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看]高考_科学探究_如何考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万能答题模板:实验探究类

高考生物万能答题模板:实验探究类

高考生物万能答题模板:实验探究类实验探究类的高考生物题目主要是要求考生分析某一实验的设计、结果和结论,并根据实验内容回答问题。

以下是一个万能答题模板供参考:首先,我们需要分析实验的设计。

实验的设计通常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变量等要素。

在回答问题时,我们可以按照以下结构来陈述:1. 实验目的:实验的目的是什么?(通常是为了验证或探究某一生物学原理或现象)2. 实验步骤:实验的具体步骤是什么?(简要描述实验的步骤,不需要过于详细)3. 实验变量:实验中有哪些变量?(通常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等)接下来,我们需要分析实验的结果。

实验的结果是指根据实验步骤所得到的数据或观察到的现象。

在回答问题时,我们可以按照以下结构来陈述:1.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是什么?(简要描述实验结果,可以使用对比的方式来阐述)2.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可以使用数据图表、统计方法等来支持分析。

最后,我们需要分析实验的结论。

实验的结论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的阶段。

在回答问题时,我们可以按照以下结构来陈述:1.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结论应简明扼要,能够回答问题的要求)2. 结果解释: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和原因分析。

可以结合生物学原理或相关知识进行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在回答实验探究类问题时,我们还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的优缺点:可以对实验设计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分析和评价。

2. 实验的改进:可以提出对实验设计的改进意见,以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 实验的应用:可以探讨实验的应用价值和意义,以及对相关领域的启示。

综上所述,以上是一个针对实验探究类生物题目的万能答题模板。

当遇到实验探究类问题时,可以按照以上结构来进行逐点回答。

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发挥,展开对实验内容的深入分析和解释。

高考_科学探究_如何考

高考_科学探究_如何考

高考“科学探究”如何考唐宝阔摘要: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与物理实验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在高考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某些方面进行考查更现实可行。

本文针对科学探究各要素的要求,对高考可能考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高考科学探究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与物理实验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科学探究与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是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的能力要求包含物理实验的能力要求。

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过程具有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在高考等升学考试中,对科学探究的考查,笔试仍将是评价的主要形式。

但在大规模考试的情境中,要考查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往往是困难的,选择探究过程的部分内容,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某些方面进行考查更现实可行。

也就是说,为保证考查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一道试题不必贪多求全,可以只集中考查探究能力的一个或两个方面。

下面就针对科学探究各要素的要求,探索高考可能考法,以期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考查“提出问题”要素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

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

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

例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选用J2501型光具盘,其所附的平行光源灯泡的额定电压是12V。

有一位同学在做实验时,将J1202型学生电源直流低压输出电压调节旋钮置于12V 挡,再把平行光源用导线与J1202型学生电源直流低压输出接线柱相连接,刚打开电源开关,电源过载指示灯即亮,电源过载保护,平行光源不工作。

断开电源开关重试,结果还是这样。

对此,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分析如果提出“电源为什么会过载保护呢?”把看到的现象机械地加一个问号加以陈述,就算一个问题,根本谈不上创造性。

根据上述情景,可以看出灯泡上标明的电压和电流值为灯泡正常工作时的标称值,而灯泡刚加上12V电源时,灯泡不正常工作,通过的电流也不是额定值。

科学探究题解题思路与方法指导

科学探究题解题思路与方法指导

(4)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及现象后回答:猜想1____ ,猜想2 _______ 。 (均选填“正确”或“错误”)你认为乒乓球能从米中“跑”出来的原因 是________ 。(5)运用这个现象所隐含的物理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什 么问题(试举一例或说出你的一个设想)?
变化的原因 两球 m不同 同时摇
变化的结果 乒乓球跑出
解答第二类题型的一般方法:
分析数据
比较
找共性特征,个性特点
推理
找隐含的关系
归纳
用清晰、准确语言描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例15、物理活动课上,张老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黄色的乒乓球 和一个玻璃球全部埋入装有米的大烧杯中,摇晃烧杯一段时间,乒乓球从 米中“跑”了出来。看到这个现象,同学们十分惊讶:为什么乒乓球能 “跑”出来,而玻璃球不能“跑”出来?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提出下列猜 想: 猜想1:因为乒乓球体积比玻璃球大;猜想2:因为乒乓球质量比玻璃球小。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用准备的一些器材进行探究: (1)取三个塑料空瓶A、B、C,在A、B、C瓶中装入质量不等的沙子, 盖好瓶盖,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体积。 (2)把三个瓶子分别埋入盛有米的容器中,摇晃容器,观察现象。 (3)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表:(米的密度约为1.37g/cm3)
解答第一类题型的一般方法:
分析比较证据,找到它们 的共同点,对共同点提炼形成 结论。
例14:某同学分别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探究凸 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并把实验数据准确地记录在以 下两个表格中。
请分析表中数据,把得出的探究结论填在横线上。 结论一: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焦距f相同时,物距u 越大,像距v就越小。 结论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探究题解题技巧

科学探究题解题技巧

“科学探究题”解题技巧科学探究的普通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科学解释。

因此,在中考的考察中,大都围绕着上述环节和已学知识和经验的基础进行。

科学探究题中“素材”常来自《科学》课本内的知识内容或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事例,规定考生根据这个“素材”,完毕有关的科学探究。

例如:在某食品包装袋内有一种装有白色粉末状固体 A(或黑色粉末状)的小纸袋,上面写着“XX 剂,请勿食用”,甲同窗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通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粉末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 B。

请你与甲同窗一起进行探究。

(1)提出问题:(2)猜想与验证:猜想一:猜想二:块状固体B 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有:写出白色颗粒状固体 A 在空气中转化为块状固体 B 的化学反映方程式:猜想三:固体B 溶于水可能有现象(填“放热”或“吸热”)。

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这一猜想:猜想四:取适量块状固体 B 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 C。

就白色固体 C 的成分,甲同窗与乙同窗进行讨论,一起猜想。

甲同窗认为,白色固体 C 可能是氢氧化钙;乙同窗认为,白色固体 C 可能是碳酸钙;你认为白色固体 C 还可能是。

(3)实验方案评价:为了证明白色固体里与否含有CaCO3,某同窗设计了以下实验:在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白色固体,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将试管内的气体导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于是得出白色固体中不含CaCO3的结论。

你认为该同窗的实验方案与否可行?为什么?。

如果是你,该如何设计?这是一道较为“全方面性”探究性中考题,它涵盖了探究性考题的多种考核内容;也典型的探究性中考题,它的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食品干燥剂(生石灰)作为试题的情景。

解题的核心是要抓住食品包装袋内白色粉末状固体(或黑色粉末状)是什么物质、有什么作用及其性质。

食品袋内的非食用物质普通有两类:一是干燥剂(惯用生石灰),二是防氧化剂(惯用还原性铁粉);根据题目中对 A 的描述,能够拟定 A 为生石灰,生石灰能与水反映生成熟石灰,即能吸水,具干燥作用,是干燥剂。

高三年级科学备考提高答题技巧

高三年级科学备考提高答题技巧

高三年级科学备考提高答题技巧随着高考的逐渐临近,高三学生们都在为最后的冲刺而努力奋斗。

科学科目作为高考的一门重点科目,不仅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答题技巧。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一些高三年级科学备考提高答题技巧,希望能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全面复习,掌握基础知识高考科学考试题量庞大,知识点繁多。

因此,在备考阶段,学生们应该全面复习,将基础知识牢固掌握。

可以根据各个单元的试题对照学科教学大纲,理清重点、难点。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制作知识点卡片,列出该知识点的要点,然后通过不断复习来记忆。

二、理解题目意思,划清答题思路在考试中,理解题目意思非常重要。

一定要认真阅读题目,弄清题目要求,然后在脑中划清答题思路。

如果有条件,可以在试卷上划线,圈出重点,避免在紧张情况下错读或漏读题意。

三、注意选项与题目的对应关系科学科目的选择题往往有干扰项,容易迷惑考生。

在解答选择题时,可以先排查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再进行推测。

对于涉及计算的题目,可以通过代入法来验证选项的正确性。

此外,也可以关注选项中是否有相近意思的答案,这样容易误选的情况也会减少。

四、运用解题方法和技巧在应对科学科目答题时,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非常重要。

例如,在物理题中,可以运用“物理公式+数据代入+解方程”的方法解决。

在化学题目中,要善于利用已知条件来推测答案。

在生物题目中,要注意观察生物图像,结合知识点来作答。

总之,熟练掌握各科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可以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五、注意解答时的语言表述在答题过程中,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清晰性也十分重要。

应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回答问题,不要出现冗长或模糊的句子。

此外,也要注意语法和标点的正确使用,避免因为语言问题导致答案歧义或得分降低。

六、多做模拟试题,提升应考能力在备考阶段,多做模拟试题可以有效提升应考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历年高考真题或者模拟试卷进行练习,熟悉题型和题量,逐渐适应考试的紧张氛围。

科学探究学习重点及答题技巧

科学探究学习重点及答题技巧
制定计划原则: 1、对照实验原则:一组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不同,其它变量全相同。
设置对照实验
2、实验组和对照组判定原则: 目前有争议,高考目前回避这个问题。因此中考可能回避。 统一认识为:自然状态下的是对照组,改变了自然状态的组为实验组。 举例: a. 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对于这个实验:自然状态是接受 阳光照射的状态,是对照组。人为改变了条件、被黑纸片遮挡的是实验组。 b.在验证唾液对淀粉分解实验中,加唾液的、温度在37度左右的那组 是自然状态,是对照组。 C. 在酒精影响水蚤心率的实验中,清水组是对照组,不同浓度的酒精 为对照组。
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
(1)提出问蛆题不:是甲由状腐腺激烂素的对肉蝌变蚪来的的变。态发育有什么影响? (2)作出假设:___甲__状__腺__激___素__对__蝌__蚪__的__变___态__发__育__有__促__进__作用。
(三)制定计划:根据假设拟定出探究计划,并列出需要的材料和用具,选出实 验变量,围绕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不能简单的重复实验
现象或者是实验数据 (5)实验现象:1 号玻璃缸中的小蝌蚪最先完成变态发育,2 号玻璃缸中的小蝌蚪最后进行
变态发育,3 号玻璃缸中的小蝌蚪发育时间居于二者之间。
(6)得出结论:__甲___状__腺__激__素__能___促__进__蝌__蚪__的___变__态__发__育__________
3.请你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要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请你帮他们作出假设,并设计
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
(1)提出问题: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变态发育有什么影响?
(2)作出假设:_甲__状__腺___激__素__能__促__进___蝌__蚪__的__变__态___发__育_____

科学探究题答题技巧

科学探究题答题技巧

科学探究题答题技巧
科学探究题是指在科学学科中,通过实验、探究等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的题型。

以下是一些科学探究题的答题技巧:
1. 看清探究的问题,针对问题写结论。

2. 运用一些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对照试验法、伏安法等。

3. 认真分析材料,紧扣探究问题找寻材料中的线索。

4. 描述实验步骤时,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5. 分析实验结果时,要针对问题,找出关键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

6. 总结实验结论时,要紧紧围绕探究的问题,依据实验数据和分析进行表述。

7. 对于新型探究题,不要惊慌,要相信自己能够解决。

此外,在答题时,还应注意:
1. 审题要细,要将题目的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 (隐性条件) 都找出来。

2. 思考要充分,要考虑题目主要想考你什么,最能反映问题的陷阱是什么。

3. 定位要准,在脑海中抓准重点,将知识点定位。

4. 表述要清晰,答案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一定要用学科语言进行表述。

5. 思维要发散,要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不要被固定思维所束缚。

总结起来,科学探究题的答题技巧关键在于仔细审题、充分思考、准确定位、清晰表述等方面。

生物学高考中科学探究的考查分析及备考建议

生物学高考中科学探究的考查分析及备考建议
根据备考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时间表,包括每日、每周、每月的 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确保各科目的学习时间均衡。
调整计划
根据学习进度和效果,及时调整备考计划,确保备考效果最大化。
建立错题本,总结易错知识点
整理错题
将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做错的题目进行整理,分析错误原因,明确 知识点掌握情况。
总结易错知识点
学知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科学探究模拟
03
考查学生模拟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包括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收集和分析数据等步骤。
科学探究考查的具体内容
实验设计 数据处理与分析
生物现象解释 科学探究方法
考查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步骤和预测 实验结果的能力。
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解释的能力,要求学生 能够运用数学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不准确。
设计思路狭窄
部分考生在实验设计方面缺乏开 阔的思路,实验方案不够完善,
无法全面探究生物学问题。
数据分析能力不足
部分考生在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方面存在困难,无法准确解读实
验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科学探究考查的评分标准与得分技巧
评分标准
生物学高考中的科学探究题目通常按照考生的实验设计、操作技能、数据处理 和结论分析等方面进行评分,重视考生的综合能力。
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通过反复练习和掌握教材中的基础实验,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 和实验方法。
熟悉经典实验案例
对于教材中经典的生物学实验案例,如光合作用、孟德尔遗传定律 等,要深入理解其设计思路、实验方法和结论。
提高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
增强实验设计能力
01
通过模拟题和历年高考真题中的实验设计题,提高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科学探究”如何考唐宝阔摘要: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与物理实验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在高考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某些方面进行考查更现实可行。

本文针对科学探究各要素的要求,对高考可能考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高考科学探究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与物理实验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科学探究与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是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的能力要求包含物理实验的能力要求。

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过程具有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在高考等升学考试中,对科学探究的考查,笔试仍将是评价的主要形式。

但在大规模考试的情境中,要考查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往往是困难的,选择探究过程的部分内容,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某些方面进行考查更现实可行。

也就是说,为保证考查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一道试题不必贪多求全,可以只集中考查探究能力的一个或两个方面。

下面就针对科学探究各要素的要求,探索高考可能考法,以期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考查“提出问题”要素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

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

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

例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选用J2501型光具盘,其所附的平行光源灯泡的额定电压是12V。

有一位同学在做实验时,将J1202型学生电源直流低压输出电压调节旋钮置于12V 挡,再把平行光源用导线与J1202型学生电源直流低压输出接线柱相连接,刚打开电源开关,电源过载指示灯即亮,电源过载保护,平行光源不工作。

断开电源开关重试,结果还是这样。

对此,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分析如果提出“电源为什么会过载保护呢?”把看到的现象机械地加一个问号加以陈述,就算一个问题,根本谈不上创造性。

根据上述情景,可以看出灯泡上标明的电压和电流值为灯泡正常工作时的标称值,而灯泡刚加上12V电源时,灯泡不正常工作,通过的电流也不是额定值。

那么,灯泡从不发光到发光的过程中,灯丝的电阻值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呢?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像这样把电源过载保护与平行光源在12V的额定电压下应该正常工作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提出的问题才值得探究,因为它动摇了“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应该正常工作”的原有认知,这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二、考查“猜想与假设”要素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

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例2.煮饺子时,观察到如下现象:饺子刚放入时,沉在水底,煮一段时间后,饺子浮了起来。

为什么饺子会浮起来,请提出你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分析对于饺子煮熟后会浮起来的现象,学生可根据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许多有一定依据的猜想。

主要考查学生通过猜想所表现出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推理的能力。

如果仅提出“饺子煮熟了就会浮起来”的猜想,那么鸡蛋煮熟了会不会浮起来呢?很显然,这仅仅是把煮饺子的经验陈述了一下,是随意的猜测,并没有用原有的物体受热膨胀和浮力知识对饺子浮起来的成因作出假定和尝试性解释,缺乏猜想与假设这种科学思维的基本特征。

而应该把客观事实和原有认知结合起来进行科学思维。

三、考查“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素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

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

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

例3.某班科技活动小组将一些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塑料薄膜,细绳以及回形针制作了部分降落伞,如右图所示。

其中,有的同学在降落伞下部挂一枚回形针,有的挂两枚甚至更多的回形针。

同学们将降落伞从距离地面1.5m的高度释放降落伞,并测量其降落至地面的时间。

(1)请说明可能影响降落伞降落时间的一个因素。

(2)预测该因素变化(如增大、减小)时,降落伞降落时间会发生什么变化。

(3)请你设计一个探究方案,并详细描述实验步骤,使其他同学能根据你的描述做实验,检验你的预测是否正确。

分析第(1)问考查了学生识别自变量的能力,第(2)问考查了“猜想与假设”要素,第(3)问考查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素。

因为影响降落伞降落时间的因素不止一个,本题答案是多元的。

要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预测是否正确,首先要确定自变量(如在降落伞下部所挂回形针的枚数)是什么?因变量(降落伞降落的时间)是什么?又必须控制哪些变量(如塑料薄膜的面积、细绳的长度等)保证实验的可靠性?还要明确对不同变量所用的控制方法。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设计并写出实验步骤,且要求实验必须能被准确地重复进行。

另外,设计一个好的数据记录表可以帮助分析数据。

这样的设计性实验试题,虽然并不复杂,但却考查了学生建立科学模型和正确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查“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要素能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

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

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知道重复收集实验数据的意义。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例4.物体因绕轴转动而具有的动能叫做转动动能E k,转动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转动的角速度ω有关。

为了研究某一砂轮的转动动能与角速度的关系,某同学采用了下述实验方法进行探索:先让砂轮由动力带动匀速旋转,测得其角速度,然后让砂轮脱离动力,由于克服转轴间摩擦力做功,砂轮最后停下,测出砂轮脱离动力到停止转动的圈数n,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经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测得砂轮转动轴直径为1cm,转轴间的摩擦力为10/πN) :(1)计算出砂轮每次脱离动力时的转动动能,并填入上列表格中。

(2)由实验数据的分析可知,砂轮的转动动能与角速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3)若测得脱离动力后砂轮的角速度为2.5rad/s,则它转过45圈后的角速度为多少?分析这是一道理论探究题,除了直接收集的数据外,还要求根据动能定理间接计算出砂轮每次脱离动力时的转动动能,再由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出物体的转动动能与角速度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对砂轮的转动情况进行预测。

它不单考查了科学收集数据的能力,还考查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五、考查“分析与论证”要素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

例5.(2004年上海高考理综题)为了安全,在行驶途中,车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因为,从驾驶员看见某一情况到采取制动动作的时间里,汽车仍然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思考距离);而从采取制动动作到车完全停止的时间里,汽车又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

右表给出了汽车在不同速度下的思考距离和制动距离等部分数据。

请分析这些数据,完成表格。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学生基本能一眼看出思考距离与速度成正比关系。

如果一眼看不出思考距离s与速度v的关系,应该借助s-v图象进行处理。

分析出思考距离与速度成正比,表格中与90km/h速度对应的思考距离就是18m,其他两个空格也顺理成章地填出了。

根据对数据进行比较、猜想,或利用图象法进行处理,也容易确定制动距离与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

另外,本题也可以再加一问,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例6.打开收音机的开关,将旋钮调到没有电台的位置,并将音量开大.取一节旧的干电池和一根导线,靠近收音机,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一极相连,再用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另一极时断时续的接触,会听到收音机发出“咔咔”声,这一现象验证了_______的存在。

现将收音机放入玻璃罩中,用抽气机抽去罩中的空气,重复以上实验,却发现听不到收音机发出的“咔咔”声,试分析:(1)收音机放在真空玻璃罩中听不到“咔咔”声的原因是什么?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判断(简述实验方法)。

(2)谢老师在一次乘坐某商业城的电梯时,发现性能完好的手机接收不到信号,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分析本题不是课本实验的重复,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对发生在身边的现象进行分析论证和解释的能力。

(2)问在讨论收音机放在真空玻璃罩中听不到“咔咔”声的原因时,会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真空玻璃罩中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于是听不到“咔咔”声;第二种观点认为玻璃罩对电磁波起到屏蔽作用,收音机接收不到电磁波,就听不到“咔咔”声。

为检验两种观点,只要把玻璃罩的开关阀门打开,让空气进入玻璃罩,重复以上实验,看能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咔咔”声即可。

对同样的实验现象,往往有不同的解释,因而会引发更多的实验求证活动,继而需要提出更多的解释。

而要判断解释的合理性,必须正确地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进行正确的推理。

六、考查“评估与交流”要素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

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

能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有合作精神。

例7.(2002年上海高考题)有一组同学对温度计进行专题研究。

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十七世纪时伽利略曾设计过一个温度计,其结构为,一麦杆粗细的玻璃管,一端与一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槽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

根据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相应的温度。

为了研究“伽利略温度计”,同学们按照资料中的描述自制了如图右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小塑料瓶,B为一吸管,通过软木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大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

然后进行实验研究:(1)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出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计算相邻两次测量水柱的高度差,并填入表内的空格。

由此可得出结论:①当温度升高时,管内水柱高度h将______ (填:变大,变小,不变);②水柱高度h随温度的变化而_______(填:均匀,不均匀)变化;试从理论上分析并证明结论②的正确性(提示: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远远小于一个大气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用“伽利略温度计”来测温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主要的不足之处有: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分析若学生从理论上分析并证明水柱高度h随温度的变化而均匀变化,则有力地说明了结果与假设吻合,假设被证实。

而指出“伽利略温度计”不足之处,是对“伽利略温度计”的实用性、可靠性等反思后,发现此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如测量温度范围小、温度读数受大气压影响等。

那么,学生在该评估活动中发现了新的问题。

然后通过评估交流改进实验方案的过程,就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例8.有三个同学在家里用实验探究纸片、塑料薄膜、棉布对电视机遥控信号的阻挡能力。

他们的探究过程分别是:甲同学在自己家里,将纸片放在遥控器与电视机之间,手指按遥控器控制键,如果遥控器能对电视机起控制作用,则增加纸片的数量。

如此重复实验,逐渐增加纸片的层数,直到遥控器不能控制电视机为止,记下纸片的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