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改进

合集下载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改进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改进
时 ,“光 合 作 用 产 生 氧 气 ”实 验 的 产 氧 量 最 高 W 。 因 此,笔者采用浓度1 % 的 NaHC0 3 溶液进行实验。 1.2 水草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 t
保持温度的适宜对水草产生氧气是至关重要的。 笔 者 在 实 验 过 程 中 发 现 ,天 气 寒 冷 会 抑 制 水 草 的 生 长 ,甚至会导致水草死亡。 由于水草生长的最适温度 为 25 1 ,因此,在开展实验时,应将实验温度控制在 1 5 - S O T 之 间 。如 果 在 天 气 较 冷 时 做 此 实 验 ,应尽 量 将 水 草 放 置 在 培 养 箱 中 进 行 自 然 光 照 射 。需要注 意的是,在 培 养 箱 中 进 行 实 验 时 ,应给予实验对象状 态下的光照时间与黑暗时间。如果在有光照且温度 适 宜 的 自 然 条 件 下 进 行 实 验 ,则 可 直 接 将 装 置 置 于 窗 台上利用太阳光进行照射。 2 实验材料的选择
教材中使用的溶液是NaHC0 3 溶 液 ,但并未给出 具体浓度。NaHC0 3 的 作 用 是 为 增 加 溶 液 中 C0 2 的 浓 度 ,因此浓度应适宜。为 探 寻 NaHC0 3 溶液的适宜 浓 度 ,笔 者 将 NaHC0 3 溶 液 浓 度 作 为 实 验 变 量 ,并设
置了浓度梯度,进 行 了 实 验 探 究 。实 验 过 程 中 ,笔者 发现不同浓度的NaHC0 3 溶液产氧量不同。所 以 ,分 别 对 浓 度 为 1 % 的 NaHC0 3 溶 液 、2 % 的 NaHC0 3 溶 液 、3 % 的 NaHC0 3 溶 液 进 行 了 实 验 。结合文献和实 验结果,笔 者 得 出 结 论 :当 NaHC0 3 溶 液 浓 度 为 1%
更为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选取合适的矿泉 水瓶清洗干净,并 将 1 % 的 NaHC0 3 溶液倒入其中,注 意 将 NaHC0 3 溶液的液面控制在距瓶口 1/4处 即可。 用 天 平 称 取 适 量 实 验 材 料 ,将 其 形 态 学 下 端 朝 向 瓶 底 ,而形 态学上端位于瓶颈以下位置 (图 2)。为了避免实验材料在 溶 液 中 漂 浮 ,可 在 实 验 材 料 的 形态学下端用细绳系一个小石 子(注 意 小 石 子 的 大 小 不 要 超 图 2 槐叶萍和喜旱 过 矿 泉 水 瓶 瓶 口 ,否则 将 无 法 莲子草实验装置

证明植物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的实验

证明植物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的实验

证明植物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的实验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和其他光合生物通过采集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质并产生氧气的过程。

氧气是光合作用中的一个重要产物,它被释放到空气中供其他生物呼吸使用。

在人们认识到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前,科学家们曾经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以证明植物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

下面我们将介绍其中的几个重要实验。

实验一: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的实验(1772年)普里斯特利在实验中使用了高植物(韭菜)和水生植物(水姜花和紫色菜薄片)。

他将这些植物放置在一个密闭的玻璃器皿中,并让它们在日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为了观察实验结果,他选择了开始时是明黄色的池水作为介质。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水开始变成绿色并且有气泡产生。

这些气泡经过研究后证明是氧气。

这一实验结果证明了植物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

实验二:法国生物学家让-巴普蒂斯特·范桑的实验(1779年)范桑的实验包括两组:一个包括水生植物,另一个则包括高植物。

他将两组植物放在两个不同的玻璃器皿中,分别置于勺中。

然后,他在每个器皿中注入一些水,并加入一些酒精以防止细菌污染。

接下来,他用一些氧气来饱和每个器皿。

为了观察气泡的产生,他将器皿放入光线强度为珂尔曼等级5(强光)的阳台。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他观察到有氧气被产生,并且氧气消失后,水中出现了浑浊的沉淀。

这个结果表明光合作用能够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同时产生氧气。

实验三:英国科学家约翰·英德里法(John Ingenhousz)的实验(1779年)英德里法通过将水燕尾草放在玻璃容器中,然后用太阳光照射水燕草片,将会看到许多氧气泡从草叶上冒出来。

但在黑暗中进行相同的实验会发现,氧气泡不再产生。

他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当植物叶片处于光照中,光合作用才能起作用,并产生氧气。

这些经典的实验结果证明了植物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得到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揭示了许多有趣和重要的细节,以及它对我们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v613-2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会产生气体(氧气)

v613-2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会产生气体(氧气)

证明植物的叶光合作用会产生气体(氧气)一、实验目的知道绿色植物的叶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并且有气体产生(氧气)二、实验作用本实验是三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第二单元《绿色开花植物》中“植物的叶”中的内容。

本实验属于生物领域的重点实验,利用叶圆片能进行光作用,将氧气先运输到叶肉细胞周围的栅栏组织里,导致组织充气,使叶圆片上浮,并最终在叶表面形成气泡的现象,来证明叶片在光照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并有气体(氧气)产生。

三、实验原理植物叶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养分和氧气。

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低,当植物叶圆片抽气后沉入水中时,利用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和提供的光源,叶圆片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充斥到植物的叶肉细胞、细胞间隙和栅栏组织内,使得叶片充气上浮。

当光合作用较强时,多余的氧气会以小气泡的形式聚集在叶表面气孔周围,最终使叶圆片浮上水面,可以证明叶片在光合作用时有气体(氧气)产生。

四、实验过程【实验器材】新鲜完整的青菜叶,打孔器,圆水槽,100W 日光灯管,50毫升塑料注射器(科学用,无针头),秒表,清水,2%NaHCO 3溶液,吸水纸。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1)取新鲜完整、成熟健康的菠菜叶5-10片,用清水洗净表面灰尘后吸水纸擦干水分。

用打孔器在叶片绿色部分打取叶圆片50片。

取叶圆片时,注意避开大叶脉和叶梗交界部分。

(2)将取得的叶圆片在培养皿中分开,检查是否都是厚薄均匀,绿色的完整圆形,如出现缺口,混入大叶脉和叶梗交界等现象的叶圆片需要重新用打孔器打取。

(3)用手指抵住注射器前端开口,将叶圆片和少量清水倒入注射器内,总体积不超过注射器针筒的一半。

装入注射器推进杆,松开抵住前端的手指,针头部分朝上,推走多余的空气。

用手指抵住注射器前端,另一手用力缓慢向下拉动推进器,注意不要将推进杆拉离针筒,拉动后松开,推进杆会由于负压的原因自动上回。

当注射器内出现叶圆片挤出的气泡时,赶走气泡后重复多次操作,直至所有的叶圆片均沉入水底后,停止操作。

初中生物_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教材分析:《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初中生物六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在上一章学生们学习了“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光”之后,对光合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安排了《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就完整的体现了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本课时中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前后连续性强,每个实验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又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为整个光合作用提出新课题。

因此,这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参与意识很强,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就学习了第四章《有机物的制造者》,对光合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经过前一课时的实验学习、探究,学生已经对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比较熟悉。

学生愿意也渴望重复科学家们曾经走过的探索之路。

他们有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有自主分析的基础,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加。

在问题和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对于生物科学的兴趣。

应该注意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体意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法探究“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2、掌握光合作用的实质。

【能力目标】通过对绿叶制造淀粉等有机物必需要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实验探究,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对试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能力; 认识绿色植物园的光合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难点: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五、教学方法:1、教法:引导教学法为主,讨论及归纳总结法为辅。

光合作用的产物

光合作用的产物

《光合作用的产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河北少儿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第三章叶的光合作用的第一节光合作用的产物。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本节既是本章的开端,更是本章的重点。

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本节学习,可使学生在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打下了理性知识的基础。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这一实验探究和分析,不仅得出光合作用重要产物——淀粉等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实验的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严谨的思维习惯。

二、学生分析本节有关“光合作用制造淀粉、产生氧气”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甚至以为有机物是植物的根吸收而来的,所以本节验证实验尤为重要,其会直接影响到后面教学的一系列环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纠正自己错误的认识,并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设计理念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实验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在实验探究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所以本节内容的设计以验证“绿叶的光下制造淀粉”实验为主线,创设情境,学生描述并结合录像等教学手段,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引导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原理,进而能创造性地进行验证探究、分析、推理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的原因。

2.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

3.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4.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能力目标1.分析、处理光合作用有关资料,得出相应结论。

2.运用植物生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尝试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过程。

情感目标1.通过观察光合作用实验的操作过程,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2.通过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并增强学习的兴趣。

七年级生物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在光下产生氧气”实验的改进方法实验创新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在光下产生氧气”实验的改进方法实验创新苏科版

“植物在光下产生氧气”实验的改进方法生物科学研究的对象很复杂,是一门实验科学,初中生物学科离不开实验,实验离不开实验材料,书中给出的材料当然是经典的,但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探索,努力去寻找采集更方便、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材料,以改进实验方法,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如果教师只依靠讲解或只出示一些直观教具,有时学生很难理解,当然只能获得比较抽象的知识,如果通过人人参与实验,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因此,生物教师如何上好实验课,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关键。

以下是本人对“植物在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的改进。

“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实验:实验步骤:1、取金鱼藻或黑藻放在盛满自来水的烧杯中,再反扣一只短颈漏斗。

漏斗颈上再反扣一只装满自来水的试管。

2、将这一装置移到阳光下。

不久,金鱼藻就不断释放出小气泡。

3、待试管内液面下降到比烧杯液面低时,慢慢移出试管,用拇指按压住试管口,反转试管,使试管口向上。

4、松开拇指,把带火星的细木迅速的放入试管内,观察发生的现象。

教材中观察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使用的方法是排水集气法,还要用到漏斗、试管和烧杯等,实验方法比较麻烦,实验器材多,很难实现学生分组实验。

在实际教学中,我把实验仪器改为矿泉水瓶,让学生人人都能做这个实验,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实验名称:“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实验改进实验用具:500ml左右无色透明的矿泉水瓶(其中瓶盖中间用手锥扎孔,粗细能放进一根吸管)一个、透明吸管一根(长度约10cm左右)、金鱼藻数条(最好是靠近顶端的,其他水生植物也可以),火柴、卫生香。

实验步骤:①将透明吸管插入瓶盖孔内,用502胶水密封结合处,吸管在瓶里面的长度大约5cm 左右。

②将金鱼藻(或其他水生植物)放人矿泉水瓶中。

③准备清水500mL,倒入矿泉水瓶中,直到将瓶加满水为止。

④再盖上插有吸管的瓶盖,将瓶盖拧紧。

⑤将此实验装置倾斜放置在教室内有阳光的地方,不久就可以看到水草放出一串串小气泡,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吸管里面不断滴出来的水滴,⑥待到水面距瓶口大约5cm处时,再倾斜矿泉水瓶,使瓶内的吸管口脱离液面,就可将有火星的卫生香伸进矿泉水瓶吸管口,用手轻捏矿泉水瓶,此刻可观察到卫生香立刻复燃。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改进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改进

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实验改进本实验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2章第5节,是一个课堂演示实验。

光合作用的学习对学生认识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实验基于学生的前科学知识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生态系统需要维持碳平衡,对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进行科学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光合作用的知识体系。

本文将围绕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的主题进行改进,可供教师课堂实验演示,也可供学生操作完成。

1问题的提出1.1教材实验浙科版教材中关于该探究实验的设计如下图1。

教材中给出了实验装置但并未对实验方法步骤进行介绍。

其设计思路是选取正常生长植株,将整株植株放在黑暗处2~3天,这样植株进行充分的呼吸作用,消耗完叶片中的淀粉等有机物。

选取大小、长势相近的叶片,用透明塑料袋包裹,塑料袋中分别装有蒸馏水和澄清石灰水。

将植株搬至阳光下,让其进行光合作用。

澄清石灰水吸收A袋中的二氧化碳,其中的叶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这样就与B袋(其中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形成了对照,可进行探究实验。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合作用后将叶片取下,用碘液进行淀粉检验。

图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关于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1.2实验分析此实验如此设计,费时较长,操作也比较繁琐。

用塑料袋装液体挂在叶片上,很有可能会压坏枝条,对植株的柔韧性也有要求。

本实验中自变量是二氧化碳,因变量是叶片中的淀粉含量,无关变量是时间、叶片形态、长势等等。

植物在阳光下不仅仅进行光合作用也会进行呼吸作用,A袋中的石灰水量少的话很难进行完全吸收,因此不易对变量进行控制。

最后实验是通过碘液检测是否使叶片变蓝来反映叶片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进而体现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的参与。

如前面说的,一方面变量不易控制,很难确定A袋中的石灰水是否已经把二氧化碳吸收完全;另一方面碘液遇淀粉变蓝在此很难下明确的操作性定义。

因此本探究需要进行改进。

2实验改进2.1改进原理焦性没食子酸水溶液在碱性环境下遇氧气会发生变色,先变成黄棕色,几分钟后逐渐转绿,几小时后又转变成黄棕色至深褐色。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光合作用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能量转化过程之一,不仅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也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提供能量来源。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导致学生对这一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入。

本文将对光合作用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概念和原理的引入1.1 光合作用的定义:介绍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1.2 光合作用的原理:解释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包括光能的吸收、光合色素的作用、光合酶的催化等。

1.3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强调光合作用对生物体的重要性,如提供氧气、产生有机物质等。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2.1 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2.2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相关实验,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提高学习的效果。

2.3 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如光合作用模拟游戏、植物光合作用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知识点的拓展3.1 光合作用的类型:介绍光合作用的类型,包括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以及C3、C4和CAM光合作用等。

3.2 光合作用的调节:解释光合作用受光强、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的调节机制,以及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3.3 光合作用与全球变暖:探讨光合作用在全球变暖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应该如何保护和利用光合作用。

四、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程度,及时纠正错误和强化重点。

4.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从中评估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4.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资源的利用5.1 图书和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利用图书和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改进
作者:唐卫东
来源:《中学生物学》2012年第04期
摘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第5节“光合作用”的一个重要实验,从改进装置,寻找合适的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从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中寻找金鱼藻的替代物,在晴天和阴雨天分别做该实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关键词光合作用实验改进晴天阴雨天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按书本上的装置进行实验,把金鱼藻(图1)放入漏斗中,在烧杯中倒入清水,在试管中装满清水倒放在漏斗口上方,将整个装置放在阳光下(图2)。

发现该装置操作很不方便,试管不易从烧杯中取出。

实验过程中看到气泡极少,收集到气体极少。

实验受天气的影响,实验材料受限制。

1 改进装置
用平底烧瓶(250 mL)、单孔橡皮塞和导气管连接(图3)实验装置,代替书本上的装置。

导气管应尽可能插入深一些,金鱼藻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留在平底烧瓶中,使平底烧瓶内的气压增大,平底烧瓶内的液体从导气管中溢出。

2 配制溶液
碳酸氢钠能缓慢分解放出二氧化碳,可以为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可用碳酸氢钠溶液代替清水。

但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呢?按如下步骤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图4)。

金鱼藻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平底烧瓶内气压增大,将液体压进量筒,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金鱼藻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体积(注:实验前在量筒内装有少量的油,可防止水分蒸发)。

①分别配制质量分数为0.5%、1%、1.5%、2%的碳酸氢钠溶液。

②取5个250 mL的平底烧瓶,分别装入9 g新鲜的金鱼藻,再分别倒满清水、0.5%、1%、1.5%、2%的碳酸氢钠溶液,塞紧瓶塞,分别标上A、B、C、D、E,同时放在阳光下照射。

③观察5个装置中产生气泡的快慢,每隔1 h观察,并记录产生氧气的体积,见表1。

由上表可知,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5%、1%、1.5%,金鱼藻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量接近,故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应控制在0.5%~1.5%之间较合适。

实验时最好用新配制的碳酸氢钠溶液。

3 操作要点
①在平底烧瓶中装入适量的金鱼藻(金鱼藻取自虾塘),倒满0.9%的碳酸氢钠溶液,盖紧瓶塞。

②将装置放在阳光下,看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③ 2 h后,收集到气体备用。

④打开瓶塞,将带火星的线香伸入瓶中,看到带火星的线香复燃。

结论:这个实验说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4 寻找其他植物
如果找不到金鱼藻,还可以用水中的植物黑藻代替,黑藻取自虾塘。

在相等的时间内,相同条件下,金鱼藻和黑藻产生氧气的量几乎相等,见表2。

陆地上的植物是否能做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呢?按如下步骤进行了探究:
①配制浓度为0.9%的碳酸氢钠溶液。

②取适量的空心莲子草、黑藻、麦冬、吊兰,分别放入4个250 mL的平底烧瓶中,再分别倒满0.9%的碳酸氢钠溶液,分别标上A、B、C、D,同时放在阳光下照射。

③观察4个装置中产生气泡的快慢,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产生氧气的体积,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如果找不到水中的植物金鱼藻或黑藻,可以用陆生植物空心莲子草等植物代替。

在相等的时间内,空心莲子草产生氧气的速率与黑藻相当。

用带火星的线香检验空心莲子草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线香复燃。

麦冬和吊兰产生气体的速率较慢,不宜采用。

5 用灯光做实验
如果是阴雨天,可以用2盏白炽灯照射。

在两个平底烧瓶中分别装入适量的金鱼藻和黑藻,倒满0.9%的碳酸氢钠溶液,同时用一盏100 W的白炽灯和一盏150 W的白炽灯照射。

2盏灯与植物间的距离为10 cm~20 cm之间,2 h后每一瓶就可以收集到近40 mL的气体。

以上的实验,不管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不管在晴天还是在阴雨天,不管是用水中植物还是用陆地上的植物,都能成功做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