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题型解题技巧点拨之实验题 精品

合集下载

中考物理实验题解题技巧

中考物理实验题解题技巧
车 的 动能 的大 小 .
能 量 的概 念 是非 常 抽 象 的 ,是 否 能 测 量 出不 同形 式 能 量 的大 小 ,常 常 成 为 中考
方 法点 拨
要 使 小 车 到水 平 面 的初 速
度 相 同 ,可 以使 小 车 在 斜 面 上 静 止 释 放 的 高 度 相 同.为 了体 现 小 车 动 能 大小 的不 同 , 可 以 设 计 推 动 木 块 做 功 的大 小 来 判 断 , 这
( 3 ) 该 物 质 的 密 度 是
g / c m3 .
( 4 ) 在 步骤 C中, 若摇动不 够充分 , 则
测 出 的 密 度 比 实 际 密 度 值 偏 ( 大/ 小) .
命题思路
测 量 前 有 些 器 材 需 要 预 先
点考 查 实验 器 材使 用 的规 范性 、 器材 操 作 的
r r r 兀 1 ] T 丌 厂 几 _ 1 1 | 唧
l Q ! 皇

中考 实 验 题 是 考 查 同 学 们 物理 科 学 素
养 的 有效 方 式 , 因而 被 各 。 。
2 0o
O 0
0 0
“ 温 度差 ” “ 高度” 的测 量是 间接 测 量 的起 点 . 例 2 小 明猜 想 :动 能 的 大 小 可 能 与 物 体 的 质 量和 速 度 有 关 . 因此 , 他 设 计 了如
下 两种 实验 方 案 :
A. 让 同 一 辆 小 车 分 别 从 同 一 斜 面 的 不
过 程 运用 了转 化 法.
答 案 ( 1 ) 速度 理
做功
越大. ( 2 ) 不 合
让 不 同质 量 的小 车 分 别 从 斜 面 的不 同

中考物理各题型答题规范和技巧

中考物理各题型答题规范和技巧

中考物理各题型答题规范和技巧
1.选择题:
(1)直接判断法:利用概念、规律和事实直接看准哪一选项是完全肯定的,将惟一正确答案选出。

(2)排除法:如不能完全肯定某一选项正确,也可肯定哪些选项一定不正确,可在余下选项中认真分析,最后确定一个选项。

2.填空题:
对概念性的问题回答要确切、简练;对计算性问题回答要准确,包括数字的位数、单位等,对比例性的计算千万不要前后颠倒。

3.计算题:
公式、代入数据、结果(转化为题中所要求单位)等要完整,在解题过程中,草纸上画图可以帮助你分析问题,切记数字与单位要统一。

4.作图题:
作图时力求做到规范、准确。

如:同一图中不同大小力的长短应区分,电路图中导线要横平竖直;力与光线一定画带箭头的实线;辅助线(包括法线)画虚线。

5.实验题:
在做大型的探究实验题时应特别关注这几方面——(1)设计的实验能简单就不要复杂,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要明显清晰;(2)选择器材时要注意实验对象的一些参数,例如质量的大小、力的大小、电流和电压的大小等等,是否超出仪器的测量范围或低于分度值;(3)实验中不要简单地去记住实验的结论,要更加关心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误差是否较大、器材是否可行等);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价,同时对方法进行正确的改进。

专题30 电阻串并联问题-决战中考2019物理压轴题、高频题、高分值题解题技巧(解析版)

专题30 电阻串并联问题-决战中考2019物理压轴题、高频题、高分值题解题技巧(解析版)

考点扫描☆名师点拨一、考点解析欧姆定律是电学主要内容,也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核心内容。

这部分内容讲述了: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电阻的串联、电阻的并联、分压原理、分流原理、伏安法测电阻、电路分析等知识。

从考纲要求看,主要是:一、通过实验探究(表格、图像)电流、电压和电阻个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二、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三、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四、会用欧姆定律的知识理解安全用电的道理。

这说明欧姆定律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和考试中的地位还是比较重要的。

2018年中考,欧姆定律一定还是主要的考察对象。

考查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和综合题。

由此可见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题型灵活,题目属于中等偏难程度,分值也较大。

在教学实践中,同学们普遍感到欧姆定律难学、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在此放弃了欧姆定律的学习。

欧姆定律的内容理解并不难,关键是欧姆定律的应用和电路分析难度较大。

所以学生应在学会分析电路,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和电阻规律,理解好电流表、电压表在电路中随变阻器阻值变化的变化规律上入手。

考生要重点复习: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的应用(包括电路分析、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的规律、电路计算、分压分流规律);电阻的计算;电阻的测量等。

电阻串并联问题电阻的串联:(1)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2)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等于各分电阻之和:R 串=R 1+R 2+……R n 。

(3)n 个相同电阻R 串联时的总电阻为:R 串=nR 。

电阻的并联:(1)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2)并联电阻的总电阻倒数等于各分电阻的阻值倒数之和,即:n R R R R111121+⋯++=。

(3)n 个相同电阻R 0串联时的总电阻为:nR R 0=。

(4)两个电阻R 1和R 2并联时的表达式为:R 总=R 1R 2R 1+R 2 。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专项一 密度的测量实验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专项一 密度的测量实验
45
增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在测量质量的过程 中不允许调节平衡螺母;由图知,在测量质量时,调节 平衡螺母了。(3)因为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 对应的刻度值,所以被测物体的质量m=45 g+4.4 g= 49.4 g。(4)样品的体积V=80 mL-60 mL=20 mL=
46
20 cm3,样品的密度ρ= m 49.4g =2.47 g/cm3=
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如图甲所示,此时他应该将平衡螺
母向
பைடு நூலகம்
(选填“左”或“右”)调
节,使天平横梁平衡。
21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合金块质量时,通过加减砝码
后,天平的指针仍如图甲所示,此时小明应
,使
天平横梁平衡。
(3)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
则该合金块的质量是
g。
22
(4)小明用细线拴住合金块并将它浸没在盛水的量筒
9
(2)测体积:若物体体积比较大,无法用量筒直接测量, 需要借助烧杯用“标记法”间接测量(标记过程为:a. 把物体浸没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标记水的高度;b.取出 物体,用装水的体积为V1的量筒给烧杯中加水至标记 位置;c.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物体体积V=V1-V2。
10
(3)固体密度公式:ρ= m 。
GF
48
5.(2016·娄底中考)实验室常用盐水来做浮力实验, 小明学习了浮力实验后,利用密度测量的知识在家里 设计了一个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 世纪金榜导学号 59944271 所用器材有: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体小塑料块,两个菜 碗,一把刻度尺,水和盐水。
49
小明拟定的实验步骤如下: A.往一只菜碗中加入适量的水,让正方体小塑料块漂 浮在水面上,在小塑料块的水面位置处做上标记; B.取出正方体小塑料块,用刻度尺在小塑料块上量出 其浸没在水中的深度h;

初中物理中考答题技巧及解题方法

初中物理中考答题技巧及解题方法

初中物理中考答题技巧及解题方法中考物理答题技巧一、审题注意事项1、扫瞄全卷,立足全局;明确语,幸免答非所问。

在动笔答题之前,一样应将试题扫瞄一遍,明确卷首或题首的提示或答题要求,按规范要求答题,杜绝不应有的失分。

试题中的语常使用下划线,以引起考生的注意。

如“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等,在此提醒大伙儿注意。

2、最简单的题目能够看一遍,一样的题目至少要看两遍。

假如通过对文字及插图的阅读觉得此题是熟悉的,确信此题会做,这时一定要重新读一遍再去解答,千万不要靠着体会和旧的思维定势,在没有完全看清题目的情形下仓促解答。

因为同样的内容或同样的插图,并不意味着有相同的设问。

对“生题”的审查要耐心地读几遍。

所谓的“生题”确实是平常没有见过的题目或擦身而过没有深入研究的题目,它可能是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与生活及生产实际相关联的问题。

遇到这种生疏的题,从心理上先不要觉得专门难,由于生题第一次显现,它包括的内容及能力要求可能难度并不大,只要通过几遍阅读看清题意,及时剔除无用的信息,化繁为简,提炼出有用信息,再联系学过的知识,大部分题目是不难解决的。

凡是能画草图的题,应该边审题、边做图、边摸索,如此能够建立起直观的图景,关心明白得和分析问题。

二、中考物理答题策略本着“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的原则去做。

答题的策略一样包括:合理安排每道题的答题时刻;注意挖掘试题的隐含条件,充分利用已知解决未知;采取先易后难的答题策略等。

除以上几点外,还应注意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一)、单项选择题解答有两种要紧方式:(1)排除法:假如不能完全确信某一选项正确,也能够确信哪些选项一定不正确,先把它们排除掉,在余下的选项中做认确实分析与比较,最后确定一个选项。

单项选择题一定不要缺答。

(2)直截了当判定法:利用概念、规律和事实直截了当看准某一选项是完全确信的,其他选项是不正确的,这时将惟一的正确选项答出。

(二)、填空题的解答要求对概念性的问题回答要确切、简练;对运算性的问题回答要准确,包括数字的位数、单位、正负号等,对比例性的运算千万不要前后颠倒。

中考物理电学题型技巧全面精讲

中考物理电学题型技巧全面精讲

中考物理电学题型技巧全面精讲2018年12月25日一.电学基础题型1:电路设计——元件短路技巧:开关闭合,灯就暗,开关断开,灯就亮,用的是将灯短路的方法:灯和开关并联。

题型2:三个电阻的串联技巧:(1)V2测的是R3、R2;V1测的是R2、R1;(2)设R1的电压为U R1;R2的电压为U R2;R3的电压为U R3;电源电压为U。

①U1= U R1+U R2;②U2= U R2+U R3;③U1+U2=U+ U R2。

题型3:伪娘题技巧:(1)A1的示数为I1,A2的示数为I2,A3的示数为I3。

(2)这种题型最重要的是找准电流间的关系:与电流表相连的导线,接到哪两个电阻中间,就测哪两个电阻的电流。

①;②;③。

题型4:吹风机特征:题目中出现“吹风机”。

技巧:世界上所有的吹风机都是一个原理图,即:背过就行了。

题型5:电路设计——元件短路(反常)特征:开关闭合,灯就暗;开关断开,灯就亮。

技巧:用的是将灯短路的方法,即灯和开关并联。

题型6:电压表测的是谁?题型7:电路故障题——电压表有示数特征:出现“电压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等字眼技巧:“电压表有示数”一般有四种情况:1. 电压表的示数为部分电源电压:这时,电压表示数为部分电源电压,这种情况,是电路正常的工作情况,所以,不会出现在故障题中。

因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凡是故障题中,出现“电压表有示数”时,这时,电压表的示数就是电源电压。

2. 电压表的示数为电源电压U情况之一:被测电阻断路,相当于直接连在电源两端。

(1)这种情况相当于把电压表直接接在了电源两端,电压表的示数是电源电压。

(2)电压表左端到电源负极这段导线和电压表右端到电源正极这两段导线,都是正常的。

3. 电压表的示数为电源电压U情况之二:一个电阻短路。

这种情况相当于:电源电压只接一个电阻,电阻两端的电压是电源电压,电压表测的是电源电压。

4. 电压表无示数:这种情况下:电压表无示数,测的是导线电压。

专题11 力与力臂变化问题-决战中考物理压轴题、高频题、高分值题解题技巧(解析版)

专题11 力与力臂变化问题-决战中考物理压轴题、高频题、高分值题解题技巧(解析版)

考点扫描☆名师点拨一、考点解析简单机械是初中物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学习较难的内容。

本部分在中考所占分值较大,所占分值一般在3~7分左右,同时也是必考命题。

动态杠杆问题在中考试卷中,常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作图、实验探究和计算题;估计2018年本部分内容考题仍会出现。

从试题的内容看,作图题常考力臂画法,力臂的判断等;实验探究题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把知识放在生活实际的情景中考查。

主要有杠杆的分类以及相关的应用实例。

而这些领域不少同学又存在思维误区,解题错误率很高,在复习时要给与足够的重视,以便在应对中考题时做到游刃有余。

二、复习重点杠杆力臂的作图:熟练掌握杠杆的五要素,在理解力臂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力臂作图。

一定要让学生心中有数,画力臂的步骤:一找点;二画力的作用线;三作垂线段;四标示。

在练习时要注意题目的代表性和个异性,使学生能准确画出力臂。

注重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结合中考题进行练习。

动态杠杆分析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最小力问题、力与力臂变化问题、再平衡问题。

力与力臂变化问题此问题是在力与力臂变化时,如何利用杠杆平衡条件2211l F l F 和控制变量法,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如图(2)所示,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时,当拉紧的弹簧测力计向左转动时,拉力的变化情况是会逐渐减小。

考点复习:1.什么是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1)“硬棒”泛指有一定长度的,在外力作用下不变形的物体。

(2)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任何形状的。

如图(3)所示。

2.杠杆的七要素(如图(4)所示)(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用字母“O ”表示。

它可能在棒的某一端,也可能在棒的中间,在杠杆转动时,支点是相对固定;(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用“F 1”表示;(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用“F 2”表示;(4)动力作用点:动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5)阻力作用点:阻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l”表示;(6)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1l”表示。

中考物理必考实验与简答题

中考物理必考实验与简答题

中考物理必考实验与简答题中考物理必考的三种题型——光学和热学实验探究题——题型一光学实验题考查实验:(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2)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3)探究光的折射规律(4)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例1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M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将蜡烛A放置于玻璃板前固定并点燃,如图所示:(1)在蜡烛A所在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到另一侧蜡烛A的像,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所成像重合后,看上去蜡烛B也被点燃,以此可以确定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他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替代”或“理想模型”)法。

(2)小明在蜡烛B处做好标记,测得B到A的距离为10cm,再移出蜡烛B,将玻璃板平移到B位置,此时所成像与前一次成像的大小比较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第二次所成像到蜡烛A的距离变为________cm。

解析(1)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A一侧观察,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用蜡烛B代替蜡烛A和蜡烛A的像进行比较,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2)将玻璃板向远离蜡烛方向移动,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的大小不变;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时,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0cm,所以像和物相距20cm。

答案(1)替代;(2)不变;20题型二热学实验题考查实验:(1)探究固体熔化实验(2)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3)探究水的沸腾实验(4)探究物质的吸热本领实验等例2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本次实验不能使用________(选填“水银”“煤油”或“酒精”)温度计。

(水银的沸点为357℃,煤油的沸点为150℃,酒精的沸点为78℃)(2)水沸腾后,温度计液柱稳定时的示数如图所示,则该地水的沸点为________℃。

解析(1)图中水的沸点是99℃,所以温度计内液体的沸点需要高于99℃,酒精的沸点是78℃,所以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物理题型解题技巧点拨之实验题中考实验题是制约许多同学物理难以取得高分的“瓶颈”,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同学动手实验的机会很少,所以对许多实验现象和过程缺乏感性认识,另外在解答实验题时由于没有掌握一般的方法和技巧,导致思路混乱,甚至无从下手。

实验的题型从不同角度分类有多种。

这里主要介绍常见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解答的一般方法。

1.基础测量型实验。

主要考查基本测量工具的正确选用、使用、读数;重要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中器材或装置的名称及用途(如:例1)。

2. 典型测定型实验。

其中密度、并联电路电流、串联电路电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小灯泡电功率的测定,伏安法测电阻,向来都是中考的重点实验。

对于这类实验题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然后联想所学过的公式规律,如密度公式、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原理等,对于这类实验重点应放在掌握每个实验的原理、设计思路、操作步骤,记录表格的设计,关键器材在实验中的作用以及是否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如:例2)。

3.科学探究型实验。

一个完整的探究型实验,首先是对某物理现象提出猜想,然后依据一定的思想方法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研究,最后还要对实验中得到数据或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一般中考题中只考整个过程的一部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对“提出问题”要素的考查(2)考查“猜想与假设”要素;(3)考查“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素;(4)考查“分析论证”要素;(5)考查“评估”要素;(6)对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如:例3 -6)。

典例分析:答案:【例1】图示是我们实验用的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砝码盒中配备的砝码有50g、20g、10g、5 g等。

现有一质量待测的物体,估计其质量在30g左右。

请将以下实验操作补充完整:(1)把游码移到标尺的,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通过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2)把物体放人左盘,用镊子夹取g、g砝码各1个放入右盘中,若指针右偏,则应取下g砝码,加上g砝码……同时调节游码,直到天平平衡;(3)将右盘中砝码的质量与标尺上游码所对应的质量值相加,即是待测物体的质量。

分析:本题考查天平的使用方法,属于基础测量型实验,在答题过程中的错误主要是:(1)空1写成“零”或“零度”等不规范形式,(2)中由于没有抓住“估计其质量在30g左右”的关键词,导致失分。

答案:(1)零刻度线平衡螺母(2)20g、10g 10g 5 g【例2】(2007·钦州市)灵山县是全国著名“中国奶水牛之乡”。

学习了密度知识后,由小陶等同学组成的物理兴趣小组准备测量牛奶的密度。

他们选取的实验器材有:牛奶、量筒、天平(带砝码)、烧杯。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方案A:(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牛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牛奶质量为;(3)再将烧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出牛奶的体积V1;(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

方案B:(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装有适量牛奶的烧杯的总质量m3;(2)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牛奶倒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牛奶的体积V2;(3)测出烧杯及剩下牛奶的总质量m4;(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 。

(用m3、m4、V2表示)【评估与交流】通过分析交流上述两种方案后,你认为在方案中,牛奶的(选填“质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大,导致牛奶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选填“大”或“小”)。

分析:测液体密度的原理公式是,只要测出液体的质量和液体的体积即可,总体看其测量先后有两种:先测质量再测对应的体积;先测体积再测对应的质量。

而测液体质量有两种程序:一种是先测空杯质量,再测空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两者之差即杯中液体的质量。

另一种是先测空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再将液体倒下测空杯质量,两者之差即杯中液体的质量。

前一种方法在测对应体积时会出现误差,因为总有一些液体沾附在杯壁上,测得体积会偏小。

后一种测质量的方法已经把沾附的液体质量减去了,倒入量筒中的体积与对应的质量相等,这样正好避免了沾附液体引起的误差。

答案:(2)(m2-m1),(4)(m3-m4)/V2 ,A ,体积,大。

【例3】(05.宿迁)为精确测量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高度,200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科考队利用现代测量技术对喜马拉雅山主峰峰顶进行重新测量。

测量考察中,科考队员们戴着墨镜,身穿防寒羽绒服,背着氧气瓶,手拿尖头冰镐,脚蹬防滑靴。

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5月下旬完成了测量任务。

根据以上情景,请你提出两个问题,并从物理学角度加以简答。

例:问题:科考队员为什么要使用尖头的冰镐?简答:使用尖头冰镐,可以增大对封冻雪地的压强。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是对“提出问题”要素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要发现“和物理知识有关“的关键词句,然后提出猜想并进行简答,答案:如:(1)为什么他们要戴墨镜呢?(高山上白雪皑皑,阳光反射强烈,戴墨镜可防止强光伤眼);(2)他们为什么要背氧气瓶呢?(高山上气压低,空气稀薄,缺氧);(3)防寒羽绒服有什么作用?(高山上气温低,羽绒是热的不良导体,可起到保暖作用);(4)防滑靴有什么作用?(防滑靴可增大摩擦,便于蹬山)等。

【例4】(04.南通)某兴趣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终于使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

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并没有及时收拾实验器材,几天后他们来收拾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水面的马铃薯又都沉在容器底部啦。

他们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对此现象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猜想1:可能由于水的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猜想2: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猜想3: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马铃薯下沉;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1,你认为他们否定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接着他们就猜想2和猜想3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⑴取三块马铃薯,编上A、B、C号,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⑵配制一大杯盐水;⑶将三块马铃薯放在盐水中,使其漂浮,几天后发现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将其捞出、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实验数据如下表:马铃薯的编号质量/g 体积/cm3放入盐水前在盐水中下沉后放入盐水前在盐水中下沉后A 44.8 39.2 40 33B 56.1 48.8 50 41C 77.3 67.9 69 57请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猜想2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你认为导致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_______。

分析:本题涉及到往水里加盐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

对于这个实验,我们都很熟悉。

但此题涉及到的探究并不是简单地重复一下这个实验,而是在几个方面都有了新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探究是从做马铃薯实验时出现一个意外现象开始的,也就是从“为什么原来浮在水面的马铃薯,几天后又都沉到了水底”这个疑问开始的。

强调这一点很有必要,因为在真正的科学探究中,很多研究的课题也是这样从疑问产生的。

第二个特点:第一个猜想,学生通过讨论就排除了。

试题的命制抓住这一点,是有重要意义的。

因为无论是在实际的科学探究中,还是探究性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猜想都要用实验检验,有的猜想,可以通过充分讨论和论证加以否定。

第三个特点:对于第三个猜想,“可能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其下沉”,实验表明,情况不是这样的,而是“在盐水中浸泡后,马铃薯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的下沉”。

这样命题,更反映了科学探究的本质。

答案:盐水密度增大,马铃薯会上浮而不会下沉,与现象不符。

错误由表中数据分析马铃薯的密度增大,大于盐水的密度,导致马铃薯下沉。

【例5】(04.宜昌)已知1标准大气压的值约为105Pa。

小明同学想通过实验探究大气压究竟有多大,他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将蘸水的塑料挂钩的吸盘按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挤出里面的空气,用弹簧测力计钩着挂钩缓慢往上拉,直到吸盘脱离桌面。

记录刚刚拉脱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是大气对吸盘的压力,再设法量出吸盘与桌面的接触面积,然后算出大气压(如图所示)。

他选择的实验器材是: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底面积为5cm2的吸盘。

(1)这种通过测量拉力和接触面积来计算大气压强的方法是否可行?(2)如果上述实验方案可行,小明同学选择的器材能否测出大气压的值?请你进行分析和评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是否具备对一个探究实验进行科学、合理地解释、评估的能力。

不但能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还要能对解决问题的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给出合理的分析和评估,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站在评判者的高度对实验进行论证分析和科学评估。

答案:【例6】(04.安徽)人们常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在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时,伽利略通过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和对实验结果的推理得到如下结论:运动着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并且一直运动下去。

推理的方法同样可以用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

如图(乙)所示的实验中,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的?分析:在学习中不断渗透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题通过具体的伽里略斜面实验和伽利略的科学推理,属于对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在学生了解了这一研究方法后,很容易能得出如下的科学推理:玻璃罩内的空气越稀薄,在外面听到的铃声越小;如果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则电铃的振动不会再传到外面,即“真空不能传声”。

答案: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铃声越来越弱,可以推理“假如罩内被抽成真空,将不能听到铃声” ,由此可以推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