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德育教育的有效贯彻
谈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谈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中学历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
从这里不难看出我国教育在培养人才时对德的重视。
而中学历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自然也要为此服务。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提到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包括传授历史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
这充分说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目的之一。
德育,简单地说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
使学生形成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和平、诚实、谦虚、坚强、有毅力、勇敢等良好的思想品质。
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要在学校的一切工作中贯穿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因此,在所有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都应贯彻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历史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历史课是除思想政治课外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课程。
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古今中外著名的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为一种新制度的建立、一种新技术的发明、一种新理论的诞生等进行不懈奋斗的事迹,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无不具有启发教育作用。
下面从几个方面一、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首要内容,在中学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教师首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说过:“历史毕竟是一个民族的记亿。
”世界黑人改善协会的建立者玛科斯夫〃卡维也曾说:“无史之人如同无根之树、无源之水。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
在这部历史中有繁荣强大也有积贫积弱而遭外来入侵;有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有造福本国、本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发明创造等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可以帮助形成民族自豪感,产生爱国主义热情。
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浅析

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浅析历史科学的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
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
下面我就这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和在教学中的实践。
一、历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必要性首先是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核心是道德与人格的形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对个人而言,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要求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
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认同性和开放性的历史意识。
这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是最基本的、最基础的。
历史教育只有把育人、立人的目标作为基本目标,个人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和科学态度才有可能形成和完善,才会对祖国和人类命运真诚关注和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其次是是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
青少年接受思想教育不同于接受知识教育,往往存在逆反心理。
初中生的道德动机是由其道德需要推动的,引起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量,它包含着那些与道德有关的兴趣、欲望、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因素,对初中生的道德行为起着激发、强化、调节、控制等多方面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初中生道德动机的社会性、现实性、时代性特征越来越明显。
再加上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自主要求强烈,自我表现欲望旺盛,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却不大尊重别人的意见。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活标本的历史,本身也是一部德育教育素材的博物馆,可以寓教于不同的人物和事件中。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具体开展德育教育,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将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学的素材比皆是,举手可拾。
就人物而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有“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诸多千古流芳的爱国英雄,也有秦桧、洪承畴这些卖国贼。
因而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正反两方面的素材,深刻分析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使学生充分认识伟大者所以伟大,卑鄙者所以卑鄙的原因,培养学生对伟大者崇高的敬仰,对卑鄙者由衷地鄙视,强化学生的爱国情结。
就事件而言,有著名的“虎门销烟”、“五四运动”等。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幻灯、电影图片等生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再辅之以生动的叙述,就会给这些课题赋以爱国主义的灵魂,再通过小论文、演讲等方式强化,一定会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将历史教学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为中华腾飞而学习的远大理想。
“志存当高远”,在历史上,不论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布衣亦可傲王侯”的孙中山,还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都是这方面的楷模,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毛泽东主席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也是典型的例子,因而在历史教学中,从古代到近代,这些素材的发掘和深化对历史教师来说都是应当非常注意撷取的。
三、将历史教学与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被历史证明亘古不变的真理。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正是因为艰苦奋斗才有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有了祖国今日飞速的发展。
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探讨

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探讨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物欲化倾向”正冲击着人们的头脑,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因此,新课程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尤为重要。
历史学科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德育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挖掘历史教材,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1、凸显历史人物,提高中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最重要的部分,忽视这一方面的教育,就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修养和工作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中外历史人物,通过对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生动介绍来谈论伦理道德,就会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就像伦理道德中最高境界的爱国主义,从古至今,何其丰富。
通过对历史人物伟大认识的凸现,不但丰富了德育的内容,也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巩固历史知识之目的。
2、发掘文化遗产,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激励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动力。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的骄傲,是增强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无尽源泉。
3、活现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
“开拓进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永不衰败、向前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纵观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每一个国家或民族,无不具有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
都江堰和大运河的修凿、四大发明的产生。
近代中国的“探索”,无不留下开拓进取的遗迹。
世界史上也是如此,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摆脱落后,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走出危机,改革开放使中国焕发活力。
如果没有开拓进取精神,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国家就会落后,民族就会衰败。
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在历史课教学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生动叙述,注意提炼其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因素,使学生受到开创未来,勇于进取的情感体验,就会使德育与知识传授浑然一体,融化于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丰富第二课堂,充实德育内容1、历史课毕竟不是纯思想政治课,它以完成对系统历史知识的教育为目的,德育教育只能寓于知识教育之中。
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究

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历史学科作为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的重要学科,其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究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为历史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的重要舞台。
历史学科教学中,通过学习和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伟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在渗透德育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学科是塑造学生人格、培养道德情操的重要平台。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其中既有光辉灿烂的历史事件,也有令人深思的错误和挫折。
通过历史学科教学,学生可以从历史中汲取道德养分,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探讨一些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历史学科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认知。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中的正义与邪恶、善与恶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并明辨是非,进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三)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考历史学科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从中汲取道德养分,培养他们正确的认识和思考历史的能力。
历史情感教育是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中的正义感、民族感、责任感等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历史情感。
并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外读物、历史小品、历史故事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情感投入和理解。
高中历史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o! ! _◇江苏省泗洪县第一高级中学 胡友勋“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
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也是最好的教科书。
学习历史既可以明得失、定信仰,也可以扩眼界、增见识。
可以说,历史学科是培育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学科。
我们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运用合适的方法、手段,发挥出德育素材的潜在价值,创造出良好的德育环境,在不知不觉中助力学生成长和学习,最终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德育素材的挖掘我们应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梳理其中的德育素材。
高中历史教材中德育素材众多,可按章节顺序进行整理,梳理出其中的德育内容。
也可以从德育内容出发,打破教材章节进行整理。
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内容为例,该单元包括三课。
第一课是“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通过该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国人民抗战的意义,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
尤其是通过学习相关史料,学生能培养爱国情感、家国情怀,增强和提升使命感、责任46··感。
第二课是“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在抗日中的表现,学生能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中国抗战史、世界抗战史,能够认识到中国抗战对世界抗战的贡献,从而形成局部影响整体的意识;通过学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能够形成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
第三课是“人民解放战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感受统一的重要性,形成爱党、爱国的思想。
通过学习该单元,学生能够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原因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从中能够看出,教材中包含许多德育素材,只要能合理挖掘,灵活利用,就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渗透德育的措施(1)从素材入手以“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内容为例,该课的主要内容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文革”、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
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讨

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讨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将德育渗透进去,是我们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教师的角色等方面来谈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路径。
要确定良好的教学目标。
在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首先需要确定良好的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
为此,教师首先要确定历史教学的德育目标,明确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是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
只有明确了德育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从而达到德育的渗透目的。
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要将德育渗透进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带有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意义的历史事件、历史事物和历史人物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这些历史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明白什么是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历史故事进行教学,通过这些历史故事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素养。
要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要将德育渗透进去,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可以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对比分析法、情景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
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的情感认知,通过体验历史事件、历史事物和历史人物的情感,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尊重、懂得责任、懂得珍惜。
要重视教师的角色。
在历史教学中,要将德育渗透进去,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德育的引导者。
教师要以身作则,以德育人,做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讨

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讨历史学科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历史意识、国家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也是十分重要的。
德育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使其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德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更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本文将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
一、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德育教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到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选择历史教学内容时,要注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和品德的教育意义。
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如孔子、孟子等,来启发学生对于传统道德的思考;在学习现代史时,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历史英雄人物的故事,如雷锋等,来引导学生学习英雄的精神和崇尚正义的品质。
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和历史人物,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历史和德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德育教育渗透也是至关重要的。
以往的历史教学方法多以灌输式和死记硬背为主,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很难产生对历史情感的感悟。
而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通过亲身体验和情感共鸣来引导学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选择一些能够引发学生共鸣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项目研究、情境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引发学生对于历史的情感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历史教学中的学生管理在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也需要通过良好的学生管理来实现。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德育教育渗透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注重个性的培养和德育教育的实践。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互助等方式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并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史地教学与研究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德育教育的有效贯彻
王欢
(宿迁青华中学,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们思想观念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中学阶段的学生。
如果不能真正深入校园,不能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群体的一些细微心理变化或思想动态,必然会滋生学生的一些不良思想与行为,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肩负着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他们的道德观以及思想价值将直接影响着整个民族与国家的未来。
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成为了广大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与焦点。
关键词:高中历史;果堂教学;德育教育;有效贯彻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教育体制在不断完善与改革中,更多专家与学者愈发关注学生的心理,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还应当进行德育教育成为了广大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与培养的关键时期,除了传授学生知识、锻炼学生身体之外,更为重要 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具有丰富人文艺术价值的重要学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是历史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严格按照德育教学目标,挖掘历史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教育,以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专业素养,推动 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提升教师自身素养,贯彻实施德育教育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与引导者,是学生学习与智慧的挖掘者与启迪者,更是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者与培育者。
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想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没有高素质、高品德的历史教师是无法有效进行教育教学的。
可见,历史教师应当是德才兼备、以身作则的“人 师”,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兼备的学生。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之前,不仅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当注重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以此才能利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还应当具备高于常人的道德素养与品质。
所以,在 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教师就应当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不能将自己思想道德素养仅仅停留在和学生同等水平上,并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以此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想要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可以通过以下途 径实现:(1)组织参加德育培训。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2)自我提 升法。
教师可通过自我阅读与陶冶方法,不断丰富自我专业知识,提升自我道德素养。
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道德教育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作为三维目标中的一种,既是课堂 教学核心目标,又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同知识与能力目标以及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两个二维目标是相互联系,逐步 递进与统一的,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否得以实现与这两个目标有着直接关系。
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制定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而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出符合高中生心理学习特点的道德教育目标,让每 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能在道德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一般而言,人的社会道德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基层次的道德是社会所允许的,中层次的则是需要每一位公民都应当做到的,而高层次则是社会所提倡的。
而中学阶段的道德教育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一教育目标可将其
划为“需要每一位公民都应当做到的”这一层次,即做一名现
代人、文明人与爱国的人。
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道
德德育教育目标一定需要具体、明确且切实可行的教学目
标。
具体而言,即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不仅需要定位
得准,将其与历史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并适宜
学生成长需要,而且还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让其具有
一定的韧性与持续性,同时还善于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学习特点、思想特征以及兴趣爱好,进行相关道德教育计划
的制订。
三、挖掘潜在教育因素,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历史教材作为一门文人性较强的学科,其中有大量具有
德育因素的教训内容,但这部分教学内容往往比较隐秘,需
要经过教师的精心钻研与挖掘才能将其呈现出来。
而在以
往的历史教学中,这正是被广大教师所忽略的点,造成历史
教学就仅仅只是单一的文化知识教学,未能对学生的思想道
德进行培养。
所以,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钻研
教材,发现与挖掘历史教学中潜在的德育教育阴虚,以此有
针对性、有目的性、有组织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
在教学《马关条约》、《南京条约》以及《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
平等条约时,教师则可挖掘里面的爱国因素进行教学,让学
生在深刻地认识到历史背景的前提下,有目的性地对学生进
行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唤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让其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而引导学生肩负其振兴民族、富
强祖国的重任,让其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拼搏与奋斗,从而
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对祖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其学会珍惜
今天生活,展望未来,并让其潜移默化中学习先辈们勇于拼
搏、不畏艰难、不怕艰苦、自强不息的民族奋斗精神。
四、小结
总而言之,教育不仅仅只是指文化知识的教学,更为重
要的还在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可以说,无论任何一门学
科都兼备这两种教学功能。
尤其是历史学科,其作为一门综
合性较强的人文学科,常常会涉及相关的社会道德与风土人
情,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潜在的教
育因素,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组织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
学,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参考文献:
[1] 段丽娟.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思考南昌
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118.
[2] 邹玉兴.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意义及策略[].科技风,2010,(8) :18.
[3] 杨艳.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4,(13):95.
[4] 徐志林.浅析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成功(教育),2011,(21) :184.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