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知名客家围屋

合集下载

客家围龙屋的介绍

客家围龙屋的介绍
客家围龙屋的介绍
目录
• 客家围龙屋的历史背景 • 客家围龙屋的建筑特色 • 客家围龙屋的生活方式 • 客家围龙屋的保护与传承 • 客家围龙屋的文化意义
01
客家围龙屋的历史背景
起源与演变
起源
客家围龙屋起源于汉代,是中原汉族 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的产物,也是客 家人南迁至粤东、赣南、闽西等地后 为适应环境而创造的特色建筑。
在客家文化中,围龙屋不仅仅是一种居住建筑, 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的传承。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客家围龙屋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和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具有 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倡导的团结互助、崇文重教 等品质,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 的和谐、教育的发展等方面都 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客家围龙屋的设计理念和建筑 技艺,对现代建筑设计和城市 规划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 高客家围龙屋的保护与
传承水平。
05
客家围龙屋的文化意义
在客家文化中的地位
客家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客家人传 统建筑风格和文化的集中体现。
它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是客家 人团结互助、崇文重教等优秀品质的象征。
客家围龙屋的生活方式
家族与居住模式
家族聚居
01
客家围龙屋是家族聚居的典型代表,一个屋内通常住着一个大
家族,甚至几代人。
,层级分
明,体现了尊卑有序的传统观念。
团结互助
03
在围龙屋内,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关心、支持和帮助,共同应对
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围龙屋在建筑 形式、材料和功能上不断演变,逐渐 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 。

关西新围 赣南客家方围的经典

关西新围 赣南客家方围的经典

关西新围赣南客家方围的经典关西新围堪称客家方围的经典,不仅规模宏伟、布局讲究、功能齐全,而且具有严密的防御体系,对于天灾人祸有着极其周密的应对之道。

围屋总共花费百万银两,历时29年方才建成,在这项巨大的工程背后,有着太多的故事,而围屋的建造者徐老四,更是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

如今,围屋中的年轻一代大多在外工作、读书,围屋寄托着他们浓浓的乡愁。

而对于海内外的客家人而言,这座古老的围屋则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大约在1600年前,为躲避战乱,客家先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中原故土,开始了艰难的南迁之路。

追溯客家人南迁的历史,太多细节已经模糊,但是,回望这条曲折、漫长的迁徙之路,有一个地方不能不说,那就是江西赣州,因为这里是他们南迁途中最早的落脚之处――他们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印记,其中的围屋就是最好的见证。

赣州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县,共有370多座,以“方围屋”为主。

在这些围屋中,最著名的要数关西新围,它是迄今国内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结构和功能最齐全的赣南客家围屋,被国外学者誉为“东方古堡”。

走进其间,我们不仅能了解到客家深厚的历史文化,还能从主人传奇的人生中去感知客家人的精神与情怀。

客家方围的经典规模宏大、布局讲究、防御性强关西新围坐落在龙南县关西镇环抱的群山中,这座围屋建于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由赣南名商徐名均所建。

围屋呈长方形,长约94.6米,宽约83.3米,为三层土木结构,占地总面积约0.8万平方米,规模极其宏伟,堪称客家方围的经典。

从高处俯瞰,整座建筑的结构像一个巨大的“回”字,中间的“口”字部位,就是围屋的祠堂。

祠堂是围屋的中心,也是整座建筑档次最高、装饰最华丽的地方,犹如“圣殿”一般。

祠堂分为上、中、下三厅,即客家民居讲究的“三进”。

以祠堂为中轴线,围内建筑对称布局,主房结构由“三进三开”扩大为“三进六开”,所以形成了九幢十八厅的建筑布局,共有14个天井,124间主房,是一座豪华大宅。

客家围屋建筑---江西龙南关西新围

客家围屋建筑---江西龙南关西新围

客家围屋建筑---江西龙南关西新围
江西赣州龙南市关西镇新围村,位于桃江支流关西河上游的小盆地中。

关西村有不少形制不同的围屋,大部分始建于清代。

其中关西新围是赣南最大的砖砌方形围屋,结构牢固,外观宏大。

与赣南大多数金包银的围屋不同,关西新围是砖石结构建筑,围屋外围三分之二用的砌石。

金包银是指围屋墙体的建筑材料,其外围墙体厚度的三分之一用砖和土石夯体来修筑,余下三分之二为夯土墙体,即谓“金”。

“银”则指围内的砖砌墙。

离龙南三百多公里的开平,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它们绝非孤立存在。

不难看出开平碉楼有客家围屋建筑的四角碉楼在地域上的延展和变化。

龙南县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龙南县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龙南县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赣南围屋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

据万幼楠考察研究: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

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

其大门门额多有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题名。

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

大的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龙南栗园围竟达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

从平面上可分”口”和”国”字形成两大类。

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

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

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围屋有龙南关西的新围、杨村的燕翼围、桃江的龙光围、安远镇岗的东生围、定南鹅公的田心围等。

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名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

围屋外墙厚1米(燕翼围墙厚米),高三四层,四角构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样的碉堡。

为消灭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悬挑单体小碉堡。

围屋顶层设置排排枪眼炮孔。

门墙特别加厚,门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实的板门还包钉铁皮。

板门后多有设闸门,闸门后还设重便门。

门顶还设漏以防火攻。

除少数大围外,一般只设一孔围门。

围屋顶屋多为战备用,并取墙内侧2/3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贯通一气,方便占时人员机动。

围屋内掘有水井,多辟有粮草贮藏间,有的还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红糖、蛋清拌和粉刷墙壁,久困缺粮,可剥下充饥。

赣南围屋绝大多数是方形,四角(少数在对称两角)都构筑强固的碉楼。

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

外形森严冷峻,固若金汤。

很明显,它的形象与广州墓明器“坞堡”和鄂州出土东吴“孙将军门楼”十分酷似。

赣南围屋不论小到一边只有三开间的“猫柜”到大至占地11亩多的关西“新围”,它同样都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一般都有是两三层,也有多至四层者,为悬挑外廊结构。

较大围子内部还建有祖厅;更大的则是多层的套围。

围子外墙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砖构筑的坚固墙体,厚度甚有达两米者。

龙南客家围屋观后感

龙南客家围屋观后感

龙南客家围屋观后感
龙南客家围屋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客家围屋,我有幸参观了这座古老的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龙南客家围屋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

围屋是客家人的传统住宅,由四合院式的建筑组成,四周围着高墙,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这种建筑风格不仅能够提供良好的隐私和安全性,还能够有效地抵御外界的恶劣天气和敌人的入侵。

在围屋内部,我看到了精美的木雕和石雕,这些雕刻艺术品展示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勤劳。

其次,龙南客家围屋的历史文化价值非常丰富。

这座围屋建于明代,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在围屋内部,我看到了许多古老的家具和器物,这些物品展示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我还了解到,客家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群体,他们勤劳、坚韧,对于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参观龙南客家围屋,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客家人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龙南客家围屋给我带来了宁静和放松的感觉。

围屋内部有一个美丽的庭院,庭院中有一棵古树,树下有一张石桌和几把石凳。

我坐在石凳上,感受到了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氛围。

这里没有喧嚣和拥挤,只有静谧和平和。

在这个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来到龙南客家围屋,我感受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总的来说,参观龙南客家围屋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这座古老的建筑展示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勤劳,传承了客家人的历史和文化。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宁静和放松,也更加了解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龙南客家围屋,感受这里的独特魅力。

龙南客家围屋观后感作文

龙南客家围屋观后感作文

龙南客家围屋观后感作文你知道龙南的客家围屋吗?如果不知道,那可就亏大了,我这就跟你唠唠我去看了之后的感受。

刚到龙南客家围屋跟前,我就被它那庞大的身姿给镇住了。

这围屋就像一个超级大的堡垒,稳稳地坐在那儿,感觉已经在那儿守了好几百年,就等着给我们这些后人讲讲过去的故事呢。

走进围屋,就像走进了一个小小的世界。

里面的房子一间挨着一间,布局那叫一个讲究。

我就像个没头的苍蝇似的在里面乱窜,一会儿看看这个小巷子,一会儿又好奇地瞅瞅那些老房子的门和窗。

我想啊,以前住在这里的客家人,每天在这些小巷子里穿梭,邻里之间肯定特别热闹。

说不定哪家做饭香了,满围屋都能闻到呢。

这些围屋的建筑风格也特别有趣。

那墙又厚又结实,我用手敲了敲,感觉像在敲一座小山似的,心里想着,这墙要是会说话,肯定能给我讲好多以前打仗防御外敌的英勇事迹。

还有那些屋顶,弯弯的,像月牙儿一样,看着就觉得特别有韵味。

我发现围屋里还有好多小细节。

比如说那些精美的木雕和石雕,雕的都是一些花啊、鸟啊、人物啊之类的,栩栩如生的。

我当时就在想,以前的工匠可真是厉害啊,没有那些高科技的工具,就靠着一双手,就能把这些东西雕琢得这么好看。

我站在那儿看了好久,就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场无声的电影,这些雕刻就是电影里的画面,在给我展示着客家先辈们的生活场景和美好愿望。

围屋里的人们看起来都特别淳朴。

我在里面逛的时候,碰到几个当地的老人,他们就坐在门口晒太阳,看到我就笑眯眯的。

那笑容特别温暖,就像这围屋一样,让人感觉很踏实。

我跟他们聊了几句,虽然他们说的有些客家话我听不太懂,但是那种热情的感觉我可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

从围屋出来后,我满脑子都是在里面看到的景象。

这龙南客家围屋可不仅仅是一堆老房子啊,它更像是一部活着的史书,记录着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

它就像一个老人,默默地守护着客家人的传统,等着我们这些后人去发现它的魅力,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我觉得这一趟来的可太值了,就像挖到了一个宝藏,一个充满了历史文化宝藏的地方。

龙南关西客家围屋作文

龙南关西客家围屋作文

龙南关西客家围屋作文
嘿,大伙儿们好啊!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关于龙南县关西镇那些独具特色的客家围屋。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客家后代,我对这些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可是有着挚爱之情呐!
你们说,围屋是什么鬼?哈,用现在年轻人的话说,就是一堆四合院式的老房子凑到一块儿,中间围起一圈墙形成一个大院落。

可不仅仅是这么简单哦!这些围屋可是凝聚了客家祖先无数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啊。

整个院落四面环绕,里三层外三层,设防作用超级给力。

当年祖先们为了防卫外敌,专门在围墙上开设射击孔,一旦受到攻击就可以立即反击,绝对是座小小军事要塞!除了安全考虑,这种布局对通风采光也超级有利,夏天凉快,冬天温暖,舒舒服服的。

可不能小看这些朴实无华的围屋啊,它们蕴含了客家人勤劳、智慧、团结的精神。

走进去你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儿,家家户户门前小花园,家人三五成群在院子里聊天嬉戏,热热闹闹的。

有的屋檐下甚至还挂着风干的腊肉香肠呢!
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客家人,就是通过这些围屋传承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我每次回乡都要去那里瞻仰一番,那份亲切的气息就如同故乡的怀抱,让人感到无比温馨和安全。

希望我们能永远保护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江西-赣州·龙南-世界最大的客家围屋群:关西围

江西-赣州·龙南-世界最大的客家围屋群:关西围

江西-赣州·龙南-世界最⼤的客家围屋群:关西围世界最⼤的客家围屋群:关西围——2021年春节之旅(2)赣州,是江西省的南⼤门,也称“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第⼀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的主要聚居地之⼀,客家⼈占赣州总⼈⼝的95%以上,有“客家摇篮”之称。

在赣州这个“客家摇篮”,客家民居是被誉为“东⽅的古罗马城堡”、“汉晋坞堡的活化⽯”的客家围屋经典样式。

这次春节之旅,主打就是赣州的客家围屋。

当然,短短⼏⽇我们不可能将赣州境内600多座客家围屋⼀⽹打尽,只能挑选客家围屋集中的龙南、定南、全南等地部分代表性的客家围屋游览。

⾸先前往的就是境内分布着376座各具特⾊的客家围屋,占赣南客家围屋70%以上,有着“世界围屋之都”美誉的龙南,直奔的就是名⽓最⼤的关西围。

关西围,由徐⽒家族开基祖徐有翁带领⼦孙于南宋初年从江西泰和辗转迁⼊关西后所建的客家围屋群,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由⾯积约3平⽅公⾥的西昌围、关西新围、⽥⼼围、⼤书房、鹏皋围、圳下围等六座风格迥异的客家围屋如众星拱⽉般连成⼀⽚,是世界最⼤的客家围屋群。

西昌围,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关西新围创建⼈徐名均(俗称“徐⽼四”)的祖居地,是其祖辈、⽗辈及其兄弟们在徐家风⽔宝地蛤蟆形上逐渐建起来的⼀座占地⾯积约5257.6平⽅⽶的不规则形围屋,为徐⽒祖围,俗称“⽼围”。

因徐⽒家族经营⽊材⽣意时船号和⽊头的烙印标记均为“西昌号”,故名。

由于西昌围是经⼏代⼈逐渐建成的,因此围内建筑没有统⼀规划布局,呈现杂乱⽆章、互不相连、⾃成⼀家的状况。

主体建筑的⽴孝公堂(即徐⽴孝,徐⽒第⼗四世、清代关西名绅徐名均之⽗)18块门页上雕刻有“三字经”典故彩画、天花板上绘有龙凤图案;六⼤伙厅(徐⽴孝⽣六⼦,这⼀组房屋属六个⼉⼦共有房,故名)⼀厅⽐⼀厅⾼,蕴含步步⾼之意。

⾄今依然有村民居住的西昌围,由于年久失修,围内屋⾯漏⾬、梁架腐朽等情况严重,正在维修中。

围内,被维修的建筑材料包围的遒劲⽼梨树欣欣向荣,在春风⾥绽放着千万朵洁⽩的梨花,与西昌围⼀起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围外,墙体上“⼀定要解放台湾”的巨⼤黄底⽩字⼤标语,则遗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南镇第一小学客家文化知识宣传
龙南知名客家围屋
龙南县位于江西的最南端,有“江西南大门”之称,龙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西新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连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小武当山等等。

龙南矿产资源也很丰富,重稀土储量居世界之首,被誉为“重稀土之乡”。

客家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化载体,它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高超建筑艺术,不仅被建筑学家誉为民俗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艺术家及众多的游客为之陶醉。

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闽西的土围楼合称为中国“四大古民居”。

龙南位于江西省的最南端,毗邻广东和平、连平县,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

自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建县以来,已有千余年历史,是闽、粤及海外客商人的原居地。

赣粤高速、京九铁路、105国道三条交通大动脉在此纵横贯通。

全县人口30万,国土面积1641平方公里。

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川秀丽、风情醉人。

气势恢弘壮观的小武当山99座丹霞峰林绵延不绝,如十里画卷徐徐展开;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原始森林旖旎迷人,珍禽异兽出没其中,享有“南岭翡翠”、“动植物王国”之美誉;玉石仙岩(阳明书院)碑林重现了王阳明等先哲前贤们传学布道的身影;龙头滩瀑布飞流直下,可与庐山三叠泉相媲美;具有浓郁客家风韵的“土围子”令人生发无限遐思……在这一千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悠久的人文历史,造就了许多神奇峻美的自然景观和客家文化风情。

走进龙南,你可触摸到客家历史的体温,走进龙南,你可徜徉于绿色海洋……
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实物载体,它保存了中原远古风情习惯、生活方式,是古代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

它集家、祠、堡于一体,墙体由青砖或花岗
砌成,易守难攻,非常坚固。

赣南以方围为主,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特别、保存之完好,龙南为全国之最,并于2007年10月25日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立项为“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县”。

一般有三至四层,大的有九栋十八厅,内有粮仓、水井、排污道、草坪、戏台等,最具有代表的有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里仁栗园围、杨村燕翼围以及桃江龙光围等。

关西新围:位于县城东15公里关西镇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指定参观点。

它建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迄今有200多年历史,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费时二十九年、占地面积7700多平方米,与围屋配套的附属设施有10000多平方米。

围屋呈长方形,四角布有四个炮楼,外墙高10多米,壁厚1米。

围内曲径通幽,轩廊飞檐,画彩镏金的精致风格与围外格调形成“外刚内柔”的景致。

整体建筑五组排列,前后三进,共十四个天井,正中为祠堂,对称分置十八厅,围内通道贯穿各列建筑,百余间房屋布局科学、结构严谨,不仅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调节阴阳、冬暖夏凉等实用功能,而且承载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

杨村燕翼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该县目前历史最长、保存最好、建筑高度最高、最为坚固防御功能最齐的一座客家围屋,其考研价值和观光效果远在其他围屋之上,且当地还保存着比较浓郁的客家风情。

里仁栗园围:始建于弘治辛酉年(1501年),为明代五品大员李清公所建,是龙南县最大的客家围。

其状为八卦围,周长789米,面积68亩,墙厚0.6米,2层,按八卦演化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建有围门,四周角落遍布有12个炮楼,围内有围中围,围屋建筑规模宏大,风格迥异,生活设施布局科学。

围内主要建筑布局以“一祠三厅”为核心。

历经507年的纪缙祖祠气势甚为恢宏,堂内雕梁画栋,镂刻抖拱。

大堂顶部清晰可见的历史故事彩画鉴证了其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悠久的人文历史。

栗园围不仅具有客家围屋普遍具备的防
御功能,而且依风水原理布局建宅,增强了生产、休闲、文教功能。

橘瑞堂门前有鱼塘面积6.6亩,体现了客家人一脉相承的勤生产、重文教、图发展的人文特色。

它是客家围屋中罕见的八卦型围屋,恢宏的建筑规模和厚重的人文历史使其成为赣南客家围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杨村乌石围典型的前方后圆的围屋,中央电视台曾多次在此围屋拍摄反映客家人生活的节目,现吸引无数海内外游客到此观光。

客家酒堡(渔仔潭围):龙南“客家酒堡”位于里仁镇新里村渔仔潭,距县城10公里。

渔仔潭现有李、黎两姓农户28户,人口153人,是一个依山傍水、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原生态古村落。

渔仔潭围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200年历史,是由李姓先人种植淀坊(一种染布原料)发家致富后兴建。

围屋南北长55米,东西宽45米,占地2475平方米,围内建有三层结构民房,共有住房126间,另建有炮楼四座,围墙四周布满枪眼,围内曾常年储藏可供居民3个月生活所需的粮食和米酒,是典型的防御型客家围屋。

从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围内先后有3名李姓族人考取进士功名,据说他们都是文采飞扬、喜好饮酒作赋的酒中豪客,备受族人推崇,酒文化在渔仔潭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至今,家家户户都保存酿酒的传统风俗。

依托渔仔潭优美的原生态环境和客家人热情好客的饮酒文化,渔仔潭围绕赏酒、品酒、藏酒三大主题,建成了酒文化展览、酒类品尝、传统酿造工艺演示、游客服务、艺术创作五个功能区,通过发展客家米酒和农家乐产业,增加农民旅游收入,打造成集品尝、收藏、艺术创作展览交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客家酒堡”,争创客家围屋收藏酒类品种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之最。

酒堡建成后,通过以酒为媒、以酒会友,活化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客家围屋的文化附加值,把渔仔潭建成中国客家围屋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