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

合集下载

环境问题在人类文明的不同时期各具有什么特点

环境问题在人类文明的不同时期各具有什么特点

一、环境问题在人类文明的不同时期各具有什么特点?与人类文明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1、答:从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利弊角度来考察和研究环境,有以下特点:(1)整体性与区域性: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功能是部分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所形成的结构以及所呈现出的状态决定。

(2)变动性与稳定性:环境是变化的,具有变动性;环境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稳定性。

二者是共生的,相辅相成的。

(3)资源性与价值性:环境价值源于环境的资源性,环境状态影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向。

2、人类是生态环境的产物,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又是自然生态的改造者,通过社会性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是由人们的生存方式以及生存方式所创造的文明决定的。

不同生产方式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类型。

生态演变是自然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历史的主轴越靠近当代,导致的生态恶化的人为破坏越明显。

二、分析中西方古代环境保护思想1西方古代的环境保护思想(1)古希腊是在肥沃土地上发展农业,创建文明体系。

大量植被破坏和过度放牧导致生态恶化。

公元前590年左右,梭伦提倡在坡地栽种橄榄、葡萄。

古雅典,种葡萄就发奖金。

(2)罗马共和国后期公元前60年左右,哲学家/诗人卢克莱修意识到意大利的土壤侵蚀及地力耗竭的严重性。

历史学家李维曾探讨过军队的口粮和给养来自何方,但没能从自然环境的破坏中找到原因。

3)西欧西欧文明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

西欧的生态环境一直没有遭到十分严重的破坏,未威胁到西欧文明的延续。

原因:西欧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十分有利于土壤的保持,西欧人长期努力,实施各种使用措施,加固他们的自然基础。

农业分布一直在较好的土地上,林地未被砍伐。

14~15世纪轮作制。

西欧城市环境有污染2.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思想(1)中国历史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农牧业生产活动引起的对森林、水源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

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

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

• 什么是环境文化?凡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 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型态,即是 环境文化。 • 环境文化是人类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思想观念 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 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 • 几十年来,环境文化的理念广泛渗透到人类经济、 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领域, 预示着人类文 明已从传统工业文明逐步转向生态工业文明,并 将以自然法则为依据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 • 生态危机产生环境文化,环境文化的核心是生态 文明。环境文化即是今天的先进文化。
2)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相对性
•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绝对性是它作为社会的外部因素对 文化影响的性质,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相对性,是它作 为社会的内部因素对文化影响的性质。 • 所谓相对性就是可移易性、暂时性和间接性。就是说,从 这个视角观察的地理环境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而不可能使社会永久地停留在某种状态或飞速地发展到某 一状态; • 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处于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不 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也要同那些处于较高级阶段的生产方 式和社会制度一样,必将经历由“少年”到“青年”再到 “壮年”乃至“老年”的发展阶段。 • 认识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相对性十分重要,它使人们相 信,凡是在有人类生存的地方,文化决不会停留在一个水 平上,它总是按照自身的规律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 从这些古老文明的起源可以看出, 自然环境对文明 的形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 文明诞生以前, 都曾拥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征:
– 在河流流域, 充足的河水既能保证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 的需求; – 河流流域的周围通常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湿润的气 候为动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 宽阔平坦而肥沃的土壤, 使得土地的承载能力极高, 易 于人口的繁殖。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塑造与演进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塑造与演进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塑造与演进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与自然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等。

这些要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结构。

首先,地形对人类文明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地球上的地形多样,有高山、平原、丘陵等不同地貌。

这些地貌差异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居住和生产方式。

例如,高山地区常年被冰雪覆盖,气候寒冷,土地贫瘠,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因此人们往往以牧业和狩猎为主要生计。

相比之下,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农业发展,因此人们更倾向于从事农耕。

地形还影响到交通和交流。

山脉和河流的存在,对人们的交通和贸易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决定了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区域之间的联系。

其次,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的要素。

气候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

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人们的食物供应和生活水平。

例如,热带地区的气候湿热,适合种植水稻、香蕉等热带作物,因此热带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对较好。

相反,寒带地区的气候寒冷,农作物的种植周期短,产量低,因此寒带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对较差。

气候还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在气候寒冷的地区,人们往往过着游牧或渔猎的生活,形成了以部落为单位的社会结构;而在气候温暖的地区,人们更倾向于从事农耕,形成了以村落和城市为单位的社会结构。

此外,水文对人类文明的塑造也起到重要作用。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都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

水文要素如河流、湖泊、海洋等不仅提供了人类生活所需的水源,还为农业灌溉、能源开发和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河流的存在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城市的分布。

许多古代文明都是在河流流域形成的,如尼罗河文明、黄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等。

这些河流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农田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城市的形成和经济的繁荣。

气候变暖对地球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

气候变暖对地球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

气候变暖对地球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随着全球温度的上升,气候变暖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气候变暖对地球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本文中,将探讨气候变暖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文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气候变暖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气候变暖造成了地球环境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全球气温的升高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这对沿海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沿海城市面临海平面上升及洪水威胁。

其次,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如暴雨洪水、干旱和飓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气候变暖还导致了更频繁的林火,对森林资源造成了威胁。

综上所述,气候变暖直接威胁着地球环境的稳定。

二、气候变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气候变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气候变暖导致了粮食生产的不稳定。

由于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的影响,粮食产量受到了威胁,进而造成了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其次,气候变暖加剧了贫富差距。

由于发展中国家往往更加脆弱,他们更难以应对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

此外,气候变暖还威胁着人类居住环境,迫使人们进行大规模的迁移和重建。

最后,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的稳定性也带来了挑战。

资源的匮乏和气候灾害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冲突的增加。

三、解决气候变暖的方案为了应对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首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各国政府应加强环保意识,推动能源的清洁化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加强气候变暖监测和预警系统,预测极端天气事件,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此外,推动全球合作,共同研究和应对气候变暖的方案,共享技术和知识。

最后,倡导个人的环保行为,减少碳足迹,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综上所述,气候变暖对地球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面对气候变暖的挑战,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减缓气候变暖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文明的破坏。

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与发展

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与发展

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与发展地理环境是指人类居住和生活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土地和水资源等要素。

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形态和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并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

1.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地球是一个多样性非常丰富的行星。

不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差异使得人类适应了各种各样的环境,并创造了不同的文明。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它们都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2. 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气候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炎热潮湿的热带气候中,人们往往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靠狩猎和采集为生。

这种环境条件下,人类社会往往比较原始,文明发展相对较慢。

相反,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条件下,农业的发展就成为可能,由此催生了农业文明。

例如,古埃及是在尼罗河的泥沙沉积物滋养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肥沃的土地为埃及人的农业和灌溉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 地形对文明的影响地形是地理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限制或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举个例子,位于欧洲的古希腊是一个由许多岛屿和山脉组成的地区。

这些地理特征使得希腊变得分散而分裂,形成了城邦国家的政治结构。

每个城邦都具有独立的政府和军队,鼓励了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

4. 水资源的重要性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

地理环境中的水资源的可用性直接影响了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例如,古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在位于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干旱河谷地区形成的。

在这个地区,人们利用河流的水源建立了灌溉系统,创造了较为发达的农业文明。

类似地,古中国的黄河文明也是在黄河的灌溉下孕育而生。

5.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地理位置不仅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气候和地形,还影响了人类社会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贸易。

位于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它位于富饶的两河流域地区。

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地球环境与人的关系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不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其客观属性,也不为人类的有目的活动而改变自己发展的过程。

因此,在环境有限地自循环过程中,人类无限制地资源开采和环境破坏无疑打破了这一平衡。

不管是在现有环境中谋求发展,还是抛弃旧的寻求新的环境,人类究竟能走多远?从生物性来看,在与地球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如今这种形式。

1.人类与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

30亿年前,大气圈中氧浓度只有现在的千分之一,原始的生命为了躲避紫外线致命的伤害,只能存在于水下10m深处。

到距今6亿年时,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百分之一,出现了臭氧的保护,生命开始出现在水面上,成为生命史的第一个关键浓度。

到4亿多年前,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十分之一,臭氧的浓度进一步增加,生命才能从海洋登上陆地,这是生命史上的第二个关键浓度。

可以看见,氧浓度对生命的出现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还没有观测到大气氧浓度变化。

然而,作为大气微量组分的一些气体浓度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CO2和O3等气体浓度的变化。

20~30亿年以前,大气圈中CO2的浓度很高,约为今天CO2浓度的10倍。

到16亿年前,随着含氧大气圈的形成,大气CO2的浓度逐渐下降到今天的水平。

一定浓度CO2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

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水文、地貌、地势等。

人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生活,受到其影响下的文化形成也会有所不同。

这篇文章将探讨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并以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首先,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对文化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气候直接影响农业发展,而农业又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在炎热干旱的气候下,人们更倾向于发展灌溉农业和固定居住,这促进了城市的出现和人口的聚集。

例如,古代埃及就是因为尼罗河的灌溉,使得埃及文明得以繁荣发展。

相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更倾向于发展牧畜业和游牧生活,迁徙性居住的文化便会形成。

北极地区的苔原民族就是典型的游牧文化,他们根据季节和动物迁徙的需要,追随着牧民生活。

其次,地貌与地势也是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同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各具特点的文化。

例如,山地地区往往是民族的聚集地,山地民族的文化常常具有保守、封闭的特点。

他们通过山脉的天然屏障,形成了与外界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就是其一个典型例子。

而对于沿海地区来说,海洋往往是与外界交流的媒介,这使得这些地区形成了开放、多元化的文化。

希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就是这样的例子,他们的文化与航海和贸易密切相关。

第三,水资源对文化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了文化中对水的利用方式和重视程度。

亲水文化的形成受制于水的自然分布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在缺水地区,人们更加注重节约用水和开发水资源的技术手段。

以色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通过先进的灌溉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实现了在沙漠之中进行农业活动的奇迹。

而在江南水乡,水资源的充沛使得文化中注重船舶交通和水上经济的发展成为可能。

除了以上三个因素外,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还可以涉及其他方面,例如植被、土壤肥力等。

例如,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有利于农业发展,促进了城市的聚集和文化的繁荣。

这些不同的影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文化多样性。

【地理】地球物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互动关系

【地理】地球物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互动关系

【地理】地球物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互动关系引言地球物理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要素的总和,包括地球的大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

这些物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与地球物理环境密切相关的,而地球物理环境又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改变。

本文将从地球物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球物理环境的改变以及如何保护地球物理环境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探究地球物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互动关系。

地球物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气候与人类文明地球的气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包括太阳的辐射、地球的自转、海洋的循环以及陆地的地形等。

不同的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发展。

例如,在温暖潮湿的气候下,适宜农作物的生长,这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兴起;而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不利,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地形与人类文明地球的地形多种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等。

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人类的生产、居住和交通具有直接影响。

例如,高山地区通常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不适宜农业发展,但却有丰富的水资源,适宜发展水利资源和发电等;而平原地带则适宜农业生产,交通便利,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水资源与人类文明地球的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水资源不仅支持着人类的日常生活用水,还为农业、工业和能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然而,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发和过度利用,许多地区的水资源已经面临严重短缺的问题,这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球物理环境的改变工业化对地球物理环境的影响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物理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工业化过程中释放的大量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了污染,破坏了地球物理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此外,大规模的工业开发也导致了能源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加剧了地球物理环境的恶化。

城市化对地球物理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和建设也对地球物理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革命揭开了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序 幕。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化的范围、内涵日益扩大,不同 国家经济结构的变迁呈现出阶段性的化特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传统的工业革命所需要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其直接后
果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工业革命对于人类财富的积累无疑是一次 巨大的进步,但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却是一场灾难。也正是全球性的 生态灾难警示人类社会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类面临着:
今天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因此,从可持续 发展战略高度看,人类只有彻底摒弃以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 价的传统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 式,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才能实现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今天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因此,从可持续
从世界范围介绍生态演变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顺生态规律者昌, 逆生态规律者亡!”这是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条定律。古埃及、 古巴比伦、中美洲玛雅文明等古文明之所以失去昔日的光辉或者消失 在历史的遗迹中,其根本原因是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 系统。几千年的历史表明,中国的生态演变也是自然与人为原因共同 作用的结果。历史的主轴越是靠近当代,导致生态恶化的人为破坏就 越是明显。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都经历过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 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则普遍面临着人口高增长、生态与环境恶化的严 重现实。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惟一正确 的选择是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以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取代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和生态高破坏的 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当代全球文明正在迈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地 球 环 境 变 化 与 人 类 文 明 展
安阳师范学院 人文管理学院 数信系 工管一班 任晓萌 134979018
“ 环境”的含义应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总体”, 而文化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从历史进程来看,自然生态 环境不是决定人类文明的唯一原因,但却是影响人类文明,特别是古 文明兴衰的重要因素。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人类灿烂的文 明,产生了如古埃及文明、华夏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印度和希腊文 明等。但同时,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所导致的生态 环境的恶化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争文明的延续。
有人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勾画人类历史进程:“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 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用它来形 容某些文明的消失,却是非常生动形象的。今天,人类已经践踏了自身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片土地,这正是人类文明不断从一处移向另一处 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若干古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
华夏大地生态演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农业革命以前。当 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曾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大转折。这次大转折的标 志是能够利用“制造工具用的工具”,其中,最重要的是火的发明与 使用。据科学家考证,我国在元谋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炭屑、烧骨等 遗迹。这是人类最早使用火的证实。也就是说,大约在170万年前, 人类就开始使用火。由于火的使用人类结束了自然奴隶的历史,由被 动适应环境转向主动改造环境,开始了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艰难而 漫长的历程。
发展战略高度看,人类只有彻底摒弃以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 价的传统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 式,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才能实现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世界各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制 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或“21世纪行动计划”,确定了各国经济社会发 展与环境保护的重点目标、任务和计划。我国已着手改革保护环境的 政策和体制,包括减少和取消有关能源、水资源等开发利用的经济补 贴。发达国家制定了新的法律和政策,如制定国家环境计划或方案, 指导政策制定和实施,应用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环境标志等新的环 境治理手段。越来越多的公众、各种环保团体、社区组织和企业参与 到了环境保护行动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生态破坏已经达到了令人惊奇的程度,并产 生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农业的发展,而在于 农业发展必须按照自然生态规律进行。假如违反了自然生态规律,不 仅是农业,其他产业的发展也都会对生态与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最 终导致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为继,以至衰败消亡。在生态系统的演 化和变迁中,自然和人为的两大因素有时是相互叠加、制约和影响, 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时而发生变化,但是共生共存的交替作用是始终存 在的。
一、生态资源的加剧消耗 1.生态资源的加剧消耗 2.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 3.森林资源退化 4.水 资源危机日益加剧 5.海洋资源受到污染
二、重度环境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各地区水污染、空气污染、光 污染...等事件频繁。
造成重度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工业燃烧大量化石能源, 成为大气、水等环境污染与土地生态破坏的源头。在工业革命初期, 能源主要是煤,直到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石油作为能源才开始进入 工业生产体系中,使工业能源结构发生了变化。最近几十年,尽管水 能等新的能源得到开发利用,但工业社会的能源依然以不可再生的煤 和石油等能源为主,且其消耗量急剧增加。这种趋势带来了一系列始 料不及的问题。例如,英国在 19 世纪 30 年代完成了产业革命,建立 了包括钢铁、化工、冶金、纺织等在内的工业体系,促使煤的生产量、 消耗量猛增,由此带来的污染问题也随之突出。早在 19 世纪末,英 国伦敦就曾发生过多次以煤作燃料造成的毒雾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