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创新实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巩彪
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实验结论: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1、芫荽叶与芹菜叶相比,芹菜叶的效果更好。
2、中午与下午的光照相比,中午的效果更好。 3、日光与灯光相比,日光光照的效果更好。 4、150W灯照时,距灯20cm与距灯15cm,效 果差不多。
清水,CO2含量低
改进装置 芹菜叶,方便易得,效果好
碳酸氢钠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 CO2 ,增加O2产量
玻璃器皿,易碎不安 全,且必须锯短漏斗柄
植物被漏斗压住,妨碍 接受光照 烧杯、试管架等分散 的器材
塑料瓶,安全、经济、轻便,无需 破坏器材原有的结构
植物悬浮于溶液中,舒展,利于接 受光照 通过铁架台固定的一体化结构,便 于携带 利用气压增大时排水集气,再利用 增大水压来排气,操作简单、准确
装 置 原 理
排水法收集气体,对 器材要求高,操作麻 烦,易失误
收集的氧气一次性用 完,不能重复演示
通过特制的气阀来控制氧气的排出 量,可多次重复演示,现象明显
改进装置在应用中记录的相关数据
材料、重 量 芹菜叶20 克 芹菜叶20 克 碳酸氢钠 溶液浓度 1﹪ 1﹪ 溶液 温度 30℃ 30℃ 光照强度与时间 氧气产 可演 量 示次 数 约80ml 约10 次
当装满碳酸氢钠溶液和植 物的瓶中产生氧气时,瓶内的 水受到氧气的排挤,就会通过 长玻璃弯管将水排入处于低水 位的小瓶中;而当需要演示时, 则可把小瓶的水位调高,打开 气阀,利用水压将瓶内的氧气 排出,演示带火星木条的复燃, 并可利用气阀自如的控制氧气 的排出量。
课本装置 实 验 材 料 实 验 用 具 金鱼藻,难以找到
3、取一个试管,盛满水,用拇指堵住试管 口(不要漏气),将试管朝下浸入烧杯内的 水中(要确保倒放的试管内充满水,不能有 气泡)。然后,将拇指松开,并将试管套入 浸在水内的漏斗细管上。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氧气产生:小学生的绿色实验与环保意识培养

小学生的绿色实验与环保意识培养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氧气产生的过程,我们开展了一次绿色实验活动。
一、实验材料所需材料:鲜花、热水、酒精灯、小瓶子、草木灰、草木灰水。
二、实验方法1.取一株鲜花,将其放在热水中烫一下,待其吸收水分后,将其放在室内窗户上,使其暴晒一天,让其叶片变黄。
2.将变黄的叶片取下,用酒精灯燃烧,观察并记录其变化过程。
3.将小瓶子中加入草木灰水,再将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通入其中,并将瓶口用瓶塞密封,观察并记录其变化过程。
三、实验结果经过观察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经过光合作用,植物叶片中的氧气得到释放,同时二氧化碳被吸收。
2.燃烧鲜花的叶片后,可以得到明亮的火焰和热量,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3.将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通入草木灰水中,可以得到白色的沉淀,证明这些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四、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通过这次实验,小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与氧气产生的过程,还能从中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进而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
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证植物的生存,保障人类的健康和未来的发展。
五、总结归纳本次实验是以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氧气产生为出发点,结合环保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进行的一次科普教育活动。
通过实验让小学生们亲身体验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珍惜环境、保护自然的观念。
相信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他们会更加注重环保,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

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和一些蓝绿细菌利用阳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为了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可以使用以下步骤:
1. 准备水中含有少量氢碘酸或明胶的水溶液,并将其注入扁平底部的试管中。
2. 将一片无菌的绿色植物叶片(如菠菜、水稻等)放入试管中,确保叶片完全浸没在水中。
3. 用石蜡或其他方法使试管口密封,并用黑色胶带将试管包裹起来,以防止任何光线进入。
4. 将试管放置在明亮的阳光下,并观察约数个小时。
5. 观察试管中是否有气泡产生,如果有气泡出现,可以初步确认光合作用已发生,并产生了氧气。
因为光合作用在叶片内进行,这时二氧化碳被还原成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氧气气泡因为密封了试管后只能堆积在试管内,从而确认了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这一事实。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创新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创新实验内容: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的演示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教材中采用将植物置于玻璃水槽,上罩短管漏斗,再用盛满水的试管套在漏斗上(如图二)。
然后将装置放于阳光充足的环境中,待收集约二分之一管气体后,倒转试管,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所产生的气体。
此实验在实际操作中不易成功,存在以下不足:1.反应速度慢。
光合作用受环境影响较大,光照条件不好,产生的气体有限,如要达到检测需要量,需要的时间较长,且植物被漏斗挤压在下面,减少了光照面积,减慢了气体产生的速度。
2.不能重复使用。
集满一试管的气体只能做一次实验,不能提供多个班的教学。
3.实验装置不稳定。
由于装置是开放的,实验和携带过程易产生漏气现象。
因此,我对此实验进行了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验创新方案材料用具:金鱼藻,500mL锥形瓶,橡皮塞(双孔),长颈漏斗,导气管(含橡胶软管),止水夹,水槽,试管,火柴,木条等。
实验创新点:1.利用化学实验中制取和收集气体的方法,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储存于密闭的锥形瓶中(如图一),进行实验时只需打开止水夹即可放出气体,用排水法收集并检验。
以此装置代替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更加有利于氧气的收集和储存,便于进行多个班的实验教学。
2.以%的NaHCO3溶液代替实验用的清水,为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无机碳源,有利于加速光合作用的进行。
3.在教室中用台灯作为光源,可以提高光照强度,从而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实验步骤:1.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金鱼藻,并加满%的NaHCO3溶液。
2.用装有导气管和长颈漏斗的橡皮塞密封锥形瓶,将止水夹夹到橡胶软管处。
3.打开台灯进行照光,一段时间后,可见金鱼藻有气泡放出。
若条件允许,可以放在光照强烈的地方。
4.检验:待锥形瓶内产生一定量气体后,即可打开止水夹,用排水法收集瓶内的气体,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实验装置:图一:创新装置图二:教材P58装置自我评价:该创新装置,收集气体效率高,操作简单,可以满足多个班的教学使用。
生物创新实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巩彪

一、创新实验名称
植物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作者:陈泽
指导教师:巩彪 新泰市泉沟镇初级中学 泰安 邮编:271207
二、
创新实验目的:挤压矿泉水瓶更容易排出装置中的空气,利用生活用品检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能否产生氧气,器材简单易得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无色塑料矿泉水瓶、水绵、火柴、木条
四、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五、实验操作
1、把矿泉水瓶中加入约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水,放入适量的水绵。
2、挤压矿泉水瓶,把瓶内的空气排空,迅速拧紧瓶盖,把装置倒放,检验装置是否漏气。
3、把装置放在阳光下照射。
4、当看到矿泉水瓶完全鼓起,拧开瓶盖,迅速将快要熄灭的木条伸进瓶口内,观察木条的燃烧情况。
5、快要熄灭的木条立刻燃烧起来,说明瓶内氧气浓度增大,从而证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六、实验创新点及意义
我是在看到一些同学把喝过的矿泉水瓶压扁,拧紧瓶盖,放在垃圾袋内,减小了储存空间,突然想到了,为何不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取代实验仪器,实验器材简单、易得;挤压矿泉水瓶,排出瓶内空气,取代了排水法,更接近我们初一学生的生活经验,便于操作和理解;而且还让我们认识到了知识源于生活,生活即是学习,可谓一举三得。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植物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在阳光下,利用叶绿素等色素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氧气是一种重要的产物,而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植物光合作用的产氧过程。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具体的实验步骤和原理。
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对本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包括:水、植物、太阳光或人工光源(日光灯或LED 灯等),试管、橡皮塞、小尺、水槽等。
实验步骤1.准备试管。
将4-5只试管准备好,分别放入1.5ml左右的水。
2.剪下植物叶子。
在室外或室内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选择一片绿色的植物叶子,并用剪刀将其剪下。
3.置入试管。
将剪下的植物叶子放入试管中,并用橡皮塞堵住试管口,使试管与外界隔绝。
4.倒置试管。
将试管翻转放置,使植物叶子朝下,放在水槽中。
5.照射试管。
将试管放在太阳光下或是人工光源下,让植物充分接受光照。
6.测量结果。
每隔一段时间,用小尺测量试管中气体的高度,并记录下来。
7.注意观察和处理。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试管中产生气泡的数量和大小,并需要做到及时换水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实验原理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在阳光或光源照射下,试管内的植物叶子会产生气泡,并且数目逐渐增多。
这是因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并通过气孔排出,而水的分解产生了氢氧离子,从而在试管中形成了气泡。
利用实验测量气泡产生的数量和大小,可以定量分析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和效率。
总之,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生物学实验,通过观察气泡的产生和测量,能够深入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和特点。
同时,在实验中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的再设计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的再设计作者:尚方来源:《中学生物学》2012年第09期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是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的一个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是:说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这一节的教学活动中,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尝试,效果也很好。
1 实验用品无色透明的长颈酒瓶、金鱼藻、装有玻璃弯管(M)的橡皮塞、短玻璃管(N)、凡士林、橡皮管、止水夹、带火星的细木条、0.1%的碳酸氢钠溶液。
2 实验方法、步骤(1)取一个无色透明的长颈酒瓶,将适量的、生长旺盛的金鱼藻放入瓶内,并注满质量分数为0.1%的碳酸氢钠溶液。
(2)然后用装有玻璃弯管(M)的橡皮塞塞好,并在瓶口处涂上凡士林,以防止漏气。
玻璃管伸入至瓶颈部分长度的1/2~2/3处。
玻璃管(M)部分和(N)部分中间用橡皮管连接,此处可用止水夹来控制气体的开和关。
(3)整个实验过程在温度20℃左右,阳光充足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3 实验装置图、原理分析开始实验时,先不用止水夹,如图1A所示。
不久,金鱼藻释放出气体后,瓶内压强增大,瓶内的水受到气体的排挤,在玻璃管内移动;当玻璃管中的气体将水推至橡皮管右侧的(N)部分时,立即用止水夹夹住橡皮管,收集产生的气体如图1B所示。
4 实验现象观察图1A:不久,就可以看到金鱼藻释放出一串串气泡,气体先是聚集在酒瓶的长颈部分,然后进入玻璃管内。
同时瓶内的水受到气体的排挤,一滴滴地从玻璃管(N)口处滴落下来。
观察图1B:将带火星的细木条移至玻璃管(N)口处,再打开止水夹,木条复燃。
5 实验结果金鱼藻释放出气泡,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气体;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6 实验结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观察植物光合作用的氧气产生实验

观察植物光合作用的氧气产生实验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存与繁衍的基本过程之一,通过其中的氧气产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光合作用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种简单的实验方法,用于观察植物光合作用的氧气产生过程。
材料与仪器:1. 水杯2. 水槽或水槽3. 植物叶片(如水生植物,绿叶植物等)4. 出气硬管5. 气泵或喷雾器6. 饮用管或吸管7. 水8. 钳子或夹子实验步骤:1. 准备好水槽或水槽,将水槽或水槽中的水装满。
2. 将水杯在水槽或水槽中沉入,保持杯子保持直立。
3. 选择一片健康的植物叶片,用夹子或钳子将其固定在水杯的边缘,确保叶片完全浸泡在杯子中的水中。
4. 在水杯的另一边放置氧气出口,使用出气硬管连接气泵或喷雾器,并将出气硬管的另一端插入杯子中的水中。
5. 将气泵或喷雾器打开,以便向杯子中供给充足的二氧化碳。
6. 观察实验的一段时间后,您将会看到氧气以气泡的形式从植物叶片中释放出来,并上升到杯子的顶部。
实验原理: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在实验中,通过给植物叶片提供足够的光照和二氧化碳,植物将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出氧气。
氧气以气泡的形式从植物叶片中释放出来,并通过水的浮力上升到水杯的顶部。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中使用的水应该是纯净的,以避免可能存在的污染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 植物叶片的选择应该是健康的,没有受到严重损伤或病虫害侵袭的叶片。
3.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充足的光照,以提供足够的能量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4. 气泵或喷雾器的供气速度需要适中,过高或过低的供气速度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5. 在观察实验时,要保持环境相对静止,以防止氧气的扩散或外界因素对结果产生干扰。
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植物光合作用的氧气产生过程。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物能源转换过程,还为我们探索植物光合作用的其他方面提供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创新实验名称
植物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作者:陈泽
指导教师:巩彪 新泰市泉沟镇初级中学 泰安 邮编:271207
二、
创新实验目的:挤压矿泉水瓶更容易排出装置中的空气,利用生活用品检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能否产生氧气,器材简单易得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无色塑料矿泉水瓶、水绵、火柴、木条
四、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五、实验操作
1、把矿泉水瓶中加入约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水,放入适量的水绵。
2、挤压矿泉水瓶,把瓶内的空气排空,迅速拧紧瓶盖,把装置倒放,检验装置是否漏气。
3、把装置放在阳光下照射。
4、当看到矿泉水瓶完全鼓起,拧开瓶盖,迅速将快要熄灭的木条伸进瓶口内,观察木条的燃烧情况。
5、快要熄灭的木条立刻燃烧起来,说明瓶内氧气浓度增大,从而证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六、实验创新点及意义
我是在看到一些同学把喝过的矿泉水瓶压扁,拧紧瓶盖,放在垃圾袋内,减小了储存空间,突然想到了,为何不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取代实验仪器,实验器材简单、易得;挤压矿泉水瓶,排出瓶内空气,取代了排水法,更接近我们初一学生的生活经验,便于操作和理解;而且还让我们认识到了知识源于生活,生活即是学习,可谓一举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