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龙屋简介

合集下载

客家围屋_精品文档

客家围屋_精品文档

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守护历史与文化的建筑瑰宝引言:客家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人生活的象征和重要遗产,更是体现了客家人民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客家围屋的定义、历史发展、建筑特点以及对于客家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探讨其对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客家围屋的定义和历史发展1. 定义: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土楼”,是客家人民的特色民居,多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台湾等地。

其特点是建筑坚固、形制独特且风格各异。

2. 历史发展:客家围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发展壮大是在明清时期。

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和居住环境的改变,客家围屋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模样。

二、客家围屋的建筑特点1. 坚固耐久:客家围屋由厚实的土坯、石头和木料建造而成,其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得围屋能够经受住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

2. 独特造型:客家围屋的外形各具特色,常见的有圆形、方形、圆形方块相结合等多种形式。

其中,以土楼最为著名,它呈现出壮丽、庄重的气势。

3. 多功能性:客家围屋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还是客家人交流、聚会、联络感情的重要场所。

围屋内部的布置非常注重实用性,在坚固的结构中融入了多功能的使用。

三、客家围屋对于客家文化的重要意义1. 传承和展示客家文化: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体现了客家人民勤劳、朴实和深厚的家族观念。

作为文化符号,围屋不仅传达了客家人的团结精神,还展示了客家独特的礼俗和价值观。

2. 弘扬地方特色:客家围屋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充分展示了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传统,对于丰富和保护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增加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客家围屋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希望在围屋中亲身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这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四、客家围屋对于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 促进旅游业发展:客家围屋成为了各地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客家围龙屋的介绍

客家围龙屋的介绍
客家围龙屋的介绍
目录
• 客家围龙屋的历史背景 • 客家围龙屋的建筑特色 • 客家围龙屋的生活方式 • 客家围龙屋的保护与传承 • 客家围龙屋的文化意义
01
客家围龙屋的历史背景
起源与演变
起源
客家围龙屋起源于汉代,是中原汉族 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的产物,也是客 家人南迁至粤东、赣南、闽西等地后 为适应环境而创造的特色建筑。
在客家文化中,围龙屋不仅仅是一种居住建筑, 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的传承。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客家围龙屋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和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具有 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倡导的团结互助、崇文重教 等品质,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 的和谐、教育的发展等方面都 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客家围龙屋的设计理念和建筑 技艺,对现代建筑设计和城市 规划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 高客家围龙屋的保护与
传承水平。
05
客家围龙屋的文化意义
在客家文化中的地位
客家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客家人传 统建筑风格和文化的集中体现。
它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是客家 人团结互助、崇文重教等优秀品质的象征。
客家围龙屋的生活方式
家族与居住模式
家族聚居
01
客家围龙屋是家族聚居的典型代表,一个屋内通常住着一个大
家族,甚至几代人。
,层级分
明,体现了尊卑有序的传统观念。
团结互助
03
在围龙屋内,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关心、支持和帮助,共同应对
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围龙屋在建筑 形式、材料和功能上不断演变,逐渐 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 。

客家围龙屋的介绍

客家围龙屋的介绍

感念救命树
由于历史年代久远,也就留下了许多 故事,其中温姓祖妣杨氏的故事就极 具神奇色彩——“温公祠”化胎上有两 墩古老的华南苏铁(四百多年树龄) 该公祠的人称它凤头树,因为这两墩 是雄性树,开的花干后形状极象“凤” 形。传说仁厚祠十一世祖妣杨氏温柔 贤惠、才貌双全,土匪头子看上她, 把她劫持去做压寨夫人,她坚贞不屈, 夜里设计逃出贼窝,但被贼人发现紧 紧追赶,眼见贼人已经逼近,杨氏情 急藏入树丛中,贼人拿长矛往树丛中 乱刺,忽然一枪刺中杨氏大腿,她忍 痛机智地用衣布轻握枪头,在贼人抽 回枪头时顺势擦干血迹,贼人走后, 杨氏为了感念这救命树,特地刨了两 颗带回家种在化胎上。这两墩苏铁生 命力顽强旺盛,如今已长得庞大无比 要三十多个人手接手才能围拢 。
古井
仁厚温公祠侧面有一口年 长的老水井,几百年中常 遇大旱,但这口水井从未 干沽过,水质特别甘甜, 养育了一代又代的温屋人, 这也是温氏先祖选的好风 水呀。如今人们已告别了 挑水的时代,水井里已装 上了抽水机,水可以直接 抽到每家每户。不知那个 年月人们生活慢慢开始改 善了,不愿去挑水那么累 了,就挖个摇水井,看那 斑斑锈迹就知道这摇水井 已有些年头。
梅菜传教士罗伯· 史密斯说:“在我所见到的任何 一族的妇女,最值得赞赏的当推客家妇女了。” 英国学者爱德尔在他所著的《客家人种志略》称: “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美的劳动妇女的典型。” 客家妇女集中体现了客家人刻苦耐劳、勤俭朴实、 坚毅顽强、自力自强、聪明进取等优秀品质与精 神,更完整充分典型地塑造出客家人的形象和精 神风貌 应该说,以“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勤劳、刻 苦与俭朴著称于世的客家女孩子是“妇女创造文 明”的象征. 由于勤劳俭朴已成为传统美德懿行,所以对女 儿的教育,很注重所谓“家头教尾”、“田头地 尾”、“灶头锅尾”和“针头线尾”四项妇工。 所谓“家头教尾”就是要她们养成黎明即起, 勤劳俭约,举凡内外整洁,洒扫洗涤,上侍翁姑、 下育子女等各项事务,都料理得井井有条的意思。 所谓“田头地尾”,就是播种插秧,驶牛 犁田,除草施肥,收获五谷,勿使农田耕地荒芜 的意思。 所谓“灶头锅尾”,就是指烧饭煮菜、调 制羹汤、审别五味,样样都能得心应手,学就一 手治膳技能,兼须割草打柴以供燃料的意思。 所谓“针头线尾”,就是对缝纫、刺绣、 裁补、纺织等女红,件件都能动手自为的意思。

梅州围龙屋导游词(四篇)

梅州围龙屋导游词(四篇)

梅州围龙屋导游词梅州围龙屋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典型汉族民居建筑,福建西南部及广西北部、广东传统客家住房样式。

遍布于梅州(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丰顺县、大埔县、蕉岭县、平远县共2区1市5县)全市8县(市、区),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

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且开始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其主要结构类型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两堂四横一围龙、三堂两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一围龙及二围龙、三围龙甚至六围龙等。

一般以中间的正堂正屋形式的方形屋或二字屋为基础,周围的围屋层层扩建自由组合。

从一个屋的规模也可看出某姓家族的人丁兴衰。

尽管规模大小不同,但围龙屋的基本设施却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主要包括:风水塘、禾坪、大门、斗门、伸手、正堂、花胎、龙厅、排水沟、游廊、天井、巷道、正屋、花厅、花阶、围屋、杂屋、厕所、畜棚等。

关闭了通向外界的大门,这里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最多时____多户人家同住在一个大围龙屋内。

梅州围龙屋导游词(二)梅州围龙屋是一种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它具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广东文化的重要代表,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被誉为“世界民居建筑奇葩”的梅州围龙屋。

梅州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因战乱饥荒逐渐南迁的客家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选择边远的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起了围龙屋。

围龙屋采用的是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以“一进三厅两厢一围”为主体结构,其建筑形式有砖瓦和特殊土坯两种。

客家工匠们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这些高大坚固的土楼。

围龙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到____亩,而大围龙屋的面积甚至可达____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

围龙屋资料与图片

围龙屋资料与图片

围龙屋百科名片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遍布于全市各县(市、区),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

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且开始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目录简介整体布局设计特点: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合族聚集性。

隐含的文化精神价值体现代表建筑双墙围龙屋历史双层围墙阻洪水救居民结构堂屋内部为三进式结构传说建屋缘于“五鬼送银”深圳客家美食代表食府简介围龙屋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

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

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整体布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

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

“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

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围龙屋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

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

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

围屋分类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 根据围屋建筑形态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圆形围屋、围龙式围屋、方形围屋、椭 圆围屋等几大类别。
围龙屋的平面布局
1.1基本平面布局 ► 围屋的基本平面布局是: 中轴线上有由敞厅堂、敞廊 和天井构成的三一体的厅井 空间,至少有上下两堂,左 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无论 是中轴或横屋,均以“四架 三间”为基本构成图,横屋 以二、四、六对称双数排。 大门前有禾坪和半圆形水池, 而且前低后高、中轴高两横 低。

围屋不论大小,大门前总有块禾坪 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来晒谷、 乘凉和其他活动,池塘则用于蓄水、 养鱼、防火和防旱。
围龙屋的建造特点


围屋的结构方式 围屋的主要结构方式是木构架, 墙壁高大而厚实,在石础上立柱, 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 和梁,最上面梁上立脊柱,构成 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 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连络柱的上 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柱上安置 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檀子上 排列椽子,承托屋顶重量。如此 的梁、枋、柱、檀,受力明确, 脉络清晰,每一个构都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室内公共空间,那就是“祠 堂”,祠堂是围屋居民的圣殿,比位于中轴线上,这是人们 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公共场所,也是维系宗族血缘关系的纽 带,每年都要定时在此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此外祠堂前还 有个围门厅,用于围民平时的娱乐和日常感情交流。
围屋的艺术
防御虽然是围屋的主要特征,但是,客家人也是懂得享受生活的,对自己的围屋, 还是会考虑怎么才能建的更加气派和富丽堂皇。因此,围屋里往往藏有许多艺术珍 品。


围屋的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地基为石砌,凡受风雨 面的墙是三合土夯土墙。三合土 用石灰、黄泥和沙和合以外,传 说还放人适量的糯米、红糖掺在 一起搅拌。基础建筑相当严格, 即夯土墙并非一次夯到顶,而是 风干一层再夯一层,因此,要建 筑一座大屋,往往需要有几年的 时间。不过,这种墙体非常坚固, 其耐久程度并不亚于现代建筑材 料之水泥。不受风雨的墙则用泥 砖砌筑。建筑材料三合土地面, 粘土,石灰砂浆批挡及其他结构 用的木桁条,木阁板、瓦屋面、 木门窗等,都是就地取材而建。

围龙屋详细介绍

围龙屋详细介绍

围龙屋,也被称为客家围拢屋,是客家围屋(客家围村)中最典型的一种,属于半圆形客家围屋(客家围村),是具有极强的中国传统礼制、伦理观念及风水意识的围村民居建筑,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

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时期,盛行于明清时期。

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

围龙屋的建筑风格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

主体结构一般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其中“一进”指的是大门进入后的第一个院落,“三厅”指的是三个主要的大厅,“两厢”指的是左右两侧的房屋,“一围”则是指整个围龙屋的围墙。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抗旱、调节气候等作用。

围龙屋的左右两厢俗称横屋,在左右横屋的尽头,会筑起围墙形的屋,把正屋包围起来,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

围龙屋的大小不一,小的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而大型围龙屋则有四至六条围龙。

一座围龙屋就是一个客家宗族社会和功能齐全的群体生活社区,这种聚居方式彰显了客家人“崇正”和“天下一统”的理想追求,表现在建筑上讲究“天人合一”,在居住上喜欢“聚族而居”。

围龙屋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代表性建筑,是客家文化的象征,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它体现了客家人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是研究客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如今,围龙屋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南华又卢客家围龙屋

南华又卢客家围龙屋

葉劍英博物館
紀念景區的核心區是葉 劍英紀念館,紀念館南 北兩面牆的結合處,利 刃似的牆體像一把出鞘 的短劍傲指蒼穹。紀念 館門前的廣場上,新落 成的葉劍英銅像手拿草 帽俯身坐在石頭上。屹 立在銅像后面的紀念館 ,以土黃色大理石為主 色。
客家博物館
中國客家博物館位於梅州城區東山大道。其收藏、展陳的 客家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激發著境外客家人的思鄉情結, 紛紛回鄉尋根問祖。客家是一個民系而非一個民族,客家 先民,歷盡艱辛,從中原展轉遷徙到南方,並在當時的“蠻荒 之地”紮下了根,繁衍生息,千載不絕。一方面他們將中原 地區的先進文明帶到所到之處,另一方面他們又與南方的 古越等民族交流融合,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風俗文 化,而中國客家博物館則採用各種實物和材料來展現客家 豐富多彩的風土人情,令游客可以全面感受這個古老民系 的歷史文化魅力。
歸讀公園
其名「歸讀」出自葉劍英元帥「會 當再奮十年閗, 歸讀陰那梅水濱 」詩 句,寄予梅洲莘莘學子潛心讀書、 立志成才、客家四海鄉賢婦讀故里 的美好願望
o
三河南昌起義 三河鎮,是大埔縣境內的汀江、梅江、海潭 河三水匯合成韓江的起點,故稱為三河壩。 自古以來三河壩是粵東水路交通要衡,向為 兵家爭之地。如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築三 河司城,民國7年(1918年),孫中山曾親臨三河 壩慰勞駐軍。1927年10月1日,著名的“八一” 南昌起義軍三河壩戰役就在這裏打響
o
o
東山書院
書院基本上保留了一百多年前的原貌 ,為清 代光緒年間的建築群。 書院建築主體具有典 型的湖湘書院文化特色,採取中軸對稱多重 院落空間布局,由圍牆、闕屋,環河、石橋 、正堂三進(頭門、講堂、禮殿)及東西各 五齋及藏書樓組成。其中東西齋為對稱結構 。 書院建築同時融入了地方祠廟建築特點和 西式建築風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埔湖寮蓝氏绳武楼(方楼)
形式各样的围龙屋
• 圆形围楼:圆形围楼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 地下冒出来的蘑菇”,真可谓鬼斧神工。这种环 形的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圆形的布局、 高大宏伟的气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圆形土楼 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 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圆形土楼与方形土楼一样, 分布在与闽西邻近的粤东大埔、饶平、蕉岭、丰 顺一带,土楼内房舍结构多为单元住房。
半月形围楼
城堡式围楼:深圳坪山曾氏大 万世
广东饶平八角形围楼
始兴太平曾氏万福攸崇楼 (碉楼)
饶平饶洋蓝氏泰华楼(椭圆楼)
梅县城北李氏联辉楼(中西合 璧式围楼)
梅县白宫丘氏大夫第(杠式楼)
围龙屋的文化内涵
• 围龙屋有着奇特结构和合理布局的围龙屋既有古 代宫廷的神韵,又有江南园林的风格,同时蕴含 着浓厚的文化色彩。
——客家传统文化的瑰宝
围龙屋简介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 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 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 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 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 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 的五大特色之一。
2013-5-13
围龙屋的布局
尽管规模大小不尽 相同,但每座围龙 屋的基本设施都是 很完善的,主要包 括:大门、排水沟、 游廊、天井、巷道、 正堂、正屋、花厅、 花阶、围屋、杂屋、 厕所、畜棚。
2013-5-13
围龙屋的布局
由于客居他乡,围龙屋的构造具有独特的防 御和实用功能,同时还被赋予一定的迷信色 彩。例如:屋前的池塘多为半月形,用来蓄 水防旱、养鱼灌溉、调节气温等,同时又是 一道天然防线。禾坪是公用的活动场所,平 时晾晒稻谷,节日则用来舞龙、舞狮等。花 阶是处于上堂和围屋间的一块半圆形龟背状 空地,这种造型有利于排水和灌溉。它的布 局也要由风水师依据建屋者的生辰八字来决 定。
2013-5-13
围龙屋的布局
围屋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住人,上层堆 放杂物,遇到洪水时也可搬到上层居住。围 屋的外墙十分坚厚,屋墙上段开有观察孔。 为保护风水,不得在屋后加建房屋,破坏整 个太极圈的完整。屋后植有一圈树木将围屋 包住,叫风围林。屋衣可以美化环境,保持 水土,并代表着将风水团团围住。
2013-5-13
2013-5-13
围龙屋的特点



坚固性:许多围龙屋建于几百年前,她们历经 风雨洗刷,强烈地震,至今巍然屹立在丛山峻 岭之中。 安全性:客家人从中原迁到南方,为防止土著, 强盗和野兽的袭击,他们建的围龙屋防范严密, 安全性极高。 合族聚集性:围龙屋大多规模庞大,适应了聚 族而居的需要。她的心脏——祖宗祠堂将一个 大宗族紧密地凝结在一起。
• 儒敬佛和崇文尚武 :客家祖先居华夏文化发祥地的中原,其道德
观念历代王朝所尊崇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 水讲究与建屋习俗 :汉族人历来重视民居的风水地理,客家人更
秉承了这一传统。客家风水讲究要包括“龙、局、水”三要素。
围龙屋的来历
客家人原世居中原,后因战乱、饥荒等原因 逐渐南迁,定居于南方各省。身为为异乡客,他 们很少和外界来往,保留了很多古代汉族风俗和 语言,自成一家,所以称为客家人。迁居至南方 后,客家人居住在气候湿润山区。客家先民们结 合中原文化和当地环境,不断革新,终于形成了 今天的围龙屋样式。
围龙屋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民族 文化的瑰宝,她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 筑的五大特色之一。它受到中外专家如此高的评 价和赞誉整体来看 是一个大圆。从格 局上看,她就像一 个太极图。她的前 半部分是半月形的 池塘,后半部分是 半月形的围屋,池 塘和房屋之间是禾 坪。
2013-5-13
围龙屋的布局
围龙屋的结构主要 有两堂两横一围龙、 两堂四横一围龙、 三堂两横一围龙、 三堂四横一围龙及 二围龙、三围龙甚 至六围龙等。一般 以中间的正堂正屋 形式的方形屋或二 字屋为基础,周围 的围屋层层扩建自 由组合。从一个屋 的规模也可看出某
围龙屋的文化内涵
• 四代同堂、聚族而居:一个屋村一般只有一个姓,几代人共居一屋,
反映了客家人自中原南迁、聚族而居的历史特征。
• 上层文化意识与祖先崇拜 :每个围龙屋不论规模大小,都设有神
屋或祠堂供奉祖宗牌位祭拜祖先,同时为纪念先祖,各姓都有自己的 堂号,有的将堂号刻于大门上方,每年过节还要贴堂联。
围龙屋的特点

封闭性:围龙屋内部 的厅堂、房间以走廊、 过道、楼梯相通,密 切了人们的联系。但 与此同时,他们对外 是完全封闭的,一般 只开一正门二侧门。 一旦遭到袭击,把门 一关,围龙屋就与外 隔绝了。
形式各样的围龙屋
• 方形围楼:方形围楼有多种形式,如闽西式方形 土楼和粤北的方形碉楼等等。方形围楼又有正方 形和长方形之分。“闽西式方形土楼”,是指用 数层高的夯土墙四周围合,围内各层多为木结构 的通廊式住房,中心成形一个矩形内院的夯土建 筑,它对外封闭、对内敞开,庞大的外观,如同 一座坚固的土堡。这种方形围楼在与闽西邻近的 广东饶平、蕉岭、大埔、丰顺有零星分布。
饶平上善许氏启明楼(圆围楼)
形式各样的围龙屋
• 半月形围楼:半月形围楼主要分布在与闽西交界的广东
大埔、饶平等地。饶平的饶洋、上饶、上善数量最多,其 次是大埔的桃源,梅县东部也有零星分布。半月形围楼, 外形与兴宁、梅县地区的围龙式围屋的后围相似,有的以 两个或三个半月形重叠,高二层,第一层为单元式住房, 围与围之间有宽约数米至十余米不等的巷道。粤东半月形 围楼多见单围,半月形内环广场中间建有二堂或三堂式的 祖祠,前面照例有禾坪、池塘。亦有环内空旷的半月形围 楼,空地作为晾晒东西和举行活动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