7月9日出梅,长25天。

梅雨区南北界附近一般只有20天左右。

但这是气候平均情况,每年可以相差很大。

例如,入梅期迟早可以相差40天,出梅期可相差45天;最长梅雨期可以长达60天甚至更长,而有些年份甚至更长,而有些年份基本上没有梅雨,称为“空梅”。

梅雨期雨量最多的年份要数1954年,该年梅雨期总雨量超过多年平均值的两倍以上。

梅雨的划分划定梅雨期以大气环流季节性的转折、调整为主要依据。

在分析环流调整时,以暖湿气流的稳定北上,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东经120度处脊线的北移位置为主,以西风带环流的调整为辅。

根据以上原则,先确定入、出梅的环流调整日,然后再结合大范围降水现象的起始和终止日期,具体划分梅期。

一、上海梅雨指标入梅标准:入梅前五天副高脊线在18°n以北;且5天中日平均气温至少有3天≥22℃,入梅后头5天中,须有大于等于4天雨日(包括各区县气象站);若梅雨有分段现象,则每段梅雨结束后的气温均≥22℃。

出梅标准:梅雨结束前后,120-130°e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至26°n或以北,日平均气温≥27 ℃,最高气温≥30℃,且6天以上无雨。

梅雨属于什么类型的雨

梅雨属于什么类型的雨

梅雨属于什么类型的雨
梅雨是锋面雨,梅雨是每年夏季,海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向陆地运动的过程中,和陆地上大陆气团相遇,形成了锋面,而大陆气团和海洋气团势力相当,于是锋面在长江流域一点来回摆动,这样就是准静止锋。

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梅雨天气。

梅雨天气的特点是连阴雨不断,空气潮湿,物体发霉,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霉雨”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多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用冬季天气特点来预报梅雨的谚语有许多,例如"腊月里多雪,水黄梅",就是指腊月雪和梅雨存在着正相关。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则梅雨也偏少。

这是因为天气往往有阶段性。

天气持续干旱,常常是某一种有利于干旱的天气形势相对稳定所造成的。

但由于大气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上述相对稳定状态总是要被破坏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反面转化。

"春水铺,夏水枯","铺"是指雨水较常年偏多。

谚语说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现干旱。

它和"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一样,都是用春季的雨水来预测梅雨的。

"行得春风,必有夏雨",春风,是指偏东方向的风(东南风居多),夏雨是指梅雨。

谚语意思是说,春季偏东风较多的年份,则夏季梅雨一般也较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雨资料.txt世上有三种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没被狗吃的人,三是良心连狗都不吃的人。

︶﹋丶爱情是个梦,而我却睡过了头﹌1.梅雨(1)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

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

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

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与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

研究发现,欧亚大陆在20N至40N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带。

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南压东侧下沉气流控制,天气晴朗少云,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在西风带影响下,从大西洋带来暖湿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使气候变得温和多雨。

即表现为副热带夏干冬湿的地中海式气候。

大陆东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西侧控制,下沉空气原来也较干,但从暖湿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带来丰沛的降水,产生了副热带湿润气候。

这里由于海陆对比十分强烈,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与地中海式气候相反。

如果和同纬度的英国东岸比,也是截然不同。

美国东岸中纬地带夏季风来临前后就不会出现长时期的阴雨天气,人们从未有长期天气闷热之感,发霉现象难以出现。

可见,在同一纬度上降水季节迥然不同。

所以,在世界上,只有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大致起自宜昌以东、北纬29度至33度的地区,以及日本东南部和朝鲜半岛最南部有黄梅出现。

也就是说,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我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2)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晴雨多变的春天一过,初夏随着而来,但不久,天空又会云层密布,阴雨连绵,有时还会夹带着一阵阵暴雨。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梅雨"来临了。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 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梅雨"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原来它源于我国的一个气象名词。

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

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对梅雨更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咏《梅雨》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

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

宋代贺铸曾被称誉为"贺梅子",据说就是因为他在《青玉案》一词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宋代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

明代徐应秘在《玉芝堂谈荟》中写道:"芒后逢壬立梅,至后逢壬断梅"。

历史上所称的"黄梅雨"通常是指"梅"节令内的降水。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群众习惯上取"芒种"节气为梅节令,此时正值梅熟时节,因此也叫"黄梅"。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

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

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

"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 可见,"梅雨"或"霉雨"的称谓由来已久,它开始在我国流传,至少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形成梅雨锋暴雨的大气环流条件一般包括:①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②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

在这种环流条件下,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

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

梅雨锋暴雨是不同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定地区的特殊天气,大气环流的变异性,导致各年梅雨期开始有迟有早,梅雨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

有的年份,梅雨锋不明显,出现“空梅”,形成干旱天气。

有的年份,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维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习惯上称“倒黄梅”。

江淮流域梅雨结束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进入高温少雨天气。

2.雨带虽然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但它的出现却不是孤立的,是和大范围雨带南北位移紧紧相连的。

在110E以东的我国东部地区,在汛期从5月中旬起到6月上旬,主要雨带摆动在南岭山脉和南岭以南地区。

在个别年份,虽然在某一段时间内移到南岭以北地区,但是从一个候(五天为一候)或一个旬的多年平均情况来看,它往往是维持在28N,29N以南。

这个时期就称为"江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

6月中下旬,主要雨带北移到29N-33N范围内(即西自我国宜昌,东经长江口,然后越海到日本;南起我国两湖盆地北至淮河南岸),稳定少动。

这时南岭以南地区已处在雨带之外,阴雨天气结束;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告别了风和日丽的初夏,迎来了阴雨绵绵的季节,大雨、暴雨时而出现,一直维持到7月上旬,这就是长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节。

7月中旬开始,雨带再次北移,到了33N以北地区。

先后在黄河、淮河流域以及华北、东北等地停滞、徘徊,造成一次又一次强降雨过程,分别称为"黄淮雨季"、"华北雨季"此时,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骄阳高挂,进入了炎热的盛夏季节。

这种天气一直要维持到8月下旬,然后雨带才随着冷空气的逐渐活跃而快速南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使雨带一直退到华南沿海地区。

雨带的这种规律性变化,说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并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天气气候现象,而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季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主要雨带向北移动过程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滞的反映。

3.主要环流形势副高西伸北跳,控制华南地区,整个东亚环流完成了从春到夏的调整,雨带同时北跳,华南汛期结束,江淮梅雨开始,印度季风爆发,副热带西风急流从印度北部跳到高原北部,100hPa反气旋轴线北跳到34°N。

梅雨的开始与这个地区稳定而持续的西南季风的建立一致。

(1)高层:江淮上空维持一个强大的暖性反气旋(南亚高压)(2)中层(500hPa):①副热带地区:西太平洋副高呈带状分布, 其脊线从日本南部一直伸向我国华南,略呈东北-西南走向,120°E处的脊线位置稳定在22°N 左右。

②中纬度地区:巴尔喀什湖及东亚东岸(河套到朝鲜之间)建立了两个稳定浅槽。

③高纬度地区:为阻高活动区阻高类型可分为三类:(50°-70°N)单阻型、双阻型、三阻型(3) 低层:在850百帕或700百帕上为江淮切变线,切变线之南有与之近乎平行的低空西南风急流,有时切变线上有西南涡东移。

地面:①地面图上江淮流域有静止锋停滞,若500百帕平直西风带上有较弱的低槽东移,则在低空常有西南涡与之配合沿切变线东移,在地面上引起静止锋波动产生江淮气旋。

②中纬西风带上有较强的低槽东移时,静止锋波动能发展为完好的锋面气旋。

梅雨锋:梅雨期间的静止锋,称为梅雨锋。

它是夏季季风气流和极地气团或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之间的辐合线,具有热带辐合带性质。

特点:锋面两侧水平温度梯度小,湿度梯度较大。

(1)正常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

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

"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

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

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2)早梅雨: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

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

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

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

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

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

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

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3)迟梅雨: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

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

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

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阵头黄梅"。

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

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4)特长梅雨:1954年我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次大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

这一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开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经很多,梅雨又来得很早,6月初就开始了。

天气一直阴雨连绵,并且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维持的时间特别长,直到八月初才"出梅"。

当阴雨结束转入盛夏天气时、已经临近"立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