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地区古盐业发展史初探_从忠县_井沟发现原始制盐工具说起_刘卫国 (1)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中国盐业历史非常悠久。
考盐之名最早见诸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最先发现的是海盐,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的制盐业在当时的世界上令人刮目相看,一项项先进的生产技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华夏文化的史册上。
上古时代:煮海为盐的传说中国历史上对盐的发现,最早闻名的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名叫夙沙,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善使一条用绳子结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
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
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
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夙沙氏的传说自战国汉、唐至宋流传很普遍。
古籍《世本》一书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始煮海为盐”的字句。
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么人?一种说法是“黄帝臣”,一种说法是炎帝的诸侯,一种说法是“夙沙瞿子”。
《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神农即炎帝。
据考证,夙沙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部落,和传说中的洪荒时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推论,夙沙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
《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当地已学会煎煮海盐。
这一发现与史载资料相印证,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国山东至福建沿海一带已学会煎煮海盐。
秦汉盐政与三峡盐业综论 十

秦汉盐政与三峡盐业综论十秦汉盐政与三峡盐业综论09-05-15 作者:任桂园(重庆三峡学院三峡文化研究所重庆万州404000)摘要:纵观秦汉时期440余年的盐政史,其盐业管理体制即在民营征税制与官营专卖制这两种体制上翻来覆去。
在该段历史时期内,三峡地区的盐业已逐渐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之中,较之先秦时代已有了较大的发展。
关键词:秦汉;民营征税;官营专卖;煮盐铁盆;三峡盐业中图分类号:F129.9.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135(2002)06-0017-06一、秦代及西汉前期国家盐政与三峡盐业要说秦王朝时期的盐制,其实早在战国中期即已基本确立。
当时秦孝公用商鞅之术,在盐政方面,即纯然实行民营征税制。
国家将山泽之利,尽行开放,产制运销,听民自由,朝廷则课以重税,因而所入甚多。
这样做的好的结果,犹如西汉时期桑弘羊所言:“商君相秦……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畜积有余。
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
故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
”(《盐铁论·非鞅第七》)秦国亦终因施行商君之术而成就了图霸天下的王业。
但这样做的弊端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泽之利、山林之饶,逐渐为豪强大户占有,小民百姓则愈来愈贫困不堪。
自秦用商鞅之术,多年来,由于豪强大户兼并土地,专山泽之利,致使小民百姓失去土地而无立锥之地,流离失所,不得不投奔到专营盐铁业的豪强大户门下,成为廉价的劳动力。
正如桑弘羊所说:“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
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
”(《盐铁论·复古第六》)与此同时,虽然朝廷征收盐税日渐加重,但豪强大户却可以用提高盐价的办法来应付之,故而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汉书·食货志》卷24),盐价腾贵,尤显出征税制之弊端。
西汉前期,盐政承袭秦制而不改,盐税之重,不减于秦。
当时诸侯封国甚多,山泽之利,在诸侯王国者,皆循秦制以“征税”取之。
三峡盐业发展史的辉煌篇章——《从远古走向现代——长江三峡地区盐业发展史研究》序

三峡盐业发展史的辉煌篇章——《从远古走向现代——长江
三峡地区盐业发展史研究》序
曾凡英
【期刊名称】《盐业史研究》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人们对盐资源的认识、利用与开发关系到人类自身体质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盐是维持人体及其他许多生命体内部机能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是人类祖先得以生存和生活、进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的源泉。
在过往的历史岁月中,盐在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中,盐仍然位居五大基本工业原料(盐、铁、石油、石灰石、硫磺)之列,而盐产品更多达14000多种,是人们赖以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影响到个人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总页数】3页(P61-63)
【作者】曾凡英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827
【相关文献】
1.渝东地区古盐业发展史初探:从忠县Gan井沟发现原始制盐工具说起
2.长江三峡地区远古时期渔业的考古研究
3.长江三峡地区远古人类埋葬习俗(墓葬)资料
的考古发现与研究4.长江三峡地区夏,商,周时期房屋建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上):兼论长江三峡?…5.长江三峡地区夏,商,周时期房屋建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下):兼论长江三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渝东古盐场的历史与传说

渝东古盐场的历史与传说渝东盐场的历史与传说刘卫国摘要:渝东各盐场都有动物引泉的传说,但真实历史远不止传说中的两千多年。
长期以来,人们局限于传说,真实历史被遗忘,形成历史断层,其断层时间远比已知传说的时间要长得多,本文旨在理清传说与历史的区别,揭示历史的真相,以正视听。
主题词:盐史传说动物断层真相说到渝东盐场的历史,各盐场都有一个动物引泉的传说,即各盐场都是通过动物的引见才发现了盐泉,从而开启本场的制盐历史。
但将这些传说汇集在一起时,便会发现:一是动物引泉的情节都大同小异,只是动物的种类不同罢了,但都是白色动物,如白鹿、白兔、白羊、白斑鸠等。
二是动物出现的时间非常集中,都是在秦末汉初及其之后,即秦灭亡巴国,统一全国后,巴文化开始纪录在中华文明里的时间之后。
但研究证明,渝东的盐泉是开放式的散布在广大区域,并与水源相伴,赤裸裸地暴露在古人面前,极昜被古人所发现。
因此,渝东盐业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人喝盐水的时代,时间非常遙远,与传说的两千多年相差甚远,其差距远远大于已知传说的时间,这一巨大时差着实让人惊叹。
关于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所出现的断层,我曾在多篇文章中作过些许探讨。
在笔者揭示渝东盐史断层之前,各盐场都将传说当成了自己的历史。
随着研究的深入,渝东盐史存有巨大断层的论点,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误将传说当历史。
为此,有必要将我之前所发表过的零星论点汇集起来,重新系统地梳理一遍,独立撰成一篇文章,以正其视听。
一、动物引泉的美丽传说在在渝东,每个盐场的起源,都有一个动物引泉的美丽传说,譬如巫溪县的大宁盐场,据《巫溪县志》载:“盐泉出自县北宁厂宝源山麓,古称大宁盐井或白鹿盐泉。
”又据《四川盐业志编写大纲》载:“大宁自流卤水,发现于周慎靓王五年,即公元前316年。
”民国《四川盐政史》又载:“大宁盐井始于汉,卤脉自宝源山麓,地属袁氏。
相传猎者见白鹿往来山间,逐之入洞,不见踪迹,饮泉而咸,取以制盐,故名白鹿泉。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中国盐业历史非常悠久。
考盐之名最早见诸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最先发现的是海盐,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的制盐业在当时的世界上令人刮目相看,一项项先进的生产技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华夏文化的史册上。
上古时代:煮海为盐的传说中国历史上对盐的发现,最早闻名的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名叫夙沙,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善使一条用绳子结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
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
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
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夙沙氏的传说自战国汉、唐至宋流传很普遍。
古籍《世本》一书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始煮海为盐”的字句。
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么人?一种说法是“黄帝臣”,一种说法是炎帝的诸侯,一种说法是“夙沙瞿子”。
《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神农即炎帝。
据考证,夙沙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部落,和传说中的洪荒时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推论,夙沙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
《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当地已学会煎煮海盐。
这一发现与史载资料相印证,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国山东至福建沿海一带已学会煎煮海盐。
试论渝东古盐泉向人工井的演进

巫溪盐厂 ,一直使用白鹿泉的卤水产盐 ,据 《 巫溪县志》 “ 载: 盐泉出 自 县北宁厂宝源山麓 , 古 称大宁盐 井或 白鹿 盐泉 。” 据《 又 四川盐 业 志编写
大纲》载 : 大宁 自流 卤水 , 现 于周慎靓 王 五年 , “ 发
人工井本是两个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但史料记 载 却看不 到两 者 的有 机联 系和发展 过程 ,反 映不
维普资讯
刘卫 国 : 论 渝东 古 盐泉 向人 工 井 的演进 试
3 3・
实上各地该打开 的盐井都打开了 ,云阳人不但没 饿死 , 反而越 活越健壮 , 卣水资源不但没枯竭 , 生
产规 模却越 搞 越大 ,因为 各地 卤水 虽 产 自同一个
各异则与当地的具体环境有关,尤其与洪水的影 响程度 有关 。 同程 度 的洪水 影 响 , 不 决定 着各地 不
浅井、 人工深井 , 最后发展到现代机井 , 这已是不 争 的事实 。然 而 , 遍渝东 各地 文献 记载 , 查 却未 发
现 自然盐泉 与人 工井 之 间有 任何 关 系 ,更 谈不 上 有 什么必然 联 系 了。 据史料 记载 , 用 自然盐 泉产 凡 盐 的地方都 不需 挖井 ,因为 卤水 从 盐泉里 自然流 出来 , 其成 本最低 , 实没有 必要去 投 入人 力 、 确 物 力 来挖井 。 而用 人工 井产盐 的地 方 , 都认 为他们 的 历史是从 挖井 之 时开始 的 ,与盐 泉没有 关系 。这 样, 史料将 人工 井 与 自然盐 泉彻 底 分割 开来 。
维普资讯
・
3 2・
《 盐业史研 究》02 20 年第 1 期
试论渝 东古盐 泉 向人工井 的演进
刘 卫 国
摘
要: 渝东地区的自 然盐泉是园地质构造与地貌特征的巧台使三叠系中部的含盐层上升到山上
盐业历史的科学发展2

盐业历史的科学发展盐业的发展,从古至今,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制盐工艺从简单到科学,盐的用途从单一到广泛,可以说盐的作用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这里通过对我国盐业发展史的介绍,来谈一下我个人对盐业今后怎样更科学的发展,谈一点看法。
一、从盐业发展史来看,首先以食用盐为主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海盐业的创始人——宿沙,海水煮盐开始,方法原始、工艺简单、产量少。
据《管子.轻重甲篇》记载“十月始正,至于正月,成盐三万六千盅①。
”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一年的产量约等于5100吨②。
盐当时的用途少、范围窄,除少量用于染料、瓷器等,大部分用于食用,而盐的质量相当差,随现在无法对当时的盐进行化验,但从其制作过程就不难看出,海水在当时的煮盐工具“牢盆”里煮的过程中,海水里其它如镁盐、钙盐、钾盐和硫酸根离子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盐类也一并同MaCL析出,随着生活食用也就把这些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内。
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煮盐”结束,“日晒”结晶开始到“洗盐”结束。
这一阶段也大致可分为两个时间段,即人类食用“日晒”结晶后的大粒原盐和经过洗涤粉碎后的去除不溶物、水分、及水溶性杂质的粉状盐两个时间段。
前一个阶段,大概从六、七十年代以前算起,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在食用现在作为工业用的工业盐,食用方法大多是用碾压碎、蒜臼子捣碎等等。
这样的原盐内含有相当多的杂质,按国标GB/T5462-2003质量指标,日晒原盐的优级原盐的标准是,NaCL含量96%,其它含量是水分3%,水不溶物0.2%,钙镁离子0.3%。
硫酸根离子0.5%。
也就是说最好的原盐里面有近4%的杂质,其中有1%的有害物质,如此长期食用,按每人每天食用10克盐计算,每个人在60岁时,他已经通过食用盐的渠道内吃入体内4市斤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后一时间段的原盐,经过洗涤、粉碎、再洗涤、再烘干的多种工序,原盐内的各种杂质被去除,基本没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人们是可以对其食用的。
渝东地区古盐业发展史初探_从忠县_井沟发现原始制盐工具说起_刘卫国 (1)

藏景观 , 让人们感到不可理解 , 大量的尖底陶 杯和花边陶釜 , 往往占同一遗址或同一地层 陶器数的 90 %。这些遗址这样多器类单调的 陶片堆积是如何形成的 ? 是什么时代的东 西 ? 它的用途是什么 ? 是不是与当地盛产卤 盐有必然的关系 ?
井沟遗址群主要由 井河与长江交汇 的长江左岸的瓦渣地遗址 、哨棚嘴遗址 、崖脚 遗址 、 罗家桥遗址和距江河交汇处四公里的 中坝遗址组成 。 根据北京大学和四川考古研 究所近 三年来对该遗址的大规模发 掘和研 究 , 基本搞清了该遗址群的文化内涵 , 建立了 可信的时代序列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层堆 积深厚 , 出土器物数量惊人 , 其中又以中坝遗 址 、瓦渣地遗址 、哨棚嘴遗址最为突出 。中坝 遗址的地理环境较为特殊 , 井河在它的上 游 , 百米处河道变窄 , 数百米高的羊子崖和凤 凰崖峙立左右 , 形成只有五十米宽的深谷 , 且 落差大 , 山洪暴发时 , 涛声如雷 , 出深谷后 , 河 道变宽 , 水流平缓 , 乘小舟一个小时能到河 口 。在远古时代 , 水土流失没这么厉害 , 山上 山下全是森林覆盖 , 河水清澈 , 鱼产丰富 , 形 成了林中有兽 , 水中有鱼的良好的生存环境 , 最难得的是这里有盐泉从山下涌出 。从地质 结构上看 , 羊子崖和凤凰崖位于万县盐体构 造的西南端 , 在方斗山背斜与万县向斜中间 的大池干次级背斜上 。 岩盐层位上升很高 , 加之峡谷陡峭 , 岩盐被雨水溶解后 , 从岩隙中 涌出 , 可以断定 , 远古时这里盐泉涌出的数量 多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涌出的盐泉数量才逐渐 变少 。 既然这里有如此良好的人类生存环 境 , 我们就来看一看古人类在这里留下了些 什么 ?
刘卫国 曾先龙 :渝东地区古盐业发展史初探
· 27 ·
陶杯为主的堆积层 , 再上面便是数量惊人的 以花边陶釜为代表的堆积层 , 大量的花边陶 釜堆积层中 , 尖底陶杯亦与之共存 。这两种器 物一直沿用 到秦汉时期广泛使用铁 器后消 失 。从尖底陶杯和花边陶釜的埋藏情况来看 , 这两种陶器的堆积彼此都非常集中 , 往往一 层堆积是尖底陶杯 , 另一层堆积就是花边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了人类依靠环境从生存 、发展 、繁荣的历史 过程 。
盐和鱼的关系
渝东地区是中国岩盐的重要产地 , 有着 丰富的盐卤资源 。《华阳国志 ·巴志》记巴地 物产有 :“桑蚕麻苎 , 鱼盐铜铁 。”《汉书 ·地理 志》记朐忍县(今重庆市云阳县)“有橘官 、盐 官” 。《晋书 ·地道记》记北井县(今巫山县大 昌镇南)的巫溪水(今大宁河)说 :“ 水南有盐 井 , 井在县 北 , 故 县名北 井 。建 平一郡 所资 也 。”《新唐书 · 食货志》 载当时的夔门奉节
老官庙下层文化是 1995 年吉林大学和 四川考古研究所对奉节县老官庙 遗址第三
次发掘后提出的 。该遗存器类单一 , 最具特色 的陶器是夹砂敞口斜直腹尖底缸 , 在口沿内 外贴泥片按压成很厚的波浪形花边 , 胎较薄 。
三星堆文化遗存器类丰富 , 但出土最多 的是夹细砂的耸肩小平底罐 , 肩部略施细绳 纹 , 薄胎 。
盐卤水的缸 , 在炎热的夏季不断蒸发 , 使卤水 浓度增高 , 在生活实践中 , 古人偶然发现盐卤 水在强烈的阳光下盐卤水份蒸发完后 , 会产 生结晶盐 。这偶然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于 是利用夏季的高温晒盐的工艺迅速发展 , 增 加了陶器的生产 , 繁荣了地方经济 。
最初的人工煮盐
用火煮盐 , 则是商末周初的事 。在耸肩小 平底罐的堆积层上面 , 叠压着以羊角状尖底
在中国古代 , 鱼 、盐从来就有着密切的关 系 。古人常将鱼 、盐相提并论 , 《太平御览》卷 八六五《世本》称 :“宿沙氏作盐” 下注曰 :“宋 志曰 :宿沙卫 、齐灵公臣 。齐滨海 , 故卫为鱼盐 之利” 。齐国 靠海 , 以鱼盐富国强兵 , 称霸中 原 。在渝东地区 , 与巴人有关的廪君传说中 , 也是与鱼 、盐紧密相关的 。《后汉书 ·南蛮西 南夷传》说 :巴郡南蛮郡 , 本有五姓 , 巴氏 、樊 氏 、覃氏 、相氏 、郑氏 , 皆出于武落钟离山 , 其 山有赤 、黑二穴 , 巴氏之子生于赤穴 , 四姓之 子皆生黑穴 , 未有君长 , 俱事鬼神 。乃共掷剑 于石穴 , 约能中的奉以为君 , 巴氏子务相乃独 中之 , 众皆叹 。又令各乘土船 , 约能浮者当以 为君 , 余姓皆沉 , 唯务相独浮 , 因共立之 , 是为 廪君 。乃乘土船从夷水下至盐阳 , 盐水有神女 谓廪君曰 , 此地广大 , 鱼盐所出 , 愿留共居 。廪 君不许 。盐神暮则来取宿 , 旦即化为虫与诸虫 群飞 , 掩蔽日光 , 天地晦冥 。积十余日 , 廪君思 其便 , 因射杀之 , 天乃开明 , 廪君于是君乎夷 城 , 四姓皆臣之 。”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出 , 以 廪君为祖先的这个古族早期于清江流域(古 夷水)与当地盐神争夺盐水 , 而获得的盐鱼之 利。
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 :“盐 , 卤也 , 天 生曰卤 , 人生曰盐 。从卤监声 。”按许慎的说 法 , 自然形成的称卤 , 只有经过人力加工而成 的才称之为“盐” 。看来 , 在同一产盐区 , 从自 然形成的“卤” 到人力加工的“盐” 之间 , 还应 该存在着一个发展过程 , 渝东地区从人类发 现和利用自然盐泉到人力加工生成的盐 , 经 过了约二千多年的漫长历程 , 从 《山海经》 叙 说的巫山宝源山盐泉到《华阳国志》叙说的临 江县有盐井 , 在时间上跨越了夏 、 商 、 周三 代 。如果说《山海经》的记叙带有浓厚的神话 传说 , 而 《华阳国志》 则是一部可信程度极高 的志书 。渝东地区各产盐县的方志记载 :巫 溪大宁盐厂始于公元前 316 年 , 云阳盐厂始 于公元前 206 年 , 忠县 涂二场始于公元前 204 年 , 这些记录都是凿井取卤加工制盐的 历史 , 是否表明这之前人类就没有利用泉卤 生产盐呢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天生”的卤 , 发现和利用在先 , 夏商及其以前 , 自然盐泉已 经被发现和利用 。商人以“西” 与“卤” 同字 , 说明曾定居于黄河下游的商人 , 利用的主要 是河东一带盐池中的自然盐 , 商 、周之际 , 以 宿沙氏为代表的滨海部落 , 煮海为盐 , 才开始 了人工制盐的先例 。 渝东地区与中原几乎同 时 , 人类首先发现了巫山宝源山盐泉 , 井沟 盐泉 , 还有鄂西长阳盐水以及彭水的伏牛山 等盐泉 , 这些盐泉的最早利用 , 创造出这一地 区灿烂的古代文化 。 通过近几年渝东地区的 考古发现 , 尤其是对 井沟遗址群的大规模 发掘 , 该遗址群极深的地层堆积和奇特的埋
刘卫国 曾先龙 :渝东地区古盐业发展史初探
·数量惊人的 以花边陶釜为代表的堆积层 , 大量的花边陶 釜堆积层中 , 尖底陶杯亦与之共存 。这两种器 物一直沿用 到秦汉时期广泛使用铁 器后消 失 。从尖底陶杯和花边陶釜的埋藏情况来看 , 这两种陶器的堆积彼此都非常集中 , 往往一 层堆积是尖底陶杯 , 另一层堆积就是花边陶
盐泉的最初利用
1998 年上半年 , 四川考古研究所在中坝 Ⅱ区发现了 “三叠层” , 建立了从哨棚嘴 ※老
· 26 ·
《盐业史研究》2000 年第 3 期
官庙 ※三星堆的文化年代序列 。 哨棚嘴类型 , 是北京大学考古系 1997
年对 井河口右岸的哨棚嘴新石器时代遗 址大规模发掘后提出的 。孙华先生将之分为 六期 , 为本文需要 , 重点介绍哨棚嘴第一 期 。陶器器类主要有侈口深腹盆 , 平卷沿深 腹盆 , 深腹小平底缸 , 纹饰多为稀疏的绳纹 和绳纹组成的菱格纹 , 其中以夹砂深腹小平 底缸出土数量多 , 且最具特色 。
釜 。这些堆积有的地方薄 , 有的地方厚 , 有的 火候不匀 , 产生个体器物一边硬 , 一边酥 , 上 部硬 , 下部酥 , 堆积中往往夹有不少木炭渣 , 一层薄炭渣 , 一层陶片 , 一层陶片 , 一层炭渣 , 这样一层一层的堆积有的厚达 2—3 米 。
如下图 :
在铁锅未广泛使用之前 , 人们用这种制 作简单的尖底陶杯和花边陶釜 , 成排地插在 地上或相互依靠地放在地上 , 装上盐卤水 , 其 上铺架柴薪 , 使之 煮成结晶盐 。烧成的结晶 盐 , 只是底部的一小块 ,为了便于取出结晶 盐 , 而将制盐工具制成尖底和圜底 。在烧煮过 程中 , 尖底杯和圜底釜会损坏一些 , 损坏的器 物和木炭渣经过平整 , 继续进行下一次烧煮 过程 。这样无数次烧煮制盐 , 留下了十分惊人 的实物遗存 。 井中坝 , 文化堆积超过 10 米 深 , 瓦渣地如此的文化堆积也超过 6 米 。 井 沟的先民 , 依靠丰富的盐泉资源 , 从开始对自 然盐泉的利用 、贮藏 、晒盐直到用火煮盐 , 走
上述三种陶器在忠县中坝 、哨棚嘴遗址 大量遗存 , 并且有明确的地层叠压关系 , 应该 都属于 井沟文化类型 , 是地地道道的带有 浓厚地方特色的土著文化 。
如下图 :
这三种不同时期的典型陶器 , 埋藏在盐 泉自动涌出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 必然与 人类利用自然盐有关 。这些陶器出土量大 , 有 的灰坑一次就出土几千片 , 而且品种单一 , 体 量也大 , 哨棚嘴的深腹小平底缸高 68 公分 , 口径 40 公分 , 底径 10 —15 公分 , 斜直腹尖底 缸也同样如此 。这种东西绝不是生活用品 , 而 是一种生产工具(或称为贮藏器)。古人将这 种陶器放在沙地上 , 或半掩埋在土中 , 装满盐 卤水 , 便于食用 , 捕鱼丰收后吃不完的鲜鱼 , 放在盐卤缸中保存 。在阳光充足的室外 , 装满
· 24 ·
《盐业史研究》2000 年第 3 期
渝东地区古盐业发展史初探
———从忠县 井沟发现原始制盐工具说起
刘卫国 , 曾先龙
摘 要 :近年来 , 忠县 井沟遗址群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期的尖 、平底杯和花边陶釜 。
这些遗物堆积之厚 ,数量之大 , 实属罕见 , 令人惊叹 。此物何用 ? 笔者对这些遗物 、现场和周围
中图分类号 :K 875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9864(2000)03 -0024 -07
1992 年全国人大通过兴建三峡水利工 程的决议后 , 渝东地区的文物抢救发掘工作 按计划全面展开 , 专家学者们围绕各种学术 课题 , 进行深入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渝东 地区远古历史的面纱逐渐被揭开 。人们所关 注的如氏族部落的分布和各自的文化特征 , 生活器物群的组合 , 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 , 政治经济的变化发展 , 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 , 长江的洪水变化周期等等 , 已较为清楚地展 现在人们面前 。忠县 井沟遗址群出土的大 量陶器残片(完整陶器亦不少), 从数量上及 制作工艺上看绝不是生活用品 , 定是与某种 生产有关的生产工具 。本文拟从古盐业生产 的角度 , 探讨渝东地区古盐业的发展概况 。
刘卫国 曾先龙 :渝东地区古盐业发展史初探
· 25 ·
联系 , 至清雍正将忠州升为直隶州时 , 、涂 二溪还有盐井三十五眼 , 道光年间仍有三十 四眼 , 同治亦如此 , 民间有“打开万家井 , 饿死 云阳人”的传说 , 民国八年 , 、涂二盐场被查 封 , 县知事江宗海以“忠县有数千年的制盐历 史 , 数万人赖以求生”为由 , 据理力争 , 后批准 复产 。
· 28 ·
《盐业史研究》2000 年第 3 期
县 、云安县 、大昌县 、万州南浦县 、忠州临江 县 , 都设有盐官 。这些制盐业的出现与当地有 着丰富的盐卤资源当然分不开 , 但作为一种 产业的出现 , 除了资源的原因外 , 也还有其他 方面的动力驱使 , 这种动力应当就是渝东地 区的古代渔业 。
的地理环境进行了长时间的考证和对 《山海经》 有关叙述 、盐鱼关系 、忠县历史沿革和已有盐
史研究成果等史料进行综合研究后提出 , 这些陶罐是原始晒盐 、煮盐工具 。为了进行更深入的
研究 , 作者又以猜想的方式提出了几个问题 , 以抛砖引玉 , 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来关注这一
课题 。
关键词 :渝东地区 ;古盐业 ;初探 ;原始制盐
古老盐泉发现地
忠县的监 、涂二溪 , 指的是 井河和涂井 河 。 井河发源于今梁平县老龙洞 , 曲折南流 经二百里至三角滩与黄金滩合流 , 又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