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来南京梅雨期降雨量变化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南京气候是什么样的

南京气候是什么样的

南京气候是什么样的1、南京的气候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水1200毫米,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4°C,年极端气温最高39.7°C,最低-13.1°C,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

春季风和日丽;梅雨时节,又阴雨绵绵;夏季炎热,秋天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干燥。

南京春秋短、冬夏长,冬夏温差显著,四季各有特色,皆宜旅游。

因此就有了“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冬观石城霁雪”之说,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及南京不断的植树造林,南京夏天的炎热程度与江南、华南其他都市相比大为减轻,故有为南京摘去“火炉”帽子的说法。

2、南京是什么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极端最低气温 -14.0度 1955年1月6日极端最高气温 43.1度 1934年7月13日常年湿润多雨冬季比较寒冷且不供应暖气冬季平均68天零下每年6月-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多暴雨和城市内涝3、“六朝古都”南京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怎么样气候: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水1200毫米,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4°C,年极端气温最高39.7°C,最低-13.1°C,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

春季风和日丽;梅雨时节,又阴雨绵绵;夏季炎热,秋天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干燥。

地理环境: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相得益彰。

长江穿城而过,沿江岸线总长近200公里。

紫金山风景绝佳,幕府山气势雄伟,秦淮河、金川河萦绕其间,玄武湖、莫愁湖点缀城中,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11%以上,林木覆盖率26.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7平方米,在中国位居前三甲,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署特别荣誉奖获得城市。

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长、东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线距离150公里,中部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两端东西宽约30公里。

南面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

江苏梅雨年际变化特征研究

江苏梅雨年际变化特征研究
间主要在 6月的 45候 , 、 出现的百分 比 的年份 , 梅雨持续时间偏短 。 分别为 3 .%、81 也就是说入梅 日 1 2. 6 %, 在 6月 1 2 6~ 5日的百 分 比达 5.%。 的差异 ,对 同一天入梅 的梅雨最长 日 9 6 为进一步分析各年梅雨持续时间 第五候的降雨强度 。 本文利用 15 2 1 9 4 0 0年共 5 7年 的
4 。 N。 O
为了更清楚地揭示人梅 日期 、出梅 日
出梅 日期的年际变化曲线如 图 1 所示。 从图 1 中可 以看 出 ,江苏 省各年入 梅 日期和出梅 日期差异都 比较大。 按上述标准 , 以看 出 2 可 O世纪 年入
二、 江苏历年梅雨指标 统计 及出、 期的年际变化 , 特制作了江苏省入梅 日期 、 15 94年 以来 的入 、 出梅 日期 由江
出梅的次数为 9 , 次 第六候 出梅的次数 第 4 5候人 梅的梅雨 日数最 大差异值 出梅 日期为 7月 1 、 1日。 平均梅雨期长度
仅 2次 ,也就是说一般不会在 7月 2 平均水 平相 当 ; 5 虽然从总体上讲 , 入梅 为 2 4天。平均而言 , 人梅时 间的早晚与
日 出梅 , 后 其他没有 明显的规律可寻。 ( ) 雨持 续时间特征 四 梅 早 ( )的年份 ,梅雨持续 时间偏长 梅雨 日数 、 迟 梅雨总量 的多少 , 有着 一定 的 ( )但是人梅时间相 同的年份 , 短 , 梅雨 对应关系 。 入梅时间相同的年份 , 梅雨持 续时 间也会有较 大的年际差异 。人梅 偏 偏多 ; 梅晚的年份梅雨 日数少 , 人 梅雨 期
1 多。 倍
持续 时间 , 变化幅度都 比较大 ; 且人梅 析 , 由表 3可以看 出 , 四候 的梅雨 日数 第

江南雨季降水季节内演变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

江南雨季降水季节内演变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

江南雨季降水季节内演变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詹丰兴;章开美;何金海;章毅之;尚可【摘要】In this study,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seasonal evol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rainy season of Jiangnan (24-30°N,110-120°E) and its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are researched,using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for the period of 1961-2008,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astern China.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A significant twin-peak feature in the intraseasonal evol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Jiangnan is demonstrated,with mid-April and mid-June as the twin-peak periods.The peak precipitation first appears in Jiangnan in mid-to late April,then extends southward.Southern China reaches its peak precipitation period in early to mid-June,after which the heavy precipitation center moves northward,and Jiangnan experiences the second precipitation peak in mid-to late June.Meanwhile,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Jianghuai area(32-35°N) shows a single peak type.The first peak of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 appears very early,and this is the first sign of the rainy season in eastern China.The second peak i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ain rain belt moving northward.2)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regional averaged twin-peak precipitation in Jiangnan and actual precipitation is 0.69,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twin-peak precipitation shows the intraseasonal evolution features of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of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 mainly depends on 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of the bimodal peak in the rainy season(April-June),and this also shows that the twin-peak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Jiangnan area can reflect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ual precipitation.3) The twin-peak precipitation of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 displays significant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The interannual periods are found every 2-3 years,and strong signals are mainly centeredin the late 1960s to 1970s and mid-1980s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while the interdecadal periods are shown every 8-10 years on the whole time domain,and their strong signals are centered in the early 1980s to late 1990s.4) On the interdecadal scale,although the intraseasonal features of precipitation display a significant twinpeak precipitation pattern in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raseasonal evolution also show skipped-significant features.A twin-peak precipitation pattern is notable in the 1960s,1980s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while in the 1970s and 1990s the twin-peak pattern is insignificant.%利用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在对比我国东南部各地区气候态降水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江南地区(110~120°E、24~30°N)雨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江南雨季气候态降水的季节内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型特征,两个峰值集中期分别是4、6月中旬前后.4月中下旬第一个降水峰值率先出现在江南地区,之后峰值降水南移,于6月上中旬华南地区达峰值集中期,之后强降水才逐渐北移,6月中下旬又回至江南地区,使江南地区降水达第二个峰值集中期.2)我国江南地区区域平均的双峰降水与4 6月的实际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69,这表明双峰型降水确实反映了江南雨季降水的季节内演变特征.3)江南雨季降水双峰型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周期.年际变化周期为2~3a,强信号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以及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年代际变化周期约为8~10a,在整个时间域上都存在,最强信号集中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期.4)年代际尺度上,江南雨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双峰型态)具有隔代显著的特征,即20世纪60、80年代及21世纪初双峰型特征显著,而20世纪70、90年代双峰型特征不显著.【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年(卷),期】2017(040)006【总页数】10页(P759-768)【关键词】江南雨季;双峰型;季节内变化;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作者】詹丰兴;章开美;何金海;章毅之;尚可【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江西省气象局,江西南昌330096;江西省气象服务中心,江西南昌33009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江西省气候中心,江西南昌33009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江南地区主要指包括江西、湖南、福建大部、浙江南部,即24~30°N范围内的我国东南部地区。

高考地理梅雨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梅雨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梅雨知识点总结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地理梅雨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正常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

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

"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

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

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早梅雨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

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

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

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

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

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

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

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迟梅雨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

长江中下游气候分析-以芜湖市和南京市为例

长江中下游气候分析-以芜湖市和南京市为例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长江中下游气候分析-以芜湖市和南京市为例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专业地理科学学生姓名尹成臻学号0711097指导教师査良松职称教授论文字数6000完成日期2011年 3 月22 日目录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1引言---------------------------------------------------------------------------------------------3 2芜湖市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3 2.1芜湖市气候概况--------------------------------------------------3 2.2芜湖市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3 2.3芜湖市近50年来的年降水变化特征---------------------------------4 2.4芜湖市近50年来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4 2.5芜湖市近50年来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5 3南京市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5 3.1南京市气候概况--------------------------------------------------5 3.2南京市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5 3.3南京市近50年来的年降水变化特征---------------------------------6 3.4南京市近50年来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6 3.5南京市近50年来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6 4总结---------------------------------------------------------------------------------------------7 参考文献-----------------------------------------------------------------------------------------8长江中下游气候分析-以南京市与芜湖市为例尹成臻,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摘要: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正日益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长江中下游气候分析-以芜湖市和南京市为例

长江中下游气候分析-以芜湖市和南京市为例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长江中下游气候分析-以芜湖市和南京市为例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专业地理科学学生姓名尹成臻学号0711097指导教师査良松职称教授论文字数6000完成日期2011年 3 月22 日目录摘要-----------------------------------------------------------------------------------2 关键词----------------------------------------------------------------------------------------2 Abs tract----------------------------------------------------------------------2 1引言---------------------------------------------------------------------------------------------3 2芜湖市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3 2.1芜湖市气候概况--------------------------------------------------3 2.2芜湖市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3 2.3芜湖市近50年来的年降水变化特征---------------------------------4 2.4芜湖市近50年来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4 2.5芜湖市近50年来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5 3南京市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5 3.1南京市气候概况--------------------------------------------------5 3.2南京市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5 3.3南京市近50年来的年降水变化特征---------------------------------6 3.4南京市近50年来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6 3.5南京市近50年来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6 4总结---------------------------------------------------------------------------------------------7 参考文献-----------------------------------------------------------------------------------------8长江中下游气候分析-以南京市与芜湖市为例尹成臻,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摘要: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正日益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梅雨

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梅雨

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梅雨
梅雨季节中,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梅雨降雨特性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首宋朝赵师秀的《约客》诗中,第一句就描述出梅雨的降雨是家家雨,也就是锋面带所覆盖的地区都是雨。

另外江南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又说出了梅雨时阴雨连绵的特性;「梅子成熟倾盆雨」则是表示梅雨时雨势相当大。

从这些记述可以知道,梅雨的降雨特性是持续性并夹有较大雨势的天气。

不过也有些记述,如:「梅子黄时日日晴、黄梅时节燥松松」,却是说梅雨时出现的晴朗天气;「吃了端午粽,还有三天冻」的「冷水黄梅」,则表示梅雨来得特别早;另有「阵头黄梅」及「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表示梅雨来得特别迟,以及梅雨过后又再度出现持续降雨天气,这又说明了梅雨降雨的变动性。

这种变动性,不论是梅雨开始时间的早迟、梅雨期的长短、雨量的多寡、下雨天数的多少等,每年都有很大的差异。

不但长江梅雨如此,变动性更大的台湾梅雨,更是变化多端:梅雨期有时长达五。

南京市短历时暴雨雨型分析

南京市短历时暴雨雨型分析
DOI:10.3969/j.issn.2095-1973.2019.03.002
Rainfall Pattern Analysis of Short Duration Rainstorm in Nanjing
Zhang Lu1, Li Jing1, Pei Haiying1, He Guangxin2
Keywords: rainstorm, rainstorm pattern, rainfall duration, rain peak position
0 引言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暴 雨洪涝灾害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 [1-2] 南京地处长江中 下游地区,水网交织、湖泊纵横,随着城市化进程加 剧,不透水地面的不断增加使得暴雨发生时城市排水 和河道行洪系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3],暴雨引发的城
(1 Nanji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Nanjing 210019 2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 Nanj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Progress 研究进展
南京市短历1 南京市气象局,南京 210019;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 210044)
摘要:采用南京站1951—2017年分钟降雨资料建立暴雨统计样本,分别利用模糊识别法、芝加哥法和P&C法对南京 市历时60、90、120、150和180 min的短历时暴雨过程进行雨型分析,结果表明:过去67年最大日降雨量呈增大趋 势,而近30年来暴雨日数也明显增多。3种方法推求出的雨型以单峰型为主,雨峰位置基本处于整场降雨的前1/2分位 内,即暴雨过程的前中部。芝加哥法推求的单峰雨型,瞬时雨强先增大、后减小,重现期2 a的各历时累计降雨量在 33.26~55.21 mm; P&C法分析显示历时90 min以上的暴雨常出现两个甚至多个雨峰,该方法计算的雨强在时间尺度上 的分布更接近实际降雨情况,在业务应用中应根据自身需要选取适合的方法进行雨型分析。 关键词:暴雨,暴雨雨型,降雨历时,雨峰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50年来南京梅雨期降雨量变化特征分析
摘要:以南京1954-2007年间梅雨期降雨量资料时间序列为基础,运用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南京近50多年来的梅雨期降雨量进行了多角度分析。

结果表明:(1)、近50年南京梅雨期降雨量有着较为明显的阶段性,1954~1968年期间为南京梅雨期降雨量由丰转枯阶段,1969~2007年期间为南京梅雨期降雨量波动频繁、并呈现逐步增多阶段。

(2)、在过去的近50多年中,南京梅雨期降雨量没有发生突变。

(3)、南京梅雨期降雨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周期特征,其显著周期为6年、4年、2年、15年和22年。

关键词:梅雨累积距平Mann-Kendall 小波分析南京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季风气候明显,气候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受到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天气系统的影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其中梅雨汛期降水形成的洪涝是南京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如1954、1998这两次大的洪涝灾害年均是由于梅雨期持续降水造成的。

了解和研究南京地区的梅雨期降雨量的变化特征,对于长江下游做好与梅雨相关的预测服务工作,对于防灾减灾,甚至于国计民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资料来源于江苏省气象台的梅雨观测资料和相关文献[1~2]。

本文取了1954-2007年南京近50年的梅雨期降雨量作为基础
数据,采取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南京近50年来的梅雨期降雨量进行多角度分析,以揭示其多年变化规律,为预测未来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2 分析与讨论
2.1 梅雨期降雨量变化趋势
从图1上可以看出,近50年来南京市梅雨期降雨量的波动变化频繁,总的趋势线是梅雨量为略有增加,但不明显。

为了更好的、更直接的了解南京近50年来的降雨量的变化趋势,采用了累积距平方法[3]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南京市近50年来梅雨期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图,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上可以看出,近50年南京梅雨期降雨量有着较为明显的阶段性。

从大的波动变化来说,南京梅雨期降雨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在1954-1968年之间,南京梅雨期降雨量以少于多年平均梅雨量的占绝对优势,累计距平曲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形态,由最大值降低为最小值,这说明1954-1968年期间南京梅雨期降雨量为明显的由丰转枯时期;而1969-2007年期间,南京梅雨期降雨量的累积距平曲线出现非常频繁的高低波动,总的趋势呈现出逐步上升的形态,这表明1969-2007年这一时期内南京梅雨期降雨量波动变化大,降雨量丰枯转换频繁,降雨量有逐步增多的趋势。

2.2 梅雨期降雨量突变特征
Mann-Kendall检验是由Mann和Kendall提出[4~5],并经广泛使用[6~10]的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分
析了南京梅雨期降雨量的突变情况,经计算所有UFk组成一条曲线UF。

把同样的方法引用到反序列中,得到另一条曲线UB。

在给定显著性水平(取α=0.05,则U0.05=±1.96)条件下,当|UFk|>Uα时,表明序列存在明显的增长或减少趋势。

如果UF和UB两条曲线在临界线之间出现交点,且上升或下降超出临界线,则此交点就是突变的时间。

从图3上可以看出,在近50多年时间内,UF和UB两条线出现了三次交点,一次在1981年,一次在1990年,还有一次在1994年,这三次交点均出现在临界线之间,随后并没有上升或下降超出临界线,所以,近50多年来南京梅雨期降雨量没有发生突变。

2.3 梅雨期降雨量周期特征
由图1可以看出,南京近50年来梅雨期降雨量高低波动频繁,存在着一定的振荡周期,但很难从数据中一下分辨出来,为了较为准确的得出降雨量数据变化的周期特征,这里采用了一种近年来应用比较成功的方法—小波分析法来对数据进行解析。

小波分析法能将时间序列分
解成交织在一起的多尺度成分,并对不同的尺度采用不同的取样步长从而能不断地聚焦到任意的细节,特别适合将隐含在时间序列中各种随时间变化的周期清楚地显现出来[11~12]。

文中采用Morlet小波来识别南京近50年来梅雨期降雨量的多时间尺度特性,得出了小波变换图和小波方差图(图4和图5)。

从图4上可以看出,南京近50年来梅雨期降雨量主要存在着2年、4-5年、6-7年、14-15年、以及22年左右的周期振荡。

在2年左右的特征时间尺度下,梅雨期降雨量的多少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80年代前后、以及90年代前后都表现较为明显,但60年代晚期以前的约10多年时间里,2年的周期特征没有体现出来;4-5年的特征尺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表现最为明显,90年代中后期开始也有所体现;6-7年的特征尺度在整个研究时段内表现最为明显,呈现出非常规律的偏多偏少的转换,并且主要以6年左右的波动周期为主,仅在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之间表现不明显;14-15年左右的特征时间尺度在20世纪60年代前、70年代至80年代初、以及21世纪以来有所体现,其他时段表现不明显;22年左右的特征时间尺度在整个时段都有所表现,但在80年代前表现较为突出。

另外,由图5可以看出,图中有5个明显的峰值,分别对应2年、4年、6年、15年和22年。

由此可见,南京梅雨期降雨量变化存在着2年、4年、6年、15年和22年这5个主要的振荡周期,其中6年对应的小波方差最大,为南京梅雨期降雨量的第1主周期,第2~4主周期依次为4年、2年、15年和22年。

3 结语
(1)近50年南京梅雨期降雨量有着较为明显的阶段性,1954~1968年期间为明显的南京梅雨期降雨量由丰转枯时期,1969~2007年期间为南京梅雨期降雨量波动频繁、并呈现逐步增多阶段。

(2)Mann-Kendall突变检验表明,在过去的近50多年中,南京梅雨期降雨量没有发生突变。

(3)Morlet小波分析表明,南京梅雨期降雨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周期特征,其显著周期为6年、4年、2年、15年和22年。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气象局预报课题组.江苏重要天气分析和预报(下册).北京:气象出版社,1989.
[2] 南京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南京年鉴,南京:南京年鉴编辑部出版,2001~2007.
[3]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第二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4] Mannn HB.Non-parametric tests gain trend[J].Econometrica,1945,13:245-259.
[5] Kendall MG.Rank correlation measures[M].London:Charles Griffin,1975.
[6] 徐宗学,孟翠玲,巩同梁,等.西藏自治区气温变化趋势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162-170.
[7] 张剑明,黎祖贤,章新平.长沙近50年来降水的多时间尺度分
析[J].水文,2007,27(6):78-80.
[8] 陈德超,张晓波,陆建伟,等.苏州1956年以来的降水变化及其空间差异研究[J].水文,2008,28(6):68-72.
[9] 刘海涛,张向军,郭全水,等.和田河流域半世纪来气温、降水突变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58-62.
[10] 陈亚宁,徐长春,郝兴明,等.新疆塔里木河流域近50a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8,30(6):921-929.
[11] 纪忠萍,谷德军,谢炯光.广州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J].热带气象学报,1999,15(1):48-55.
[12] 林振山,汴维林,金龙.中国旱涝史料的层次分析[J].气象学报,1999,57(1):112-1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