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围龙屋的功能及其思考
客家围屋_精品文档

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守护历史与文化的建筑瑰宝引言:客家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人生活的象征和重要遗产,更是体现了客家人民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客家围屋的定义、历史发展、建筑特点以及对于客家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探讨其对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客家围屋的定义和历史发展1. 定义: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土楼”,是客家人民的特色民居,多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台湾等地。
其特点是建筑坚固、形制独特且风格各异。
2. 历史发展:客家围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发展壮大是在明清时期。
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和居住环境的改变,客家围屋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模样。
二、客家围屋的建筑特点1. 坚固耐久:客家围屋由厚实的土坯、石头和木料建造而成,其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得围屋能够经受住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
2. 独特造型:客家围屋的外形各具特色,常见的有圆形、方形、圆形方块相结合等多种形式。
其中,以土楼最为著名,它呈现出壮丽、庄重的气势。
3. 多功能性:客家围屋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还是客家人交流、聚会、联络感情的重要场所。
围屋内部的布置非常注重实用性,在坚固的结构中融入了多功能的使用。
三、客家围屋对于客家文化的重要意义1. 传承和展示客家文化: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体现了客家人民勤劳、朴实和深厚的家族观念。
作为文化符号,围屋不仅传达了客家人的团结精神,还展示了客家独特的礼俗和价值观。
2. 弘扬地方特色:客家围屋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充分展示了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传统,对于丰富和保护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增加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客家围屋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希望在围屋中亲身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这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四、客家围屋对于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 促进旅游业发展:客家围屋成为了各地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客家围龙屋的介绍

目录
• 客家围龙屋的历史背景 • 客家围龙屋的建筑特色 • 客家围龙屋的生活方式 • 客家围龙屋的保护与传承 • 客家围龙屋的文化意义
01
客家围龙屋的历史背景
起源与演变
起源
客家围龙屋起源于汉代,是中原汉族 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的产物,也是客 家人南迁至粤东、赣南、闽西等地后 为适应环境而创造的特色建筑。
在客家文化中,围龙屋不仅仅是一种居住建筑, 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的传承。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客家围龙屋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和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具有 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倡导的团结互助、崇文重教 等品质,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 的和谐、教育的发展等方面都 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客家围龙屋的设计理念和建筑 技艺,对现代建筑设计和城市 规划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 高客家围龙屋的保护与
传承水平。
05
客家围龙屋的文化意义
在客家文化中的地位
客家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客家人传 统建筑风格和文化的集中体现。
它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是客家 人团结互助、崇文重教等优秀品质的象征。
客家围龙屋的生活方式
家族与居住模式
家族聚居
01
客家围龙屋是家族聚居的典型代表,一个屋内通常住着一个大
家族,甚至几代人。
,层级分
明,体现了尊卑有序的传统观念。
团结互助
03
在围龙屋内,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关心、支持和帮助,共同应对
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围龙屋在建筑 形式、材料和功能上不断演变,逐渐 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 。
大班科学《 客家典型民居建筑——围龙屋》微教案

爷爷:妮妮,今天爷爷带你回到我小时候住的地方——围龙居,让你看看爷爷小时候居住生活的地方。
二、出示《客家典型民居建筑——围龙屋》PPT,引导幼儿观察围龙屋的外形特征,了解其作用。
1.出示《客家典型民居建筑——围龙屋》PPT一
孙女:爷爷,你小时候住的房子好大呀,好特别呀!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梅州客家围龙屋外形结构特点及作用。
2.感受围龙屋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3.知道围龙屋是我们客家特有的民居,提高幼儿做客家人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制作《客家典型民居建筑——围龙屋》PPT以及视频,围龙屋模型一个,亲子活动,家长与孩子一起到围龙屋看看,
活动过程:
一、听着《客家围龙屋》山歌进场。出示PPT小姑娘与爷爷图片,引出课题。
3.教师与幼儿一起房舍建筑内的特征。
爷爷:妮妮,这是围龙屋的正门。
妮妮:爷爷,两边也还有门,这围龙屋可真大呀!
爷爷:两边是侧门,围龙屋中间方形建筑叫堂屋,堂屋左右两边是横屋,由天井、走廊隔开,堂屋和横屋包含有花厅(现在我们把它叫客厅),厕所,卧室、书斋、厨房水井等功能齐全。
妮妮:“哗爷爷,后面的这一排弯弯的房子很特别,很漂亮,它也是围龙屋的一部分吗?”
爷爷:“是的,它叫围屋,我这个是一围的,有些大型的围龙屋有2围屋或3围屋,围屋与横屋之间的地方叫花头,在这里我们会种植花木或在铺上鹅卵石。
妮妮:好喜欢梅州围龙屋的建筑风格,可以养鱼可以游戏,住在这里一定很舒服!
4.欣赏视频《一座围龙屋一座客家城》,感受梅州围龙屋建筑风格特点。
5.视频互动:拼一拼、说一说
大班科学活动:客家典型民居——围龙屋
设计意图:
梅州围龙屋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的精巧结构、奇妙布局以及丰富内涵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很小的时候,围龙屋里还住着很多人。平时农忙结束,各家各户都会相互窜门,聊聊家常。特别是过年过节,犹为热闹。春节的时候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除旧物,迎新年,热闹非凡。晚上,各家各户出来放烟花,五颜六色的烟花映满了整个天空。对于生出在2010后的城市里的孩子们,他们住的是楼房,看到的是高楼大厦,然而对自己家乡的客家围龙屋的认识与了解非常少,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能对本地客家围龙屋能有简单的认知和了解,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客家人的勤劳与智慧,提高他们作为客家人的自豪感。
梅州客家围龙屋的功能及其思考

梅州客家围龙屋的功能及其思考摘要: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客家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而围龙屋是粤东地区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
它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不仅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而且还显示出客家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客家文化的退陈出新风格。
关键词:梅州客家;围龙屋;功能在粤东梅州市下属梅县、兴宁、五华、平远、丰顺、大埔和蕉岭等纯客家县,以梅县、兴宁为中心,分布着一种规模庞大,而空间低矮(只一或二层)的封闭的围龙屋,成为与闽西“土楼”、赣南“土围子”两种类型而又别具风格的客家围龙屋,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
一、围龙屋的形成原因围龙屋的建筑设计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
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
一种说法围龙屋的产生起于地形。
围龙屋背靠山脚,凡山都自主峰向下被地表水切割成放射型的沟,沟之间是隆起的脊梁,成为“脉”。
为避山水冲激,围龙屋必靠脉的尽端。
脊梁上的地表水向两边流入沟内,这在风水术上叫“大八分”,因为它八分形分水。
但脊梁上仍会有些地表水冲向凸起的脉的尽端,于是,那里的唐横屋在后面山坡上便挖了近似半圆的排水沟,继后又在排水沟内侧造了挡水墙,把睡引入沟去,这便是“中八分”。
后来渐渐沿挡水墙内侧造起了房子,成为围屋。
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围龙屋本是大家族聚居地大型集体住宅,上堂,即祖堂,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以祖堂为中心,围屋连接横屋,层层环绕,是客家家族凝聚力格外强大的结果,是个人对宗教共同体的依附关系的象征。
这两种解释大约同时再起作用,围龙屋是在特定地形条件下客家家族制度的形象表现,有这两种解释好不充分,后又附会上一种风水术上的原因。
客家围龙屋的建筑文化与美学价值1

客家围龙屋的建筑文化与美学价值——“岭南建筑与岭南文化”专题论文在岭南粤东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主要集中在梅县等地的围龙屋是客家人为了生存的需要,以家族为单位,营建的最有“客”味的民居建筑。
这种建筑以堂屋“祖祠” 为主体,横屋与围屋错落围合,其屋脊与瓦片好似龙脊龙鳞,层层叠叠,宛若盘缠的巨龙俯卧在山坡上,因而有了“围龙”之称。
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
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
“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
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
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
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
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
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二、围龙屋建造和结构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风水观念渗透在各种形式的建筑景观中,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理念的一种体现: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客家人对于中原文化的传承,在围龙屋的建造上则更为明显,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丘陵山麓,周围绿水回环,山峦如案,山峰呈笔尖形状,在客家人看来,这是财丁兴旺、文人辈出的最理想屋场。
再看看围龙屋的取材,与中国多数传统土木构架基质的建筑文化一样,传统围龙屋属于生土建筑,从周边的环境直接取材,其建筑融入了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中,充分表现出通过建筑营构,达到人文与自然的亲和统一。
梅县客家围龙屋建筑遗产及其评价研究

2、石雕艺术
石雕是客家围屋中另一种常见的装饰手பைடு நூலகம்。在围屋的石材部位,如门框、墙 角、石阶等,都有精美的石雕作品。这些石雕作品以天然石材为材料,雕刻精细, 造型优美,呈现出粗犷与细腻相结合的特点。
3、砖雕艺术
砖雕是客家围屋中另一种独特的装饰艺术。砖雕主要采用青砖为材料,雕刻 画面多为寓意吉祥的图案,如龙、凤、鱼、鸡等动物形象,以及花、草、云、水 等自然元素。砖雕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总之,梅县客家围龙屋是中国广东省梅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遗产之一, 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让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内容
围龙屋,这一具有浓厚客家特色的建筑形式,不仅是客家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更是客家文化的载体。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围龙屋与客家居住文化,以期读者能 更深入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围龙屋的认识和保护 意识。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围龙屋,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2、制定保护政策: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对围龙屋进行保护和修缮。政府 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为保护和修缮工作提供经费支持。
3、开展保护项目:通过实施保护项目,为围龙屋的修缮和维护提供技术支 持和专业指导。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作,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围龙屋等传统建筑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对有 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其次,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客家居住文化的宣传 和教育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此外,鼓励年轻人参 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通过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和学习班,培养年轻 人对客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艺术设计鉴赏 围龙屋

生活中的设计------客家围龙屋客家人原是居住在中原的汉人,西晋以来几经战乱、饥荒,辗转南迁,一次又一次与新定居处的土著居民融合,直到宋元时期迁到闽、粤、赣交界区。
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在发展中,不断追求对生活行为和方式的规律的认识,数代人的不断迁移,形成了家族内部极强的凝聚力,也只有家族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在新定居处生存。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
对生活行为和方式的求真构成了其美学思想和实用主义。
从生活中衍生形成了客家民居围龙屋,是客家建筑的集中体现。
梅州,现在被称为“世界客都”。
现存围龙屋大大小小几百座。
客家建筑有其特色,与外国的当代建筑相比,比如柯布西耶等风格是截然不同的。
即使是和中国的其它建筑相比也是独树一帜的。
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
据考古资料,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
以前美国曾用卫星观察到中国福建的一个山里有很多圆形桶装式的建筑,以为是什么巨大的导弹发射基地,以至派间谍来中国刺探。
但没想到这只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居民建筑而已,不禁对此奇特建筑称赞。
而日本建筑师称其是“天上落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可见客家围龙屋的独特性,是世界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
独具特色的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但是首选说明一点,是很多非客家人对围龙屋的理解错误,就是以为围龙屋就是圆形的建筑,其实围龙屋还有方形的。
围龙屋不仅外形有特色也有很多精神含义。
整体设计布局。
其整体有圆中圆,方中圆,圆中方等,蕴含了阴阳八卦,三才五行。
围屋建筑采用中原汉族建筑技术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术,建筑的主体我们称为“花台”主体群,多为圆形。
围龙屋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相互对称、布局规整、错落有序。
论梅州传统民居围龙屋的风水理念-最新文档资料

论梅州传统民居围龙屋的风水理念梅州传统民居围龙屋概况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宁,盛行于明清。
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修筑而成。
围龙屋规模宏伟,是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民居建筑。
围龙屋大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蔚为壮观。
其主体部分是堂屋。
所谓堂屋,即中轴建筑为方形厅堂,之间堂与堂以天井相隔。
堂屋两侧为横屋,一般以巷径与堂屋相连。
堂屋后面建半月形围屋连结横屋,半月形内为化胎;门前为禾坪,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前有低矮的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半月形池塘与半月形围屋在平面上共同组合成一个椭圆,寓有天方地圆之意。
围龙屋内的柱、梁、并涂上鲜艳夺目柿、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
此外,围龙屋讲究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交融,追求人工与天然的统一,强调将建筑融入环境,与之相互衬托,追求理与情的统一。
如门前长方形的禾坪,禾坪前半月形的池塘,后面的花坛,这样,由建筑、山水、花木寄情托性组合成颇具诗情画意的画面。
围龙屋的建筑风格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中原古汉式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
据考古资料,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
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潜意识地蕴含了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围龙屋的建筑特色围龙屋的建筑特色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
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
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
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使得围龙屋的风水内涵更为浓厚普遍,正如俗谚所云:“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
围龙屋的风水研究与分析梅州先民主要来自于中原士族,后因战乱等历史原因经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来到现在的三江流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州客家围龙屋的功能及其思考摘要: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客家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而围龙屋是粤东地区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
它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不仅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而且还显示出客家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客家文化的退陈出新风格。
关键词:梅州客家;围龙屋;功能在粤东梅州市下属梅县、兴宁、五华、平远、丰顺、大埔和蕉岭等纯客家县,以梅县、兴宁为中心,分布着一种规模庞大,而空间低矮(只一或二层)的封闭的围龙屋,成为与闽西“土楼”、赣南“土围子”两种类型而又别具风格的客家围龙屋,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
一、围龙屋的形成原因围龙屋的建筑设计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
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
一种说法围龙屋的产生起于地形。
围龙屋背靠山脚,凡山都自主峰向下被地表水切割成放射型的沟,沟之间是隆起的脊梁,成为“脉”。
为避山水冲激,围龙屋必靠脉的尽端。
脊梁上的地表水向两边流入沟内,这在风水术上叫“大八分”,因为它八分形分水。
但脊梁上仍会有些地表水冲向凸起的脉的尽端,于是,那里的唐横屋在后面山坡上便挖了近似半圆的排水沟,继后又在排水沟内侧造了挡水墙,把睡引入沟去,这便是“中八分”。
后来渐渐沿挡水墙内侧造起了房子,成为围屋。
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围龙屋本是大家族聚居地大型集体住宅,上堂,即祖堂,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以祖堂为中心,围屋连接横屋,层层环绕,是客家家族凝聚力格外强大的结果,是个人对宗教共同体的依附关系的象征。
这两种解释大约同时再起作用,围龙屋是在特定地形条件下客家家族制度的形象表现,有这两种解释好不充分,后又附会上一种风水术上的原因。
[1]围龙屋的形成,除了宗族的内聚力和客家人对宗教共同体的依附之外,至少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妇女的作用和地位的特殊性。
这有两个方面,一是妇女作为劳作的主力和家政的主持人,地位比较高,所受的礼制禁锢比较少,所以才能出现没有小家庭私密性的集合式住宅。
另一方面,劳作和持家的妇女,更需要群体的支持。
清人黄钊在《石窟一征》中写道:“乡中农忙时,皆通力合作,插莳时收割皆妇功为之,惟聚族而居,故无畛域之见,有友助之美。
无事则各爨,有事则合食,征召于临时,不必养之于平日。
屯聚于平日,不致失之于临时。
其饷则瓜薯芋豆也,其人则妯娌娣姒也,其器则篝车钱也。
井田之制,寓兵于农,三代以后,不可复矣,不意于吾乡田妇见之。
”他把充满了合作精神的“屯聚”比作三代的井田之制,而且归之于“田妇”的需要。
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普遍的贫穷。
从事于农耕的客家人,其宗族内部还没有发生有明显影响的贫富分化,在超大型聚居住宅里,每个小家庭不过占有三五间小小的房子。
小家庭在早期围龙屋外圈按既定模式造房子的时候,也是三五间甚至一两间而已。
[2]二、围龙屋的整体布局围龙屋的主题是府第式的唐横屋,所谓堂屋,就是中轴上建筑的方形厅堂,一般都在三堂两横以上。
三堂为上堂、中堂、下堂,又叫三进或三串。
上敞堂为祖公堂,中堂为议事厅,下敞堂进深小,呈长方形,为门厅。
[3]两横是指三堂两侧上下连排的房门对着堂屋的横屋,堂横屋间以天井相隔,又以走廊相连。
横屋视其长短需要设有厅。
所谓“围屋”是指堂横屋后面半月形的围屋,一般作厨房或杂间用,而中间那间是龙厅,是祭神用的神圣之地。
围屋与堂横间的半月形斜拱地面称“化胎”(俗称花胎、花头),一般镶有以卵石,便于排水,此处可作晾晒东西的活动空间。
堂横屋正面一般都依横屋开侧门,有多少横就有多少个侧门。
围龙屋有大有小,因而围龙屋也有多有少。
小围龙屋有二堂二横一围龙的,较罕见。
大多是三堂二横以上,甚至四横、六横、八横的,横是随家族发展可要不断添加的。
随着横的增加,围龙也不断增加。
可以二横一围龙,四横一围龙,六横三围……兴宁有一座围龙屋,多达十横五围,十分壮观。
围拢的规律书横以偶数增长,围龙以奇数增加。
堂也有大型至四堂五堂的,但围龙与堂的多少无涉,只与横的多少有关。
在堂横屋门前有长方形的禾坪(或叫晒坪),可作晒谷物和其他农作物之用,逢年过节,红白好事可作活动空间。
[4]禾坪前方的大门称为外大门,禾坪与屋宇之间的大门是建筑物的正门,位于屋宇中轴线的正前方。
大门的侧边还有出入方便的小门。
围龙屋的大门都做得非常牢固,门扇的木料很厚实,并且多设置两个以上的门闩。
两扇门板还带有企口,一扇凸起,一扇凹进,对应关紧以后,丝毫没有透空门风逢,从外边无法用东西将门闩挑开。
[5]禾坪前有半月形的池塘。
如果从空中俯视你会看到围龙屋前有半圆形风水塘,后有半月形围屋,两个半月结合,包围正屋,形成一个略呈船形的整体,加上它具备了人生存所需方方面面的功能,并可以抵抗各种的艰难险阻,犹如一条罗亚方舟,普渡客家人到达幸福的彼岸。
[6]在风水学上这两个半月相配搭,便成了“天圆”,而堂横屋又成了“地方”,塘水深陷属阴,化胎高亢属阳。
这样,整个围龙屋,既水塘、禾坪、堂横屋与化胎围龙的总体组合,再加上围龙属附近的山水环境,便可谓阴阳调和,天圆地方,大吉大利,完美无缺了。
实际上,就是客家人在追求一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围龙屋的规模可大可小,最小的只住一户人家,一般可住二三十户人家。
大的可居住七八十户人家。
多个围龙屋可组成一个部落,较大规模的甚至可单独成为一份村庄。
围龙屋中居住地可以是同宗同房的人,也可以是不同房的,甚至不同姓氏的人。
[7]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1、讲究风水。
一般建筑在依山傍水的丘陵山麓,宅基选择以山脉来势雄伟,山麓洁基平坦、宽敞,周围绿水回环,左右山峦如案,远处山峰成笔尖状者为佳。
客家人认为,这是财丁兴旺,文人辈出的最理想屋场。
建造方位一般选择坐北向南或坐西向东,夏天南风拂窗,避免西晒,冬天背风向阳,采光充足。
2、讲究对称。
建筑一般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祝词分明,坐落有序。
以正堂纵轴线为基点,围龙高于上堂,上堂高于中堂,中堂高于下堂,两边横屋与正堂的平面看齐垂直,采用对称式庭院房屋结构,向前后左右重叠排列,并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太极形整体。
3、讲究配套。
前面的一个半月形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
外围有一扇总门,门前筑斗坊,沿着大门筑围墙,起防匪、防盗作用。
进入总门有一块宽敞的门坪,用于晒谷、乘凉、练武等。
门坪后面正中大屋是正堂,分为上、中、下三堂,上堂设神台、神龛,两边该摆列刀枪叉戟及狮鼓锣钹。
中堂是族人议事、宴会的主要场地。
下堂是婚丧喜庆时,请来的铜鼓八音班设乐坛和轿夫们设席的地方。
上、下堂两侧的房间叫正房,父母及长房长子居住,客家人有“长子不移居”之谓。
上、下堂左右的厅房叫南、北厅,是会客厅。
中、下堂之间靠横屋的房子叫花厅间,门口智天井,筑花池、假山,是读书习文的场所。
正堂左右各有一幢房屋叫枕头屋,屋内卧室、厨房、水井、杂物间等配套完善。
正堂和枕头屋之间露天部分叫天井,用于通风、采光、排水和发生火警时的隔火巷。
龙厅前的花头可作晾晒东西的活动空间。
围龙屋的后面有风水林,多为耐贫瘠、生命力较强的红栲、楠木、竹类,起着固水土挡风沙、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4、讲究装饰。
厅堂墙壁多饰以寓意深长的绘画作品,如“春郊耕种”、“挑灯夜谈”、“木兰从军”等;厅堂的活动屏风是精美的雕刻艺术品;与厅堂相连的过道处,设置露花花窗;天井和花头栽植花卉和常青树;柱梁斗拱有各式的雕刻和彩画;屋檐大都用硬木雕刻成猛兽头等图案;外大门有石狮、牌坊等。
表现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给人们留下了丰富分联想。
[8]四、围龙屋隐含的文化精神1、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的传统美德。
围龙屋虽不见碉楼,但堂横屋和后围龙屋把房屋包得严严实实,内部的通道走廊四通八达,人口众多,一呼百应,盗寇难以侵犯。
[9]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相处,尊老爱幼。
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直塞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2、围龙屋的建筑特色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
客家围龙屋的布局,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按照传统礼制,强调以祖祠为中心布局,它的配套设施符合天圆地方,阴阳五行的传统观念。
[10]3、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
因为,客家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们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11]五、围龙屋的影响及今后的发展客家围龙屋特色鲜明,外俊内秀,不只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观,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杰作,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雄伟壮观的客家围龙屋,被人们誉为“劣土地史书”、“立体的诗歌”或可称为外刚内柔、外武内文的民居。
客家围龙屋内有大量的绘画、雕塑木刻和楹联等文学艺术作品,是传统文化的杰作,客家精神和客家文化的结晶,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品味。
外面正处在21世纪之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全球经济的趋同正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生存方式、传统的价值观……人们迫切地对待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未来。
具有进取精神的客家人一定会从自己悠久的历史中复兴,在当今东西文化相互碰撞、渗透的年华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客家历史和传统文化,在继承传统文化中与时代发展的脉搏一致而更新升华,将土楼文化融进一个新的水平,为人类本世纪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围龙屋不仅是我国各民族和各民系对居住环境的最高理想和追求,也是高尚的客家文化的体现。
围龙屋是客家围屋发展的高峰,是客家人自中原、赣西、闽西至粤东迁徙过程中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思想文化升华的结晶。
参考文献;[1][2] 陈志华、李秋香《梅县三村》[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05月出版P72,P73 [3][9][10] 黄崇岳、杨耀林《客家围屋》[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01月出版P44 ,P13,P12[4] 陆元鼎《中国客家民居与文化》[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P65[5] [7] 王其钧《中国民居三十讲》[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P314,P316[6] 欧志图《岭南建筑与民俗》[M] 百花文艺出版设2003年05月出版P17[8] 叶小华、谭元亨、管雅《客都梅州》[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01月出版P146 [11] /view/141594.htm综上所述,客家围龙屋历史文化遗存内容丰富,不仅体现了客家文化独特的建筑风格,而且记录了当时客家的发展与繁荣,综合反映了客家文化的历史内涵,是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