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与宣传
与方向有关的古诗

与方向有关的古诗古诗在历史文化中的方向作用• 1.1 古诗在道德教化方面的作用• 1.2 古诗在政治宣传方面的作用• 1.3 古诗在教育培训方面的作用方向与古诗的体裁关系• 2.1 五言绝句中展现的方向• 2.2 七言绝句中蕴含的方向• 2.3 五言律诗中表现的方向• 2.4 七言律诗中抒发的方向古诗中展现方向的手法• 3.1 比兴手法的方向表达• 3.2 借景手法的方向表现• 3.3 夸张手法的方向描绘• 3.4 排比手法的方向传达• 3.5 对偶手法的方向衬托不同朝代古诗方向风格的演变• 4.1 唐诗的方向特点• 4.2 宋词的方向特征• 4.3 元曲的方向特色• 4.4 明清诗的方向演变方向与当代古诗创作的关系• 5.1 古风与现代人生方向的契合• 5.2 古陋与现实社会方向的对应• 5.3 古典与当代审美方向的碰撞• 5.4 方向题材与当代热点方向的融合继承与创新是传统文化的两个方向,古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一直以来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点。
古诗在历史文化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多种手法与手段,将方向上的思考以文字的形式传递给后人,从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 古诗在历史文化中的方向作用1.1 古诗在道德教化方面的作用古诗以直观、简练、含蓄的方式表达道德观念,起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表达了向上进取的精神,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2 古诗在政治宣传方面的作用古诗也被用于政治宣传,通过表达赞美或嘲讽的方式来宣扬君主或批判对手。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用草木的生长与距离的远近来暗喻君主的统治得失。
1.3 古诗在教育培训方面的作用古诗作为一种经典的文学形式,也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培训中。
通过背诵、赏析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
(完整版)《马诗》

媒体宣传
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如电视、 电影、网络等,扩大传统文化 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文化活动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诗歌朗 诵会、传统文化讲座等,提高 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
国际交流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
台。
05
跨文化对比与启示
东西方马文化差异比较
东方马文化
形象生动
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马的 各种形象,如骏马奔腾、老马识
途等,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手法多样
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 手法,将马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情感丰富
在描绘马的形象时,诗人融入了自 己的情感,如对马的喜爱、对英雄 的敬仰等,使诗歌情感更加丰富。
抒发情感与意境营造
在东方,马往往被视为力量、勇气和忠诚的象征,被广泛用于战争、交通和农 业生产等领域。东方马文化注重马匹的品种改良和骑术表演,强调人马合一的 境界。
西方马文化
在西方,马文化同样源远流长,但更加注重马匹的竞技运动和休闲娱乐功能。 西方马术运动种类繁多,包括马术表演、马球比赛、越野赛马等,体现了西方 人对马匹速度和灵活性的追求。
不同民族对马匹形象塑造异同点
01 02
汉族马文化
在汉族文化中,马往往被赋予吉祥、勇猛的意义,如“马到成功”、“ 龙马精神”等成语都体现了对马的崇敬和喜爱。汉族马匹形象多呈现为 矫健、神骏的特点。
蒙古族马文化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在蒙古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蒙 古族马匹形象多表现为粗犷、豪放,强调马匹的耐力和适应性。
社会影响
通过描绘马的形象,诗人抒发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表达了为国建功立业的热切愿望, 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设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民族民间长诗——关于《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

50一、两部民族民间长诗的隆重出版在云南这片热土上,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历史长河之中,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创造、享用、传承的丰富民俗文化,包含了留传千古而不朽的民间长诗——史诗和叙事诗。
由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组织编辑,具体由普学旺、左玉堂二先生任主编的《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诗全集》和《云南少数民族叙事长诗全集》,既是对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诗歌中民间长诗的一种记录,也是对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一种重要集成。
其中,《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诗全集》三大卷,于2009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上卷近一百八十万字,中卷近一百九十万字,下卷一百六十多万字。
《云南少数民族叙事长诗全集》三大卷,于2012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上卷二百二十多万字,中卷一百八十多万字,下卷近二百一十万字。
[1]总字数达一千多万,可谓是卷帙浩繁、蔚为大观。
仅从诗作外在形式而言,两个全集长诗包括史诗和叙事诗、抒情长诗三个类别,其中史诗又分为创世史诗、英雄史诗、迁徙史诗三个层次。
从语言与民族的视角看上述长诗作品,一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中民族数量多,有六个民族;二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民族在“古典史诗全集”和“叙事长诗全集”中所占的作品最多,其中彝族所占比例又是最大的。
从作品所涉及的民族面而言,可以说覆盖了西南的除羌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它们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是研究云南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从作品内容看,“古典史诗全集”负载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古代先民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包括天地起源、世间万物的来源等。
先民的信仰文化渗透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是先民认识体系的集中体现,也是这些民族后来思想意识发展的重要发轫,蕴藏了宝贵的文化基因。
“叙事长诗全集”中所载叙事诗,犹如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对剥削阶级反抗精神,反映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
从其题材类型看,建设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民族民间长诗——关于《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诗全集》《云南少数民族叙事长诗全集》罗曲 秦艳摘 要:民族民间长诗作为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赞颂革命烈士的诗歌赞颂革命先烈的诗词

赞颂革命烈士的诗歌赞颂革命先烈的诗词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一这本《革命烈士诗抄》,不是普通的“诗抄”或“诗集”。
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一般的诗文集。
它的作者很少是被称为诗人的。
但是每一个作者——每一个革命烈士本身就是一篇无比壮丽、无比伟大的诗章。
他们的战斗的生活、艰苦的工作,他们的崇高的人格、坚贞的操守,他们对于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赤心,都是可歌可泣、足以惊天地而动鬼神的最伟大的诗篇。
正像一位殉难烈士所写的,他们“每一个人,每一段事迹,都如神话里的一般美丽,都是大时代乐章中的一个音节……”“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为刘胡兰烈士墓所写的题词。
可以说,这两句话,也是对一切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的崇高赞誉。
殷夫烈士写过一首诗——《血字》,前三节的开头一句都是:“血液写成的大字。
”是的,烈士们遗留下来的每字每句都是用自己的鲜血写出来的,它们不是寻常的“创作”。
就因为这样,所以常言说的“诗如其人”,在这本诗抄里表现得最为明显,也最为光辉。
革命烈士们都是真正的、伟大的诗人。
革命烈士们的诗,都是雄壮的、响彻云霄的音乐。
笔者参加这本诗抄的编辑工作,得以重温和初读全部壮烈的诗篇,内心经常十分激动。
我想起那些曾经认识和共同工作过的烈士们的英雄形象,以及那些虽然不曾认识但是读了遗诗就在我的脑际巍然矗立起来的烈士们的英雄形象,每每不由得停下笔来,默默地向他们全体和一个个致哀,致敬!我看见了,在一切反革命、反动派的极端残暴、极端凶恶,对共产党人和革命者施行极端野蛮的镇压、逮捕、监禁、刑罚、屠杀以及极端卑鄙的阴谋、收买、诱惑、挑拨之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
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我想起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真不是轻易得来的呵!我们今天的自由幸福生活,是无数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弘扬诗歌文化策划书3篇

弘扬诗歌文化策划书3篇篇一弘扬诗歌文化策划书一、活动背景诗歌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
为了弘扬诗歌文化,提高同学们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我们特举办本次活动。
二、活动主题“诗歌的魅力”三、活动目的1. 弘扬诗歌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诗歌的魅力。
2. 提高同学们的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
3. 增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4. 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培养文学素养。
四、活动时间和地点时间:[具体时间]地点:[具体地点]五、参与人员全体同学六、活动内容1. 诗歌朗诵比赛(1)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
(2)初赛由各班级自行组织,选拔出优秀选手参加决赛。
(3)决赛时,选手们将朗诵自己创作或喜欢的诗歌,评委根据朗诵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
(4)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名,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
2. 诗歌讲座(1)邀请专业诗人或学者举办诗歌讲座,介绍诗歌的发展历程、创作技巧等。
(2)讲座内容可以包括古典诗歌、现代诗歌、外国诗歌等,让同学们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了解。
(3)讲座期间,设置互动环节,同学们可以提问、交流,与诗人或学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3. 诗歌创作比赛(1)以“春天”为主题,让同学们创作一首诗歌。
(2)要求诗歌内容积极向上,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
(3)评选出优秀作品,在校园内展示,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
4. 诗歌展览(1)将同学们的优秀诗歌作品制作成展板,在校园内展览。
(2)展览期间,安排专人进行讲解,介绍每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同学们的才华,感受诗歌的魅力。
七、活动宣传1. 制作宣传海报,张贴在校园内显眼位置。
2. 利用校园广播、公众号等渠道进行宣传。
3. 邀请学校记者团、摄影社等进行报道和记录。
八、活动预算1. 奖品费用:[具体金额]2. 宣传费用:[具体金额]3. 其他费用:[具体金额]九、活动注意事项1. 活动期间,要注意安全,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诗歌鉴赏】自由颂(节选)_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自由颂(节选)_诗歌鉴赏自由颂(节选)[俄国]拉季舍夫1啊!上天最美好的馈赠,一切伟大事业由你产生;自由啊自由,无价之瑰宝,让奴隶来把你歌颂夸耀。
把你的热情注入人们的心灵,以你的双手发出万钓雷霆,将奴隶制的黑暗化为光明。
愿布鲁图和切利再生,让那些当权的沙皇们听到你的声音胆战心惊。
3是什么限制了我的自由?我看到处处给愿望设置关口;人民中产生了公共权力,一切政权的共同源头。
社会事事听从它的指使,社会处处要和它一致;人人尊重公共的利益;公共权力中有我的权力,大众的意志也就是我的意志;社会上从此产生了法律。
10纵目展望辽阔的国土,上面耸立着奴隶制阴森森的宝座。
各城市的政权温良恭顺,把沙皇奉为神的化身。
沙皇的权力保护宗教,宗教确认沙皇的权力;他们联合起来压迫社会;一个为束缚理性费尽心机,一个力图把自由消灭;两者都说:为了公共利益。
51火海翻腾,饥荒肆虐,血流成河,满目疮痪,就在这专制当局所造成的一片辽阔的废墟上,将升起一颗颗小小的星星。
给舵手们戴上友好的桂冠,让他们坚定地操纵着舵柄,把船驶向公共利益的海湾。
掐死这只凶残的狼——这个被盲人称为父亲的王。
52但是这一天还没有到来,悲惨的命运还没有终结,这一天还很遥远,遥远。
一切灾难何时才能完结!黑暗统治的枷锁终将粉碎。
顽固的政权集中全力,在它摇摇欲坠的时刻,要以沉重的一击砸烂一切,它建立了严格的书报检查,这是最令人痛苦的灾难。
54我已经听到大自然的声音,起事的召唤,上帝的呼声,震荡着世代黑暗的长空,这时新事物正在诞生。
创始人端庄而又威严,独自慢慢地降临人间。
他发出明亮的光辉,把虚伪的奴役政权摧毁;他驱散了沉沉的黑暗,拨开乌云展现明朗的青天。
(汤毓强、吴育群、张均欧译)【赏析】在俄国文学史上,拉季舍夫是第一个以文学为武器,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贵族作家和革命家。
他的代表作《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因揭露了专制制度,宣传了革命思想,从而激怒了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
《诗经》两首氓1梅河五中佟海燕

鼓励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比赛和展览,展示学习成果,提升文化自信。
发起或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推广传统文化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经 典诵读”、“文化沙龙”等,推
广传统文化。
发起并组织“传统文化进校园” 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和喜爱传
统文化。
与社区、文化机构等合作,开展 传统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扩
大传统文化影响力。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 提升,未来将有更多学校和教育机构 引入经典诵读、诗词赏析等课程。
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创新教学方式方 法,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传统文 化;以及如何整合资源,为传统文化 教育提供更多优质内容和平台。
倡导更多人关注和参与传统文化传承
01
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传统 文化传承工作,如支持相关公益 活动、捐赠图书资料等。
03 探讨梅河五中传承文化方 式
梅河五中校园文化特色概述
注重传统文化教育
梅河五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 终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 多种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
营造诗意校园氛围
学校倡导诗意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充满诗意的环境中感受中 华文化的魅力。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 过经典诵读、文化讲座等活动,提 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05 总结与展望:传承经典, 弘扬文化
回顾本次项目成果与收获
成功将《诗经》中的两首经典诗篇引入校园,让 更多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佟海燕老师的精彩讲解,学生们对《诗经》 的背景、内容及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梅河五中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为校园 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诗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诗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诗歌是人类文学史上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的产生、流传和演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古代,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还是一种具有社会功能的文化媒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诗歌的种类和功能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本文将从诗歌的历史背景、生产方式、功能和影响等方面,探讨其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一、历史背景诗歌起源于人类语言的发展,是人类文学发展史上最早的形式之一。
诗歌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社会,歌颂生产、祭祀、战争、娱乐等方面的诗歌被广泛地传唱,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例如,中国古代的《诗经》记载了先民们在祭祀、婚嫁等场合所唱的诗歌,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希腊古典文学中,史诗和戏剧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二、生产方式诗歌的生产方式包括口传和书面传播两种方式。
在古代,诗歌多以口头传播的方式流传下来,民间吟唱、朗诵和演唱成为了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中国古代,民间吟唱的艺人被称为“词人”、“曲师”,他们利用自己的喉咙和琴、瑟、笛等乐器伴奏,将诗歌和音乐结合起来演唱,成为了古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
而在书面传播方式的出现后,诗歌的传播途径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读者可以通过书籍或报刊等形式接触和传播诗歌。
三、功能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多种功能。
首先,诗歌是一种宣传和传承文化的方式。
通过诗歌的传颂和传承,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其次,诗歌是一种情感宣泄和精神慰藉的方式。
许多诗歌作品表现了人们对生命、爱情、家庭、友谊等方面的深切感受和想法,这些作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安慰。
再次,诗歌还是一种批判和反思社会现象的方式。
许多诗歌作品通过对社会不公、腐败、战争等问题的揭示和批判,引导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与宣传
作者:华伟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7年第08期
摘要:“文以载道”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观念。
中国古典文学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特点。
古典诗歌在古代政治和民间都承担着宣传的任务。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古典诗歌这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宣传;文学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观念,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
因而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是一种纯个人化的性灵书写,也有实用主义的特点。
宣传就是古代文学实用主义功用中的重要一种。
在《说文解字》中,“宣”的解释首先是“天子宣室也”,另外,“宣”也有宣扬、传布、发扬的意思,而“传”是“转授”的意思。
由于“宣”字原本具有指代“天子所在”的意思,“宣”字在指传布信息这种意义时具有了一种明确的自上而下的意味。
在中国古代,“宣传”主要是指自上而下的传达信息,尤其代表了官方,特别是皇帝的意旨。
中国古代帝王常常借助诗歌的形式向臣子和天下昭明心绪,宣传政治方针。
如李隆基《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
眷言思共理,鉴梦想维良。
猗欤此推择,声绩著周行。
贤能既俟进,黎献实伫康。
视人当如子,爱人亦如伤。
讲学试通论,阡陌劝耕桑。
虚誉不可饰,清知不可忘。
求名迹易见,安贞德自彰。
讼狱必以情,教民贵有常。
恤惸且存老,抚弱复绥强。
勉哉各祗命,知予眷万方。
《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为唐玄宗李隆基写给各州刺史的诗作。
在诗中唐玄宗从选贤举能、兴办教育、奖励农耕、刑法惩处、抚老爱幼、修身操守等方面对各州刺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这首诗既是皇帝对于统治方略的宣传昭示,也寄托了君王对臣子的殷切希望。
中国古代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也经常借助诗歌的形式向百姓宣传政府所认可的价值规范、行为标准和意识形态。
古代社会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是受盘剥和压迫的对象。
为了安抚农民,调和政府、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古代士大夫们常常借助诗歌进行宣传。
熊克《劝农十首·其八》:
己田自种乐为农,不肯勤耕奉主翁。
劝汝回心毋见错,秋成获利两家同。
谢艮斋《劝农诗》:
仕宦之身,南州北县。
商贾之人,天涯海岸。
争如农夫,六亲对面。
门无官府,身即强健。
夏绢新衣,秋米白饭。
不知金贵,惟闻粟贱。
鹅鸭成群,猪羊满圈。
官税早了,逍遥散诞。
安眠稳睡,直千直万。
熊克在《劝农十首·其八》中指出了农民有想要自有耕田的愿望,在诗中向农民宣传租种地主的田地双方得利的观念。
谢艮斋在《劝农诗》中把农家生活描绘成田园牧歌,并把农民的地位置于士与商之上,向世人宣传农业和农耕的重要性。
在古代的边塞诗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古典诗歌在宣传上的作用。
如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
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天宝末年,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幕府判官。
在唐代尤其是初盛唐时期,士人为了实现建功立业的愿望积极加入边境武将的幕府。
他们在幕府期间的写作,也带有宣传朝廷意志、宣扬将士功绩的意图。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记述了封常清率军大破播仙之战。
前四首以铺排的手法详细描绘了唐军大破敌军凯旋的情境,后两首追述了唐军与播仙军两军对峙以及激战的场面。
在唐军的浴血奋战之下,最终唐军大胜,“蕃军只见马空鞍”。
这首组诗热情歌颂了英勇顽强的唐军将士,不仅鼓舞了边军将士的士气,而且向朝廷宣扬了将士们的事功,是对唐军英勇无敌之师的最好宣传。
随着诗歌流传到中原与民间,也极大地强化了全国上下的国家意识,提升了民族主义热情。
古典诗歌在政治层面承担了宣传的功能,在民间生活中,古典诗歌中也存在着宣传的现象,含有广告的因素。
如曾巩《橘子》:
家林香橙有两树,根缠铁钮凌坡陀。
鲜明百数见秋实,错缀众叶倾霜柯。
翠羽流苏出天仗,黄金戏球相荡摩。
入苞岂数橘柚贱,芼鼎始足盐梅和。
江湖苦遭俗眼慢,禁御尚觉凡木多。
谁能出口献天子,一致大树凌沧波。
苏轼《赠眼医王生彦若》:
针头如麦芒,气出如车轴。
间关络脉中,性命寄毛粟。
而况清净眼,内景含天烛。
琉璃贮沆瀣,轻脆不任触。
而子于其间,来往施锋镞。
笑谈纷自若,观者颈为缩。
运针如运斤,云翳如拆屋……
曾巩的故乡在今天的江西南丰,历来盛产蜜橘但又声名不彰。
传说曾巩的《橘子》就是为了彰其名而作。
曾巩此诗传播开来以后,南丰橘子身价倍涨,才有了“南丰贡橘”的美誉。
苏轼曾得眼疾,被王生彦治好之后欣然赠诗。
《赠眼医王生彦若》中苏轼描绘了王生彦出神入化的医术和举重若轻的潇洒神姿。
这首诗除了表达感谢之外,以苏轼的名人效应,王生彦想必会声名大盛。
此诗的广告宣传效应不言而喻。
作者简介:华伟(1984—),男,河北南宫人,本科学历,职称:中教二级,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