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文化属于河洛文化及其与客家民系的关系

合集下载

龙岩与闽南文化同源及其表征

龙岩与闽南文化同源及其表征

龙岩与闽南文化同源及其表征张惟发祥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南播与百越文化的交融中,产生了两个分支:一是自鄱阳湖进入汀江的客家文明;一是越武夷山而开拓晋江漫向九龙江穿越漳平龙岩达到广东潮州(原属福建)并越海台湾的以闽南方言语系为表征的河老文化,通称河洛文化或闽南文化。

今龙岩市的古汀州府文化属于前者,古龙岩州文化则属后者。

龙岩为闽越故地,汉代已有中原流人迁入,三国时吴建苦草镇,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在扬州属下的晋安郡设立新罗县,县治初设上杭后移长汀,管辖闽西全境和闽南部分地区,今龙岩市区中心为苦草镇,漳平为九龙乡均属之。

南朝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苦草镇隶新设的龙溪县(今漳州地)。

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置汀州,将县治迁苦草镇名杂罗,辖今龙岩、漳平及永定、上杭、南靖部分地区。

当地士人以邑有胜景龙岩洞,遂奏请改名龙岩县。

属汀州仅41年,至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改隶漳州经历了近千年,融入并共同创造了九龙江流域文明。

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龙岩县升格为直隶州,并领漳平、宁洋二县。

无论从流域经济或语言风俗上说,自漳州府分出来并列诸郡的龙岩州,均属与泉州府、漳州府、潮州府和台湾府相同的闽南文化。

为方便起见,称之闽南支系文化,又以龙岩、漳平(宁洋后并入)居九龙江上游,也可称之龙津文化,简约谓之龙岩文化。

古龙岩州城已发展为今天龙岩中心城市,漳平成为龙岩市代管的省辖市,其社会经济发展显居闽西地区的前列,而与以厦门为中心的闽南金三角的发展程度相对接近,这里有地理区位的优越,也有海洋文化的因素。

晋代八王之乱,继而五胡乱华,中原士庶纷走南疆,也使黄土文化的一部分走向海洋文化。

东海之滨一条无名的河流,竟因骤涌晋人衣冠而名晋江,百越故地的土著,称这些操河南洛水口音的人们为河洛人,极尽一时之盛。

更南边的九龙江流域开发稍迟,到唐太宗李世民创造的盛唐时代,高宗李治继之,经略南疆。

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高宗派唐太宗时期的大将陈政率府兵3600名入闽,后其子陈元光续领五十八姓将校来援,以绥安(今漳浦县)为基地,开拓了九龙江流域直连潮州的广大地区。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以河图洛书传说为早期主要标志的河洛文化,是产生于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区域文化。

而具有移民特征的客家文化,是具有浓郁中原文化底蕴并恒久保持至今的一种族群文化。

这两种文化,从核心内涵上去认识,前者有其远古性,后者有其近一千年的后时代性,但二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或个性,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同时,这两种文化又与中原区域文明的发展直接相关,并具有深层的渊源联系。

河洛地区指洛水流域、黄河中游地区,河洛文化即根植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

河洛地区处于中原之腹心,因此说,河洛文化又是中原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对中华文明摇篮地中原大区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发端、统帅和辐射意义。

可见,河洛文化不是~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从河洛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地位去认识,至少到北宋灭亡之前,中原文化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

在各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传承,又有扬弃,但毋庸置疑的是,以河洛文化为主流的各阶段中原文化,都处在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

传说的人文始祖黄帝、炎帝在这个地区活动。

远古发掘由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夏、商、周遗存,可谓星罗棋布。

《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很多篇章就产生于河洛地区。

秦统一后,尽管各区域文化的差异有所减弱,但中原地区的文化是延续不断、前后相接的,而且表现出更加强化、扩大和丰富的特征。

儒学独尊后的汉代、政权更迭的魏晋南北朝之世、繁荣发展的唐宋时期等,无论文学、史学、宗教、科技、艺术等领域,加之后世地上地下的众多遗迹遗存,都无不彰显河洛文化、中原文化的光辉和活力。

不同时期文化发展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一面,正说明中原文化发展经历了不断更新的过程,既把本身文化传播、渗透出去,又吸纳、凝聚周围文化,从而使得中原文化能够长期保持其领先地位。

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的异同探究-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

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的异同探究-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

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的异同探究-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河洛文化论文优选范文10篇之第十篇: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的异同探究摘要: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属于大区域中的核心地域文化,两者之间的亲缘性有唐代两次移民史实作依托,而且还具有以光州固始为根基的血亲认同、以二程洛学为源头的儒学传承、以语音为标志的中原唐音保留、以中原名人为原型的神祇崇拜等四个主要特征。

两者的关系,在中华地域文化中具有样本示范意义。

关键词:河洛文化;闽南文化;固始移民;河洛文化和闽南文化均为地域文化,在地域文化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形成域内与域外学界互动、学界与官方互动、多种学科互动,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河洛文化和闽南文化具有亲缘性,在研究中,论者似乎更多地关注了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虽然专门论述两者关系的宏观研究成果并不算多,但结合这种关联的专题论述,并从大的角度讨论两者的关系,在地域间文化的互动研究中,仍具有示范意义。

一、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界定的异同1. 河洛与闽南的地域范围河洛的地域范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

河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河洛有洛阳一带、洛阳周边、北越黄河东达开封,以及狭义中原即河南说等四种说法。

在正史中,有关河洛专词见诸于文献,《史记封禅书》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应为最早的河洛词汇的记载。

河洛,虽有专指河图、洛书之意,甚或成为某种学问的专称,但总体上还是一个地理的概念。

河洛一词在古代的应用中便具有地理学意义和学术史的意义,其中前者更具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三层涵义。

[1]从地理的角度而言,河洛一方面离不开洛阳,另一方面也离不开黄河与洛水,即黄河与伊洛河交汇地带。

因此,狭义的河洛应该是洛阳与洛、河交汇一带,广义的河洛严格说应该是郑州以西的丘陵区,即在潼关或函谷关以东,黄河以南,伏牛山以北的豫西丘陵地区。

广义的河洛,也可以跨过黄河,而达到太行山以南的古南阳地区[2].闽南作为地理专称,最早见于韩愈《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使人自京师南走八千里,至闽南两越之界上,请为公铭。

龙岩话的渊源和使用与传承(关于龙岩话的研究报告)

龙岩话的渊源和使用与传承(关于龙岩话的研究报告)

龙岩话的渊源、使用与传承一.问题的提出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贯彻落实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而普通话的推广必然会对当地的方言产生影响。

针对推普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好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决定对龙岩话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话是年轻人普遍使用的语言,但龙岩话却不被年轻人所接受,这就引起了我们对龙岩话传承的深思。

我们收集广大人名群众的意见,进行分类统计总分析,调查中发现龙岩话的意义和传承龙岩话的必要性,让同学们意识到龙岩话的传承的危机,因而自发的保护龙岩话使其得以传承下去。

二.研究目的及计划龙岩话是我们地区的方言,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行,龙岩的使用情况受到了影响,也来越多的本地人不会说龙岩话,因此我们想通过这次的研究来使龙岩话和普通话共同发展,方言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现代社会传播环境的改变,方言与地方文化日趋式微。

借助方言电视节目,龙岩话和地方文化得以焕发新的生命力。

运用语言学知识分析了龙岩话与地方文化式微的现状与原因,指出方言电视节目在对闽西地方文化的传承与生态保护的意义在于促进方言文化的再次回归;唤醒闽西市民保护龙岩话的意识;有利于语言文化多元性发展。

通过研究活动,探讨龙岩文化的作用及意义。

在取得初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传承龙岩文化的建议。

在学习中学会分工与协作,培养同学之间的团体协作精神。

了解龙岩俗语蕴含的文化价值取向。

掌握调查访问的方式方法。

掌握查找搜集资料的途径,提高整理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我们通过 1.问卷调查2.网络资料收集法3.查阅书籍法4.上街采访法 5.分析总结法进行研究调查。

三.研究过程1.问卷调查调查有多少人会讲龙岩话、是否能用龙岩话和人正常交流、是否喜欢说龙岩话、在家里会用龙岩话和家里人交流、认为孩子学习应该学习龙岩话、认为学校是否应该通过地方课程进行龙岩话教育、普通话能否取代龙岩话、对龙岩话逐渐衰落持什么态度。

客家民系“根在河洛”

客家民系“根在河洛”

客家民系“根在河洛”
韩忠厚
【期刊名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4(009)001
【摘要】无
【总页数】7页(P37-43)
【作者】韩忠厚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根在河洛情系使命——《河洛文化研究》述评 [J], 徐卫民;方原
2.客家人的河洛记忆与精神之根 [J], 郭一丹
3.根在河洛心归华夏——河洛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J], 戎戒
4.南渡衣冠根在河洛: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开馆 [J],
5.根在河洛功存华夏──中华炎黄文化与河洛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J], 有为;辛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岩传统民间“采茶灯”舞蹈的生态学研究

龙岩传统民间“采茶灯”舞蹈的生态学研究

龙岩传统民间“采茶灯”舞蹈的生态学研究作者:何璇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4期摘要:一种舞蹈风格的形成与产生这种舞蹈群体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自然环境联系紧密。

研习保护一个种类的舞蹈便离不开对于孕育其发生的总体环境与其发展轨迹的文化成因进行研析。

因此本文运用舞蹈生态学理论对于龙岩传统采茶灯进行宏观系统的考察,旨在对其产生、存在及发展的大环境研究。

关键词:“采茶灯”;舞蹈生态学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2-0129-01一、“采茶灯”典型性舞畴分析不同风格的舞蹈具有不同风格的舞蹈语汇,而不同的舞蹈语汇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异性,它在形成过程中必然由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决定。

而流传于龙岩民间传统的“采茶灯”是以古老的中原文化与龙岩独特的本土文化互相交融为观照,形成龙岩地区特有的“采茶灯”文化质性。

确认一个舞种的特立的风格形态与其独到的文化质性,必须对于舞蹈中的典型性舞畴进行分析,它是舞蹈外部形态与其表情达意的文化内涵结合后的概念。

(一)典型性舞畴之外部形态要素1.基本节奏型音乐:|X X X X X | 或 |X X X X X X X- |舞蹈:与音乐同型同步。

2.典型性显要部位及其动作显要部位及动作流程:下肢,0步幅快速移动。

次显要部位及动作流程:上肢,提握道具,纵折动二度。

次次显要部位及动作流程:头颈部,前屈朝向圆心。

3.基本步伐:碎步型走步类脚:全脚掌自然着地,重心交换快速均匀,步幅小而细碎,流动路线呈直线型。

大小腿:一度纵折动,均匀摆动型。

(二)典型性舞畴之内在舞意“采茶灯”的舞境一般是八至十二组成,人物形象分别为“茶公”、“茶婆”、“采茶姑娘”。

“采茶灯”外部总体形态如同小型歌舞剧一般,通过以舞为主穿插说唱的形式,演绎村民上山采茶的劳动场景。

其舞情表达为传承客家悠久茶文化,祈愿风调雨顺,表达人民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最大特点在于以典型性舞畴“采茶步”贯穿并产生出流动变幻的舞像。

福建省龙岩市客家民俗特色探究

福建省龙岩市客家民俗特色探究

福建省龙岩市客家民俗特色探究福建省龙岩市客家民俗特色探究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

龙岩客家民俗文化融合了百越文化、中原文化、及外来的佛教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客家土楼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个人生地不熟,许多困难都需要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共度难关。

因此他们每到一个地方,一个大家族都要聚居在一起,这样就行了一个聚居的独特建筑形式—土楼。

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

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

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它具有很强的防御和自给自足的功能,楼内的水井、厨房、仓储、卧室、粮食加工房、柴火间、猪牛舍、厕所等设施一应俱全。

可以说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

客家婚嫁习俗生活在龙岩的客家人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方迎亲队到达女方家,新娘出门要站在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客家民间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立业。

接着要背新娘出家门,上车轿时新娘的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到达男家后,新娘要在手捧盛着柑橘吉祥圆盘的伴娘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表示“火红兴旺”,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

客家丧葬习俗客家人丧葬的一大特点就是捡骨改葬:安葬后八到十年,必须挖出遗骨,安置在特制陶器(俗称“金罂”)内重葬,再筑永久性坟墓。

起因为祖先南迁时背负祖宗遗骸随行,积久成习。

后已失去原有意义,反因寻找风水宝地,辗转改葬;亦有寄在悬崖下,等待宝地久而不葬。

现在虽然改火葬了,但是还是有把骨灰改葬的习俗,实为一种陋俗。

客家节日习俗姑田游大龙是龙岩客家人在元宵佳节的传统文娱活动,始于清乾隆十六年。

姑田纸扎龙直径70厘米,长600余米,由600余名青壮年在田间山间参舞,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龙岩在河洛文化南下传承中的地位

龙岩在河洛文化南下传承中的地位

江西省赣 州市交界 ,南邻广 东省梅州市 ,北接
三 明市 .是 闽 粤 赣 三 省 的交 通要 道 和 物 资 集 散 地 .独 具 优 势 的 地 理 位 置 ,是 衔 接 漳 州 与 潮 州 之 间 的 重 镇 。龙 岩 市 所 管 辖 的 五 县 一 区一 市
原 流人来此居 留 ,他们 大多居住于 天然石灰 岩 溶 古 洞 中 ,对 于龙 的传说 具 有 特 殊 的历史 记
岩 。土地革命时期 ,“ 红旗跃 过汀江 , 直下 龙岩 上杭 ” 创建 闽西革命 根据 地 , 里又成 为 中华 , 这 苏维埃共 和 国的核心 区域部 分 。龙岩不仅 经历
了数 千 年河 洛 文 化 的历 史 过 程 。还 见 证 了 近 现
的地域文化 .它来源 于 中原 的河洛 文化 ,其存
忆 。 晋 代 建 苦 草 镇 ,唐 代 建 县 即 以古 龙 岩 洞 胜
学 术 界 多 数 人 认 定 ,客 家 民系 主 要 是 南 宋 时 期 以后 形 成 于 闽粤 赣 边 的 民 系 ,而 位 于 闽 西 行 政 中 心 的 新 罗 区 ( 龙 岩 县 ) 是 在 “ 漳 圣 原 , 开 王 ” 元 光 开 辟 九 龙 江 流 域 的 鼎 盛 时 期 , 唐 陈 于 朝 大 历 年 间 由汀 州 转 隶 漳 州 府 , 与 泉 州 ( 今 并 含
在 范 围 大 致 包 括 福 建 闽南 地 区和 龙 岩 ( 新 罗 指 区 ) 漳 平 , 东 潮 汕 地 区 、 州 半 岛 , 南 大 部 、 广 雷 海
代 中 国历史 大变 迁和 闽西 革命 斗争史 的进程 ,
河洛文化 与红土地文化交相 辉映 , 炳史册 。 彪 2 独 具优 势 的 地 理 位 置 。龙 岩 市 位 于北 纬 . 2 4度 2 3分一 2 6度 O 2分 ,东 经 15度 5 分 一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岩文化属于河洛(闽南)文化
-----及其与客家民系的关系
龙岩,于中唐时期建县,隶属漳州府,清代雍正年间升格为直隶州。

新中国成立后,为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除辖原龙岩州的龙岩漳平(含宁洋)县,还划入原属汀州府的长汀、上杭、永定、连城、武平县。

地级龙岩市现为闽西的中心城市,原县级龙岩市为新罗区。

因古汀州是客家首府和祖地,尤其2000年第16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龙岩市召开后,外界许多人误把龙岩市区认作是客家地域,大谬不然。

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专著《福建六大民系》,又把龙岩人单独列为一支民亲,与闽南人、客家人并列为六大民系之一。

所列人文特征虽然充分,但不宜将基本上、整体上属于河洛(闽南)民系的龙岩人,划为介乎闽南人、客家人中间的单独民系。

现代客家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客家民系的形成大致上是宋末明初。

客家人是经鄱阳湖沿汀江进入闽西汀州的。

而据出土文物和历史考证,今龙岩市中心区域的最初居民,是秦汉以来的中原流人溯九龙江而上,晋代即已集结一定规模而建立苦草镇。

他们将龙的图腾崇拜带到这里,把新发现的风景溶洞称为龙岩洞,唐代建县时即以此作为县名。

人们有理由推测,这里是中国南方龙文化的起源,在中国的行政版图上,龙岩也是惟一以龙命名的地级市。

福建的开发,依照华夏汉人南下的路线,是先闽江、晋江而后九龙江。

龙岩的初度开发和建立县级政权,自然是在陈政、陈元光父子
率府兵入闽开拓九龙江流域之同一时期。

龙岩地处九龙江上游,陈元光奏准于泉、潮州之间设立漳州后,龙岩县属之。

大举进入龙岩的,主要是随陈元光部将南来的河洛人,包括陈元光的曾孙陈泳奉派镇守龙岩,陈泳死后有四个儿子在龙岩落籍世代定居。

另据谢重光研究员《陈元光与漳州早期开发史研究》一文叙述,还有一支是由岭南珠江流域、韩江流域沿东北方向逐渐推进到九龙江流域。

而龙岩正处于泉、潮两州之间,由韩江入海处潮、汕往九龙江入海处漳、厦推移,龙岩是必经之地。

泉、漳、潮州都是说的河洛(闽南)话,所以龙岩历来都属河洛(闽南)文化语言区。

后来进入汀江流域的客家人,也以汀江与九龙江为界把龙岩以东的福建人称为河洛(福佬)人。

现在兴起中国民系的研究热潮,认为在北方华夏汉人南移的历史进程中,自泉州、厦门、漳州至潮州、汕头以及台湾这一环南中国海区域,甚至包括海南岛和浙江温州的部分县域,形成了河洛(闽南)文化语言区。

它使中华民族源自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坡文化,向着南方的海洋文化深入推进。

当探讨这一文化事象时,龙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福建的开发史来看,自三国东吴五次南下冶县(福州)之后,西晋“八王之乱”引发的中原士庶南迁,聚居晋江,应是河洛(闽南)文化形成的源头。

继而是唐初平定“蛮獠啸乱”对漳州、潮州的开发,使河洛(闽南)文化成为中国东南海滨的主流文化。

然而在此之前,由于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对原先六国贵族和军士的残酷追杀,有一些逃亡的中原流人深入不毛之地,到了苦草镇(今龙岩市区)聚集。


百越故地和畲瑶生聚的地方,他们固守和传播华夏汉人龙的图腾崇拜和文化。

他们把栖身的溶洞称为龙岩洞、龙洞,唐代建县时士民要求不称新罗(新苗之意)而名龙岩县。

他们把江水称为九龙江,把环绕龙岩城的九龙江上游称作龙津河,把城郊的汇水口称作龙门,建立城市标志为龙门塔。

以至县辖有九龙乡(今属漳平),山有龙山(今属南靖),水有龙潭(今属永定)。

这种强烈而浓郁的龙文化气息,是河洛(闽南)文化的内核,也是中国南方龙文化最早的轨迹和起源。

龙岩之属于河洛(闽南)民系,不但源于来自河洛的先民是沿晋江、九龙江到达此地,而且当唐代建立漳州时,将泉州府的龙溪县和汀州府的龙岩县划归漳州,从行政建置到语言、文化风俗,龙岩、漳平都与漳州府各邑无异。

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唐代陈元光大军纵横于漳州、潮州之间,龙岩是衔接的军事重镇,这些兵将都是河南固始一带的人,同操洛下正音。

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义军至汀州进军泉州、福州,也曾驻屯龙岩,将士带来的也是河洛古音。

所以有当代学者考证称,用今龙岩话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通话而无障碍。

龙岩由苦草镇而建龙岩县,再发展升格为龙岩直隶州,它显然已跃列为与泉州、厦门、漳州、潮州、汕头并列的环南中国海的经济文化重镇。

然而由于它与盘桓于闽粤赣边的客家地域紧密相连,历史赋予它崭新的作用和使命。

在古代农业社会,尽管移民的走向是沿着河流走,但汀江与九龙江之间,毕竟只有一重山之隔。

越鄱阳潮经石壁进入汀州建立客家大本营的客家先民,也有的陆续移居龙岩。

据现今龙岩市新罗区人口统
计,客籍居民约占十分之一左右。

历史的浸染表现在语言风俗方面,龙岩话是属闽南话的西片口音,长期受到客家语言的交融和影响而产生变异。

风俗上如闽南风炽的七月鬼节在此逐渐淡化,而客属的九九重阳节却日益兴盛。

经济上,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客家地域,与工商业逐步崛起的龙岩城市是互补互利的,所以两者是和睦相处。

历史上从未有闽西客家人与河洛人发生大规模冲突或械斗的记载。

到了现代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将闽西的客家人与河洛人融为多元文化一体的先进社会文化,从而创造了族群团结融合的典范。

闽西历史上存在一府一州、古汀州府为客家首府,龙岩州为河洛(闽南)民系与客家民系联结的前沿。

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选择,龙岩成为闽西的中心城市。

这就提出了创新文化的任务。

所谓创新,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先进的前进方向。

在闽西,首先无疑要突出和弘扬红土地文化,这是中国“五四”文化的延伸、发展和在革命根据地的扎根、创造。

而作为中心城市的龙岩,在历史传统文化上继承的是河洛(闽南)文化,应融入环南中国海经济繁荣圈与整个河洛(闽南)民系文化之中。

但同时,它又承担着弘扬所辖客家地域文化传统特色的任务,应是研究河洛(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互相交融的理想之地。

我们可以设想,闽粤均为百越故地,而同自华夏中原南迁的河洛(闽南)民系与客家民系,都以龙文化作为特征,要在这里竖起龙文化的旗帜。

依据考证,龙岩洞、龙洞是华夏汉人南下百越最早以龙的图腾崇拜命名的地名,
应视作是中国南方龙文化的起源和发祥地。

吸引唐宋以来自中原南迁的汉族民系以及迁徙到东南亚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前来寻根访祖,祭祀龙洞的神龙,弘扬炎黄文化龙的精神,促进环南中国海以至整个大中华经济圈的发展。

也许,龙岩处于河洛(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汇点,可成为共同树立中国南方龙文化源头的历史领地。

作者系龙岩文化研究会会长选自:福建侨联网2004年6月23日9:13 作者:张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