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的南迁与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中心东移南迁的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中心东移南迁的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中心东移南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然环境的变化:中国古代经济中心最初在黄河流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
导致北方地区干旱缺水,土地利用价值下降。
相比之下,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发展,因此经济中心逐渐向南转移。
2.人口南迁:中国历史上多次战乱和政治动荡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这些移民带来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
南方经济的发展。
3.政治中心的南移:随着政治中心从长安、洛阳等北方地区南移到南京、杭州等南方地区,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也相应
地南移,推动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
4.交通条件的改善: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南北之间的物资流通更加便捷,加速了经济中心的南移。
5.商业贸易的发展:南方地区商业贸易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南方地区的丝绸、茶叶、瓷
器等产品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吸引了大量商人和物资南下。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民俗传承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民俗传承河洛文化是指中国历史发展中,以河南、洛阳为中心的文化体系。
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河洛文化凝聚了中原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
本文将从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和民俗传承两个方面入手,介绍河洛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一、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时期、古代社会时期和近现代社会时期。
1.原始社会时期河洛地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殷商时期,河洛地区的四个大都会,分别是陈、郑、鄢、宋。
正在积极发展着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生产,人口增长也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同时,古籍中记载的黄帝、尧、舜、禹、汤、文、武等帝王和众多的文化名人,也在这里诞生和生活过。
2.古代社会时期从周代开始,河洛地区的典章制度和文化传承更加充实。
周朝时期,河洛地区的文化活动十分活跃,成为了古代中原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
古代河洛文化以礼仪、音乐、文学、铜器、陶瓷等为主要代表,汇聚了各个时代、各个领域的优秀文化精华。
3.近现代社会时期清代到民国时期,河洛文化进一步地繁荣了起来,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人才。
新洛学派在洛阳兴起,雷家鼓书在郑州广为流传,吕氏春秋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
这些文化成果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中,悄然地成为了中原地区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二、河洛文化的民俗传承河洛地区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
这些民俗,在一代代河洛人的传承中,成为了他们心灵中根深蒂固的文化情感。
1.传统节日习俗河洛地区有着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在这些节日里,河洛人有着对于祖先和古代先贤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了他们喜庆、欢乐的心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民间故事传说在河洛地区,有着许多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论政府行为对河洛文化在闽南传播的影响——以唐五代为例

以唐 五代 为例
周铁 菊
( 仰恩大学 人文学院 ,福建 泉州文化 的形成 、 传 播和传 承起着重要的影响。唐和 五代是 闽南文化史上重要的转折 时
期。唐初和唐末 中原人 的两次 大规模入 闽,建立政权 ,并利用 多种行政 手段实施 了一系列有利于河洛文化在 闽南地 区传承 、 传播和发展 的措施 ,形成 了具有鲜 明区域性特征 的闽南文化。 关键 词 : 唐 五代 ;政府行为 ;河洛文化;闽南文化 ; 传播 ;影响 中图分类号 : K 2 4 2
利 用多 种行政 手 段实施 了一系列 有利 于河 洛文 化在 闽南地 区传 承 、传播 和 发展 的措 施 , 对 闽南 文化 的 形 成起 到 了巨大 而深 远 的影响 。
一
陈元光 为 “ 开漳 主圣王 ” ,这是 对其 开漳 建漳业 绩 的 肯 定 。漳州 民众 将其 作 为保 境 之 神 加 以供 奉 , 并 将
势 的移 民 。 闽南 文化 是在 南迁 入 闽的 中原人 带来 的河 洛文 化 的基 础 上 形 成 和 发 展 的。在 形 成 和 发 展 的 过 程
准 于泉 、 潮 间增设 漳州 ,“ 以控 岭 表 ” 。陈元 光 以岭 南行 军 总 管 事 兼 领 漳 州 刺 史 ,集 军 政 大 权 于 一
2 0 1 3年 l 0月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m ̄ o f L u o y a n g No r mM Un i v e  ̄i t y
0c t .. 2 0 1 3 Vo I . 3 2 No . 1 0
第3 2卷 第 l O期
论政府行为对河洛文化在 闽南传 播的影响
元光 承袭 父职 ,并 于 垂 拱 二 年 ( 6 8 6 ) 上 书 朝 廷 ,获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河洛文化是指在中国河南地区的古代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万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河洛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了不同的影响,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
第一阶段: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河洛文化最初的形态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主要文化遗产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出现在大约7000年前,其主要遗址分布在河南中南部的中原地区。
该文化的代表作是黑陶和红陶,同时也开创了人物雕塑和器物装饰的先河。
龙山文化则出现在约5000年前,其主要遗址分布在中国东部的江苏、山东和河南等地,是一个汉字文字的前身。
第二阶段:商代文化的形成商代是河洛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商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商代文化的代表建筑是商城和商周祭祀文化中心。
同时,商代时期在铜器制作、巨型青铜器制作、甲骨文字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开创了中国青铜文明的历程。
第三阶段:周代文化的制成周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朝代,周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使得河洛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周代,中原地区的制度、礼仪、思想、文化和艺术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周代文化的代表是夏代的典籍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
第四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是河洛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成就非常丰富,其主要的表现是思想、文学、艺术和农业等方面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之一,表现为各国之间的不断争斗和战争打斗,同时也加速了思想、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第五阶段:秦汉文化的中兴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经典,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学、艺术和政治制度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代的文化成就,如《史记》、《汉书》等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在以上五个时期里,河洛文化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基本信息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指起源于 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 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 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 一带。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 越。
研究河洛文化的意义
华夏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中心 在中原地区,黄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内。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因此,研究河洛文化对我们 传承传统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第一,河洛文化圈内国都文化连绵不断。 黄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国时代,黄帝都有熊,颛顼都 帝丘,尧都平阳,舜都蒲坂;黄河文明发展期的夏商周王 国时代,夏都阳城、阳翟、斟鄩、老丘,商都亳、隞、 相、殷,周都丰镐、洛邑;黄河文明兴盛期的帝国时代, 西汉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阳和开封。上述都城均 在河洛文化圈内,几千年的建都历史,形成了具有极大 影响的国都文化。因此,可以说,河洛文化是我们炎黄 文化之根。
▪ 第二,树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点, 有许多文明源头都在这一地区。据姓氏专家研究, 中国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于 中原。
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汉族姓氏有4820个, 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4820的38%。当 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汉族人口的 90.11%,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11.7亿人姓这120个 姓。在这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 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两项合计,起源于 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仍 在80%以上。
第四,河洛人南迁至福建。现在的闽南人也称为河洛 人,为中原河洛南迁移民后裔。在漳州闽南族群(河洛族 群)和客家族群混居的地方,闽南人以河洛人自称跟客家 人以作区别。现今闽南语和闽南的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 之后才形成的。早期闽南人(河洛人)为了把自己的语言同 客家人区分开来,称自己的母语为河洛语。
河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河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河洛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是指位于黄河和洛河之间的地区所发展出的文化。
因为这个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所以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历史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河洛文化的形成河洛文化的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先民时期,约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这个时期人类主要是打猎、捕鱼、采集为生,居住在山林之间。
到了公元前5000年,人类开始了种植和养殖,使用陶器,并且发现了铜和青铜,这个时期也叫做新石器时代。
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一地区开始出现了许多贵族和城邦,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也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
在这个时期,也是商朝的后期,河洛文化逐渐形成。
商代的发展给河洛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文化环境。
二、河洛文化的特点河洛文化有许多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艺术和科技方面的成就。
早在新石器时代,河洛地区的先民就开始进行了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后来又出现了青铜器,这些器物表现了当时的人类对于艺术和科技的热爱与追求。
另外河洛文化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千年来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如夏禹铜鼎、颍川大观图、商代玉琮等。
河洛文化的书法、绘画、音乐、戏曲、舞蹈、服装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三、河洛文化的发展从历史上看,河洛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 新石器时代(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5000年),人类主要是打猎、捕鱼、采集为生,居住在山林之间。
2. 商周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771年),出现了许多贵族和城邦,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
3.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各种思想和文化在河洛地区相互交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4.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河洛文化表现出更大的兴旺之势。
如汉武帝南巡,创立了洛阳的“洛阳纸贵”等。
河洛文化故事与简介

河洛地区文化积淀厚重,历代名家辈出。
这里是河图洛书的发源地,研究易经的人寻根拜祖,哪个不到河洛汇流处?这里是少林拳,太极拳,轨迹拳,苌家拳的发源地,欲学武术真功的人,舍此何求?洛阳素以“九朝古都”而名闻天下,至今依然享誉国内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河洛地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从此奠定了河洛文化的源起,之后,朝代兴替,中原逐鹿,河洛地区,首当其冲,不可或缺。
因此河洛文化就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指的河洛地区,当时的人们在这一区域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今天我们只能感受到它的某些气息,某些遗存,而欲观其原貌,只能望洋兴叹了。
河洛文化作为我国古代一种地域性文化,有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
独特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无不显示着河洛人的个性。
综观河洛文化的发展变化,参考诸多专家(如李学勤先生等)的研究所得,笔者以为河洛文化魅力无穷,特征如下:首先是源发性,也可以称之为先导性。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洛书”是我国哲学的开端。
《尚书?顾命》孔安国传所说“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伏羲在河洛得河图而作八卦。
之后,《周易》的发展大多也在河洛完成,文王为《易》之卦辞,周公为爻辞,开辟了我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易学研究。
而在这方面的探索研究有2位洛阳人可谓成效卓著。
一位是北宋大易学家邵雍光大了易学思想,著《皇极经世》巨著;另一位是二程之程颐溯本求源,有《易传》和《系辞说》传世。
应该说中国哲学史上之高深学问——《易》源起、发展于河洛是毫无疑义的。
不仅如此,儒学、道学、佛学等均源起于河洛。
周公营建雒邑,并在洛邑“制礼作乐”,创立中国最早的礼乐文化,以致孔子“入周问礼”,历代儒家尊周公为“元圣”;老子久居洛阳,是东周王室的“柱下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吏,他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后人又奉他为道教的鼻祖。
而他所写的《道德经》一书被称为“万经之王”,对我国政治、军事等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佛教最初传入中国首先落脚于洛阳,洛阳白马寺,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千百年来白马寺一直以“祖庭”、“释源”的身份在佛教中居于超然的地位。
浅析河洛文化对东南亚宗乡社群的影响

【 关 键 词 】 河洛 文化 ; 宗 乡社 群 ; 东南 亚 ; 全球化 ; 移 民
【 中图分类号】
K 2 3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3 0 3 6 ( 2 0 l 3 ) 0 l 一 0 0 2 4 — 0 2
进入新世纪 , 全球化进程使河 洛传统文化价值观受到
冲击 , 宗乡社群面临着严峻 的考验 。近年来 , 发生了各种纠 纷, 使人们不 断反思 。全球 化的今天 , 新事物不断 涌现 , 人 们忽视了河洛文化 , 导致 了问题越来越严重。所 以, 宗乡社 群需 强化“ 身在异 罔, 根在河 洛” 的思想观 念 , 并 强调河洛 文化价值观 . 使河洛文化在宗乡社群 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进团结 , 共济互助 , 同谋福 利” 为宗 旨, 1 2 1 向丽遇 【 嗣境 的同乡 同宗族人伸出援手 , 使新移 民者能够在人 生地 疏的海 外安
顿下来 , 曾在东南亚华侨史 起到重 要作用。如 马六甲的 青云亭 、 槟榔屿 的广福宫 、 菲律宾的龙 岗公所 、 新加坡的 曾 家馆等同乡会馆 。这些宗 乡社群所服务 的对象主要足 向
2 0 1 3年 1月
黑 河 学 - ? l 】
He i h e J o u r n a l
J a n . 2 0l 3
S e r i a l No . 1 8 6 No . 1
总第 1 8 6期 第 1 期
浅析河洛文化对东南亚宗乡社群的影响
⑥ 郑 传 炫
(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 广东 汕头 5 1 5 0 0 0 )
一
兼 办“ 红 白事 ” 。
东南亚 宗 乡社群不仅 为乡人排忧解难 , 还纷纷 建 华 人学校 , 传播华族文化 . 让贫穷 子弟得以接 受中文教育 。此 外, 宗乡社群在 赈救家 乡灾 民, 资助 家乡建设等方而 , 宗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洛文化的南迁与影响海峡之声网2010-03-30 21:06:41-----------------------------------------------------------所谓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笔者认为河洛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河洛文化就是指古代黄河和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种地域文化。
广义的河洛文化还应包括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河北和山西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部地区的文化,是以河洛地区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夏朝以后)。
关于河洛地区的具体范围,朱绍侯先生曾在《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一文中指出:“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
”在同一篇文章中,朱先生又指出:“作为河洛文化圈,实际要超过河洛区域范围,即应该涵盖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区。
”河洛文化作为一种主体文化,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一直主导了中华民族的整个文化历史,影响了周边许多国家和地区河洛文化具有自身的区域特点,专家们将其总结为: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性、传承性、厚重性以及广泛的传播性。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河洛文化与众多区域性文化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起,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脉,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一、河洛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众所周知,中国史前文化的共识是文化起源“多元论”或“满天星斗”说。
但是在中华大地上,人类社会出现“突变”,率先进入文明时代,出现“国家”—夏朝,却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这一点乃是考古界、史学界绝大多数研究者的共识。
在三代之前,这里是黄帝、炎帝活动的主要地区。
诞生于河洛大地的河洛文化,它从夏朝开始作为一种主体文化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夏王朝在这里定都600余年,形成了最早的统一王朝,进而形成了夏文化;商王朝在这里定都500余年,在吸收继承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繁荣的商文化;周王朝在这里定都800余年,孔子曾说过,“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这是说,西周总结继承夏礼、殷礼,继承发扬夏商文化,形成了一套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和级别严格的等级制,继而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第一个高峰—周文化。
夏、商、周三代在这里建都共有2000多年的历史。
河洛地区处于黄河流域的中心地区,故河洛地区又称为“天下之中”、“中原”、,以至我们的国家称为“中国”。
而华,《左传•定公十年》孔颖达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一也。
”中国又称为“华夏”,而且黄河文明处于中华文明的核心地位。
总之,“中原”、“中国”、“华夏”之名,皆与地处“天下之中”的河洛文化有重要的因果关系。
秦、西汉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转向关中地区,秦朝建都咸阳,西汉建都长安。
咸阳、长安皆在黄河的上游地区。
但是秦文化是在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河洛文化的基因依旧存在;西汉政权是有楚人建立的,其楚文化的主导性是无可替代的,而且楚文化是在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西汉的长时间统一安定,其文化的形成又具有独特的融合性,楚文化、齐文化、鲁文化、秦文化、燕文化、三晋文化、蜀文化等在这一时期实现了第一次大统一、大融合—西汉文化。
当然,河洛文化仍然是他们的基础与核心,处在不可取代的中心地位。
东汉定都洛阳,由于河洛地区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无可取代的中心地位,深受河洛文化、楚文化和西汉文化的影响,又是东汉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进而形成了盛极一时的东汉文化。
秦汉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之后曹魏、西晋相继以洛阳为国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隋朝虽然建都长安,但是由于隋大运河的开通,使河洛地区的经济、文化日益繁荣。
唐朝以洛阳为东都。
唐高宗与武则天皆居在洛阳,改东都为神都。
这个时期是洛阳最繁荣的时期。
自东汉至唐朝,洛阳基本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隋唐文化成为了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文化高峰。
唐朝以后,封建王朝的都城又向东移至开封。
梁、晋、汉、周、北宋皆在开封建都,这个时期的河洛地区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形成了中国封建文化的第三个高峰—北宋文化。
所有这些所表现出来的文化都是封建国家的正统文化,是封建王朝的主体文化,而不是地域文化。
当然其地域性仍然是存在的。
二、河洛文化的迁移河洛文化的大规模迁移在历史上有三次:1、第一次发生在西周初年到秦灭东周。
西周末年,幽王之乱后,平王东迁,河洛文化作为国家文化主体的地位开始下降,但是作为国家文化主体的地位并没有改变。
只是河洛文化开始下移,其实这种趋势从西周就已经出现,姜尚受封齐国,西周文化与东夷前齐地文化结合,形成了新的姜齐文化(以齐地文化为主,融合了夏文化、商文化和西周文化);周公受封鲁国,西周文化与东夷前鲁地文化结合形成了新的鲁文化(以西周文化为主,融合了夏文化、商文化和东夷前鲁地文化);同样西周文化与前燕地文化结合形成了新的燕文化,西周文化与三晋地区的文化结合形成了新的三晋文化。
春秋开始后的河洛文化南迁,与古老的长江流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粲然的楚文化,使之成为中国先秦文化的最高峰—时间长、范围广、内容丰富。
2、第二次发生在东汉末年到隋朝初年。
这一次是河洛文化南移时间最长的一次,长达四百年之久。
这一时期,黄河流域战乱不断,政治、经济,遭到了极大破坏,文化也受到了极大影响,特别是东晋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长江流域,形成出现了三国时的吴文化、东晋文化、南朝文化和前客家文化。
而这个时候,北方却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断,虽然出现过西晋的短暂统一,但是不能改变大动荡局面,原有的河洛文化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但是作为地域文化的河洛文化依旧顽强存在,直到北周统一北方才有所改观。
3、第三次发生在唐朝末年到南宋结束。
这一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唐末到北宋结束,由于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而政治中心仍在黄河中游地区,作为政治附庸的社会主体文化—河洛文化仍然主导了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由于江南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江南的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时的江南经济文化开始赶超北方。
到了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转移到了江南,而作为一个王朝主体文化的河洛文化也随之南移,并迅速接纳了江南文化,成为主导南宋王朝的主体文化,这时它已经与北宋时的河洛文化有了本质的的不同。
但是我们不能说:河洛文化衰弱了,因为它只是作为一个王朝的主体文化的地位下降了,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它仍然顽强的根植于它的土壤之中,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着。
三、河洛文化南迁的影响1、河洛文化的第一次南迁,是伴随楚人的开拓而完成的。
楚人的先民生息在中原,与夏、商、周族都有密切的关系。
楚国君臣奉行“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方针,对于其它民族的文化,楚人都乐于择善而从。
西周文化被楚人带到了长江流域,楚人的文字就是西周的文字,北方的典籍,楚国几乎应有尽有。
楚王孙围称述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
”(《国语•楚语下》)而且楚国的史官也掌握不少前代的文籍与训典,公元前516年,即楚平王53年“晋师克巩。
召伯盈逐王子朝即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庶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将西周的典籍带到楚,从而大大丰富了楚国的藏书,为楚国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楚人以其海纳百川的气度,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楚文化,不仅吸收了周边的文化如巴蜀文化、吴越文化,也影响了周边的文化如中原文化以及后来的西汉文化。
这实际上是河洛文化在长江流域的再发展,同时又成为西汉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说明河洛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表明了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2、河洛文化的第二次南迁,发生在东汉末年到隋朝初年。
董卓之乱后,中原的一些汉人开始南迁,三国时的吴政权,很大程度上就是南北统治层相妥协的产物。
西晋“八王之乱”时,大家望族纷纷南迁。
东晋南迁以后,北方政权林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中原战乱不断,大批的人举家南迁,东晋南朝实行侨置州县,后又实行“土断”,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客家人”。
河洛文化再次南下江南,并与当地文化结合,在促进了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前“客家文化”。
3、河洛文化的第三次南迁,是在北宋灭亡之后。
北宋灭亡,南宋南迁,河洛地区成为南宋、西夏和金三个政权交界之处,战争频繁发生,经济受到破坏,文化遭到摧残。
作为北宋主体文化的河洛文化伴随政治中心的南移而南迁,而作为地域文化它却顽强的在河洛地区生存着。
这一次的南迁带动了又一次移民潮,中原地区的人民迁到了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部分居民(主要是“客家人”)进一步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将江南文化和河洛文化进一步融合,迁移,进而形成了“客家文化”,后还延伸影响了闽台文化,并与当地文化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伴随南宋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也逐渐繁荣起来。
这个时候的主体文化已不再是河洛文化,但是其主体基因依然存在。
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薛瑞泽、许智银两位先生的专着《河洛文化研究》就认为,北宋以后河洛文化的衰落只是与以前汉唐盛世相比而言的,这一时期河洛文化仍然处在缓慢的发展时期,这一缓慢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相对而言的。
这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是处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规律是一致的。
我这种认识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也是客观、科学的。
河洛文化逐渐开始丧失在国家中的主体文化地位,沦为非主流文化。
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中原地区连年战事,一部分河洛人为追求较稳定的生活环境向福建、台湾一带迁徙,使得河洛文化发生迁徙、传播;另一方面,河洛文化地处华夏核心地带的平原区域,既有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又有被外来文化吞并融合的可能,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南方越、畲、俚等族的北迁,加上连年战乱的影响,河洛文化最终丧失了其独领风骚的地位。
第三是河洛文化的主体地位取决于国家政治的中心位置,具有极强的政治依附性,国家政治的中心位置一旦丧失,其文化的主体地位也必然会丧失。
从现在河洛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历史上的河洛在地域、文化发展、战略地位等方面表现出显着的中心性特点,随着人口大迁移的发生,这里不仅成为文化向外传播区,而且也是多元文化交汇区。
一方面,河洛文化在向外传播过程中与其它地方性文化交融,结成渊源关系,比如齐文化、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客家文化、闽台文化等不仅呈现出特定的地域性特点,同时也与河洛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河洛地区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区,无论是夏商周,还是汉魏隋唐时期,这一地区已有大量非中原人口融入,可以说周边众多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汇,推动了河洛文化的发展。
这一点在汉魏、隋唐时期表现得尤为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