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02 脂类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脂化学

生物化学脂化学

二、类脂——固定脂
不受营养状况及机体活动影响的类脂,也称固定脂
生理功能:构成各种细胞膜结构,并参与多种生理活动。
磷脂 糖脂
甘油磷脂 鞘磷脂 脑苷脂 神经节苷脂
胆固醇及其酯
磷脂
• 分布:各组织的膜结构上 • 生理功能:
① 构成生物膜结构,参与细胞间的识别和细胞信息传递。 ② 协助脂肪的消化吸收,并参与脂类在血浆中的转运。 ③ 构成神经髓鞘的组成成分,维持神经兴奋的正常传导。
磷脂又称甘油磷脂、磷酸甘油酯
鞘磷脂,又称神经磷脂,在脑组织和神经组织中 含量较多。
A B
C B
A
甘油磷脂
鞘磷脂
C
糖脂
• 分布:细胞膜上,神经末梢等处 • 生理功能: 1) 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2) 参与神经传导过程 3) 作为激素等的受体
与鞘磷脂 不同
胆固醇及其酯
• 分布: 细胞重要组成成分,在神经组织及肾上腺中含量 尤其丰富
O CH-3 (CH2)16 -C- S-CoA
硬脂酰辅酶A
O
CH3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
OH
软脂酸
O
CH3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S-CoA 软脂酰辅酶A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是一大类不溶 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的化合物。
脂肪(甘油三酯,三脂酰甘油)
脂类
磷脂 糖脂 类脂
磷酸甘油酯 鞘磷脂 脑苷脂 神经节苷脂
胆固醇及其酯
脂类的结构通式
甘 脂肪酸
脂肪酸
油 脂肪酸

《生物化学》-脂质化学

《生物化学》-脂质化学
概述
一、脂类物质概念 脂类是是生物体中的重要有机物,其共同点是
低(不)溶于水,高(易)溶于苯、乙醚、氯仿及 石油醚等有机溶剂;大多数脂质的化学本质是脂肪 酸和醇形成的酯及其衍生物。以及与这些化合物的 生物合成或生物功能紧密相关的一类物质。 二、脂类物质的分类 (一)按其化学组成分 (二)按其生物学功能分
2.命名与简写符号 系统名称按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进行。 十六碳脂肪酸(软脂酸) 十八碳脂肪酸(硬脂酸) 9-十六碳烯酸(棕榈油酸) 9-十八碳烯酸(油酸)
如18:0
18:1(9)
3.天然脂肪酸的结构特点
(1)一般为偶数碳原子,碳骨架长度4-36,常见 12-24,一般是不分支和无环、无羟基的单羧酸。
OH
(Sn-立体特异性编号体系) Sn -3-磷脂酸
常见甘油磷脂的极性头部和其净电荷(pH=7)
甘油磷脂名称
磷脂酸 磷脂酰乙醇胺 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丝氨酸
HO-X的名称
—— 胆胺 胆碱 丝氨酸
—X的结构
极性头基净电荷
磷脂酰甘油
甘油
磷脂酰肌醇
肌醇
H -1
HH
心磷脂
双磷脂酰甘油
例题:中性pH下,净电荷为零的 甘油磷脂是( )( )。
然而,催化加氢是一个可逆反应,饱和脂肪酸在 反应过程中,也会脱氢生成不饱和脂肪酸。这样,脱 氢的产物就可能有两种,顺式和反式。
反式不饱和脂肪酸比顺式不饱和脂肪酸空阻小,更 稳定,更容易生成,而且一旦生成,又不易被氢化饱 和。
所以,在顺式不饱和脂肪酸催化加氢的产物饱和脂 肪酸中,会含有一定量的反式不饱和脂肪酸。这就是 反式脂肪酸的由来。
影响油脂自动氧化的因素 (1)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不饱和脂肪酸越多,越容易发生自动氧化。 思考:为什么家用猪油比花生油更易变“哈喇”? 因为天然植物油脂中溶有维生素E,起抗氧化作用。

脂类-生物化学 PPT

脂类-生物化学 PPT

鞘磷脂
• 鞘磷脂由鞘氨醇、脂肪酸和磷酰胆碱(少数是磷酰乙醇 胺)组成。
• 鞘氨醇 至今已经发现60多种,哺乳动物的鞘氨醇主要 是18碳不饱和的4-烯鞘氨醇(4-sphinganine),称 为D-鞘氨醇(D-sphingosine),其次是二氢鞘氨醇 (dihydrosphingosine)和4-羟二氢鞘氨醇(又叫植 物鞘氨醇phytosphingosine)。
• 必需脂肪酸:维持生长所需的,体内又不能合成的 脂肪酸。如油酸;亚麻酸;EPA(二十碳五烯酸); DHA(二十二碳六烯酸)
五、脂肪酸的主要化学反应
• (1)机体代谢中,在脂肪酸酶催化下,活化硫酰化, 形成脂酰CoA。
• (2)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极易为强氧化剂,如H2O2 、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O2·-)或羟自由基(·OH)所 氧化。
胆固醇的 结构
脂蛋白
• 脂蛋白是由脂质和蛋白质以非共价键结合而成的 复合物,其中的蛋白部分称载脂蛋白。
• 脂蛋白广泛存在于血浆中,因此也称血浆脂蛋白 。细胞膜中与脂质融合的蛋白质也可看成是脂蛋 白,并称为细胞脂蛋白。
• 血浆脂蛋白依据密度增加为序可分为乳糜微粒、 极低密度脂蛋白、中间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 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五类,五类脂蛋白中有的还存 在亚类。
• Ⅰ类极性脂质:具有界面可溶性,但是不具有容积可 溶性,能渗入膜,但是自身不能成膜。如三酰甘油脂
• Ⅱ类极性脂质:它是成膜分子,如磷脂类、单酰基甘 油等
• Ⅲ类极性脂质:可溶性脂质,如去污剂
三 脂质的生物学作用
1、储存脂质,作为能源物质和碳源 2、结构脂质,构成生物膜、 3、活性脂质,具有特殊的生理作用 4、作为溶剂
• 立体结构:环与环稠合构型顺式,两个基角处在环面的同 侧;环与环稠合构型反式,两个基角处在环面的异侧。

生物化学脂类

生物化学脂类

N +H 3
磷脂酰肌醇(PI) 磷脂酸
3.几种重要的磷脂酶及其作用特点
:PLA1、PLA2(PLB)、PLC、PLD 作用位点:P105
溶血磷脂 蛇毒与磷脂酶
A1
溶血甘油磷脂
很强的表面 活性剂
A2
CH2OCOR1
R2OCOCH
C
O-
D
O X
CH2—O—
P
二 鞘磷脂
组成:
一个鞘氨醇 一个脂肪酸 一个磷酸 一个胆碱或乙醇胺
二、脂类的概念
• ——由脂肪酸和醇作用生成的酯及其衍 生物统称为脂类
三、 分类
(1)单纯脂 (2)复合脂 (3)衍生脂 (4)结合脂类
§2.甘油脂
p82
定义: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反应生成。 一.脂肪酸:结合态、游离态(FA) 1.结构特点
偶数 顺式和反式两种异物体——顺式居多 溶点与结构的关系:链长(长-高),饱不饱和(饱-高)
• 1.结构通式:P39 命名:磷脂酰X
• X为其它的醇类,通过磷酸二酯键与甘油连接。
• 天然磷脂均为L型构型和sn-甘油-3-磷酸
结构通式
CH2OCOR1 非极 性尾 R2OCOCH O非极性尾
CH2—O—P H O— H X
O
极性头
磷脂在水相中自发形成脂质双分子层。
2.几种重要的磷脂
X为 胆碱 乙醇胺(胆胺) 丝氨酸 肌醇 H 结构式 P104 川大 P40 P40 P41 P41
4)乳化作用
• 脂肪在乳化剂作用下,可变成很细小的 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面而形成稳定 的乳状液。 • 胆汁酸盐 • 肥皂去油污
§3.磷脂
• 复合脂中最重要的一族
• 组成基团:脂肪酸、醇(甘油、鞘氨醇 等)、磷酸根、X(醇类)

食品生物化学与应用项目2脂类-任务2.1脂类概述

食品生物化学与应用项目2脂类-任务2.1脂类概述

打火机竟然能将薯片点着。薯片、薯条中的油脂含量高达35%,每50克薯片能带来260千卡左右的
能量,之所以它们容易燃烧,都是因为油脂含量很高的缘故。
8
食品生物化学与应用-食品专业高职系列教材 9
食品生物化学与应用-食品专业高职系列教材
现代社会肥胖现象大量存在,给大家看一些肥胖图片!
10
食品生物化学与应用-食品专业高职系列教材
脱蜡(dewax)
24
食品生物化学与应用-食品专业高职系列教材
2)复合脂类 卵磷脂
25
食品生物化学与应用-食品专业高职系列教材
蛋黄中含量特多(可达卵黄干重的8%-10 %),所以得此名。
26
食品生物化学与应用-食品专业高职系列教材
对儿童的智力发育也是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卵磷脂被称为“脑的食品”(brain food)
27
食品生物化学与应用-食品专业高职系列教材
卵磷脂——“血管清道夫”
卵磷脂具有乳化性能,可清除血管壁的沉积,防治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的发生。美国营养学家和
医学人员根据蛋黄中卵磷脂的乳化作用,用鸡蛋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磷脂中的胆碱对脂肪有亲和力,若体内胆碱不足,则会影响脂肪代谢,造成脂肪在肝内积聚,形
食品生物化学与应用-食品专业高职系列教材
“腰带长,寿命短”
人体皮下脂肪过多称“桶形肥胖”,后二者过多称“鼓形肥胖”。鼓形肥胖者因脂肪挤压内脏有
损身体健康,故应当及时“减肥”。血液中的脂类称为“血脂”,适量的血脂对于维持正常的生
理功能有很重要的意义。但血脂过高常可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应及时加以注意。
食品生物化学与应用-食品专业高职系列教材
食品生物化学与应用项目2脂类-任务 2.1脂类概述

生物化学脂类与脂代谢

生物化学脂类与脂代谢
不可逆; ③ 需要FAD,NAD+,CoA为辅助因子; ④ 每循环一次,生成一分子FADH2,一分子
NADH,一分子乙酰CoA和一分子降低两 个碳原子旳脂酰CoA。
(4) 彻底氧化:
生成旳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 解并释放出大量能量,并生成ATP。
=
O RCH2CH2C~SCoA
AMP
参见P270
2. α-氧化旳可能反应历程
= -

RCH2COOH
O2,NADPH+H+ 单加氧酶
R-CH-COOH OH (L-α-羟脂肪酸)
Fe2+,抗坏血酸
NAD+ 脱

酶 NADH+H+
RCOOH+CO2 ATP,NAD+, 抗坏血酸 R-C-COOH
(少一种C原子)
脱羧酶
O (α-酮脂酸)
生物化学脂类与脂代 谢
本章内容
脂类 甘油三酯旳分解代谢 脂肪旳生物合成 磷脂旳代谢 胆固醇旳代谢
第一节 脂类
一、定义:
脂类(lipid)亦译为脂质或类脂,是一类低溶 于水而高溶于非极性溶剂旳生物有机分子。其化学 本质是脂肪酸和醇所形成旳酯类及其衍生物。
脂肪酸多为4碳以上旳长链一元羧酸 醇成份涉及甘油、鞘氨醇、高级一元醇和固醇。
(主要存在于心、肾、脑和骨骼肌细胞旳线粒体 中)
2.乙酰乙酸硫激酶
(主要存在于心、肾、脑细胞线粒体中)。
酮体利用旳基本过程
(1) -羟丁酸在-羟丁酸脱氢酶旳催化下脱氢,生 成乙酰乙酸。
OH CH3CHCH2COOH
D(-)-β -羟丁酸
β-羟丁酸脱氢酶
1分子乙酰CoA经彻底氧化分解可生成10分子 ATP。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脂类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脂类

1.脂类:脂肪酸(4C以上)和醇(甘油醇、神经醇、高级一元醇等)所组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2.脂:室温时为固态的脂肪;3.油:室温时为液态的脂肪;4.蜡:高级脂酸与高级一元醇所成的酯;5.磷脂:含磷酸的单脂衍生物,分甘油醇磷酯、鞘氨醇磷脂;6.糖脂:含糖分子的单脂衍生物,分鞘氨醇糖脂和甘油醇糖脂。

7.脂肪酸(fatty acid):一端含有一个羧基的长的脂肪族碳氢链,它是许多更复杂的脂的成分。

8.必需脂肪酸:维持生长所需的、体内又不能合成的脂肪酸,如亚油酸、 DHA等。

9.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三酰甘油酯。

10.酸败:油脂自动氧化生成挥发性醛、酮、酸的过程称为酸败。

11.糖脂(glycolipids):糖通过半缩醛羟基与脂质以糖苷键连接的化合物,是构成双层脂膜的结构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外侧的单分子层中。

12.甘油糖脂:甘油二酯与己糖(半乳糖、甘露糖和脱氧葡萄糖)以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植物的叶绿体和微生物的质膜富含甘油糖脂。

13.萜类:又称为萜烯类化合物,分子中含10C以上,且组成为5的倍数的烃类化合物。

14.固醇类:含有环戊烷多氢菲母核的一类醇、酸及其衍生物,包括固醇和固醇衍生物。

15.胆汁酸:与脂肪酸或其他脂类结合成盐,乳化肠内油脂,增加脂肪酶作用位点,便于油脂消化吸收。

16.脂蛋白(lipoprotein,LP):脂质与蛋白质(载脂蛋白)结合所组成的一类大分子复合物,能溶于水。

17.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脂蛋白中的蛋白部分。

18.生物膜(bioligical membrane):镶嵌有蛋白质的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的膜系统。

原核生物只有质膜,而真核生物除了质膜外,还有细胞器的膜,如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等。

19.外周蛋白:分布于双层脂膜的外表层,与膜的结合比较疏松,容易从膜上分离出来;外周蛋白比较亲水,能溶解于水。

20.内在蛋白:蛋白部分或全部嵌在双层脂膜的疏水层中,不容易从膜中分离出来;主要以 -螺旋形式存在。

脂类的生物化学

脂类的生物化学

大多数的类二十烷酸是花生四烯酸的衍生物。
前列腺素类(prostaglandin),
凝血恶烷类(thromboxane) 白细胞三烯类(leucotriene)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天然油脂的组分
天然油脂并非一种物质组成,而是三酰甘油的混合物。
不同种类的油脂所含的脂肪酸是不相同的。
油脂的形成
• 油脂的形成:油脂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 酸经过逐步反应得到。反应如下:
都是由生物体产生,并能由生物体所利用(矿物油?)
例外:卵磷脂(溶于乙醚)、鞘磷脂和脑苷脂类。
四、脂类的生物学功能
1. 结构组分 2. 储存能源 3. 溶剂 4. 保温和保护 5. 其他 ——磷脂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 ——机体的储存燃料 ——一些活性物质的溶剂 ——防寒剂和润滑剂 ——参与机体代谢调节
• 植物固醇:
谷固醇、豆固醇,比胆固醇侧链上多一个—C2H5
• 酵母固醇:
麦角固醇,紫外线照射下,可转变为维生素D2
二、类固醇
• 胆酸和胆汁酸:胆汁的重要成分,作用于脂肪代谢
胆汁酸盐,可使脂肪乳化,促进肠壁细胞对脂肪的消化吸收。
• 固醇类激素: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 • 植物类固醇:强心苷(寡糖和固醇所成的糖苷)、皂素
3、氧化作用: 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氧化分解,或油脂经微生物分解 成的脂肪酸,氧化分解形成系列产物的变质过程。 • 酸败:天然油脂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产生酸臭味
原因是:1、油脂受空气和光照作用,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成过氧化 物,继续分解为低级醛、酮以及羧酸,产生酸臭味。2、霉菌或脂肪酶将 油脂水解成低级脂肪酸,再生成-酮酸,其脱羧后而成低级酮类。
油 脂 的 消 化
油脂的化学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植物固醇
不能被动物吸收和利用。 豆固醇(大豆中) 麦固醇(麦芽中)
3、 酵母固醇
麦角固醇,经紫外光照射可转化成维生素D3。
三、 固醇衍生物 1、 胆汁酸
与脂肪酸或其他脂类结合(胆固醇,胡萝卜素)成盐,乳化 肠腔内油脂,增加脂肪酶作用位点,便于油脂消化吸收。
2、 类固醇激素
(1)肾上腺皮质激素(7种) (2)性激素 雄性激素:睾丸酮 雌性激素:雌二醇、黄体酮
α-亚麻酸( ω-3) : 全顺-十八碳-9,12,15-三稀酸,18:3△9c,12c,15c
花生四稀酸(ω-6) :全顺-二十碳-5,8,11,14四稀酸, 20:4 △5c,8c,11c,14c 二十二碳六稀酸 (DHA) (ω-3) : 全顺-二十二碳-4-7-10-13-16-19六稀酸 ,22:6 △4c,7c,10c, 13c,16c,
19c
★PUFA的研究价值
1、生物膜中多是顺式不饱和脂肪酸: 增加膜流动性 降低膜相变温度,抗寒冷
2、PUFA降低血脂
高脂血症是指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 酯TG和/或低密度脂蛋白LDL过高和/ 或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过低的一种 全身脂代谢异常
化验结果 分升
临床诊断 高胆固醇血症 高甘油三酯血症 混合型高脂血症
血浆脂蛋白的理化性质
颗粒大 小 (毫微 米) 密度 (kg/L) 电泳位置 (纸或琼脂 糖) TG 化学组成的百分比
CE
FC
PL
蛋白 质
CM
VLD L LDL
80-500
30-80
0.93
0.961.006 1.0191.063 1.0631.21
原点
前β
86
55
3
12
2
7
7
18
2
8
21-23
β
6
3、 糖脂的生物学功能
(1)细胞结构的刚性 (2)抗原的化学标记 血型抗原 (3)细胞分化阶段可鉴定的化学标记 (4)调节细胞的正常生长 (5)授予细胞与其它生物活性物质的反应性倾向。
第六节 血浆脂蛋白
Lipoprotein
血浆脂蛋白可以把脂类(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从一个 器官运输到另一个器官。
三、 脂类的生物学功能
① 生物膜的结构组分:
磷脂(甘油磷脂和鞘磷脂),胆固醇,糖脂
极性头部: 磷酸基、醇 基、含氮碱
疏水尾部: 烃链
② 能量贮存形式:动物、油料种子的甘油三酯
③ 激素、维生素和色素的前体: 萜类、固醇类、二十碳四稀酸
④ 化学信号: PIP2 ,前列腺素等
⑤ 保护功能:动物的脂肪组织,植物的蜡质
(3)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转运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1.063-1.210g/cm3),主要由肝合成,小肠也可合成, 逆向转运胆固醇,清除细胞膜上过量的胆固醇。 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到肝进行代谢。 HDL按密度大小又可分为HDL1、HDL2和HDL3。 HDL1又称为HDLc,仅在摄取高胆固醇膳食后才在 血中出现,健康人血浆中主要含HDL2和HDL3。
(3)、 分布及功能
●脑及神经组织中,肝、肾、肾上腺、卵巢等合成固醇 激素的腺体 ★ 胆固醇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羟基极性端分布于膜的 亲水界面,母核及侧链深入膜双层,控制膜的流动性, 阻止磷脂在相变温度以下时转变成结晶状态,保证膜 在低温时的流动性及正常功能。 ★ 胆固醇是合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等生理 活性物质的前体。 ★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雄激素
42
8
22
22
HDL
7.5-12
α
4
15
5
29
47
TG甘油三酯 CE胆固醇酯 FC游离胆固醇 PL磷酯
(1)乳糜微粒(chylomicron CM) 颗粒最大,约为500nm大小,脂类含量高达98%, 蛋白质含量少于2%,因此密度极低。 CM由小肠粘膜细胞在吸收食物脂类(主要是甘 油三酯)时合成,经乳糜导管,胸导管到血液。 主要功能为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脂, 从小肠到组织肌肉和adipose组织。
P110
单(二)半乳糖基甘油二酯 6—磺基Glc甘油二酯
植物的叶绿体和微生物的质膜富含甘油糖脂
2、 鞘糖脂(神经酰胺糖脂)
单糖、双糖或寡糖通过O-糖苷键与神经酰胺相连
脑苷脂:半乳糖苷神经酰胺、葡萄糖苷神经酰胺 硫脑苷脂:脑苷脂被硫酸化,在生理pH下带负电荷。 神经节苷脂:寡糖链 (带有一个或多个唾液酸残基 )与神经 酰胺形成的鞘糖脂,
(2)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TG主要在肝脏利 用脂肪酸和葡萄糖合成。若食物摄取过量 糖或体内脂肪动用过多,均可导致血 VLDL增高。VLDL中脂类占85%-90%, 其中TG占55%,其密度也很低。 VLDL是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TG及胆固醇 的主要形式。将脂类运输到组织中,
一、 甘油磷脂
1、 结构与分类
(1)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PC) HO—CH2CH2N+(CH3)3 (胆碱) (2) 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PE) HO—CH2CH2—N+H3(乙醇胺) (3) 磷脂酰丝氨酸(PS) HO—CH2CH—COO-(丝氨酸) N+H3
(4) 磷脂酰肌醇(PI) 图 (5)磷脂酰甘油(PG) (6) 二磷脂酰甘油
二、 鞘磷脂
1、 组成:
鞘氨醇 脂肪酸 磷酸 胆碱或乙醇胺
神经酰胺 胆碱鞘磷脂
葡萄糖苷神经酰胺
乳糖苷神经酰胺
神经节苷脂
第四节
一、 鞘氨醇 二、 神经酰胺
鞘脂类
鞘脂类的核心结构,由鞘氨醇氨基以酰胺键与长链 (18—26C)脂肪酸的羟基相连。
三、 鞘磷脂 四、鞘糖脂
第五节
1、 甘油糖脂
糖脂 glycolipid
第一节
脂肪酸及其衍生物
一、 脂肪酸的结构特点
线形不分支
饱和脂肪酸: 软脂酸(棕榈酸),n-十六酸,16:0 硬脂酸, n-十八酸,18:0 花生酸, n-二十酸,20:0
P83 表2-2
不饱和脂肪酸:1-6个双键 油酸:顺-十八碳-9-稀酸,18:1△9c,
亚油酸(ω-6):
顺,顺-十八碳-9,12-二稀酸,18:2△9c,12c
第二章 脂类 Lipids
一、 脂类的概念
不溶或微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有机溶剂的 化合物,一般都是由醇和脂肪酸组成的酯类或它们的衍生物。 醇:甘油、鞘胺醇、高级醇、固醇 脂肪酸:4碳及以上
二、 分类
(1)单纯脂类:脂肪酸与醇类形成的酯。 甘油酯、鞘酯、胆固醇酯、蜡 (2)复合脂类: 磷脂:甘油磷脂、鞘磷脂 糖脂:甘油糖脂、鞘糖脂 脂蛋白 (3)衍生脂类: 脂肪酸及其衍生物 甘油、鞘氨醇、固醇类、高级醇等 萜类 脂溶性维生素
载脂蛋白:脂质的增溶剂
脂蛋白受体的识别部位(细胞导向)
第六节
一、 萜类
萜类和固醇类化合物
统称为类异戊二烯类(isoprenoid)
P111
二、 固醇类
含有环戊烷多氢菲母核的一类醇、酸及其 衍生物。
1、 胆固醇(二氢胆固醇、7—脱氢胆酸、 胆固醇酯)
(1)、 结构
(2)、
性质
白色、斜方晶体。 a. 醇基可与脂酸成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 b. 双键可加氢
升 高密度脂蛋白<0.9毫摩尔/升(35毫克/分 升) 高密度脂蛋白低下
★、必需脂肪酸 essential fatty acids
亚油酸和α-亚麻酸
★、皂化值(评估油的质量)
完全皂化1克油脂所需KOH的毫克数,
★、酸值(酸败程度)
中和1 克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消耗的KOH毫克数。
★、碘值(不饱和键的多少)
主要内容: 脂类的生物学功能 磷脂(甘油磷脂和鞘磷脂)的结构 固醇的结构与功能
100克油脂吸收碘的克数。
二、花生四稀酸的衍生物
前列腺素 凝血恶烷 白三稀
第二节
脂酰甘油和蜡
三酰甘油(甘油三脂): 简单三脂酰甘油 混合三脂酰甘油 二酰甘油(甘油二脂): 单酰甘油(甘油单脂): 蜡:长链脂肪酸+长链一元醇(或固醇)
第三节
磷脂
甘油磷脂:甘油、脂肪酸、磷酸和一分子氨基醇(如 胆碱、乙醇胺、丝氨酸或肌醇)组成。 鞘氨醇磷脂:以鞘氨醇代替了甘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