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迁的故事

合集下载

谈迁写《国榷》的小故事

谈迁写《国榷》的小故事

谈迁写《国榷》的小故事清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的一天夜里,劳累了一天的人们都入睡了,只有钱塘江还在响着震耳的涛声.老秀才谈迁觉得周身不适,只好一改平日夜读的习惯,倒在床上昏然入睡了.他哪里想到,此时小偷正躲在屋外枣林里,等待时机呢.谈迁家徒四壁,小偷抱起床头的箱子.三步两步钻进枣林,无影无踪了.小偷偷走的并不是金银财宝,而是老秀才二十几年的心血——《国榷》的手稿.当谈迁发现他的书稿被窃,顿时觉得世界在他面前倒塌了,一下子跌坐在地上,老泪纵横地哭着:“噫!吾力殚矣!”打击来得如此突然,如此惨重.老秀才两眼死盯着放过书箱的地方,二十几年写书的甘苦,一齐涌上心头……谈迁二十七岁那年,母亲去世了.他守孝在家,对着孤灯伏案苦读.为着他嗜书如命,人们都笑他有书癣.有时替人家办事,东家送他一部书,他会高兴得不得了.他博览群书,那怕是坏书世要读上一遍.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历史,特别是有关明朝的史事.守孝期间也读到一部陈建著的《皇明通纪》,觉得写的实在太差,史事错讹,见解肤浅,哪算得“通纪”?就是《明朝实录》,也颇多不实之处,多是几经删节,窜改,黑白颠例,是非混淆;隐去了历史真相,哪里是“实录”?所以他下定决心,自己动手,编出一部信实可靠的国史,留给后世.一个家境清贫、仅靠为人作记室来维持生计的平民百姓,想编修一部明代编年史,又谈何容易!首先碰到的是史料的匮乏,当时象实录一类的书还是手抄本,多藏在豪门士绅之家.谈迁必须托人情.走后门,才能借阅或允许抄录.有时事先讲好了的,可是早上去了等到晚上也见不到主人的面,只得扫兴而归.偶尔借到了珍本,人家不让带走,他只好从袋子里掏出纸笔,就在人家书房里抄起来,东家的白眼也只能装作没有看见了.除了借书、抄书,谈迁还到处寻访古迹轶闻,每有所得就记在纸上.日积月累,案头上的稿子越积越厚,终于在1626年3月,经过他的精心编次,一部一百卷的《国榷》初稿完成了.他在自序中高兴地写道:“故予窃感明史而痛之,屡欲振笔,辄自惭怒臂,不敢称述.间窥诸家编年,于伪陋肤冗者妄有所损益,阅数岁,裒然成性.”但是,谈迁并没有在成就面前止步,他以一个史家严肃的态度,不断对书稿进行反复修改增补.听说哪里有新的材料,便背上行李、雨伞、干粮,去抄录,即便是步行百里也在所不辞.特别是明亡之后,他怀着对故国的思念,以一个爱国遗民的感情,来收集补述崇祯、弘光两朝的史实,终于求得了先朝历史的完整.全书前后修改了六次.尽管谈迁没有钱将它刊刻问世,但是这部手稿凝聚了二十多年的血汗,得来是多么不易啊!万万没有料到一夜之间它竟然不翼而飞,怎能不让他呼天喊地,痛不欲生呢?谈迁是个坚强的人,他大哭一场之后,擦干了眼泪说:“吾手尚在,宁已乎!”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从零开始,又千起来了.他以《实录》为基础,找来不同的本子作参考.尽管年纪大了,已非当年那样精力充沛,但他仍然是不避酷暑严寒,风尘仆仆奔走于嘉善,归安、吴兴.钱塘之间,为夺回他失去的《国榷》奋斗着.有志者,事竟成.又过了几年,在他六十岁那年,一部新的《国榷》又写成了.使谈迁觉得不足的是崇祯一朝史事,没有实录,许多记载都是来自传闻,毕竟不失可靠.如果能到北京找些当事人核对一下就好了.去北京,又谈何容易?光是路费和食宿之资就无从筹划,只能想想而已.也是天从人愿,恰好义乌朱之锡进京作弘文院编修,聘请谈迁作记室.谈迁虽然年事已高,还是满口答应下来,带上书稿就同朱之锡北上进京了.到了北京,谈迁除了替朱之锡作些文字工作之外,就是为他的《国榷》收集材料,一有时间,就去寻书访人、探寻遗迹,脚磨起了泡,走迷了路,依旧兴致勃勃,简直象中了魔,不知困难、疲劳为何物.前朝的降臣、皇亲,宦官和公侯的门客,他几乎遍访无遣,就连当年祟祯邸报也借到了手,取得了核对书稿的第一手资料.他的东家朱之锡说他“踵副其目,腕酬其踵”,谈迁真是充分调动了脚、眼、手的积极性.脚顺着眼睛奔跑,手又忙着记录所见所闻,其辛苦可想而知.他这个南方人,在沙尘四起、人多如蚁的北京,生活很不习惯.地位的卑微又加不善交际,给他带来无限的苦恼.致使他在精神上.身体上受到摧残,但是他真正做到了贫而无怨,泰然处之,并且最终从收集到的丰富史料中得到了欣慰的补偿.《国榷》这部书稿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往业倾颓尽,艰难涕泪余,残编催自发,犹事数行书.”这便是他一生奋斗的写照.1656年2月,六十多岁的谈迁,回到家乡.大约第二年就去世了.《国榷》一书由于清初统治者压制民族反抗运动,大兴文字狱,一直不能公开刊印,很少有人知道.直到解放后,1958年12月,才第一次排印出版.历史学家谈迁一生的治学艰辛才得到人民的尊敬.《国榷》作为明代信史也才得以传世.。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1今天早上语文课,老师给我们讲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课,令我感触很深。

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史学家——谈迁,他从小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经过 20 年的奋斗,终于在他 50 多岁时,完成了这部明朝编年史——《国榷》。

然而,就在书稿即将交付印刷时,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国榷》被盗了!谈迁非常震惊,伤心至极,但他没有就此沉沦、颓废,短暂的休整后,重新站了起来,又经过多年努力,最终完成了一部更加翔实精彩的《国榷》!正如__中最后一段所说:"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一些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韵。

"是啊,只要我们相信我们有一颗持之以恒、永不放弃的心,梦想就离自己不远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失败,遇到挫折,大多数时候很多人都选择了放弃,但是学完这一课,我终于明白:持之以恒、永不放弃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只要你能坚持,那么成功的大门就会向你敞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我的信念读后感改变一生的闪念读后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2我最近读了一篇__,是我们学过的课文,叫《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在这篇__中,我认识了一位坚持不懈,与厄运抗争的史学家——明末清初的谈迁。

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一直想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由于家境贫寒,长大了,他也不得不四处借书,查抄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0 多年的奋斗,他终于编写完成了内容详实的明史——《国榷》。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个小偷偷走了《国榷》。

谈迁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但是,谈迁还是从痛苦中挣脱出来。

他没有放弃编写《国榷》的信念,历经苦难,重新查找史料。

由于他的坚持不懈,几年之后,新的《国榷》诞生了,内容更加翔实精彩,谈迁也名垂千古。

看了这篇__,对我触动很大。

想起我拉小提琴时,总觉得麻烦、磨人,想考完七级就罢休了。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传统文化经典故事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学过很多典故吧,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典故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统文化经典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传统故事】商王武丁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君,即位初期,他就雄心勃勃地想复兴商朝。

为此,他向天下招贤纳士。

有一次,武丁听说有个叫傅说的奴隶非常有才能,便想任用他,但又怕大臣们因为傅说出身卑贱而反对,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一天上朝时,他对大臣们说:“先王昨夜托梦给我,说将派遣重臣来辅佐国事。

”说完,就让画师按照他的描述,画了一张重臣的像,并派人按此画去找来傅说。

大臣们见傅说是先王在梦中推荐的大贤人,就不敢反对了。

武丁在傅说的辅助下,励精图治,仅用三年时间就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武丁中兴”。

【人生感悟】一位贤明的君主如果要使他所管理的国家强盛起来,就必须做到知人善任,励精图治,勤勉执政。

商武王之所以能开创“武丁中兴”的盛世局面,也正是因为他的贤明治国和知人善任。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虽然不是一国之君,但可以引申武丁的行事作风,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做到勤奋自勉,知人善任,定可成就一番事业。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2【传统故事】春秋时,有一个叫梓庆的木匠,他技艺高超,制作出的木器精巧而耐用。

这天,他雕琢了一把木头锯子。

这把锯子造型美观,上面的花纹纤巧,从没有一把锯子这么美。

每一个见过这把锯子的人无不叹为观止。

大家都不相信是梓庆做的,都认为只有鬼神才能做出这种极品。

鲁国国君听说后,也跑来欣赏。

他很惊奇,也不相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于是问梓庆:“你是不是会法术?这把锯子是不是用法术做成的?”梓庆笑了笑,说:“我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怎么会懂法术呢?”鲁国国君不相信他的话,接着又问:“那好,你告诉我他的制作过程。

”梓庆回答说:“做这把锯子之前,我先养神静气。

谈迁写《国榷》的小故事

谈迁写《国榷》的小故事

谈迁写《国榷》的小故事清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的一天夜里,劳累了一天的人们都入睡了,只有钱塘江还在响着震耳的涛声.老秀才谈迁觉得周身不适,只好一改平日夜读的习惯,倒在床上昏然入睡了.他哪里想到,此时小偷正躲在屋外枣林里,等待时机呢.谈迁家徒四壁,小偷抱起床头的箱子.三步两步钻进枣林,无影无踪了.小偷偷走的并不是金银财宝,而是老秀才二十几年的心血——《国榷》的手稿.当谈迁发现他的书稿被窃,顿时觉得世界在他面前倒塌了,一下子跌坐在地上,老泪纵横地哭着:“噫!吾力殚矣!”打击来得如此突然,如此惨重.老秀才两眼死盯着放过书箱的地方,二十几年写书的甘苦,一齐涌上心头……谈迁二十七岁那年,母亲去世了.他守孝在家,对着孤灯伏案苦读.为着他嗜书如命,人们都笑他有书癣.有时替人家办事,东家送他一部书,他会高兴得不得了.他博览群书,那怕是坏书世要读上一遍.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历史,特别是有关明朝的史事.守孝期间也读到一部陈建著的《皇明通纪》,觉得写的实在太差,史事错讹,见解肤浅,哪算得“通纪”?就是《明朝实录》,也颇多不实之处,多是几经删节,窜改,黑白颠例,是非混淆;隐去了历史真相,哪里是“实录”?所以他下定决心,自己动手,编出一部信实可靠的国史,留给后世.一个家境清贫、仅靠为人作记室来维持生计的平民百姓,想编修一部明代编年史,又谈何容易!首先碰到的是史料的匮乏,当时象实录一类的书还是手抄本,多藏在豪门士绅之家.谈迁必须托人情.走后门,才能借阅或允许抄录.有时事先讲好了的,可是早上去了等到晚上也见不到主人的面,只得扫兴而归.偶尔借到了珍本,人家不让带走,他只好从袋子里掏出纸笔,就在人家书房里抄起来,东家的白眼也只能装作没有看见了.除了借书、抄书,谈迁还到处寻访古迹轶闻,每有所得就记在纸上.日积月累,案头上的稿子越积越厚,终于在1626年3月,经过他的精心编次,一部一百卷的《国榷》初稿完成了.他在自序中高兴地写道:“故予窃感明史而痛之,屡欲振笔,辄自惭怒臂,不敢称述.间窥诸家编年,于伪陋肤冗者妄有所损益,阅数岁,裒然成性.”但是,谈迁并没有在成就面前止步,他以一个史家严肃的态度,不断对书稿进行反复修改增补.听说哪里有新的材料,便背上行李、雨伞、干粮,去抄录,即便是步行百里也在所不辞.特别是明亡之后,他怀着对故国的思念,以一个爱国遗民的感情,来收集补述崇祯、弘光两朝的史实,终于求得了先朝历史的完整.全书前后修改了六次.尽管谈迁没有钱将它刊刻问世,但是这部手稿凝聚了二十多年的血汗,得来是多么不易啊!万万没有料到一夜之间它竟然不翼而飞,怎能不让他呼天喊地,痛不欲生呢?谈迁是个坚强的人,他大哭一场之后,擦干了眼泪说:“吾手尚在,宁已乎!”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从零开始,又千起来了.他以《实录》为基础,找来不同的本子作参考.尽管年纪大了,已非当年那样精力充沛,但他仍然是不避酷暑严寒,风尘仆仆奔走于嘉善,归安、吴兴.钱塘之间,为夺回他失去的《国榷》奋斗着.有志者,事竟成.又过了几年,在他六十岁那年,一部新的《国榷》又写成了.使谈迁觉得不足的是崇祯一朝史事,没有实录,许多记载都是来自传闻,毕竟不失可靠.如果能到北京找些当事人核对一下就好了.去北京,又谈何容易?光是路费和食宿之资就无从筹划,只能想想而已.也是天从人愿,恰好义乌朱之锡进京作弘文院编修,聘请谈迁作记室.谈迁虽然年事已高,还是满口答应下来,带上书稿就同朱之锡北上进京了.到了北京,谈迁除了替朱之锡作些文字工作之外,就是为他的《国榷》收集材料,一有时间,就去寻书访人、探寻遗迹,脚磨起了泡,走迷了路,依旧兴致勃勃,简直象中了魔,不知困难、疲劳为何物.前朝的降臣、皇亲,宦官和公侯的门客,他几乎遍访无遣,就连当年祟祯邸报也借到了手,取得了核对书稿的第一手资料.他的东家朱之锡说他“踵副其目,腕酬其踵”,谈迁真是充分调动了脚、眼、手的积极性.脚顺着眼睛奔跑,手又忙着记录所见所闻,其辛苦可想而知.他这个南方人,在沙尘四起、人多如蚁的北京,生活很不习惯.地位的卑微又加不善交际,给他带来无限的苦恼.致使他在精神上.身体上受到摧残,但是他真正做到了贫而无怨,泰然处之,并且最终从收集到的丰富史料中得到了欣慰的补偿.《国榷》这部书稿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往业倾颓尽,艰难涕泪余,残编催自发,犹事数行书.”这便是他一生奋斗的写照.1656年2月,六十多岁的谈迁,回到家乡.大约第二年就去世了.《国榷》一书由于清初统治者压制民族反抗运动,大兴文字狱,一直不能公开刊印,很少有人知道.直到解放后,1958年12月,才第一次排印出版.历史学家谈迁一生的治学艰辛才得到人民的尊敬.《国榷》作为明代信史也才得以传世.。

[名人故事6篇]清华名人6篇

[名人故事6篇]清华名人6篇

[名人故事6篇]清华名人6篇(1)[清华名人]在职场奔跑,在巅峰微笑王雷的前30年,是一段典型的“精英女性成长+挑战自我极限”的历史,始终遵循着社会认可的卓越人生轨迹前行: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赴美读研,经历过创业后,在全球一流的沃顿商学院攻读MBA,毕业后成为著名投资公司WellingtonManagement的标准金领。

偶然接触登山后,她用7年时间完成“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梦想。

一并战胜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极,成为完成“7+2”探险的华裔女性第一人。

职场精英的1.0时期王雷的父母都是工程师,虽然从来没有和她谈论过“你想要过什么样的一生”,但王雷心里很清楚父母的期望。

“在我们这样的家庭,在我们长大的那个时代,简直不用沟通,就知道只有一条路:不断上好学校,找一份好工作,过一种按部就班的人生。

”她一直做得很出色。

小时候,她的理想是医生、作家、科学家或者教授,“登山”一词从来没有在她的愿望清单上出现过。

即使生来就是“闲不住”的性格,多年的计算机专业也练就出一个强大的、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学习到工作、生活,王雷都呈现出一种系统化、规划性的状态。

在美国读完计算机专业硕士,她自然而然地进入纽约一家IT企业,做一个循规蹈矩的IT女。

这段工作经历没有带来太多激情和深刻的记忆,她转到西雅图开始创业。

那是一段很快乐的日子,每天花十四五个小时在工作上,王雷却特别享受。

上午8点开早会,一直忙到傍晚,走出办公室,去海边迎着夕阳跑一会儿步,回来继续工作。

“每天忙完回家的时候,我还恋恋不舍的。

别人看着特别辛苦,可我觉得这就是美好的生活。

因为在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自然会很投入,再苦再累,也没有一点抱怨。

这和后来登山的状态其实是相通的。

”在创业的过程中,王雷发现自己在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于是选择用MBA进行职业充电。

MBA和她之前接受的理工科训练完全不同,就像是一次革命性的冲击,为她开启了另外一个世界。

读完MBA的王雷变了''开始用发散思维看世界,她以前从未想过人生可以这样可以那样,有无数种可能性。

江左遗民 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简介

江左遗民 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简介

江左遗民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简介本文导读: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朝典故。

他立志编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从明天启元年(1621)开始,历时20余年,前后“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完成一部编年体明史,共500万字,取名《国榷》。

清顺治四年(1647),《国榷》手稿被窃。

他时已53岁,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矢志不挠,终于完成新稿。

顺治十年,携稿随人北上,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代故臣搜集明代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

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

十四年,去山西平阳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旅舍。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

著作另有《枣林杂俎》、《北游录》、《枣林集》等。

人物生平基本信息明末清初史学家。

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

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

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

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

喜好博综,子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所注心。

天启元年(1621)始,以明实录为本,遍查群籍,考订伪误,按实编年,序以月日,历时六年,完成《国榷》初稿。

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元年,1644)为内阁大学士高弘图幕僚,为高弘图和张慎言所器重,荐为中书舍人、礼部司务,参与修史,但不愿“以国之不幸博一官”,力辞未就。

清顺治二年(1645)回原籍,增补《国榷》中崇祯、弘光两朝史事。

四年,全稿被窃,愤而重写。

十年,应弘文院编修朱之锡聘,携稿赴京,探求公私著述,访询故明遗老,尤重邸报和公文等政府档案才料,校补厘订《国榷》。

对清初赋役制度混乱繁重,曾上书户部,建议“立法定制”、“轻徭薄赋”。

十三年夏,南归海宁。

次年夏又应沈贞亨聘,去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作幕,是年冬病死于幕所。

其他著述有《枣林杂俎》、《枣林外索》六卷、《枣林集》十二卷、《枣林诗集》三卷、《北游录》、《西游录》二卷、《海昌外志》八卷、《史论》二卷等。

谈迁的故事

谈迁的故事

谈迁的故事谈迁故事----书稿被窃发愤重写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

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

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

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

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

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

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

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谈迁故事----气节重千金谈迁一直是考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

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

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

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

谈迁认为此时重大,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

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

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

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

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

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着干哪。

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

谈迁故事----谈迁借书谈迁,年轻时就立志要编一部真实的明朝史书,并拟定书名《国榷》。

撰写史书,需要众多的参考书,需要广泛地搜集史料。

谈迁家贫,有时食不果腹,哪有钱买书?他只能设法向别人借书读,把有用的资料抄下来。

当时,有一部名叫《明实录》的书,据说记载着许多明朝的事情,谈迁早就想研读。

有关中华传统故事(通用37篇)

有关中华传统故事(通用37篇)

中华传统故事有关中华传统故事(通用37篇)中华传统故事篇1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爱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之后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中国传统小故事2:铁杵磨针“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但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能够穿石,愚公能够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但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一天的学习也个性用功,最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中华传统故事篇2从前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钱阳担任县令。

当时,社会上还存友军卒凌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风气。

张乖崖想找个机会严惩这种行为。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见一个小吏慌慌张张地从府库中溜出来。

张乖崖喊住小吏,发现他鬓旁头巾上藏着一枚钱。

经过追问盘查,小吏搪塞但是,承认是从府库中偷来的。

中国传统小故事5:水滴石穿张乖崖将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

小吏不服,怒气冲冲地说:“一个钱有什么了不起,你就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难道还能杀我!”。

张乖崖见小吏敢这样顶撞他,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刻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

”判决完毕,张乖崖把笔一扔,手提宝剑,亲自斩了小吏。

中华传统故事篇3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迁的故事
谈迁是我国明清之际的历史学家,从29岁开始撰写明 代的编年史《国榷》,历时27年,这部108卷500万字 的巨著终于完成。
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一天夜里,谈迁家中被盗, 他的书稿也被偷走起。过了9年,他又 写成了这部传世巨著。
同学们读后有何感悟?
完全 学校因素 避免
家庭因素
人 生 难 免 有 挫 折
个人因素
• 挫折
• 是普遍存在的, 挫折

是人生的一部分。
有一批登山者从不同的路线接近峰顶。突然,一 阵猛烈的风暴压住了他们。
• 有一位业余登山者,当风暴开始袭击时,几次试图 站起来都没有成功,最终他屈服了,也就倒下了。 • 另一位登山者,因失去知觉倒在雪地中。当他终 于清醒过来,马上意识到自己面临生与死的选择。 • 这时,他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努力活下来。 他知道停下来就意味着死亡,所以,一直不停地走 着。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好似几个世纪,他一步一步 艰难的挪动着。最后,他走回营地,迷迷糊糊得到 在营地的帐篷前,队员们最终把他救活了。 • 是什么力量是这个登山者战胜风暴,活了下来?
放弃者 不能 不会 不值得 我不知道 不胜任 咱可不行
课堂练习
汶川大地震造成群 众生命财产的损失 新疆的打砸抢烧事 件, 学生挨老师体罚与 辱骂 舟曲的泥石流造成 的损失 张某因视力问题没 有被选上飞行员 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
家庭和学校因素
家长体罚孩子
选择题
• 1.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周游列国,历尽坎 坷、磨难;农民因遇到自然灾害而颗粒无收;司 机因大雪封山而不能出车赚钱;同学们在平时考 试、升学考试等问题上遇到挫折。这一切说明: • ①挫折无处不在 • ② 名人、伟人有挫折,平凡人同样有挫折 。 • ③ 人的一生只有逆境,没有顺境。 • ④事事顺利,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挫折的人是没 有的。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 ③④ ( B )
感悟
• 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 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我们要培 养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和坚 强意志
人生难免有挫折
刘阁中学
丁石民
顽强拼搏的邓亚萍
邓亚萍从四五岁就开始练乒乓球,到8岁时, 已经技艺超群。这时河南集训队招人,她满 以为自己可以进入省队,但翘首以盼来的是 “个子太矮,没有发展前途”的落选消息。 年幼的邓亚萍伤心的哭了。后来,郑州市乒 乓球队收下了她。集训时,邓亚萍有时不能 在规定的时间内跑完3000米,被罚重跑, 她都顽强地坚持跑完。为了实现当个优秀乒 乓球运动员的理想,她不断给自己加大训练 量,坚持连续打完16筐球,和别人穿一样的 沙衣,绑一样重的沙袋----经过几年的顽强拼搏,邓亚萍取得了巨大的 进步。13岁时,她在全国“乒协杯”大赛中, 力克当时的世界冠军。此后,在世界乒乓球 赛中,她为我国争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
造成挫折的原因
人为因素
社会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宗教、 道德、人际关系等因素。 家庭因素:父母态度简单粗暴、 与父母之间存在代沟等 个人因素:道德品质、智力、 体力、外貌缺陷等 学校因素:老师教育方法不当、 同学关系不融洽等 ……
自然因素 造 青少年有挫折 成 挫 折 成年人有挫折 的 因 素 社会因素 无法
• 2.人世间的生老病死是属于造成挫 折的
• A自然因素 • B社会因素
• C家庭因素
• D生理因素
( A )
• 3.“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人世间没有无 曲折的路。”这表明 • A 人生的道路如同顺风行船 • B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随时都有可能遇 到各种意想不到的苦难和挫折 • C 普通人会遇到挫折,而伟人则不会 • D “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是完全可以实现 的
面对挫折的态度及结果
第一类人
胆怯、懦弱
第二类人
意志不坚定、容 易满足
第三类人
意志坚强、有坚定信 念
放弃目标
满足已有成 屈服于 绩 新挫折
享受不到成 功的喜悦
向困难发出挑战
获得成功,实现 生命价值,享受 真正人生
一事无成
挑战者 常 用 的 词 汇 坚持学习 拼搏 积累 忍耐 奋斗 勇往直前
半途而废者 知足长乐 这样挺好 算了吧 足够了 可以了 适可而止
从上述材料中找出邓亚萍曾经遇到的挫 折:____________ 曾经获得的成功:—————————— ———— · 说一说自己成长过程中记忆最深刻的一次 挫折,描述当时的情绪反应。
遇到挫折的心理反应:
• • • • • • 消极 烦躁 伤心 气愤 紧张 ……
什么是挫折?
失利 挫折—碰钉子,就是人们遇到的 失败 阻碍
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
水灾
地震
泥石流
自然因素(天灾)
人为因素造成
9.11 事件
利 比 亚 战 争
社会因素
学校因素
家庭因素
个人因素
• 学期开始时办理竞选班委,我鼓起勇气 报名竞选,却以9票之差落选了,我感到 受到很大打击。
• 小翼很想成为一名飞行员,但是, 色盲的生理缺陷,使他无法实现自 己的理想。
( B )
本节课到此结束
•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