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探险家张骞传
好书推荐-少年与张骞的丝路探险

好书推荐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名为《少年与张骞的丝路探险》的书,他让我久久不能忘记。
这本书充满了探索与冒险的元素,书中的主角是一个少年,他与历史上的著名探险家张骞一起,通过丝绸之路去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探险。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无尽的好奇心和勇气,也让我对那条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古老商路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也跟随主角们一起踏上了那段古老的旅程。
我看见了沙漠的广袤无垠,感受到了烈日的炙热,也体会到了旅途的艰辛。
书中对丝绸之路的历史和地理背景的描述,让我对这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古道有了更深的认识。
书中的主角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少年,他的勇敢和坚持让我深受启发。
他面对未知的挑战,毫不退缩,始终保持乐观和坚定的信念。
同时,张骞的加入,使得这次探险更具历史感和神秘色彩。
书中不仅有紧张刺激的历险,还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这本书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更让我理解了探索未知的价值。
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勇气和决心,也理解了丝绸之路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书中的少年和他的冒险,将永远在我心中熠熠生辉。
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会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给每一个读者带来无尽的思考和感动。
它不仅讲述了一场冒险,更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对于未知的探索精神,对于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人去阅读的书,我相信,它也会给更多的人带来无尽的启示和感动。
张骞:西汉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探险家

精心整理
张骞:西汉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探险家
张骞(?--前114),字子文,西汉成固人。
公元前139年,他受汉武帝委派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
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
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
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
大宛国。
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
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
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
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
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
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
精心整理
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
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
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张骞是西汉时伟大的探险家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的到来,我是你们的导游杨欢,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度过这次令人期待的旅程。
在我们开始游览之前呢,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呢?传说在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首脑人物凯撒穿着一件丝绸长袍到剧院看演出。
谁料,他比演员更引人注目,满剧场的人都把眼光盯在这件从来未见过的丝袍上。
当大家知道这是中国生产的丝织品后,又是高兴,又是羡慕。
此后,身着中国丝绸锦绣,成了罗马上层人物高贵和权力的象征。
中国的丝织品是怎样到了欧洲的?这要从张骞出使西域说起,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也即将登场了。
各位游客,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幅画像就是我们的张骞了先生了,张骞生于公元前164年,逝世于公元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人士,也就是现在的汉中市城固县人,说到这里呢,我又不得不说了,据我所知啊。
我们当中的有一名游客还是张倩的同乡呢。
大家知道是谁吗?没错,就是我们的路璐同学了。
而我刚好是汉中市镇巴县人,与城固县只有一县之隔,那么我也算是张骞的办个同乡了,对此我也是深感荣幸啊。
张骞的主要成就,我想大家也都有所耳闻,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在《秦州杂诗闻道寻源使》中曾写到: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诗中所歌颂的寻源使便就是西汉的张骞了。
其实呢在中国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早已经家喻户晓了,并添上了某些神话色彩。
传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曾到了西天的黄河源头,会见了牛郎和织女,带回了天马。
那么真实故事又是怎样的呢?不要着急,接下来就跟随这我的脚步,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伟大人物的传奇故事吧。
西汉年间,匈奴势力发展壮大,经常从河套平原进入中原进行掠夺汉武帝这是便坐不住了,这不是在我的门口撒野吗?于是边准备进行一场抗击匈奴的战争,当他得知西域有个大月氏的王族被匈奴单于杀死了。
于是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以“断匈右臂”,决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
那么在这里大家又要问了西域到底在哪?大月氏究竟在哪?古代呢,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直到中亚的巴尔喀什湖一带都称为西域。
【丝绸之路】张骞简介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丝绸之路开拓者

【丝绸之路】张骞简介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丝绸之路开拓者西汉外交家。
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为郎。
武帝想联合大月氏(即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
在匈奴十年余,娶妻生子,但却始终秉持汉节。
后逃脱,西行至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经康居(今苏联锡尔河中游地带),抵达大月氏。
大月氏先为匈奴所迫,辗转西迁,这时已定居妫水(今阿姆河)北岸,又统领了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决定在此安居乐业,无意报复匈奴。
张骞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刘彻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
元朔六年,张骞以校尉随大将军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
元狩二年(前121),为卫尉,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
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率三百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
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
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
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拜大行。
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后相继引西域诸国使者来汉;乌孙后来终于与汉通婚,共击破匈奴。
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
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相传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皆为张骞自西域传入中土,未必尽然;但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精品初中历史 七年级上册-15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人物志

张骞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
汉武帝时汉匈交恶,汉朝准备进行一场抗击匈奴的战争。
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从一匈奴俘虏口中了解到,西域有个大月氏国家,其王被匈奴单于杀死,月氏王想报杀父之仇,但苦于无人相助。
武帝了解这些情况后,想联合大月氏,以“断匈右臂”。
于是派张骞出使大月氏。
建元二年(前139)张骞由匈奴人甘父作向导,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今甘肃一带)出发。
中途被匈奴所俘,并押送至匈奴王庭。
匈奴为笼络、软化张骞,为他娶了妻子,并生了儿子,这样一扣就是十年,但这些并没有动摇张骞完成通西域使命的决心。
一个月黑之夜,张骞一行趁匈奴不备,逃离匈奴,他们在大宛向导的带领下到达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最后到达大月氏。
但是,大月氏的国情已发生很大变化。
他们迁到妫水流域后,征服了邻国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决定在此安居乐业,不想再跟匈奴打仗。
同时,月氏人还认为汉朝离自己太远,不能联合起来共击匈奴,因此张骞“断匈右臂”的目的没有达到。
张骞于元朔三年(前126)回到汉朝,汉武帝详细地听取了他对西域的情况汇报后,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太中大夫,赐甘父为奉使君。
张骞自请出使西域,历经艰险,前后十三年,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诸国的第一人。
张骞在大夏时,看到中国邛山(今四川荥经西)的竹杖和蜀地的细布在市场上出售,很觉奇怪。
一问商人,得知是从身毒买来的。
身毒在大夏东南数千里,那里的百姓骑象打仗,临近大海。
大夏国远离汉朝一万余里,位于中国的西南方,而身毒国又位于大夏国东南几千里,竟有蜀地产物,可见离蜀地不远。
他估计从蜀走身毒到大夏,必是快捷方式,又可免匈奴的阻击。
他建议武帝打通西南夷道。
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蜀郡、犍为郡派使者分别从駹、莋和邛、僰等四路并出,打开西南通道。
但各路使者为昆明夷所阻,未能如愿。
而经滇国、夜郎等使者在滇一带活动,取得成效,为武帝经略西南夷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冒险家之张骞

来也西汉时,匈奴的势力逐渐强大,对西汉的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得知有一个叫大月氏的国家被匈奴打得很惨且他们一直想找机会复仇。
于是,汉武帝开始招募有识之士去寻找大月氏,想与大月氏联合抗击匈奴。
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的张骞前去应招。
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
不料,半路上张骞就被匈奴的士兵抓住,成了俘虏。
单于(chán yú,匈奴首领的称号)想要张骞归顺自己,便把他囚禁了起来。
张骞被囚禁长达十年,他在那里娶妻生子,学会了匈奴人的语言,但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出使西域的使命。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骞趁人不备,带领妻儿和随从成功逃脱了匈奴人的控制。
他们进入了茫茫沙漠,一路西行,经过大宛、康居(均为古国名),张骞一行人终于到达了大月氏。
然而,时过境迁,大月氏有了新的国土,不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还距离匈奴很远,被外敌侵扰的危险已大大减少,所以他们不想与汉朝联合抗击匈奴了。
经过一年的游说,失败的张骞失望地返回大汉。
他本想绕过匈奴的地盘,却没想到曾经属于羌人的领土也被匈奴人占领了,他又一次被匈奴人抓住,被囚禁了一年多。
趁匈奴内乱,张骞终于找到个机会逃回了长安。
虽然最初的使命没有完成,但是张骞对西域的地理、物产和风俗习惯等都有了很深的了解,他向汉武帝汇报了西域的情况。
这些情况,就是《汉书·西域传》资料的最初来源。
汉武帝对他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特别封他为太中大夫,以表彰他的功绩。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出使西域,游说乌孙和大汉一起攻打匈奴,结果依旧没有成功。
回国后的第二年,张骞去世了。
张骞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访问,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
他虽然没有达到军事目的,却促进了汉朝和众多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交流。
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因此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感谢张骞这位外交家、探险家,虽然他有更重要的任务在身,但他没有忘记带回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我太爱这位“美食家”啦!。
张骞探险故事概括

张骞探险故事概括
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探险家,他的探险故事精彩纷呈。
在公元前2世纪,张骞率领使者团队,踏上了前往西域的探险之路。
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跋涉和困难重重的考验,他成功地打通了丝绸之路,为中西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骞的探险故事可以分为准备阶段、探险过程和成果回报三个部分进行概括。
首先,在准备阶段,张骞充分意识到开辟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并制定了详细的出发计划。
他精心挑选了一支经验丰富的队伍,装备齐全,准备充分。
他还积极调查研究西域各族的情况,对将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其次,探险过程中,张骞和他的队伍经历了一系列惊险刺激的历险。
他们穿越了茫茫沙漠,跋山涉水,跨越了险峻的山脉,克服了自然环境的艰苦。
在与西域各族的交往中,张骞展现出非凡的外交智慧和胆识。
他善于借助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稳定了局势,为后续的贸易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最后,张骞的探险成果回报丰富多样。
他不仅带回了丝绸、珍宝等贵重商品,还带回了西域各族的文化、宗教和艺术。
这些成果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丝绸之路的开辟也为后世的贸易繁荣和文化繁盛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张骞的探险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他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开辟了丝绸之路,为中西方的交流与合作架起了一座桥梁。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困苦,为实现更多的美好未来而奋斗!。
张骞探险故事概括

张骞探险故事概括如下:
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他有着不凡的胆识和求知欲,对西域的风土人情充满了好奇,希望为国家开辟新的贸易通道。
他向汉武帝提出了出使西域的请求,最终获得了汉武帝的准许。
张骞的探险旅程从重庆出发,经由陕西到巴音布鲁克朝鲜,然后沿坎克夏河进入现在的古巴。
他穿越撒哈拉沙漠,抵达现在伊拉克的猎鹰城,沿着红海到黑海,穿行欧洲大陆联系东西文化,最后返回中国。
在这个过程中,张骞和他的同伴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和危险,如沙漠的烈日和饥渴、草原和河流的阻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等。
他们与各个部落展开了艰难的交流,克服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最终,他们到达了西域的首府大宛,成功开启了汉朝与西域的贸易通道,为两地的人民带来了繁荣和交流的机会。
在接下来的旅程中,张骞和他的队伍穿越了崇山峻岭和茫茫戈壁,来到了更加神秘的地方。
他们发现了古老的城市和繁荣的贸易集市,见识到了西域的多样文化和壮丽景色。
张骞对于这些发现充满了好奇心,他记录了一切,希望将这些宝贵的信息带回中国。
最终,张骞和他的队伍成功返回了中国。
他们带回了大量的贵重商品和文化交流的宝藏。
张骞的壮举震动了整个国家,人们为他的勇气和智慧而赞叹不已。
张骞的出使西域不仅开辟了汉朝的贸易通道,也为中国和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打开了一扇大门。
他的冒险精神和胆识成为后世的楷模,激励了无数的探险家和冒险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探险家张骞传匈奴、大月氏和西域诸国张骞(?—前114),西汉汉中郡城固县(今陕西成固县东)人。
武帝建元年间,骞为郎官。
当时汉武帝正准备反击匈奴,从匈奴降人口中得知西域有大月氏国,与匈奴为敌。
大月氏与乌孙原居河西地区的敦煌、祁连间。
后来匈奴攻破大月氏,杀大月氏王,以其头为盛酒的饮器,月氏人被迫西迁,迁徙到西域的伊犁河流域(今新疆西北部)。
匈奴又指使乌孙远攻大月氏,大月氏又被迫西迁,迁徙到妫水(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因而与匈奴积怨甚深;但却无人援助,与之共击匈奴。
汉武帝听说这个消息,为了截断匈奴的右臂(西域在匈奴之右),必须联络西域诸国,特别是联络大月氏,利用它同匈奴之间的矛盾,与之夹击匈奴。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 年),武帝下令招募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的使臣,张骞便以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西域。
汉代的西域,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西域,泛指今玉门关、阳关(皆在今甘肃西北部)以西,经过天山南北,越过葱岭,直至中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的广大地区。
狭义的西域,主要是指我国新疆天山南北、葱岭以东、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方。
这一地区,小国林立,号称三十六国,后来又分为五十余国,是从汉朝通向葱岭以西诸国的交通孔道。
当时通往岭西诸国的道路有南北二道:南道诸国有鄯善、婼羌、且末、小宛、精绝、戎卢、拘弥、渠勒、于阗、皮山、莎车等国,皆在今昆仑山以北、塔里木河以南,由莎车(今新疆莎车)向西越过葱岭,通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诸国,由此向南,可通身毒(今印度半岛)。
北道诸国有疏勒、尉头、温宿、姑墨、龟兹、乌垒、渠犛、焉耆、尉犁、危须、山国等国,皆在今天山以南、塔里木河以北,由疏勒(今新疆喀什)西越葱岭,通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一带)、康居(今中亚阿姆以东、巴尔喀什湖以西之地)、奄蔡(约在今咸海、里海一带)诸国。
南北道诸国,皆在今新疆天山南路,居民大多数从事农业,也有畜牧业。
天山以北,有姑师(后分为车师前国、后国),且弥东、西国,卑陆前、后国,蒲类前、后国等国。
这些地方的居民大多过着游牧生活,姑师一带农业比较发达。
西域三十六国人口稀少,最大的龟兹,有八万多居民,最少的只有数百人,除王以外,还设有辅国侯、左右将、骑君、都尉、译长等官职。
在张骞通西域前,西域三十六国受匈奴的役属,由匈奴西边的日逐王派遣僮仆都尉进行统治,经常率领数千骑兵巡逻各地,并征收繁重的赋税。
在西域三十六国以北,今天山北路的伊犁河流域有乌孙族。
乌孙人原居河西地区,后来乌孙人在匈奴指使下远攻已迁至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大月氏又被迫西迁,乌孙人就在伊犁河流域定居下来。
乌孙有人口六十余万,骑兵十八万多人,过着游牧生活,国王号称昆弥,下设相、大禄、左右大将、侯、大将、都尉、大夫、大吏、舍中大夫、骑君等官吏治理政事。
乌孙原来役属于匈奴,后来逐渐强大起来,反抗匈奴的控制;同时,天山南北三十六国不堪匈奴繁重的赋税,也渴望脱离匈奴的羁绊。
①本节主要取材于《汉书·张骞传》。
张骞出使西域正在西域各国与匈奴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的时候,张骞来到了西域。
建元三年,张骞应募出使之后,偕同堂邑氏家的家奴甘父以及随从百余人一起从长安出发,取道陇西郡进入匈奴境内,被匈奴捕获,送到单于驻跸的地方。
单于下令把张骞扣留起来。
经过十余年之久,张骞已在匈奴娶妻生子;但他仍然手持汉节,不忘记他的使命。
甘父原本是匈奴人,善于骑射,穷困时,依靠他射猎鸟兽来维持他们的生活。
后来他们设法逃出匈奴,向西走了几十天,经过姑师(今新疆土鲁番一带)、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等地,越过葱岭,到达大宛。
大宛王早已听说汉朝的富强,渴望同汉朝通使往来,见张骞到来,非常欢迎;并问他们的去向。
张骞说明自己是出使月氏的汉朝使臣,经过匈奴被拘留了十余年,现在逃出匈奴来到大宛,请求派人送到月氏,将来返回汉朝,定当厚报。
大宛王深以为然,派遣向导和翻译把张骞送到康居,又由康居送到大月氏。
张骞劝说大月氏东归河西地区,与汉夹击匈奴。
那时,大月氏打败大夏,占领了肥沃的妫河流域,“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不愿东归。
张骞居住大月氏很久,始终得不着要领,只好动身返回长安,从大月氏经南道的莎车、于阗(今新疆和田)等地东归。
行经匈奴时,又被俘获,拘留了一年多,适逢单于死后匈奴发生内乱,才又同堂邑父(甘父)携带在匈奴的妻子逃出匈奴,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 年)回到长安。
从出使到返回前后达十三年之久,初行时百余人,生还的仅他和堂邑父而已。
汉武帝深为嘉奖,拜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却同西域各国开始建立联系,知道了许多有关西域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情况,回到长安后报告汉武帝,增进了汉朝对西域情况的了解。
经营南线的建议张骞在出使西域路经大夏时,曾经见到了蜀郡出产的蜀布和竹杖。
据大夏商人说,是在大夏东南数千里外的身毒买来的。
大夏位于汉的西南,身毒又在大夏东南,想必离蜀郡不远。
从汉地经过匈奴或羌地到西域去,道远而又艰险,又可能被匈奴捕获,莫如从蜀地经过“西南夷”地区,穿过身毒到西域去,路程既近,又无被匈奴截获的危险。
他向武帝陈说通西域之利,以为:葱岭以西的大夏、安息诸国都是大国,出产奇珍异物,当地的风俗习惯与中国大同小异,但其兵力较弱;大宛以北的大月氏、康居等国虽然兵力较强,也都“贵汉财物”,如能赠以财物,令其入朝,这样,不用动用兵力,就可使其归服,“则广地万里,重九泽,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武帝听后,“欣欣然以骞言为然”,乃令蜀郡、犍为郡(今四川南部、贵州北部一带)派遣使者,从冉駹(今四川西北部茂汶一带)、筰都(今四川西部汉源一带)、邛都(今四川西昌一带)、僰道(今四川宜宾附近)四条路线出发,各行一二千里,结果没有找到通身毒之路;后来又听说西南有滇越(今云南昆明一带)可通身毒,乃派使者至滇。
武帝原来就有意“通西南夷”,以费用颇大,宣告中止。
这时听张骞说可从西南通西域的建议后,又重新继续经营西南。
后来虽然始终未能找到从西南通西域的道路,但却起了加强经营西南地区的作用,在那里设置了许多郡县。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 年),武帝以张骞曾经留居匈奴十余年,熟悉当地情况,令其为校尉随从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
由于张骞熟悉地形,了解沙漠地区的水草地,使得汉军饮水“不乏”。
大军凯旋之后,论功行赏,封张骞为博望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以张骞为卫尉,令其与李广从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辽宁西北部一带)击匈奴。
李广率四千余骑为先锋,张骞率万余骑殿后。
由于张骞所部行军迟缓,未能按预定日期到达,以致李广所部被匈奴大军包围,伤亡较重。
张骞以后期贻误戎机论罪当斩,允其赎罪,免官为民。
这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大破匈奴,浑邪王降汉,河西地区归属汉朝,于是,汉与西域之间的交通遂畅通无阻。
第二次通西域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张骞又向武帝提出再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东归河西地区共击匈奴的建议,说:乌孙原处于祁连山、敦煌之间,乌孙王昆莫本来臣属于匈奴,后来兵力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双方发生摩擦,乌孙远徙。
如今匈奴单于困于汉,而河西地区空无人,蛮夷俗尚故地,又贪财物。
如果现在厚币赂乌孙,招以东居其故地,与汉结为兄弟,就可以达到断匈奴右臂的目的。
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
武帝采纳了张骞的建议,任命他为中郎将,率领随从三百人,每人给马二匹;并携带牛羊万头和价值数千万的金帛;另有持节副使多人,如道路方便,即派遣其到其他诸国通好。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没有受到匈奴阻拦,顺利地到达了乌孙。
到了乌孙后,张骞说明来意。
乌孙自以距匈奴近,大臣皆畏匈奴;距汉远,又未知其大小,不愿东归。
张骞留乌孙久之,不得要领,因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其他诸国。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 年),张骞返回长安时,乌孙派使臣携带礼物随同前来,窥视汉朝情况,看到汉朝地广人众,国势富强,回报乌孙王,遂与汉朝和亲。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经过六年之久,虽未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却加强了汉朝同西域各国的联系。
张骞回长安后,被拜为大行,掌管各族事务。
过了一年多,于元鼎三年(公元前114 年)病卒。
他死后一年多,所遣副使也分别回到长安,各国使臣也随同前来,纷纷与汉朝建立联系,“于是,西北诸国始通于汉矣”。
促进中西的交流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朝与西域诸国的关系日趋密切,使节往来日益频繁。
张骞虽已病逝,但是他的声名卓著,“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自张骞以通西域致身显贵,著名中外,“其吏士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天子为其绝远,非人所乐,听其言,..为备众遣之。
..言大者予节,言小者为副。
”“益发使抵安息、奄蔡、犛靬(指罗马帝国之亚非部分)、条支(约在今伊拉克东南部)、身毒国”;“使者相望于道,一辈大者数百人,少者百余人”;“一岁中,使者多者十余(辈),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返)”。
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以及从西域到长安的使者络绎不绝。
张骞出使西域前后十九年之久,行程数万里,途中历尽艰辛;但他以坚忍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从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这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