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围龙屋,品味客家文化

合集下载

如何让中学生通过客家民居了解客家历史文化

如何让中学生通过客家民居了解客家历史文化

如何让中学生通过客家民居了解客家历史文化作者:叶子瑜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03期毫不夸张的说,客家围屋蕴含着客家文化,客家文化也离不开围龙屋。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围龙屋被大量拆除,文化呈现断层,因世情现在的学生没有在围龙屋居住的经历,因而对客家文化的传承非常淡薄,客家的优良传统正慢慢的消失,如果我们不做点什么,以后真的对不起老祖宗。

因此,我利用美术课这个良好的契机,引入客家历史文化。

下面谈谈在美术课上怎样通过介绍客家围龙屋而了解客家历史文化。

兴趣是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做到了解,学有所得,越了解越想深入。

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一、通过围龙屋了解客家历史文化了解客家历史文化看上去似乎是“枯燥而乏味”的,以介绍“围龙屋”为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又简单易懂的方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学生就很喜欢。

比如对知识点采用设疑的方式:(一)设问:围龙屋前为什么要有水塘,有什么作用?学生一听,饶有兴趣,七嘴八舌,一下子讨论开了。

(浇花、浇菜、养鱼、风水)小结: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圆形,它就是一个太极图,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

而围屋前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二)设问:围龙屋后为什么要有树?生答:(1)自己种的水果好吃(2)遮阴小结:围屋后面,一般是“靠山”,按老一辈的说法是裔孙的“后靠”。

而且,这里一定有百年大树,其次是竹林拥簇。

树有龙眼树、苦楝树、狗屎子树、夜合树等,及还有密密麻麻的竹子,参天蔽日。

如我家的老祖屋堂后面,就种有很多龙眼树、竹子和苦楝树,而这些郁郁葱葱的大树,现在的人很多不知道其叫法。

但在祖祖辈辈的客家人眼中,却有它特殊的称谓——“屋衣树”。

我们的祖辈把大屋比作“人”,人没衣服不行;屋没有树林同样不行,人要穿衣啊,我们的祖屋也需要穿上绿树做的衣服。

浅析客家围龙屋及其文化渊源

浅析客家围龙屋及其文化渊源

浅析客家围龙屋及其文化渊源作者:刘延强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02期摘要:客家围龙屋是闽粤地区客家独特的居住建筑类型之一。

围龙屋是集家、祠、堡为一体的设防性民居,具有向心性、封闭性、防御性,同时也反映了围龙屋的主人——客家人的强烈宗族意识、儒家思想的忠实传承、形势有灵的风水观等复杂的心理。

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围龙屋更应该得到保护和利用,使古老的围龙屋再一次绽放出绚丽的风采,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关键词:客家;围龙屋;建筑围龙屋是客家人在特殊时期特有的建筑,主要分布在粤闽赣地区,其创始者为客家人,也就是唐朝末年因战乱而南迁的人民。

围龙屋建筑带有当时的时代特点,加上围龙屋多建在深山之中,不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它保持了比较完整的历史建筑风貌,对研究古代建筑有很大帮助。

笔者深为围龙屋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所感染,为它珍贵的文物价值所震撼,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客家文化和客家围龙屋。

本文对客家围龙屋及其文化渊源作一简述,以期加深人们对这种民居文化样式的理解,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围龙屋。

1 客家人的来历目前我国客家人有5000多万,约占汉族人口的5%。

他们的祖先多是从中原逐渐移到南方生活,是汉民族的一个分支。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四川、香港、澳门等地区。

“永嘉之乱”之后,客家人的先祖由于自然灾害、战乱、经商、游学、被贬等原因,逐步定居南下。

为了区分外来的自己与本地的原住民,并且尽力保持原本的汉族文化,便称自己为“客家人”。

客家人始终恪守汉族“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低也”的观念,保持移居前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并且努力适应南方新的居住环境,培育出属于自己的新文化——客家文化。

客家民居围龙屋就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

2 围龙屋的基本建筑结构客家人由于是外来群体,南方地势平坦地区已被本地原住民占有,他们只能去开发地势不好的丘陵和山野地区,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

客家民居始于唐宋,盛行明清,特色鲜明,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围屋、土楼、围龙屋、天井式院落。

围龙屋_粤东客家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_张莓芟

围龙屋_粤东客家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_张莓芟

55论。

五种色彩黄、黑、青绿、红、白,分别对应金、木、水、火、土。

说明在色彩上,这些建筑本身也具有中国特色,称之为“中华巴洛克”更为恰当。

四、建筑的文化内涵“每一种符号同时也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在建筑装饰上突出了形式与意义的双重使命[15]”。

中华巴洛克街区的女儿墙,本是建筑装饰的一部分,而当它成为一个个体符号时,它自身又具备了多重使命,无论是历史,还是装饰、色彩、结构等一切外在形式,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注释:[1]刘松茯.哈尔滨近代建筑的风格与文脉[J].华中建筑,1992(02)[2]彼得・罗(Peter G.Rowe)、关晟(Seng Kuan)著.成砚译.承传与交融:探讨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2页[3]杨秉德、蔡萌.中国近代建筑史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实习编辑:张 雪作者简介:谷岩,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刘禹含,东北林业大学材料学院设计艺术学研究生围龙屋——粤东客家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文/张莓芟客家人,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理念,设计并建造了他们在建筑风格上独树一帜的民居建筑——围龙屋。

围龙屋建筑外形引人注目,内部雕饰异常精美。

其建筑装饰,集中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审美意识。

作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围龙屋,以其独特的形式演绎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

167页[4]刘明凯.给百年哈尔滨留下“历史名片”[N].哈尔滨日报.2007-2-3-2007-2-4[5]张健、蔡军、若山滋、近藤正一.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形态母题及美学意匠1、2[J].建筑学报,1997(09)[6][7][8][9]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四)[A].见: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及其特征[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41-248页[10][11][15]刘松茯、何颖.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之美“因”研究[J].城市建筑:学者论坛,2011(08)[12][13]刘川、刘瑞刚.哈尔滨道外区近代城市建筑立面的文化特色浅析[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侯幼彬、张复合等.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哈尔滨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客家人原为中原南迁的汉民,相对于新居地的原住居民来讲被称之为“客家人”。

客家围龙屋的瓦,一排一盖,竟承载着客家人的伟大智慧

客家围龙屋的瓦,一排一盖,竟承载着客家人的伟大智慧

客家围龙屋的瓦,一排一盖,竟承载着客家人的伟大智慧围龙屋是一种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围龙屋广为人知的是其独特形状和防御功能,然而却很少人知道围龙屋在瓦面上的那些讲究。

瓦面正反相叠向外倾斜,倾斜的坡度十分讲究。

坡度大了,会发生“溜瓦”现象;坡度小了,刮风下雨时,会出现雨水从瓦缝中倒流进屋的情况。

所以,瓦面成四十五度向两侧延伸,而凹的一面成为瓦沟,有排雨的作用。

一排一盖,都承载着客家人所留下的伟大智慧。

围龙屋盖的都是专门用粘土烧制成灰青色的瓦,俗称“百子瓦”(取意百子千孙)。

叠放在两片桷间凹面向天的称“阳瓦”,反之背向天空的为“阴瓦”。

每块瓦头尾大小有差别,阴瓦放的是头向下尾向上,阳瓦则与之相反。

但阳瓦在瓦坑最前端放那块却要放成头向下尾向上,这是避忌死人抬出屋时脚先出屋的原因(前面提到的桷子钉法也与此同理)。

无论阳瓦还是阴瓦,两块瓦之间的距离为一寸,成“寸瓦”(谷仓房顶瓦距离放成一分成“分瓦”),因为瓦叠放密集,就是大风和猫等动物也难让瓦面掀开。

围龙屋放桁钉桷也有讲究。

堂内桁头向左,桁尾向右,两边堂屋一律是桁头向堂屋。

桷子的排放一律是头向上,尾向下。

旧时,桁桷排放还要遵循每个房间厅堂“桁单桷双”的原则。

相邻桷子间的距离一般是六寸或七寸,这主要是合“生老病死”中的“生”或“老”的吉祥数字。

盖瓦的同时,各屋脊处还要砌栋,堂屋两侧作“边”,堂屋间砌“带”和四周瓦檐处砌上客家人称“瓦嘴”的瓦当。

这栋、边、带和瓦当都是用瓦做骨,石灰沙浆在外粉饰,若因年久造成中间断裂,有瓦在里面,雨水也不会向下渗,只能流向两边瓦坑。

有了这些设施,围龙屋的瓦面就更加牢固了。

一座围龙屋瓦面各处的栋边带基本上相互连接,要检修瓦面时,人走在屋顶便可将各处的瓦面巡查。

有的富裕人家在围龙屋建好后,会请人在桁桷底面及两侧面刷上褐红色的漆,让其表面光滑,方便以后打扫蛛网灰尘。

领略客家文化之

领略客家文化之

六、成果交流
1、教师用一到两个课时的时间,对已 收集到资料的小组内的同学进行课堂交 流。 2、小组间派代表,汇报这几天的收获 与感想,说出你对客家围龙屋的看法及 感想。小组间活跃交流,收集自己小组 内没发现的重要信息,而其他组发现了, 并作记录。

七、结束
教师总结各个小组的资料与观点,并提出对 待这些重要的民俗文化建筑看法,如这些建 筑现况又如何?我们又该怎样来保护这些建 筑? 讨论完毕后,教师播放网上有关客家围龙屋 的视频资料及图片,加深学生对保护客家文 化建筑,建设自己家乡的责任感,
3、小组成员整理收集到的资料,然 后做做成小卡片,集合围龙屋的各 个特点

五、合作、探究
各个小组利用一周时间,围 绕课题进行研究客家围龙屋 的背景及其建筑特点。 小组内的成员展开实地调查, 访问一些老一辈的客家人, 记录收集一些重要资料


根据自己的实地体验,探 究客家围龙屋与现代建筑 有哪些异同之处等
领略客家文化之 ——客家围龙屋
一、设计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总目标是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 活动中强调与社会联系,与生 活联系和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相 联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 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还对学生进行必要地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让学生初步形成对 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
“了解客家文化之客家围龙屋”这一实践活 动,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客 家民俗与客家文化,弘扬客家优秀文化, 倡导客家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 适合年级:五年级 课时建议:(1~2课时)


图片赏析:
泰安楼
花萼楼(梅州)
花萼楼
福建土楼

视屏赏析:大陆寻奇之客家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建筑文化探究

客家围龙屋建筑文化探究

客家围龙屋建筑文化探究摘要:客家围龙屋是客家的典型民居建筑物,拥有非常浓郁的客家文化特色,客家围龙屋是世界居民建筑当中的代表性特色建筑,。

也是我国民居建筑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较为特殊的艺术表现特色,可以传递给人们更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信息。

并且在优化内部装饰特征的过程中彻底展现了客家人独特的建筑智慧,是传承客家传统文化以及融合建筑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客家;围龙屋;建筑文化引言:相传在晋魏时期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三次进行了大举迁徙华南地区的景象,因为在官府入籍时需要与其他土著居民进行区分,所以迁移的人们被称为客家人。

因此客家文化也被流传下来,客家建筑围龙屋是客家特色的代表性民居建筑物,其中所独有的民俗文化特点在客家围龙屋当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目前已经成为客家文化的主要象征。

1.客家围龙屋的起源和布局1.1起源客家围龙屋是客家人在南宋时期因战乱饥荒被迫迁徙之后,最终留归于南方平坦区域的丘陵地带,为了与当地土著居民进行区分,所以登记户籍时被称为客家、客户和客籍,所以就有了客家人的称呼。

围龙屋是客家民族特色的建筑,因为客家人为了预防外部敌人和野兽的侵袭,大部分是以群居的方式进行生活所形成的围龙屋、围屋、走马楼、五凤楼、土楼、四角楼和雕楼等建筑类型,都是拥有浓烈客家文化色彩的建筑物。

其中梅州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客家人采用中原建筑的方式,运用台梁式和穿斗式的结合工艺将其选择在斜坡地段和丘陵地带所建造而成的。

房屋主体结构主要是一进三厅和两相一围的表现形式,因为客家人的居住地区相对较为偏远,所以为了更好的防止盗贼的侵扰,会在建造时大部分是采取砖瓦和土坯相融合的建筑方式[1]。

运用鸡蛋清和糯米饭作为粘稠剂,使用竹片木条作为筋骨夯筑起墙厚一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从而形成完整的围龙屋建筑。

围龙屋是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和大小不同的厅堂,室外包括水井、猪圈、厕所、鸡窝、仓库等一应生活设施,在中轴对称主次有序的厅堂院落中心必有半月形的池塘,之后还会有阴阳两极的太极图式。

关于客家围龙屋文化的美学解析

关于客家围龙屋文化的美学解析

关于客家围龙屋文化的美学解析前言客家围龙屋是中国传统围屋建筑的代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客家围龙屋不仅是民族文化重要的传承载体,还具有美学价值。

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客家围龙屋文化,探讨其美学特征,为大家揭示客家围龙屋文化的美学内涵。

客家围龙屋的美学特征几何美学客家围龙屋建筑以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为主,永远保持着整体的平衡和谐。

客家围龙屋建筑在规划、构造、装饰中都体现了严谨的几何美学,展现出平凡而不失庄重和高贵的风范。

色彩美学客家围龙屋建筑的外立面采用大面积的白色或米黄色,这与客家人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及对家庭美的追求有关。

在装饰品的选择中,常常使用红色、黄色、蓝色等鲜艳的颜色,以及蓝花、黄花等传统的色彩。

这种色彩搭配不仅令人惊艳,而且更加凸显客家人的朴实和淳朴。

建筑结构美学客家围龙屋建筑的结构紧凑有序,讲究实用性,具有防盗和防火等功能,散见于客家的土地上。

其建筑材料以石、砖、木料为主,有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化改造版也存在。

这些材料之所以能够在建筑结构上发挥出较大的作用,是因为它们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承载力,这也决定了客家围龙屋建筑的稳健性和建筑品质。

艺术美学客家围龙屋的装饰往往融入了许多手工艺品,如刻花门窗、雕花梁柱、浮雕墙壁等,工艺品的品质至高无上。

客家人讲究精雕细磨,在雕花的柱子、门前的神兽、窗花的线条等日常装饰上也表现出了这种手工艺的美妙。

客家围龙屋美学的意义客家围龙屋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美学方面,客家围龙屋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代表了一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美学,在文化交流、增进世界美学认知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客家围龙屋美学也为我们展现了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探寻生存之美的智慧和艺术触觉,饱含了历史的文化积淀,更为我们和未来的后代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结语美是一种特殊的方式去体验世界,客家围龙屋就是这种不可替代的体验方式之一。

围龙屋——粤东客家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

围龙屋——粤东客家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
【 ] I 1】 1 【 ] 5刘橙茯、 1[ 0 何颖 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之美 “ 研究[ 城市 因” J 】
0I ) 0 是 建 筑 装 饰 的一 部 分 .而 当 它 成 为 一 个 个 体 符 号 时 ,它 自身 又 建 筑 : 学者论 坛 ,2 I(8
具备了多重使命 . 无论是历史 . 还是装饰 、 色彩 、 结构等一切外
开 拓 了 广 大 的 社会 区域 . 造 了 自 己独 特 的 文化 传统 从 而 成 为 创 同 时又 有 鲜 明 的个 性 色 彩 ,因而 成 为具 有 民 系色 彩 和 地 域 特 征
的一 种 独 特 文 化 。 围 龙屋 是 客 家祖 先 在 漫 长 的历 史 长 河 里 进 行
劳动创造的物质文化遗存 。 客 家 围 龙屋 是 客 家人 将 中原 传 统 文 化 与 当地 自然 环 境 完美
实 习编 辑 :张 雪

5 6—— 建筑艺术
客 家 古 村 落桥 溪 村
不会产 生危害 .不污染环境 .又可再 回归到大 自然。客家人居 圆 形 。
于 山 区 ,取 材 便 利 ,这 就 为他 们 建 筑 房 屋 创 造 了 非 常 有 利 的 条 围 龙屋 的 整体 . 之所 以采 用 “ 圆形 ” 一 是 古 人 .
汉 民 族 的 一 支 人 口众 多 、分 布 甚 广 、英 才 辈 出 的特 殊 民系 。 南 迁 的移 民 大 多 为 当 时 的 宗 室 贵 族 、人 文 学 者 ,他 们 都
客 主 沙 生 有 较 高 的 社 会 地 位 、 文化 水 平 和经 济 实 力 。 他 们 同 当 地 的 原 居 结 合 的产 物 。 家 传 统 民居 的建 筑 材 料 . 要 是 木 材 、 石 、 民 不 断 相 融 、沟 通 相 互 学 习 ,使 客 家 人 形 成 了 既 有 汉 族 特 色 土 、石 灰 、黄 糖 和 糯 米 浆 等 。这 些 天 然 的 材 料 透 气 性 好 ,对 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围龙屋,品味客家文化
中国梅州素以“世界客都”闻名,早在1994年就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它的民居中以围龙屋最为著名。

梅州市于2009年4月14日正式开始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力争把客家围龙屋打造成世界级的文化品牌。

一方面,这将会成为梅州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另一方面,也为发展弘扬客家文化找到一个突破口。

来到梅州,了解梅州文化,体验客家风情,那么一定要好好地感受一下客家围龙屋!可是客家围龙屋到底具有怎样的文化魅力,到底具有怎样的吸引力!让我们一同以梅州地区的围龙屋为例领略客家风情。

了解客家民居——围龙屋,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居住在这古老民居建筑中的
人们——客家人。

客家作为中华
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员,是一个
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也是
汉族中在世界上范围最广阔的,
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
以自己的勤劳智慧,融合中原文
化,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
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
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
造,建筑了围龙屋,用独特的方
式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礼制和等
级观念,以及客家人古老的宗教
信仰和客家精神。

围龙屋始于南宋,盛于明清。

它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

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栏杆式”和云南的“一
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它,首先必须是一个家,一个能为客家人防风避雨、防御外敌及野兽袭击而安置的家,安土重迁的中原文化成就了它悠久的历史;但是,它更像是一个艺术品,凝固的艺术,它曾记载过一段怎样的历史呢,它又曾哼唱过怎样的一段史歌呢,本是异地人为扎根求生存繁衍的保家之举,却在历史上留下一道永远的印记,留给我们,留给后世,如此珍贵的礼物。

走进围龙屋,品味客家文化,走进一段历经沧桑岁月却越发醇香的历史。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围龙屋的整体布局,体验客家围龙屋的建筑艺术美。

围龙屋分两种,一种是全围,这种多数为圆型土楼和方型土楼,多分布在福建闽西地区和梅州市大浦
附近。

还有一种是半月型
的围龙屋,是由堂屋衍生
而来。

此种围龙屋多分布
在梅县地区。

而梅州大多数的围龙
屋也都是半月形的围龙
屋,与围龙屋大门前的半
圆形水塘正好组成一个正
圆,距今一般都有200—
300年乃至500—600年历
史,其中,最出名的当数
梅州大埔县毗邻福建的大
东镇花萼楼。

客家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无论大小的围龙屋,大门前必有一处“禾坪”和一个半月型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他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抗旱、调节气候等作用。

围龙屋左右两厢俗称横屋,在左右横屋尽头,筑起圆墙型的屋,把正屋包围起来,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

它在构造上很讲究对称,由此可看出,其深深植根的中原文化。

可又不拘泥于中原文化,而
是在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原有
的传统风格上大胆创新,形
成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围龙屋建筑前的半
月形水塘在建造之初,有上
面所谈到的蓄水、养鱼、防
火、抗旱、调节气候等的考
虑,但究其根本,究其最初
起点,是为了增加住宅的聚
气能力,以补山区“水”之
不足,“水”情结应该是最初
的、最基础的文化基奠。


也使我们看到早期的阴阳五
行理论中的风水学说对客家围龙屋建造的影响之深。

此外,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客家围龙屋古色古香的宗教信仰。

半圆形的池塘和半圆形的围屋构成一体,这种建筑特征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梅州客家人有较强的宗教信仰,聚族而居,围屋而住,体现了客家人的团结互助、敬祖睦宗的优良传统。

围龙屋内的祠堂作为祖先灵魂的栖息之所,无论大小事,如,逢年过节、新添男丁等,都要到祠堂内祭祖,祈求祖先保佑。

屋内住户按辈分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
思想。

梅州客家围龙屋还集中体现了客家精神。

那么围龙屋传达出来的客家精神到底有哪些呢?具体又从哪里可以品味出来呢?
从围龙屋精妙的布局与悠久的历史上体现了客家先辈成熟的建筑工艺水平以及对中原文化的深入渗透;从同族人们围屋而居,聚族而住,体现了客家人团结挚诚、和睦相处的精神;从围龙屋中宗祠的设置与作用,可以看出客家人敬祖睦宗的精神。

而客家精神又集中体现在爱国爱民,反压迫反侵略:勤劳刻苦,努力开拓;勇敢无畏,富革命精神:挚诚团结,敬祖睦宗;礼貌文明,知书达理;不亢不卑,平等待人等精神上,无疑,围龙屋所体现的精神是与客家精神相吻合的。

但这无处不体现客家文化精神的围龙屋却也面临着挑战!
梅州地区的一些围龙屋,虽然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会聚在一起供奉、祭祀祖先,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很多人们搬进了新式的楼房,围龙屋内出现了很多闲置的房间,甚至围屋内的很多房间被人们用来放置杂物、圈养家禽等,有些地方甚至因严重的破坏或者缺少必要的修缮,已经开始或者已经变得破烂不堪。

这既不能很好地开发客家围龙屋的旅游资源,又不能起到很好地宣传客家文化精神的作用。

这些对当地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闲置产生的浪费,而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说,既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也不利于完善整个中
华文化精神体系。

而客家围龙屋作为研究历史、真实挖掘出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那么该如何保护客家围龙屋,传承客家文化?无疑成为梅州文化建设、发展旅游的重要课题!
第一,保护好民居的意识应该首先灌溉给民居的最直接的使用者。

应该改变当地人对围龙屋的看法,使当地人自觉对围屋进行保护。

而客家围龙屋不仅属于客家人,也不仅属于当地人,它是属于世界的,保护客家围龙屋,不仅是保护客家人的家园,也是为世界作出了一份应有的贡献。

向当地群众大力宣传围龙屋所体现的历史价值,以及保护好围龙屋所带来的旅游价值,保护的策略首先应该得到群众的认可,加深人们对维护围龙屋的重视程度;
第二,改善加强旅游管理体制,制定适度且合理的开发围龙屋的策略,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的魅力;
第三,在不改变围龙屋原始风貌的基础上,一定程度对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加以修缮,使威龙屋得到有效持久的保护;
第四,基于围龙屋作为一种民居,打造围龙屋成为旅游地的前提必须是在不妨碍当地人日常生活下进行的。

走进客家围龙屋,品味客家文化,它带给你我的绝非只是一次视觉上的震撼,还有那对历史的思索,对文化精神的呼唤。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古朴、厚重、隽永的它!
参考文献:
《客家文化之魅力围龙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