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燃冰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
中国可燃冰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

中国可燃冰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可燃冰,一种新型的能源资源,因具有高能量密度、清洁环保等特点而备受。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可燃冰储量国之一,拥有丰富的可燃冰资源,其开发利用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可燃冰的开发现状及其在能源、工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
中国可燃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海、东海、青藏高原等地。
作为全球最大的可燃冰储量国之一,中国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占全球的1/3以上。
目前,中国已具备成熟的可燃冰开采技术,主要采用水力压裂和解码技术。
通过在目标区域建立钻井,将高压、低温的水注入井中,使可燃冰分解为天然气和水,再通过管道将天然气输送到地面。
(1)现状:中国可燃冰开采处于试验阶段向商业化过渡的阶段,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团队在进行可燃冰开采及利用的研究。
同时,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可燃冰产业化发展,已有多家能源企业开始进行可燃冰的试采工作。
(2)挑战:可燃冰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同时,可燃冰的开采、储存和运输等技术还需进一步完善,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以加强对可燃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可燃冰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能源领域,可燃冰可用于替代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可燃冰还可作为船舶、航空器的燃料,满足远距离运输的需求。
在工业领域,可燃冰可用于生产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等。
例如,通过可燃冰制备的氢气可以用于生产合成氨、甲醛等化工品;可燃冰还可以作为原料合成聚合物材料,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和环保性。
可燃冰具有较高的燃烧值,可以替代煤炭等传统能源用于城市供暖、区域供冷等领域,减少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可燃冰的燃烧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是一种理想的能源替代品。
未来,中国应加强可燃冰开采、储存、运输等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高开采效率和经济性。
中国可燃冰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共3页】

中国可燃冰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中国可燃冰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可燃冰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在0摄氏度和30个大气压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遇火即可燃烧,故称可燃冰,主要成分为甲烷,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主要分布于海底和陆上的永久冻土层内,是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新型能源。
中国海域可燃冰勘探获重大突破2004年6月2日,26名中德科学家开始了对南海为期42天的综合地质考察,通过海底电视观测和海底监测取样,首次发现了430平方公里的巨型碳酸盐岩。
中方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黄永祥称,探测证据表明,仅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约为我国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
此外,在西沙海槽已初步圈出可燃冰分布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资源估算达4、1万亿立方米。
xx年5月,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委托辉固国际集团公司Bavenit号钻探船承担我国首个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历时52天,完成先导孔钻探8个、取芯孔钻探5个。
其中,3个孔发现并获得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
科研人员综合分析后,在140平方公里的钻探目标区内,圈定出11个可燃冰矿体,含矿区总面积约22平方公里,预测储量约194亿立方米。
东海底下有个东海盆地,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经20年勘测,该盆地已获得1484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加控制储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专家金翔龙带领的课题组,根据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存在的必备条件,在东海找出了可燃冰存在温度和压力范围,并根据地温梯度,结合东海地质条件,勾画出可燃冰的分布区域,计算出它的稳定带的厚度,对资源做了初步评估,得出“蕴藏量很可观”的结论。
中国冻土带可燃冰勘探成果丰硕2004年11月,中国煤炭总局青海煤炭地质105队在青海省天峻县木里镇海拔4026米处进行煤炭勘查时,钻孔内涌出不明气体,点火即可燃烧,由于气量很大,影响钻探施工,迫使这个钻孔未见到可采煤层而报废。
2024年可燃冰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可燃冰市场规模分析引言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兴的天然气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本文旨在对可燃冰市场规模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为相关产业提供参考信息。
可燃冰概述可燃冰是一种存在于海底和极地地区的燃料资源,主要由冰和甲烷组成。
其含量丰富,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少,被广泛看作清洁能源替代品。
2024年可燃冰市场规模分析市场规模概述可燃冰市场规模是指可燃冰资源所能提供的总燃料量。
根据各国的勘探结果和预测,全球可燃冰储量庞大,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会成为一个巨大的能源市场。
区域市场规模分析从地域上来看,可燃冰市场规模主要集中在北极地区和东亚地区。
北极地区的可燃冰资源储量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而东亚地区则是目前可燃冰市场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的积极投入和相关政策的支持。
市场规模的增长趋势随着可燃冰技术和开发设备的不断发展,可燃冰市场规模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预计随着新技术的引入和成本的降低,可燃冰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影响因素分析可燃冰市场规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法规、能源需求、技术进步、价格波动等。
政府的支持政策和投资是推动可燃冰市场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能源供需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可燃冰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替代品,市场需求也将对市场规模产生积极影响。
结论可燃冰市场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不仅北极地区、东亚地区,其他地区的可燃冰资源开发也具有巨大的潜力。
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能源需求的增长将推动可燃冰市场规模的扩大。
然而,由于可燃冰开采和开发存在技术和环境风险,市场规模的实现还面临一定的挑战。
随着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政策的完善,可燃冰市场有望成为未来能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可燃冰应用前景

中国可燃冰应用前景中国的可燃冰资源储量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可燃冰资源国家。
可燃冰是一种以甲烷为主要组成的天然气水合物,其储量巨大,被认为是未来能源开发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中国的可燃冰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首先,可燃冰的应用可以大幅度减少中国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天然气进口国,但是进口依赖度高,价格不稳定,存在安全和能源供应的风险。
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可以降低中国的能源进口压力,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可燃冰的应用可以推动中国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可燃冰是一种清洁燃料,燃烧之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排放量较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小。
与传统的燃煤、石油燃料相比,可燃冰的应用可以减少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和应对气候变化。
再次,可燃冰的应用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可燃冰的开发利用需要大量的技术和设备投资,涉及到勘探、开采、储存、运输等多个环节,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此外,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可以提供便宜、稳定的能源供应,降低能源成本,使人民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最后,可燃冰的应用还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涉及到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包括海洋工程技术、地质勘探技术、开采和提取技术等。
这些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将带动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提升中国的科技实力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中国的可燃冰资源储量丰富,可燃冰的应用前景广阔。
通过开发利用可燃冰,中国可以减少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还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因此,中国应该加大可燃冰的研发和应用力度,为未来能源开发提供更加可持续、清洁的选择。
可燃冰前景

可燃冰前景可燃冰被誉为“冰上的天然气”,是一种深海沉积物,主要由水合物组成。
水合物是由水分子和烃类气体分子(如甲烷)组成的晶体,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形成。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每立方米可燃冰中储存的甲烷量相当于两立方米的天然气。
可燃冰具有丰富的资源储量和广阔的开采前景。
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可燃冰埋藏总量约为1500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总和的两倍以上。
其中,中国地区的可燃冰资源储量约占全球的70%以上,中国海域的可燃冰资源潜力巨大。
开采和利用可燃冰可以有效缓解能源危机、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燃冰的开采技术具有挑战性,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家于2017年成功开采可燃冰,标志着可燃冰开采进入实用化阶段。
随后,各国纷纷加强可燃冰的研究和探索,日本、韩国等国家也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可燃冰的开采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开采设备、运输设备、加工设备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可燃冰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发电、化工、交通等。
可燃冰可以作为清洁能源使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传统煤炭的一半,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可燃冰还可以用于制取液态燃料和有机肥料等化工产品,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和市场需求。
此外,可燃冰还可以用于交通领域的替代燃料,实现对石油的依赖度降低。
然而,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首先,可燃冰的开采需要高投入和高技术含量,对于国家和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风险。
其次,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涉及到环境保护问题,需进行严格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以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可燃冰的开采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可燃冰拥有丰富的资源储量和广阔的开采前景,可以为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然而,开采和利用可燃冰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环境和安全挑战,需要持续加强研发和管理,实现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友好。
2024年可燃冰行业分析报告

1.可燃冰的定义:可燃冰是一种天然的气体水合物,由甲烷和水构成,冰样物质中富含天然气。
可燃冰是一种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认为是未来能源的重要替代品。
2.行业发展状况:2024年,全球可燃冰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各国纷纷加大了对可燃冰资源的开发力度,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采工作。
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成为全球可燃冰研究与试采的领先者。
在中国,2024年是可燃冰行业发展的重要一年。
中国成功实现了可燃冰试采,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中国的可燃冰试采工作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的神狐海域和东海的沉远海域。
通过试采,中国成功提取了可燃冰资源,并进行了初步的利用和应用实验。
这对中国的能源开发和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3.行业投资情况:2024年,全球可燃冰领域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各国政府、能源公司和研究机构纷纷加大了对可燃冰领域的投入力度。
在中国,政府对可燃冰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投资额度大幅度提升。
同时,许多企业与研究机构也积极参与了可燃冰的科研开发和试采工作。
这些投资为可燃冰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资源保障。
4.行业挑战与机遇:在可燃冰行业的快速发展背后,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可燃冰的开发技术和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考验。
目前,可燃冰的开采技术还不够成熟,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和风险。
同时,可燃冰的开采过程可能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环保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可燃冰行业也面临巨大的机遇。
首先,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其丰富的资源量和低碳化的特性使其成为未来能源的重要替代品。
其次,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这些机遇将激励行业参与者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可燃冰行业的发展。
5.行业前景展望:2024年可燃冰行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各国纷纷加大了对可燃冰资源的发现和开采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2024年可燃冰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可燃冰市场前景分析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兴资源,具有丰富的储量和广泛的开发价值,对于能源市场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能源资源逐渐减少,可燃冰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国内外能源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将对可燃冰市场前景进行深入分析。
1. 可燃冰资源概述可燃冰是一种以冰为主要成分,同时含有天然气的沉积物,在寒冷的海洋地区和高海拔冰河地区广泛存在。
它是一种未经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资源,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甲烷等天然气,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环境利益。
2. 可燃冰市场潜力2.1 资源储量丰富可燃冰资源的储量丰富,全球可燃冰资源储量被认为是传统天然气储量的两倍以上。
据国内外权威机构估计,我国可燃冰资源的潜在储量达到上万亿立方米,居世界前列。
这种丰富的资源储量为可燃冰的商业化开发提供了强大支持。
2.2 清洁能源的重要替代品可燃冰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较少,是传统化石燃料的重要替代品之一。
由于全球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旺盛,可燃冰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来源之一,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3. 可燃冰市场挑战3.1 技术难题可燃冰开采存在较大的技术难题,主要表现为开采、输送、储存等环节技术尚不成熟。
目前,我国在可燃冰开采技术方面已取得一定突破,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技术难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可燃冰市场开发的进程。
3.2 高成本挑战可燃冰开采和利用的成本较高,包括开发、开采、运输等方面的投入都较大。
同时,由于技术尚不成熟,开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增加了可燃冰商业化的风险和成本。
4. 可燃冰市场发展趋势4.1 政策支持推动各国政府普遍支持可燃冰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为可燃冰市场提供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
政策的积极推动将进一步推动可燃冰市场的发展。
4.2 国际合作加强可燃冰资源分布广泛,国际合作是加速可燃冰商业化开发的关键。
各国在可燃冰开采、利用技术和经验等方面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可燃冰市场的繁荣发展。
可燃冰及应用前景

可燃冰及应用前景可燃冰是一种特殊的冰晶,主要由水和甲烷组成,其化学式为(CH4)4(H2O)23,由于具有能源效率高、储量丰富等特点,被誉为“冰上的石油”,在全球能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可燃冰的能源效率高。
可燃冰中的甲烷是一种清洁高效的燃料,其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值高于其他常见的化石燃料。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每吨可燃冰中所含甲烷的燃烧热值相当于4000桶原油。
相比之下,同等质量的煤炭只能提供2000桶原油的燃烧热值,可燃冰燃料的能源密度高、能量利用率高,因此具有更高的能源效率。
其次,可燃冰具有丰富的储量。
全球可燃冰资源储量巨大,尤其是位于深海沉积物中的可燃冰储量更是庞大。
据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称,中国大陆及近海的可燃冰资源储量估计达到1000亿吨,其中80%以上位于南海。
全球可燃冰资源储量约为3000亿至4000亿吨,相当于碳资源的两倍以上,远远多于传统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
可燃冰的丰富储量将能够为全球能源需求提供持续可靠的补充。
再次,可燃冰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可燃冰可广泛应用于能源领域的发电、采暖、燃料汽车等方面。
由于可燃冰的能源效率高、储量丰富,可以有效增加能源供应,缓解能源短缺和压力。
可燃冰的应用还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另外,可燃冰还可以用作化学原料,生产合成气,制氮肥等,具有广泛的化工应用前景。
可燃冰也可以用于制备透明冰晶材料、冷藏储藏技术等领域。
最后,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技术已经日渐成熟。
随着可燃冰研究的进展,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进行可燃冰的试采和开发工作。
中国在可燃冰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已经成功实施了多次可燃冰试采,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在南海试采的成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也纷纷进行了可燃冰的试采和开发,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和进展。
可见,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技术逐渐成熟,为可燃冰的应用前景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能源资源调查报告
——中国可燃冰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长安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解释新型能源可燃冰的物理特性、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研究国外可燃冰的勘探和开发方法。
讨论中国可燃冰的研究历史及分布规律, 分析中国可燃冰的开发现状。
指出可燃冰作为重要能源对于缓解全球性能源危机的意义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可燃冰;分布;开发现状;应用前景
引言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又称气冰或固体瓦斯,是一种白色或浅灰色结晶。
作为燃料能源,可燃冰清洁无污染,燃烧放热量大,1m3可燃冰相当于164m3的天然气燃烧释放的热量。
可燃冰分布广储量大,可作为石油及天然气等的替代能源。
可燃冰分子中,甲烷分子与水分子间通过范德瓦耳斯力形成稳定结构,在点燃条件下甲烷分子被释放。
1 可燃冰的形成条件及国外开发状况
可燃冰的形成条件较苛刻, 温度要求在0 -10℃ , 20℃以上易分解; 压力要求在10MPa 以上但不能太高;0℃时, 需要30个大气压才能生成; 地底要有气源。
可燃冰全球远景总资源量约10万亿t油当量, 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2倍,可供人类使用64万年。
可燃冰海底分布相当于4000万平方公里, 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
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东、西太平洋和大西洋西部边缘(水深300-4000m ) 海底处及其下约650m沉积层内, 以及大洋水深100- 250m 以下的极地海陆架和高纬度陆地永久冻土区。
20世纪后期, 发达国家加快了勘探和研究开发。
目前全世界确认了200多处可燃冰成矿区。
1995年美国在东部布莱克海台发现储量180亿t油当量, 可供使用105年。
2009年, 在墨西哥湾中部的Walker Ridge、Green Canyon 地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砂岩储集层。
2008年, 英国挪威斯
瓦尔巴群岛西部海床、俄罗斯西伯利亚沿海大陆架底部都有水合物融气化现象。
日本已圈定12块矿区, 钻了7口探井。
其中静冈县御前崎岖近海约7.4亿m3, 可供全国使用140年,在南海海槽的深海沟又发现可燃冰矿藏, 2009 年4月成立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
韩国于2007年6月在其东海海底发现近6亿t油当量可燃冰, 并进行了取样。
印度投入5600万美元于2005年在印度洋成功取样, 在克里希纳戈达瓦里海底盆地勘测到储量巨大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2 中国可燃冰分布及开采技术现状
1999年开始, 根据可燃冰形成的温压条件、甲烷气源条件、构造和沉积条件, 中国对可燃冰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2008年中国专家预测, 可燃冰远景资源量2000亿t油当量以上。
其中南海海域储量约700亿t油当量, 青藏高原和黑龙江省冻土区储量约为1400多亿t油当量。
2.1 中国可燃冰分布情况
南海北部坡陆(水深550-600m )可燃冰储量约185亿t油当量, 相当于南海深水勘探已探明的油气地质储备的6倍。
其中东沙群岛以东, 海底坡陆430万平方公里的天然气水合物“冷泉”巨型碳酸盐岩喷溢区九龙甲烷礁, 目前为世界最大“冷泉”湓溢区。
西沙海槽圈定的可燃冰区域分布面积为5242平方公里, 储量约4.1亿m3。
东海冲绳海槽附近、东海盆地、南沙海槽已发现可燃冰存在的证据; 东沙群岛西南部、黄海的大陆架及其深海可能存在可燃冰, 目前正在研究中。
中国冻土区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 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及储存前景广阔。
2009年专家估计, 青藏高原可燃冰远景储量350亿t油当量。
其中青藏高原五道梁多年冻土区(海拔
4700m )远景储量可供应90年。
青海省祁连山南缘天俊县木里地区(海拔4062m)
储量占陆域总储量的1 /4。
东北黑龙江省漠河盆地, 西藏风火山、乌丽地区,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等都在进一步探测研究。
2.2 中国可燃冰开发历程
中国着手天然气水合物勘察研究较发达国家晚了近20年, 目前仍有5~ 7年的
技术差距。
以下为中国可燃冰开发历程:
1999年南海首次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标志。
2002年勘测南海储量相当于700 亿t油当量, 在西沙海槽圈出天然气水合物矿区。
2004年成立中科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 中德联合在南海北部发现430万平方公里的“九龙甲烷礁”。
2005年成功研制可燃冰开采模拟系统。
2006年可燃冰保真取样器成功研制并试验; 勘测南海北部东沙西南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
2007年开发了新型可燃冰组合抑制剂,加速了开采研究进度;可燃冰钻探取心项目启动;可燃冰开采与运输关键技术取得初步成绩;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获可燃冰样品。
2008年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可燃冰样品;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自主研制“海洋六号”调查船, 并在南海北部成功取样。
2009年勘测青藏高原五道沟永久冻土区、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远景资源量有350 亿t油当量以上。
2.3 国内外可燃冰开采技术现状
目前中国从事可燃冰研发单位主要有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石油大学、中科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青岛能源所和北京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等。
主要勘探方法有地震勘探法、地球化学法及地质勘探法, 勘探方法日趋成熟。
主要开采方法有3种: 一是热激化法, 即利用可燃冰加热时分解出甲烷气体的原理。
二是降压法, 专家提出将核废料埋入地底, 利用核辐射效应使其分解出甲烷气体。
三是注入剂法, 向可燃冰层注入盐水、甲醇、乙醇等, 破坏原平衡促使其分解。
新型方法有二氧化碳置换开采法和固体开采法。
二氧化碳置换法能把大量CO2送入深海, 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国外学者们专门采用数值方法研究CO2地质封存技术, 辅助分析可燃冰的动力学特性、稳定性等, 并对该方法的使用地域性进行了分析。
目前开采方法技术复杂, 速度慢, 费用高, 而且海洋中水合物的压力较高,
实现管道合理布设、天然气的高效收集较困难。
开采过程中保证海底稳定、使甲烷气体不泄露是关键, 日本对此提出了“分子控制”方案, 美国在2005年成功模拟
生产海底可燃冰, 目前各国尚无成熟的大规模商业开采方法。
3 可燃冰应用前景
3.1 可燃冰能缓解能源危机。
中国从1993 年开始变为原油进口国, 预计2020年原油进口将达2亿,t 因此开发可燃冰迫在眉睫。
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勘测和试开采, 预计2015年以后部分地区可能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开采。
中国可燃冰储量巨大, 尽早实现其储量勘察及商业开采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3.2 开采成本高。
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和严重的资源短缺激发人们对可燃冰的强烈征服渴望, 但开采输送设备投入资金是巨大的, 目前中国南海开采费用达200美元/m3, 折合成天然气达1美元/m3, 而天然气本身开采只有1元/m3, 因此计划由政府、企业及科研单位联合开发。
专家建议先到青藏高原冻土区试验开采, 青海省木里地区可燃冰冻土层80-120m,埋藏冰段130-300m, 资源储量大, 开采技术难度及成本会较低。
专家提醒,青藏高原开采需要考虑其对周围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