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理水》

合集下载

鲁迅《理水》分析

鲁迅《理水》分析

《理水》就是鲁迅改编得中国传统神话大禹治水得故事,却隐晦深刻地联系现实,塑造了大禹以及其她协同治水得实干家,文化山得只有空论得学者,昏庸得官员等鲜明得有指向性得形象。

第一段,写治水前得情况。

先写舜爷得百姓遭到了大洪水,“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百姓们淹在水中,过着苦难得生活。

,舜决定把治了九年水不见效得鲧充军,让鲧得儿子禹继续治水。

这些都与神话故事中得情节一致,但与写作时间结合来瞧又另有所指,一种瞧法就是,本文写作时间1935年,鲁迅写《理水》前两年得1933年,黄河决口达五十多处,淹没了冀、鲁、豫等省六十多个县,受灾人口达三百多万。

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顾人民死活,以“视察”,“贩济”为名,从中渔利,更加残酷地搜刮民脂民膏。

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写得《关于中国得两三件事》中,曾揭露过这种“大水,饥荒”得现实。

在《不知肉味与不知水味》中,更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宣扬尊孔,演奏“韶乐”,祸国殃民得罪行。

当时,江南一带十四个省大旱,江、浙、皖三省受灾面积达几千万亩,仅安徽一省灾民就有几百万,浙江余姚还发生农民争水互殴致死得悲惨事件。

鲁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残害人民得种种惨状,感到极大得愤慨,对灾区人民得痛苦生活,表示无限得同情。

《理水》中舜爷得百姓在“洪水滔天”中挣扎得惨状,实际上正就是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劳动人民悲惨生活得缩影。

而后面得内容更包含了鲁迅对现实得讽刺。

“文化山”上得学者讨论暗指一九三二年十月北平文教界江瀚、刘复、徐炳昶、马衡等三十余人向国民党政府建议明定北平为“文化城”一事。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我国东北,华北也正在危殆中;国民党政府实行投降卖国政策,抛弃东北之后,又准备从华北撤退,已开始准备把可以卖钱得古文物从北平搬到南京。

江瀚等想阻止古文物南移,可就是她们竟以当时北平在政治与军事上都没有重要性为理由,提出请国民党政府从北平撤除军备,把它划为一个不设防得文化区域得极为荒谬得主张。

她们在意见书中说,北平有很多珍贵文物,它们都“就是国家命脉,国民精神寄托之所在……就是断断不可以牺牲得”。

鲁迅理水阅读答案解析

鲁迅理水阅读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

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

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 … 等等。

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

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

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

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

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

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

“查的怎么样?”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

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

“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

鲁迅理水主要内容概括

鲁迅理水主要内容概括

鲁迅理水主要内容概括【鲁迅理水】主要内容概括:鲁迅先生用笔名在《申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电的利弊》,文章说明人们应该利用电来促进科学,而不是妨碍科学。

主要内容:课文讲述了一个小故事。

一位老太婆准备在屋顶上安装天线,被鲁迅劝阻。

老太婆听信了一些骗子的话,被警察认定为偷电线的坏蛋。

后来,警察弄错了,真正偷电线的是一位年轻力壮的青年,他正为安装这条线路而苦恼。

最后,“我”对那位坏蛋说:“你知道吗?在中国,只有偷电线的事,而没有偷电线的人。

”结果,老太婆发现自己是受骗了,“我”帮助了她。

主要内容:鲁迅先生用笔名在《申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电的利弊》,文章说明人们应该利用电来促进科学,而不是妨碍科学。

同时批评了那些利用电来做坏事的人,说他们才是妨碍科学的真正的“罪魁祸首”。

【热爱生命】主要内容概括: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主要内容:鲁迅先生用笔名在《申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电的利弊》,文章说明人们应该利用电来促进科学,而不是妨碍科学。

同时批评了那些利用电来做坏事的人,说他们才是妨碍科学的真正的“罪魁祸首”。

《药》主要内容概括:本文讲述了鲁迅先生自己患病却没钱治疗,便写文章挣钱来给母亲治病的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对下层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主要内容:鲁迅先生用笔名在《申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电的利弊》,文章说明人们应该利用电来促进科学,而不是妨碍科学。

同时批评了那些利用电来做坏事的人,说他们才是妨碍科学的真正的“罪魁祸首”。

【孔乙己】主要内容概括:小说主要描写了短衣帮、丁举人和掌柜的,揭露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庸俗与科举制度的腐朽。

小说还以冷嘲的笔调描写了孔乙己的形象,突出他迂腐可笑的性格特征,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贫困与悲哀,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同时,通过对孔乙己形象的塑造,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对人们精神的毒害。

,突出他迂腐可笑的性格特征,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贫困与悲哀,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鲁迅《理水》分析

鲁迅《理水》分析

《理水》是鲁迅改编的中国传统神话大禹治水的故事,却隐晦深刻地联系现实,塑造了大禹以及其他协同治水的实干家,文化山的只有空论的学者,昏庸的官员等鲜明的有指向性的形象。

第一段,写治水前的情况。

先写舜爷的百姓遭到了大洪水,“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百姓们淹在水中,过着苦难的生活。

,舜决定把治了九年水不见效的鲧充军,让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这些都与神话故事中的情节一致,但和写作时间结合来看又另有所指,一种看法是,本文写作时间1935年,鲁迅写《理水》前两年的1933年,黄河决口达五十多处,淹没了冀、鲁、豫等省六十多个县,受灾人口达三百多万。

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顾人民死活,以“视察”,“贩济”为名,从中渔利,更加残酷地搜刮民脂民膏。

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写的《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中,曾揭露过这种“大水,饥荒”的现实。

在《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中,更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宣扬尊孔,演奏“韶乐”,祸国殃民的罪行。

当时,江南一带十四个省大旱,江、浙、皖三省受灾面积达几千万亩,仅安徽一省灾民就有几百万,浙江余姚还发生农民争水互殴致死的悲惨事件。

鲁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残害人民的种种惨状,感到极大的愤慨,对灾区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示无限的同情。

《理水》中舜爷的百姓在“洪水滔天”中挣扎的惨状,实际上正是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缩影。

而后面的内容更包含了鲁迅对现实的讽刺。

“文化山”上的学者讨论暗指一九三二年十月北平文教界江瀚、刘复、徐炳昶、马衡等三十余人向国民党政府建议明定北平为“文化城”一事。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我国东北,华北也正在危殆中;国民党政府实行投降卖国政策,抛弃东北之后,又准备从华北撤退,已开始准备把可以卖钱的古文物从北平搬到南京。

江瀚等想阻止古文物南移,可是他们竟以当时北平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没有重要性为理由,提出请国民党政府从北平撤除军备,把它划为一个不设防的文化区域的极为荒谬的主张。

他们在意见书中说,北平有很多珍贵文物,它们都“是国家命脉,国民精神寄托之所在……是断断不可以牺牲的”。

2021年高三小说复习——一篇鲁迅《理水》讲尽小说所有题型答案模板精品总结

2021年高三小说复习——一篇鲁迅《理水》讲尽小说所有题型答案模板精品总结

高三小说复习——一篇鲁迅《理水》讲尽小说所有题型答案模板精品总结【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理水(节选)鲁迅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

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

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

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

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

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

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

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

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

“查的怎么样?”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

2019年全国Ⅰ卷文学类作品阅读《理水》鲁迅

2019年全国Ⅰ卷文学类作品阅读《理水》鲁迅

(2019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理水(节选)鲁迅①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

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鼎中的牛肉香,,大家就一齐咽口水。

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②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

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

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③“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④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⑤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

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

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⑥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

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⑦“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⑧“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

“查的怎么样?”⑨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

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⑩“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

“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

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

理水阅读答案解析

理水阅读答案解析

理水阅读答案解析理水(节选)鲁迅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

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

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

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

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

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

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

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

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

“查的怎么样?”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

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

“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

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

2019年全国Ⅰ卷文学类作品阅读《理水》鲁迅

2019年全国Ⅰ卷文学类作品阅读《理水》鲁迅

2019年全国Ⅰ卷⽂学类作品阅读《理⽔》鲁迅(2019年全国Ⅰ卷)阅读下⾯的⽂字,完成后⾯的题⽬。

理⽔(节选)鲁迅①当两位⼤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休息了⼏天,⽔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排筵宴,替他们接风。

这⼀天真是车⽔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中的⽜⾁⾹,,⼤家就⼀齐咽⼝⽔。

酒过三巡,⼤员们就讲了⼀些⽔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如⾦,黄鳝膏腴,青苔滑溜……微醺之后,才取出⼤家采集了来的民⾷来,都装着细巧的⽊匣⼦,盖上写着⽂字,⼤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块为第⼀,因为不但⽂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且⽴⾔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②局外⾯也起了⼀阵喧嚷。

⼀群乞丐似的⼤汉,⾯⽬黧⿊,⾐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来了。

卫兵们⼤喝⼀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挡住他们的去路。

③“什么?——看明⽩!”当头是⼀条瘦长的莽汉,粗⼿粗脚的,怔了⼀下,⼤声说。

④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看,就恭恭敬敬的⽴正,举⼽,放他们进去了。

⑤局⾥的⼤厅上发⽣了扰乱。

⼤家⼀望见⼀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硬着头⽪,定睛去看。

头⼀个虽然⾯貌⿊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然是他的随员。

⑥这⼀吓,把⼤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阵⾐裳声,⽴刻都退在下⾯。

禹便⼀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坐,却伸开了两脚,把⼤脚底对着⼤员们,⼜不穿袜⼦,满脚底都是栗⼦⼀般的⽼茧。

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⑦“⼤⼈是今天回京的?”⼀位⼤胆的属员,膝⾏⽽前了⼀点,恭敬的问。

⑧“你们坐近⼀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家说。

“查的怎么样?”⑨⼤员们⼀⾯膝⾏⽽前,⼀⾯⾯⾯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看见咬过的松⽪饼和啃光的⽜⾻头。

⾮常不⾃在——却⼜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⑩“禀⼤⼈,”⼀位⼤员终于说。

“倒还像个样⼦——印象甚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及其故事新编《理水》2008年03月07日13:32:54 中国柯桥网[发表评论] [大中小][打印](一)鲁迅堪称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以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笔锋,无情地撕破旧社会的假面和鞭挞丑类的罪恶,又以博大而仁爱的心胸、孺子牛的精神,将爱洒向劳苦大众,赢得了“民族魂”和“世界文学中永远不可能被忘却的巨匠”等美誉。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他出生在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7岁启蒙,12岁入绍兴著名的私塾——三味书屋,从宿儒寿镜吾读书。

鲁迅自幼聪颖,勤学好问,涉猎广泛,爱看具有爱国民主思想和反抗精神的野史、笔记。

他在故乡生活、工作近20年,深受越文化的熏陶,特别是陆游、王思任等越中先贤思想和精神的影响,又有较多机遇接触农村,亲近农民。

13岁那年的家庭变故,更使鲁迅深切地感受到世态炎凉和上流社会的堕落与下层社会的不幸……这一切,都为他的思想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成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1898年,鲁迅毅然离开绍兴去南京,先后在江南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读书。

在此期间,他接触新学,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科学知识,初步形成了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的社会发展观,成了中青年鲁迅反帝反封建的主要思想武器。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鲁迅于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进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毕业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

他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一样,怀有科学救国的思想,曾著译出版《月界旅行》、《地底旅行》、《中国矿产志》、《中国地质略论》、《说钼》等书文,并希冀通过习医解救国人的疾苦,促进他们对于维新的信仰。

可是,那些颇具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偏见的日本同学对来自弱国的鲁迅的无端歧视,令这位热血青年不堪忍受。

特别是在一次放映有关日俄战争的时事幻灯片时,鲁迅不时听到周边日本同学的狂热欢呼声,看到被指控为俄军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抓捕后杀头示众,而围观的许多同胞显现出麻木不仁、甚至凑热闹前来欣赏杀人艺术的样子,这极大地刺痛了他的心灵。

鲁迅痛感学医并非紧要事,以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何等健壮,充其量只能当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他认定第一要务是改变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首推文艺。

这样,鲁迅决然弃医从文,从1906年开始了革命文学生涯。

1909年鲁迅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并在故乡参加了辛亥革命。

未几,绍兴政局与全国各地一样,发生逆转,令鲁迅相当失望。

1912年2月,他离乡应邀赴教育部工作。

鲁迅一度彷徨、苦闷,但仍关心时局的发展,审视中国几千年历史,苦苦思索中国的前途。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鲁迅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中国的希望。

1918年5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一发不可收”,在时代赋予的全新意义上,创作了《阿Q正传》、《药》、《孔乙己》等大量优秀小说和投枪、匕首式杂文,以彻底反封建的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艺术风格,显示其文学革命的实绩,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英勇旗手。

由于支持进步学潮和正义斗争,鲁迅横遭北洋军阀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

1926年8月,他愤而南下,先后在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执教。

鲁迅接受了大革命的战斗洗礼,又经受了1927年4月反革命政变的严峻考验,纠正只信进化论思想的“偏颇”,开始从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向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根本性转变。

10月,他定居上海,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和文艺运动,也开始了一生最光辉的战斗历程。

鲁迅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用以指导革命实践;他勇敢地揭露国民党当局的黑暗统治,批判各种错误思潮,抨击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镇压进步人士、扼杀进步文化等罪行,同时,热情讴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进步运动;他团结广大左翼文艺工作者,热情提携青年,倡导版画艺术,又不怕高压,率领左翼文艺大军胜利地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根据形势和斗争的实际需要,鲁迅写下了大量深受民众欢迎和喜爱,却令敌对势力既害怕又忌恨的杂文,成集的就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他为世人留下了800多万言煌煌著译,这是一笔永具魅力与价值的精神遗产。

鲁迅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以高超的文艺形式和独特的视角让人感受病态社会沉疴之重,一生不断寻求疗治国民劣根性的良药,催人猛醒、觉悟,无愧为唤醒国人灵魂的文学巨匠。

即使在当今,“他不只是作为文学家仅仅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的,而是作为思想家横亘在我们民族的多灾多难又是世纪动荡和变革的历史坐标系上。

他的书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文学的章法和技巧,更是精神和心灵的滋养。

”(二)正是鲁迅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远古时代的大禹和近现代的鲁迅,虽然在时空上相隔遥远,但是,他们的伟大思想、崇格品德和对中国对人类的卓越贡献,彪炳史册,一直为后人所颂扬,无愧为“中国的脊梁”。

大禹是我们华夏祖先,为民治水的英雄。

为了降服水患洪魔,他抱定“我若不把洪水治平,我怎奈天下苍生”的誓愿,“娶后三日而出,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难险阻,乃至身患“偏枯之疾”,终于获取“地平天成”的圆满结果。

古往今来,关于大禹的丰功伟绩,可谓有口皆碑,史不绝书。

鲁迅对大禹始终怀有由衷的敬意,对有关大禹的文物古迹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分外珍爱。

1910年春,鲁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时,率领该校师生到禹陵旅行,还在禹庙百步禁阶合影留念。

他们胸前均佩戴一朵小白花,凭吊大禹,追思他的功德。

1911年3月18日,他又“出稽山门可六七里,至于禹祠”,在近旁的山上采制植物标本,还著有《会稽山采植物记》一文。

据三弟周建人、工友王鹤照等亲友回忆,他们多次陪同鲁迅到禹陵等地拓碑。

1912年1月3日,鲁迅在《<越铎>出世辞》中自豪地说:“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力作治生,绰然足以自理。

”1913年6月,鲁迅回乡省亲,26日一早,鲁迅、周建人陪老同学、老同事伍仲文畅游禹陵、兰亭等名胜古迹。

1914年,鲁迅在《会稽郡故书杂集·序》中又提及“禹,句践之遗迹故在。

”1916年3月25日下午,鲁迅“往留黎厂(即琉璃厂——引者注)买《麃孝禹碑》一枚,银四元。

”1917年上半年,鲁迅根据自己在禹庙所拓铭文,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写了一篇考证文章《会稽禹庙窆石考》。

民间传说这状如秤锤的窆石是大禹下葬时所需用的工具,甚至有人说它是大禹下葬后的镇石,即陵墓所在的标志,所以民间也有窆石下面才是大禹的真正葬地的说法,激起人们对这位远古英雄的追念。

鲁迅对窆石题字、年代和形制等作了精辟的考证和辨析,还辨释、照录龙朝夫瞻拜禹陵的诗:“沐雨栉风无假日,胼胝还见圣功劳。

古柏参天[表]元气,梅梁赴海作波涛。

至今遗迹衣冠在,长[使]空山魑魅号。

欲觅[冢]陵寻窆石,山僧为我剪蓬蒿。

”1918年10月21日《鲁迅日记》载:“午后往留黎厂敦古谊帖店买定造象二种八枚,券五元,卖与禹陵窆石拓本一枚,作券二元,添付券三元讫”。

鲁迅在1927年8月17日致章廷谦信中说:“禹是虫,故无其人;据我最近之研究:迅盖禽也,亦无其人,鼻当可聊以自慰欤。

”他对顾颉刚的说法不屑一顾,予以辛辣的讽刺。

1933年8月14日,鲁迅在《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一文中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则其功德,当不在禹(虽然他也许不过是一条虫)下。

”直到1934年4月13日,鲁迅在致母亲的信中还提到:“害马(鲁迅对许广平的戏称——引者注)多年想看南镇及禹陵,今年亦因香市时适值天冷且雨,竟不能去”,颇为此而深感惋惜。

笔者的上述罗列,足以说明鲁迅是十分崇敬大禹,十分热爱禹陵及其有关文物,十分重视学习、弘扬大禹精神。

尊重大禹,就是尊重民族,一旦社会上出现对大禹不敬之词,他就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予以迎头痛击。

毛泽东说:“神话想象出人们征服自然力等等,而能够吸引人们的喜欢,并且最好的神话具有…永久的魅力‟。

”鲁迅写于1935年11月的新编历史小说《理水》,虽然不能与神话等同,但是,他在《理水》一文中所塑造所讴歌的大禹形象,正是这样一个为历代人民大众所崇敬、拥戴,并具有永久魅力的“中国的脊梁”。

(三)从1922年写作《补天》到1935年《故事新编》全书编成,鲁迅历时13年,这部新编历史小说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已在1936年1月了。

《故事新编》除《序言》外,按故事的时代先后由《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等8篇历史小说编成,它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鲁迅根据现实斗争和作品主题思想的需求,对历史材料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和选择,并加以生发和改造,熔古铸今,叙事对既保留“旧书上的根据”,又“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以鲜明的爱憎立场,塑造一个个古代历史上“中国的脊梁”式人物来鼓舞和激励人民大众。

刻画古代反面人物则是刨现代“坏种的祖坟”,发挥古为今用的重要作用。

在小说中穿插某些现代生活中人物、情节、语言等,更是直接嘲讽、鞭挞了现实生活中的丑类(人、事、地、物等),大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战斗性。

平心而论,在残酷的斗争现实面前,“鲁迅不能不去创造既能有力战斗,又尽量避开反动派迫害的巧妙的斗争形式。

在貌似描写古人古事的形式下,真接反映和紧密服务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与斗争的《故事新编》,正是鲁迅在这种情况下的一个奇特创造。

”茅盾说得好:“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作品,自…五四‟以来,已有了新的发展。

鲁迅先生是这一方面的伟大的开拓者和成功者。

他的《故事新编》在形式上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变化,给我们树立了可贵的楷式;但尤其重要的,是内容的深刻,——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先生以他特有的锐利的观察,战斗的热情,和创作的艺术,非但…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而且将古人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

”他既揭示了《故事新编》的创新意义、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战斗性,又道出了它错综交融、“一而二,二而一”的艺术特点。

《理水》,原名《治水》,它有深刻的创作背景。

众所周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侵略,国民党政府却推行媚外卖国的反动政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由于国民党的腐败统治,江河年久失修,全国各地的水灾、旱灾、蝗灾等各种自然灾害相当频繁,如1933年,黄河决口达50多处,灾区有冀、鲁、豫等省60多个县市,灾民达300余万之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