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综合练习(6份打包)

合集下载

2012中考专题 人教版16篇课内文言文复习过关测试hhhhhhhh

2012中考专题  人教版16篇课内文言文复习过关测试hhhhhhhh

人教版16篇课内文言文复习过关测试(一)论语十则一、名句过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思而不学。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

”(《卫灵公》)二、课文下面注释:1、《论语》记录和言行的一部书,共篇,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指子。

孔子,名,字,时期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3、时习:4、说:5、愠:6、君子:7、吾:8、日:9、三省:三,泛指10、信:11、传:12、温故而知新:13、罔:14、殆:15、女:16、是知也:是,知,通17、见贤思齐焉:18、弘毅:19、凋:20、其恕乎:其,恕,指儒家的三、文后练习: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附加练习1、阅读理解。

①选文中讲学习方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讲学习态度的句子是③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是2、写出出自选文的六个成语: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

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二)桃花源记一、名句过关: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012年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综合练习(6份打包)

2012年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综合练习(6份打包)

12 陈涉世家一、文学常识1、《陈涉世家》选自《》,作者,西汉家,家。

这部史书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鲁迅称之为“,”。

二、词语1.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通,(2)为天下唱:通,(3)固以怪之矣:通,(4)被坚执锐:通,2.一词多义少:(1)陈涉少.时:()(2)吾闻二世少.子也:()等:(1)等.死:()(2)公等.遇雨:()数:(1)扶苏以数.谏故:()(2)卒数.万人:()次:(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然:(1)吴广以为然.:()(2)然.足下卜之鬼乎:()书:(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2)得鱼腹中书.:.()将:(1)项燕为楚将.:()(2)上使外将.兵:()令:(1)陈守令.皆不在:()(2)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道:(1)道.不通:()(2)伐无道.:()故:(1)广故.数言欲亡:()(2)扶苏以数谏故.:()乃:(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陈胜、吴广乃.谋曰:()死:(1)等死.:()(2)死.国可乎:()之:(1)辍耕之.垄上:()(2)怅恨久之.:()(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4)固以怪之.矣:()(5)陈胜佐之.:()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2)以.激怒其众:()(3)扶苏以.数谏故:()(4)祭以.尉首:()(5)或以.为死,或以为亡:()3.词类活用(1)失期,法.皆斩()(2)天下苦.秦久矣()(3)置人所罾.鱼腹中()(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5)大楚兴,陈胜王.()(6)狐.鸣.呼曰()(7)皆指.目.陈胜()(8)上使外.将兵()(9)固以怪.之矣()(10)忿恚..尉()(11)果笞.广()(12)将军身披坚.执锐.()(13)刑.其长吏()4.古今异义(1)苟.富贵,无相忘古义:今义:(2)楚人怜.之古义:今义:(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古义:今义:(4)固.以怪之矣古义:今义:(5)卒中往往..语古义:今义:(6)吴广素.爱人古义:今义:(7)并.杀两尉古义:今义:(8)与皆来会计..事古义:今义:5.其他重点词(1)尝与人佣.耕:()(2)辍.耕之垄上:()(3)怅.恨久之()(4)会.天大雨:()(5)卜者知其指意..:()(6)念.鬼:()(7)又间.令吴广:()(8)旦.日.:()(9)尉剑挺..:()(10)蕲下.:()(11)徇.蕲以东:()(12)比.至陈()三、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2012中考语文人教版复习测试题

2012中考语文人教版复习测试题
8.(1)将要、快要。(2)这里指险峻的大山(3)通“慧”,聪明(4)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
9、D 9、(1)凭你的(现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平(1分),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1分)
10、(3分)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评分标准:表明态度,得1分;不怕艰难、坚持不懈,得1分(只写到了‘坚持不懈”也给1分);具有长远的目光或“发展的目光”, 得1分。意近即可。共3分。
有一天,他终于鼓起勇气,想向老师表明,请老师开始讲玉的学问,不要再教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他走进老师的房间,老师仍然像往常一样,交给他一块玉,叫他捏紧,正要开始谈天的时候,青年大叫起来:“老师,你给我的这一块,不是玉!”
老师开心的笑起来:“你现在可以开始学玉了。”
这是一个收藏玉的朋友讲给我听的故事,我很喜欢。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东西都不懂,而独独懂玉的,因为玉的学问与历史、文化、美学、思想、人格都有深刻的关系。而这个世界的学问也不是有用、无用分得那么明白的。
⑤“逐日淘沙定有扩,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急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12.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3分)
答:
其实体味人生不也像学着去懂一块玉吗?一个对人生没有深层体验的人,是无法获得人生的真谛的。
没有深陷于生命的痛苦的人,无法了解解脱的重要。
没有深陷于欲望的捆绑的人,不能体会自在的可贵。
没有体会过悲哀的困局的人,不会知道慈悲的必要。

2012年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综合练习(6份打包)

2012年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综合练习(6份打包)

2012年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综合练习(七年级下)五伤仲永伤仲永王安石金溪平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临川先生文集》)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世隶.耕__________ (2)父异.焉_________ (3)日扳.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3、方仲永才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请仿照示例,归纳另外两个阶段的内容。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②少年时期:③青年时期:4、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5、文章的题目是“伤仲永”,一个“伤”字,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的深深惋惜,但作者仅仅只为仲永而伤吗?谈谈你的理解。

六孙权劝学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资治通鉴》)1、翻译下面句子。

2012年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综合练习(6份打包)

2012年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综合练习(6份打包)

11《醉翁亭记》题目及答案一、文学常识1.《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是北宋(朝代)著名文学家,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又号醉翁,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词语1.一词多义乐山水之乐(乐趣)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靠近)禽鸟乐也(欢乐)临.溪而渔(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快乐)把酒临.风(对着)穷乐亦无穷也(尽)归云归.而岩穴暝(归集,聚拢)欲穷其林(走完)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秀佳木秀.而繁阴(滋长)谓太守自谓.(称)蔚然而深秀.者(秀丽)太守谓.谁(是)2.词类活用:(1)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3)故自号.曰醉翁也(称呼名词作动词)(4)伛偻提携....(“伛偻”,动词作名词老人“提携”,动词作名词小孩)(5)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在山间)3.其他重点词解释。

1、环.滁皆山也(环绕)2、林壑尤..美(山谷)(尤其)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4、饮少辄.醉(就)5、作.亭者谁(修建)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寄托)7、日出而林霏.开(雾气)8、云归而岩穴暝.(昏暗)9、暮.而归(傍晚)10、往来而不绝.者(间断)11、泉香而酒洌.(清澈)12、临溪而渔.(捕鱼)13、山肴.(野味)野蔌.(菜蔬)14、杂然而前陈.者(摆开)15、觥筹..交错(.酒杯)(酒筹)16、宴酣.之乐(尽兴的喝)17、非丝.(弦乐器,代指音乐)非竹.(管乐器,代指音乐)18、弈.者胜(下棋)19、苍颜白发,颓然..夕阳在山(不久)..乎其间者(醉醺醺地)20、已而21、树林阴翳.(遮盖)2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三、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啊。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012年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综合练习(6份打包)

2012年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综合练习(6份打包)

6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我国_______朝的_________。

字_______,号_______,眉山人。

北宋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

本文是他被贬________(地名)时所作,文章对_______________作了极其生动形象地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断,透露出他在贬谪中________而又________、________的特殊心境。

二、词语1.通假字:(无)2.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寻:寻.找怀民()寻.病终()3.词类活用:(无)4.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古义:今义:月色入户.古义:今义: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解.( )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未寝.( ) 相与..()步.()中庭..( )..()空明..()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四、回答问题要点。

(一) 关于作者的感情: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二) 关于句子的理解:(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三)关于句子和词语的赏析1.想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段话所描绘的情景,并简要分析作者运用比喻的妙处。

2.“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四)体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理解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2012年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综合练习(七年级下)

2012年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综合练习(七年级下)

2012年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综合练习(七年级下)五伤仲永伤仲永王安石金溪平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临川先生文集》)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世隶.耕__________ (2)父异.焉_________ (3)日扳.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3、方仲永才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请仿照示例,归纳另外两个阶段的内容。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②少年时期:③青年时期:4、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5、文章的题目是“伤仲永”,一个“伤”字,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的深深惋惜,但作者仅仅只为仲永而伤吗?谈谈你的理解。

六孙权劝学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资治通鉴》)1、翻译下面句子。

人教版2012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

人教版2012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

人教版2012年中考课外文言文考点专攻(共有24篇)有解释有答案一、文言文《南方多没人》原文: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选自苏轼《日喻》)译文: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一起生活,七岁时就能徒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时就能潜入水里了。

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

天天与水在一起生活,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生来不识水性,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就害怕它。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人。

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注释:涉:徒步过河。

得:得到,获得。

道:道理,规律。

虽:即使。

求:请求。

没人:能潜水的人。

苟然:随随便便。

畏:害怕以:方法。

问题:1.“没”的意思是“沉入水底”,所以“没人”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

2.从“涉”到“”到“”是游水的三个阶段,这里“涉”的意思可理解为“”。

3.文章中说游泳高手是因为“有得于水之道”,这名话的大意是…………()a.找到过水的道理。

b.领会游水的方法、规律。

c.弄清了游泳的道理。

d.得到会游泳人的传授。

4.不会游泳的人只是按别人的经验介绍去游泳,没有被水淹没的。

这个意思在原文中的语句是。

5.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是一个()句,大意可译成。

6.这段话的作者设喻说理。

用浪线标出体现这个道理的中心句。

参考答案:1.“没人”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指会潜水的人。

2.从“涉”到“浮”到“没”,是游水的三个阶段,这里“涉”的意思是“徒步过水”。

3.b4.“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的大意是“按别人的经验介绍去游泳,没有被水淹没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庄子》故事两则
一、文学常识
《〈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

庄周,是(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二、词语
1.通假字:(无)
2.一词多义:
之:①庄子往见之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③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吓:①仰而视之曰:“吓!
②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于:①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②于是鸱得腐鼠
固:①子固非鱼也②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国:①搜于国中三日三夜②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③此用武之国④国险而民富
子:①庄子与惠子②子非鱼
其:①其名为鹓②其恕乎③其如土石何
3.词类活用惠子相.梁
4.古今异义
是.鱼之乐也古义:今义:
汝安.知鱼乐古义:今义:
于是
..鸱得腐鼠古义:今义:
非梧桐不止.古义:今义:
5.其他重点词解释
或谓
..不饮
..惠子曰非醴泉
鯈鱼出游从容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请循.其本.“汝安知鱼乐”云者
..
三、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5.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四、回答问题
1.庄子讲故事用意是什么?
2.庄子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那么“鹓”“鸱”“腐鼠”“梧桐”“练实”“醴泉”各比喻什么?
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4.读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5.《庄子》一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