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

合集下载

申论范文_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

申论范文_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

申论范文_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申论范文: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与此同时,这些问题也对人类的社会文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态与文明的命运息息相关,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人类文明才能得以永久繁荣。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的变迁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的文明始终是依托于自然环境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历史上的一些文明,如埃及、希腊等,都因为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出现了问题而被逐渐淘汰。

相反,那些重视生态建设的文明古国,如中国的汉唐、阿拉伯帝国等,因其优良的环境保护措施而繁荣兴盛。

可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首先,生态繁荣可以为文明发展提供重要资源。

如今,能源危机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来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能源充足和清洁生态环境对于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都起到无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另外,生态环境也提供着丰富的大自然资源,这些资源为文明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生态衰退必然导致生态灾害的频发。

生态灾害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也会对文明积淀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例如,水源污染会造成饮水困难,土地退化会导致农业生产问题,空气污染会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

这些环境问题的恶化将严重干扰社会的运行,限制人类文明的发展。

最后,生态环境也是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社会的长久稳定。

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贫富差距的加大,从而引发社会冲突和不安定因素。

而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人与自然能够协调共生,社会的繁荣和谐就能够得以实现。

在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能力。

浅析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兴衰的关系_吕晨辰

浅析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兴衰的关系_吕晨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 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 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 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 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 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 古印度文明的诞生。古印度作为世界四大
作者简介: 吕晨辰( 1988—) ,女,山西安泽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 84 —
古文明之一,也与其所依赖的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 割的关系。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是一个坡度徐缓的 高原,境内江河纵横,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在北面, 喜马拉雅山脉如屏障耸立,南面则以低矮的温德亚 山与德干高原相隔。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 恒河,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这一 地区既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又气候条件良好,雨量 充沛,适于耕作河流将高原的土壤带到平原上堆积 起来,使土地肥沃,河流则使交通十分便利。
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物质生态文明 建设的核心。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满 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以人力资源为主 要驱动力,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 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 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 员会作的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 标的新要求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强调,充分说明建
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诞生。古代西亚是最 早的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尤其是以两河流域的文明 最为璀璨夺目。两河指发源于小亚细亚山地的亚州 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中 下游地区是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流缓慢。在这片 肥沃的冲积平原生活的苏美尔人较早地掌握了农业 生产需要的灌溉技术,大力兴修水利工程设施,建立 了远古时期较为发达的农业。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上,曾经诞生过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

近几年人类因为没有保护自然环境遭受到环境的反思

近几年人类因为没有保护自然环境遭受到环境的反思

近几年人类因为没有保护自然环境遭受到环境的反思一天,我在校园走了一圈,发现校园里的垃圾还真不少,塑料袋,碎纸,雪糕纸。

这些引起了我的反思。

我们天天都是生活在大自然中。

生活在这美好的一切当中。

地球妈妈慷慨的为我们提供各种无限而又有限的资源,让我们“丰衣足食”,而人类不但不知足,反而还破坏地球母亲。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把一棵棵大树砍下做成木船、一次性筷子等一切对人类有利的东西,而这些在人类的眼里总是一闪而过,对于大自然是多么大的破坏。

虽然,现在人们处处在宣传环保,呼吁绿色,但这样仍然没有阻止破坏者的脚步,一棵棵大树仍在倒下,沙漠的面积仍在扩大。

现在,由于人类大量地砍伐树木,所以现在荒漠正吞噬着大自然,吞噬着整个地球,人们啊!难道你们就心甘情愿地看着大片的绿的被破坏?这种塑料很难腐烂,被称之为“白色污染”,用过的废弃物十分难以处理。

如果埋掉,会破坏土壤结构;烧掉它,能生产出氟化物,氢化物等有毒或剧毒气体,危害人畜。

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塑料袋竟然有这么大的危害。

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播种的灾难时,大自然已愤然回击。

海洋与大气向人类发出了警告。

全球不论哪一个海域,不管它与工农业活动区有多么遥远,从北极冰岛到南极大陆,到处都不同程度的监测到有害物质,唉!我以前喜欢的海洋到哪里去了?绿如蓝,成记忆了吗?现如今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无论是在经济,文化,政治,还是在信息产业上,都有突飞猛进的增长,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急速行使时,中国的人们似乎忘记了一个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问题,道德素质。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

古代昌盛的儒家思想,也都是把“仁”和“礼”放在首位的。

古代的道德方面的故事也是数不胜数,孔融吃梨时把大的让给长辈。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孔明出山时,不耻以诚相待.这许许多多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映衬了一个重视道德素质的古代极为发达的中国,可现如今。

中国的青山绿水,正遭受到极度的摧残。

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污染了我们民族的血液。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生态与文明的关系时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这一观点既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又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

纵观历史,放眼世界,人类文明都不可能脱离这条社会发展的普遍定律。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人类环境宣言》中写道:“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

”遍数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不发源于水量丰沛、森林茂密、田野肥沃、生态良好的地区。

正是先有“生态兴”,勤劳智慧的古国人民才得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闻名世界的繁荣胜景和灿烂文化,即“文明兴”。

生态可载文明之舟,亦可覆舟。

发源地随后的生态转衰,给几大古文明以几近致命的毁灭。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有描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了不毛之地。

”过度放牧、过度伐木、过度垦荒和盲目灌溉等,让植被锐减、洪水泛滥、河渠淤塞、气候失调、土地沙化……生态惨遭破坏,它所支持的生活和生产也难以为继,并最终导致了文明的衰落或中心的转移。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

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顺自然规律者兴、逆自然规律者亡。

人类文明要想继续向前推进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并将其置于文明根基的重要地位。

在文明进步中,什么时候生态被牺牲掉了,生态危机出现了,文明危机也就不远了。

生态危机是人类文明的最大威胁。

人类的文明从砍倒第一棵树开始,到砍倒最后一棵树结束。

不幸的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与自然矛盾激化,世界范围内不少国家包括我国虽然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社会财富,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工业文明负效应,最严重的当属资源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反思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行为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反思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行为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反思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行为近年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愈演愈烈,进一步加剧了地球的生态危机。

这一现象不仅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更需要我们深入反思,并积极采取措施来减缓和逆转这一趋势。

本文将就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进行反思,并阐述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来保护地球环境。

首先,人类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是造成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我们不断从地球中提取石油、矿产和水资源,导致其供应逐渐减少。

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导致了自然灾害的频发,如水源枯竭、土地沙化和矿产资源的枯竭等。

因此,我们应该反思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盲目追逐,转变发展观念,促进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其次,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大规模的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等方面。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和滥用,许多森林不仅面临伐木的风险,还遭受了野火、盗猎、非法捕捞等威胁。

同时,山地的滥伐和过度开发破坏了连片的森林生态系统,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这不仅加剧了洪涝和干旱的频率,还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衰退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因此,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人类对森林资源的破坏行为,加强森林保护,推动森林经营与保护相结合,实现森林可持续管理。

此外,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表现在大规模的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方面。

工业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不仅对地球的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而且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同时,人类的过度捕捞和过度种植也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使得生物种群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加强对工业排放的监管,推行清洁生产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和重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立法和监管,制定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推动环境保护责任的落实。

同时,企业应该加大环境治理的投入,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

2024年保护环境的总结与反思范本(2篇)

2024年保护环境的总结与反思范本(2篇)

2024年保护环境的总结与反思范本____年,作为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年份,环境保护问题再次成为焦点,呼吁保护环境的声音愈发高亢。

在这一年里,全球各国纷纷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因此,对于____年的环境保护工作,我们既要总结成果,也要进行反思,不断提升我们的环境保护能力。

首先,____年我们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一方面,全球各国进一步推广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减轻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各国也加大了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治理,对于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仍然加快,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例如,____年,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起极端干旱和洪灾事件,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此外,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大量的土地开垦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问题愈发严重。

同时,电子废弃物、塑料垃圾等人类生活方式带来的新型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出发,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首先,政府在立法和政策制定方面需更加严格和明确,提高违法所要面临的成本和风险,推动各行各业更加积极主动地履行环境责任。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推动可持续发展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环境保护的效果和效率。

此外,公众参与和意识提升也至关重要。

公众是环境保护的主体,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对环境的影响,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

因此,从教育、宣传和媒体等方面着手,提高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引导公众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反思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掠夺

反思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掠夺

反思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掠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当我们回首人类历史的长河时,伴随着科技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掠夺也逐渐显现出来。

这种破坏不仅对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威胁,也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反思,探索如何解决这一严峻的问题。

首先,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和过度的自然资源消耗上。

长期以来,为了满足人类对能源、水资源以及原材料的需求,我们采取了过度开采、过度捕捞等不负责任的行为。

例如,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碎化,土地沙漠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过度捕捞则导致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崩溃和渔业资源的匮乏。

其次,人类的工业活动也对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工业生产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严重污染了空气、水源和土壤,导致了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环境污染。

此外,环境污染还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如空气污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水源污染导致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破坏和掠夺的根源在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利用和欠缺对生态系统的尊重。

我们常常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永续发展的原则。

然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健康的自然环境,只有在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转变观念,采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环境意识的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这不仅包括提供相关知识和教育资源,还需要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环保行动,如减少用水、垃圾分类等。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部门应该出台更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并积极推动环境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同时,企业和个人也应该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采取更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挑战,各国应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反思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反思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反思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它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和物质支撑,但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却不断加剧。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不断挑战着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

首先,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极为深远。

近千年来,人类的经济活动已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例如,全球的森林面积不断减少,草地退化,水源污染,海洋生物群落受到威胁,种种环境问题无不显示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之大。

同时,人类的工业、交通、能源等活动所排放的各种气体和污染物的影响,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其次,人类必须反思自己的行为。

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通过开采自然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这一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愈来愈多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人类必须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努力改变无序开发的局面,寻找更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第三,人类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自然环境。

人类危机四伏的自然环境需要得到保护,唯有在科技、政策和市场驱动下,全球社会才能共同治理自然环境与遏止环境污染。

人类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例如,推广新型能源,加大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和防控力度,推广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环保新技术,倡导低碳生活等。

最后,人类共同关注自然环境,共同行动。

保护自然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合作,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人类应该鼓励环保意识的普及,加大环境教育宣传力度,这样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共享繁荣、和谐发展的社会。

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总之,人类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发展模式,立足自身的环保使命,共同关注与共同行动,为保护自然环境作出努力,让我们共同呼吁:珍爱自然、关注环保、构建和谐生态,共筑美好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
一、文化、文明与生态环境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演进
而发展。
Culture, it is to point to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social history, created by the material

wealth and the spiritual wealth combined.

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
延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延续性的基础。文化的
传播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区域环境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从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看,文化是人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文化是
在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与改造过程中发展和创造出来的。美国著名人
类学家摩尔根把文化的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即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
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每个文
化阶段的标志是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密切相关的。如在人类文化的低级蒙
昧社会阶段,人类生活在原始的生态环境中,依靠野果为生……文明社会始于表
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1]由此可见,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和人类对
自然的认识、利用与改造同步的。在人类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产生和发展了
文化。因此,在人类文化的进程中,无一不包括了生态环境的因素,也无不打上
了生态环境的烙印。
总体看,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是由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学文化三个层次
组成的。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文化层次作为主流,并以此成为特定时代文化的
主要特征。其中,自然文化是人类进入社会生活时的第一文化,也是人类文化发
展的基础。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人类的祖先在自然文化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
性,这就是原始的图腾文化。人们崇拜动植物、山、水、风、雨等自然现象,视
其为神的化身。因为当时的人类十分脆弱,居住区域有限,对自然一无所知,根
本没有能力改造自然,只能被动适应自然,这也就决定了原始的文化只能是自然
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居住区域逐步扩大,对生态环境的了解加深。
生态环境的差异和人类适应能力的增强,使自然文化的差异逐渐增大,导致文化
发展的随机涨落与分异,使人类社会从部落向民族形态逐渐演化,从而奠定了民
族文化的基石。民族文化的产生,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出现,使民族文化渐趋成熟,
形成了绚丽多彩、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人类文化史上灿烂的篇章。科学
文化植根于自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
利用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和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加强,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学
文化相互融合,兼容并蓄,产生了更加绚丽多彩的先进的人类文化,推动了人类
文明的进程。
二、文化与文明的生态学涵义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文化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 由于人类具有明

显的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作为生物的人,对环境的生态适应使人类产生了不同
的人种,在体质形态及生理、生态等特征方面出现了
差异的人群。作为社会的人,以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自己创造的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来实现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从而形成了自然文化、民族文化
和科学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不同历史时代以不同的文化层
次作为主流,并以此成为特定时代文化的主要特征。
人类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关键在于人类具有文化。人
类通过文化的传授和知识的共享,一代又一代地传递,这就是文化的生态适应
性。由于文化的进化而导致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化。由于有了文化,人类创造了
灿烂的文明。因此,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文明是指某一地域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发
展过程。人类用文化来适应生态环境,也用文化来改造生态环境。环境与文化的
协同进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但如果某一文化的发展过程与生态环
境不协调,就会引起生态危机、资源耗竭等问题,当人类最终无法用文化来适应
新的生态环境时,必将导致文化的退化和文明的衰亡。
三、对人类文明兴衰的反思
有人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勾画人类历史进程:“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 足迹所

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用它来形容某些文明的消失,
却是非常生动形象的。今天,人类已经践踏了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片土地,
这正是人类文明不断从一处移向另一处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若干古文明衰亡的
主要原因。
1.巴比伦文明的衰落。公元前3500年, 苏美尔人在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

发拉底河)流域的下游,即美索不达米亚,现今的伊拉克建立了域邦,这是人类
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的社会,时间约在公元前3000
年。使用文字的同时,苏美尔人在幼发拉底河流域修建了大量的灌溉工程。这些
工程不仅浇灌了土地,而且防止了洪水。巨大的灌溉工程网提高了土地的生产
力,使数百万的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去从事工业、贸易或文化活动,他们创造
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巴比伦文明。
然而,经过1500多年的繁荣后,到公元前4世纪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却衰

落了。如今在当年古巴比伦城池的废墟上,除了荒漠和盐碱地,再也找不到当年
古文明的恢弘气势。究竟什么是导致巴比伦文明消失的生态学原因呢?
巴比伦文明从人类利用水——灌溉开始, 以不合理的灌溉所造成的土地盐渍

化和灌溉渠道淤积的严重后果而告终。苏美尔人对森林的破坏,加上地中海气候
冬季倾盆大雨的冲刷,使河道和灌溉渠道的淤积不断增加,人们不得不反复清除
淤泥,甚至重新挖掘新的渠道,尔后又无奈地将其放弃,这样的不良循环,使得
人们越来越难将水引到田中。与此同时,由于苏美尔人只知道灌溉,不懂得排盐,
其结果使美索不达米亚的地下水位不断上升,给这片沃土披上一层厚而白的盐结
壳,正如当时的文字记载的“earth turned white”。土地的恶化,使美索不达
米亚葱绿的原野渐渐枯黄了,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恶化,使文明的“生命支持系
统”濒于崩溃,并最终导致文明的衰落。历次朝代的更迭,都没能恢复土地的生
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恶化状况,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永远地沦为一个
人口稀少的穷乡僻壤。如今伊拉克境内的古巴比伦遗址,已是满目荒凉,只有沙
漠、盐渍化土地。
2.玛雅文明的消亡。中美洲低地丛林的玛雅文明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500

年。 其后到公元前450年,人口一直在稳定地增长,聚居地的面积和建筑结构
的复杂度也越来越大。这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其文明的成就反映在他们对宇
宙的认识程度,城市、建筑的艺术设计和独特深奥的玛雅文字方面。这样一个伟
大的文明后来却突然消失了。第一个鼎盛时期的玛雅文明大约在公元900年时
神秘消失;第二个鼎盛时期出现于两个世纪以后,在原地址以北250km,也在
十五、 十六世纪前后突然消失了。
境及资源恶化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公元800 年食品生产开始下降,粮食

短缺和战争频繁,导致高死亡率使人口锐减,城市逐渐变成废墟,一个高度发达
的文明毁灭了。
四、人类文明中心变动的启示

人类,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是大自然的子孙而不是自然的主人。[2]
人类如想保持相对于生态环境的优势,就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人类
征服自然的企图,通常只会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一旦生态环境受到破
坏,人类的文明也就随之衰落。任何一个文明社会存在的基础,都在于一个持续
的“生命支持系统”,文明得以持久延续与发展的关键是保持了养育人类的土地的
可持续性。
上述几个古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被破
坏了。这些古文明衰亡的教训表明,某一区域的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组成了一个
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自然—社会—文化复合生态系统,文明则是该系统的一种
动态平衡的时空状态。在该复合生态系统中,人类通过文化对环境产生生态适
应,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文明则是某一文化对地域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
过程。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生态环境发展变迁,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的进步与更新,
主要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随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文
明得以延续与发展。反之,当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生态环境,并缺乏进
步与更新的动力时,变化了的生态环境已经支撑不了这一区域文明的时候,文明
便衰亡了。[3]换言之,古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古文明消失的教训值得人类对长期以来沿袭的人与自然的关
系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今天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因此,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看,人类只有彻底摒弃以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
的传统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即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生
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